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生物蛋白胶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2022-09-11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 由我院同一手术组医生施行完成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手术均取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到前降支, 其余旁路移植血管均用大隐静脉、桡动脉, 近段吻合于升主动脉, 远端吻合于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共123例, 男67例, 女56例, 年龄38~78岁, 平均63岁, 体外循环手术56例, 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67例。

2 方法

将123例患者回顾统计, 分成为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 (A组n=57) 和未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 (对照组, B组, n=66) 。2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的长短等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手术操作和生物蛋白胶的使用方法:常规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 根据旁路移植血管多少剥离截取下肢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体外或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内乳动脉到心脏前降支的吻合, 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冠状动脉及升主动脉的吻合。术毕各吻合口和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 盐水冲洗, 拭净吻合口及创面。A组使用生物蛋白胶5mL×2支, 喷洒于移植血管的吻合口部位、移植血管及游离后的乳内动脉床上。喷涂后一般3~5s后形成乳白色凝胶附着于喷洒部位, B组不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2组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3 术后观察指标

术后第1个24h引流量及总量、引流管的拔除时间、迟发性心包积液、手术后总输血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后前胸部位的压迫紧缩等不适。

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以 (±s) 表示, 组内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计算。

5 结果

2组结果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表1) 。术后第1天A组引流量减少150mL, 总引流量减少220mL, 引流管拔除时间提前12h。迟发性心包积液对照组、治疗组各1例, 手术后前胸部紧迫感、压榨感治疗组普遍较轻。

心脏外科手术后的最早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出血, 引流量多。心脏外科手术后引流量多将直接导致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 增加术后恢复的难度, 引流液多延迟拔管时间, 增加感染机率, 且给患者增加痛苦, 加重心理负担。由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特殊要求, 术后不宜使用过多的凝血、止血药。手术中的彻底止血, 防止出血, 减少术后的引流量尤显重要。医用生物蛋白胶主要由生物蛋白胶主体 (纤维蛋白原, XIII因子, 纤维结合蛋白) , 凝血酶, 主体胶溶解液, 催化剂溶解液组成。喷涂创面2~3s即形成白色蛋白凝胶。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已经显示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较强的止血、凝血、防止渗出及增强吻合口强度和协同抗感染的作用。目前已经广泛被普外科医生用于减少创面渗液, 加固胃肠吻合口, 肝脾肾挫裂伤的止血等。胸部正中切口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创面广泛, 组织损伤较大, 游离后的内乳动脉床及其周围通常渗液、出血较多。尽管外科操作日益完善, 以及血管吻合材料及手术方式的极大改进, 但是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多吻合的操作, 有时吻合口针眼的渗血确实非常棘手。通常是用纱布压迫止血, 费时且对效果总有顾虑。对于静脉桥血管壁的渗血虽然外科操作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但可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移植血管的狭窄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移植血管的长短、走行方向及吻合口的完成应顺其自然, 且符合流体动力学原理。桥的长短和走向不妥直接影响到桥血管的通畅, 利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的固定功能, 很容易解决手术中的这一麻烦。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 对比分析了医用生物蛋白胶的临床使用价值。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引流量、总引流量显著减少, 引流管拔除早, 手术后输血量较少, 患者胸部正中切口术后的胸前区不适感也较轻。尽管本研究显示了医用生物蛋白胶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益处, 但必须指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的引流液减少, 手术后康复顺利与否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对移植血管的走行方向有特殊的要求, 由于移植手术创面广泛组织损伤大, 手术中要肝素化, 手术后也不宜应用过多的凝血止血药物, 因而手术后引流液较多。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封闭组织创面, 减少渗出, 止血, 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粘连等功能, 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更能固定移植血管的走行方向方便手术操作。我们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 讨论医用生物蛋白胶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医用生物蛋白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止血

参考文献

[1] 薛毅, 王庆才, 徐俊, 等.纤维蛋白胶对实验性肝损伤的止血效果观察[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6 (13) :151~152.

上一篇:浅析政工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路径与方法下一篇:PICC置管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