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

2022-04-18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体现高校师资队伍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文章从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优良的师德师风环境,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 篇1:

浅论新时期高校师德教育的内涵

[摘要]新时期开展师德教育,对适应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受教育者成长和师资队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发展和教师思想实际,把为人师表、以生为本、改革创新、理想信念、严谨治学等八个方面作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内涵,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

[关键词]师德教育 必要性 内涵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地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师的亲切关怀,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讲话中提到“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一名教师如果缺乏高尚的师德,哪怕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再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时期开展师德教育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师德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教育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培养塑造什么样的人,就形成什么样的社会。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各种新情况的出现充分说明我们必须要把师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从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保证教师队伍的发展,保证教师事业的发展,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保证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

其次,师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教师不仅授人以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肩负精神生产的重任。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的是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教师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的继续发展。没有教师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落到实处;没有一支政治素质良好、工作作风踏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再次,师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成长的需要。“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师德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受教育者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行为的楷模。他们大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品行、举止等,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长。受教育者的许多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的,一个人从小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高超的技能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道德责任感,自觉抵御消极的教育、文化观念的侵袭,承载起教育的重责。

最后,师德教育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逐渐扩大,凭借较高的学历层次、较新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活力,他们给高校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些是青年教师师德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对于改善学校教师年龄队伍、学历结构和科研力量作出了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场功利化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观淡化、价值观功利化和职业道德观虚化,这将严重地损坏了青年教师的形象。作为灵魂工程师,教师只有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才能确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用自己的师德力量感染学生,才能在学生中具有威信,才能引导学生,从而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宗旨。因此,师德教育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自身发展的追求。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加强师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师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新内涵。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集中体现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师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准则。为人师表的基本内涵是指,教师在生活、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行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表率。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五方面,言行一致、文明礼貌、语言美、仪表端庄、作风正派。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最起码的要求,它是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从师立业的根本前提。李岚清同志最近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它是一种主要的育人手段,具有重大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严于律己、诚实正直、言行如一,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习的典范。例如,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身为教师应努力按照为人师表的要求,塑造自己的言行,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进而使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

第二,以生为本,是师德教育的核心。以生为本,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宽待学生,它是师德教育的核心,也是时代的召唤。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力量源泉,深刻的爱生之情会激发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精力才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是他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他的人生格言。尊重学生,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许多教育家一再强调,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能使他们得到均等的强化机会,不能因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获得技能的能力的差异,或按照个人好恶,偏爱某些学生。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要宽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用心去唤醒那些缺少天赋、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是犯了错误的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清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热情和温暖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宽容并不等于放纵,“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这个

“严”并非就是严厉、冷漠,而是指教师严肃执教、严格管理、严中有情,公平、一致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现代西方社会有许多规范教师行为的要求,他们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学生要和蔼,不管学生有何种出格表现,教师只可向学校部门反映,绝不可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伤害,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改革创新,是师德教育的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构建创新教育理念,不断吸纳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使自己尽快具备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改革思路,提高自身创造力,敢于在本学科领域开拓创新,对那些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应积极肯定。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以探索和创新的态度,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在学习上不依赖于他人、具有独立性的人,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第四,理想信念,是师德教育的支柱。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全党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教育理想,增强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随着社会的激烈转型,教师的理想目标、信念追求面临着空前挑战,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及其社会公众理想信念的消极影响已挺进学校,少数教师受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价值观错误、价值取向偏激、理想信念淡漠的倾向,失去了精神支柱。这种倾向已不仅表现在教书育人的观念淡化、责任感下降等方面,甚至还直接地表现在对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教育导向上。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没有精神家园的人生是苍白的,是软弱无力的,确立正确价值观以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是师德教育的支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四个环节,包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形势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的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和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看社会发展,进而教育学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带着深厚的感情和真诚的信仰,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侵蚀,同时将理想信念落到实际行动中,立足本职,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为实现党和国家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第五,严谨治学,是师德教育的任务。严谨治学,是指教师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学,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对于学生,教师所给予的都是新知识,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科学。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传授知识的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就必须在严谨刻苦上下功夫。如果一个教师的治学态度严谨,具有渊博的学识,那也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大批的学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受到学生的爱戴。

第六,传统美德,师德教育的源泉。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中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社会的进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成,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也有赖于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当代2,3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会议结束时发表了一个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东方文化经过重新锻炼,必将焕发青春,鉴照今天与未来。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属于过去,也会照耀未来。江泽民也说过,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定要从传统美德中汲取基本的精神。

第七,公民道德,是师德教育的底线。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础。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主张,师德教育首先应从公民道德谈起,应着眼于社会良序生活的建构。首先,公德教育符合当前师德的实际情况,也契合一般教师的道德心理。“教师也是人”,他也要生存、发展、消费和娱乐,在道德上可以要求他做一个优秀公民,但不能苛求他做一个轻利寡欲、无私牺牲的“圣人”。其次,也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教育学生做合格公民,教师首先就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例如美国,虽然政府只是间接管理、指导调控,但为了能培养“有特色的美国人”,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尽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内容和方法各有差异,但也都有相同的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培养国家精神。

第八,规章制度,是师德教育的保障。道德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它主要依靠的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的力量,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和社会教育的力量来维持,它本质上并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相对于道德教育的自律,规章制度则更具有强制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师德教育将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规章制度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二是政策;三是高校的有关管理规章,属于内部管理制度,具有内部约束力;四是教师行业协会的章程、公约,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五是教师与学校的聘任合同等,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教师首先要围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接受法制教育,了解掌握相关政策,加强自身师德教育的规范性与自觉性;同时,要学习基本制度,例如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评价制度等,从而在师德方面不断提高,适应学先进、争先进的竞争氛围,优化教师队伍。比如,美国教育协会先后制定美国人事和指导协会的《伦理规范》,美国心理学(NpA)的《心理学家伦理规范》,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制定《美国教授职业伦理准则声明》。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了师德建设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社会发展和教师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师德培养应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使教师能适应新时代、保持新优势、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

参考文献

[1]彭斌,龙显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师德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2]李春玲,敬业是师德教育的主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4(7)。

[3]卢品慕,浅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桂海论丛,2005(6)。

[4]彭亚青,周振军,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6(1)。

作者:胡卓群

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 篇2:

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优化建议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体现高校师资队伍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文章从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优良的师德师风环境,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立德树人

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新要求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党和国家的新任务。广大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重大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新任务,教师队伍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要求,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弘扬“立德树人”新目标,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一种特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以及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二、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我国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已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了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很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积极开展“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自我约束力极差,在学术上不能很好的认真做好学术,在工作生活中毫无社会公德,没有具备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形象,缺少对学生应有的关爱和帮助,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由于市场经济中的功利思想过分追求个人名利,部分教师职业责任感淡薄,甚至做出违背教师道德的不良行为,职业道德观念缺失,甚至执教不严,在教书育人上敷衍塞责,阻碍了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不利于“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实现;最后,部分学校注重教师教学成果评价,只重视了教师的学术以及外在成果的评价,而忽视了教师内在的师德评价,教师评价多釆用他评,忽视教师自评,釆用统一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忽视教师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因人而异,这样很难避免不公平问题的出现,也会严重影响教师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三、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由于在新时期复杂的社会内外环境下,为推进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既要高度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性及重要意义,更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了解师德师风建设的本质规律,不断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思路,掌握切实有效的建设对策。

(1)以德育人,树立榜样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以德育人。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规范首先要学习并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树立良好的榜样。在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影响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必须要能够以德育为教书育人的首要原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高尚师德的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而且有利于教师具有铸魂育人、桃李天下的奉献精神。

(二)以身作则,实现自律

教师职业无论在何时都具有教育功能,爱岗敬业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核心理念,切实履行职责,要以身作则,在教学上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时刻将优秀的行为规范作为一把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将标准的行为规范作为自身教育事业行为规范的标准,优质施教,尽职尽责,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此外,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学为人师,把一切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职责,时刻要把自身的职责牢记在心,热爱学生,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具有自律精神,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改进的同时,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教师自觉主动性。

(三)以责问责,健全体系

教师的道德和职责是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核心,教师的评价和监督激励体系作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首先,从高校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作为切入点,从教育、运行、约束、监督、保障几方面进行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观念深入人心,措施能够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和评价机制,要以责问责,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督导评估体系,将评价条件具体化或量化,注意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客观、公正,使之能有效调控师德行为,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充分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监督,建立各级教学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制度,并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及时有效要把评价监督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聘用、绩效评优和考核奖惩挂钩。

参考文献

[1]牛乐德,毕先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与培养方式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22.

[2]王小燕.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27).

作者:李温馨

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浅谈

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师风面临着新的问题,明确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并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师德水平,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师德建设;内涵;策略

师德师风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也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因素。为对抗市场经济大潮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带来的冲击,新形势下,高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崇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正师风,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一、当前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及原因透析

一是不思进取,工作水平低下:不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教学上满足于应付了事,学术上热衷于走旁门左道,习惯于因循守旧,以老办法应对新形势,从业日久也进步甚微。部分教师不能够主动学习高等教育理念和专业领域新知识,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陈旧,专业知识过时;有些应届毕业生、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基础不扎实,缺乏实践经验,却不愿意接触一线工作,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导致教学脱离实际而不能自知,有自知而不能自纠,有自纠而不彻底;或专业知识不全面,只懂一门其他知之甚少;或只知依课本讲知识,课本上有多少就讲多少,以书教书……种种问题,不一而足。

二是不讲奉献,缺乏敬业精神:守不住三尺讲台的清寒,抵不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取个人利益为上。有的教师以到外面接项目、赚外快为第一要务,学校工作为辅,对分内工作甚至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家庭的经营上,不愿意为工作付出;有的教师习惯工作之前先讲待遇,没有待遇的事情不做;有的教师甚至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持不支持态度,拈轻怕重,不服从安排,期望不现实的自由主义。

三是罔顾师尊,育人意识淡薄: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将自身责任仅限于教室之内、讲台之上的授业之言,一下讲台、一出教室门即对学生不闻不问,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违纪行为、心理问题等视若无睹。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恶语伤害学生,引起学生反感;有的教师缺乏师表意识,语言粗俗,仪表不整;有的教师缺乏自律精神,行为不谨,举止不端;个别教师甚至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接受学生宴请,收受学生礼物,或利用职权私吞学生经费,任意支配入党及评优名额,与学生交往不得体等,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高校教师个人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观因素,也有当前经济社会大环境、高校内部制度的客观影响。

一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导向偏差。市场经济下,教育的物质基础获得了快速优化,但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铺开,使得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混乱,急功近利、轻奉献重索取, 职业道德意识淡漠,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形成了衍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土壤与温床。

二是高校内部的制度导向缺失。有的高校行政机关风气浓厚,教师地位、待遇等不向教学、育人一线倾斜;部分高校职称评审晋级以科研、学术为主导,一线教书育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此外,师德、师风表现虽为大部分高校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范畴,但作为软性指标,远不及教学、科研、教研教改等硬性指标好操作,如不能予以足够重视,易流于形式,对教师威慑力不大。

三是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价值导向失衡。古人推崇“师道尊严”,古代教育工作者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讲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当前社会普遍价值观物质化,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老一辈教师那种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待生如子的人文情怀,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工作境界、精神气节日渐淡薄。传统的教师及教育价值观部分崩溃,而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新的价值体系难以重构。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忽视道德情操、师德修养的陶冶和提升;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思想疏导和价值引导,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旧,不能深入人心,所起作用极为有限,教师多仅凭感性的职业良心行事,缺乏理性、自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第一,师德应体现对职业理想的坚守及对职业生涯的甘于奉献。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弹性比较大,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对其时间及质量予以准确的量化,工作效果与教师本人对待职业的态度有着莫大关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教师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可能相距甚远,所获效果也截然不同。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重要使命,对社会及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仅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师来说,高尚的师德不仅需要坚定的职业信念,更需要在安于平凡、甘于奉献中坚守。只有能够坚守师德操守、甘做人梯奉献的教师,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性、荣誉感激励、约束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师德应体现对职业对象的深切关爱。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感情的、可互动的个体生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爱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国前教育部长周济提出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教育家高振东先生则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极具爱心、深谙爱的艺术的大家。一位教师的心中有了爱,他才能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用心了解学生的情况、需求,对学生的心理感同身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相应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与善意的学生,也往往更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使教师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师德应体现对职业道德约束的心理接受与言行外化。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也是其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甚至“身教”之潜移默化,比“言传”来得更为直观有效,影响深远。因此,对教师来说,在遵守普通公民的道德规范以外,还必须遵守独具教师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教师只有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约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外化于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中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给广大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提出了十分全面的要求。

第四,师德应体现于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绝不能容忍他的学生虚度光阴而学无所成,他的职业良心会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所攻学科、专业领域的水平,以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这对教师在专业领域、教育理念、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学生心理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有要求。真正心怀学生、师德高尚的教师,总能想方设法,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对策与途径

第一,注重学习提升,统一认识,以理念更新带动师德师风建设。社会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赋予了师德师风建设新的内涵与要求,对此,高校及教师本身都应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及社会的步伐。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与教育,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宣讲平台、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讨栏目等,在充分了解教师师德水平及表现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深化师德认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则需切实了解学生的变化及需求,并清楚认识自身不足,有的放矢加以克服。

第二,注重宣传教育、典型引导,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定期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并通过报告会、先进事迹汇编、宣传栏、校园网页等,大力宣传、推介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详细介绍他们爱岗敬业、精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这既是对师德优秀者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他人无形的感染与影响,弘扬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建设。

第三,注重创新方式、丰富载体,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结合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定期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并广加宣传;对一些反面典型则进行处分,净化队伍负面反映;定期开展以“师德、师风、师表、师魂”等为主题的演讲、朗诵、征文、报告会、讲座、教师礼仪培训等活动;开展教育理念提升、教研教改探索、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技能比武等业务竞赛活动,鼓励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提升职业素质的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第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以系统全面的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针对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专门制度,并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发现问题追根溯源,追查到底;严格日常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及教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听课、考试、教研教改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严格教职工考勤制度,出台教师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教职工不得无偿占用学院资源来完成以个人名义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确保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和学生;完善和落实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定期从师德师风、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专业水平、教研教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职称评聘、课酬等级相挂钩;加强教师职称评定后的管理,杜绝个别老师评了职称万事大吉、不思进取的现象。

参考文献:

林伟健主编.高校师德建设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

丁红,李革.大学精神与高校师德的融合境界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何祥林,黄吴静,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2).

作者:李芳

上一篇:网络广告的现状论文下一篇:鲁迅婚恋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