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重点

2024-05-02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重点(精选十篇)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重点 篇1

(一) 更加注重民生领域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就业促进、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要将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作为新的开放重点。加快上述领域的开放, 要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近,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新的一轮对外开放, 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和教育需求。

(二) 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抓住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加工业, 我国巴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2009年, 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2.6%, 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是开放程度较低, 它不仅制约了服务产业的自身发展, 而且影响了我国制造业领域里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未来30年, 我国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增长点。我们要充分借鉴发展制造业的成功经验, 扩大现代金融、现代流通、高端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全力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 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进出口总额以及本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全球的份额均应超过5%。2009年, 我国前两项指标分别为世界份额的8%、8.4%, 由于人民币尚未国际化, 还未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 因此, 我国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更不是强国。同时,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特别是跨国经营能力仍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 要将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和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新的开放重点。继续深化对外开放, 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要求。

(三) 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30年末, 我们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推动沿海大开放, 因此, 对外开放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 东、中、西部吸收外资分别占全国的86.2%、5.9%和7.9%, 对外贸易分别占91%、4.8%和4.2%。沿边地区与我国的14个重要邻国接壤, 涉及9省 (区) , 土地面积569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2.8亿人, 分别占全国的59%和21%, 长期以来, 沿边开放主要内容是发展边境小额贸易和旅游, 因此对外开放程度低, 规模小, 发展滞后。

未来30年, 对外开放的重点和领域应该从沿海开放扩大到中西部和沿边地区, 要将推动“沿边大开放”作为新的开放重点。通过沿边开放, 更加有效地实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战略, 实现兴边富民, 巩固边防, 促进民族团结。要整合提升边境合作区。跨境合作区的功能, 打造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区域性国际物流采购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要充分发挥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 加快国际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区域、次区域互利合作, 以大开放促进中西部和沿边地区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

(四) 更加注重促进双向投资

30年来, 我们通过实施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外贸发展战略, 积极有效的吸引外资, 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发达国家的强国实践告诉我们, 作为世界经济贸易强国, 不仅要成为贸易大国和引资大国, 同时更应该成为对外投资大国。

未来30年, 要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新的开放重点。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协调发展, 促进相互投资, 加快培育世界级的本国跨国公司, 提高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水平, 以推动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实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 更加注重参与多边国际合作和规则制定

过去30多年,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促进双边经贸关系, 通过与各国建立各种联委会、混委会等双边合作机制不断消除和克服贸易和投资合作障碍, 从而保证和推动了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我国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旁观者”, 逐步参与和影响规则制定, 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多边国际合作机制作为制定国际规则的主要平台, 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 要将积极参与多边国际合作和规则制定作为新的开放重点。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 (WTO) 、自贸区 (FTA) 、二十国集团峰会 (G20) 、世界气候大会 (WCC) 以及国际能源和粮食安全、技术标准等重要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 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

(六) 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简政放权,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集中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法规政策的调整和清理工作, 先后调整并废止了各种政策法规文件约2300件。但是, 在对外开放领域我们仍然存在着不少行政审批事项, 特别是投资管理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级政府审批。以外商投资为例, 现行外资审批管理包括前置性审批、合同章程审查、公司注册登记等三大部分。前置性审批中又包括多项内容, 而且有些审核内容复杂重叠, 影响了吸引外资的效率, 亟需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对外投资合作方面, 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 主要是获得东道国 (地区) 的批准, 符合其市场准入条件, 而在国内还要通过多重审批, 影响了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的充分发挥, 影响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

新时期论改革开放 篇2

2012年10月16日 10:59:36

来源:《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

实行改革开放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冉冉升起。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每深化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前进一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加快一步。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中完善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七大得出的重要结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改革开放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推动了党和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我们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伟大的创造。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和人民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我们去回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我们党清醒认识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和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从农村改革入手,大胆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新情况,党和人民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各种难题,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奇迹”,还交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中国答卷”,书写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坚定不移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伟大革命,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既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完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为经济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应当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成为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扩大开放的政策,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稳妥驾驭复杂局面,团结带领人民在扩大开放中抢抓机遇,在深化改革中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稳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应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挑战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妥善处理复杂矛盾中发育生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出党和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在实现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世界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应当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更加有力地攻坚克难,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的基本取向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矛盾问题复杂多变的冲击和考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排除干扰、把准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越来越充分暴露出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面对矛盾问题、风险考验,越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与我们对时代脉搏、中国国情、人民愿望的把握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密切相关。由于我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蓝图必然是逐步清晰起来的,改革开放的措施必然是逐步完善的。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改革发展,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坚持总体谋划、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有的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或由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要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平与效率、增长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精神与物质等重大关系。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境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以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以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3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着力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进一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继续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探索国有资本有效的经营形式,提高资本营运效率。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继续破除各种体制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要健全严格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二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完善乡镇治理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和制度创新。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四是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五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理顺产品比价关系,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积极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规范发展股票市场,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土地资源占用约束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完善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公开、保护等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同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促进国有银行加快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继续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保险业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三是深化投资、计划体制改革。重点是扩大企业投资权限,规范各类投资主体行为,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要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

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治环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更好地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税收等手段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取缔非法收入。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企业利润。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促进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四是支持加快发展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支持商业保险的发展。六是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以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就业。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新时期对外开放再创新 篇4

(一)创新开放理念

30年来,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吸引外资,全社会树立了“招商引资、加快建设”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步伐日益加快,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创新开放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全社会支持“走出去”的新理念,实现中国国际投资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二)创新开放理论

“引进来”与“走出去”本质相同,只是投资方向不同,都属于跨境投资范畴。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效结合、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我们首先要在理论上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中国国际投资合作”理论,为新时期的中国国际投资合作。实现从引资大国发展戚为对外投资大国提供理论基础。

(三)创新开放政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促进中国国际投资合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要在政策上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围绕建立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总体目标,抓紧制定支持和鼓励开展国际投资合作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中既包括吸引外资的内容,又包括促进对外投资的内容,根据促进双向开放、保持均衡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原则,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

(四)创新开放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需要,我们颁布了"外资三法",给予外商一些优惠政策,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对外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吸引外资取得巨大成效。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逐步取消了外资在财税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在某些法律政策方面,外资企业还未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内、外资企业在法律方面分别适用《公司法》和“外资三法”,在产业准入方面分别适用《国家产业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应抓紧进行“四法合一”和“产业目录合一”,即将现行的“外资三法”和《公司法》修改合并为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两个不同的产业指导目录合并为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新的产业指导目录,为境内外投资者营造充分体现国民待遇的投资环境。

(五)创新开放方式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研讨材料 篇5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之后,我们党和国家走到一个决定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实行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一场新的革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一、牢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最根本的就是牢固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得到空前发展。

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源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和全部工作的着眼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启了深化改革新时代,使全面深化改革迈出了更大步伐。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现实需要和愿望的新判断、新概括,并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新安排、新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起点。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中国人自己的路才能真正有出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坚信,中国的事情,需要中国人自己去办。我们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改革的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也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与他国进行合作交往中,保持应有的辨别力、意志力。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我们接受,对改革发展有帮助的,我们借鉴。反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于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的所谓金科玉律,不迷信、不盲从,不该改的不改,不该放的不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观点,善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破解难题的有效方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重点 篇6

一、国际区域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随着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获得较快发展。国际区域合作密切的地区成为推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区三大格局,国际区域合作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国际区域合作格局日益多极化,新兴发展中国家将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密切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成为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新亮点。

投资和贸易往往是国际区域合作的核心内容,但是从最近几年以来,国际区域合作的领域远远不限于投资和贸易等传统领域,合作的领域不断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文科技、金融货币、区域安全等领域拓展。合作领域的拓展和丰富,为开展国际区域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了合作潜力。比如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就提出了以“五通”为主的合作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过“五通”,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合作方的合作共赢。

二、我国国际区域合作的战略重点

(一)围绕“一带一路”推进国际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也是我国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进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带一路”横贯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联欧洲经济圈,南通澳新经济圈,正在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与合作,在国际区域合作与区域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际合作,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深化国际区域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中國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一是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相关国家区域战略的对接,在国际区域合作上形成合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等相关国家的战略对接,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中国与毗邻地区合作。二是依托“一带一路”重要贸易通道,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有三条贸易通道,分别为北线通道,即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中线通道,即中国—中亚—西亚—波斯湾—地中海,南线通道,即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通道,分别为南部通道,即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印度洋—欧洲和非洲,东南通道,即中国沿海港口—东海—南海—大洋洲,还有目前正在筹划的西南通道,即中国西南地区—印度洋—欧洲和非洲。要进一步加快上述贸易通道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全面合作,推进贸易通道向经济走廊的转变。

(二)围绕“五通”不断拓展国际区域合作领域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要围绕“五通”,不断拓展国际区域合作领域。一是要加快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合作的政策上达成共识,才能开展后续的合作。二是要加快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只有实现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才能为人员流动和货物流通创造良好的外部平台。三是要加快推进贸易畅通。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四是要加快推进资金融通。资金是区域合作的“血液”,是增加区域活力的关键所在。要不断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设与运营,筹建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五是要加快推进民心相同。民心相同是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社会基础,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使相关国家的人民能够有更多的国际区域合作获得感,共享国际区域合作的成果。

(三)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际区域合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内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顶重点任务,而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可以使中国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与相关国家联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厘清政府和市场责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国际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其中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进程中,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通过政府间的多方面合作,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要以推进国际区域合作为契机,与相关国家深化合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际区域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要素配置。二是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随着中国国际区域合作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为中国优势产能开拓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要以机械装备、电力、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优势产能行业为重点,根据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中国企业与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通过出口设备、境外建厂、联建生产线等多种灵活方式走出去。

(四)围绕重点国际次区域推进国际区域合作

在我国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要集中有限资源,以我国目前基础较好、体制机制比较健全、发展潜力较大的国际次区域合作区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国际区域合作,共谋国际区域合作美好前景。从我国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要重点推进以大湄公河国际次区域(GMS)、中亚国际次区域(CAREC)、图们江国际次区域(GTI)等重点区域的合作,通过不断完善国际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并由此推动我国整个国际区域合作。一是依托大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机制和重点合作领域,要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引领,推进东盟10+3合作、东盟10+1合作、孟中印缅合作,为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依托中亚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中国与中亚的国际区域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亚在推进中国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要依托既有的合作平台,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国与中亚的国际区域合作,同时推进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的中国与中亚、南亚的国际区域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合作开辟更多的贸易通道。三是依托图们江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中国与东北亚的国际区域合作。以构建“一带一路”东向和北向新起点为引领,通过以双边合作带多边合作,加快与毗邻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发挥中国在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东北亚国际区域治理新模式。

三、推进我国国际区域合作的对策措施

(一)通过高层对话引领推进

国际区域合作是一个国家高层在区域发展领域做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安排,因此需要通过高层对话引领区域合作的扎实推进。从中国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也都是由中国领导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高层会晤,就有关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达成高度共识后扎实推进的。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正处于大有可为而且也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国家领导人与相关国家领导人的良性互动为中国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发挥了高层引领作用。

(二)依托重点合作项目务实推进

扎实推进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是务实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中,一些重点合作项目有序推进,比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这些合作项目的有序推进,为进一步沟通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也为今后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进程中,一方面要与一些毗邻国家共同编制国际区域合作规划,明确开展国际区域合作的重点任务,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重点合作项目建设,使相关国家和地区有更为明显的获得感,为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奠定扎实基础。

(三)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借力推进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崛起,世界治理结构呈现日益多极化的趋势,尤其是随着中国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理念日益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中国也已经初步实现了由国际规则的被动参与者向国际规则倡导者的转变,中国正处在能够在国际区域合作中主動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进程中,中国要充分利用既有的国际合作平台,如G20、APEC、上合组织、东盟10+3、东盟10+1、世行、亚行、亚投行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平台,借力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并为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和构建新型国际区域治理模式开创新局面。

(四)完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

开展国际区域合作,要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要素配置,推进区域更好更快发展。为了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顺利实施,要根据合作需要,不断协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一是要协同完善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协同完善货币金融政策,积极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投资促进作用,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依托主要国际区域合作平台,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重点 篇7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载入中国史册。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幕。在中国对外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究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对于这种变化又会对我国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演变的原因

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这三十多年来,不断发生着变化,从特区开放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这种变化的产生具有多种原因,有中国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世界大环境的外在原因。

1. 我国的国内改革正处于“深水区”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呈下滑态势并出现了通货紧缩,处于“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三期”叠加被称为是我国当前的经济特征。“三期”的内容包括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背景之下,“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战略,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平稳增长的“软着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增长。因此,我们必须将国内和国际的两大资源和市场进行通盘规划,去寻找新的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点。

2. 全球的经济增长态势和格局都在发生着深刻的调整

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在持续着,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持续保持着低迷状态,经济结构急需作出调整以面对经济增长所遇到的挑战。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一分子,必须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的重要转型期,中国义不容辞的积极应对,采取相应措施。

3. 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原油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年来,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油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国家之间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年来,我国进口原油的数量急剧增长,并且,进口的来源地区越来越集中。由于美国“重返”亚洲的策略造成的我国南海局势紧张以及中东局势的动荡,使我国的原油进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所以,开辟出一片新的能源进口地区,建设新的能源输送管道,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

4.“中国威胁论”使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崛起抱有一丝戒备之心

“中国威胁论”自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存在,进入21世纪以后,内容不断地扩大,如食品安全威胁论等。对于愈演愈烈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不仅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做好文化传播,诠释中国故事,还需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证明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中国不会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去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不构成对任何国家的威胁。

5. 中美之间的战略对弈进入了最为激烈的阶段

美国推行的“重返”亚洲的策略,我国近年来参与并建构新的国际秩序,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冲。

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劲头,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推行其所谓的“重返”亚洲策略,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措施。例如,拉拢中国周边的国家,打造环绕中国东部的“三条岛链”,明里暗里插手东海、南海问题,意欲继续主导亚太政治经济格局,遏制中国发展。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是中国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三项原则,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是中国积极参与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表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国际新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演变和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推动本世纪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的新动力都要靠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必将促进世界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并且它必将绘画出一幅全新的世界版图。

1. 有利于拉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仍然是以西方为主导,我们所讲的全球化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化、西方化。“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以亚洲为重点,建设范围横贯欧亚非,同时也横贯了中国东、中、西部,是一条世界跨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新兴经济带。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创立的各种银行和基金,不仅利于为我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募集资金,也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束缚,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从而形成新的国际金融体系。随着我国在“一带一路”中资金、技术、人才的走出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睦邻友好一系列外交理念也必然走向世界。中华文明也必将给世界文明的重建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在世界文明中显示其至关重要作用,确立它应有的地位。

2. 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中亚、东南亚以及其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

“一带一路”是中国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一大创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横贯了中国的中、东、西部地区,它的提出必将引领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动我国西部的经济发展,促进中部的崛起以及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改革。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有15年的时间,在这15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未来,我国西部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对内对外同时开放的基础之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的范围,从而加强我国与中亚、南亚和西亚的经济贸易往来与协作。“一带一路”是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最重要的一环,实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必将缩短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必将实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伟大愿望。

3. 缩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距离

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不该只仅仅只是依赖于欧美国家,“一条腿”走路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当前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是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我们不容忽视。“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仅会促进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沿岸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缩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距离。全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使我们不再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是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得到有效的提高,将会极大地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打造全新的世界蓝图。

参考文献

[1]丁荣生.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学习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7-12.

[2]施芝鸿.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J].党的建设,2008(04):31-49.

[3]许志功.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5):6-14.

[4]习近平.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4-10-26(01).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重点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下, 通过扩大地区间政策上的差别以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入沿海地区, 使得沿海地区获得了率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一直以来都占据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以上, 而我国的9个沿边省份和中亚、西亚、南亚的14个国家毗邻, 自1992年国家实行沿边开放政策以来, 尽管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2005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以来, 沿边地区的出口贸易增幅普遍高于沿海地区, 但是广大沿边地区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不到10%, 虽有所上升但仍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 与其地位和自然条件极不相称。另外, 尽管中国政府在1991年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 但是对欧盟、美国、日本的贸易额仍占据对外贸易总额的40%以上。

对外贸易内部地区不平衡和外部市场过度集中于欧美和亚洲大经济体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弊端———大量沿海外向型企业破产、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贸易摩擦频发。党的“十八大”指出, 发展中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实施“两带一路”战略, 大内陆沿边开放, 为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和新时期沿边开放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文献综述

自Tinbergen (1962) 和Poyhonen (1963)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以来, 该模型一直被视为发展边境贸易的理论基础。而Ma Callum (1995) 使用简单的引力模型对处于同一个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进行了研究, 发现除了距离变量构成贸易的阻力, 边境也会大幅度降低双边贸易流量, “边境效应”存在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国外研究为分析边境贸易提供了理论模型, 也为分析边境贸易的局限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对沿边开放的研究也始于对边境贸易的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沿边开放的具体政策、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沿边开放带动内陆发展的机制研究三个方面:一是对沿边开放的具体内容的研究。胡超 (2009) 、国家外汇管理局课题组 (2009) 、李豫新、郭颖慧 (2013) 分别研究了边境贸易的演变轨迹、边境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问题和边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边境贸易流量的影响;张旭华 (2011) 、李寿龙、张栋 (2011) 对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贸易区进行了研究;苏长和 (2010) 、张玉新、李天籽 (2012) 则研究了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行为模式。二是对沿边开放政策实施效果的测度。张丽君等 (2011) 通过以人均经济总量与地均经济总量为参数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来衡量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效果, 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缺乏更准确的计量检验, 使得衡量缺乏可信度。三是沿边开放带动内陆发展的机制研究。李晓、张建平 (2010) 利用地区间/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区域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胡其图 (2013) 以长吉图先导区与兴安盟为例, 探索了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的机制, 但缺乏计量检验。

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研究始于对我国1994年以来持续的贸易顺差的反思, 中国对外贸易地区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外部市场过于集中和内部地区对外贸易水平的巨大差异。张曙霄、孙莉莉 (2008)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洲际和国别结构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其过于集中, 提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发新兴市场的建议;隋月红、赵振华 (2012) 利用2003~2009年中国与24个发展中国家、22个发达国家的双边OFDI、贸易的面板数据和2SLS方法分析得出:OFDI对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有积极作用;裴长洪 (2013) 提出从主要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向统筹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经贸合作方向转变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另外, 对外贸易内部地区平衡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黄玖立、冼国明 (2010) 用我国31个省、65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和FDI对对外贸易地区失衡的影响, 提出纠正国内信贷资源配置的制度性扭曲、引导FDI向中西部转移, 改善空间分布的非对称性, 缩小地区出口差距;黄玖立、徐旻鸿 (2012) 使用368个地级行政单位2002年的海关出口数据着重分析了境内运输成本对对外贸易地区贸易失衡的影响, 提出减免公路通行费用等降低境内运输成本的措施有助于改善内陆地区的出口模式, 进而改善地区失衡。

总的来说, 现有文献对中国对外贸易地区不平衡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缺乏对沿边开放与对外贸易地区平衡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 这也正是本文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三、沿边开放的内涵与现状

传统的沿边开放的内容包括:边境贸易、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周边国家共建跨境经济贸易区、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及其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贸易人民币结算准予退税试点等五个方面。边境贸易及其配套的人民币结算政策是沿边开放最传统的内容, 直接促进了沿边地区的外贸发展, 但是边境贸易的发展速度和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远不及一般贸易的加工贸易, 主要原因除了外部市场的容量、贸易网络不发达以外,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有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与周边国家共建跨境经济贸易区、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极大地促进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 释放国内生产能力并直接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但是,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还比较慢, 大多数停留在制度层面, 有些项目甚至由于政治的原因受到了阻碍, 比如2014年中缅铁路的建设就因为缅甸人民的反对和日本从中作梗而搁浅。沿边地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实现沿边地区对外贸易的扩大、对内陆地区外贸发展的带动以及沿海地区外贸阵地的转移。但是, 沿海由于自身产业升级的困难, 而放慢了产业转移的步伐。国务院在1992年就提出了沿边开放战略, 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 沿边地区还未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新时期的沿边开放还应该更加重视通道建设、与内陆地区配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两带一路”, 即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两带一路”、渝新欧铁路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通道优势, 从而带动内陆与沿边经济的发展。

四、沿边开放对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义

在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 应该充分重视沿边开放的作用。扩大沿边开放, 一方面可以拓展邻国及其周边市场, 减轻对欧美及亚洲大经济体的依赖, 与东盟以及亚洲、欧洲其他邻近国家的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将分散对外贸易外部地区过于集中的风险,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市场多元化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沿边地区的外贸发展, 现在沿边少数地区的外贸增长速度虽然已经高于沿海, 但是贸易总量仍不及沿海的十分之一, 通过“两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将内陆沿边连为一体, 充分发挥沿边的通道作用, 还可以通过产业承接间接带动邻近内陆省份的外贸发展, 缓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内部地区不平衡问题。总的来说, 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全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和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中亚、东南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的背景下, 扩大沿边开放对我国外贸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建议

(一) 从注重边贸向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区域合作多元化合作转化。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促进与毗邻国家产业合作。同时, 赋予边境经济合作区更多的优惠政策, 提升边境经济合作区要素集聚的能力。

(二)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为与邻近国家的贸易提供更便利的支付, 同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

(三) 有选择性地培育对沿边开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地区。

(四) 加强大通道建设。通过大通道带动内陆与沿边贸易与投资的发展, 构建沿边经济圈和内陆沿边经济带。

参考文献

[1]胡其图.联动与承接:兴安盟与“长吉图”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13.5.

[2]李豫新, 郭颖慧.边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贸易流量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3.10.

[3]李晓,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一个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综述[J].经济研究, 2010.4.

[4]隋月红, 赵振华.我国OFDI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机理与实证——兼论我国OFDI动机的拓展[J].财贸经济, 2012.4.

新时期下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思考 篇9

一、教学中过程中注意意识形态的影响适当性

对外汉语教学要求首先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应用汉语, 进而达到能够初步地理解中国文化, 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从而在一定领域里能够融入中国文化。许多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汉语, 进而能够达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对外汉语教学在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汉语的语言知识, 而且要教授学生中国的文化及其内涵。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和了解文化的工具, 对一个人产生影响的绝非语言本身, 而是语言所承载和叙述的文化, 在文化的嫁衣里包涵了人的思想和意识。然而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度和区域, 就有可能产生老师的意识形态与学生的意识形态不同, 学生与学生的意识形态亦不同。这样教学中就会出现对于同一事物具有多样化多角度的理解。因此, 对外汉语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接受这种无法统一的意识形态。面对来自不同国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教师不可以强行将学生的意识形态否定, 不可以强行改变学生的意识形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意识形态极强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们自我理解消化的空间与自由, 老师在意识形态方面只要适当引导即可, 对于意识形态的引导是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内涵, 深入掌握语言知识。而不是要改变学生本有的意识形态。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适当控制意识形态对于学生的影响。对于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 教师首先应该给予清晰的认识, 并尽可能地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阐述问题的含义和学习汉语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中过程中注重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旨在使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使用技巧, 可以熟练的运用汉语交流, 并具有汉语的读写能力。学习汉语的首要任务是在语言技巧层面, 即对于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在对外汉语中的基础是文化教学,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范围上。在某种程度上,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 要通过教授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首先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 并且能够灵活地将原有的文化内涵运用到课堂讲学中, 将问题的讲解限定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一定的语言基础, 同时也要通过教授语言使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 使学习者理解语言的内涵并正确掌握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中一般会由于习俗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从而影响了对于语言的理解与掌握, 造成语言使用上的错误。教授者要在思想里形成一种文化概念, 单纯的语言讲学并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目标, 语言的学习需要对知识的理解, 需要理解语言产生和应用的文化背景。注重文化教学, 加强文化熏陶就可以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语言的含义, 正确掌握语言的用法。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学习, 为留学生深入的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门户。

三、与时俱进引入多样的教学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的教学, 语言教学不可拘泥于形式, 要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们学习语言。在教学中引入不同的教学方式, 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进文化理解和语言掌握的效果。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真实的再现语言运用的生活环境。在环境的氛围中给予学习者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真实应用语言的经验, 以便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产生实践的胆怯。在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中, 教学者以生活实际情景的塑造为目标, 再现了语言的使用环境, 以便学习者真实体验学习过程和掌握语言的实际使用技巧和体会。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带学生们浏览中国著名的文化古迹, 名胜风光, 通过切身的体验, 零距离接触中国文化, 风土人情, 进而推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或者通过带领学生们书写毛笔字或画国画来体验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并将语言教学穿插其中。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制作多种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内容, 播放与教学有关的电影等,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使学习者更轻松自然地接近目标文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有助于学生们以不同的视角和感受体验了解语言和文化, 是语言教学中所必要的。

新时期天津面临的改革开放 篇10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开放型经济

一、新时期天津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绩

1. 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有了新突破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9年1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建立了统一的行政架构,构建了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组建了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了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2010年,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全面推进“职能归并”,建立了全市首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获得全市行政审批管理改革创新奖。

(2)金融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十一五”期间,天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达到917家,其中滨海新区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达到660家,成为全国私募基金聚集地;连续举办了四届“融洽会”;渤海银行、天津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完成重组改制;建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等8家创新型交易平台;科技金融、航运金融、产业金融、消费金融等加快发展;政府融资公司“借用管还”良性机制基本形成。创新船舶登记制度,开展“单机单船”等融资租赁和离岸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24%。中新天津生态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成功试点。推出了银团贷款、科技金融、期权定价担保等创新型金融方案。

(3)综合配套改革领域不断扩大。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5.3%。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港造陆、节约集约、盘活存量等办法,缓解土地瓶颈制约。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叠加效应初步显现;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运行,通关效率明显提高;新建内陆“无水港”18个。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滨海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部市共建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2. 开放型经济有了新发展

(1)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增长22.2%;实际利用内资352.2亿元,增长28.9%;外贸出口245.4亿美元,增长24.9%。来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3家。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各种对外开放形态竞相发展,东疆保税港区口岸开放完成国家验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增长较快。

(2)对外开放环境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先后批准设立了天津港保税物流园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与兄弟省区市互动合作不断深化,2010年内陆无水港增至18个。高水平举办了夏季达沃斯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二、新时期天津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二是功能区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职能划分尚待明确,考核标准有待细化和科学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职能的正确履行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2. 金融改革创新纵深推进面临多重难题

目前天津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充分,金融改革创新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首先,金融作为基础产业的传导作用不足,作为先导产业的引领作用不足。其次,融资渠道窄的问题没有解决。直接融资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个百分点。第三,金融创新空间有限,同质竞争日趋严重。

3. 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不高

首先表现在科技创新对天津开放型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强。天津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结构集中度偏高,外贸出口对摩托罗拉、三星、中海石油等少数大企业依赖程度过高,内资企业对外贸易规模小比重低,形成出口过份依赖外商投资企业,外贸出口抗风险能力的降低。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1. 深化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天津应突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一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理顺市和区县管理职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要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方式,强化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责任。三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四要进一步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全面推行部门内部审批职能归并整合。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创新优势。一要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国家从推动北方经济发展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给予大力支持。二要进一步研究当前天津市场需求,更多地将金融改革创新的着眼点落在与当地产业需求更紧密的结合上,大力发展与天津现阶段需求相吻合的金融租赁业务,并不断突破股权投资基金新发展。三要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和完善金融体系的监管。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要按照市场化要求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二要通过合资合作、股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三要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外部董事制度。四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五要鼓励自有品牌的国有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包括私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进行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改组成混合所有制进出口公司。

除此还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制度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以及社会管理、医药卫生、保障住房等社会领域改革。

2. 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1)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一要培育本地优势企业,吸引大型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来津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和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壮大外贸主体。二要努力增加国际物流、国际会展、金融保险和创意文化、出版、旅游等进出口业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三要扩大资源能源、重要原材料、重要工业品、重要农产品的进口,重点引进行业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四要重点支持“三自三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结构。

(2)积极拓展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一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二要推动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在津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利用证券、投资基金等方式吸收外资。三要提升利用外资综合效益,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3)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一要加快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积极推进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境外经贸合作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轻工、纺织、冶金、机械等行业的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二要扩大承揽境外工程项目规模,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性工程公司。深入开发对外劳务合作,逐步形成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的多元化。三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与国际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实现投资与贸易联动,逐步培育一批集金融、贸易、科技、生产为一体的本土大型跨国公司。

(4)扩大国内经济合作。一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与合作,在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二要积极支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全力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三要加强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交流合作,推动市场、交通、金融、旅游、人才等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敬华.天津崛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臧学英,祝尔娟.天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及其战略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1).

上一篇:增产对策下一篇:高强砼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