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2024-05-10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精选十篇)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篇1

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疗效及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已经成为冠心病无创检查的重要初筛手段之一[1,2],同时,MSCT也已被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狭窄程度的评估[3~5],本文对46例支架术后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以探讨MS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支架植入患者46例,均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支架植入后病程6个月~5年8个月,共75支冠状动脉行91个支架治疗,所有患者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术后1个月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37~79岁,平均57.2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16层螺旋CT,所有患者在扫描前均无明显心律不齐,检查当时患者心率控制在60次/min左右,扫描前严格训练患者的呼吸,使患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能做到严格屏气扫描,以免因呼吸伪影而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本组病例使用CT门控螺旋扫描,扫描范围自支气管分叉处至心尖部,先行冠脉钙化评分扫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然后行冠状动脉强化扫描,经肘前静脉以3.5~5.0 m L/s速率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选用Ultravist 370总量1.0~1.5m L/kg,注射完对比剂后再以相同的速率注射50 m L生理盐水,使用人工智能触发(触发部位值设置在主动脉窦,触发阈值设置在100 Hu)延迟时间个体化,扫描时间一般为11~13 s,扫描参数:准直0.6mm,螺距0.2,旋转速度0.33 s/360°,重建Kernal为46f和25f。

1.3 图像后处理

一般先将CT轴位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选择右冠中段为参考平面,运用Preview软件进行图像预选,选择图像质量最佳的时相为重建轴位图像的时相,一般为个体化的时相,然后进行轴位图像重建,重建层厚为1.0 mm,重建间隔为0.5 mm,利用二维重建(MPR、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取得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立体重建图像,从不同的方位显示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部分患者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对照。所有图像均由3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判读,以3人的共同意见作为判读的结果。

1.4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判断

采用目测直径法[1,6],即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端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狭窄端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程度大致分为轻、中、重度。

2 结果

2.1 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

46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均成功的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及部分3、4级分支,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46例患者75支冠状动脉共91个支架,其中15例患者的21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23.1%。其中6个出现严重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5.0%),9个中度狭窄(狭窄程度大于25.0%小于75.0%),另外6个支架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小于25.0%),再狭窄发生在前降支的8个,发生在回旋支的6个,发生在第一对角支的1个,发生在右冠状动脉的6个。所有行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

2.2 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的对照结果

MSCT对冠脉支架再狭窄的检出结果。见附表。

CT冠脉成像诊断15例患者的21个支架内显现不同程度狭窄,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该21个支架中,19个支架内显示不同程度狭窄,敏感性90.5%。CT冠脉成像诊断无狭窄的70个支架中显示4个支架内存在不同程度狭窄,特异性94.3%。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3.1%和97.1%。误诊的4例7个支架均因支架局部管壁严重钙化,影响了对支架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

3 讨论

目前,我国很多地市级医院已装备16层或64层螺旋CT。有研究证实:16层和64层MSCT中,两者的空间分辨率基本一致,时间分辨率64层略优于16层[7],。结果还表明,在严格控制心率,排除患者因素干扰的情况下,16层CT和64层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方面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8,9]。现有MSCT扫描速度明显提高,其旋转速度可达到0.33s/360b,Z轴分辨率明显提高[5,6]。利用图像后处理功能软件,能以不同的方法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要分支及其内的支架,不仅能多视角观察管腔,而且能提供管壁的病理表现及相邻血管与组织结构的情况,可通过观察支架腔内的充盈程度和支架远端的开放程度比较准确地判断冠脉支架术后有否再狭窄及狭窄的程度,并能准确地确定再狭窄的部位。

通过对CT冠脉成像的分析及与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结果的对照研究,表明VR图像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各分支,它能比较完整的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干,部分患者可显示3、4级分支,并能通过360°旋转来显示冠状动脉的全貌,同时可判断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支架术后的患者有否再狭窄,但由于其不能显示支架腔内的情况,只能间接地通过支架近、远端的开通情况判断支架有无再狭窄。文献报道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好发部位为支架的两端,好发再狭窄的年限是支架术后6个月以内,MIP图像不但可立体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并可显示支架的形态、位置,薄层MIP图像能显示支架腔内的情况,在评价支架腔内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可清晰地显示支架近、远端的情况,判断其狭窄程度。因此,MIP结合薄层重建是评价冠脉支架的一种较好的重建方法,运用Kernal为46f的原始图像进行二维重建尤其是曲面重组(CPR)在冠脉支架术后的评价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比较清晰地显示支架腔内的情况,判断其内有无斑块再形成,评价管腔有无再狭窄[3,4,10]。但此重建方法在对冠状动脉整体的显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不能显示冠状动脉及支架的全貌,因此在评价冠状动脉的的狭窄程度和支架近或远端的开放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CT在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是轴位图像和各种重建图像的综合诊断,不能局限地应用那一种图像对冠状动脉支架进行评价。

MSCT冠脉成像在评价冠脉支架中的临床价值本组病例MSCT判断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准确率为90.5%。因此,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初步诊断方面,可以部分取代传统的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另外MSCT可通过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更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可评价支架有无明显变形及再狭窄,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支架两端血管发生狭窄较常见,MSCT能较好地对其进行评价。由于冠状动脉支架基本是由金属或合金丝编织而成,少数支架可产生伪影。虽然MSCT对支架腔内狭窄的直接显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重建原始的轴位图像,然后再应用CPR二维重建冠状动脉支架,可较清晰地显示支架腔内的情况,同时还可通过支架远段充盈程度判断支架的开通与闭塞[7~9]。总之,冠状动脉MSCT成像能较准确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及有无再狭窄和再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再狭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且具有微创性和多视角观察的优点,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重要的诊断与筛选方法。

参考文献

[1]BECKER CR,KNEZ A,OHNESORGE B,et al.Imaging of noncalcified coronary plaques using helical CT with retrospective ECG gating[J].AJR,2000,175(2):423-424.

[2]MAINTZ D,JUERGENS KU,,WICHTER T,et al.Imaging of coronary artery stents using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in vitro evautation[J].Rur Radiol,2003,13(4):830-835.

[3]MAHNKEN AH,BUECKER A,WILDBERGER JE,et al.Coro-nary artery stents i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in vitro ar-tifact valuation.Invest Radiol,2004,39(1):27-33.

[4]HONG C,BECKER CR,HUBER A,et al.ECG-gated recon-structed multi-detector 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effect of varying trigger delay on image quality[J].Radiology,2001,220(3):712-717.

[5]刘新,李颖,扬立,等.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808-811.[5]LIU X,LI Y,YANG L,et al.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in-stent restenosis using64-slice CT[J].Chin J Radiol,2006,40(8):828-811.Chinese

[6]LV SC,XU X,SUN CL.The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in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ial stent[J].J Med,Imaging,2005,15(9):746-748.Chinese

[7]WANG XM,WU LB,LI ZJ,et al.64slice multidetect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Chin J Radiol,2005,39(11):712-715.Chinese

[8]WANG H,WANG JC,QIU JX,et al.Assessment of coronary stent patency by 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J].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06,22(10):1492-1495.Chinese

[9]SCHUIJF JD,BAX JJ,JUKEMA JW,et al.Feasibility of assess-ment of coronary stent patency using16-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Am J Cardiol,2004,94(4):427-430.

[10]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评价[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32(5):364-366.[10]MAO DB,HUA YQ,ZHANG GZ.Patency of coronary arterial stents assessed by multi-slice spiral CT[J].Foreign Medical Sciences(Se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2005,32(5):364-366.Chinese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篇2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狭窄

健康网讯:

如何发现冠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 篇3

选择性冠脉造影目前仍然是支架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是准确定量评价冠脉管腔的“金标准”。但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属于有创性检查,病人难以接受。因此,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RCA)、电子束CT(EBCT)、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等无创性检查成为研究的热点。

血管内超声它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尖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管腔内直接观察血管腔和血管壁的情况,提供活体冠脉高质量的切面图象,被认为是评价介入疗效新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它可能引起冠脉痉挛或血管壁损伤而再狭窄。同时,由于目前都是“侧视”式,不能观察血管前方的病变,而且有创、耗时、费用高昂,不适用于支架植入后的复查和随访。

磁共振冠狀动脉血管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无创检查,最大优势是无创,无放射损伤,不需对比剂,一次检查即可完成心功能、心肌灌注和活性评价,可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主干近段的狭窄。但由于多数支架为不锈钢支架,在成像时会产生磁敏感性伪影及射频屏蔽,因此不能观察支架段血管情况。而且影像质量易受呼吸、心搏影响,扫描时间较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电子束CT扫描速度高,可以定位支架,无创评价冠脉内支架和搭桥血管内支架的开通情况,准确率达90%以上;并可准确定量分析冠脉钙化情况。但设备昂贵,普及困难。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篇4

患者, 男性, 61岁, 主因“行走偏歪14 d”, 于2006年6月19日以“小脑梗死”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65/85 mmHg (1 mmHg=0.133 kPa) , 右侧锁骨下动脉听诊区可闻及杂音。神志清楚, 言语流利,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 mm, 光反射灵敏, 眼动各向充分。额纹对称, 左侧鼻唇沟浅, 伸舌左偏。四肢肌力Ⅴ级, 病理征 (-) , Romberg (+) , 中医辨证为肝阳化风, 痰热内扰。头CT示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多发腔隙性梗死, 左侧小脑梗死。颈部血管超声示双侧颈总动脉斑块形成, 管腔轻度狭窄, 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0%,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多发斑点状钙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示右侧椎动脉开口狭窄80%。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克林澳、凯时改善脑供血, 配合中药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开窍。并于2006年7月7日在右椎动脉起始段顺利置入Titant 3.5 mm×18 mm球扩支架, 血管成形满意。7月13日复查血管超声示支架位置良好, 血流通畅, 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出院后停用中药, 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3个月后门诊复查血管超声示支架内血流通畅。8个月后, 即2007年3月患者再次出现行走偏歪, 血管超声示右椎动脉闭塞可能大, 遂再次收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50/80 mmHg (双侧) , 四肢肌力Ⅴ级, 右侧肢体腱反射较左侧活跃, 右侧Chaddock征 (+) , Romberg (+) , 中医辨证为痰瘀阻络。头CT示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多发腔隙性梗死, 左侧小脑软化灶。DSA检查示右椎动脉起始段闭塞, 颅外段有甲状颈干侧支部分代偿, 颅内段有左椎动脉代偿供血, 右侧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良好。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辛伐他汀强化降脂, 控制血压、血糖, 川芎嗪、血栓通活血通络, 脑血康胶囊破血化瘀, 配合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先后使用血府逐瘀汤、二陈汤、补阳还五汤、黄连温胆汤、四逆汤等方药, 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并嘱坚持中西药联合治疗。2008年1月门诊复查头CT示右椎动脉管腔通畅, 支架位置良好, 无明显狭窄, 患者无不适主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不变。

2 讨 论

患者“小脑梗死”诊断明确, DSA示右椎动脉开口狭窄80%, 经药物及介入治疗后, 狭窄解除, 脑血流改善, 患者症状好转。支架置入8个月后发生再狭窄, 并致右椎动脉闭塞, 由于颅内外均有侧支形成, 患者症状轻微, 经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 患者症状好转, 并于血管闭塞后10个月发现血管自发再通。本病例显示了血管严重狭窄-支架成形-再狭窄致血管闭塞-自发再通的整个过程。

椎动脉支架后再狭窄并不少见, Chastain 等[1]报道了50例 (55处病变) 颅外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结果, 6个月后造影随访, 再狭窄率超过10 % (直径狭窄率>50 %) , Albuquerque等[2]随访33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5年, 结果发现中重度支架内再狭窄率达到43.3%。再狭窄的病理机制主要是支架内膜的过度增生和支架内附壁血栓的机化, 血管壁发生急、慢性炎症, 诱导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 激活各种信号传导通道, 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 导致血管内膜增生, 管腔缩窄[3]。临床经验认为, 血管管径越细, 支架越长, 再狭窄发生率越高, 所以椎动脉的再狭窄率要远高于颈动脉。本例患者使用3.5 mm×18 mm球扩支架, 应该说管径比较粗, 但18 mm支架略显长了一些, 虽然没有明显残余狭窄, 且一直服用抗血小板药, 但也发生了再狭窄, 并导致右椎动脉闭塞。考虑可能与支架放置的位置有一定关系, 由于再狭窄通常发生于支架末端处, 本例支架近段仅覆盖椎动脉边缘, 故容易发生再狭窄, 反之, 若伸入锁骨下动脉过多, 又容易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故放置时以支架近端超出锁骨下动脉腔内暴露约1 mm~2 mm最佳。由于裸支架置入后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 有学者尝试使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 发现药物洗脱支架对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 但同时也发现置入此类支架后容易发生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较金属裸支架更为严格[5]。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闭塞血管自行再通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有学者报道, 通过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48 h可有38%血流信号恢复[6]。也有学者报道, 通过TCD和MRA检查,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8 d内, 大约有50%的闭塞动脉出现自发再通[7]。还有学者观察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个月后, 颈内动脉狭窄由90%转为20%[8]。由此可见, 急性脑血管闭塞后再灌注时间的长短个体差异较大。血管自发再通的时间主要取决血栓的构成[9]。由于本病例患者在发现血管闭塞后10个月内未行相关血管检查, 所以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自发再通是在急性阶段还是在亚急性阶段发生, 或是在恢复期阶段仍存在迟发再通。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篇5

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9月我院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产生并发症原因已从中发现护理要点。

结果:治疗成功率为97.4%。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择期手术置入支架32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急诊支架置入4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择期手术穿支动脉闭塞1例,导丝穿破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1例;急诊手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1例在介入术中发生,1例在支架置入后24小时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

结论:术前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与主管医生一起讨论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严格控制血压,密切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止过度灌注损伤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5-02

采用Wingspan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是近年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1]。由于该治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除对医师要求较高外,护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故我们对我院36例動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置入Wingspan支架的护理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5月—2010年9月,应用Wingspan支架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为39~82岁,平均60.8岁。患者术前均有脑缺血症状,2例为TIA,均为发作性肢体无力;28例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表现为肢体乏力7例、言语不利6例、走路不稳1例、嗜睡3例、肢体乏力伴言语不利9例,5例为头晕。无创血管评价及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椎动脉彩超、经多普勒检查、头颅MRA等无创血管评价,并行头颅CT平扫或头颅MR平扫、弥散检查。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大部分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小部分患者局麻+神经安定麻醉下手术,均在全身肝素化状态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应用6F导引导管到达合适位置,部分血管迂曲患者采用7F长鞘,将3m长微导丝小心通过狭窄病变处,通过微导丝将Gateway球囊送至病变血管,造影确认球囊位置合适后行扩张,如扩张效果不满意,可再次扩张。造影显示狭窄扩张满意后,回撤球囊,保留微导丝,将Wingspan支架通过微导丝送至病变部位,造影确认位置合适后释放支架,之后撤出微导丝,自然中和肝素。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并口服立普妥稳定斑块,控制血脂。

术中球囊及支架选择方法:球囊直径略小于狭窄两端的正常血管直径,长度等于或者稍长于狭窄长度;而支架直径略大于或等于狭窄两端的正常血管直径,长度至少覆盖狭窄两端正常血管3mm左右。

1.3 结果。Wingspan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23.6%±13.9%,治疗成功率为97.4%。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择期手术置入支架32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急诊支架置入4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择期手术穿支动脉闭塞1例,导丝穿破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1例;急诊手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1例在介入术中发生,1例在支架置入后24小时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术前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告之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此次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能达到的效果,如术后的相应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并向患者介绍术后配合的相关知识,如术肢制动,指导床上进食、进水、排尿、排便等技巧。

2.1.2 术前准备。术前6小时禁食水,常规备皮,按医嘱完善相关检查,术前3日口服阿司匹林300毫克/天,波立维75毫克/天。

2.1.3 控制血压。血压过高易引起出血,遵医嘱口服或静脉应用降压药,使收缩压控制在原有水平的75%~80%[2]

2.2 术后护理。

2.2.1 穿刺口的护理。严密观察穿刺部位伤口有无渗血、渗液,鞘管是否固定在位。患者取平卧位,穿刺肢体伸直并外展,制动6~8小时,并观察该侧肢体皮肤颜色,感觉,温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2 严密观察有无脑血流高灌注综合症。如有头痛不适、血压升高、神志变化、瞳孔异常提示高灌注综合征[3]。并注意观察术后肢体活动、肌力的变化以及语言功能等与术前做对比,如有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2.3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为了防止血栓形成以及支架内再出现狭窄,术后患者一般会继续实施抗凝治疗,要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瘀斑等,如发现出血倾向,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 出院指导。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继续服用抗凝药物。为防止支架内壁血栓形成,需服用双联药物如波力维和阿司匹林至少8周,以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4]。要嘱患者定期检测血象及凝血指标,戒烟酒,不参加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合理饮食,宜进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动物油脂的摄入,注意粗细搭配,肉菜搭配。

3 讨论

在技术熟练、设备完善的脑血管病中心,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越来越获得神经介入医师的认可,随着材料及技术的进步,该项技术可能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首选方法。但是在目前阶段该项技术仍存在过度灌注、以及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事件和再狭窄等问题。在我们的护理过程中,我们认为最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3.1 术前术后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是防止术中血栓形成以及发生再狭窄的关键因素之一,故在术前3d即应该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容易做到,但有部分患者是急诊手术,此时应提醒医师给予负荷量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果为昏迷患者,可给予留置胃管,经胃管注入药物。

3.2 术后严格控制血压,密切观察瞳孔变化。由于过度灌注损伤多集中发生在术中和术后2d之内,而且患者多采用全麻,故在此期间,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护、密切的灌注瞳孔变化,适时进行脑血流的监测,以及时发现过度灌注损伤。控制血压是防止过度灌注的最主要手段,如发现口服降压药物不能达到降压要求,可给予静脉药物维持,同时亦应注意血压不能过低,以避免脑缺血事件发生,血压可维持在正常血压水平。

总的来说,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及围术期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术前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与主管医生一起讨论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加强围术期监护,是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安全性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Bose A,Hartmann M,Henkes H,et al.A novel,self-expanding,nitinol stent in medically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es: the Wingspan study.Stroke 2007;38:1531–1537

[2] 王艳华,刘丹,王丽萍.5例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10,31(26):4580

[3] 孙延文,吴红彦,李明开.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41例护理体会.山东医药,2009,49(19):94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内择期支架置入患者52例, 其中男32例, 女20例;年龄58岁~75岁 (64岁±10岁) ;急性心肌梗死24例, 不稳定心绞痛2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根主支管腔直径狭窄75%以上, 单支25例, 双支21例, 3支6例。于支架置入当日采用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bA1c值, 根据HbA1c是否超过6.5 mmol/L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Judkin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多角度投照测量最狭窄处直径, 以狭窄≥75%以上行支架置入。均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支架 (北京乐普Partner) , 术后常规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 至少服10个月以上) 及他汀类调脂药, 另外不同程度的服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随访8个月 (6个月~10个月) , 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心源性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 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位置取首次治疗时相同位置。

1.3 再狭窄的判定标准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成功标准为术后血管直径狭窄较术前减少>50%, 残余狭窄<20%。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置入节段管腔直径狭窄≥50%参考管腔直径。对支架近端、支架远端、支架内3个节段进行定量分析, 近端和远端包括支架内距离边缘5 mm的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心绞痛及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随访结果

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均为100%, 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升高组1例于术后第6个月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升高组和正常组因再狭窄行靶病变血运重建者分别为3例 (7.7%) 和1例 (3.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比较

升高组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为15.4%, 正常组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为3.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经皮冠脉成形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 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高达32%~66%, 即使目前使用药物洗脱支架, 再狭窄率也高达10%~20%[2]。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机制十分复杂, 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 多种因素参与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 支架内再狭窄除与支架本身有关外, 吸烟、糖尿病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更是触发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研究显示, 血管成形术造成的血管局部损伤、损伤部位的血管弹性回缩、血管负性重塑、血栓形成并机化、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聚集等, 可能是促进损伤后血管再狭窄的主要机制。

糖尿病已经被证实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 Imamura等[3]在介入手术中发现高糖化血红蛋白与支架术后无复流有明显相关性。目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来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而且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一定作用[4]。HbA1c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或磷酸化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经过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物, 它反映测定前血液中8周~12周的血糖平均浓度, 提示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情况, 而且不受血糖浓度暂时波动的影响, 更能反映阶段性血糖水平。

HbA1c可使红细胞黏度升高, 流动性变小, 变形能力明显降低, 还可造成氧合HB的离解速度减慢, 红细胞对氧亲和力增加, 红细胞2, 3二磷酸甘油酸量显著下降, 成为组织缺氧的重要因素, 同时, HbA1c的持续升高, 表现为患者长期处于高血黏状态, 蛋白质糖基化及氧化过程加剧, 糖基化终末产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高血黏损伤内皮, 一方面增加内皮素的释放, 减少NO、前列环素的释放, 使血管舒缩能力受损, 另一方面, 葡萄糖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内皮细胞复制减少, 修复能力下降, 最终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5]。

本组资料显示, HbA1c水平升高组中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比率明显升高 (P<0.05) 。一方面, 可能因为支架置入时存在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和应激性高血糖状态, 使血糖升高, 血液黏度增高, 血流减慢, 促进血栓形成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HbA1c影响冠状动脉内膜增生变化, 生长因子水平增加, 包括胰岛素本身增加, 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基质蛋白分泌, 损伤后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不能修复的血管内皮增生使血管重构, 增加了新生内膜的形成[6]。所以HbA1c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 测定HbA1c可进一步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风险, 但由于本试验是一项小样本的研究, 其结论还需要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Alberecht C, Simon-Vermot I, Temothy L, et al.Leukocyte ABCA1gene expression is a associated with fasting glucose concentrationin normoglycemicmen[J].Metabolism, 2004, 53:17-21.

[2]Ulus T, Yildirir A, Demirtas S, et al.Serum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ctivity:A new marker for stent restenosis[J].Atheroscle-rosis, 2007, 195 (2) :348-353.

[3]Imamura K, Ito H, Ikushima M,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yper-glycemia and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7.

[4]Vulic D, Lee BT, Dede J, et al.Extent of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risk factors and adherence to recommended therapies in US multi-ethnic adul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From a 2005-2006 Na-tional Survey[J].Am J Cardiovasc Drugs, 2010, 10:109-l14.

[5]田磊, 米树华, 苏工, 等.非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 (10) :224-225.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询问病史、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或CT检查无肝、肾、脑方面的其他严重疾病。所有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 (对照组) 47例, 其中男28例, 女19例, 最小年龄44岁, 最大年龄75岁, 平均年龄 (56.3±2.1) 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预防治疗 (试验组) 47例, 试验组所有患者中男21例, 女26例, 最小年龄39岁, 最大年龄83岁, 平均年龄 (48.7±1.9) 岁。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再狭窄率和炎性因子和血浆超敏C-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术前半小时口服β-受体阻断剂、拜阿司匹林, 术后继续服用, 连续治疗半年以上。试验组除了常规治疗以外, 术前半小时加用瑞舒伐他汀8~10毫克/次, 术后加服瑞舒伐他汀10毫克/次, 1次/天, 维持治疗半年以上[4]。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再狭窄率和炎性因子和血浆超敏C-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疗效标准

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半年后,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以靶血管直径狭窄≥50%为植入支架后再狭窄[5]。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5.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情况

对照组的47例患者常规治疗后, 普通支架再狭窄率14.9%, 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率6.4%, 总再狭窄率21.3%。试验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预防治疗后普通支架再狭窄率8.5%, 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率2.1%, 总再狭窄率10.6%。两组结果比较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为 (10.14±0.21) pg/m L, 血浆超敏C-蛋白 (6.56±1.14) mg/L;试验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为 (6.09±0.13) pg/m L, 血浆超敏C-蛋白 (4.21±0.48) mg/L。两组相比, 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 也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临床上, 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已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见手段。但是植入支架后再狭窄已成为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资料显示, 瑞舒伐他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6,7]。为了研究瑞舒伐他汀在预防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的作用, 选取94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治疗) 和试验组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预防治疗) ,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再狭窄率和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统计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治疗后总再狭窄率21.3%。试验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预防治疗后总再狭窄率10.6%。两组结果比较,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为 (10.14±0.21) pg/m L, 血浆超敏C-蛋白 (6.56±1.14) mg/L;试验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为 (6.09±0.13) pg/m L, 血浆超敏C-蛋白 (4.21±0.48) mg/L。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之, 瑞舒伐他汀可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的情况, 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综上所述, 瑞舒伐他汀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疗效确切, 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利于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殷宇刚, 王滨.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以及血脂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2 (2) :227-228.

[2]田恒松.口服瑞舒伐他汀防治冠脉支架后再狭窄5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8) :3991-3993.

[3]张兴凯, 冯菁, 宋熔, 等.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术后血脂、hs-CRP及再狭窄率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 4 (5) :448-450.

[4]杨宇, 冯德辉, 王俊贤, 等.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干预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9) :1290-1293.

[5]朱继红.瑞舒伐他汀对预防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9) :2382-2383, 2386.

[6]马文学, 江志羔, 古玉燕, 等.瑞舒伐他汀和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9) :30-31, 33.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或非致残性卒中;血管造影证实的颅内外动脉狭窄, 狭窄程度≥60%;狭窄动脉供血区缺乏充足的代偿血流;年龄<80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入选:动脉狭窄已进展到慢性完全性闭塞;大面积脑梗死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1.2 分组

根据以上标准, 选择行择期脑动脉支架术的住院病人63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1例) 与对照组 (32例) 。治疗组男21例, 女10例, 年龄43岁~76岁 (61.8岁±5.7岁) ;既往主要合并症有高血压20例, 冠心病11例, 糖尿病8例, 高血脂17例;临床表现为TIA 24例, 脑梗死7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4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9例, 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3例, 椎动脉狭窄颅内段狭窄5例, 狭窄长度0.5 cm~1.5 cm。对照组男24例, 女8例;年龄46岁~73岁 (65.4岁±7.6岁) ;既往主要合并症有高血压23例, 冠心病11例, 糖尿病7例, 高血脂19例;TIA 23例, 脑梗死9例;DSA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0例, 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1例, 椎动脉狭窄颅内段狭窄3例, 基底动脉2例, 狭窄长度0.5 cm~1.5 cm。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构成、合并症、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治疗方法

1.3.1 支架置入方法

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经右股动脉穿刺, 颈内动脉颅内以及颅外段置8F血管鞘, 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置入6F血管鞘。行颈内动脉颅内、外段手术时, 全身肝素化后, 将8F导引导管放在患侧颈总动脉远端, 将保护伞置于颈内动脉远端 (狭窄处远端约2 cm) , 释放保护伞, 沿保护伞微导丝将扩张球囊运送至狭窄段, 对位准确后行预扩张, 然后撤出球囊, 根据预先测量的大小选择支架, 沿着保护伞微导丝将支架置入狭窄段, 释放支架。如果扩张不满意, 继续行支架内后扩张, 最后撤出保护装置并复查造影。行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时, 首先置入6F血管鞘, 然后置入微导丝, 分别放置在大脑中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远端。沿着微导丝将支架置入狭窄段, 对位准确后释放支架, 如果扩张不满意, 可以行支架内后扩张, 最后撤出球囊并造影观察血管复通情况。

1.3.2 药物治疗

术前3 d~5 d给予口服噻氯吡啶250 mg, 每天1次, 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 每天1次, 以防术中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术前6 h禁食水;术前2 h给予静脉泵注尼莫地平, 以3 mL/h (50 mL内含尼莫地平10 mg) 起, 预防脑血管痉挛, 视血压情况及病人反应调整尼莫地平泵注速度;术后抗凝3 d, 术后3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mL, 每12 h 1次;手术当天开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和噻氯吡啶, 以后继续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噻氯吡啶250 mg/d, 3个月后停用一种, 另一种药物继续服用3个月。然后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服用终生[4];根据合并症情况选用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类降压药、二甲双胍和 (或) 磺脲类降糖药以去除卒中危险因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从术前3 d~5 d开始服用养心安神止眩丸 (由酸枣仁、茯苓、石决明、牛膝、天麻、钩藤、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龙眼肉等中药制成) , 粉碎提纯加工成丸, 每丸6 g, 每次2丸, 每日3次, 服用至术后3个月。

1.4 疗效评定

两组均在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为1年, 每3个月随访1次, 影像学随访包括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及DSA检查, 彩超和TCD检查由专职人员进行操作以保证结果的可信性, 尽量由一人操作以减少误差。当颈部血管彩超提示狭窄或TCD动脉血流峰值速度恢复至术前状态或有明显升高时或MRA检查提示再狭窄可能者则行脑血管造影进行确诊, 常规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0%即可判断为支架内狭窄。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均数比较用 t 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随访期间临床上均无脑卒中事件发生, 治疗组有3例 (9.7%) 出现再狭窄, 对照组有7例 (21.9%) 出现再狭窄, 均经DSA证实,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再发生, 是困扰介入医学的一大难题, 从传统中医药中探索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后再狭窄的方法, 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而脑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药预防性治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尝试。脑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临床症状多有头晕、眩晕表现, 中医治疗眩晕以《内经》“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为核心, 认为肝是发病枢纽, 肝的诸多病变均可引起肝阳不潜, 上扰清窍, 发为眩晕;以《景岳全书》的“无虚不做眩”为根本, 认为脾胃虚弱, 运化无力, 致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展, 血虚则脑失所养, 发生头晕眩晕。中药制剂养心安神止眩丸治疗眩晕, 方中酸枣仁、龙眼肉等养心安神;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当归、白勺等补血调肝;石决明、牛膝、天麻等平肝熄风, 全方从整体观念出发, 调整心肝脾三脏及气血, 已经过初步临床观察研究证实[3], 其能较好地改善高血压眩晕病人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74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病例,其中男50例,女24例,年龄44~68岁,平均(54.8±6.3)岁,所有患者经MRA/CAT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脑动脉狭窄患者,并明确病变血管的结构和侧支循环的情况,其中50%~70%狭窄的患者24例,71%~90%狭窄的患者40例,>90%狭窄的患者10例。本研究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各种感染性疾病者。将74例患者按照术后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与未狭窄组。再狭窄组共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4~68岁,

平均(54.4±6.5)岁;未狭窄组中共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44~68岁,中位年龄(55.2±6.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完善术前准备,在支架置入前5d给予所有患者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并给予氯吡格雷75mg,1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穿刺股动脉,置入导引导管,微导丝送达狭窄部位,依据狭窄程度选择支架,并在造影和血管放置支架完成。手术后维持术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6个月后终生服用阿司匹林。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术后1d比较,#P<0.05;与再狭窄组同期比较,ΔP<0.05

1.3观察指标

于术前、术后1d、术后半年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对本研究统计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hs-CRP和IL-6指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项指标均明显升高,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检测两项指标较术后1d均明显下降,但再狭窄组的两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而未狭窄组则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而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2]。根据病变血管的病情,可给予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常用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出现再狭窄,这与炎性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hs-CRP和IL-6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炎性介质,两者均具有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是全身炎性反应的客观敏感指标,近年的研究指出[3],两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强有力的炎性标记物,炎性反应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hs-CRP是一种肝脏合成的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产物,正常情况下其含量极低,在组织损伤、感染、炎症等反应的时候可由活化的白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致含量升高[4]。IL-6是一种具有多种效能的前炎性细胞因子,是早期严重反应的敏感指标,与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炎症。可通过超敏C反应蛋白来影响凝血途径,在血栓和再狭窄中发挥重要作用[5]。本研究中,hs-CRP和IL-6水平在患者术后1d升高,这可能与动脉支架置入术刺激损伤了血管内膜激发的炎性反应有关,在接下来的恢复治疗中,两项指标逐渐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支架这种外来物的刺激,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在炎性反应强有力的刺激下,血小板活化,大量平滑肌细胞向血管损伤部位迁移,血小板凝集性增加,微血栓形成,导致再狭窄。

综上所述,血清hs-CRP和IL-6在患者体内的变化与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在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患者体内显著升高,监测血清hs-CRP和IL-6对评估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具有重要价值。

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了研究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护理的有效性,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5例行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 包括男35例、女20例, 55例患者全都采用数字减, 影脑血管造影 (DSA) 法来评价治疗效果, 其中30例颈动脉狭窄, 25例椎动脉狭窄。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其医疗费用较高, 加上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病情变化情况的忧虑, 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所以在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应用之前, 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手术治疗, 对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可以对患者术前3 d服用75 mg/d的氯吡格雷或300 mg/d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保守治疗。术前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以保证患者良好睡眠。手术前1 d, 常规备皮, 行碘过敏测试。术前6 h禁饮食。

1.2.2 术中护理术中护理过程中, 患者平卧有助于治疗, 可帮助患者加快康复速度, 穿刺部位的处理是术中护理的重中之重, 需认真对待, 按压穿刺点20~30 min并用绷带包扎24 h可有效的保证护理效果, 避免患者伤口疼痛;手术侧下肢的护理是护理工作中较为难处理的部分, 要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范执行, 需用1 kg盐袋进行压迫6 h, 用约束带制动24 h来确保手术侧下肢的护理。临床护理时, 要时刻观察患者的情况, 特别注意刺穿部位的异象, 如有出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及渗血等现象要紧急处理。患者术后身体比较脆弱, 要尽量避免一些腹压动作以防伤口出血, 患者需补充足够的营养和饮水量 (需在术后6~8 h饮用1000~2000 m L) 。让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来面对治疗, 从自身方面增加治疗成功率, 不习惯或不能自行床上排尿者, 一定要按照医嘱导尿。

1.2.3 术后护理:术后的护理是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并解决疑难问题:第一类问题是出血, 它是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需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测, 包括血尿、皮下血肿, 皮肤黏膜瘀斑及有无牙龈出血等情况, 要做好一切准备和监测工作。在我科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中, 有1例出现该类症状, 但在我院医师的积极治疗后, 最终治愈。第二类是血栓形成或斑块脱落, 该病会使患者出现颅内血管堵塞症状, 如出现有伸舌偏侧、言语模糊, 甚至昏迷等情况, 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由于该类病症对患者的影响最为严重, 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和肝素持续灌注, 以此来降低发病率, 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该类病的监测、治疗, 提高治疗率。第三类为脑血管痉挛, 当患者在术后出现头晕、肢体无力、头晕及麻木等症状时, 可能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支架对血管壁刺激引起患者脑血管痉挛、神经紧张造成的, 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舒缓神经, 同时按医嘱准确静注尼莫同。第四类是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它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类, 难以预防, 需进行良好的术中护理。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可使患者出现脑水肿、头痛等情况, 要严格观察患者的脑血管状态、血流量、血压及心率变化等情况, 在我院良好的护理下, 55例患者中无一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2 结果

5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所有患者治疗成功率高达100%, 经过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及术前术后的护理, 患者血管腔均有明显扩大, 仅有3例并发症出现, 经过术后在我院护理及出院后的调理后, 全部康复, 术后无短暂性脑缺血 (TIA) 复发。

3 讨论

脑血管病作为一种高病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 发病率也不断上升, 缺血性卒中占到74%~87%[2]。近年来支架置入术的发展为该类疾病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各类并发症如脑出血、低灌注、高灌注、血栓形成等问题仍围绕着我们, 目前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问题仍阻碍着该技术的发展[3]。目前而言, 脑动脉狭窄直接置入术的护理是治疗该病的强力助手且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护理伴随着其显著效果, 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医院, 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和保障。

本研究中, 对患者实行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处理, 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说明良好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证, 对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实施全方位的围术期护理是非常必要的。综上所述, 支架置入术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 围术期的良好护理对治疗脑动脉狭窄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目的 归纳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神经内科55例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全过程。结果55例患者成功支架置入术后, 治疗率有效率高达100%, 但有3例发生并发症, 在我院及时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 支架置入术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 围术期的良好护理对治疗脑动脉狭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闫宝军, 刘佳.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中的配合和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8) :1303-1304.

[2]秦鹏, 凌云.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0) :74-76.

上一篇:体育教学价值下一篇:孕期保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