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2024-04-14

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共9篇)

篇1: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某县2009-2012年间恶性肿瘤死亡水平,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某县2009-2012年全民死因监测数据中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病例的死亡率变化情况。结果

2009-2012年,某县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共计2171人,2009-2012年该县人口累计数为122.72万人,恶性肿瘤年平均死亡率为176.91/10万,标化死亡率147.73/10万;男性死亡数1394人,女性死亡数为777人,男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228.58/10万和125.13/10万,标化率分别为168.73/10万和124.50/10万。该县在2009-2012年期间,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标准化死亡率达157.32/10万;肺癌与肝癌在各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中分别列1、2位,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53.77%,死亡率分别为36.99/10万和36.26/10万,标化率分别为31.94/10万和28.08/10万。

结论

2009-2012年间,该县恶性肿瘤死亡率比全国第三次死因流调四川省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肺癌与肝癌的死亡率比全国调查数据高,已成为该县恶性肿瘤中的主要死亡病种,应加以重点防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受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1],与之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病例日渐增多,而且这种趋势一直在蔓延,这种情况的发生给疾病防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解成都市某县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现将该县2009-2012年期间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死亡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恶性肿瘤数据来源于某县2009-2012年期间各死因监测点网络报告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该县统计局年鉴。

1.2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和SPSS 15.0软件进行率的分析、比较。2结果

2.1基本情况

该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地区南部;境内以平原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76.6%,间有部分浅丘台地;县域经济以工业为主,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超过50%;该县人口总数增长缓慢,4年增加约5000人;流动人口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

2.2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009-2012年,该县总死亡数8980人,年标化死亡率716.20/10万。该县因恶性肿瘤死亡人口数共计2171人,恶性肿瘤是该县第2位死亡原因,占居民总死亡数的24.18%。2009-2012年该县累计总人口数为122.72万人,4年平均死亡率176.91/10万,标化死亡率147.73/10万 ;其中,男性死亡1394人,女性死亡777人,男女性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68.73/10万和124.50/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2.3分病种死亡情况

恶性肿瘤前5位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及结直肠肛门癌,占恶性肿瘤总死亡数70.24%。各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在2009-2012年间波动情况如下:肝癌、胃癌、宫颈癌、白血病、鼻咽癌死亡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乳腺癌在2010与2011年出现死亡峰值,在随后的2012年出现下降趋势,且2010年为死亡率最高峰(表2)。

男性恶性肿瘤中,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占男性恶性肿瘤总死亡数75.47%;女性恶性肿瘤中,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是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胃癌、食管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死亡数的60.62%。男女性的第1、2位死因顺位分别为肺癌与肝癌,但男性高于女性(χ2=5.1,P<0.01;χ2=3.6,P<0.01),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53.77%,死亡率分别为36.99/10万和36.26/10万,标化率分别为31.94/10万和28.08/10万。女性乳腺恶性肿瘤和子宫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顺位的第5位和第8位。

2.4不同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

恶性肿瘤死亡率在45岁以前比较低,60~65岁恶性肿瘤死亡率骤升,从45岁以前死亡率47/10万骤然增加到45岁~的130.31/10万,增加了1.78倍;肺癌、肝癌、结肠直肠肛门癌、胃癌和食管癌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快速增加,其中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表现在60岁~,分别增加了0.78倍、0.71倍、1.20倍、1.20倍;结肠直肠肛门癌表现在65~,增加了2.17倍;白血病、鼻咽癌和膀胱癌在7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3讨论

恶性肿瘤死亡能明显影响人群期望寿命,去除恶性肿瘤死因后,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3.34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2.67岁,总期望寿命增长了3.14岁[2]。成都某县恶性肿瘤死亡占死因顺位的第2位,恶性肿瘤在2009-2012年间平均死亡率为176.9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7.73/10万,占居民总死亡率的24.18%,比张宁梅等[3]的调查数据高。说明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某县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危害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直肠癌等,其中肺癌与肝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53.77%,应该加强对肺癌和肝癌的防治,死亡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直肠癌,占死因顺位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数的64.10%。男女性的第1、2位死因顺位分别为肺癌与肝癌,但男性高于女性(χ2=5.1,P<0.01;χ2=3.6,P<0.01),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53.77%,死亡率分别为36.99/10万和36.26/10万,标化率分别为31.94/10万和28.08/10万。比张伟东[4]等的全国调查数据高。45岁以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骤然上升,比45岁以前恶性肿瘤死亡率增加了1.78倍,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高死亡人群,应对45岁以上人群加以重点防控,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要重点防控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对于65岁以上的人群要重点防控结肠直肠肛门癌。男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228.58/10万和125.13/10万,标化率分别为168.73/10万和124.50/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男女间差别明显,男性高于女性,为1.83:1。男性肺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暴露更多的行为危险因素(吸烟、喝酒、社会压力)有关[5]。

应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发挥政府在肿瘤防治中的主导作用。争取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实施防治规划,促进各部门合作,做到全社会广泛参与到肿瘤的防治活动中。需要加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肿瘤防治的健康教育应该作为普及性的政府行为[6]。促使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加强防癌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癌意识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7]。同时应该针对性重点加强各年龄段高发恶性肿瘤的健康教育与恶性肿瘤监测。尽早在该县建立全国恶性肿瘤监测点,争取恶性肿瘤的省级防控项目并结合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的平台开展恶性肿瘤的发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加强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的技术力量开展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监测,进一步普及恶性肿瘤的筛查工作,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篇2: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肿瘤登记覆盖地区癌症的发病与死亡水平。[方法]通过对全国49个登记处上报的2006年肿瘤登记数据全面的审核与评价,选取其中34个登记处的数据进行合并,按地级以上城市和县(县级市)划分城市和农村,分别计算发病(死亡)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构成比、累积发病(死亡)率。[结果]2006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纳入分析的34个登记处合计覆盖登记人口59567322人(城市46558108人,农村13009214人),共报告新发病例163013例,死亡病例104662例,病理诊断比例为65.59%,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为1.66%,死亡/发病比为0.64。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3.66/10万(男性303.84/10万,女性243.01/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146.52/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190.54/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21.99%。全国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80.17/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144.65/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187.59/10万;全国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50.35/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156.70/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205.20/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5.70/10万(男性217.48/10万,女性133.27/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87.20/10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117.67/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3.28%。全国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71.97/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80.69/10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109.40/10万;全国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89.07/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114.95/10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152.96/10万。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恶性肿瘤发病前几位的主要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脑瘤、淋巴瘤、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5%以上。恶性肿瘤死亡前几位的主要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和淋巴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以上。

[结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为我国今后恶性肿瘤的防控重点。

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7年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篇3: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安宁病房2008年1月—2009年12月死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69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24例, 女65例, 男女之比为1.9∶1.死亡患者年龄最小44岁, 最大96岁, 平均73岁。住院时间最长的243 d, 最短的1 d, 平均33 d.

1.2 方法

从时间生物钟角度来分析晚期肿瘤临终患者死亡时间的规律与特点。

2 结果

2.1 死亡原因:

肺癌59例, 肠癌21例, 胃癌18例, 肝癌17例, 胰腺癌8例, 食管癌7例, 胶质瘤6例, 口腔癌5例, 骨癌5例, 肾癌4例, 恶性淋巴瘤4例, 乳腺癌3例, 骨癌4例, 胆管癌2例, 甲状腺癌1例, 膀胱癌1例, 纵隔肿瘤2例, 生殖系统肿瘤2例。其中位于前四位的恶性肿瘤是肺癌、肠癌、胃癌和肝癌, 与近年国内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2.2 死亡日期在节气前后各3 d内认为与节气有关。

在169例晚期恶性肿瘤死亡患者中死亡时间与节气有关者102例, 占60.4%, 与节气无关者67例, 占39.6%.102例死亡时间与节气的关系见表1.

2.3 169例晚期恶性肿瘤死亡患者与季节及月份关系见表2.

2.4 169例晚期恶性肿瘤死亡患者在24 h死亡时间分布见表3.

3 讨论

3.1 死亡与节气关系

自然界的周期节律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而人体也具有相应的周期节律性变化。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 与自然界的周期节律性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陈氏分析720例死亡患者节气时死亡平均数确实多于非节气时, 表明了节气的阴阳转换与疾病恶化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果也表明患者死亡时间多数与节气有关, 为死亡总数的60.4%.从表1节气分布来看, 立冬至大寒, 立秋至霜降尤为明显, 而且冬至到大寒为19例, 占节气相关死亡数的18.6%.

3.2 死亡与月份及季节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 以冬季死亡率最高 (11月—1月为48例) , 春季死亡率最低。月份中以12月份死亡率最高, 2月份死亡率最低。地球绕太阳公转, 形成季节气候的节律常称为“年周期”或“年生物钟”。由上而知, 一年四季中, 以冬季死亡率最高。在12个月份中, 以12月份死亡率最高。按现代生物学观点分析, 这可能由于冬季气候寒冷, 人体处于拘束状态, 气压较高, 血液流向体表时受到外界压力的阻力也大[2], 晚期癌症患者因衰竭而不能作出相应调节, 出现生物节律紊乱导致死亡。

3.3 死亡与日生物钟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 05:00~11:00死亡45例, 占26.63%;23:00~次日05:00死亡40例, 占23.67%;17:00~23:00死亡45例, 占26.63%.可见上午及上半夜死亡人数最多, 其次为下半夜, 但一日具体时间又以子时 (23:00~次日01:00) 死亡人数最高。地球绕太阳自转, 形成“昼夜周期”, 也叫“日生物钟”。日生物钟主要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功能, 特别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在24 h内呈现节律性变化, 子夜时分, 血液中皮质醇浓度趋于最低点, 此时机体应激能力差, 防御能力降低, 因而危重患者在此时病情容易恶化, 导致死亡。一日之中, 由于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 对病情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 病情在白天较轻, 夜晚较重, 这是由于早晨、中午、黄昏、夜半, 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本组死亡患者节律表明, 子夜时分正值阴阳交替, 阳气收藏, 阴气渐长, 故死亡患者最多。但在皮质醇分泌高的上午死亡率也高, 颇令人费解, 可能与临终患者的适应功能明显减退有关。

生物钟又称时间生物学, 是研究时间因素对生物体影响的一门科学, 认为生物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所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 形成了各种生物节律。生物节律之所以能形成, 是因为体内有时间结构, 高等动物的时间结构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松果体、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 并通过神经-内分泌加以调节[3]。

护理人员要了解时间生物学提供的节律信息, 掌握疾病死亡的规律。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必须做好床边交接班, 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发生变化, 及时通知医生和家属, 并做好患者的临终护理和家属的思想工作,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轻家属悲伤的程度。积极创造条件, 使患者和家属能及时进行感情交流,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感受亲人的关怀, 从而安详地离去。

参考文献

[1]宫庆月, 于俊风, 彭宪忠.某医院657例恶性肿瘤病人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0, 6 (2) :73.

[2]陈进, 洪永敦, 冼绍祥.从时间生物学探讨内科病人死亡节律[J].新中医, 2000, 32 (7) :42.

篇4:急诊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90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9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逐年增加,从2007年起已经在我国城市及农村居民中均占据第1位[1],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为了提高对肿瘤急诊抢救的认识及急救水平,2004~2008年经抢救后死亡的肿瘤患者90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死亡患者90例,男66例,女24例;年龄40~80岁,平均58岁。根据病例记录进行分析。

结 果

90例肿瘤急诊患者来院后,死亡时间0.5~72小时。24小时内死亡24例。原发肿瘤为肺癌25例,食管癌19例,肝癌12例,胃癌11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3例,直肠癌3例,结肠癌2例,恶性淋巴瘤2例,其他9例。死于肿瘤所致并发症57例,与治疗不良反应有关9例,由肿瘤本身引起10例,其他3例。上腔静脉综合征5例,恶性体腔积液20例(恶性胸水10例、恶性心包积液4例、恶性腹水6例),感染24例,出血18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咯血6例、其他4例),休克4例,呼吸困难6例,脑转移致颅内高压4例,肾功能衰竭3例,肝昏迷2例,心脏疾患4例。

讨 论

死亡病种:本组资料显示,死亡肿瘤种类排行居前10位依次是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和恶性淋巴瘤,共81例,占总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96%,其中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4种恶性肿瘤占前10种恶性肿瘤急诊死亡的82.7%。结合多处报道[2,3],可以看出肺癌及消化道肿瘤的死亡人数居前位,要重点提高对常见肿瘤的预防及诊治水平。

死亡性别:比男女比例2.8:1,死亡构成比男性高于女性,应加强对健康人尤其是男性的宣教工作,积极宣传戒烟治理空气污染,以期待减少男性肺癌患者。年龄多分布在40~80岁。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其暴露于环境致癌危险因素增多,抵抗力下降、肿瘤发生概率也将增加。因此,应加强易感人群的Ⅰ级和Ⅱ级预防,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死亡时间:从本组患者急诊死亡时间来看,24小时内死亡91%(82/90),提示患者来急诊时,病情多为晚期且相当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间歇期一旦病情发生变化或出现并发症就应尽快就诊,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死亡原因:患者死亡的原因多为肿瘤后期的并发症63%(57/90)。其直接死亡原因均与肿瘤的分期、全身状况、治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相关。感染、呼吸循环衰竭、出血及恶液质等多为这类疾病过程的终结表现。因此,对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方案要强调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尤其要注意避免因不合理治疗而至治疗不良反应。争取进行肿瘤分期,合理的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死亡影响因素:从表面上看肿瘤患者死亡均因病情太晚太重,目前医疗技术水平难以挽救。但初始治疗不规范,不系统,家属及非肿瘤专科医护人员对治疗前景悲观,就诊不积极,来院时病情危重而失去抢救机会。因此,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来关爱肿瘤急诊患者,要充份认识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可以将其慢性化,甚至于最终达到治愈,而不再是一种终极性疾病。要转变过去家属及医务人员对晚期癌症患者抢救不积极的观念,应尽最大努力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56-257.2 崔玉青.河南省肿瘤医院10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肿瘤,2005,14(9):595-596.

3 石鹏,孟海英,韩晓燕,王翔军.2003年~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减寿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29-531.

篇5: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用药错误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可出现在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大多数用药错误是由于违反治疗原则和规定所致。

多数情况下,用药错误的发生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失误,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医院治疗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近年来,虽然我国药物的种类、剂型不断增加,药物用法、给药途径日益多样化,给药方案越来越复杂,但医疗机构的药品发放系统却少有改变。这也是导致错误发生的客观原因。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当前,亟待承认客观因素,强调领导者责任,认真实施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实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犯错的个人,而是为了对用药错误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由此改进医疗系统,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用药是一项非独立的治疗性操作,是实践中重要的一环,是医、药、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用药过程的参与者有医师、药师、患者及其监护人、护士与相关的医务人员。现就用药差错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医师开方差错

1.书写差错,如将药名、剂量、剂型、用量、给药途径及次数写错或出现笔误。2对所用药品不熟,如同一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造成重复用药

3对药物剂型不熟悉造成用法错误,如肠溶片、缓释片掰开服; 4不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等;

5医师对用药政策不了解如医疗保险患者超范围用药等。

二.药师调配差错

1.责任心不强,不按照操作规程、核对制度配方,纪律松散,劳动态度不严肃造成的,疲劳上班、注意力不集中,受周围环境影响等都可能配错药。

2.药品名称混乱:药品的名称、包装、颜色、字迹相近,同药异名、异药同名、一药多名或多剂型等,极易造成视觉差而出现发错药。

3.组织管理不力,分工不明确,药品摆放位置混乱调剂者粗心未核对而忙中出现差错。三.护士给药差错

1.各种护理工作制度和措施如“三查七对” 执行不到位,患者用药张冠李戴或看错药名、剂量等。

2.交接班不清,特殊药物治疗没仔细的交班,接班后没及时检查是否还有其他的治疗。特别是夜班注意力不集中易出差错。如漏发药、漏注射的时间多发生在14时、2O时、24时。

3.处理医嘱错误居护理差错的第二位,常见有药名相混、时间剂量错误,早停或晚停,漏抄错抄医嘱。主要是执行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所致。

4.配药不规范,粉针溶解不完全,抽吸残余药量较多,多次穿刺输液瓶塞增加微粒污染。

5.多数护士只注意本组药物间的配伍而忽略相邻两组药物的配伍禁忌。

四.患者用药错误

患者依从性差,不遵医嘱,不按时按规定服药致用药差错。发到患者手中的药品,患者是否能正确使用,是医药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1.误解医嘱将服用氢氧化铝凝胶的医嘱每次“用前摇匀”误解为“用前摇晕”。结果每次服药前皆先把自己摇晃至头晕目眩才服药。

2.不明用法如有的患者误以为硬胶囊剂的外壳是包装而倾出内容物服用;将高锰酸钾粉误为内服药口服;把含漱液咽下等。

3.超剂量使用发给妇科患者的高锰酸钾,每一纸袋为1g,有的患者误为1次用1包。4.干燥剂当药服下尽管厂家包装已经标明干燥剂,但吞服干燥剂的事情仍时有发生。5.不知剂量单位换算某些药品的说明书专业性过强,如在药品用法上标注mg、g等,令不少患者不知所措,只好不辞劳苦返回讨教换算问题。

6.慢性病用药问题,尤其老年人长期服药,因记忆力差常出现漏服、错服、多服药品现象。

防止用药差错首先要有医师开出正确规范的处方或医嘱,防止药师和护士误解。药师除必须正确调配外还具有责无旁贷的防止患者用错药的职责,护士承担着临床用药和药效监控的责任。根据上述原因分析,现提出如下防范措施 :

1. 医师开方差错防范

医师应全面收集应该资料,注意厂商和医药杂志广告宣传的真实性,防止误导错误用药。应全面掌握药物治疗新动态,多与药师沟通;用药要考虑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处方、医嘱书写应规范、完整,字迹应清晰易辨,以避免辨认不清出现调配差错。处方医师多与患者交流,说明服药应注意的事项及需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观测方法。

2.药师调配差错防范 药品的正确调配,要求药师应熟悉调配规程、用药程序和安全配发,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制度。配齐一张处方的药品后再取下一张处方,遇字迹潦草的处方应与医师联系确认后再配发防差错。严格执行审方制度,发药前应重复检查原始取药凭证,确保药名、标签、包装、数量、剂量无误。采取柜台式发药,面对患者叫名发药,对照处方逐一向交代用法并交药到手,杜绝发错药。开设咨询窗口,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如用药注意事项、最佳用药时间与方法、储存等,防止用错药。药师应为临床提供新的药物治疗学信息;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估工作,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贯彻预防为主、持续性改正的质量管理方针,加强事前教育,事中督查与事后点评,做到赏罚分明。

3.护士给药差错防范

护士是住院患者用药的直接操作者,又是用药的最后把关人。护士在减少用药差错中起重要作用。护士应认真核查用药医嘱和配伍变化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加强与医师或药师的沟通,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使用前要认真核对该医嘱剂量等是否正确,并核实患者的身分是否属实。加强交流、耐心听取和解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注意事项,了解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等。护士不能满足于“执行医嘱”,要熟悉药品名称、作用、用法、配伍、不良反应的防范等等。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责任教育,定期进行“三基三严”考核。

4.患者用药错误防范 加强患者的用药教育,为患者把好关。医、护、药应重视与保证患者正确用药问题,教会患者正确用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发药详细交代用法等,尤其老年及农民患者。药师注意搜集研究患者用药错误问题,做好提前预防即发药交代,把工作落到实处。规范药品说明书用词,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干燥剂可印上简单易懂的图案,使人看后一目了然。

篇6: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成芳,刘为红,鲍爱琴,闻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对348例PICC患者中的9例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原因分析。9例患者中,7例在置管后2周内血栓形成,另2例分别在置管后第45、第90天发现血栓形成。原因分析:2例由导管异位到颈静脉所致,1例与锁骨下淋巴结放射治疗有关,其余与患者处于肿瘤晚期、PICC置管前血小板计数高有关。对策:如PICC带管患者出现颈部不适,及时行血管B超探查,以便发现是否有早期血栓及导管异位发生;置管时选择静脉应避开放射治疗侧肢体,对置管后出现静脉炎症状者,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是否为血栓;PICC置管前血小板计数升高者,征得医生同意采取预防性抗凝处理。

[关键词]肿瘤;PICC;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969(2010)06B-0065-0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化疗使肿瘤患者免受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还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内膜的刺激和损伤。但是PICC也存在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1]。其中静脉血栓给肿瘤患者增加了痛苦和治疗费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现对我科2008年1—12月348例PICC病例中发生静脉血栓的9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肿瘤患者行PICC后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静脉内血栓形成。年龄18~75岁,女6例,男3例。其中肺癌Ⅳ期6例,胰腺癌Ⅳ期1例,原发性巨大肝癌1例,尤文氏肉瘤肺转移1例。

1.2 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转归

9例肿瘤患者置管由PICC门诊专职护士完成。穿刺静脉:贵要静脉6例,肘正中静脉2例,头静脉1例。PICC型号:8例为巴德三向瓣膜式4 Fr导管,1例为BD改良前端开口式5 Fr导管。血栓形成时机:7例为置管2周内发生,2例分别在置管第45天、第90天发现血栓形成。7例置管2周内静脉血栓形成者中,有5例患者置管前血小板计数>300×109/L。血栓发生部位:上肢浅静脉5例,颈静脉3例,锁骨下静脉1例。转归:9例患者中8例发生血栓后拔管,1例拒绝拔管,经带管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保留至治疗结束。原因分析

2.1 与肿瘤患者置管前血小板计数高有关

Melissa等[2]认为肿瘤是PICC相关血栓危险因素,这并不一定是化疗药物作用,有可能与肿瘤患者高凝状态有关。本组7例2周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5例置管前血小板计数>300×109/L。由于穿刺及送入置管鞘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致使血小板的聚集及粘附作用增强。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促使血小板、Ⅻ因子及Ⅹ因子激活,从而启动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3]。

2.2 与肿瘤疾病分期有关

本组发生血栓的患者8例为晚期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可以促使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及脱落,使血管表面发生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变化,增加发生血栓的危险[4]。肿瘤可以诱导血管新生,也可导致静脉血流紊乱及淤滞;新生的肿瘤血管,形态极不规则,流量及血流方向各异,构成了异常的血管系统[5]。

2.3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与导管异位至颈静脉有关

2例患者颈静脉发生血栓,经X片检查2例患者的PICC导管头端异位至颈静脉,2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均<300×109/L,且2例患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未出现颜面水肿等症状,仅表现为颈部转头时轻微不适。究其原因,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后,由于导管流出的药液与静脉回流方向相反,使药物在静脉局部停留时间过长,药物对静脉内膜产生损伤,血管内皮暴露,血小板在局部聚集而诱发血栓形成。

2.4 与锁骨下淋巴结放射治疗有关

1例患者置管3个月后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追查原因为该患者在化疗后行置管侧锁骨下淋巴结区放疗所致。放疗可导致组织黏膜及血管内皮受损,在此情况下,如锁骨下静脉内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会使血流速度缓慢,血小板易在局部停留并粘附导致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3.1 肿瘤患者PICC有关问题的干预

在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确认血小板计数,筛查血栓高危人群。我科自2008年10月开始,PICC门诊在置管前必须确认患者血小板计数。如血小板计数>300×109/L,应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置管静脉因血液黏滞度增高而诱发血栓。国外研究证明,留置导管是PICC肿瘤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诱发因素,多数患者在保留导管的情况下进行抗凝治疗血栓可改善[6]。由此可见,今后如患者带管期间发生血栓可在血管外科的配合下,监测抗凝疗法的效果,如有效则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继续保留导管。

3.2 警惕晚期肿瘤患者有无血栓的早期症状和PICC带管患者颈部不适症状,及时检查

在临床工作中,如PICC带管患者出现颈部不适,应及时行血管B超探查,以便发现是否有早期血栓及导管异位发生。在我科,晚期肿瘤PICC置管患者尚未同步给予抗凝治疗,故在临床工作中,更应警惕晚期肿瘤患者有无血栓的早期症状。对于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炎症状的患者,一律先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排除血栓后方能按照静脉炎处理,以保证血栓早期即被发现,避免血栓进一步蔓延至深静脉。

3.3 对放疗患者慎重选择置管部位

在为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与医生充分沟通,询问置管侧肢体是否有放疗计划,如有则应考虑在另一侧静脉置管,使导管通过的静脉避免遭受射线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王

贤.PICC在临床应用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09,5(15):132.[2] King M M,Rasnake M S,Rodriguez R G,et al.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sociated Thrombosi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Risk Factors in Adult Pa-tients[J].South Med J,2006,99(10):1073-1077.[3] 张

路,白春梅.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治疗进展[J].癌症进展杂志,2009,7(1):26-27.[4] 王

喆.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4):1429-1433.[5] Letai A,Kuter D J.Cancer,Coagulation,and Anticoagula-tion[J].Oncologist,1999,4(6):443-449.[6] Kovacs M J,Kahn S R,Rodeger M,et al.A Pilot Study of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urvival in Cancer Patients Using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Dalteparin)and Warfarinwithout Catheter Removal for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The Catheter Study)[J].JThromb Haemost,2007,5(8):1650.[作者简介]成芳(1974-),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护士长。

篇7: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导读]2014年4月14日,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正式发布了2013年年报(以下简称“年报”)。该年报采取了新的内容编排形式,纳入了肿瘤的亚部位和病理分型情况,采用了新的分层分析和标准人口构成,并对全国的发病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了预估。

2014年4月14日,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正式发布了2013年年报(以下简称“年报”)。该年报采取了新的内容编排形式,纳入了肿瘤的亚部位和病理分型情况,采用了新的分层分析和标准人口构成,并对全国的发病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了预估,不再只是简单的“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数据报告。

2013年全国共216个登记处上报资料(2010年的登记数据),年报中采纳了其中145个数据质量较好的肿瘤登记处数据,覆盖人口1.58亿,其中男性8000万,女性7800万,占全国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的11.86%.2010年全国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病例315.7万例,其中男性187.4万例,发病率为274.69/10万,女性12.8万例,发病率为197.24/10万。平均每天确诊8474人,每分钟约6人被诊断为癌症。按寿命74岁计算,中国人一生中罹患肿瘤的累积风险为26.15%(男性)和16.82%(女性)。

肺癌、肝癌、消化道肿瘤和乳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榜前列。

城市地区前十位常见肿瘤依次为肺癌(19.7%)、结直肠癌(10.98%)、胃癌(10.59%)、肝癌(8.85%)、乳腺癌(8.43%)、食管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子宫体癌和卵巢癌。

农村地区前十位常见肿瘤依次为肺癌(19.11%)、胃癌(15.26%)、食管癌(13.53%)、肝癌(12.91%)、乳腺癌(5.75%)、结直肠癌、子宫颈癌、子宫体癌、脑瘤和卵巢癌。

肺癌、消化道肿瘤和肝癌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占所有病例的70%以上(肺癌23%、胃癌15.2%、肝癌13.57%、食管癌10.46%、结直肠癌9.39%),而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和肝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占所有病例的60%以上(乳腺癌16.97%、肺癌14.85%、结直肠癌9.68%、胃癌8.53%、肝癌6.17%)

发病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

2010年全国登记地区上报死亡病例205万例,男性133万例,死亡率为194.98/10万人,女性72.2万例,死亡率为111.04/10万人。

死亡前十位恶性肿瘤及构成

篇8: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趋势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致死的重要疾病。为了解近年北京怀柔医院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有效地开展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对该医院2007—2013年所有在院死亡的恶性肿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来源于2007—2013年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报告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进行编码和分类,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各年度不同性别恶性肿瘤病死情况2007—2013年共报告死亡病例3 182人, 其中恶性肿瘤死亡828人,占总死亡的26.02%;恶性肿瘤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前10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白血病、脑瘤 , 合计死亡682人 , 占恶性肿 瘤死亡总 数的82.37%。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男性545人,占65.82%;女性283人,占34.18%;男女性别比为2.26∶1。2010年男女性别比最高, 为3.03;2008年男女性别比最低,为1.72。男性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与总死亡顺位相同,占男性恶性肿瘤总死亡的76.33%; 女性死因顺位略有不同,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和胆囊癌为女性高于男性;在恶性肿瘤中,食管癌性别比最高,达到了16.25;其次是,胃癌、肺癌、肝癌、直肠癌。 各年度不 同性别恶 性肿瘤死 亡情况见表1、表2。

2.2恶性肿瘤死亡的年龄分布2007—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年龄最大97岁,最小1岁。死亡构成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以70~79岁组最高,其次是60~69和50~59岁组,这3个年龄组的死亡数为591人,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71.38%。恶性肿瘤年龄组死亡分布情况见表3。

3讨论

近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恶性肿瘤防治工作任务严峻。

分析结果显示,每年收治的住院患者中,恶性肿瘤死亡占总死亡的1/4左右,恶性肿瘤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恶性肿瘤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总体死亡顺位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基本符合我国总体情况,不同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在不同性别中存在的差异显著,尤其是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直肠癌的男性死亡构成更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国内总体情况一致[1,2]。恶性肿瘤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及被动吸烟、喜食熏烤、油炸食品,烹饪油烟,室内燃煤等[3]。而男性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与吸烟、饮酒、熏烤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4],同时可能与男性承担的社会及家庭压力大、接触危险性工作较多以及生活无规律等因素有关,大部分男性对疾病的耐受较女性高,在疾病严重时才就医,导致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明显增加,老年人因体质弱、抵抗力差、病情较为严重等因素导致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因此,应开展老年人的卫生保健 及健康宣 教 ,提高自我 保护意识 , 定期参加健 康检查 ,应早发现 ,早诊断 ,以及早治 疗 ,以降减低恶 性肿瘤死 亡率。

大约30%的癌症死亡源自5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高体质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吸烟及饮酒,而烟草是主要的致癌风险因素,其导致全球22%的癌症死亡,其中71%的肺癌死亡[5]。近几年我们生活的城市污染日益严重, 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隐患,因此,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不仅是继续提高诊断水平,更应该加大对广大市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对恶性肿瘤的重视程度,普及医学及肿瘤的防治知识,控制烟草危害、改善环境与室内空气环境[6],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注:a死亡人数与该年份死亡总数之比,b该性别死亡人数与该年度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之比。

注:a死亡人数与该性别死亡总数之比。

篇9:肿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死亡教育对改善农村肿瘤患者临终阶段焦虑和恐惧情绪的影响,探索降低农村肿瘤患者临终阶段负面情绪的有效干预。方法:分别在确定为临终阶段时和死亡教育干预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恐惧评定量表(QRS)评估108位临终阶段的农村肿瘤患者的SAS和QRS标准分,应用SPSS11.0软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死亡教育后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发生率下降了13.9%和13.8%。结论:死亡教育可降低农村肿瘤患者临终阶段的焦虑和恐惧程度(P<0.05,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

【关键词】死亡教育;农村肿瘤患者;临终阶段;焦虑;恐惧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35-02

随着城镇化和环境污染,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农民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增加,恶性肿瘤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文以我院108位农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评定死亡教育对农村肿瘤患者临终阶段的负面情绪的影响,使患者乐观面对死亡,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同时也让家属坦然面对亲人的离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01月至2015 年01月我科收治的108位农村肿瘤患者,患者无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预计生存期在2∽3个月。我国对临终的时限定义为:当患者处于疾病末期,死亡在2月∽3月内不可避免时为临终阶段[1]。其中男55例,女53例,年龄24岁∽82岁,平均年龄63.75±6.5岁。病种:肺癌55例,食管癌20例,乳腺癌15,肠癌8例,肝癌5例,胃癌5例。文化程度:文盲12例,小学40例,中学50例,高中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相较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前采用自评问卷调查法评定患者情绪。由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培训并取得三级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两位护师进行评定。评定过程中采用统一指导语,先向患者全面解释,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发放问卷,按统一指导方法完成整个项目的调查,内容包括: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恐惧评定量表(QRS)测定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以上表格由病人填写,要求10分钟之内完成(不会写字的由家属协助完成)。分别于在患者确定为临终阶段时和死亡教育后(临终阶段后4周或自动出院前一天)再次使用此问卷由同一护士进行评定。

1.2.2死亡教育方法: 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2]。

1.2.2.1把握正确的时机: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适时死亡教育,绝望期患者不宜进行死亡教育,而认可接受期患者心境平和,是进行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机。

1.2.2.2死亡教育的方式:患者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不高,通过与患者反复、多次真诚的交流后,利用心理学中的倾听,共情等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采用旁敲侧击,间接地诱导患者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实施对应的护理及适时进行死亡教育;

1.2.2.3鼓励患者家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亲人,多一点陪伴。在取得家属认同后,可告知患者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地点,告知家属应该尊重患者最后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尽可能地配合患者完成愿望,讓患者无牵无挂地离开。

1.3 统计学方法:本调查发放问卷220卷,收回216份,回收率98.2%。所有数据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进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农村肿瘤患者临终阶段情绪状况

初次测评的108位患者中,焦虑和恐惧的发生率分别为64.8%(70/108)和74%(80/108),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初始情绪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第二次测评焦虑和恐惧的发生率分别为50.9%(55/108)和60.2%(65/108)。

从表2可以看出,干预组的SAS和QRS标准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对临终阶段的农村肿瘤患者为期4周的死亡教育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恐惧状态。

3 讨论

死亡教育帮助晚期癌症患者改善对死亡的不良认知及行为,解除对死亡的恐惧,忧虑,和悲观等负面情绪,正确地面对死亡与痛苦,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存质量[3],而农村肿瘤患者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及认知差异的影响,往往在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后,患者及家属均会放弃治疗,选择回家等待死亡的降临,因此,患者无法在医院得到临终关怀,倘若患者及家属对死亡教育一无所知,患者容易在无助,绝望中离开人世,家属也会遗憾终生,而我们在适当地时机对患者及家属实施死亡教育后,让家属和患者都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安排好后事,减少患者临终阶段的遗憾及悲凉。在地市级医院,农村肿瘤患者偏多,在死亡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小洁,李淑美.临终患者的护理[B].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0.

[2]杜智殊,胡承志,张桂芝.死亡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健康教育,1994,10(6):40.

上一篇:雪精灵的散文下一篇:38妇女节活动主题名称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