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培养

2024-05-11

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精选十篇)

大学英语教学培养 篇1

(一)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现状分析

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但不够明确具体, 而且要求偏低。2002年起在全国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并对“译”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而, 目前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缺乏重视。二是师资短缺。

(二) 大学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翻译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学生在学习中对翻译重要性认识不够, 因而忽视翻译能力的培养;2) 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3) 教师上课偏重语法词汇的讲解, 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4)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翻译练习;5) 课外翻译练习太少;6) 学生词汇量太小, 句法, 语法结构知识欠缺;7) 固定短语, 习惯用语记忆模糊, 运用欠熟练;8) 学生学习态度欠明确, 大多数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不能长远考虑知识的运用。

(三) 如何解决学生翻译方面的弊端, 培养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增强翻译能力培养意识, 注重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技巧的传授, 采取阅读教学兼顾翻译技能培养和加强翻译实践技能训练是提高翻译能力的主要途径。1) 加强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 可对翻译却无从下手, 主要是不了解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 缺乏翻译技巧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当然在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 老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先给出汉语句子, 再对其进行翻译, 以此渗透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会有一定的成效。2) 进行适当的翻译练习。翻译是一种实践, 而技巧只有在课堂内外付诸实践,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大量的翻译练习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是一种实践, 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 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于实践, 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高。3) 推荐课外书目并进行课外翻译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且目前大学英语并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 因此必须让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4) 补充语法, 句法知识, 让学生全面了解语法, 句法结构。众所周之, 一个完整的句子, 不仅仅要用优美的词汇, 还要讲究语法, 句法及词的搭配和修饰之间的关系。包含接收技能和产生技能的综合能力, 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然, 并非所有的学生在翻译方面都能如鱼得水, 由此可见, 翻译确实是包含接受技能和产生技能的综合能力, 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 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 平时不爱上课, 考试前临时磨刀, 也能取得好成绩, 他们的目标是“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 对于这些学生, 学习目的并不明确。

二、大学英语教学

(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是我国所有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英语水平标准, 其中一般要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达到或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七级的大学新生可将一般要求作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 英语基础较好, 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八、九级的大学新生而设置的。这三个要求包括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并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即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以及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适应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三)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特别是网络技术, 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 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 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四)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此,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 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2) 积极推行学分制;3) 健全教师管理和培训体制。

(五) 大学英语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估分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穿插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拥有较高的翻译能力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中之重,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与实际紧密结合, 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并且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多样, 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合理, 并且实事求是。

摘要:翻译是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行为。在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一定的翻译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 也是考察学生综合性语言技能的标尺之一。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能力,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志强.警惕房地产泡沫过度.光明日报, 2005.

[2]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2006.8.

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论文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03-0123-02

研究背景

翻译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翻译能力 大学英语 对策

一、翻译能力培养的意义

翻译能力是一种包含六种不同能力的综合性概念。转换能力作为翻译能力的核心与其他几种能力协同作用,进而影响整个翻译过程。

翻译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翻译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幅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能力。其次,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接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必备的语言工具。英语的翻译能力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需要达到高速、精准等一系列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助于培养高水平人才,有利于我国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二、翻译能力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很不扎实,主要表现在理解错误原文的主要思想。单词的意思理解模糊,分辨能力很差是大家的通病。单纯记忆单词及其释义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中的一个共性问题。这一习惯虽然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复用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分辨词性和词义的能力很差,最终就会造成对于原文理解的错误。

2.欠缺汉语基本功。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有限。一部分学生对于原文大意可以正确理解,但是却不能正确的用汉语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最终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和搭配不当这一类错误等等。

3.欠缺翻译技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因为欠缺翻译技巧而不会变通、删减及具体化。变通指的是在不改变中心思想的情况下,适当调整语言。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有很多差异,这就使得变通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适当增加或者删减一些词语对于译文的流畅有很大帮助。有时,为了准确的表达原作者的思想,增加或删减词汇并且将文字具体化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也称自然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等。但是翻译测试在一般考试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题型和题量都不足以完全考察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处于不太重要的地位。翻译课程设置严重不足,翻译材料也很少。这使得英语翻译能力培养受到阻碍。

四、对策讨论

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和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都急需解决。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行的对策进行讨论。

1.重视翻译教学。要想真正大幅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在可行的范围内适当减少基础大学英语课程,而增加科技英语、翻译英语等等应用类的课程。同时,也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翻译类选修课、兴趣班、提高班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吸引进课堂,走进翻译的世界。

2.加强文化教学。中英文互译不仅是语言上的简单转换,更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现在强调的素质教育中就包括文化教育。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后,才能够真正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由于对于西方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的翻译笑话。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汉语以及汉语文化的学习,避免翻译过程中的逻辑不清、用词不当等错误。

3.完善教法。通过阅读课堂上的精读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脱离原始的预习-讲授-复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讲授基本知识的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

4.改进学法。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者学习效果好坏最直接的因素。在当代中国这一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学生都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在意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程度。学生普遍存在不爱记笔记,不爱思考和钻研,不能做到用心积累地道的英语短语、词汇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因此,改进学法是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最重要的手段。

5.改善测试制度。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测试。它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扮演着导向和检测的重要角色,这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干扰。但是目前对于英语翻译能力测试的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完全、系统的测试出学生真实的翻译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翻译能力的测试手段,在考核中增加题型和题量,使之与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相接轨。使测试真正发挥到它的导向和检测作用,期望能够达到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增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双重目的。

五、总结

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能力,翻译能力在大学英语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翻译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高低情况。面对现在的翻译教学地位低、学生翻译能力差这一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增加对于翻译的教学,同事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本身应该发动自身积极性,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努力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多功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培养 篇4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利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必要的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语音、语调、词汇和句法的教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准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语用能力。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效果却与教学目的相分离———英语学习者很少有人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进行交际。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英语教学界仍然只重视英语教学中静态的语言知识传输,而严重忽略动态的语言运用。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什么是语用能力

对语用能力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Leech (1983)把语用能力区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则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Hymes (1972)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待交际能力,他认为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形式上的可能性相当于Chomsky (1977)说的语法能力,其余三部分相当于他说的语用能力。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accuracy),后者则体现为具体情景中语言运用的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Bachman (1990)认为,交际中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包括语言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前者可细分为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语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后者包括以言行事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以言行事能力”指“知道交际行为及如何实施交际行为”,其中交际行为包括“言语行为”(speech acts)及伴随的语调、语气、沉默等副语言行为。“以言行事能力”要求语言学习者掌握人际交往中致谢、道歉、邀请、拒绝等言语行为的各种策略(strategies)及执行策略的语言形式(linguistic forms)。“社会语言能力”指能够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既包括对方言、语域、修辞手段等社会语言因素的敏感性,又包括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的觉察力。

三、为什么要培养语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为交际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忽视培养语用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语用能力欠缺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具备了语言知识却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如果语用知识掌握得不好,就会犯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Thomas (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何自然(1997)认为英语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有下列几种情况:所说的英语不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按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英语中去;错误地将母语和英语的词义等同起来;只了解字面意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用意;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等。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指的是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语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出现这两种语用失误的原因分别是:一是英汉语言文化本身之间存在差异;二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重点长期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结构的传授和学习上,忽略语言的功能、语境等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语言使用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表达的得体性比语法规则的准确与严格要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正如Hymes (1972)所说,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意义。对中国人来说,英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比语法错误更糟糕。操英语的本族人对语法错误往往持宽容态度,但对语用失误却很反感。如果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可能会令英语本族语者不快,但由于这类错误属于表层结构的错误,容易为对方识别,而且由于学生是“外国人”,故一般能得到对方的谅解。而如果学生讲的英语很流利,语法错误很少,而语用上的不得体却时不时地出现,这样就会让英语本族语者觉得你冒失、无礼、故意粗鲁或不怀善意,从而影响整个交际。Thomas (1983)指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所以,语用表达准确固然重要,但表达得体才是关键。我们的学生出现语用失误,与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语用原则必须纳入教学内容,否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并不随着语法能力的发展而自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虽然有些语用知识具有普遍性,外语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及母语语用正迁移(positive L1 pragmatic transfer)会自然而然地拥有一些语用知识,但如不经过专门的语用能力培养,外语学习者不会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语用知识,不能克服母语语用负迁移(negative L1 pragmatic transfer),从而导致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学生并不总是把可用的知识和策略迁移到新任务里。外语学习者常常倾向于对话语作字面理解,而不对话语进行推理,也不充分利用语境信息。Fukushima (1990)和Tanaka (1988)就曾发现,虽然学生在母语里选择语用策略时对语境高度敏感,但他们却对外语的语境变项不加区分。可见,语用能力是需要教授的。

四、如何培养语用能力

1.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意识,加强自身对语用学知识的学习。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学科,虽然发展迅猛、生机勃勃,但仍然相对年轻,理论系统仍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大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语用意识,加强语用学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语用能力,进而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在英美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最新文化动态,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语用学的主要理论(语境与意义、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及合作原则、语用翻译观等)来分析解释诸多语言现象,以语用理论来指导英语语言运用,使语用理论为英语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语言形式,以使课堂生动有趣、有理有据、结合实际,而学习者也可以做到对诸多语言现象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提高教材编写者自身的语用意识。

教材编写者如果有了强烈的语用意识,就会自觉地把语用能力纳入教学内容。一套能体现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好教材是提高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有效保证,因此英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要以语用为指针,即以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为教学材料,并以实际语言运用作为衡量语言教材的科学标准,使教材更实用、更系统、更科学。同时还要做到,不同水平阶段的教材应该结合不同阶段的语用知识,使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在评估测试方面,应结合所学与所用,考查英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即语言的动态操控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用能力。

评估语言学习者的最好办法不是通过回答语言理论或者罗列语言形式的应用等,而是实际的灵活的语言运用,因此最好的评估测试方式是笔试加口试,而测试内容则应该倾向于考查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能力。

4. 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优势。

传统课堂上,学生很难接触到比较自然真实的英语环境,对教师过分依赖。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创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可以使学生身临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自然而然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习者在学习一个词或句子的同时,也掌握了该词句的使用情景。生动的画面、标准的语音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加深了记忆、理解,对授课的内容就有可能更好地去模仿、掌握。

多媒体网络辅助外语教学软件给学生提供了模拟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英语环境中,沉浸在自然的语言练习过程中,进行人机之间、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成了英语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成了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减少了紧张感、枯燥感,有了更多的交际练习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语用能力。

5. 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可设立西方文化课,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推荐阅读介绍语用学和外国文化的书籍。

通过举办英语晚会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思想、锻炼语用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兴趣,把语言的教与学过程从被动、消极的灌输、吸收变为积极、能动的运用过程。鼓励和介绍学生与外籍人士直接交流,增加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寓教于乐,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五、结语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这种落后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通过师资力量的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教材编排选用及英语测试手段方法的改革,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应形成一个以语用知识的教学为核心、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依归、有机的语言教学系统工程。随着学生语用意识的增强,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失误可以尽量被避免和克服,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98.

[6]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7]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Brumfit, C., Johnson, K.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8]Thomas, 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2) .

[9]Bachman, L.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1990.

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篇5

田瑜

(西安工业大学 外语系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应当改变长期以来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从自主学习的内涵出发,分析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建议教师更好地发挥促进者、协调者、组织者、评估者和资源库的作用, 积极地介入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过程,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性

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语言学家Holec 就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立,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许多教师和学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未能摆脱“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课本、试卷、黑板、录音机是我们的主要教学材料和工具。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只忙于赶进度,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英语课程有点枯燥,对英语课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差,大多数学生在课后除了作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不会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在课外,学生也不能自由地利用英语网络课程内容开展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有学生说“外国人的单词量可能还没我多,但是我不会说。学了10年的外语,到现在我还是又聋又哑。”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也曾专门发表讲话,指出“大多数大学生都不能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等问题,说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症结所在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学生方面而言,不是“我要学”,而是“老师要我学”。

二、自主学习内涵和重要性

自主学习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一个著名教育理念,但20多年来,教育学

家和外语教学工作者对自主学习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界定。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试着归纳自主学习所包括的含义:(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措施

作为教师来说,不应只是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大学教学的目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古人也曾说,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a day.Teach a man how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摆脱长期以来所固有的那种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在教学中带动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带有偏见的认识,使其彻底改变“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等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教师应该把学会学习作为教育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己负责管理自己的学习,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目标并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激励等。具体方法如下:

1、正确学习态度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为他们的学习承担更多责任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扮演角色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从课堂主控的角色转化成协助者、指导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支持和积极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活动。例如开展课堂小组活

动(group work)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浓厚的兴趣,以此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

3、课外学习多样性

在课外教学中,要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更方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得到几乎包括任何领域的信息和知识,那么大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软件、通过网上BBS 英文讨论、与外国朋友收发英语邮件练习所学的英语知识;还可以进入各大院校的英语远程教育网站那里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指导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可以自我安排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进度、选择内容;甚至于还可以直接进入国外的网站,直接了解外国的风俗人情,洞悉国外的时事发展。最后,建立自主学习中心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中心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他们利用最新资源、最新学习手段学会独立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学习,最终培养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应把学生的“学”置于核心地位,学生是主角,,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真正更新观念,在教学中既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又要具有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意识,给予学生切实的引导;同时要做到既当好促进者、协调者,又当好组织者、评估者和资源库,从各个侧面把握好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切实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和终生学习的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符雪清,2006,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及问题探讨《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 第24卷第1期

[2] 周柳琴,2005,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3] 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 [J].外语界,2001,(5)

[4] 伍光琴,构建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C].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王俊霞,200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王庆光,2006,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探析 [J].教育与教学 2006(6)

[7] 周晓玲,2005,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教学策略探讨 [J].高教论坛 2005(4)快递地址:

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第一章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现状

英语越来越是世界所接受,英语最终是要走向世界的。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国也投了很大力度去做调整,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改革过后,去了很大成绩,同时还要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毕竟英语是门外语,当我们听到或者想说出来时,都要经过大脑过滤一下,同时我们的逻辑思维较匮乏,组织语言需要调理一下。当我们听到英语时,因为英语的顺序和我们不一样,这样就要重新组织,否则就可能变成事物的对立面想法。当我们和老外对话时,同时要考虑语法、语序的问题,要不然会让老外觉得我们的英语实在是烂的不行。总之,我国的英语学习还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对于口语非常好的同学,实在是少了又少。

第二章引起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往往从四个方面来努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听说读写。说是口头表达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锻炼的较少,特别是部分英语成绩较差,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也很少使用英语,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有这较强的依赖性,感觉自己不是为自己学的。在课下留的交流中,学生们更不会去练习。在课堂中,采用比较简单的就是,没有深入进去,知识面较为狭窄,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是老师方面:现在的课堂已不是老师是主体,二是学生是主体。所以老师在教学方面稍微有些懈怠。从高中说起,高中老师就是想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纯属应试教育。学生们天天背单词、背短语、背作文、刷题目。却很少把英语讲出来。老师只注重填鸭式教育,没有切实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给孩子们出题目时,答案都是直接给出,也不会让孩子们思考一下,这个选项是否是最佳选项,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这样长期下来,孩子们不会发散思维,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太过简单,也没有太多相应的活动让大家练习口语。比如辩论赛,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大家的口语,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是学校方面:学校是个控制大局的,所以学校要整体控制教学模式。学校应想一些办法,怎么样的教学,什么样的群体活动,有利于大家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就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分析辨别。在教学工程中,不能单一的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东西,还有就是对于学生遇到了问题,首先要让他们自己试著解决,同学之间还可以讨论,实在大家都解决不了再来和老师一起商讨。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强调记忆的重要性,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能够逻辑思维。如果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忽视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定向思维,而没有了创新能力。不能让学生一味的注重听说读写,当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面对新的情况。所以要让他们主动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如遇到语法问题,可以把语法给学生讲透彻,会随机应变,语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会灵活使用。这样经常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有创新的思想。

还要让学生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协调发展,有些事情只靠理性往往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样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会使问题偏得更多。遇到问题教会他们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看表面问题。要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遇到问题就向着多个方面发散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解决的质变。有着清醒的思维逻辑,遇到问题沉着冷静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问学生为什么,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

同时学校还要讲实际应用作为教学重点,英语是一种语言,而不是一种其他科目。它的最大功能就是交流,没有很强的交流水平,英语就失去了他作为语言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交流。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交流习惯。学校可以组建Engliish Club等相类似的英语活动中心,提高学生交流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优化英语课堂设置。

为了督促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让学生们把思辨能力的培养看重起来,在最后英语成绩综合评估时,要把思辨能力以一定的权重算进来,这样学生们就会不同程度的重视起来。

结语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模式的培养是为后来创新型人才做铺垫,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学生自己要多多注意培养,教师也应不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欲。学校也要制定一定的计划,逐步改善教学环境,建立有利于学生发挥英语思辨能力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一步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05:59-66

大学英语教学培养 篇7

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于本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1957年拉多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语言教师的应用语言学》一书。他是第一位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从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三个方面对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的模式。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为跨文化交际学打下了基础。1972年,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

(1) 可能性, 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

(2) 可行性, 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

(3) 确定性, 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

(4)有效性,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海姆斯,1972:281)。

1980年卡纳莱和斯魏茵提出交际能力由三部分组成,三年之后,卡纳莱又把它扩展为四部分。

(1)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汇知识;

(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

(3)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转换话轮、结束谈话等。

1990年,巴克曼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交际能力模式,共三大部分: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语言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鲁本在1977年就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某一环境下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七个要素组成。

(1)尽量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目光、手势语、语调等)向交际对方表示积极合作的态度,从而建立有效交际的基础;

(2)多描绘别人的行为,采取非评价、非判断式的态度,避免以文化标准为依据,对别人的行为品头论足;

(3)利用已有的文化知识,极其敏锐地洞察交际对方独特的交际风格和交际特点;

(4)尽力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采取换位思考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然后,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empathy),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地了解他的思想感情;(5)展开角色行为,主动展开思想、征求信息和事实,完成任务,以及评价他人意见;为与双方达到和谐一致、协调冲突、提供建议和为交际双方取得共识而进行妥协让步;能够拒绝对方观点,能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怀;

(6)应对自如,合理地就对方的要求进行评估;

(7)对新的、陌生的环境表示出高度宽容并很快适应,不流露为难、厌倦的情绪。

2. 文化的特点

文化跟语言一样,是民族的,不是全人类的,但是所有的文化有共同的特点。乔治·彼得·默多克对人类有关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特点做了如下概括。

(1)文化模式来源于人们的思想;

(2)文化有助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文化满足人们的需要;

(4)文化是逐渐积累、不断发展的,例如先有游牧文化,后有村落文化,再有城市文化;

(5)文化是有结构、有模式的;

(6)文化属于一个社团全体成员所有,可以学习,可以习得;

(7)文化可以传给下一代,一般通过符号、媒介等传递。

3. 文化的分类

(1)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与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后者指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

(2)信息文化(informational culture)、行为行动(behaviora culture)与成就文化(achievement culture);信息文化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等;行为文化指行为方式;成就文化指文学、艺术成就。信息文化和成就文化实际上是第一种分类法中的大写字母“C”文化的细化,二行为文化大体上跟小写字母“c”文化相当。

(3)普及性文化与专门性文化:普及性文化主要指行为方式,专门性文化主要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艺等。

(4)知识性文化与交际性文化:前者主要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艺等,后者主要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例如暗含在英语内的文化因素。实际上语言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前者还是可以进行交际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后者,则直接会影响交际。

文化测试中所涉及的文化属于行为文化测试,也就是文化分类中的小写字母“c”文化、行为文化、普及性文化、交际性文化的测试。小写字母“c”文化、行为文化、普及性文化、交际性文化几乎属于同一范畴。

4. 交际的概念

交际(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词干是common,与“共产主义”(communism)的词根相同,含义是共有、共同的意思。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和无意向的活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共享信息的过程。交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际交往、组织交际和大众传播。跨文化交际测试中所涉及的交际是人际交往。

5. 交际的要素

交际的要素大致分为九种,实际上这九种要素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要素。

(1)信息(message)指能够传递并能够被接收者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刺激。

(2)发送者(sender)指发送信息的主体。

(3)编码(encoding)编码是心理活动,是一个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以及语言本体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

(4)渠道(channel)指把信息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媒介。

(5)信息接收者(receiver/recipient/responder)指收到信息的主体。

(6)译码(decoding)指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码本”翻译出来,赋予其意义。

(7)反应(response)指信息接收者对所接收信息采取的相应行动。

(8)反馈(feedback)指接收者把自己的信息加以编码,通过某种渠道回传给信息发送者。此时信息接收者充当发送者的角色,原信息发送者此时成为了接收者。

(9)噪音(noise)指所有附加在发送者发送信息上的附加物。

6. 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就是难以形成的。把文化和交际等同起来,承认两者之间内在的统一关系,是当前在交际界的一种提法。皮尔斯在1994年认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者已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层次性,如“对于跨文化训练的目标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促成有不同的渠道和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具有层次性的。本小节主要讲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第一个层次是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有所了解,通常的反应是认为他们新奇而不可理解。此阶段的外国文化知识包括前面文化分类部分提到的所有文化,即文化分类中的小写字母“c”文化、行为文化、普及性文化、交际性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同于能理解该文化。胡文仲在1999年指出:“一般来说,一个人学习异国的语言、习俗和社会规则等虽然不易,但并不是不可达到的目标。只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更不用说接受或获得)却是极为困难的。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的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是,仍然可能不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

第三个层次是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一种文化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应该对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外国文化。

第四个层次是运用所学到的语言与文化知识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看他是否掌握了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沙漠瓦,博特尔和史蒂芬尼在2000年时主张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以致用。他们认为学习者应该学习那些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换句话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这就意味着在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学习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语”,英语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语言符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时首选的语言,跨文化交际也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英语教育界,尤其是与当代大学生联系紧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应该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交际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应该是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进行无障碍交流为改革目标,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模式及相关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笔者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一般原则的探究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使学生知晓跨文化交际规范的制定,熟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领。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时代背景下, 英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时首选的语言,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人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外语教育界, 尤其是与当代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 广大师生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交际需要, 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 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进行无障碍交流为改革目标, 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模式及相关因素, 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和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一般原则, 使学生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知晓跨文化交际规范的制定, 熟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领。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邹申.语言测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262.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4-57.

[3]Larry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跨文化交际, 2000:2-21.

[4]Duncan Sidwell.欧洲文化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96.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26.

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结合亲身的教学经验, 笔者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认真和系统的思考, 总结出以下七种可行的方法。

1熟悉阅读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生词的技巧

并非所有的生词都是重要的, 解决生词的主要技巧就是识别哪些词可以忽略不计, 哪些应该使用策略去解决。词汇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积极词汇, 即我们认识并且可以经常使用的那一类词;消极词汇, 即我们认识但还不能随意使用的一类词。由于积极词汇会频繁地在阅读中遇到, 学生们就会因为多次相遇而习得。如果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会让他们在遇到生词时轻松一些, 持续不断的接触语言是学生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要学会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真正妨碍理解的生词。其中包括: (1) 利用结构线索。通过结构所提供的信息来猜测词义是一项很重要的解决词汇的技能。结构通常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词的语法功能, 即它在句中的位置;词的构词法, 即它内部的结构。通过查看一个词在句中的位置, 我们至少可以判断它的词性 (它是名词, 还是动词等等) 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初步对词义进行预测, 这是理解的第一步。尽管我们不能给出生词的准确词义, 但结构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含义, 这能够帮助我们在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时进一步缩小词义的范围。词的内部结构可以为猜测词义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线索, 因此学习词的内部结构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英语中, 词的内部结构包括词根、词缀和复合词, 也许还要包括一些短语动词。 (2)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结构线索尽管是有价值的, 但对于读者而言, 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 为了达到对生词更为全面的理解, 读者需要使用上下文。这种技巧我们常常会在阅读中遇到, 从而掌握了大多数词汇, 这主要因为当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 我们常常会根据上下文而猜出模模糊糊的含义, 随着生词的频繁再现, 我们对词义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清晰。 (3) 使用词典。使用词典也是学习词汇的重要途径。我们不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使用词典, 因为学生们太过于依赖词典。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不查词典也能阅读, 而查每一个生词是极其浪费时间的, 因此学生们要学会如何有效的利用词典。使用词典的第一步是学会把词典当成工具而不是拐杖, 学会判断什么词应该查, 而且要明白这样的词越少越好。一旦决定了要查某个词, 学生就应迅速地查词典, 最有效地利用词典上提供的信息。词典中的每个词常常会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而就阅读而言, 学生应该选择最适合文意的含义。对这种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项选择的练习题。

2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针对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得分率, 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是一重要途径。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 纠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精神要高度集中, 尽量避免身体活动, 养成默读的习惯。遇到生词不要立即查字典, 而要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迅速判断该词含义, 悟出词义。 (2) 选择难易适中的材料训练阅读。 (3) 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言语中词语的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练程度。语感好的同学阅读的速度快, 理解能力强。因此, 阅读时要留心词语的搭配。遇到某些似曾相识的词语或句子结构, 不妨用笔划出来或记下来。如此坚持一段时间, 语感自然会好起来。 (4) 要求学生把握材料整体。每读完一篇文章, 要求学生找出主题句 (topicsentence) , 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mainidea) , 使学生了解主题句在段落中经常所处的位置及怎样通过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结尾、每段的主题句, 文中的斜体字、划线字、粗体字等迅速理解语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了解作者的目的、态度和观点并把握语篇和段落的主旨和大意。 (5) 注意视读速度的提高。阅读理解,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视读速度的测试, 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并坚持计时阅读。

3熟练掌握阅读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 阅读技巧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想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 就必须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1) 摒弃那种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看文章的做法, 采用先读问题后看文章。两者比较, 后者不仅少看一遍文章, 节约了时间, 而且这种有目的阅读效率更高。 (2) 采用由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从小的单位着手, 如:单词、词组、句子、段落, 先理解他们的意思。再将它们连接成文章, 而后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3) 采用由小而大的方法。此方法先是学生利用对文章主题及题型的认识, 对文章中所将包含的内容进行推测, 然后通过自己的阅读对所猜测的内容进行校对。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将 (2) 、 (3) 两种方法结合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这种方法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实践证明, 此方法非常有效。 (4) 采用浏览阅读方式。即读者很快浏览标题、副标题, 从而对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 并且找出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信息。而并非仔细地阅读, 眼睛通常从文章的一头迅速地移到另一头, 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 并且决定哪些是重要的, 哪些是次要的, 这种阅读方式使学生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 从而查找出有用的内容, 尽快地了解到文章的大意。 (5) 采用扫描型阅读方式。即快速地阅读文章查找自己所需信息, 采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学生必须知道自己要找什么, 而不需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读者在复习文章、研究文章、写论文、列表格、查地图时使用。 (6) 采用细读方式。即深入地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字面意思, 而且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细节, 了解文章所隐含的意思。

4熟悉各种篇章类型

人们构建篇章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自己的观点, 或使读者明白所陈述的事件。“观点”、“事件”因人因时而异、千变万化无定式, 但表达它们的语言结构, 即表达它们的篇章类型是有限的。要想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 必须选择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篇章模式表达思想;同样对于一个读者来说, 也要根据不同的篇章特征进行解构, 才能迅速准确把握篇章的内容。就篇章类型而言, 常见的有:Narration (叙述文) 、Description (描写文) 、Exposition (说明文) 和Argumentation (议论文)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篇章类型组织教学, 展开分析, 并适时建立所读篇章带规律性的结构图式, 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文章, 把握文章主题, 命题和其他信息的联结程式, 能举一反三、以一通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篇章结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以下的练习:把段落组织为文章, 要让学生意识到题材结构的有用性,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开始练习组段成章。 (1) 给学生一篇几个自然段构成的文章, 事先将一个自然段选出来放在一边, 让学生判断这个自然段放在文中的哪一部分合适, (如果文章结构顺序紧凑则较容易, 如果文章结构松散则相对较难) 。 (2) 同样选择几个自然段长的一篇文章, 挑出首段或尾段, 再给出几个其他的首段或尾段, 让学生从中选择 (这个练习是训练学生判断写作意图或想要得到的结论) 。 (3) 提供一篇同上的文章, 每一自然段的主题句空出, 让学生从若干选择中找出主题句 (主题句通常提供了文章的结构大纲, 集中训练主题句可以使学生重视文章的结构) 。 (4) 提供一篇某一自然段放错顺序的短文章, 让学生判断哪一自然段摆错了位置, 并把它放回原文处。 (5) 提供一篇自然段顺序完全错乱的文章, 让学生把自然段排列成一篇连贯的文章。在英语阅读课上通过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平时练习中, 学生做完阅读, 唯一可做的就是对答案。事实上, 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 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 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 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再是获取信息, 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 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 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 会采取何种布局?如果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 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哪里?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 有何特点?如果教师在每堂课上都能坚持让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文章时, 有些学生能读懂每个句子, 但对文章的脉络、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一无所知, 或做理解题时对所给的选择项的含义模棱两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阅读时没有积极的思维过程, 对阅读材料理解不深。阅读是一种交际活动, 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上的沟通, 阅读过程应是一种思维过程。朱光潜说过, “学习英语要开动脑筋, 独立思考”。思维是智力的内核, 独立思考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我国一大批在语言学界、文学界、翻译界成了顶梁柱的人士, 都是首先用脑学习英语, 即动用思维来学习英语。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6拓宽知识面, 增加背景知识

阅读文章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如果对这些知识缺乏了解, 就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 从而导致理解困难。在这方面, 教师应起表率作用。首先教师平时应注意综合知识的积累, 教学过程中应就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向学生做详尽的介绍。由于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停留在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范畴, 而是与教授语言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步进行, 这就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趣味盎然, 从而激发起教师教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扩充知识的意识。这也同样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英语过程中, 要善于积累, 不断地了解各国的情况, 拓宽语言学习的知识面, 增加自身的背景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各类文章, 博览知识, 扩展知识面。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简易的读物供他们课外阅读, 此外, 还推荐学生到一些相应的英语学习网站上去阅览一些英语短文, 指导学生适当扩大知识面。

7经常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测试在培养阅读能力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阅读与测试是紧密联系的。事实上,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伴随着相应的测试。要获取阅读速度水平的反馈信息, 可以在辅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课程中, 坚持每二周一次的速度测试, 以评估学生的速度水平, 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每次测试的阅读理解题尽量从易到难, 题材尽量多样化, 这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速读能力, 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好形式。

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英语阅读技能的发展是其他语言技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而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有效阅读来实现。同时, 必须重视阅读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因此, 阅读应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 教师应始终把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作为重点, 并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在阅读材料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强调不同话语结构的分析, 使学生适应各种文体材料;要加大对阅读的监控和评估, 并强调阅读后续活动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深谙语言习得之道, 通过这些模式进行教学,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许多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钻研的地方, 方法也还正在探索中。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不断地进行训练,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意心.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文化教学与外语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 2007, (4) .

[2]冯辉.试论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5) .

[3]蒋景阳.外语课堂交际活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冒端.英语阅读课教学个性化与信息化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篇9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语言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也就是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1]。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和情景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取, 而忽略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强化相应的文化和情境教学,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 我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重词汇和语法, 轻听说和应用的问题。很多学生只针对等级考试和通过技能考试而进行复习, 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一纸证书。这就无法避免出现无视听说能力, 为了突击复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没有得到运用, 由此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长此以往, 听说能力成为薄弱环节, 使得很多大学生无法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拥有众多证书却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远远落后于英语语言能力。

2 提高语用能力的措施

2.1 在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习俗, 每个国家、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还包括文化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导入的文化背景知识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关, 或者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同时要注意和日常交际有紧密联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讲授,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学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方面地讲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讲授东西方文化、习俗、社交等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外主动积累相应的文化背景, 通过选择感兴趣的语言形式, 如观看英语电影、收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和上网搜集英语资料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从多方面获取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

2.2 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变为交际活动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填鸭式向交互型转变, 通过听、说、读、写,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接受性技能, 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满活力。

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的不同主要在于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教师要通过课程设计, 适当增加语用输入, 引导学生能意识到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逐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 培养语用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 以声、象、图、文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供英语交际环境。

2.3 加强语言交流和实践

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 (口语、书面语) 和非语言手段 (体势语、面部表情) 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2]。掌握语言是通过实践逐步培养习惯的过程。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这一语言, 也就是说运用是语言学习的归宿, 同时又是语言学习成功的保证。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大多还停留在大班教学。大班教学面临学生人数众多、水平参差不齐, 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现代教学手段已逐渐进入课堂, 但老师的讲述仍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课堂规模大导致了多数教师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无法有效地培养和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交际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对话等形式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学习外语。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以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书籍,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丰富的语言信息。此外要多给学生创设使用语言的机会, 如开展英语角、英语戏剧表演、演讲等各类英语技能竞赛,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主动有意识地加入到此类交际活动之中, 由此提高语用能力。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语用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将其贯穿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在课程上要提供更多的自然语用信息, 重视语境教学, 培养跨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的语用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丰富他们的语言及语用知识, 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摘要: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语用能力的培养。针对大学生语用能力普遍薄弱的现状, 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举措。

关键词:语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篇10

1.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重要活动之一是英语阅读,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

英语阅读的目的是理解,阅读能力直接为理解服务,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演化。学生通过英语阅读培养获取有用的、具体的信息的能力,把握作者的意图,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英语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概括能力,能够解读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篇章的起始句、主题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总结并能概括篇章的中心思想。

英语语言教学中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不同题材的篇章产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角度阅读,如阅读英文报纸上的新闻、杂志上的篇章、书信、故事、诗歌以及英特网络中的英语相关的学习及参考材料等,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或策略,为学生提供理解篇章的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通过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更好的理解篇章,有创意的进行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讲代读,要留给学生有足够的联想、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使阅读成为愉快的学习体验。

2. 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英语阅读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指望一个对英语一无所知的人去阅读原文材料。所以离开了基础知识谈提高阅读能力是不现实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培养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而扩充词汇、熟练掌握语法知识则是问题的关键。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是语音知识、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三要素的机械组合,要全面认识这三要素各自的特点,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

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其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等密切相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读好篇章的前提和基础,也必然会影响阅读能力。因此加大语言的输入量是十分必要的。长期有意识地坚持阅读和词汇记忆相结合的方法,词汇量不仅能迅速扩大,而且记忆的单词词义也会准确更牢固,使学生从现有的词汇量走进阅读理解的世界,从中吸取营养,获取大量的词汇量达到对篇章的最佳理解。词汇取之于阅读反过来又用之于阅读。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字、词、句之间,架设起理解、体会篇章内容的桥梁。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理解的能力,并掌握对篇章分析和理解的主动权。可见,词汇量的扩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互为因果的双向过程。另外,要认真体会语篇中的语言特点,如遣词、造句、惯用法、固定搭配,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习语、谚语。

3. 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是读者对篇章所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阅读是学生吸取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阅读是为了同作者交流思想,获取信息,对篇章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联想和预测。学生应以激情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适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阅读时应积极进行有创造性的思维,对于篇章所传递的信息给与积极的思维反应,通过上下文的深层及表层结构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与之沟通思想。培养边阅读、边理解,边记忆的良好阅读习惯,力争做到阅读一遍即能理解全文,并能从篇章中快速的找出相应信息,挖掘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根据篇章的相关信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以达到对篇童深层次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也影响英汉语篇章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文语,一般按照一条直线进行展开,往往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接着分点说明,而后收尾,主题句前或后面的每个句子都必须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而且细节的发展都用上不同的标记语来保持段落的连贯性。英语章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篇章的开篇、主要内容和结论。英语篇章的段落常常是主题句置于段首,引出段落的主旨,然后围绕段旨铺陈展开,这种段落模式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即主题句为上层,控制着其它句子。读者在段首能了解全段的中心,比较容易理解全段的内容,段落的形状犹如一座金字塔。而汉语的语,的段落犹如一座倒金字塔式形状,段落的扩展是先列举一些材料,后概括,归纳或引出结论,这样,主题句安排在段尾就显得顺理成章。主题句在段尾,以结句出现,作为全段的收束。段尾在全段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位置,能引起读者注意。汉语语,按照“开篇,说明→历史回顾→现状解释→观点态度→今后任务”这类模式。汉语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类似“点评式”议论或“体会式”言论。因此,学生要在篇章阅读时找到篇章各段中的主题句,主题句表达该段落的中心思想。英语议论文或说明文的段落一般由主题句、扩展句和结尾句三部分组成。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应能迅速找出主题句归纳段意,读完一篇文章后,能归纳出段落大意,才能更好地理解篇章。

4. 英语阅读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大学英语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数取自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优秀篇章,他们代表了英语国家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常常是影响英语阅读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影响深层次的推断性理解的一个严重障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可大大地提高推断性理解的准确性。

语言学家R.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注重文化差异的对比可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使学生对主要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习俗、风土人情等有较深刻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理解、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文学欣赏能力,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

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语言蕴涵着文化。文化和语言两者是共生的、并存的,相互交融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已融入到该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侧面。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鲜明差异的社会关系、民情风俗。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书刊,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这是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在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一些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专题,例如有关宗教、价值观、婚恋等内容形成一个较系统的认识。阅读理解中要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中西方文化方面的一些差异有助于正确地理解不同文化习惯所使用的语言。如英汉语词语附加意义的差异,这主要是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附加意义词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褒贬态度往往取决于该事物在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到社会意义、感情色彩不等值的词汇的形成。学生要了解语篇材料中出现的词语文化,即词语的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

5.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并科学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要了解篇章的衔接和连贯、组织结构等,学会运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以提高的语篇的整体阅读理解力。在阅读过程中随篇章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要调整阅读方法和技巧,以促进阅读过程中知识的相互作用,产生阅读理解的高效率。常见的阅读方法有查读法、略读法、细读法等。

4.1 查读法(scanning)

查读是一种查寻式阅读,学生在查找特定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所需要的某个事实及依据时,往往无需认真阅读全篇,只需准确地判断查找信息在文章中可能的表现形式,并快速、准确确定信息所在的位置,认真阅读,把分散与篇章中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经过必要的推理判断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以达到对篇章的全面理解,这就是查读。查读时要以很快的速度扫视文章,注意与答题内容有关的词句。查读法的特点是目的性强、速度快,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4.2 略读法(skimming)

略读又称跳读,本意是指跳着读或看。目的是通过草草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语篇的大意和主旨,对语篇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略读本意是指跳着读或看,从中取得精华之意。略读篇幅较长的篇章时选用略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在浏览篇章时选取其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细节来读,以求抓住精华或梗概。这种方法可用于对报纸、杂志等的阅读,以求掌握篇章的大概内容,达到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的目的。

4.3 细读法(detailed reading)

学生要根据阅读目的、要求不同,需要对篇章的含义透彻理解时可用细读法,即详细阅读。学生不但要细读重点词语、句子、段落来理解其含义和其表层意义,还需要对句子进行分析归纳推理,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了解作品中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写作方法、技巧,对篇章进行结构分析、评价,从而更好地理解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了解篇章真正的内涵。

6. 总结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正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

英语阅读过程是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思维活跃、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更好地体会、分析、巩固并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才能学习好英语、全面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翔鹰.浅谈英语阅读中的理解[J].外语界,2001.6.

[2]林明金,霍金根.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唐滟珊.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5.3.

[4]王燕,刘继贤.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元认知能力的实证研究[J].世纪桥,2008.12.

[5]由春英.论英语快速阅读理解及其技能与技巧[J].理论观察,2006.

上一篇:英语议下一篇:昭通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