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论文范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2011年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后,统辖了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其中,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普通艺术学可以集中学术力量去探索普通艺术规律或艺术的普遍规律了。

第一篇:艺术学论文范文

艺术学的内涵与艺术学专业的学科目录设置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艺术学门类下学科专业目录的宏观设置问题。从艺术的特性论及艺术学门类的独立性和综合性、艺术学专业教育的学科性质,进而讨论艺术学门下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逻辑和教育理念问题,并结合新颁行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引发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教育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艺术学门类;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目录;专业目录

2011年3月,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2011学科目录”)印发实施。按照新的学科目录(本文把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为“学科目录”),“艺术学”已从原“文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独立出来,列为独立的第13个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称为“专业类”。本文把面向本科生培养的专业目录简称为“专业目录”),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门类的独立,必然带来下属学科的设置与实际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既是一个严肃的学科范畴和学科逻辑建构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面向现实需要搭建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是引导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一、艺术的特性与学科门类的独立性

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自成门类,不仅是实至名归的学科关系和体系归属问题,也是艺术和艺术研究自身学科建设的转折契机。艺术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反映世界的独立方式,它与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方式是并列关系,具有互不可替代的同等的重要性。因此,艺术学理应列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人类与其他生物体的本质不同在于人是创造“意义”的生命体,人类既生活在自然界中,更生活在自身创造的“意义世界”中,并在这种“意义世界”中自我发展。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的基本方式,构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织的“意义世界”。哲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思辨”,以智慧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价值世界;宗教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虔信”,以神圣的力量构成人类的信仰世界;科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实证”,以认识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知识世界;而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体悟”,以创造的力量构成人类的意象世界。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艺术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创造的人的意义世界的形象化体现。“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①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同样适宜于说明艺术的本质。人类通过艺术创造,形象地表达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对内心世界的感悟和对理想世界的意愿;又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进入体验的世界、感悟的世界和情感的世界,进而由艺术接受获得某种价值认同、精神激励、时代感召等,激发起人类自身之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因此,人类离不开艺术。人类离开了艺术,不仅是现实生活的缺憾,而且是思想、精神和情感生活的缺失,更是人类文化的缺失,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文化符号学认为,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基本方式就构成了人类的“符号宇宙”,它是“人的本质”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产物,同时人类又借助这些“符号”创造和创新自己的文化。正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所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②在他看来,“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己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形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④这就是说,艺术也是足以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符号体系”。“象所有其它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⑤我们“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是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⑥

正因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符号形式,足以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艺术活动不仅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也受到各国和各个历史时期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历来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走出了哲学——美学——艺术学这样一条越来越集中也越专业的研究道路。从教育的历史看,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工作坊教育——学院教育——现代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独立学科门类。纵观当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科目录,“艺术”都是独立的学科门类(参见表一⑦),虽然各国对该门类的名称有“艺术”或“艺术学”等差异,但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学科和专业群。同时,它又是和其他学科门类有着明显的交叉、融合优势的生长学科群。表一各国学科门类设置数量和艺术门类设置、学科数量比较表

目录国别1美国1英 国1德国1俄罗斯1日本1韩国1中国艺术学科门类名称1艺术学1创造艺术和设计1艺术,艺术学1文化与艺术1艺术1艺·体能1艺术学 一级学科191101518141-15二级学科1521441301301561-1(27)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是19世纪末在近代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艺术学”被归在了文学门类下,长期不是独立的学科门类。而且,在一个多世纪的教育发展中,艺术教育主要被定位为艺术技能教育,在人文社科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另类的地位。由此可见,这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艺术学独立为第13个门类,是理顺学科逻辑关系的正确之举。

二、艺术学门类的综合性与学科目录设置

艺术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其具有了多重特性——作为以“艺术生产”的方式创造的“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世界,艺术首先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时表现为“艺术生产”活动和过程,最终体现为艺术创作作品——因而成为形而上与形而下共存、道与器合一的文化实体。艺术的这种全方位的包容量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它作为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复杂性和包容量,必然包含着多层次、多侧面的专业教育内涵。

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目录式表达形式,高校教育的学科目录、专业目录虽然保有知识体系和学理要求,但是,它的任务和作用却主要不是保护和传承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学科目录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⑧专业目录则“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信息处理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⑨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主要是规范学位、学科管理,面向社会人才需要的教育教学目录。

概括地说,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学科门类,其学科体系包含了“艺术技能”教育(艺术)和“艺术研究”教育(艺术学)两大部分,同时又涵盖了形态和领域各不相同的各种艺术类别和相应学科。矛盾也恰恰在于这种艺术与艺术学的差异、“术科”和“学科”的差异、艺术门下自身类别多样性的差异。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术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和中世纪的画室教育、作坊教育,到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意大利学院教育和近代的皇家艺术学院教育,都主要是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教育。这种专注于艺术实践能力的教育传统在现代专业艺术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艺术专业教育在国内外的专业艺术院校中表现得最典型。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这得益于西方“美学”的深厚传统,主要表现为“艺术史”学科的建立,以及逐渐兴起的“艺术学”二级学科教育;这类学科主要是建立在综合性大学中,而非专业艺术院校中。在中国作为“学科”的艺术教育是分裂的、初级的,“艺术史”作为专业主要是单科艺术史,比如美术史、音乐史等,最初只集中设立在有限的几所专业艺术院校中;“艺术学”作为学科专业,是在1997年的学科目录中被设为二级学科后,首先在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层面开展起来的,但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并未设立本科层次的“艺术学”专业。

艺术(术科)与艺术学(学科)的差异,是一种天然存在,也是艺术作为学科建立学院教育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国在学科目录中的处理是不同的(参见表一)。比较国外的设置,用“艺术”作为学科门类名称的国家占明显多数,只有美国用“艺术学”,德国则是客观地并列使用“艺术,艺术学”作为门类名称。这种同一学科门类的名称差异,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该学科门类的复杂性,同时反映了该国家对该学科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取向差异。但不管如何,他们在一点上是相同的,即该门类中都包含有艺术技能教育(术科)和艺术研究教育(学科)两类学科、专业。这恰恰体现了现代专业艺术教育“学术”与“技术”并重并相互结合的办学理念。

该学科门类的命名,虽然名之为“艺术,艺术学”是最客观准确的,但笔者认为命名为“艺术学”也是合理和可取的。这是由现代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大学教育在根本上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负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功能。大学实现这四大功能的资本是什么?学术知识和专业能力。一切体系性的专门知识都可以称之为专门知识、专业知识,被视为专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其总体性质当然是“学”,这个“学”是“学科之学”,涵盖着该门类、学科或专业的学理性、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如果包含有诸多专业技术的理工医农等门类、学科可以称为“学”,艺术门类、学科为什么就不能称为“学”呢?这里的“学”表明该门类、学科是一个包含着“学术”和“技术”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的综合体。简洁地说,大学教育可以概括为“学术为先,育人为本”,绝不同于职业教育、中专教育的“技术为先,实用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学教育中相当多的专业必然包含专业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也倡导实践教学,但又是以专业学术素养教育为前提的,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学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使命。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毕竟是体系性专业教育,必然要求施行贯穿着专业理念、专业技术、专业理论等的全面专业知识的整体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目标。这对艺术学门类的专业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更应受到重视。套用历史上“体用之争”的话语模式,我们不妨说艺术学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应坚守“学术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

三、我国当前艺术学学科目录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学科目录和下属专业的设置,根本原则理应是既符合学科和学理逻辑又符合社会教育实际。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艺术学学科目录的设置(参见表一),大致可归为两类设置逻辑和设置状况:一类是以艺术的“种”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多又相互独立的设置格局。同时,又通过另设“综合”或“其他”学科,为艺术交叉或融合等新艺术学科、专业的拓展留出发展空间。这种设置格局体现了突出艺术“品种”的专业性,以“窄口径”培养具有专精的专业能力的艺术人才或艺术学人才的教学理念,以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如美国的学科目录,“艺术学”门类下共有9个一级学科,52个二级学科。另一类是以艺术的“类”概念划分为基本根据的、学科数量较少并相对独立的设置格局。同时,一般又在学科类别中依据传统设有少量的独立专业。这种设置格局体现了突出艺术“类别”的专业性,以“宽口径”培养具有兼容能力的艺术人才或艺术学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如德国的学科目录中,“艺术,艺术学”门类下共有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需要说明一点,上述两种设置逻辑和人才理念仅可视为体现在各自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状况中的一种倾向,并非像我国一样的明确原则。因为他们的目录是统计的产物,不具有规范性、指令性功能。但有一点又是明确的,即不论是基于“种”概念还是“类”概念的划分,体现“窄口径”还是“宽口径”的理念,其目录的设置逻辑是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理念是贯通的。

我国的新式艺术教育体系,从一开始就是模仿西方,走的是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路子。这种情形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格局,艺术教育以专业艺术院校为主,辅以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专业。专业艺术院校又分为单科院校和综合院校两种,前者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等;后者有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等(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31所)。再后来,又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院校合并和“扩招潮”,许多大学纷纷组建艺术学院或开设艺术专业,形成了当前中国艺术教育“四类”并存的格局: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艺术院系,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理工农林类大学的艺术院系。照理说,各类不同类型、性质的高校创办艺术类专业,理应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四类”基本等同一类,或说后三类基本等同第一类:基本都以培养专业创作和实践人才为培养目标。它们之间的差别远远大于类同,差异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和专业水准的高低上,而不是在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更根本的方面。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又与学科、专业目录直接相关。

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截止到1997年之前,艺术类一直是以具体的艺术种类、行当等为专业基点,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专业)都是具体的、基本的专业种类。比如绘画方面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都是以画种为区别的独立专业,设计方面的“环艺,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等也都是独立专业,是以设计领域为区别划分的。这种学科、专业目录与突出艺术专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相结合,造就了前述单科专业艺术学院的辉煌,它们以其高精尖的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当时乃至当今全国艺术教育方面的榜样。即使在1997年后,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以下简称“97学科目录”)和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98专业目录”),仍是按照艺术类型设立8个二级学科,20个专业,但体现了“改变高等学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⑩所作的努力。

我国新公布的“2011学科目录”,虽是多方长期努力的结果,但结果显然是差强人意的。“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但并没有将原一级学科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一并升格为一级学科,而是归并为5个一级学科。这当然可以视为“拓宽和调整”理念的延续,但却存在着学科间的逻辑关系不同、学科含量严重不平衡等问题,所体现的学科建设和教育理念也是紊乱的。这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发展遭遇尴尬,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在“97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的8个二级学科是按照比较公认的艺术类型(种属关系)划分的,符合艺术学学科的学理逻辑,也符合我国艺术教育的学科实际,具有简明、准确、包容、规范的特点。如将之集体升级作为一级学科的名称,将原“98专业目录”中的20个专业不升级,稍作调整作为其名下的二级学科,则有顺理成章的优势。一是可以使原有学科体系稳定过渡、有序升级,二是也有利于现有高等艺术教育“四类”院系稳定办学秩序,切实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充实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遗憾的是,新学科目录莫名其妙地设了5个一级学科,据说原因是行政命令与学科组妥协的结果。我并不是一般地反对一级学科整合,如果按照相同的学理逻辑和拓宽口径的思路,整合设计一级学科和下属的二级学科,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设置“A艺术理论,B音乐舞蹈,C戏剧戏曲,D美术设计,E电影电视5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就比较合理,既有教育实践的传统又有学理融合的基础。另外,最初审批通过的“4个一级学科设置: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美术设计学”方案也比现行的方案要好一些,学理逻辑还是统一的。这两种方案都突出了一种学科整合、融合的理念,既符合当代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拓宽人才培养口径的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新方案一级学科的设置逻辑和口径不一是显而易见的:“美术学”、“设计学”只是过去单一的二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的升级,“音乐与舞蹈学”是原来两个二级学科“音乐学”、“舞蹈学”的合并,而“戏剧与影视学”则包含了过去的三个二级学科: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其实,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和院系的设置中,戏剧和戏曲又是各自独立的,这就在实际上是四个学科。这种逻辑和口径不一、学科含量的人为失衡、学科名称用“与”并置的状况,势必带来学科目录设置和学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一是造成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理念的混乱。

新的学科目录所释放的学科和教育理念不是融合发展,而是并置在一起的学科各自发展,壮大后就可以分离、分立的信号。这至少会造成两种可预见的恶果。

其一是激化学科分立,造成一级学科的名合实分的发展尴尬和无实效建设。日前,国务院学位办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到新目录的相关工作,待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与学科目录相适应的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也将随之启动(因“2011学科目录”只设置到一级学科,则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所设“专业”就将成为国家的二级学科规范)。但是,这种学科建设具有“长远”意义吗?能够收到实效吗?以美术学、设计学独立设置一级学科为鉴和奋斗目标,“被并置”的学科必然要求分立。因此,这类一级学科建设必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融合,又终将因不远的将来的分离而白费功夫。这种结果,我们还可以从2011年修订的征求意见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看出苗头。它在艺术学5个专业类下设27个专业,但在“被并置”的一级学科中,设置专业的理念和逻辑又是不统一的。在“音乐与舞蹈学类”下设的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等,所设专业显然是两个学科专业的分立并置,而非合并统合的;但在“戏剧与影视学类”中所设专业似又表现出了部分融会统合的理念,比如“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作为教学专业,即使在相似领域比如表演、导演中,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乃至音乐、舞蹈学科的专业要求是很不相同的,硬统合在一起也必然以“专业方向”的方式分而置之和实施教学。毕竟,不同艺术种类(学科)间的差异要明显大于类同,这是由艺术的分化、分科发展的历史造成的合规律的必然选择。所以,笔者认为在“戏剧与影视学类”中的这种设置,并不是出于融合和宽口径的考虑,而是“数量控制”的副产品。

其二是弱化学科发展,造成原有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同时受到削弱的局面。退一步看,即便是按照现在设定的一级学科实施建设,那些被合并在一起的一级学科理应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来建设并设置二级学科。现行学科建设原则要求,“一般学科建设都按一级学科来评价、设定共同课程、决定学科规划”,照此实施,就极有可能造成“被并置”的一级学科以削弱原有独立学科的专业性为代价,来寻求两个学科的硬性“融合”。这实际上会造成两败俱伤,不仅制约某些原有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也限制了原来发展比较薄弱的学科。现行美术学、设计学为独立一级学科的设置,可被解读为学科发达、成熟就可以设为独立学科的原则之体现。但是,音乐学科、戏剧学科在原有八个二级学科中也是高度成熟、富有成就的学科,失去了像美术学科一样的独立地位,只会限制它们的发展空间。同样,舞蹈学科是过去发展相对较弱小的学科,电影、广播电视艺术作为比较新兴的学科,不给予它独立的发展平台,同样难以使这些学科自身丰富和壮大起来。

二是导致艺术专业院系的新一轮扩建和合并潮。

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四类”并存的局面,其中的主力当然是教育部批准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在专业院校中,单科设置的专业院校又是佼佼者,特别是在京的专业院校,它们在所依托学科中保持着最高水平,是该领域学科建设的代表。如果将原有八个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它们将在新的一级学科建设平台上提高和深入发展,保持学科建设和学位、专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并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但是,依据新的学科目录,它们将面临“降格”的尴尬:许多原来领军的完整的单科院校将降格为半科学院(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甚至三分之一学科、四分之一学科的院校(比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这种被动“降格”的尴尬还将落到其他京外单科艺术院校头上。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原有单科院校及其所在学科的地位,也将带来它们学科不完整的生存危机,引发新一轮的学院扩张和重复建设,或者是新一轮的学院合并。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按照现行学科建设原则和学位授予制度,这些一级学科不健全的单科院校,必然要寻求自身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因为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前提,生死攸关。同时,在年内有关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学科建设问题的论坛中,我们已经听到了有关“专家”的这种声音,他们认为:“升级”对于不同性质的大学,所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对于综合类大学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学科有关,而对于专业院校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大学。”对此,艺术学学科组成员们或有所察觉,他们呼吁艺术学门类建设要杜绝画地为牢的地域掠夺和争权夺利。但是,这种呼吁对于政策所导致的生存危机而言,怕是难以奏效的。

令人遗憾的还有,“艺术学理论”下只拟设“艺术史论”一个专业,难以让艺术研究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难以为艺术教育起到拓展作用。而且,“2011学科目录”也没有为艺术自身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发展设立门径。虽然拟列入“艺术与科技”专业,但它设在“音乐与舞蹈类”中,难免沦为舞台声光电专业,而不是为“艺术与科技”交叉专业留出的发展空间。更令人遗憾的是,现已公布的5个一级学科设置方案,短期内是无法更改的,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一级学科的调整每10年进行一次”。这将令刚刚自立的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和专业建设,需付出10年的代价、浪费10年的青春成长期。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96-97页。

②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③同上,第279-280页。

④同上,第33页。

⑤同上,第182页。

⑥同上,第215页。

⑦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国(境)外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调研报告(2006年)》。

⑧2009年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⑩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

周星《艺术学自立门户的得失与未来发展》,《中国艺术报》,2011年6月3日。

同上。

作者:李丕宇

第二篇:普通艺术学视阈下的《红楼梦》衍生艺术学

摘要:随着2011年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后,统辖了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其中,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普通艺术学可以集中学术力量去探索普通艺术规律或艺术的普遍规律了。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自成书以来,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各门艺术无一不利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对其进行诠释和升华,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衍生艺术。本文按照四个部门艺术学的分类逐一阐发《红楼梦》一路过往的相关衍生艺术作品的发展趋势,以此来重点探讨《红楼梦》衍生艺术学在普通艺术学视阈下成立的可能性。

关键词:红楼梦;艺术学;学科门类;衍生艺术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当然也不例外,自成书以来,包括传统的美术、音乐、戏剧和新兴的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无一不利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对其进行诠释和升华,从而形成了众多的《红楼梦》衍生艺术。在如今的艺术学大观园中,细按一下《红楼梦》衍生艺术在各一级学科中新的发展趋势,既能在梳理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共通性”,即在艺术学理论上的应用价值,又可通过在其余四个部门艺术学科的对比研究中窥见出各自的“差异性”,即在部门艺术学中的发展方向,此乃一举两得,何尝不是一件幸事。现从阐发《红楼梦》衍生艺术发展的新趋势聚焦到《红楼梦》衍生艺术学的可能性,以这样的行文体例来向艺术学致敬!向经典致敬!

一、《红楼梦》衍生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艺术学从一级学科上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即第13个学科,根据学科属性和特点,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进行了重新“洗牌”,构建了统辖五個一级学科的学科——艺术学。

对于包罗万象,内容宏富的《红楼梦》,用广角镜头来看,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将《红楼梦》的广义镜头聚焦到艺术学中,冷静地审视艺术学科升级这一现象和各一级学科调整这一趋势,则不难看出《红楼梦》本体中所包含的和其所衍生的诸如音乐、戏剧和影视作品等相关门类的艺术,均涉足到了艺术学的每个一级学科层面。需要补充说明:前者是关于《红楼梦》本体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文学性描述,如在“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谬曲演红楼梦”这一回中对所演奏的十二支曲子和册中绘画的描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此回中对大观园的园林和建筑设计上的描述,以及零散于全部书中对戏曲、曲艺的描述等,这些文学性的描述不作为本文的探讨对象,这里仅讨论《红楼梦》一路发展过程中和艺术学学科相关的衍生艺术作品。

梦幻之乐 阆苑之舞

——音乐与舞蹈学之《红楼梦》

音乐与舞蹈学的设立从内在逻辑上强调了对音乐和舞蹈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也注重从美学层面掌握音乐、舞蹈艺术的文化学理念和创作性思维方式。音乐上,有堪称典范的1987版电视剧中的一首序曲和十二首采用原著中的词诗曲令为词创作的歌曲,几十年来早已融入到大众心目中了,也有创新式地融汇昆曲元素在内的新版电视剧中古典和现代交融的配乐;近年来出现的诸如王立平先生创作的民族管弦交响组曲、京韵交响组曲和以吴碧霞为代表演唱的全版《红楼梦》音乐会的各类形式;当然也有为包括《红楼梦》版话剧、舞剧、戏曲等在内的舞台剧配乐等,这些都是用音乐语言来诠释、探索和升华永恒的《红楼梦》,也一次次波动着人们的心弦;舞蹈上,导演赵明选取了太虚幻境、海棠诗社、黛玉葬花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重新解构,采用中国传统舞蹈、西方芭蕾和现代舞元素相结合,用肢体语言展现的舞剧《红楼梦》,营造出了活泼、激昂、悲凉的舞台意境。也有林怀民用四季划分、富予观众极大想象空间的舞剧《云门舞集之红楼梦》,当然用《红楼梦》人物创作的性格舞也是枚不胜举。

对于这些大量的用音乐与舞蹈来表演的艺术实践现象,音乐学界也展开了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到美学和文化上的深度研究,且研究的质和量也逐年递增,舞蹈学界除了对这种跃动的舞蹈做相关的技术性研究外,也有升腾到至理至情的审美研究,尤其近年来很多学者深入到文学形象到舞蹈形象转化、用身韵美感来表达文学意境这些方面来探索和诠释。

当然,音乐与舞蹈学的建构除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之外,还有外在的支撑,就是像音乐剧这样的新型学科和像歌舞剧这类综合艺术形式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从讲述成书过程的音乐剧《曹雪芹》、充满魔幻的杂技剧版《红楼梦》,到轰动大洋彼岸,用西方语言编织东方之“梦”的英文歌剧版,再到象征中朝传统友谊的朝鲜版歌舞剧等,都充分体现出原著经久不衰的魅力,在时空的穿越中,每个时代都用那个时代的眼光,用属于自己当代的艺术语言和传播方式重新来为经典保鲜,让其在每个时代都有生命力,都能“活”起来。

美奂之戏 悲伤之情

——戏剧与影视学之《红楼梦》

戏剧与影视学主要基于对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的艺术现象分析,探索戏剧与影视创作规律的一门学问。《红楼梦》在戏剧上,有上面提到的音乐舞蹈结合形式的歌剧版、舞剧版和音乐剧版,还有不得不说的话剧版,伴随着上个世纪初“文明戏”进入我国,据郑正秋《新剧考证》记载,仅春柳社改编的话剧像《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就有多部,再后来就是大众熟知的赵清阁版的话剧了;在戏曲上,越剧、京剧、昆曲、川剧和粤剧等都用自己的程式、板腔对《红楼梦》有过不同的演绎,像越剧中广为流传的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人饰两角的京剧《红楼二尤》等都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电视剧上,尽管有褒贬不一的新版,可陈晓旭和欧阳奋强主演的87版可以用“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来形容了,其中的形象也被多数观众在心中定格为心中固有的人物形象了。

古典之美 生命之微

——美术学与设计学之《红楼梦》

在本次艺术学学科的新变化中,作为视觉的美术学和设计学各自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两大视觉艺术分离表明视觉艺术的学科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美术学集中关注绘画、雕塑、摄影等美术问题和现象,对其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集中研究,进而揭示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而设计学则是一门理、工、文相结合,融机电工程、艺术学、人机工效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于一体的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新型交叉学科,重在应用领域。

在美术学上,关于《红楼梦》影响最广、成绩最大的主要集中在绘画方面。清代开始,有在乾隆五十年,萃文书屋木质活字印刷的一百二十回本的24幅《红楼梦图咏》木刻插图本;有当时画家吴友如等人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糅合进去,根据原著所绘的《点石斋画报》。这其中,不得不说的是一直延续到电视剧出现之前作为最重要的受众载体的连环画,近年来前卫的青年画家开始尝试用油画形式来表现人物肖像。研究上美术学的研究重点以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包括服装首饰、一草一木到每个人物在内的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学上,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因人而异进行装饰以求达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里的建筑错落有致、风格各异,且与其中主人的性格相得益彰,在这一点上,当今诸多园林,像京沪两地的大观园和其他园林的设计不仅可汲取书中对大觀园在建筑设计中所渗透的技术和美学理念,同样,生活设计也可以运用大观园中人物性格分析方法将性格特征做一分类,渗透到生活的人性化设计当中等,可以说,《红楼梦》让设计衍生了生命力和人性化的张力。

二、试问:有可能设立《红楼梦》衍生艺术学吗?

《红楼梦》一路走来,备受各个部门艺术的青睐,所衍生出的作品也是林林总总,纷纭复杂,上述在梳理中考虑到要尽可能广的包摄各部门艺术,暂且按照时下四个一级学科的分类方法梳理了它在艺术实践和相应艺术的理论研究两个层面的发展态势,虽然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是梳理中也意识到了在衍生到不同的艺术中,能否有一个共通性的规律可成为一门学问,当这种想法恰遇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个绝好的契机时,就很容易聚焦到了这个问题:有可能设立《红楼梦》衍生艺术学吗?当然,做出这个回答需要时间,关键依赖于艺术学科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不过,这里不妨在普通艺术学视阈下,对《红楼梦》衍生艺术学是否可能的问题,浅析个人的初步想法。

进入2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被人们称为“后现代”时代的到来,各部门艺术间的传统界限不断被突破,跨界或多元融合成为新的主潮。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纵观《红楼梦》衍生艺术的过往也大致如此,也是跨越最初的单一文学领域而向其各艺术形态不断的伸展,形成了在时空中不断“延异”的衍生艺术,这样以来,也能更加妥当地处理了本体的文学和其他艺术领域以及各个艺术领域之间的联系问题,其实这不正孕育着这些衍生艺术相关的普通艺术理论的可能性吗?

当然,在普通艺术学的视阈下,预设《红楼梦》衍生艺术学,也会面临一些新问题的困扰,其中最重要的是会让其在各部门艺术上的衍生特色由于同一性而遭受冲撞,但辩证来看,也会由此逐渐涌现出各个具体部门的衍生艺术间的跨部门比较研究,进而形成不断与时代同行的《红楼梦》衍生艺术学潮流,而正是这种潮流或趋势,或许本身就包孕着《红楼梦》衍生艺术学的萌芽,极有可能成为红学在今后道路上又一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吴延.影视剧《红楼梦》音乐的特色[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

[2]赵阳.从文学形象到舞蹈形象的转化——对两个版本的舞剧《红楼梦》的分析[J].齐鲁艺苑,2011.

[3]刘衍青.《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D].上海大学,2015.

作者:段枭雄

第三篇:透过杨琪的《艺术学概论》探议艺术学研究中的创新

我国对艺术学的研究,在解放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上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了一系列西方艺术学的研究专著,大大地拓宽了我们的眼界。90年代初,我国学者汲取了西方艺术学研究的积极成果,相继发表了自己的论著,从而使我们对艺术学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的《美术概论》、彭吉象主编的《中国艺术学》、李心峰主编的《艺术类型学》、朱立元的《接受美学》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琪穷十年之功写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学概论》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个成果。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吸取西方艺术学理论的积极成果

艺术是发展的、变化的。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两个发展阶段。与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相适应,艺术理论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传统的艺术理论与现代的艺术理论两个发展阶段。我国艺术学教科书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艺术理论。传统艺术理论的根本缺陷之一便是不能科学地解释现代派的艺术作品。我们要创造一种科学的艺术理论,不仅能解释传统的艺术作品,而且能解释现代派的艺术作品。要创造这种科学的艺术理论,就要打破前苏联的艺术理论模式,深入、系统地研究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理论,在弃其糟粕的同时,吸取其积极成果。我们从《艺术学概论》中可以看到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艺术形象是艺术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什么是艺术形象呢?我国传统教科书解释道:艺术形象是一种……图画。在图画之前可以加上或长或短的定语:艺术家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蕴涵情感的、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等等。但是,不管有多少定语,艺术形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图画”。要明白什么是艺术形象,就要明白“图画”;不明白“图画”,就不能明白艺术形象。那么,什么是“图画”呢?《袖珍牛津英语辞典》解释说,“图画”就是“物象”。什么是“物象”呢?“物象”就是“事物外形的模仿物”。“事物外形的模仿物”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与事物具有“外观之间的相似性”。比如画一匹马,便是真马的图画 ;画一头牛,便是真牛的图画,因为它们具有“外观之间的相似性”。画一个杀人放火的人,便是一个法西斯匪徒的图画 ;画一个受伤哭泣的人,便是受苦受难人民的图画,因为它们具有“外观之间的相似性”。若问 :画一头牛可不可以是法西斯匪徒的图画呢?画一匹马可不可以是受苦受难人民的图画呢?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他们不具有“外观之间的相似性”。这种艺术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以求真写实为特征的传统艺术作品。但是,用这种理论能否解释一切作品?我们回答说 :不能。特别不能解释西方现代的艺术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的牛就是法西斯匪徒的图画,马就是受苦受难人民的图画。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不相吻合,是艺术理论错了还是艺术作品错了?

任何艺术理论都是对艺术作品的概括与总结。凡是能够正确地解释艺术作品的艺术理论,便是科学的艺术理论;凡是不能够正确地解释艺术作品的艺术理论,便是错误的艺术理论。过去,我们受传统艺术理论的影响,认为西方的现代艺术作品是反动、腐朽、堕落的象征。我们的艺术理论就是以批判这些作品为己任。这些作品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不仅不能说明艺术理论的缺陷,反而显示了理论的先进性、阶级性和战斗性。改革开放了,观念更新了,对西方现代艺术作品的看法,不再是驴尾巴在画布上的胡涂乱抹,也不是反动、腐朽、堕落的象征。不管还有怎样的歧见,除少数“作品”外,大家都承认那是艺术作品。科学的艺术理论不仅不能把这些作品排除在外,相反,要科学地解释它、说明它。

再以作者对艺术欣赏的阐释为例。艺术欣赏是艺术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什么是艺术欣赏呢?我们传统的教科书解释道,艺术欣赏就是人们的感官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愉悦。当我们阅读接受主义美学的著作时,这种传统解释的正确性便引起深深的怀疑。应当如何科学地界定艺术欣赏,并说明艺术欣赏的本质特征呢?接受主义美学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接受主义美学认为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当人们接受这些作品时就会对作品的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作出填补。

这些思想丰富了我们对艺术欣赏的理解。杨琪对艺术欣赏的本质特征作了新的说明:对艺术作品的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作出填补,就叫做艺术欣赏 ;反之,尽管人们看到了、听到了艺术作品,但没有对艺术作品的空白、虚空和不确定性做出填补,就不能叫做艺术欣赏。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艺术学理论,像任何理论一样,都要与时俱进。

二、艺术学理论研究深化的标志——对艺术发展普遍规律的阐释

总地来说,艺术学研究两个问题 :一是艺术的本性,二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对任何事物认识的起点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即事物是什么?对任何事物认识的终点是事物的规律,它是对事物认识的最深刻的、终极的成果。对艺术认识的起点是艺术的本性,即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就是艺术是什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是什么。对艺术认识的终点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认识,是对艺术认识的最深刻的、终极的成果。

我们的艺术学教科书曾经阐释过艺术某一方面的规律,如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构成的规律、艺术欣赏的规律等等,而对艺术发展普遍规律的阐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国内传统的艺术学教科书认为,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一条,即继承与创新。继承和创新确实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释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推而广之,某种艺术风格在建立过程中的稳定因素就是继承与创新。换句话说,一切艺术风格在建立过程中的规律就是继承与创新。

那么,能不能说,继承与创新就是适合于艺术发展一切阶段的普遍规律呢?不能,理由是 :

第一,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对立关系而不是继承关系。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艺术风格是没有的,总是从一种艺术风格转变为另一种艺术风格。那么,前后相继的两种艺术风格是什么关系呢?贡布里希回答说 :前一种风格的禁忌,就是后一种风格的法则 ;前一种风格的法则,就是后一种风格的禁忌。一句话,前后相继的两种风格的艺术,不是继承关系,而是对立关系。

试举一例:古希腊艺术的主旨是表现一个美的、健康的人。中世纪的艺术是否继承了希腊艺术的主旨呢?不,恰恰相反。中世纪艺术的主旨是要表现一个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神,而反对表现一个美的、健康的人。中世纪的艺术与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是对立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中世纪为什么把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像称作“女妖”,甚至用这些雕像作为烧制石灰的原料。而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主旨是表现一个真实的人,这与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又是对立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把中世纪的雄伟秀丽的教堂称作“哥特式的教堂”,意即野蛮人建筑的粗野的不文明的教堂。

再举一例: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求真写实。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用抽象的线条和色块表达情感。西方现代派艺术是否继承了传统艺术呢?不,恰恰相反。现代派艺术所反对的就是求真写实。西方现代派艺术与传统艺术是对立的。现代派的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说:求真写实的再现性艺术是非艺术、伪艺术,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只有那些以线条、色块所组成的形式才是真艺术、好艺术,才是惟一能称得起艺术的艺术。他说:“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 ;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可作解释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 :有意味的形式。”①有意味的形式与求真写实的再现性的传统艺术是对立的,而不是继承的。

由此可见,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种艺术风格之间是对立的关系,而不是继承的关系。

第二,当某种艺术风格成熟之后,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期中,只有继承,没有创新。

试举一例 :当埃及艺术风格成熟之后,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前后竟延续了3000年。贡布里希准确地描述了这个过程,他说 :“埃及风格是有一整套很严格的法则构成的,每个艺术家都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坐着的雕像必须把双手放在膝盖上;男人的皮肤必须涂得比女人的颜色深。每一位埃及神的外形都有严格的规定 :太阳神荷拉斯必须表现为一只鹰,或者要有一个鹰头;死神阿努比斯必须表现为一只豺,或者要有一个豺头。每个艺术家还得练出一手优秀的字体。他得把象形文字的圆形和符号清楚无误的刻在石头上。但是,他一旦掌握了全部的规则,也就结束了学徒生涯。谁也不要求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谁也不要他‘创新’。相反,要是他制作的雕像最接近人们所备加赞赏的往日名作,他大概就被看作至高无上的艺术家了。于是,在3000年里,埃及艺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金字塔时代认为美好的东西,千年以后,照样认为是超群出众。”②

由此可见,继承与创新仅仅是艺术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特殊规律,不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当艺术理论与艺术发展的实际过程发生矛盾应当怎么办?

艺术理论是对艺术发展实际过程的概括,能成功地说明艺术发展的实际过程就是正确的艺术理论。不能成功地说明艺术发展的实际过程,就是错误的艺术理论。如果艺术理论与艺术发展的实际过程产生了矛盾,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 :不是歪曲艺术史以适应艺术理论,而是修正艺术理论以适应艺术史。

那么,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什么呢?西方艺术学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被西方誉为“艺术史之父”的瓦萨里提出,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就像人的发展规律一样,经历了“童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过程。丹纳提出 :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就像植物生长的规律,经历了“种子——枝叶——花朵——凋萎”的过程。里格尔和沃尔夫林提出: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两极之间的变化”,特别是“触觉的”与“视觉的”之间的变化。贡布里希提出: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从“所知的”到“所见的”过程。黑格尔提出: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这些看法,固有其长,也有其短。科学地表述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艺术学理论研究深化的标志。

杨琪在做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后,第一次在国内艺术学教科书中提出了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那就是 :第一,“首创——繁荣——衰亡”;第二,“由渐进到断裂”;第三,“否定之否定”。不论这种概括可能有多少缺憾,它毕竟是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对艺术发展普遍规律所作出的第一次全面的表述,对艺术学的理论研究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三、艺术学理论的终极目的——净化人的灵魂

学习艺术和艺术学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在一般人的思想中有各式各样的认识,在教科书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提法。《艺术学概论》指出,学习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净化人的灵魂。

《艺术学概论》不仅仅分析艺术作品,尤其着力于艺术作品背后的艺术家灵魂的剖析,紧紧扣住一切艺术教育净化灵魂这个终极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切名垂千古的艺术作品背后都闪耀着艺术家灵魂的光辉。人们欣赏那些魅力无穷的艺术作品,不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还会感悟到艺术家纯洁的灵魂,它像一股清泉,轻轻地流淌过我们被污染了的灵魂,带走了污秽,留下了纯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艺术学概论》不仅是为艺术作品高唱一曲响彻云霄的赞歌,而且是为艺术家的灵魂谱写的一首韵味无穷的长诗!学习艺术学理论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青年朋友们都具有与艺术家一样的真善美的纯洁灵魂。

杨琪的《艺术学概论》,每一章都有一些新的探索,例如艺术的商品属性,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区别,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评价,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艺术情感的性质等,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应当说,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有理论创新的、与艺术实践联系密切的优秀的艺术学教科书。

注释:

①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85,第4页。/②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1991,第34页。

作者:王雨平

上一篇:林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筹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