与时俱进探析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

2022-09-11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中坚力量, 高校“两课”则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事实上, 高校的两课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1 我校“两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校“两课”教学中存在且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1.1 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大学时期是人的思想趋近成熟的时期, 当代大学生又正处于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这就使其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在认知方式上偏重直观化, 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而轻视理论思维和理论学习, 对泛泛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喜欢多形式、有针对性、双向式、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然而, 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两课”教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忽视学生自身思想特点和心理倾向的变化, 不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严重脱离了大学生实际。因此, 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两课”缺乏热情和兴趣。[1]

1.2 教学内容的重复

高等学校的“两课”统编教材, 虽然适用性广, 针对性强, 但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 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也重复。中学高一年级的“政治经济学”, 高二年级的“哲学常识”及高三年级的“政治学”等课程部分内容与普通高校“两课”的内容重复过多, 使学生对“两课”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2]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完全从书本出发, 忽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讲课内容陈旧枯燥, 缺乏时代气息。

1.3 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有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观点认识不够, 认为“两课”基本上是课堂理论教学, 讲讲记记, 然后通过考试给学生一个成绩, 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有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的热情, 敬业精神不足, 职业道德淡化, 个别教师觉得待遇低, 不惜放弃主业, 保“副业”;有些教师为了早评定职称,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论文上, 对教学认为应付就行;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 或者有时具体的措施保障不力。[3]在长期存在的轻视人文教育的教育体制影响下, 我校“两课”教师多数人思想保守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两课”教学的新要求。

究其原因, 主要有二: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冷淡和逆反心理。他们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的利益观念不断被强化,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两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另一方面, 施教者的执业资质和育人能力不强。当前我校“两课”教师队伍虽然是一支“正规军”, 但素质参差不齐。而且, 这支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科学高度, 教学手段缺乏现代创意, 教学技能缺乏看家绝活。[1]“两课”教师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尤其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 研讨活动, 培训进修, 考察访问等机会很少, 也影响了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 新时期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近年来, 我校在“两课”教学上虽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总体上还显滞后。要使高职院校“两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对“两课”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2.1 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有些教师注意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校还把海军诞生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湿地生态公园等作为“两课”实践教学基地, 组织学生参观实践, 使所授内容不再空洞。我校采用“2+1”教学模式 (即把2/3的教学课时用于理论教学, 把1/3的教学课时用于实践教学) , 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课的模式, 增强了“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 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是多样化的。 (1) 在全校普遍运用多媒体教学。然而, 许多“两课”课件的制作水平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上, 即仅仅只是教材搬家和教案搬家。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要有正确的认识, 并对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 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2) 可以将授课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 以集中授课的形式, 邀请在某个专题领域有特别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讲解。由于专家、教授长期在该领域进行研究, 掌握的资料比较详实, 通过大量的举证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产生了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在我校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为了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可以由几个教师分别承担自己研究较深入的专题, 共同完成一门学科的授课计划, 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3)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开展双主体互动开放型教学, 营造师生互动气氛,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自编自演小品、演讲比赛、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方案等形式, 使学生感到“两课”的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而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 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 (4) 推出教师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另一方面利用暑期由学生组队参加社会实践。对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评比, 优秀的给予实质性的奖励 (相关学科可以免考、品德加分等) 。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行的“两课”课程体系有些内容仍不够精炼, 有些理论比较陈旧, 无法解释和阐明现实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我校有的教师以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有的教师课后还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 教育效果都很好。“两课”的时效性很强, 高职院校“两课”教师应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 注意结合社会现实和国内外事件, 及时更新、充实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专业特色,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八荣八耻”的内容, 十七大精神, 还有台湾公选, 藏独问题、大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等等,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有些自编教材 (《形势与政策》) 要集体备课, 做到“大同小异”, 统一所讲专题题目, 各自组织所讲内容, 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考评的改革

我校的“两课”考试科目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考查科目采用写论文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由一次考试来确定, 最后的学习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论文成绩) 两大部分构成。平时, 我校少数教师进行课堂讨论时就给积极到讲台上发言的学生平时成绩加10分, 既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也提高了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采用题库形式考, 对现实问题采取写论文的形式考, 对基本理论展开的内容可用开卷的形式考, 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结构考试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在“两课”各门课程中全面推开试行,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现在我校还建立了“两课”实践教学基地 (其他高职院校有的也已建立) , 可以要求学生写实践考察报告, 每年编辑一本考察报告集, 选出约占总数3%左右的优秀考察报告。凡被选入考察报告集的学生, 可以试行期末考试免考、成绩评定为优的方式。

2.4 师资队伍的优化

“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首先是教师。高职院校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准入条件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 让最优质的师资队伍来承担最严肃的“两课”课程。因此,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规范“两课”教师的职业培训, 分期分批或定期不定期地派送“两课”教师参加业务进修。 (1) “两课”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现在明显加快, 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 “两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上了一个台阶。但我校现有“两课”专职教师还相对较少, 今年很多高校对“两课”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开始招生, 由于名额有限, 各高职院校应向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科研能力强的专职教师倾斜。 (2) 学校不仅要注重“两课”教师的引进, 大胆吸收高学历非思政专业年轻人加入“两课”教师行列 (可以实行上岗前培训) , 壮大“两课”师资队伍, 还可以吸收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上自己熟悉内容的“两课”, 形成竞争机制。把“两课”教研室打造成“三高” (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高) 教研室, 从而保证“两课”教师队伍的优秀性。 (3) 学校还要安排“两课”教师参加部、省市有关“两课”教学的系列讲座;组织学校“两课”领导小组成员和教师认真、系统地学习中央重要文件,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推动“两课”教学的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外聘专家与专职任课教师有机结合的“两课”师资体系, 广泛借助社会的优质智力资源促进校内“两课”师资队伍的优化。[1]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普通高校的专家或社会上有名访问学者讲授“两课”内容, 和一些有名学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但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约外聘教师课金开支, 聘用了其他高校的在读研究生, 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建议在聘用这些人才时要严格把关。在校内教师每年搞教学质量测评时, 也把外聘教师列入测评范围, 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教学被评为A级的外聘教师应和校内教师一样, 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一些教学质量大有进步的 (譬如从D级上升到A级) 教师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调动他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总之, “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向社会输送富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做出贡献。

摘要: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使“两课”教学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 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高校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组关于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31~33.

[2] 王永宏侯德锋浅谈提高高校“两课”教学效果之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 2006 (3) :86~86.

[3] 康中华对高职院校“两课”的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159~159.

上一篇:基于SDR权重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进一步发展策略下一篇:高职院校《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