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2024-05-10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共8篇)

篇1: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惑学生的难题.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不容易接受,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许并不止一两个,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缺少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上的贫乏直接影响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习得.

作 者:王阳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外语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3)分类号:H3关键词:

篇2: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论文关键词:英语文化意识;原则;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英语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拙。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应遵循平等、同步和兴趣原则,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讲解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者密不可执因此,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意识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中领悟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吸收异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易事。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既不能过于夸大,也不能浅尝辄止,要把握好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在学习异族文化时,应该遵循平等原则一一~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其文化亦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因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就认为学习英、美国家文化具有优越性。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从而了解、吸收异族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学外语更要注重以我为主,学会用外语介绍和传播我国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外语学习者要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各种文化都具有合理性和独特性,都能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都应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吸收营养,取长补短,充实和更新自我,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兀化的新形势。我们重视学习西方文化,但不应“唯西方文化是从、西方文化是尊”。东西方文化应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相互撞击、摩擦、吸收与融合,在比较中鉴别,在互动中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地推崇某种文化或一味地贬低某种文化,应引导学生形成文化平等意识。

2.同步原则

同步原则是指教师在利用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素材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时应与教材的内容保持一致。在讲解英语文化知识时,教师会将东西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教师不可能在一节或几节课的时间内解决诸多问题,更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都讲解文化的差异性,或者把体现文化背景的文章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而应有所侧重和有所针对。比如,教材中如果涉及餐桌礼仪,教师应该把要讲解的文化定位于中、西餐餐桌上的文化习俗的异同比较,而不能把所有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都一股脑儿地抖搂出来。否则,教师讲得杂乱无章,学生学得也含混不清。当然,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得越多、越广越深就越好,但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条件及时间等多种因素。

3.兴趣原则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索的原动力。教师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探索的浓厚兴趣。通过精心设计从课文语言知识导人文化知识的过程,创设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和环境,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交际环境中,从而产生并保持对它的兴趣,并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得到实践和锻炼。很多经典英文歌曲、影视节目、时装、发型、运动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建英语角、英语沙龙,开展经典英文电影赏析、英语才艺展示,庆祝英语国家传统节日等都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异族文化的氛围中,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培养其英语文化意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匕的文化素材,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异族文化的敏感度。

1.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首先,从东西方文化对称呼称谓、致谢答谢、招呼问候、担心关切等方面的习俗进行比较。例如:在中国,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关心会说:

A:Hello,youlooksicktoday.

B:Yes,I’vegotabadcold.

A:You’dbettergotoseeadoctorassoonasyoucan.

这样的关心和建议在中国非常普遍并且广为接受。然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英美国家,如此的关切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因而冷人反感。按西方文化习惯,A只需说“Idohopeyou’llbefeelingbettersoon”孽“Takegoodcareof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话语以示关心即可。 又如,在英语中“teacher”仅表示职业名称,而非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用“Mr/Miss/Mrs+姓”来称呼老师,在大学则用学术职称或学位+姓来称呼教师,也有的教师甚至喜欢学生直呼其名,以融洽气氛。但绝对不会有"Teacher+姓”这类称n乳而汉语中的称谓比较严格,对长辈一般不可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对长辈不尊,而西方则显得随意一些。

其次,比较相同的词汇概念和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无不在词汇上得以体现。词汇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语义和搭配都深深烙上了该语言文化的印迹。英语中有些词的意义与中文一致,但文化含义迥异。比如,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地位、尊严和吉祥的象征,被制成图腾顶礼膜拜。皇帝的身体被尊称为“龙体”,中华民族亦被称为“龙的传火,。逢年过节,人们有舞龙的习俗,以示喜庆,还有“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颇具吉祥和褒奖的成语,这些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与崇敬。而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却是一种口喷毒火、身长双翼、凶残暴虐的怪兽,在俗语中还被用来指“凶狠的尤’。由此可见,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因此,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词汇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找出异同,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提高。

2.讲解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典型语言材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的神奇魅力。

此外,详细讲解语言材料在语法概念、句法、篇章结构上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句法及篇章结构上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在语法概念方面,英语中的性、数、人称、时、体、态等都有明确的形式标记。在句法方面,英语常常以核心句或词为中心层层展开,结构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汉语句子大多结构松散、随意,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以意合为主。汉语句子被动句较少,反映了中国人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体现出英语国家人们重客观、重逻辑的思维方式。在篇章结构方面,英语国家人们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趋向于线性的直接表达方式。文章中一般开头都有主题段,每段有主题句,结尾得出结论。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结构紧凑,逻辑性强。因此,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解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英语文化意识。

3.观察法

观察法重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敏感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洞察力。语言不仅传达文字内容,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信息。一个人使用语言的风格常常会流露出其社会背景、文化水准、家庭出身等相关信息。因此,应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抓住这些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度。其次,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身势语,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虽然身势语是一种非语言行为,但它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明示态度,丰富而准确地表现出说话者的心理活动,流露出其内在的民族文化气息。世界各国由于不同的发展历史、地理空间、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等级制度的群体取向;而西方国家受平行或平等社会格局的影响,倾向于个人取向。所以,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根源,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烙印。因此,通过细致观察说话者的身势语可以透视其内在的语言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结语

篇3: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 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前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师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一方面, 教师未能将跨文化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 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不够重视, 更谈不上有效的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与学中, 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 更要了解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输入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输入一定他国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一)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胡文仲 (1992) 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 (包括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现象、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等特征。

(二) 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政治经济体制、历史背景及宗教信仰完全不同, 很多英语学习者对一些简单的英语表达、俗语、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都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有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三) 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充分认识并了解与本民族文化有显著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 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习惯和生活态度差异、价值观念差异、称谓差异及对待动物差异等方面。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正常的日常交际,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四)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有利于培养综合文化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流利地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英语环境, 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 那就是缺乏跨文化知识和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才能使他们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成为真正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意识教学的现状

(一) 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薄弱

在我国, 关于跨文化意识的研究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较慢, 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 能够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不足, 客观上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观念淡薄。目前不少教材都融入了面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但部分教师本身跨文化意识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 而忽视了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跨文化,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 学生缺少对异国文化的了解

传统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分析语法结构和大量记忆单词, 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都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遵循着从语音到单词, 再到短语和句子成分分析的规则。很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能够进行一定的阅读, 通过一些相应的等级考试, 但真正进行语言交流时, 由于缺少对异国文化的了解, 难以达到准确交流的目的。

(三) 学生英语学习的重点仅限于语法与词汇

经过多年来传统的应试教育, 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仅限于词汇和语法的练习, 而对于词汇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或来源却不了解, 导致英语词汇的短暂记忆。并且由于英语等级考试及期末考试的压力, 更是强化了学生学习应付考试的能力, 认为只要在考前突击做一些试卷, 背一些单词就可以通过考试。所以导致学生对跨文化意识持无所谓的态度, 更谈不上主动学习跨文化知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针对跨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外语界专家如庄智象、束定芳及文秋芳等先后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适应性、阶段性、交际性和渗透性等。国外专家如Seelye, H.N. (1989) 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 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

(一) 提高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 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转变教师传统观念, 增强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水平是提高教师跨文化教学的关键。学校可以从多个角度帮助教师提高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 如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 从教学技巧上帮助教师将社会文化知识内容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的实践能力;邀请国内外学者到本校进行学术讲座、举办跨文化教学研讨会;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别的跨文化交流, 拓宽教师的知识面。

(二) 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汲取知识的直接来源。我校在校本科生所用《大学英语》教材是教育部推荐使用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第二版) , 这套教材所选课文题材广泛, 语言规范。重点在于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知识, 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导入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也可以通过创设交际情境, 引导学生挖掘语言内涵, 鼓励学生探索语言深层次的意蕴。

1. 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由于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 词汇的语用、语义等语言现象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文化内涵, 对词语背后的文化现象或背景进行拓展及比较, 通过对英、汉语词汇差异的比较, 让学生了解词汇中所含的文化内涵。如, 在讲解颜色时, 很多学生不理解“green-eyed”为什么翻译过来是“红眼病”, 教师就要解释“green”除了是“绿色”, 还可以表示“嫉妒”等意思。这样, 不仅学生可以知其然, 还可以知其所以然, 大大减少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盲点, 提高学生词汇记忆能力, 并且在将来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使用正确的词语, 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2. 在语篇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文化对比

由于思维模式不同, 中西方文章的语篇结构也有很大差异。但是, 很多教师在语篇教学中容易忽视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这个环节, 认为只要讲解了语篇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就可以了。其实,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语篇结构, 对比中西方作者的思维模式, 是很有必要的。如《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4“The American Dream”教师可以将其与我国的“Chinese Dream”进行对比, 而在讲解引言中“...For them the dream is that talent and hard work can take you from log cabin to White House.”这句话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log cabin”和“White House”各自所象征的生活进行讨论, 接着在分析全篇文章时, 可以让学生之间对比自己所理解的“Chinese Dream”, 这样一来, 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语言及文化特征与习惯的同时, 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加深, 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度和对跨文化的兴趣。并且, 这样进行比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为他们将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跨文化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高科技的教学器材及各种网络系统等教学设施, 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 能延伸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让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更直观、清晰地获取确切的文化信息, 有助于学生记忆力、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帮助学生感受异域文化的多样性, 引发学生对深层文化的思考和分析, 能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有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进入机房进行自主学习, 就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 营造跨文化学习氛围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上, 更是要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空间。一方面,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加强课外阅读, 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协会举办的各类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中西方文化讲座;另一方面, 在各种中西方节假日时创造不同的校园环境, 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节日氛围。如建立英语广播电台, 根据西方不同的节日, 播放这些节日的来历、故事及相关的电影和歌曲, 播放VOA“Words and their stories”等节目;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类中西方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每年举办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大赛 (英文歌曲大赛、电影配音大赛、英文朗读大赛) 、圣诞晚会、万圣节等;再如开展与留学生班级、寝室及个人结对活动。教师方面可开设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通过提供、营造这些真实自然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和活动, 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学习及对比,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及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五) 完善英语评价方式

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不能局限于分数, 更多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跨文化意识的主阵地在于课外, 所以传统的英语评价方式并不能真正的评价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学生的平时成绩应该除了出勤、作业、课堂表现之外, 很大一部分还要包括他们的课外实践, 形式可以是音频、视频或图片等。评估方式可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如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20%+口语成绩20%。教师可以以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与课文跨文化内容相关的话剧表演、手工、绘画或写作竞赛, 如《综合教程》第四册unit 4“America As A Collage”, 课文涉及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大拼盘”进行PK, 并选出代表表述“产品”, 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口,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增强他们参与交际的意识, 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帮助他们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 还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传播, 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趋势下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Seelye H.N.Teaching Culture: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Lincolnwood, Illinois: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89.

[3]戴炜栋.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 2000, (2) .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5]郁帅.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5, (17) .

[6]张丹秋.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及意义[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 (8) .

篇4: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原因 对策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文化背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和媒介的功能日益凸显,大学英语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技能、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承担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能进行语言层面的交流,却很难逾越由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鸿沟,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究其原因,主要由跨文化意识在当前大学生中的缺失所致。

所谓“跨文化意识”,顾名思义,是人们对于不同于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着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与来自该文化背景的人群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更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使命。根据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国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等基本素质。

同时,在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培养不仅关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以及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跨文化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1.教师角度。

(1)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材料陈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倡导多年,可如今依然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思想和理念上停滞不前,课堂授课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英语教学就是讲授语法知识,讲解单词含义和搭配,分析句子及文本结构。至于文化知识内容,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有了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多时候只是在主题导入环节花上那么三两分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元素、风俗习惯等一带而过,很少进行深入的阐释,更不可能开展专门的主题活动进行生动有趣的演绎。再加上大学英语教材的相对固定,大学教师从大一到大二循环授课,往往几轮下来对授课内容了然于胸。按理说,熟能生巧更有利于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可是由于教师的惰性、惯性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滑稽的现象:学生已换了几茬,教师的教案、讲义早已泛黄,却从未更新。在讲解文本中出现的某一文化点时,教师往往“信手拈来”地从头脑中调取已重复数遍的案例进行解释。当教师在讲台上信心满满、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的瞬间瞥了一眼台下的学生,发现他们或昏昏欲睡,或“茫然四顾”,即便有几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却也是满脸写着“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材料的陈旧造就了师生之间本已存在的“代沟”进一步加大、加深。

(2)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活动枯燥。在文化背景的讲解中,有些英语教师依然沿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授课方式,完全依赖课本和讲义,直接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枯燥的口授或板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即便偶尔安排课堂活动,也多是流于形式,缺乏设计。基本是将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让其自行讨论,然后指定几个代表上台代表各自小组进行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了解了这一套路,逐渐丧失参与热情,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2.学生角度。

(1)忽视文化素养,缺乏学习兴趣。不可否认,很多学生本身对大学英语就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不过是一门公共课,因此不够重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明确:平时期末考试及格,四六级考试过关。要求高一点的学生也不过是更加注重自己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至于跨文化意识则是完全忽略。

(2)学习态度被动,探索意识匮乏。由于上面提到的学生对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的不够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在文化内容的学习上,他们基本依赖课堂上来自教师的讲授,课下从不主动从书本、老师以外的其他渠道主动获取,缺乏积极探索的精神。

3.其他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尽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同时兼顾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注重提高學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为导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里,大二整个学年的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围绕着“四级”或“六级”进行,重点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应试技巧的传授。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因与考试关系不大或者无关而被无情地弃之一旁。

另外,有些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欠缺,很难聘请到真正具备良好素质和优秀文化素养的英美文化背景的外教,因此也不利于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跨文化主题活动,学生完全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场景的跨文化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1.教师层面。

(1)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这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大学英语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随时学习、充电,跟上时代,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学习并掌握最新科技,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2)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课堂,优化教学环节。教师应摒弃原有观念,真正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当成英语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围绕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文化内容的教学质量。

(3)丰富课堂活动,增加文化渗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小组讨论、文化快车播报、中外文化聚焦、文化冲突场景演绎等活动,并适时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引导、督促和点评。这样一来,枯燥死板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能在这些饶有兴趣的活动参与中加强对中外文化因素的理解和应用,可谓事半功倍。

(4)增强师生互动,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始于课堂但不应止于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今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围绕不同文化主题制作出简短、有趣、精美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温故知新,加强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通过移动通讯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倾听学生学习文化内容的感悟,并对他们的疑惑和问题给予适时的引导和解答。

2.学生层面。

(1)加强自身认识,积极主动学习。在当今普遍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加强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真正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勤学多练。

(2)紧跟课堂节奏,主动参与活动。在课堂上有限的文化内容输入环节,学生要紧跟教师授课节奏,密切配合教师课堂安排,积极主动参与每一项文化主题活动,才能加强对中外文化元素的理解,并尽早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学以致用。

(3)勇于课外实践,随时反馈修正。在课下,学生应充分利用当今丰富的信息资源,从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积极探索更多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抓住机会主动参与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校内外组织开展的英语文化活动,并积极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与英语教师进行联系,寻求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自己更快地掌握中外文化差异,真正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衬板社,2007.

[3]闻琴华.创新英语课堂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13-115.

[4]陳玲,林雪静.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调查报告——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下半月):117-119.

篇5: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性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实际运用外语作为一种现实的交际工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现行的外语教学方式有不少缺陷,特别是因为没有同时学习有关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运用这种语言时就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影响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因素,应当把语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内涵揭示给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目标语的言语表达规律、模式及特征,使他们得以顺利逾越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差异的障碍,提高语言的转换能力。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即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二.强化跨文化意识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

1.强化文化意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语时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说,人们对英语词“ambitious”和“do-gooder”的理解就往往和英美人不同。“ambitious”译成汉语是“野心勃勃”,在中文文化里“野心勃勃”是贬义词,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ambitious”一词时也常常用作贬义,而实际上“ambitious”在英语文化里是一个褒义词。同样,英语中的“do-gooder”是贬义词,从字面上看,可能有不少中国人感到奇怪,“干好事的人”怎么会有贬义呢?参看《韦氏国际大辞典》该词的定义:真心实意有志于为社会谋福利或进行改革,但通常是不现实的人道主义者---一般带有过于天真或浮躁鲁莽、徒劳无功等贬义。再如,人们对动物和颜色的不同的文化认同。“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英语词汇“blue picture, green hand, graymare”等意思分别是“黄色电影,没经验的人,母老虎”。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的。

2.强化文化意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保证。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中国人在参观美国人的房子时说“你们的房子真好,非常的漂亮。”主人听了很高兴回答说:“谢谢,我们一家人也很喜欢它。”中国人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意外。稍后,美国人赞美中国人的英语说得好时,中国人的回答是“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够好”。美国人没想到中国人会如此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美国人的回答是否像有些中国人认为的那样“不够谦虚”,中国人的回答是否像美国人听起来那样“不够诚恳”呢?其实,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因此不应“故作谦虚”,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直接接受赞扬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常识通常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完全用母语的习惯去理解外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文化障碍会影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习外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参加相关院校或教育机构组织开办的文化培训班或文化研究专题讲座,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中外文化书籍,不仅深入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还应加强本族文化的学习,分析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并进行比较,提高自身文化差异理解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加强文化渗透。课堂是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英语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词汇、句法外,还应充分为文化学习和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外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从真止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所讲题目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给学生灌输些外国文化习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更恰当地接受并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

3.利用课外活动提高跨文化意识。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及学生应共同努力开展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具体形式有:定期开展外国文化专题讲座,可以请外籍教师或专家教授就英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介绍和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还可以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 Mothers’ Day等)举办一些专题晚会和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的组织、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文化周、英语角等活动,把语言学习活动贯穿到文化活动中去。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的,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是,学生只读西方的文本,如小说、传记、散文、诗歌和各色杂志等,其结果是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学生在这样的误导下会慢慢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要害是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达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必须转变这一现状,把掌握英语的重点放在表达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内容的能力上。传统文化活动与各种英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双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6: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完善和改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机制建设,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应从多维视角出发,探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全面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没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责任意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育观念亟待改变。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因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应加强德育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将责任意识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

二、完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形成和发展,科学的教育方法是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抽象的理论教育,而随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教育方法也应从传统走向现代。比如: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方法,通过树立正面人物的形象,以其优秀品质和行为思想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法,通过体验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更深刻体会责任的意义所在,从而培养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在我国高校承担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还远远不够,要鼓励和动员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使责任意识教育实现全面、持续开展。同时,要加强对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对于其学历背景、职业素养、道德品行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师资素养的整体提升。此外,要增强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对责任意识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做好示范作用,才能真正将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深入到学生内心,从而使其逐渐转化为行动。

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仍有待完善。需要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责任意识教育取得新成绩。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责任意识教育管理体制,明确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岗位职责,并将责任意识教育效果纳入到工作业绩考核中,为责任意识教育取得实效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有效的监督体制也是责任意识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有必要建立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展开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对于知识的评价,还包括对于行为的评价。评价方式不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过监督体制的运行,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不断纠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五、整合社会教育力量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使子女学会感恩、付出、责任,家长对于子女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子女未来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同时又处于信息化时代,面临的外在环境异常复杂。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抵抗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较弱,难免会对价值观产生影响,可能会出现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因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新时期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大众传媒能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正面的素材,应正确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种力量协同配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彭媚娟.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2).[3]蒋国勇,应小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GH14437)阶段性成果。

篇7: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技能和精神的培养,大学创业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尤其是对女大学生,高校要改变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消极影响, 培养女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意识。

本文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进行个案访谈,发现一些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大多都有较强的创业意愿,但真正进行创业时又存在犹豫动摇、不敢行动、自信心不足、经验能力欠缺、融资渠道不畅等现象。对此,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如何培养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出了一系列培养策略。

【关键词】

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策略

一、访谈目的、内容和对象

近年来,不少高校为适应创新创业型经济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高校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热潮。那么在高校中,女大学生创业愿望和创业心理如何? 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什么困难? 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而实现今后的创业型就业? 为此,选择了15名女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从中了解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现状,以便更好地探讨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对策。

本次个案访谈通过问答、聊天等形式对15名女大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个案访谈总体涵盖5项内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的兴趣、愿望及需求; 对自身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自我认知评价和需求; 对创业的风险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创业目的和动力的认知; 对认识自主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其主客观原因的分析。

本次访谈从2011年四月下旬开始进行,调查对象为太原科技大学各学院、各年级在校女大学生,访谈样本具体见附页。

二、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

通过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校女大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创业愿望。

虽然高校女大学生创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很多,但通过

访谈发现,随着学校这几年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高校大部分女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她们对创业越来越持积极态度,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对自主创业感兴趣。同时,我们也看到,她们对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渴望学校为她们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课程,希望接受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在问答“你有创业愿望吗?”这个问题时,回答“有”的同学占70. 58%。在被问及“你创业的愿望强吗? ”这一问题时,回答“很强”的同学占9. 58%,回答“强”的同学占20. 61%,回答“较强”的同学占41. 17%,三者加起来的比例高达71. 36%。由此可见,大多数女大学生对创业都有激情和梦想。

尽管高校大多数女大学生对创业抱有兴趣和热情,但她们对创业政策和创业管理知识的了解又十分有限,迫切希望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并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和相关选修课程。

(二)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自信心明显不足。

虽然高校大多数女大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创业意识,但在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时,许多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创业行动胆小谨慎,感到有压力、没有把握和难以胜任。

在被问及“你对自己毕业后自主创业有信心吗?”这个问题时,回答“很有信心”的同学只占

5. 28%,回答“有信心”的同学占34. 85%,而回答“信心不足”的同学占47. 71%,回答“没有信心”的同学占9. 8%。由此可见,大部分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因缺乏创业能力和经验而感到信心不足。所以,当她们真正开始自主创业时,则感到自己的压力和风险非常大,对未来的创业之路感到迷惘和困惑,因此,在行动上就表现出谨小慎微,缺乏敢闯敢冒精神。

(三)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困难因素。

当女大学生被问及“在创业中你认为会碰到哪些困难?”这一问题时,回答经过总结依次为下: 创业资金短缺(占61. 22%)、管理知识和能力缺乏(占49. 45%)、创业项目难找(占

32. 46%)。当被问及“在学校和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因素中,如果要你选择最需要支持的因素,你会选择什么?”这一选项时,人数回答比例最高的依次是: 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占

81. 91%)、提供创业实践场地(占45. 75%)、举办各种创业指导活动(占33. 33%)。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在准备自主创业时,她们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创业经验和能力、缺乏社会关系、缺乏管理知识,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因此,她们迫切需要学校举办各种创业指导活动、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迫切需要政府和学校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提供创业实践场地。

三、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策略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其中地方高校在女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发挥主导作

用,社会和企业发挥助推作用。只有高校、政府、社会以及女大学生自身通力协作,才能稳步提高其创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政府主导,营造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1、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支持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级政府要积极宣传创业优惠政策,提高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对政策的知晓率,真正营造“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创业光荣”的创业环境。地方政府和妇联组织要鼓励和扶持女大学生创业,邀请当地知名女企业家进高校作报告,与创业女大学生进行挂钩结对扶持,让乐于创业的女大学生迅速成长起来,鼓励她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不同的职业领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富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成为新时代“创业型”女大学生。

2、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公平创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地方高校女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应该特别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支持,尤其要对女大学生创业提供阶梯性保障和针对性扶助对策,设计完整的创业培训、扶助和政策体系。各地财政、工商、税务、劳动人事等部门应在政策、资金、信息、场地、培训、准入门槛等方面为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人性化服务,促进地方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出台鼓励地方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和办法,对自主创业的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等,建立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和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制度。

(二)高校重视,构建支撑女大学生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实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工程。地方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关键是要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选聘创业型领导干部,实施高校创业教育工程。近年来,有的地方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如黑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成立了创业学院,温州大学成立了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宜春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江西财经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并与高等教育研究所合二为一,还建立了经济管理与创业模拟实验中心。正因为高校领导重视,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证,这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2、开设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地方高校要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经管类等专业大学生中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并面向全校每一个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公共选修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创业管理学第二专业,让毕业生在毕业时 可获得双学位证书。还可以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特点开设选修课,比如《女大学生创业思维》、《女企业家管理与创新》等,并将国家SYB、KAB(创办你的企业)等教学模式引入高校课堂,采取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丰富女大学生的创业知识,让女大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和管理小企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加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还是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地方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有创业理论知识、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型教师队伍: 学校要制定特殊政策,吸引创业管理人才和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担任创业教师;要聘任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校外企业家来校兼任创业导师;还可以聘请社会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和校友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大学生举办创业交流论坛,面对面为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创业经验、创业技能和技巧,为大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和创业实践活动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分析创业成败原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团结合作和锐意进取精神;学校还要创造条件,选送本校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更新知识,并让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和实战能力。只有具备较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思考能力、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开拓的创业型大学生。

4、加强地方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具有丰富的创业教育内涵,是一种潜在的创业教育资源。地方高校要大力创办高校创业园区,建立师生创业实践平台,让园区成为师生创业的“孵 化器”,要制定在校师生科技转让和创业的激励政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教育模式,推动高校科研与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实践基地。高校要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让大学生模拟创业公司,成立让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大学生超市、食堂、书亭、家教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实体,在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下,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直接感受到市场运行的一些规律,培养其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技能,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地方高校还可以与当地劳动、人事等各职能部门和妇联组织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建立一批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开发一批适合女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加大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女大学生成功创业。

篇8: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浅析

在胡壮麟编写的《语言学教程》里, 语言被定义为:“语言是言语交流的媒介”, 人们普遍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 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结晶,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2、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 人们推崇谦虚内敛, 追求中庸, 当中国人受到表彰和赞扬时, 则会自谦一番, 而西方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该时期指导思想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 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当西方人受到赞美时, 总是以“Thank you”坦然接受。中西文化除了表现在价值观差异方面外, 还表现在习俗、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诸多其他方面。

3、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还要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对于中国学生而言, 大部分学生实际使用外语交际能力较差, 主要体现在英语交际规则、西方社会习俗礼仪等方面知识欠缺。例如, 中国人经常看到熟悉的人会问“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若用这两句话对西方人打招呼, 他们听了一般会不高兴, 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此外, 例如用What’s your income?How old are you?What is your religion?等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 反而会使对方感到侵犯了隐私, 激起反感的情绪。因此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不能只教授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本身, 更应将文化学习渗透到课堂内外, 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1 从词汇角度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性,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 双方甚至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不妨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顺便给学生补充一些这样的知识。如龙在中国封建时期作为皇权的象征, 是权贵, 威望和吉祥的象征, 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之类的成语, 家长给孩子起名字也喜欢用龙字, 例如:“成龙”、“释小龙”等。而西方人却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动物, 是邪恶的象征。又如有些懂点英语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爱人时用lover一词, 外国人颇感惊讶 (因为lover是情人的意思) , 他们感到惊讶是因为在这类问题上中国人一向非常谨慎, 为何会公开声明自己有lover呢?而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应该是husband (丈夫) , wife (妻子) ;fiancé (未婚夫) , fiancée (未婚妻) 。

4.2 从历史典故角度

在英文中有些与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相关的人名或地名被沿用下来, 用来表示某个特定的含义。如Jekyll and Hyde (双重人格) , waterloo (惨败) , 因此”meet one’s waterloo”表示“败走麦城”, Judas (叛徒) 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或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这些习语背后的内涵, 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这些习语的记忆和理解, 更有利于对英语产生兴趣。例如Jekyll and Hyde是英国作家Stevenson的作品, Jekyll是书中的主角, 他将自己当做实验对象, 结果却导致人格分裂, 当夜晚来临则会转为邪恶的Hyde。Jekyll and Hyde这部著作曾经被拍成电影、编成音乐剧, 流传十分广泛, 使得Jekyll and Hyde成为双重人格的代称。

4.3 从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角度

在课文阅读材料中,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获知很多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民族风格、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等。例如在《实用综合英语教程》3第二单元”Stories of Creation”中,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探讨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或传说。中国古代有女娲造人之说, 在西方人们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 课文中提到了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 我们可以乘机为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圣经作为宗教经典是基督徒必读之书, 同时它对西方历代人们有着无尽的价值和巨大的影响。如奥巴马在就职演说时, 手按圣经, 并多次提到圣经二字;在英美国家的很多宾馆或旅社里会放一本圣经供旅客阅读;人们会在周末去教堂做礼拜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获知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 这将有助于他们提高他们日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4 从习俗、社交礼仪差异对比角度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 这是非常普遍且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而习俗在很多方面能反映出该民族的特点。例如对于数字, 中国人认为6和8比较吉利, 认为4不吉利, 因为与“死”同音;而西方人不喜欢13, 认为13是不幸的象征。在其他方面比如欧美人厌恶突然拜访;中国人则对其感到惊喜;美国人离开晚会时通常不握手告别;中国人离开或会晤前总要打招呼或握手告别。中西方礼仪上的差别也很大, 比如在中国宴请客人时, 从古至今都以左为尊, 然后依次安排。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 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 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所以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时不能完全照搬我们习惯的思维或行为方式,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4.5 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后习得相关知识

在课外我们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文报刊如“21st Century”, “China Daily”等;利用网络渠道浏览一些英文网站如普特网、沪江网等;收听一些英文电台的英文节目如:BBC、VOA、CRI等, 另外观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或听一些英文歌曲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异域风情文化, 使学生获得新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外语教学不应是语言的空泛教学, 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鼓励并引导学生从多渠道了解西方文化, 体验中西文化差异, 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使学生在正确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 准确无误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 然而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人们在宗教、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很多差异性, 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或失败。若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能不失时机地补充跨文化知识, 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加对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 扫除因文化匮乏而带来的理解障碍, 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方珠, 卢志宏.英汉互译原理[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

[4]陈仲利.当代英美社会文化新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自荐信的基本格式及其种类下一篇:防台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