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多发创伤

2024-05-02

四肢多发创伤(精选六篇)

四肢多发创伤 篇1

关键词:四肢多发创伤,救治,护理,围术期

2006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四肢多发性严重创伤患者37例, 现将其救治及围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 男20例, 女17例, 年龄12岁~58岁, 平均年龄46岁。其中开放性骨折22例, 占59.5%.上肢骨折21处, 下肢骨折28处;四肢多处骨折12例, 合并休克21例, 肝破裂3例, 脾破裂3例, 颅脑损伤8例。

2 治疗方法

2.1 休克及治疗

37例中有21例合并休克, 在治疗中要尽量减少患者的搬动, 对于开放性创伤, 要上止血带并临时包扎止血, 简单夹板固定肢体, 建立静脉通路, 积极扩充血容量, 静脉输入平衡盐溶液及全血, 纠正酸中毒, 并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在治疗的同时, 要观察出入量及生化指标, 指导治疗。

2.2 合并伤处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颅脑损伤及其他合并伤。

2.3 伤口的处理

对于开放性伤口, 要及时早期彻底清创, Ⅰ期缝合或减张缝合伤口, 对于皮肤缺损较大的创面, 采用皮瓣移植或游离植皮。

2.4 骨折的处理

37例中, 清创内固定22例, 10例进行牵引、夹板或石膏固定。

3 结果

本组37例中2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均Ⅰ期愈合。经随诊, 按Sanders[1]标准评价, 优23例, 良12例, 差2例。

4 围术期护理

4.1 心理护理

作为一种意外性损伤, 患者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 表现为紧张、惊恐不安, 不时发出呻吟的呼救, 急于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当急诊手术时, 由于对手术缺乏足够的了解, 往往担心手术导致的并发症和麻醉的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等, 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同时, 在抢救和治疗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心理支持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用温和的语言给患者解释, 解除患者的顾虑。态度诚恳和蔼, 语言力求通俗易懂,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仔细解释, 不可吞吞吐吐、含糊其词或言过其实。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设备齐全, 医护人员业务能力过硬, 安全可靠, 以增加患者和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 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减轻心理压力。告诉患者手术方法、麻醉方式, 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配合手术。同时还要注意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儿童多鼓励, 老年人多尊重、同情等。护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陪伴在患者身边, 换位思考, 同情患者, 稳定患者和家属的悲观情绪, 尽量多在患者身边, 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做好对患者心理的安抚。要实现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护理模式的改变, 心理护理在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 使其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达到最高程度的康复[2]。

4.2 术前护理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依据需要交叉配血, 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T、X线检查、备皮、皮试、留置导尿。注意保暖, 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意识、呼吸、体温, 观察尿量, 为抗休克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准备工作就绪, 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 及时送到手术室。

4.3 术后护理

提前准备好监护、吸氧等设备。常规心电监护, 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 定时观察记录呼吸、脉搏、血压、体温。评价心肺功能, 密切观察意识、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及伤口的渗血情况, 记录好出入量, 以防水电解质失衡。

4.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正确评价患者的疼痛感觉, 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嘱患者放松, 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做好静脉插管的护理工作, 在静脉插管部位记录插管的日期、时间, 每天观察插管部位有无触痛、肿胀, 定期更换敷料。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工作, 观察伤口的渗液及体温, 有异常变化时向医生汇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好翻身计划, 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便秘,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5 小结

由于交通业和建筑业迅速发展, 四肢多发性创伤成为外科急诊的一个主要内容, 而此类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颅脑损伤、胸腹损伤、休克, 患者处于垂危状态, 所以急救工作应按常规顺序及时作出判断, 分秒必争地实施。抢救方案的实施, 需要医护密切配合, 需要多科协作, 共同处理。护士要在第一时间内做好各种抢救设备的准备工作, 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血压, 建立静脉通道, 留置尿管, 做好心理疏导。护士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 全面细致周到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特别护理记录, 对提高救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德福, 王栋, 许东伟.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疗效比较 (附173例报告) [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6) :514.

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损伤的护理 篇2

1 病例资料

本组26例, 男18例, 女6例;年龄18~58岁;平均33.5岁。致伤原因:全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入院时损伤:股骨骨折伴骨盆骨折5例 (7侧)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2例 (18侧) , 踝关节开放性骨折并足部毁损伤5例 (8侧) , 尺桡骨开放性骨折4例。腹部损伤:肝脾破裂12例, 胰腺损伤5例, 肠管并肠系膜损伤5例, 肾脏损伤4例, 入院时休克15例, 同时合并颅脑外伤3例, 胸部损伤5例。其中18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康复痊愈, 2例死亡, 6例有不同程度皮肤缺损, 经皮瓣转移手术后延期愈合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抢救护理

2.1.1 患者整体评估

骨折合并腹腔内脏损伤早期, 腹部的临床表现往往不突出, 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出血及功能障碍可能掩盖腹部损伤, 因而容易漏诊误诊。本组患者中有2例入院时肢体损伤严重, 腹部表现轻, 患者无腹部不适主诉, 后在急诊术中血压难以控制时进一步检查才确诊并发腹部损伤。对于多发伤伴有腹部损伤, 不能把任何一处创伤作为孤立的、局部的病变来处理, 必须从整体出发, 护士需积极配合医生,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正确评估呼吸、循环及重点脏器损伤的情况。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呼吸道阻塞、活动性大出血的应及时保护呼吸道通畅, 持续心电监护, 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监测,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2.1.2 止血、维持有效循环

四肢开放性骨折多伴有骨折端周围血管损伤, 出血明显, 有部分患者入院时由于伤时出血较多, 有效循环减少, 血压降低, 伤口出血可能较少或者假性止血。此类患者一旦恢复血容量, 血压上升, 则将继续出血, 故有开放伤口的需积极配合医生及时进行有效止血。需注意观察伤口出血及肢体末梢血运情况, 及时判断出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还是折端组织渗血等。动脉损伤后远端皮肤苍白、发凉、毛细血管充盈减慢或消失, 远端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静脉损伤, 远端肢体肿胀、青紫、动脉搏动减弱, 毛细血管充盈快。局部止血的方法有:指压与包扎止血、局部压迫止血、填塞止血、止血带止血及穿抗休克裤。骨折给予简单外固定。局部止血同时给予扩容治疗、快速输血补液可选平衡液, 及时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 用动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 行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通道, 如患者出现休克应在半小时内输入平衡盐3000m L[1], 然后输入胶体液及全血, 及时纠正休克。留置尿管, 记录出入量, 防止休克导致肾功能损伤。

2.1.3 腹部情况观察

接诊此类患者时, 应作认真、细致、全面的体格检查, 不要只注意肢体骨折, 而忽视内脏伤, 如发现腹部肿胀、皮肤擦伤或皮下疲斑都要引起重视。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立即通知医师请相关科室会诊, 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1) 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2) 腹穿或灌洗阳性; (3) 腹腔有游离气体; (4) 胃肠道出血; (5) 持续性低血压难以用腹部以外的情况解释的。对于出现以上情况的患者需及时行床旁B超及CT检查, 本组患者有18例患者腹部表现不明显, 但B超检查结果有阳性表现;而有4例B超检查尽发现少量积液, 其余无明显阳性表现, 但患者腹部表现明显, 后探查明确为肠管损伤。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

术后清醒后半卧抬高患肢, 半卧尽量让腹腔残留液体流入盆腔, 预防膈下血肿及膈下气肿的形成。小腿以下损伤者术后伤肢抬高放置, 保持于功能位, 肢体1周后患肢可取自由体位;对于骨盆骨折及股骨骨折者则取半卧肢体中立位放置。定时观察伤口部位渗血情况, 若渗血, 则在外敷料上划出渗血范畴, 如渗血不止, 血色变深,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放置引流者, 保持引流通畅并记录引流量、色的变化;观察患肢伤口周围及肢端的皮肤色泽和温度。单纯腹部损伤要求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蠕动, 但对于本组患者均伴有肢体损伤, 不能早期下床活动, 致使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慢, 本组患者多于术后第4~5天才排气, 较单纯腹部损伤术后通气时间明显延后。

2.2.2 管道护理

对带管患者, 护士要了解各引流管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检查伤口负压引流管、胃管、导尿管、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是否通畅, 并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胃管应在肛门排气后1d拔除, 非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在24h后拔除, 腹腔引流管、伤口负压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48h拔除[2]。留置尿管者需间断进行膀胱冲洗, 预防泌尿系感染。腹部创伤加上不能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患者腹胀者多见, 可于必要时给以肛管排气减轻患者腹胀。对于软组织缺损明显, 术后局部无法覆盖者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 促进组织修复, 注意观察局部引流情况, 防止负压消失和引流不畅。

2.2.3 心理护理

创伤患者除尽可能恢复机体功能外, 心理康复也很重要。患者常因伤势突发、病情危重、肢体残废及伤时的濒死感等, 使患者心理障碍, 如震惊、否认、悲观、焦虑等[3], 本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夜间言语不清, 不辨亲人, 心率增快, 最快可达200次/分。针对各种心理障碍,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病情程度和心理特点由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 关心安慰患者, 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法, 取得患者信任, 发挥主观能动性, 顺利渡过特殊的心理反应期[4]。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 以增进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 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 还应征得家属支持, 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 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2.2.4 术后营养

本组患者因为腹部手术、麻醉等均可导致胃肠蠕动减弱, 原则上肛门排气后进食。但禁食时间长, 患者会由于能量不足而导致恶性循环, 并且患者伴有肢体严重损伤, 术后营养不能及时补充, 将影响组织修复。本组患者由于术前及术中的大量失血, 术后多伴有贫血及低蛋白情况, 低蛋白大大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对于肠道损伤患者术后需计算患者能量、必须氨基酸及脂肪乳等基本营养物需求情况, 给以肠外营养支持, 待排气后逐渐恢复普食;必要时给以输血和输白蛋白。对于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 我们一般采用术后24h进食[5], 未发生不良影响, 早进食为患者提供了合理的营养, 减少输液量。

2.2.5 患肢功能锻炼

本组患者都发生多个肢体严重损伤,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 不仅能缓解腹部胀满等症状, 且可防止了、髋、膝、踝、肘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同时, 在内、外固定坚强牢固的情况下, 早期下床, 适当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 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近关节部位的损伤, 可早期行CPM机辅助功能锻炼。

3 体会

严重创伤导致肢体多发开放性骨折并发腹部闭合性损伤常常威胁患者的生命, 且多遗留肢体障碍。此类患者院前急救、入院后抢救、治疗后护理等方面存在者急、危、重、复杂等特点, 要求医护人员临危不乱、功底扎实、抢救及时到位, 明察秋毫, 不放过任何症状和体征, 及时判断病情, 完善检查, 确定治疗及护理方案。肢体的开放性损伤要求早止血、早清创、早制动、早治疗;腹部创伤要求早诊断, 明确损伤的部位及性质, 判断其危重程度, 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受伤脏器的多少、何种脏器损伤及脏器损伤程度, 这是引起死亡的直接原因, 多数是失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很重要, 但后期的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护理到位, 患者肢体恢复、全身情况改善就快。

摘要:目的 总结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损伤的护理。方法 对26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腹部损伤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急救处理、心理护理和术后卫生健康宣教等综合治疗护理。结果 18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康复痊愈, 2例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6例有不同程度皮肤缺损, 经皮瓣转移手术后延期愈合痊愈出院。结论 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损伤在急救处理及术前、术后护理中, 应加强早期积极抢救纠正休克, 中期护理干预预防术后并发症, 后期合理指导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 使重症患者获得良好的机体恢复。

关键词:多发骨折,腹部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喜文.多发伤病人急救系列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 :166.

[2]吕金利, 郭树军.交通事故致闭合性腹部损伤473例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08, 10 (2) :168-169.

[3]顺芳.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严重剥脱伤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7 (3) :26-27.

[4]石光荣.创伤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与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 :21-23.

四肢多发创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2011年患者38例, 男20例, 女18例;年龄35~80 (平均34.23) 岁;其中合并开放性骨折23例, 闭合性骨折15例;手足部骨折22例, 四肢长管骨折10例, 手足部合并四肢长管骨折6例;有1例患者患有糖尿病, 1例患者营养不良, 其余患者无既往病史。所有患者都根据病情进行各自的清创扩创手术, 骨折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

1.2 治疗方法

及时取细菌样本并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理分析实验, 使用敏感抗生素。38例患者都发现切口分泌物并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理实验。应该使用常规抗生素3~7d, 等待细菌药理实验结果回来后, 再更换相应抗生素。

一旦发现患者切口感染, 就应该进行切口处清创;随时进行换药, 勤观察, 当出现分泌物和浓汁开始, 2~5次/d。28例患者使用留置橡皮条或橡皮管进行充分的通畅引流工作以便控制急性炎性反应。然后再进行病灶彻底清创手术, 包括进行切除炎性皮肤, 对内固定物的清除工作将四肢长管骨折变换成外固定的方式, 对死骨实行刮除, 对切口处的坏死组织、炎性肉芽同样进行切除, 最后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可以采用过氧化氢、0.9%氯化钠、络合碘, 消毒次数应该不少于3次/d, 包扎处理。手术后每天进行更换纱布, 并且继续使用敏感抗生素1w以后方可以进行细菌学培养和药理实验, 实验结果全部显示阴性, 继续用药3~5d, 伤口愈合, 停止用药。在治疗过程中, 有10例患者四肢切口发生感染是因为切口面积过大造成的;还有28例患者切口小, 细菌感染程度小, 练肉芽长满创面后游离植皮或自行的皮肤爬行愈合[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 对临床统计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的是正态分布的方法进行检验,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首次细菌培养结果

首次进行细菌培养的结果如附表所示, 总共培养出现细菌94株, 其中, 革兰阴性杆菌63株, 占67.02%;革兰阳性杆菌31株, 占32.98%。从菌种的分布来看, 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15株、铜绿单胞菌14株、阴沟肠杆菌9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3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致病之首, 占19.15%。

2.2 二次清创手术后愈合情况

38例患者均获得出院后的随访, 随访4个月~3年, 平均1.6年, 所有患者手术后的切口都愈合良好, 没有复发, 没有发生骨不连及再次骨折的现象。创面愈合时间为30~110 (平均46.9) d。骨折的愈合时间为4~19 (平均5.9) 个月。除1例患者出现手足部切口的感染愈合而导致部分关节功能丧失外, 其余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能够正常生活。

3 讨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造成四肢创伤手术后感染的主要病菌, 应该在手术后多加注意。手术后及时做细菌学培养和药理实验, 随时进行换药处理, 进行充分的引流、清创扩创等[3]。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四肢创伤手术后感染的首选药物, 疗效显著。同时, 患者也应该加强手术后的防菌康复工作, 听从护士的指挥, 正确规范的操作, 避免创伤切口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樊洁, 徐宏辉.MIPPO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30) :37-38.

[2]苗小军, 韩文书.48例四肢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7 (3) :61-62.

四肢多发创伤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 男13例, 女10例, 年龄16~77岁, 平均44岁。致伤原因:机器碾压伤8例 (34.8%) , 重物压砸伤7例 (30.4%) , 车祸伤5例 (21.7%) , 热压伤3例 (13.0%) 。损伤部位:上臂2例 (8.7%) , 前臂7例 (30.4%) , 手部5例 (21.7%) , 小腿4例 (17.4%) , 足部5例 (21.7%) 。所有患者损伤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或感染, 骨、肌腱外露, 均在受伤2~3h到医院就诊。缺损面积:2.5cm×3.0 c m至2 5.0 c m×3 0.0 c m。

1.2 结果

拆除V SD后, 见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无坏死组织及渗液, 无死腔残留, 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行二期植皮的15例 (65.2%) 均全部成活, 8例 (34.8%) 行皮瓣治疗后修复成功。出院后随访3~6个月, 创面愈合良好, 无溃破, 无肿胀, 外观良好, 活动功能良好。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患者多经历突发创伤, 受伤后由于疼痛、应激及医学知识的缺乏往往表现为烦躁、恐惧、焦虑, 甚至催促早点手术。向患者讲解大致手术过程, 介绍VSD治疗创面的优点和相关知识, 将一般的治疗费用与VSD治疗费用进行比较, 取得患者的理解。术后患者有时对可能发生的肢体残疾表现出悲观情绪, 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多鼓励患者, 对各种疑问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 介绍成功案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要注意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

2.2 体位护理

术后取平卧位, 抬高患肢20~30°, 以利于血液及淋巴液回流, 改善循环及减轻肢体肿胀[1]。如损伤部位在肢体的背侧面, 应用垫枕使创面处于悬空位, 勿受压。手术当天患肢制动, 术后第2天开始床上活动, 指导正确活动的方法, 防止同一部位长时间压迫。

2.3 引流管护理

引流管的适宜长度为90~120 cm, 如引流管太短, 沉积在管内或引流瓶内的液体有时会反流污染手术创面, 引起感染[2];太长则增大引流死腔, 影响引流效果。宜选择质地软硬适中的引流管, 引流瓶不能高于创面位置。持续引流, 定时挤捏引流管, 防止管道被血凝块及分泌物堵塞[3]。距创面部位10cm处, 经常用双手交替挤压引流管, 以防血块堵塞[4]。本组1例患者由于三通接头处血凝块堵塞出现引流不畅, 及时更换三通接头后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折叠、扭曲、脱出、受压, 并向患者做好注意事项的宣教指导。观察及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 发现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 应立即关闭负压, 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通常术后24h内引流液量20~200ml, 为暗红色血性液体, 以后逐渐减少。

2.4 创面的观察和护理

应用VSD, 一次封闭可保持有效引流7~10d, 不需每天换药。密切观察受伤肢体的血液循环变化, 皮肤颜色、温度、肿胀、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情况。有时VSD敷料内有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会散发出臭味, 或在敷料上和引流管中出现黄绿色、绿色等现象, 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无需特殊处理。保持有效的负压是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成败的关键, 也是护理的重点。若塌陷的泡沫材料恢复原状, 薄膜下有液体积聚, 提示负压失效。注意观察创面有无异常分泌物, 严禁下床活动[5]。注意保护透性粘贴薄膜, 避免受热或弄湿, 嘱患者勿随意揭开薄膜。本组1例患者生物半透膜粘贴不密封, 发生漏气, 经无菌操作更换生物半透膜后引流通畅。若创面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水泡, 提示患者对生物半透膜过敏, 应停止使用, 改用传统换药治疗。2.5一般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改善全身营养, 促进创面愈合。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软组织缺损患者病程长, 治疗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加强伤肢功能锻炼, 不但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利于伤肢创面肉芽生长, 还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导其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骨折早期 (伤后1~2周内) , 下肢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上肢做握拳提肩锻炼。骨折中期 (伤后3~6周) , 逐渐加大肌肉收缩力度、次数、时间及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度, 并逐渐转为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骨折后期 (7~10周) , 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 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锻炼。对于手部和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术后麻醉消失后即可开始做手指和脚趾的被动、主动屈伸活动。对于肌腱损伤, 术后第3天可开始被动活动, 屈肌腱损伤修复后做完全屈曲活动, 伸肌腱损伤修复后做完全伸直活动。锻炼以主动为主, 被动为辅, 次数由少到多, 时间由短到长, 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高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污染创面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外科版) , 2008, 23 (8) :26-27.

[2]万静雯, 彭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外科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7, 13 (9) :860-861.

[3]程茜.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1) :99-100.

[4]朱紫英, 沈决英.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组织缺损骨外露1例的护理[J].上海护理, 2007, 7 (2) :62-63.

四肢多发创伤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为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所收治, 均符合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 入院经X线、CT检查证实为多发性四肢骨折, 骨折数≥2处, 最严重者全身骨折数8处, 经中心测压确定为失血性休克;受伤至入院时间20~20 (7.20±0.43) h;临床资料完善。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对照组男59例, 女41例, 年龄22~75 (45.18±3.12) 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64例, 高处坠落伤23例, 重物砸伤10例, 其他3例。观察组男57例, 女43例, 年龄21~76 (45.70±3.15) 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63例, 高处坠落伤25例, 重物砸伤8例, 其他4例。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送往急诊科后, 医护人员立即接诊,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如血压、心率、心脏跳动率等, 全面检查和诊断分析, 尽可能发现不可见损伤。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通过气管插管进行氧气呼吸, 缓解呼吸困难症状。伤口暴露患者, 给予加压包扎止血, 避免伤口持续失血, 采用夹板、石膏做好外部固定, 确保骨折部位处于固定状态。建立多条静脉管道输液, 病情严重者, 在短时间内输血, 保持血液充足, 采用相关药物让血液保持稳定, 改善血液循环。患者休克症状未纠正, 生命体征未稳定时, 不要移动患者, 可以在床边进行检查, 掌握其身体状况, 随身随带急救设备[2]。内脏器官损伤患者, 根据实际情况, 一边急救, 一边送往手术室治疗。

1.2.2 观察组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实施急救措施: (1) 掌握患者病情。患者在送往救治期间, 常表现出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 增加救治难度。在急救时, 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若其处于昏迷状态, 需向家属、120进行询问, 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患者受伤原因、时间及受伤部位, 并了解患者受伤后表现出的异常情况, 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减少漏诊、误诊事件。 (2) 确保呼吸系统通畅。接诊时, 给予氧气呼吸,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准备好气管插管等设备, 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停止等情况, 立即给予气管插管。若由于患者肥胖、臃肿, 导致插管失败, 需要立即切开气管输入氧气, 减少死亡风险[3]。 (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况、面部表情、体温、血压、脉搏等, 了解患者脑部组织、身体血液流通情况;掌握患者休克时间长短, 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观察患者休克指数、心脉跳动率, 判定休克程度。若患者送往时间较长, 错过最佳急救时机, 导致体内酸碱紊乱, 此时需要分析患者血液, 采用Na HCO3溶液注射, 同时确保呼吸道通畅。 (4) 控制出血量。血流不止患者, 必须马上止血, 控制骨折损伤出血部位, 并对其进行加压止血。若加压包扎止血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在出血点近端进行袖带充气加压, 压力≥180mm Hg时, 骨折部位会停止出血。在止血方法选择上, 尽量不要选择橡皮止血, 此方法触及皮肤面积小, 约束力度大, 副作用多, 会阻断血液流通量, 影响治疗效果。 (5) 快速输血。失血性休克患者必须立即进行输血抢救, 补充血容量。由于失血性休克时间较长, 会到导致静脉坍塌, 并出现痉挛性收缩, 影响血液流通及血液输入, 导致输血失败, 只能被迫切开静脉进行输血[4]。因此接诊到休克患者, 应立即进行多管留置针输液操作, 避免静脉血管坍塌影响抢救效果。 (6) 骨折处理。在休克期间,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将骨折部位放置在利于治疗的最佳位置, 采用石膏、夹板妥善固定, 避免骨折部位松动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大血管破裂, 导致骨折部位及远端缺血, 需尽快手术, 避免长时间失血危及生命。

1.3 临床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入院1h急救成功率、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1h急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交通、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 多发性四肢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给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由于机体四肢血流流动迅速, 血液丰富, 血管沿着盆壁行走, 且血管分部细小、紧密, 一旦四肢出现多发性骨折, 将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其中失血性休克较为常见。失血性休克是机体内血液流通量减少, 细胞组织混乱, 进一步损伤机体功能, 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颈静脉搏动减弱等,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多发性四肢骨折患者休克的主要原因是骨折部位大量出血, 相关数据表明[5], 骨盆骨折失血量为500~5000ml, 股骨骨折失血量300~2000ml, 尺桡骨骨折失血量50~400ml, 大大增加了休克及死亡风险。

由于多发性四肢骨折多与交通、建筑事故有关, 急救站点不完善、事发地点距离医院较远, 耗费时间较多, 可能会出现最佳抢救时机, 因此给予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实施急救处理,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死亡率[6]。本组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1h抢救成功率高达96.00%, 死亡率仅为4.00%, 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对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急救处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科学评估患者病情, 控制出血量, 确保呼吸系统通畅, 快速出血, 从而快速纠正休克状态, 实现良好的急救效果,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摘要: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急救治疗, 总结急救经验。观察组患者1h急救成功率96.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死亡率4.00%, 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显著 (P<0.05) 。针对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 实施科学全面的急救措施, 有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性四肢骨折,失血性休克,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笪虎, 程建华, 冯大军, 等.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急救的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6) :1093-1095.

[2]杨文庚.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救治疗研究[J].医学信息, 2015, 12 (24) :88-89.

[3]陈俊枢.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9 (10) :1383-1384.

[4]郭琴.1例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5) :2520, 封3.

[5]杨俊, 郭小刚.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急救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6) :1138-1139.

四肢多发创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有患者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为18.1~84.3岁, 平均年龄为 (53.7±0.8) 岁;对照组有患者30例, 男20例, 女10例, 患者年龄为19.3~84.9岁, 平均年龄为 (52.1±1.3) 岁。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 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治疗, 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在复苏前保证患者救治过程中呼吸正常, 并让患者保持平卧位, 并及时帮助患者清理口腔以及呼吸道;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应该给予氧气供给, 且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入院后帮助其建立静脉通道, 对于轻度休克患者建立一条静脉通道, 对于中度和重度休克者至少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进而进行液体复苏。患者在发病后1 h内进行大量输液, 且晶体和胶体比例控制在1∶1。同时, 做好患者输血准备。待患者血压稳定为对患者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

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 方法如下:患者救治过程中基本方法和对照组相同。患者在创伤发生后到手术彻底止血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同时还应该主要液体补充的速度和流量。对于收缩压为80 mm Hg时, 可以减慢液体速度, 限制液体输入量, 保证患者血压稳定。手术后,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液体复苏。

1.3 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行卡房检验, 采用n (%)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采用 (均数±方差) 表示,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意识恢复时间、四肢变暖时间、汗止时间, 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骨折即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临床上将骨折分为两类, 即: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创伤性骨折多数由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等引起的损伤、出血等进而引起患者疼痛;而病理性骨折则是由于疾病引起的骨折。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 且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休克等现象,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 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液体复苏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 治疗预后较差。

近年来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广为使用, 并取得阶段性进展。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其他治疗方案相比优势较多, 它能够弥补传统液体复苏的不足, 当机体存在活动性出血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时, 通过控制输入液体的速度以及输入量能够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上 (通常为80 mm Hg) , 病情能够将这种血压维持到手术开始。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找到一个复苏的平衡点, 不但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循环, 同时还能够使微循环灌注得到适当的恢复, 为身体其他器官提供足够的氧气, 而不会引起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或代偿失衡, 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帮助患者快速恢复[3]。同时, 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时不仅能更加有效的保证患者的基本循环功能, 并且患者治疗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能够缓解患者病情, 降低临床病死率, 且药物价格相对廉价,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救治后病死率为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病死率为23.3%) (P<0.05) 。

综上所述, 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方法及其救治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治疗, 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意识恢复时间、四肢变暖时间、汗止时间, 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救治方法,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小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及心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09, 1 (3) :112-113.

[2]董国勤.手术室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J].中外医疗, 2012, 31 (4) :56.

上一篇:数字现象下一篇:文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