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2024-05-05

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精选十篇)

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激发兴趣,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 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课堂教学目标既要面向全体, 立足于学生的数学实际, 又要着眼于未来, 注重发展, 为每个学生数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奠基。那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营造一个愉快平等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和学的欲望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充满感情地交流, 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高涨的热情,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教育活动是双向的,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二、突出授课的新颖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课堂教学组织得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上,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授课内容上, 不落俗套、新颖别致。例如, 七年级 (上) 讲线段公理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有一个小孩站在门口拿着肉包子喂狗, 远处的狗扑过来的路线是怎样的?学生通常会说“直接扑过去”, 而不可能说狗逛一圈再过去。由此我们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定理, 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诱导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主导”和“主体”的有机统一, 构建以自学为基础、以思想为主线、以训练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讲解时要注意:从数量上不少讲, 从质量上要精讲, 从内容上学生易懂的地方不轻易讲, 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做, 个人办不到的就与同伴共同讨论找方法, 实在不行教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导一下, 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 困难的问题由他们来解决, 当他们显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后, 这种小小的成功的喜悦必然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从而使成绩更加突出, 继而由他们带动班中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抓住时机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变高分为高能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 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 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 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都蕴藏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机会。因此, 在讲授概念时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逻辑的加工, 依据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复习小结中还可以总结这一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知识发展的过程来纵观数学思想方法所起的作用。讲解例题习题时, 不要就题论题, 要教会学生解完后进行反思: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通过解这道题, 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 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一言以蔽之,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过程重于结果,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终身难忘的学习体验, 真正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同时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2

我是一位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一直探索着最优秀最适合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的探索和学习中,在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直到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点点数学教学的乐趣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法,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现在我的课堂教学十分注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充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用于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进一步的完美成为事实,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加强,我带的每一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比较高。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值当回味,它的呈现,进一步加大了我对于学生学习情感与立场的培养力度,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味道。

记得一回数学课上,我出了几道数学题让学生操练,其中有一道题是找规律的题型,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普遍做的很差,包括班上的优等生对于这种题型也显的手足无措,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反思中,我做了较为周全的查询,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不过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于是我走下讲台给学生提示让他们分组讨论,和他们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去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结果学生的发言、交流的积极程度可以说是在我的几十年的教学中是少有的,而且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在后面的其他题目的练习中都能够自主完成,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看着一个个的轻松和释然的笑脸我也感到欣慰。如此的例子在这几年的课堂上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的。

其实我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数学的艺术是在于它要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和求欲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的 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得到收获,在生活中融入集体。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因此我认为只要每一节课都坚持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想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初中数学课堂素质教育初探 篇3

如何尽快实现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1、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含义

综合我国国情,素质教育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它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素质教育有四大特色: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学习基本权利,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对于数学教育来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数学素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应该体现三个基本理念:体现全面性原则;体现思想性原则;体现差异性原则。

2、认识中学数学教育的整体性

由于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因此素质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无论是好学生、中等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有着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应当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由于学生各自兴趣、爱好、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原有基础水平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我们每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异是学生数学学习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我们应当站在素质教育整体性的高度,努力挖掘每个学生在各自数学学习发展过程中的潜力,分层辅导,分类推进。帮助各类学生找原因,想对策,树立信心,研究学法,务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二﹑认识素质教育的误区

1、要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是数学教学也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提倡“素质教育”也不是可以不要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要否定“应试教育”,但不等于要否定现行的教育。关于这一点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常听家长和老师如此言:他(她)数学基础很不好,不指望他(她)成材,将来能够成“人”就行了。多么善良的愿望,看上去多么切入实际,然而多半事与愿违。为什么?殊不知任何学生都得有精神寄托,学习上没有长进,作为学生必感空虛,压抑久了必然使他人格扭曲。试想当数学已成“天书”,它还有教育功能吗?

2﹑教师备课只备大纲和教材而不备学生

只关注重点、难点、知识点却忽略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只研究教法而忘记研究学生的学法。有的数学老师的教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但不顾学生“岁岁年年人不同”。

3﹑误以为转化后进生只要靠“思想动员”

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数学老师、班主任、家长都会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这位学生很聪明,数学方面悟性特别好;或者刚刚掉队,只拉下一点点;或者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那么“思想动员”也许就够了。但不幸的是有些后进生似乎年年如此,他们耳朵都快“磨出茧”,这时老师和家长也痛苦地感到“语言已显得苍白无力”。真没辙了吗?不,“语言代替不了行动”,我们要给他补回缺少的基础,从哪补起,“哪跌倒就从哪扶起”,“直到他一路走好”。

三、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策略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思维能力培养的数学教育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注重心理素质的数学教育

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四、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1、重视“数学过程”的教学

“数学过程”是真正地理解数学,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或用数学解决问题所必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数学过程”包括“抽象表示—符号变换—检验应用”这样三个阶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激发学习动力。

2、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的整合

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3、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心理效应。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程度各异,差别很大,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各别学生之材施教,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下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增强求知欲。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4

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实现学生的德、智、美、情全面、均衡发展为目标,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丰富其知识, 提高其实践能力, [1]并且重视学生对美的发现、欣赏能力的培养, 重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互动。

我们之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因为我们当下的义务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 教学过程过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数, 教学成果的评价过分依赖学校的升学率这个指标。这种教育模式过于功利, 对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二是因为素质教育较之于应试教育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不再只关注分数, 教学结果不再仅仅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很好地规避应试教育的缺陷, 从而能够培养出可以将自身价值充分实现, 并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那么, 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来促进学生德、智、美、情素质的综合平衡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的教育

“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而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工作者。因此,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取决于老师的身体力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2]比如学生守时观念的培养与老师准时上课的行为是息息相关的, 学生认真品德的形成与老师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是紧密相连的。这些都是从行为举止方面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与学科无关, 各老师无异, 但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

另外, 对于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 其教学工作不应该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其传输道德理念。但是, 笔者认为, 这种道德理念的传输不同于思想品德教育课和语文课等课程那般是对美德的集中、直观地宣扬, 初中数学教育对道德理念的传输应该糅合进每一点知识的传授中。以下就以几何教学为例对这一模式进行具体阐述。比如, 我们在告知学生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时, 可以同时向学生们宣传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每一个人在老师心中的地位都如这对全等三角形一样, 是平等的, 尽管同学们呈现的形态可能和三角形一样是各种各样的。再比如, 在教给学生们几何证明如何添辅助线的解题方法时,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们学习这个

二、智的教育

智, 一为知识也。《荀子》有言:“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二为计谋、策略也。《淮南子·览冥》就提到:“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智故, 巧诈也。”三通“知” (zhī) , 知道, 认识也。 (1) 如此, 基于智的内涵, 我们智的教育也不能再仅仅停留着知识的传播上, 还应包括对学生提出计谋、策略的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的提升。

智是一种知识, 这要求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数学知识上落实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形成一种认识。但是, 认识并不等于知识, 这中间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仅仅停留在知道、接受的层面, 那么我们素质教育中关于“智, 知识”的教育就还未完成。我们应该在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基本认识后向其证明来源或者向其展示该知识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们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并且要解释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问题解答中的具体运用, 让这些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认知, 而不只是单纯地知道、接受。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却是素质教育中智的教育的重要环节。

智也是一种计谋、策略, 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就是说,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启发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不仅是数学题目, 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以收益最优化数学问题的解决为例。“王林生产A零件所需要的时间是20分钟, 能够得到的收益是30元。生产B零件所需要的时间是30分钟, 能够得到的收益是40元, 已知现在最少要生产B零件1个, 那么请问在两个小时内他生产多少个A零件, 多少个B零件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们寻找一种计谋、策略, 来实现其最大收益。我们可以用数学方法来启发学生们思考这种计谋、策略。假设王林2小时内生产A零件x个, 生产B零件y个, 用等式表示就是20x+30y=120 (1) , 此时王林所能得到的收益是P=30x+40y (2) (x为整数且0≤x<6、y为正整数1≤y≤4) , (1) 式用x表示y得到y=4-2/3x, 将其代入 (2) 式得到P=160+10x/3。从这两个式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要想收益最大, x必须在允许范围内最大, 而且零件不能生产不完整, x必须为整数, 且小于6, 那么, 只有当x=3时, P才能最大。于是, 我们得到的策略就是王林生产3个A零件, 生产2个B零件, 得到的收益最大, 为170元。

认识问题、提出策略还只是浅层次的, 更深层次的智在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探索精神的体现, 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 并且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借助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维来思考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经常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当地优种培育, 地形勘测, 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3]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接触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团队讨论、老师引导等形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提升其创新能力。

三、美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的、多角度的教育, 德、智、美、情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 美的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们一种认识美的能力, 发现美的视角, 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表面上看, 数学教育与美仿佛关系不大,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美的教育, 似乎比较难。但仔细研究、思考, 会发现并不其然。其实, 数学中处处有美——有算术美, 有图形美, 有思维美, 也有解决问题的实用美。这些, 都是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去发现、去欣赏的。对于算术, 我们要启发学生看到各个算术式的平衡美, 等号两边的平衡是一种匀称, 是一种不张扬的低调美。对于图形,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不仅以一种认识图形的心态来看它们, 还要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图形, 在图形中体悟对称美、不规则美、曲线美。而本文提到的思维美, 则是偏重于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思维的乐趣。正如金迪曾老师所讲的:“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推理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新的过程,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产生自我探求、克服困难的愿望。”[4]同时, 数学中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 比如辩证思维、逆向思维, 也会给学生们带来一种新奇感, 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引导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实用美, 则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加强数学的实用性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们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帮助, 领略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实用美。

四、情的教育

情是人存在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没有良好的情绪和畅通的情感交流, 人不仅不能良好地扮演其社会角色,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这个沟通渠道联系的对象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笔者此处所指的情的教育, 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及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认可, 以及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初中生是一个自信心仍未建立的群体, 他们的行为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他们在心里对老师有很强的信任和依赖。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并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 初中数学知识相对晦涩,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关注学生的反应, 并对他们的反应做出回应。突出表现为对于学生未理解和难理解的问题要重点讲解、反复讲解、结合具体例题形象地讲解。

同时,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又是脑部成长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正是培养健全情绪反应的良机。[6]因此, 我们的素质教育还要关注对学生情商的培养。这种培养多依赖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虽然情感的沟通、互动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的相处中,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动学生交流、讨论, 分成小组对问题进行探索、思考、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们的情商进行培养, 促使学生们之间的沟通畅通、互动愉快。

总而言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推行素质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但也有一定难度的工程。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围绕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核心目标, 从德、智、美、情这几个维度进行不断探索, 总结规律, 大胆创新,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不辱使命, 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学也应该注重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 应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 将德、智、美的教育贯穿始终, 重视对学生道德理念的传输, 对学生智的开启, 引导学生拓展美的视角, 发现美、欣赏美。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德智美

参考文献

[1]侯永沛.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J].学术论坛.2011 (16) :219.

[2]黄琳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寓德于教的尝试[J].教育评论.1996 (3) :65.

[3]单红杰.刍议初中数学素质教育[J].学术研究.2011 (7) :90.

[4]金迪曾.初中数学实施‘乐学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8 (5) :39.

[5]叶锦义.对初中数学能力把握的几点认识[J].学科教育.2000 (4) :30.

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篇5

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在于学科教育如何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呢?这是我们广大教师乃至各级领导非常关注的新课题,本文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方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前,竞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周髀算经》记载为“圆径一而周三”之说,即=3.南北朝的祖冲之(公元429-5),断定圆周率的取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定22/7为约率,355/113为的密率,直到1573年才被德国人鄂图所知,其实已比祖冲之晚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2.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技能操作素质。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4.美育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也随处可见,一类是数学图形的美,如圆,正多边形等。另一是数学式子的美,如杨辉三角等,再者就是数学问题的美。这些数学图形,数学式子,数学问题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数学教师本身要成为美的示范,教师走进课堂那笑容可掬的面孔,潇洒大方的举止,口齿灵利的言语,清秀的一手好字。美观整齐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之妙用的电教辅助,无不构成一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的目标,评价学生只评定学习的成绩。考试分数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能考出好的成绩,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视传授知识教育,但是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步,应更注重对学生感情和习惯以及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等进行全面评价。相比较而言,素质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系统结构,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其潜力。 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等方面的数学素质作为整体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要承担非智力因素结构系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美育素质等素质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考试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一言堂”的教法,忽视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贯穿素质教育。

1.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数学知识是数学素质的最基础层面,也是其他一切素质的载体。所以数学教育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使学生都能掌握好大纲、教材中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树立现代数学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主导者,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的指导,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 正确引导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实际操作到抽象概括,形成必要的思维方式和推导结论的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并加强教学过程合理化

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按照自己写好的教案进行,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地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合理的安排各个环节的过渡,引导得法,能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减少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知识重点、难点、适时启发点拨,使学生深入透彻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及思想道德的素质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意志是受其感情支配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动力和基础,一个失去自信心的学生会感到学习无方, 心灰意冷。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在教学中不能过分批评、批责、惩罚学生,否则,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自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发言的习惯; 书写整洁,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一丝不苟,有错能改正的习惯;认真思考独立分析的习惯;善于思考,乐于询问的习惯等等。同时结合教材选择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功数据,以及象祖冲之用手计算圆周率,华罗庚、陈景润等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为民族、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将对他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受益无穷。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个性以及特长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扩展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技能和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的课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如观察、思考、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表现个性,也在活动中形成个性,使他们初步具有较完善的个性。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数学教育质量 篇7

当下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存在, 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越来越多, 教师们也经常抱怨当今的大学生怎么了, 这种现象的发生除受当今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外, 还与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式有关。大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为什么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呢?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深思和忧虑。长期以来, 数学课内容多、课时少、负担重, 教师只能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和计算技巧, 上课过于死板, 教学手段滞后和单一, 缺乏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枯燥乏味, 没有吸引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如今很多学生从功利和择业的角度对待数学的学习, 对数学功能的片面理解为仅仅是考试的需要, 认为考试能过关就行, 把数学学习当成了一种纯粹的负担, 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面对如此现状,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 值得我们每位大学数学教师探讨。

1 重视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1.1 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标的实施使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 无论是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还是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甚至包括教育的思想与理念, 都与原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有着极大差异。尤其是教材改革, 其内容与以前相比有较大变化, 增加了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等内容。而近5年出版的大学数学教材都是参照原课标编写而成的[1]。大学数学的大部分章节所涉及的概念、性质、运算在高中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而极大部分大学数学教师缺乏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了解,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不作处理, 照本宣科, 致使大学数学教学和高中数学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多, 同时又出现了脱节的现象。而对学生较关心、有兴趣、有应用性的内容讲解较少, 甚至不讲, 久而久之, 让学生觉得听课收获不大, 浪费时间, 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逃课现象随之出现。所以建议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组织大学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内容与结构进行学习与讨论, 对目前的教材进行设当的处理, 改变大学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不当的现状。

1.2 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

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和数学家认为:知识是通过认知主体的积极构建而获得的, 而不是通过传递而实现的, 而且知识的获得涉及重新构建[2]。学生获得知识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 而且学生一定时期的认知心理决定着他们认知事物的基本观念。虽然1999年6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国各地的高中教育也开展了高中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但是我国现行的高中教育仍然摆脱不了以高考导向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知识结构都是为高考服务的, 这种教学模式的后果是直接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的迁移能力。而大学教学讲课进度快, 没有知识点的巩固复习, 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 不能及时解决疑问, 反馈不能做到针对性, 学生学习不深入, 使得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知识结构, 考虑学生心理发育阶段和对大学数学的接受能力。用适当方式正确处理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变化和知识结构的断层问题。

2 重视数学课程的绪论教学

我们知道课程绪论兼有引言、简介、概论、导入的性质, 是一门课程的开场白, 是师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起点。绪论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目前大学数学教师对绪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基本上处于“学生无意识, 教师无愿望, 学校无要求”的“三无”状态。目前所有大学数学教材几乎没有绪论或引言, 多数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往往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让学生感觉到大学数学也只不过是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和一些运算技巧罢了。加上没有了高考的动力,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造成事倍功半, 挫折和障碍重重的局面, 学习吃力而效果又不理想。为此我们要利用课程绪论讲清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和本学科发展趋势、学科前沿知识及研究热点等问题。建议数学教师查阅相关资料, 根据大学数学课程实际教学的需要和授课对象的不同, 搜集资料, 做好课前准备, 对该数学课程的发展史, 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课程的特点、作用和地位, 课程与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课程的学习方法等进行研究, 让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重难点、课程的应用有个总体上的了解和把握, 减少盲目性。实践证明, 一堂好的绪论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内在动力。

3 重视科研与应用实例的开发搜集

作为大学数学教师,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许多学科学习的基础, 是其他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而且有很多科学研究到一定深度以后, 都可以归结为某个数学问题;反过来, 其他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对数学提出了挑战。因此, 数学在为其他学科提供工具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不断拓展道路。[3]尽管数学学科有这样的特点, 但数学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 缺乏科研实践和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积累。不少数学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已有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授上,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问题产生的科学背景, 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状况和情感体验, 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具体呈现方式, 这种教学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获得知识的最低层次, 并使学生逐渐丧失索取理论和知识的欲望。要改变这种现状, 数学教师一定要进行科研实践, 因为科研课题需要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研究, 科研过程给教师带来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数学的这种应用背景和理论知识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 可是使教师对所用的相关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能将这种理解和认识运用于数学教学, 针对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 设计概念、定理的发现过程, 通过以问题引导教学和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应用实例的方式, 使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将数学与相关专业相结合, 与专业教师多交流, 根据授课内容搜集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数学应用问题, 从而架起数学工具与专业应用的“桥梁”,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4 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板书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确有优势, 但是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数学软件盛行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 大学数学教学存在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滞后, 缺乏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缺少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 考核内容和考试方式偏离实践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 从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 数学中的许多实例应用仅仅通过板书和口头讲解很难形象地表达, 这时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现场演示, 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生动, 教学内容丰富直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避免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数学就是结论的应用和做题技巧的训练。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和使用数学软件 (如Matlab、Mathematics) , 把教学内容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即时呈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给以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软件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威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学时紧缩的当下, 应增加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 让大学数学的教学跳出课本和课堂的限制,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建模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利用数学模拟实验室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 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尝试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从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增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束语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师生互动性是很重要的, 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全局, 对课堂中各种因素和变量进行控制, 对学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行为要进行有效管理,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要注意到大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应注重传授数学思想, 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汤琼, 刘罗华, 刘霞文, 等.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5) :92-94.

[2]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5) :72-77.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篇8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对数学规律的本质认识, 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数学素质”的关键, 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工具。

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 就会使其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甚至会受益终生。但数学思想方法并非直接显示在学生面前的, 它具有隐蔽的特性, 并不能像数学知识一样从教材的直观描述中为学生所接受。因此, 教师要将这些思想方法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 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架构, 形成自己的数学能力, 提高数学素质。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 我把重点放在如何理顺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之间的关系上, 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样, 既让他们学得简单, 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情感,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 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课堂活动, 课堂气氛过于严肃, 会使学生产生压力, 有紧张感, 从而抵制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 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营造课堂气氛, 要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把数学课上成情感交流课。教师还要善于控制课堂气氛,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 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防止消极情绪的流露, 以致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才能思维活跃, 进行大量的课堂活动。

三、要积极运用表扬手段

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因此, 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 对正确的回答, 教师要给以适度的表扬,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尤其对待差生, 对他们的评价要降低标准, 对于他们的回答, 只要有一点正确就应给以肯定。不要对学生的错误回答, 立即给以当头一棒, 或者声色俱厉, 下“太笨”“太懒”的结论, 使学生的情绪落入低谷, 从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致对数学课产生畏惧心理。反之, 表扬到位, 激励准确, 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素质教育的实质, 其关键在于教师要适时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

1.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 教学手段也好, 教学方法也好, 哪个环节也要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在以学生能够切实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的基础上, 展开教学。

2.

切实改革“以讲代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使师生真正从“教师什么都讲清楚, 学生什么都听清楚”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跳出来, 引导学生去主动感知、探索、领悟新知识,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 要切实改变“以少代全, 忽视一片”的现象, 既重视“个性发展”又注重“全体积极参与”。

面向全体, 就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并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重视个性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爱好、兴趣、学习水平的学生, 根据其实际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比如, 针对学困生, 我们就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使其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难。

此外, 教师还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 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信息, 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变“苦学”为“乐学”, 变“被动”为“主动”。

所以, 只有教师将自己的活动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和需要, 学生才有可能在感情和需求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在学习过程中, 与教师产生共振, 主动而积极地去发现新问题, 探究新知识, 进而才能达到理解新知识。

五、为学生创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与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活动, 如测量、调查、统计、分析等,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觉到数学的实际用处,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中职数学课堂教育方式探究 篇9

一、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强化质量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劳动人才,这是由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决定的。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校只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考虑到学生掌握好技能后就会送出校门,因此就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中职教育中的短视现象,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只重专业技能教育,忽略人文教育,使得数学等基础文化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一些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不断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再减少。数学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每个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保证一个人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是因为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职业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应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还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重视和加强类似数学这样的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才的标准也在变化,教学也要适应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开展各种趣味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才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乐于钻研的精神。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试时每个学生随机抽取题目进行作答。课堂教学提倡创造性教学,教师应尽早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

三、加强实践教学,为专业技能服务,把握好教与学的策略

第一要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应紧跟专业课程的需要,减少理论性强的内容。第二要多设计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课时,减少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多开展课外活动。第三在讲课前科学地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指导学生真实有效地完成问卷调查,从而保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把握主流学生所面临的困惑和所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并对难点问题经常讲解练习,不能似懂非懂地含糊了事。教师也要认真参与学生的实践过程,并有必要与学生搞一次分工合作,激发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式竞争。

四、推行团队教学,塑造团队精神,注重整体推进

通过实践证明,有团队意识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十分强烈,个体特别在意自己在整个团队中的位置和影响。这个品质对组织课堂教学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团队的归属感。目前中职学校有不少学生处于一种自卑、孤僻,对任何事缺乏兴趣,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的心态中,其表现在不喜欢参与课堂教学,无论教师使出什么方法,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学生自负自大、我行我素,与团队格格不入,经常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制造麻烦,给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增加压力和挑战。所以,当他们和其他同学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时,就必然会出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容易影响班级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班级的向心力。对此,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团队归属感的教育,让他们有团队归属感的认同。当他们有了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团队的利益,就会为了团队的利益去约束自己,去努力拼搏。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采取分若干个小组抽题测验,把他们都调动起来一同参与解题,之后让小组成员站到讲台上当众讲解,并让每个成员说明理解的情况,培养学生个人的团队归属感。

其次,要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教育实践中如果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可以在制定本学期学习计划时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需求,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讲课(学生自愿报名后,由教师课下做好辅导工作)。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的教学环节等互助性活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具备团队意识的人必然珍惜团队的荣誉,维护团队的利益。如果个人因学习掉队而影响到班集体的荣誉时,其内心必然会有强烈的自责感,所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也要培养他们的荣誉感。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方法,让他们学会实事求是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让他们知道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社会团队的生活和学习中才能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这样就把他们置于团队的共同进步中,让他们从思想上能主动为团队的发展添砖加瓦,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1 素质教育的贯彻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化改革

在素质教育观点的转变和素质教育模式的建构中, 深刻把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教育和主体教育的思想内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因此, 数学教育改革首先必须明确这个总目标, 而不能仅考虑数学一门学科, 应努力思考如何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 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文化、理想、道德、纪律的教育。当然数学教学要改革的方面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选好突破口。我认为, 突破口在于冲破旧的传统数学教育观念对我们思想的束缚, 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内涵,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改革,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因此, 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也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教育的具体体现。

2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构成

数学教学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 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作为教学艺术, 是用形象来表达现实 (教学内容) 的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教师个体的形象为主体, 如教师的仪表、声调、表情、眼神、手势等来“传道、授业、解惑”;或者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教学内容中的例证形象, 揭示事实形象的意义;或者运用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挂图、板书等, 明示教学内容的意义, 增进学生的理解。它是教师富有独创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形象是“个性”的, “课如其人”, 教学“千个师傅千个法”, “我以我法上讲台”。教学艺术以莫大的魅力吸引学生想学爱学, 激发学生乐学的高涨的求知欲望, 给他们带来学习成功的愉悦, 得到强烈的艺术享受, 收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艺术是教师激励学生乐学, 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技术, 富有个性形象的完美综合。既然如此, 那么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2.1 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是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是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心心相印情感交流, 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取得情感交流, 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巧妙统一。课堂教学, 首先要探讨师生教学心理沟通的艺术。

要想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沟通学生的心理, 师生共同投入教学活动, 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2.1.1 教学要心理学化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 精辟地指出:“教育必须心理化。”所谓心理,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大脑, 积极参与, 认真活动, 处于正常的兴奋状态, 发挥心理功能。如果学生的心理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学的信息, 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作“耳边风”, 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 或者不买老师的“账”, 导致“厌学、弃学、辍学”。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 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就要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果只考虑智力因素, 不考虑非智力因素, 或者相反, 都是“半个体”或“假主体”的片面观点。因此, 教学要心理学化, 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同时沟通学生的心理。

2.1.2 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

从智力因素来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常有三大障碍:一是知识障碍。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 没有弄通弄懂, 或者产生遗忘, 就形成了知识障碍。为了消除知识障碍, 教师就要进行知识补救, 知识沟通, 或者提示已有知识, 或者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等等, 从而达到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二是方法障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面对学习任务, 一筹莫展, 常不知从哪里入手。除了知识障碍外, 多半是方法问题。对此,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点拔开窍, 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 让他们随时能“点石成金”;三是思维障碍。学生在某些思考性的问题面前, 常常思维不活, 甚至凝滞, 僵化。有时, 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思维不能突破固有模式, 因而显得思维迟钝。对此, 教师要进行思维定势, 使他们能从多种思维种类中, 如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直觉思维, 直学思维, 灵感思维, 相似思维, 辩证思维等, 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领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1.3 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

从非智力因素来看, 学生不想学习, 学习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常常也有三大障碍:一是动力障碍。学生不想学, 不爱学, 学习活动难以进行下去, 常是缺乏学习动机。因此, 教师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 调动学习的情感, 运用对学科的兴趣, 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 从而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意志障碍。在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学习任务面前, 经常产生畏难情绪, 或者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或者觉得上课时间长, 坐不住, 巴望早点下课而神不守舍。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意志激励, 灵活地调节和控制, 使他们的学习能坚持下去;三是行为习惯障碍。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有些不良习惯, 这些坏习惯, 也给数学学习带来障碍。对此教师必须及时矫正。

概而言之, 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 是教学的起点, 是教育的影响源。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推心置腹, 时时处处给学生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 使学生学习顺利进行。

2.2 诱导启发的艺术

怎样教人聪明呢?我国古今的教育家 (如孔子、孟子、朱熹、叶圣陶等) 和教育论著 (如《论语》、《学记》、《孟子》等) 作了明确的回答。在教人聪明的问题上, 集中到一点就是对学生进行诱导, 在诱导中教学, 运用诱导使学生开窍。诱导思想,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反映了素质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主体精神。诱导思想也是集古今中外教育精粹之大成的指导学生学习的科学论。

在数学教学中, 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 揭示数学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都要贯彻诱导启发思想。怎样诱导启发呢?诱导启发就是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诱导启发过程中, 教师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发的局面。所以关键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从方法上给予指导, 做到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贯彻教学的诱导启发艺术。

2.3 教育机智的艺术

教育机智,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应变力。它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原则性与灵活性、宏观与微观、深思与果断等相结合在教学中的表现, 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 不断研究教育规律和积累教学经验的结果。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 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3.1 教育机智的特殊性

教育机智是有条件的, 不仅受到严格的时间 (一堂课45分钟) 、地点 (教室) 、情境 (课堂氛围) 等条件的限制, 还要受到课堂上几十位学生的监督和制约, 由此产生了工作对象所带来的种种限制, 其中尤以“应激状态”为主。应激状态, 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如果课堂上突然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 有时学生会提出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 有时甚至对预设的要求拒不执行, 有时学生间争论不休, 不置可否, 有时室外的种种干扰导致学生厌倦等等, 这些都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 面对如此众多的偶发事件、岔路现象, 灵活而迅速地“激爆”出多种方案, 明确作出抉择性的判断, 择其善者而从之。在这些意想不到的“异变”面前, 教师的思维要立即发散——换元——转向——择优, 以冷静沉着的态度, 关怀爱护学生的热情, 以真诚坦率的气质, 化险为夷的方法, 集中起来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渗入学生的心田, 达到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排除各种纷乱的目的。这些都说明了教育机智的特殊性, 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 才能产生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

2.3.2 教育机智的灵活性

尽管教师钻研了教材, 制定了教案, 进行了教学设计, 尽管在备课中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 但是一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还得接受学生的检验而决定取舍。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教学, 使之适合学生的要求, 这也体现了教育机智的灵活性。

在数学课之中, 哪里需要质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哪里需要“搭桥”, 牵引学生顺“桥”过河;哪里需要“铺路”, 指点学生沿“路”思索;哪里需要引进旧知识, 哪要需要开拓新知识;哪里出现了突如其来的疑点, 需要重新组织知识结构等等, 都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变化, 并以灵活的方式采取行动。这就充分体现了教育机智的灵活性。

2.4 迁移的艺术

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己任。数学能力的形成由数学知识转化而来, 要实现“转化”必须通过“迁移”, 即“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态度对于后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通俗地说, 就是学以致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 怎样用学习迁移理论, 该注意什么呢?

(1) 迁移是由知识、技能的概括、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迁移也是检验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最可靠的指标。教学中必须贯穿一根主线——“一切为迁移而教”。教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迁移, 教的终极点是为了学习的迁移, 教的目的是为引达到学习的迁移, 衡量教的效果也只能是学习的迁移。

(2) 从数学知识的整体出发, 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知识传授必须清楚、准确、重视概念和原理的结构, 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指导学生明确事物之间的关系,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最重要手段。

(3) 训练学生感知共性因素的觉察力, 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构架上, 架设“认知桥梁”是促进迁移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 防止负迁移的影响。

2.5 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学是借助语言进行的, 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的重要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学语言的艺术。但教学语言受到教学规律的制约, 受到学科性质的支配, 除了具有一般的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之外, 还具有教学语言的独特性和实效性, 以及教育性、启发性、明确性等。教学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文雅华贵, 而以真理般的相素见长;不像相声语言那样调谑逗趣, 而以清楚、明了著称;不像舞蹈的语言那样感情外露, 而以沉着的深情内蓄,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从不同的表达方式来看, 教学语言有文字表达的语言, 借声音表达的语言和态势语三种。其中教学势语 (是通过手势、动作表达的非语言因素的语言) 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 有助于形象直观地说明事物, 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指挥和控制, 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往往具有决定作用。例如, 用眼睛扫视全班, 示意要安静, 点头来表示同意等。

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除了声波、光波外, 还有电子波。但是, 教学语言在任何时候都起着提纲挈领, 启迪思维, 诱导引路, 促进学习迁移的作用。因而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 同时必须注重自己态势语的修养, 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3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离不开课堂管理艺术的辅佐

课堂教学有两种活动, 一种是教学活动, 一种是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指教师指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作出的种种努力的活动。管理活动为教学活动服务, 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一个重要的侧面。课堂教学, 师生双边的运行机制, 可用以下图表示。

undefined

可见, 管理活动的地位与作用, 在于它能给教师提供教学的操作程序, 也能帮助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学中来, 提供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客观有利的条件。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实现离不开课堂管理艺术的辅佐和保证。教师攀登教学艺术的高峰, 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优化”教学,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实现课堂教学“优化”, 就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得到“优化”。这一堂课来说, 则必须注重开讲、提问、节奏、课堂结构等方面的艺术, 力求从最优化的角度来完全实现课堂教学的总体设想。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实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高低检测和体现。

4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途径

能否实现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艺术素养的水平。因此,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最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素养。这是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现代化问题,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呢?

(1) 教师必须自觉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素质, 要转变教育观念, 必须从教育理论上武装自己。

(2) 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要弘扬敬业奉献精神, 坚定从教信念和自律要求。

(3) 教师必须自觉地提高业务, 钻研业务, 更新知识, 提高文化科学素质, 参加长期的持续的再教育。

(4) 教师必须自觉地向教育教学科研型发展, 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特别是要掌握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学手段, 逐步走向教学艺术的完美。

上一篇:动力学特性下一篇:吸附剂应用于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