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患者

2024-05-15

颅内肿瘤患者(精选十篇)

颅内肿瘤患者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中心康复科住院的80例意识清醒的、需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其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龄43~76岁, 平均 (60.92±10.75) 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其中, 男26例, 女14例;年龄46~78岁, 平均 (62.20±10.29) 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

1.2.1. 1 颅内肿瘤所致瘫痪患者的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包括良姿位摆放及被动体位变换, 是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 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体位护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炎, 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

1.2.1. 2 良姿位摆放方法及注意点

各种体位宜经常变换, 早期应2~3 h变换一次体位;鼓励患侧卧位, 减少仰卧位, 避免半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仰卧位:仰卧位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异常反射活动较强, 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 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 头偏向患侧为宜;患侧卧位:患侧卧位是较提倡的一种体位, 该体位可以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 使整个患侧被拉长, 从而减少痉挛, 利于自由活动健肢, 另外, 患侧卧位可使患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的压力, 增加本体感觉输入, 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健侧卧位:头位固定, 与躯干呈直线, 躯干略前倾, 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偏瘫侧上肢放于枕头上, 与躯干成100°, 健侧上肢怎么舒适怎么睡;偏瘫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弯曲, 腿脚放于枕头上, 健侧下肢、膝关节、臀部伸直。

1.2.1. 3 康复训练的护理

坐位恢复期的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以进行由卧位转入坐位训练。坐位训练步骤:坐位训练要逐步进行。患者卧床许多天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先抬高床头30°, 坐10 min, 无头昏、心悸, 以后45°~90°, 时间30 min~1 h逐渐增加, 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床上能平坐, 然后双脚下垂, 端坐训练达到坐位三级平衡功能;立位、步行训练的康复护理:立位训练开始, 先以健侧下肢负重, 逐渐再过渡到双下肢负重。从坐位到立位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健手支撑床面, 转移到床边双脚摆正位置, 双手十指交叉 (患肢大拇指在最上面) 前举并弯腰, 将身体前倾, 利用重心的前移, 抬臀而使身体直立;在患者腰间系一条布带子, 护士站在患者对面, 嘱患者以健手搂住护士颈部, 由护士用双手提拉患者腰间宽带而拉起成立位;站立位到步行训练:指导和纠正患者不正确的体姿和步态, 要嘱患者在步行训练中抬头向前看, 保持身体平衡;步行训练时患者腰间系宽布带, 护士牵拉布带既可用于保障安全也可以协助患者起立行走训练;训练时不可强行牵拉患侧肢体, 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1.2.1. 4 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护理

在坐位训练的基础上, 逐渐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进行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 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拍手等加强手的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1.2.1. 5 心理护理

颅内肿瘤恶性程度很高, 患者往往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悲观绝望, 情绪低落, 常常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表现出极度的恐慌, 对治疗信心不足, 尤其是晚期患者[3]。有研究指出, 颅内肿瘤有20%~40%出现精神障碍症状[4], 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2.2 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于术后和护理3周后分别进行肌力评分, 进行统计学比较。显效:治疗前后相比, 治疗后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有效:治疗前后相比, 治疗后肌力提高Ⅰ级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相比, 治疗后肌力提高Ⅰ级或无变化、降低或患者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经以上治疗、护理1个月后, 观察组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9, P<0.05) 。

3 讨论

以上实例护理实践证实,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可明显降低压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和足内翻等的发生率, 减少患者的残疾,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改善颅内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通过康复护理干预, 提高颅内肿瘤患者的肢体功能。方法:将我中心康复科80例颅内肿瘤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40例, 观察组给予全程康复护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对患者的肌力分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颅内肿瘤瘫痪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护理, 可明显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颅内肿瘤,康复护理,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池锐忠, 蔡少敏, 林汉平.以标准分期指导针刺方法改善偏瘫肢体功能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0) :1544.

[2]Akimoto J, Fukami S, Tsutsumj M, et al.Radi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ellar malignant glioma in adults[J].Brain Tumor Pathol, 2009, 26 (2) :59-68.

[3]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6.

肿瘤患者食疗的宣传口号 篇2

1、调节加调理,全家齐欢喜。

2、选择有道理,康复更合理。

3、化疗好伴侣,提高免疫力。

4、提升元气,呵护健康。

5、希望在转角,术后免疫好。

6、进口纯天然,调理百分百。

7、伤痛及时消,健康没烦恼。

8、从疗中宝出发,到术后康更近。

9、化疗术后宝中宝,天然养护身体好。

10、健康化疗,妙在奇效。

11、疗中宝精彩有约,术后康魅力无限。

12、化疗护理疗中宝,身体健康少不了。

13、一品疗中宝,相约术后康。

14、调理创想,康复购想。

15、纯天然营养品,放化疗少不了。

16、效果真是好,痛苦全没了。

17、快速修复肿瘤术后的创伤。

18、原装美国科技,天然呵护健康。

19、温馨呵护宝中宝,放疗化疗不烦恼。

20、轻轻松松,摆脱疾病烦恼。

21、纯天然调养护理宝贝,专为您的调理。

22、放疗化疗皆无忧,肿瘤术后恢复好。

23、纯天然调养,让你术后恢复不犯愁。

24、重塑生命的活力,您健康的守护神。

25、轻松解除病痛,化疗没烦恼。

26、疗中宝改变生活,术后康引领快乐。

27、肿瘤术后恢复早,专家推荐疗中宝。

28、天然更可靠,术后没烦恼。

29、肿瘤术后痛苦少,还得服用疗中宝。

30、康复疗程的必备,延年益寿的必需。

31、手心里的宝,还生命精神。

32、疗中宝加油,术后康加倍。

33、化疗护理宝,康复效果好。

34、医辅宝中宝,强身康复早。

35、身体的盾牌,健康的城堡。

36、减轻您的痛苦,改善您的心情。

37、疗养康复宝中宝,生命可靠保护神。

38、增进效果,缓解不适,化疗患者的`福音。

39、服用疗中宝,术后康复没烦恼。

40、高活性优质蛋白,消除医疗副作用。

41、用疗效说明一切,用真诚为您着想。

42、健康恢复真需要,提高免疫快又好。

43、开启康复新纪元,调理从此不等待。

44、来自美国的纯天然疗养之宝。

45、肿瘤术后见奇效,健康恢复宝中宝。

46、纯天然疗法,让身体在自然中恢复。

47、提高免疫力,化疗人群的福音。

48、您的心痛,它能听懂,调养护理有一套。

49、疗中宝,来自美国的高级助疗专家。

50、提高免疫体质好,化疗辅助疗中宝。

51、肿瘤患者的健康法宝,术后康复很重要。

肿瘤患者的沟通 篇3

【摘要】沟通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均有体现。而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沟通显得更为重要,它既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合法权益,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还能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及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肿瘤患者作为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医务人员的理解、安慰与帮助,因此,我们应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医务人员;肿瘤患者;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57-01

沟通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与患者沟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针对肿瘤患者沟通时要结合各期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必须与病人多交谈,了解其心理,并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患者,并对患者的健康、饮食等方面加以指导。

第二:沟通时应注意时间、场所,挑选病人心情好时与病人交谈,使病人放松心情,利于身体康复。与病人交谈选择病人无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及其他部位不适主诉时与之交谈。不要过多询问病人隐私问题,不要谈论病人回避、不愿提及的话题。与病人沟通时,应耐心倾听对方的倾诉,尽量让病人和家属宣泄、倾诉。同情患者病情,尊重患者。

第三:与病人沟通前应掌握病人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家庭状况,社会心理状况,注意沟通对象的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对病情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沟通的感受。避免刺激对方情绪的语言、语调、语句,避免强求对方接受医护人员的意见,避免使用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对丧失语言能力的患者应进行书面沟通。

第四:针对住院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①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做好宣教,介绍医护人员及病区环境,是与患者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获取患者的好感。②责任护士与患者倾心交谈,倾听病人心声,了解病情,采集信息,制定护理计划,给予心理安慰,取得病人信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沟通应做到经常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住院费用每日清单及时发放,并给予合理解释,做到书面沟通、语言沟通相结合,使患者对每日费用一目了然。④进行各种护理治疗时,及时与病人沟通,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操作目的、方法、效果以及风险并发症等,如PICC置管、锁穿。并指导病人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以确保操作达到预期效果。⑤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询问家属、病人本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如患者本人不知病情,我们要协助家属予以隐瞒。护理人员之间也要进行沟通,进行护理操作时要谨小慎微,床头卡片给予更改,以免患者察觉。⑥患者疗程结束办理出院时,与病人及家属进行诚恳交谈,征求病人意见,虚心接受,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同时给予病人健康指导。针对病人回家后注意事项,复诊时间等情况,向病人及家属做详细、细致介绍,并留下联系电话,定期进行随访。

沟通不当或缺乏沟通均易引起医疗纠纷,甚至威胁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使患者产生反感,给自己带来不快的同时,影响了科室的形象,损坏了医院的荣誉,得不偿失。因此,沟通应因人而异,成功的沟通可以融洽医患关系、利于患者治疗、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利于科室及医院的发展。

颅内肿瘤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患者共计77例其中男45例, 女32例。

年龄63~74岁, 平均66岁。其中脑膜瘤29例, 胶质瘤24例, 垂体瘤11例, 转移瘤13例。所有患者均经CT和/或MRI以及病理检查证实。本组恶性肿瘤病程最长15个月, 最短半个月, 平均6个半月;良性肿瘤病程最长13年, 最短3个月, 平均5.2年。

1.2 临床表现本组77例中有56例 (72.

72%) 以突发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急诊入院。眼睑下垂5例, 突发抽搐6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4例, 脑梗死病史的4例, 心脏病史1例, 其他1例。

1.3 治疗方法本组手术77例, 其中良性肿瘤45例, 全部切除40例, 次全切除6例;

恶性肿瘤32例, 肉眼全部切除12例, 次全切除13例, 大部分切除5例;另2例因并存其他严重疾病、体质差或拒绝手术而未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75例手术病人出院时痊愈54例, (70.12%) 好转18例 (24%) , 病情无变化7例 (9.3%) , 死亡5例 (5.3%) , 死亡原因:肺炎3例,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1例, 术腔出血1例。

3 讨论

3.1 发病前症状

3.1.1 出现精神障碍颅内肿瘤常常会引起患者的精神异常。

发生该症状的患者可占颅内肿瘤患者的25%~40%。颅内肿瘤引起的早期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情感淡漠、精神迟钝、记忆力差等。这些表现常被误认为是神经官能症造成的。当病情严重时, 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常表现为傻笑、语言错乱、定向障碍、缺乏自制力、理解困难;有的还会出现动作障碍和行为障碍。

3.1.2 视力突然下降颅内肿瘤会导致患者的视力突然下降。

该症状在肿瘤出现的早期并不明显, 当瘤体逐渐增大, 压迫了视神经后, 就可引起视神经萎缩, 导致患者的视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另外, 这类患者还经常伴有视野缺损, 常常需要歪着头斜视才能看清楚一个物体。

3.1.3 突然发生癫痫癫痫患者多为20岁以内的青少年, 若老年人突然发生癫痫就有可能是颅内肿瘤引起的。

据临床研究表明, 有1/3以上患颅内肿瘤的病人会出现癫痫症状。出现癫痫症状的这类病人会出现持续、频繁的抽搐, 在抽搐的间歇期神志不能恢复, 如果不及时抢救, 会有生命危险。一般来说, 生长在大脑前半部、靠近大脑皮层的肿瘤易引发癫痫, 这类肿瘤多为良性肿瘤或是程度不高的恶性肿瘤。对这些肿瘤如能早期作出诊断并及时进行手术, 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这些颅内肿瘤的患者因为长期有癫痫症状, 所以经常被误认为是患了癫痫病, 而延误了治疗。

3.1.4 常出现喷射状呕吐颅内肿瘤患者可出现呕吐的症状。

但这种呕吐与胃肠道疾病患者出现的呕吐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肿瘤患者的呕吐常不伴有胃胀、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 而是在一阵头痛之后突然出现"喷射状"的呕吐, 呕吐物常可被喷出二三尺远。这是颅内肿瘤的体积变大后使颅内压升高的结果。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意愿、年龄及全身状况、肿瘤瘤部位等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本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对于同期收治的不同意手术或是不适合手术者建议行血管内治疗。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颅内肿瘤的手术时机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争论的焦点。

颅内肿瘤破裂后再出血高峰是初次出现后24 h内, 初次出血后2周内再出血发生率累计达20%, 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破裂肿瘤更容易发生再出血。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较长时间的卧床, 更容易引起肺炎、气管炎、排尿困难、便秘等, 而这些并发症又是造成肿瘤再破裂的诱因。因此, 对于老年患者早期手术是必要的。笔者体会, 早期手术的最大优点是防止颅内肿瘤再次破裂出血, 还可以清除脑池内的血液, 减少迟发性血管痉挛。而且对于动脉瘤伴有血肿的更有利于清除对脑组织的压迫。

参考文献

[1]游潮, 武金有, 姜树, 等.后颅窝术后并发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三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138.

[2]Lang DA, Teasdale GM, Macpherson P, et al.Diffuse brainswelling after headinjury:more often malignant in adults than children.J Neuro Surg, 1994, 80 (4) :675-680.

[3]李小勇, 王忠诚, 刘颖, 等.预防巨大脑膜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小硬脑膜窗口显露策略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 (8) :496-499.

[4]王如明, 孙鹏, 张浴葵.小儿颅内肿瘤52例误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9, (05) .

妇科肿瘤患者与“性福” 篇5

性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人类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等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也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科学素质等有关。实践经验表明,妥善的处理性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均有益处。

既然性与我们每一个人均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对于妇科肿瘤患者来说,应当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有一些人认为: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命能不能保住还不好说,哪有什么心情去谈性问题,根本就沒这个必要。难道她们就不能有自己的“性福”?就一定要远离性生活吗?

许大姐是一个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中年人,比较满足自己的生活状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她40岁那年,不幸患了妇科肿瘤。虽然经过手术等治疗后,她基本恢复了健康,但自患病后就再也不与丈夫进行性生活了。对此,许大姐的丈夫多有怨言,而妻子却说“咱们的孩子都上高中了,我又患了这种病,你现在想与我同床,是要我早一点死呵!妇科肿瘤,那可不是一般的病,性生活时的刺激会使肿瘤细胞一个劲的疯长;再说,说不定还会传染你呢。咱家有一个人患这种绝症就够倒霉的了,如果两个人都得了病,那孩子谁管呀?你就做一点牺牲吧。”许大姐的丈夫听后一头雾水,半信半疑,很不开心。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似乎老了10岁。一天,他在街上买菜,遇到了高中时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她在一家大医院当妇科医生,据说现在已经是教授了。闲聊了两句后,他把两口子那点事全抖出来了,并问:“老同学,您可是这方面的专家,向您请教了。”教授说,我有空去你家,跟你们夫妻一块讲,这才能解决问题。下面的内容就是教授讲:

我国的肿瘤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妇科肿瘤的人,对性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的呢?为了搞清这一个问题,我国某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对120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性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在这些患者中,有年轻人、中年人、也有一些老年人。其中,患有子宫恶性肿瘤者为58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有41人,外阴癌16人,阴道癌为5人,她们的年龄为23~62岁,平均年龄为47.9岁。当一名妇女被确诊为患有癌症,本人又得知了此种情况后,常常表现为沮丧不安、悲观绝望,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时候,如果患者的丈夫对患者染病后的心理变化能够充分的理解,并予以同情、安慰、帮助,对患者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和康复是会有积极作用的。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对双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

在性行为方面,上述的患者在治疗前后有一些变化:治疗前性欲强烈、性生活较频的有39人,治疗后此类人数降低至17人,调查和研究表明,这主要是患者的心理变化所致;治疗前性行为处于中等水平的为46人,而治疗后则减少到33人;性淡漠者治疗前有16人,治疗后增加到27人:拒绝性行为的患者在治疗前有13人,在治疗后增加到19人;对性行为反感的人,在治疗前有6人,治疗后确增加至24人。

由于上述患者对有关的医学知识了解甚少或者是一无所知,因而,错误的认识有很多。在前述的120名患者中,有112人认为术后性生活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加重病情或者可以引起癌症的复发。这些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性生活者仅为56人,另外的64人无性生活。调查和研究还表明,由于妇科肿瘤患者对性问题的错误认识,而导致了夫妻间因为性问题而发生了矛盾,使夫妻关系受了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成年妇女均有性欲和性能力,即使丧失了性器官,对性欲和性行为仍有心理上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类不同于其它的动物,性欲和性满足不仅仅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和肉体上的快感,更多地是心理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满足。当然,如果患者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是需要医务人员加以指导并妥善解决的。例如,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阴道可能缩短二分之一,膀胱三角区和直肠壁紧贴靠在阴道的顶端,性交时的剧烈活动可产生不适感或者疼痛。此时,应告知男方要避免粗暴的性行为,女方应排净大、小便,以免充盈的直肠、膀胱在性交时被挤压而引起不适。对于那些双侧卵巢被切除的患者来说,虽然有一些人年龄比较年青,但也会产生绝经后的症状,阴道在性交时的润滑作用下降(虽然仍有性情感和性行为的欲望),由于阴道黏膜发生了萎缩性的改变,易发生性交不适感。此类患者,可在性交之前向阴道内填入雌激素乳剂或胶冻类润滑剂。阴道切除后做了阴道重建术的患者,可以引起阴道的萎缩。实践证明,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她们拒绝性交,又不使用阴道模具,有规律的、科学的性交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是有积极作用的。

肿瘤患者的血栓预防与肿瘤治疗 篇6

关键词:肿瘤,血栓形成,预防治疗

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达到15%左右,在尸体解剖中高达50%。可见血栓形成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占据肿瘤患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肿瘤本身。

有报道,血栓形成的因素与肿瘤本身有关外,还与手术,放化疗、中心静脉置管等因素相关[1]。肿瘤并发血栓形成的患者,治疗较难,预后不佳,甚至会导致患者猝死。故并发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目前在临床上极为关注。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54例出现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合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防治方法及对肿瘤治疗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肿瘤合并血栓形成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年龄在34~80岁,男性38例,女性16例,其中有肺癌、胃癌、宫颈癌、肝癌、骨肉瘤、淋巴瘤等,处于Ⅲ、Ⅳ期肿瘤患者44例。此外,选用同时未出现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1.2 特殊资料

所有合并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有单侧或双侧肢体肿胀、疼痛或者皮温增高,其中有2例患者在诊断为肿瘤之前即存在栓塞症状,确诊为肿瘤后血栓形成出现时间在半个月到2年之间。54例患者中血栓形成出现在下肢静脉40例,上肢静脉6例,下腔静脉3例,门静脉1例,合并肺栓塞4例,其中6例患者反复出现血栓形成且栓子存在多部位。

抗肿瘤治疗,其中发现血栓形成前患者的抗肿瘤治疗包括手术治疗5例,化疗16例,放疗28例,动脉灌注化疗3例。

1.2 诊断

血栓形成的诊断,首先根据患者短期内肢体肿胀,尤其是单侧肢体肿胀,进行D-二聚体检验,阴性则排除血栓形成;若是阳性则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查协助确诊,对于四肢血栓可以明确诊断;而对于血栓形成部位为上下腔静脉和门静脉等血栓形成确诊率较高。

1.3 治疗

合并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要求绝对卧床,抬高患肢。4例行手术治疗取栓,其余50例患者行溶栓、抗凝及改善微循环等处理,每周复查D-二聚体、凝血指标以及血流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4.0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估计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评估肿瘤合并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ter分析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存率进行对比。

2 结果

2.1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患者合并感染、手术、化疗、输血及应用地塞米松等方面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合并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行抗血栓治疗后,5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治疗1个月有42例(84%)患者肢体肿胀、疼痛逐渐减轻,4例肺栓塞患者缓解3例,无效1例。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存率比较,对所有患者随访两年,发现两组一年生存人数分别为22例(40.7%)、30例(55.6%);两年生存人数分别为7例(13.0%)、14例(26.0%)。同时间观察组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心中或者动静脉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成分聚集形成团块的过程。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因素中,其中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为主要的三要素。目前认为肿瘤患者发生血栓形成的机制,主要有肿瘤细胞分泌的促凝物质使血液高凝,各种抗肿瘤措施包括手术、化疗以及动脉灌注治疗等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还有占位的肿瘤压迫了血管所造成的血流缓慢瘀滞等促使血栓形成。肿瘤患者出现血栓形成,会进一步加剧患者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栓子中发现瘤细胞,血栓形成参与肿瘤的迁徙和发展[2]。血栓形成成为肿瘤患者非肿瘤本身因素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故与肿瘤相关的血栓形成应该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早期治疗,这样对于患者的肿瘤治疗及恢复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多种肿瘤患者均可以出现血栓形成,发生的部位以下肢静脉最多见有40例,其中6例为多部位血栓,并且反复发生;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表明合并感染、手术、输血及应用过地塞米松等相关情况的患者,并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大;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一两年的生存率,观察组继续存活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文中观察组患者进行抗血栓治疗,有效率达到,疗效显著。在抗凝和溶栓的过程中,我们严密监测相关指标,无一例因大出血而引起的死亡,表明在监测严密的保障下进行溶栓和抗凝等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与患者并存感染、手术、化疗、输血等关系密切。其主要通过改变血管生成来影响肿瘤的转移播散。预防肿瘤患者出现血栓形成,首选预防性康宁治疗,这既能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抗肿瘤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积极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做好血栓形成的防治工作,能很好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预后恢复。

参考文献

[1]曹健鹏, 李俊海.恶性肿瘤并发DVT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10, 37 (24) :1486-1488.

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1 疾病早期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恐惧是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最初的心理反应, 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肿瘤是不治之症, 癌的诊断使人们立即想到死亡, 甚至治愈了的或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一般性的疼痛也常常使之联想到肿瘤的复发, 死亡的威胁。当一个人得知自己被诊断为肿瘤时, 会产生一种突然的精神打击, 可造成“精神休克” (诊断休克) , 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处于震惊的患者, 往往对自己的诊断极为否认, 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是对突然心理打击的缓冲。经多方检查, 在事实面前, 患者才逐渐放弃自己的否认态度。对于失去理智的患者, 护士要多给予理解、同情和照顾, 并注意保护患者, 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当患者渐渐意识到自己患肿瘤时, 便会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这时更需要护士的体贴和关怀, 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主诉, 宽容地对待患者, 作出应尽的责任, 开导患者治病是大事, 其余都是小事, 帮助患者摆脱困境, 克制自己的情绪, 和颜悦色地面对患者。

2 疾病治疗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当患者接受了这一客观事实, 进入“患者角色”接受治疗时, 每一位患者都希望疾病治愈, 即使在肿瘤晚期也希望疾病能够好转, 所以要让患者感觉到生活是美好的, 生命是可贵的, 鼓励他们勇敢地、坚强地生活下去。最好的办法是留有充分的余地, 让患者有一个明确的希望, 有一个寄托而生活。在进行各项治疗前, 应认真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需要配合的事项。在治疗全部结束后, 适时恢复部分工作, 可使患者体会到自身价值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从而重新振作起来, 唤起对生活的希望。

3 疾病晚期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护理

当患者病情发展为晚期时, 常出现衰弱、疼痛、厌食等, 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恐惧。随着机体功能逐渐衰退, 患者可能放弃本来的活动, 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时护士应采取交流的方式疏导患者, 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逐渐消除恐惧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病情许可, 应鼓励患者尽可能起床活动, 不要过早地卧床不起, 这样既可延缓机体功能的衰退, 又可使患者从自理中增强信心。

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肿瘤化疗病人132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92例, 年龄28~75岁。其中乳腺癌38例, 肺癌26例, 胃癌16例, 肝癌13例, 肠癌12例, 卵巢癌9例, 宫颈癌8例, 其他10例。常用抗肿瘤药物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氟脲嘧啶、甲氨蝶呤、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干扰素等。其中发生药物渗漏1例, 静脉炎3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癌症的诊断和相关治疗造成的患者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紊乱或失调是非常普遍的[1]。癌症病人最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恐癌心理”, 怀疑、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 以及对化疗药物的依赖与抗药心理等。因此, 我们对癌症病人的真实病情要适度保守秘密, 以免病人过于紧张与恐惧。对已经知道自己患癌症的病人, 应给予科学的解释、安慰与鼓励, 使病人能正确对待疾病。对于悲观失望的病人要分析原因, 做好心理上的安慰, 排除不利于治疗的一切因素, 并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特点、化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同时还以治愈的病例为典型, 激发病人以乐观自信的心理正确对待病情, 使其在精神上得到鼓励, 在治疗上看到希望。还可以动员病人周围的人关心体贴他, 亲人情感的微妙变化, 会影响病人的情绪, 如果亲人对他关心体贴, 病人的悲观情绪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反之, 病人悲观心理会加重, 因此, 做好病人亲属的动员工作是扭转病人悲观心理的关键步骤。住院期间, 医务人员要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重视语言交流。医务工作者的态度要和蔼, 举止文雅, 对病人要在治疗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 护士要经常接近病人, 明确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切不可说出消极的语言而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并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赖, 争取病人的配合。另外还要为病人创造温馨舒适、安静优雅、温度适宜的生活环境。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 光线充足;窗台上放一些花草, 陶冶病人情操。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病人身心休息, 促进病友间的人际关系, 增强病人心理治疗效果, 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配合治疗, 达到治疗目的。

2.2 化疗毒副作用的护理

2.2.1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对消化道黏膜有损害作用, 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如甲氨喋呤和氟脲嘧啶可引起频繁的腹泻甚至便血。应告知病人化疗前、后12h内避免进食, 保持室内安静, 采取适当体位。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分散注意力, 遵医嘱应用抗呕吐药物, 并做好呕吐后的护理。如出现腹泻, 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 少食多餐, 每天进3000ml流质饮食, 必要时静脉补液, 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发生便秘, 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多饮水, 必要时应用缓泻剂或灌肠。

2.2.2 骨髓抑制的护理

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剂量与损害骨髓的剂量差异很小, 因此, 对接受化疗的病人应密切观察骨髓抑制征象, 其特征是血细胞减少, 这是抗肿瘤治疗的主要危险, 应定时为病人进行血细胞计数和骨髓检查。当白细胞低于4000/mm3, 血小板计数下降至100000/mm3时, 除停止化疗外, 应予以保护性隔离, 并采取预防并发症的措施: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 通风两2次, 每日用消毒剂擦拭地面、桌椅。勤更换衣物床单, 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 注意口腔卫生。按医嘱给升白细胞药物及抗生素预防感染, 血小板降低的病人应嘱卧床休息, 避免身体磕碰。用软毛牙刷刷牙, 用力轻柔。穿刺完毕穿刺部位针眼处按压5min, 防止皮下出血, 观察皮肤黏膜识变化, 有无头痛、恶心、呕吐情况, 预防颅内出血。定期检测血小板变化。

2.2.3 皮肤黏膜损害的护理

化疗可使原有的口腔黏膜屏障遭到破坏, 引发口腔及食道的感染, 为此需督促患者勤漱口, 早晚以软毛牙刷刷牙, 并动作轻柔以防损伤口腔黏膜。如发生口腔炎可用2%雷夫诺尔和1%双氧水交替漱口, 并给予西瓜霜等局部治疗。嘱病人用棉签轻轻擦洗口腔牙齿。涂药前先轻轻除去坏死组织, 反复冲洗, 溃疡者可用龙胆紫或紫草油涂抹患处。给予无刺激性软食, 因口腔疼痛而致进食困难者给予2%普鲁卡因含漱, 止痛后再进食。另外约有50%的病人在化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 轻者皮肤干燥, 色素沉着, 全身瘙痒, 局部可用开水洗净涂肤轻松软膏, 重者形成斑丘疹, 有渗出液或小水泡, 涂龙胆紫防止破溃感染, 对发生剥脱性皮炎者, 应采取保护性隔离, 局部涂氧化锌软膏, 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脱发常发生在用药2周内, 2~3个月最为明显。形象紊乱常常导致患者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对此, 护士要向患者讲解脱发只是暂时的, 停药后症状可消失;另外, 可通过佩戴假发、围头巾来改善这种形象紊乱的问题。

2.2.4 肝肾毒性反应的护理

化疗前后常规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化疗期间观察有无黄疸、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遵医嘱应用保肝药物。应用顺铂时应补充液体, 严格记录出入量。化疗前后6h内尿量保持在150~200ml/h, 以后2~3d时间内, 维持尿量在100ml/h以上, 必要时应用利尿药。环磷酰胺的药物特点是以原型排出, 如摄水量不足, 药物在尿中过度浓缩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护理中我们除嘱病人大量饮水外, 还应重点观察有无膀胱刺激症状, 排尿困难及血尿。

2.3 静脉的护理

2.3.1 合理使用静脉

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 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 选择粗直, 弹性好的静脉穿刺。血管条件不好者可在穿刺前用温水浸洗或热敷穿刺部位肢体, 使静脉充盈清晰, 利于穿刺成功。在给化疗药物前, 先建立静脉通道,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再注射化疗药物。化疗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 提高血管的使用率[2]。若化疗时间长, 采用留置静脉套管中心静脉插管, 避免反复穿刺引起机械性损伤, 同时大血管中药物稀释快, 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减少, 可保护血管。

2.3.2 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处理

药液渗漏后立即停止输注, 保留针头, 再针对化疗药物种类, 注入相应解毒剂再拔针。局部采取间断冰敷或湿敷渗漏部位。应用2%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作局部环形封闭, 以收缩血管, 降低化疗药物的吸收, 限制损伤范围, 24h内忌热敷。静脉炎发生后可沿血管走向局部热敷并用解毒Ⅱ号或氢化考的松软膏外涂、配合理疗等。本组药物渗漏1例和静脉炎3例者均经及时处理治疗未造成大的影响。

2.4 饮食护理

肿瘤病人的饮食应尽量做到多样化, 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及新鲜水果、蔬菜, 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不喝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 少吃熏、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 主食粗细粮搭配, 以保证营养平衡, 防止腹胀、腹泻和便秘。为防止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等下降, 宜多食血和肉, 如动物内脏、蛋黄、瘦肉、鱼、黄鳝鸡、骨等;同时可配合药膳, 如党参、黄芪、当归、红枣、花生等。为提高免疫功能, 可食香菇、蘑菇、猴头菇、木耳等食品。为增加食欲, 防治呕吐, 可采取更换食谱, 改变烹调方法, 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 吃一些清淡爽口的生拌凉菜;在饮食中可加入一些生姜, 以止呕;也可用药膳开胃健脾, 如山楂肉丁、黄芪、山药、萝卜、陈皮等。

3 体会

化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杀伤癌细胞,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减少不良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有了一定的预防和控制, 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岚, 杨志红, 刘杨, 等.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0) :787.

肿瘤患者的干预措施 篇9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 治疗癌症的措施也相应得到改进和增加。目前, 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仍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 其它象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等措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并在治疗中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科学的综合治疗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因此, 可以说人们在癌症面前已不再束手无策, 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从肿瘤发病机制来说是一个多因素疾病, 其发生受遗传、环境和个人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影响。癌症还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营养不平衡、饮食不卫生、烟酒不节制、经常不运动、心理不平衡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癌症形成最重要的原因。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顾问委员会明确指出, 1/3的癌症可以预防, 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 1/3的癌症经适当治疗可以减轻痛苦, 延长生命。综合治疗的合理应用, 可以使一些中期癌症达到早期的效果, 一些晚期癌症达到中期的效果。实际上一些晚期癌症经过科学的治疗, 加上患者本人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 最终也能达到治愈目的。

因此我们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干预。

1 心理干预

据文献报到心理失衡可诱发癌症形成。反过来, 保持心理平衡就可预防癌症的发生

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多数癌症产生前多有生活事件发生, 心理失衡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不仅可以诱发癌症的发生, 而且对癌症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 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本来就是互通的两个过程。心理活动可以引起生理变化, 生理变化也会引起心理反应。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性格可以使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保持在协调状态, 这对于维持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 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都是非常重要的心态在调节主客观矛盾中无时不在起着平衡作用机体在受到生活压力影响时可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一旦产生就会通过一系列心理 (包括行为) 和生理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反应可表现为焦虑、抑郁、悲伤、失望等。这些情绪反应又可通过神经 (特别是植物神经) 和内分泌系统的改变来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人体是由许多不同的细胞组成, 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是靠这些各种各样的细胞协调一致的功能来完成的。而这种协调一致的活动又靠神经内分泌来调节。如果强烈而持久的不良情绪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造成它们的功能紊乱, 就会引起机体内稳态的失调, 使某些细胞生长失控、突变, 最终导致癌症发生。做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学会让病人取得心理平衡, 要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也要让病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对于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

2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其包括癌前病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发现早期病变, 自我检查尤其重要, 如发现身体上一些信号: (1) 异常肿块乳腺、颈部、皮肤和舌等身体表浅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逐渐增大的肿块, 可考虑相应部位肿瘤。 (2) 疣痣增大体表黑痣和疣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变浅、迅速增大、脱毛、瘙痒、溃烂等, 特别是在足底、足趾等经常摩擦的部位, 可怀疑疣痣恶变。 (3) 进食时胸骨后不适吞咽食物时的哽噎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食管内异物感, 可考虑发生食管癌的可能。 (4) 溃疡不愈皮肤和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有鳞屑、脓苔覆盖、出血和结痂等, 可考虑溃疡恶变。 (5) 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食后上腹部闷胀, 并逐渐出现消瘦和贫血等, 可认为有发生胃癌的可能。 (6) 大便习惯改变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大便变形变细、带血或粘液, 可怀疑发生了结直肠癌。 (7) 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 痰中带血, 要警惕发生了喉癌、肺癌或纵隔肿瘤。 (8) 耳鸣、听力减退、鼻衄、鼻咽部分泌物带血和头痛, 要怀疑有无鼻咽癌发生。 (9) 月经期外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要作妇科检查以排除子宫癌肿。 (10) 无痛性血尿和排尿不畅, 应怀疑肾及膀胱肿瘤。○11不明原因的进行性消瘦, 要做全身检查以排除各种恶性肿瘤。○12发热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肝癌、肾癌和肺癌合并感染, 都可以引起发热, 排除其它疾病后可作出诊断。○13出血出血可表现为皮下出血、经血过多、鼻出血、咯血、上下消化道出血、尿血等。发现有出血症状应考虑可能发生了相应部位的癌症, 如白血病、鼻烟癌、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肾癌、膀胱癌或子宫癌等。○14无痛性进行性的黄疸应注意可能发生了胰腺癌或胆总管受癌肿的压迫。○15反复在同一个部位发生的肺炎, 应进一步排查是否患了支气管肺癌。○16其它婴幼儿瞳孔呈现黄光即所谓"猫眼", 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中老年人出现杵状指应警惕肺癌的可能。肝硬化病人频发严重的低血糖症状, 可能提示有肝癌发生。老年人突发肠梗阻, 大肠癌的可能性大。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所谓的癌症早期信号并非癌症所特有, 一旦出现应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 以便与其它疾病进行鉴别。如排除了癌症, 且不可草木皆兵, 影响自己的正常身心健康。

大量流行病资料显示吸烟酗酒及不良生活习惯如爱吃腌制食品、烫食品饮食结构不平衡也易发生癌症。有这些行为的人发生癌症的比例相对要高。因此从这些方面干预足以控制癌症患者的发生。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最为密切, 吸烟引起肺癌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就癌症的一级预防而言, 戒烟是控制癌症发生的最有效措施有关酒精的致癌作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下过结论:虽然实验室研究未显示酒精本身有致癌性, 但流行病学数据有力地提示, 将含酒精的饮料作为一个整体, 可归入导致人类口腔、咽、喉、食管和肝脏等部位的肯定致癌物。假如饮酒与吸烟并存, 会使发生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另外, 最近的研究还提示, 饮酒还可能提高患乳腺癌和肺癌的危险性。有统计表明, 在所有致癌因素中, 酒精导致的癌死亡占大约3%。酒精可以作为致癌物质的溶剂帮助致癌物进入人体, 它引起的口腔、咽、喉、食管的粘膜损伤, 有助于致癌物质发挥致癌作用。长期过量饮酒对肝脏的损害是比较明显的, 因为酒精进入胃及小肠后很快就会被吸收, 进入血液后到达的第一站就是肝脏, 并且大部分酒精都要在肝脏进行代谢解毒。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不但直接损害肝细胞, 而且妨碍肝糖原在肝内的合成, 使周围组织中的脂肪进入肝内, 引起脂肪肝, 久之还可进一步导致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可进一步发展为原发性肝癌。因此戒酒是一个特有效的办法。

颅内肿瘤患者 篇10

关键词:麻醉影响;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54-01

引言

新世纪,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致死率极高?近年来,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恶性肿瘤从免疫学角度上讲,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抑制或功能低下时,其发病率升高?免疫功能与肿瘤生长二者此消彼长?[1]?患者在受到严重创伤?大手术?麻醉及疼痛后,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遭到了明显的抑制,患者机体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造成其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很容易引起患者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数量改变?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麻醉药物及麻醉方式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具有暂时性?可逆性,因此,采取一种手术过程中麻醉平稳并对患者免疫功能破坏小的麻醉方法,对促进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后康复,防止肿瘤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研究了麻醉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肿瘤转移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取,选择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共65例,平均年龄57.5±13.3岁?主要包括有胃癌患者25例,食管癌患者15例,结肠癌患者14例,直肠癌患者6例,乳腺癌患者5例?所有病患在手术前均未出现过免疫系统症状,也没没接受过任何拟免疫制剂诊疗?

1.2麻醉方法

全部病人在手术前30分钟内均通过肌肉注射适量苯巴比妥钠,阿托品?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插管,手术期间则通过静脉注射阿曲库铵和芬太尼,以及使患者吸入异氟醚进而维持麻醉效果?

1.3标本采集与检查

在麻醉前?后,手术结束前,手术后第1天?第3天时分别采集患者适量肝素抗凝血及全血,以此来测定出血浆中儿茶酚胺?白细胞介素-2?血清中皮质醇?(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的指标浓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AS19.0軟件,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数据均采用(x±s)来表示,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3讨论

3.1麻醉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于单纯全麻,复合全麻?单纯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阻滞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免疫抑制的程度以及防止免疫功能的大面积破坏?本文作者在观察了众多术后不同的麻醉方法后发现,手术全麻可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者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却不能及时有效的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的进一步传递,但硬膜外阻滞不仅保护了免疫应答的敏感性机制,还有效抑制了手术刺激使患者产生的神经性应激反应[2],降低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

因此,单纯的全麻无法有效保证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维护,而硬膜外阻滞则可以使患者血浆皮质醇等应激反应所造成的激素分泌物减少?这种手法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术过程患者的痛苦反映,在另一方面也使手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经过大量数据观察比对,作者发现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因此采取合理的麻醉方式,能有效保证患者术后免疫机制不受抑制,减少恶性肿瘤患者肿瘤转移的几率[3]?

2麻醉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我院在收治的众多实施乳房切除等外科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中获取到信息,多数实施全麻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对其进行术后随访,全麻患者2-3年内复发率及肿瘤转移发生率分别为92.3%和72.1%,而硬膜外麻醉患者以上两个数据分别为72.3%和51.3%,表明其手术后肿瘤转移的风险降低?

以上结果显示,手术期间采取不同的麻醉方法对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即局部麻醉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应激反应,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手术后患者肿瘤的转移几率;而硬膜外阻滞则可以使患者血浆皮质醇等应激反应所造成的激素分泌物减少,这种手法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术过程患者的痛苦反映,在另一方面也使手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因此,麻醉方法可以影响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血浆中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数量和速度,还能进一部影响恶性肿瘤手术后的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参考文献

[1] 曹华,郑涛,许瑞莲,陈亦欣,王树滨,闫茂生.乌苯美司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03:196-200.

[2] 刘蔚然,李锦成.麻醉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肿瘤转移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12,15:1131-1133.

上一篇:历史、文学与民间信仰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