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2024-05-0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选9篇)

篇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大位小学

吴玲芳

小学数学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道德三 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品德教育是灵魂,这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应当是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领域的根本要求。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始终与人类文化处于统一体中。数学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的教育目的应当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什么样的数学技能和具备什么样的数学精神?数学领域作为人们的活动空间之一,同样存在做什么样的人或应当怎样做人的问题,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精神说道底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打开数学史不难发现,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体现出数学人的创造性活动、无不折射着人类追求统一、和谐、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道义精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正是这种数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拥有自我尊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教学做合一”是陶先生杰出的创造

陶行知先生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要让学生做知识的发现者,就要使学生在发现和创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会思考和创新。如在进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用5cm,2cm,4cm的 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要摆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形必须知道三条边的具体长度。接着再把5cm长的小棒换成6cm长的小棒,即用6cm,2cm,4cm 的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不能摆出三角形,从而产生疑惑。然后让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提出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探索,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得出结论:三根小棒中,任何两根小棒长度的和都要大于第三根的长度才能摆成三角形,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许比由教师讲为主的教学要占用更多的时间,但只有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地体验数学,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观点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陶先生提出“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比如,可以通过猜测一个滴水都水龙头每天要流掉多少千克水?然后通过计算一年一个小区要流掉多少水?来源于生活都素材,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接受来节约用水都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从感知数学外在的美逐步深入到体验数学内在的美,这也是艺术都教育。例如,外形上的对称是我们在自然界于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它给人们以一种相对对称、稳定平衡的美感,把这种外形上的对称进一步抽象化、理论化,就是数学上所谓的 “对称”,它反映了事物相对于某种数学变换保持不变的性质。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从欣赏外形上对称的事物开始,如各种动物、建筑、图案的对称美,然后通过图形的折叠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从美的一般欣赏深人到有思对称性质的作品,对美的理解,再通过剪纸等活动创作具有对称性质都作品,最后回到对自己创作作品对称美都欣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手脑相长”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都发展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学习都主人,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都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维,增强学习能力。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主动参与,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愉悦都课堂氛围,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为小和尚提供丰富,重做的、典型的,较为完整都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归纳问概念、大胆猜测、解决问题。

三、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导演者、指导者、研究者和合作者时,小学生就成为有情感、有独立人格、有不同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的自然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数学不是无聊的符号游戏,它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任何数学概念、数学运算与规则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放在一起引出加法规律,将一对多棱境的共变现象进行抽象而得出乘除法的意义„„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现实材料,数学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谨性,它的定义、语言极其精确,它的定理阐述与证明以及问题的解答都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数学题目的演算过程中,每一个结果,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有严格的条件和推理过程,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人们就不能盲从,就有理由去怀疑它,而不管提出命题的人的资历和声望有多高。这说明数学教育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任何虚伪与投机取巧在数学的学习中都行不通。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抓住数学这一特性,引导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态度和求真务实、诚实正直的品格。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要在自己的学院门口挂上“不懂数学者免进”的牌子,牛津大学法律系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美国的西点军校在其所设置的课程中安排许多数学课程„„这些看似荒唐的例子,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数学的本真精神,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深思。

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借助数学的方法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数学知识揉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吸收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这种结合处理得好,既会使数学教学更富于感染力,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篇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创新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提倡解放、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近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

陶先生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迷信: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权威。我努力使学生明白:老师的知识、能力有限,所说、所做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研究得到的才是正确的;书上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就好,也许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如按照书上用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来检验物体是不是导体的方法,来检验一些导电能力不强的导体(如食盐水)时效果不好,还容易得到相反的结论。于是,我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想出了“增加电池”、“用生日卡片上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电珠”等方法。用自己改进了的实验方法做实验,学生们甭提多开心了,学习更投入了。由此看来,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质疑,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以往的教学中,在“做”这方面,老师往往包办代替,学生的分组实验总是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孰不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实验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干,而且多干。为了弥补学校仪器的不足,我总是收集“垃圾”,并废物利用制作自制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行进的》一课时,我把平时学生废弃的牛奶吸管拿出来让学生做检验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又如,在教学《反冲》一课时,我把从垃圾筒中捡来的矿泉水瓶加工一下后让学生做反冲实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干”的机会,我还采用“人人动手做一个步骤,共同完成实验”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

陶先生认为,传统教育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成为“小书呆子”。因此,他提出不要让学生“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创造能力。观察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正如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为此,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机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精密的观察仪器,使学生能观察,会观察,并通过观察获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时,我让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观察方法观察花的构造,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花的构造,观察到了胚珠。兴奋之余,学生研究的 兴趣更浓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释,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敢于提问,是勇于探索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敢问,就是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提出异议。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是对“已知”的超越,是创造的开始。正如陶先生诗中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此,课的开始我总是让学生充分提问,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研究中我也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解决;课的结尾,我又让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问题。慢慢的,学生养成了敢问、爱问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因此,他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教学《恐龙时代》一课时,我利用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常州恐龙园边游玩边学习;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和学生一起到田里捉蝌蚪,研究蝌蚪;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学生们到马路上、工厂里调查污染源,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保护空气的创新方案……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并对此进行创新刚按设计或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圆周长直径测量仪”、“拖把鞋”便发明了。由此看来,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生就会有所创造。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自主学习所渴望得到的东西。

陶先生认为,解放学生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遵照陶先生的思想,我在科学教学中从不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太满,总是腾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他们渴望的东西。有时让他们做做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实验,有时让他们看看相关的课外书,有时让他们交流一下跟课文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教学了《电磁铁》后,我让学生设法制造一个磁力足够大的电磁铁,学生们各个兴趣盎然,连下课都忘了;又如学习《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高低》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制橡筋琴等,结果一个个声音动听的小玩具产生了。创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要你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做到三个结合,教学做合一。

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笔者觉得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十分的重要。

(一)眼与心结合。陶行之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克隆、英特网、核电等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成就,就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因此从小经历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同样将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和美好生活打下扎实在基础。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树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有了这些“心”的准备,再带领他们去实地经历一次 “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最后再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棵“我的大树”。学生持续经历这样的眼与心有机的结合后,不仅将逐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有效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二)手与脑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做到手脑并用,手脑双挥。教学正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科学教学模式已从以往的“问题——实验——结论” 发展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交流”。新增加的“猜测、设计、交流”等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实践表明:(1)实验猜测,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物体的毛细现象”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猜一猜“你觉得水会自己上升吗?”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知识经验,学生会予以否定。但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干毛巾轻轻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经过思考,学生思想上开始认为有可能了,老师再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2)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把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探索增大物体的摩擦力的各种方法。并允许学生边操作边思寻办法……这时,有的组就想到了用蜡不均匀地涂在本是光滑的玻璃板上,制成了一个粗糙的平面,这就是一种大胆创举,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意外收获。(3)实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 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三)行与知结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他认为: “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1)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

篇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第一,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流程化现象严重, 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不足。一般都是教师为主体, 把上课内容进行讲解, 然后要求学生读课文, 记生字, 再做习题。这样一个流程下来, 一节课也就完成了。没有创新, 也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表达自我, 讨论课文。而在教师间的听课问题上, 大部分情况都是教师先把要听课的内容全部教一遍, 让学生学会怎么答, 设定几个人专门回答问题等。这种表演性质下的听课, 只能是让学生沦为课堂表演的配角, 以教师为主体, 脱离了教学实际, 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学效果。第二, 教学时缺少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足,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单调。对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与性格接受力上的差异认识不足。把教师定位于教, 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对于学生的反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关注度不足。导致只能是学生适应教师, 而不是教师因材施教。第三, 目的性强, 应试性强。教学中, 对于知识的侧重点不以素质教育、思想品格教育为标准, 而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应试性教学的泛滥, 同时, 教师受到教学任务、教学指标、升学率、奖金工资等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中,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关怀不足, 以成绩定学生, 也就偏离了教育中“有教无类”的本义。在此氛围下, 为了考试得高分, 辞藻堆砌, 段落拼抄, 瞎编乱凑, 只为符合考试要求, 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 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义。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观

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对于课堂, 要讲求一个“真”字。这也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写作文要朴实真实、言之有物。不能为了满足考试要求进行大量名词名句的引用与堆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敢于说“真”话。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 就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学中, 不能以知识量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要看到学生的理解力, 看到学生把语文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能力。课堂上要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提高学生的语文组织能力与运用能力。在不断的教学互动中, 让学生形成既具有个人风格又符合语言表达规律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进行培养,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现代社会中, 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学识的积累, 更在于人才的素养与创新能力。“一招鲜, 吃遍天”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正因如此, 我们的时代已经在信息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每个人获得信息的能力都是一样的, 都可以用现代化的信息搜集手段来取得想要的信息资源, 但决定每个人能力的, 却是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与再创造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六个解放”中所言, 对于学生的脑、眼、手都要放开, 让学生在自身角度上, 去发现新事物, 创造新思维。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对于创新的意识, 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量的积累。这种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基础牢固的同时, 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有思维上的质变。也就是说,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基础知识, 才能为创新指出正确的方向, 才能为有效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提升

1. 解放思想, 丰富教学。

在教学中, 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让学生敢于自我表达, 敢于说真话。对传统教育模式要进行大胆创新, 对小学生纯真的天性要加以保护, 对其在亲近大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 加以正确引导, 让其自由想像, 大胆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感悟与想法。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站台上讲, 学生坐下面听, 在解放思想的要求下, 教师可以把教室进行创新, 把课堂搬到室外, 把课堂放进自然中。在新的环境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真切感悟。在教学过程中, 多鼓励, 表扬为主,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当遇到小问题小挫折时, 也可以尽快找回信心, 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在教学手段上, 可以引入更多的课堂设计,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如幻灯片、视频资料、名人讲座等, 用讲故事、设悬疑的各种引入方式, 实现教学目的。多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多组织小活动小比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 让学生自由的天性得以发挥, 使其语文学习主动积极, 快乐向上。

2. 引入创新, 小组合作。

陶行知先生对于学校的集体生活相当重视, 他认为学校集体生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引导好了, 对学生是莫大的助力。诚如他所言:“凡不必按班级学习之功课, 都可采用集体探讨之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 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可以有效地弥补其长期独立学习的短处, 在亲密无间的感情基础上, 对其学习能力、协作能力都是一种培养与提高。基于此, 教师应积极引其组员的构成应为动态。不对每组人数进行限定, 4~8人一组都可。人数越少, 小组内各成员的意见交流就越到位, 也可以有效地达到小组间各成员对于知识难点、学习重点的交流。集思广益的同时, 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 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3. 动嘴动脑加动手, 全面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其大量的知识点都必须经过有效的记忆才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资源。“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就是指的在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有效地动嘴, 对于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 应让学生多读, 语文教学自始至终就应该充满读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 进一步深入对语文知识的思考, 也就是积极地学会动脑, 用动嘴来促进动脑。一般来说, 可以进行齐读、个别读等, 教师还可用范读、引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动嘴。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与记忆语文知识。而动手, 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 进行表演。如进行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群鸟学艺》这篇文章的学习时, 要求学生在课下分组进行道具准备, 自己动手制作了猫头鹰、凤凰等头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各小组内部进行角色分配, 进行自选段落的表演。把每个小组的表演的进行总评分, 评出最佳表演组与最佳道具组等数个奖的兴趣, 也让其在动手的过程中, 有效地学习与记忆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寓意与台词,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 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课后习题等, 也要加强监督与讲解。教师应严格结合各单元的读写结合点, 让学生通过做题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水平与写作水平。发挥其天性,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品德培养水平。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 其成效关系到学生最基础阶段的品格养成, 也是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社会进步与完善的基础因素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来贯彻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 正确理解及掌握教育的真义, 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上, 为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静.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8) .

[2]张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02) .

篇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

一、生活即教育

教师应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教育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知识要素,在生活中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并让学生说出故事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生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在户外的拓展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亲近自然,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乐趣。春游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记录下春游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听、所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春游中,帮助学生记忆有关春天的诗词,让学生在美好的大字让中,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加强重点知识教育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应让学生先从感性认知方面掌握基本知识,再从理性认知方面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内容,而是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张弛有度,将侧重点放在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上。为使学生充分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应重复多次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巩固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字,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成语等,教师应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写。比如,风尘仆仆的“仆”不要写成“扑”,变本加厉的“厉”不要写成“利”,迫不及待的“及”不要写成“急”。再比如,有些名言警句和经典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从而加强记忆。

三、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比喻因材施教:教师应园丁培养花朵一样培养学生。园丁应在认识花朵习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水分和养料,并及时为花朵除害,从而帮助花朵快速成长,不至于枯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后,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另外,陶行知先生也强调说,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先生,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因此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事实上,话语中也渗透着教学规律,就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才让学生听从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无法得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就难以发挥学生的长处,也不能弥补学生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及能力,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另外,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实际上,教学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把教师的指导地位提到一定境界的充分表现。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另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设定,应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而进行。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身份互换,把课堂教学工作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不易。而对教师来说,扮演学生的角色也可以让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五、解放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学生解放大脑的目的,帮助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相互交流中发表观点,在课后作业中独立思考。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解放思想,更好地锻炼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也能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放散思维。再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潜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绕口令中提高反应能力,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效贯彻到语文教学中,还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和巩固语言知识,保证小学生从小奠定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9).

[2]吴周泽.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篇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从生活的角度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并能够自觉地将学习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维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考试成了重心,学习压力较大,特别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生活为着眼点,拓宽教学思维;以生活化的理念为指导,引领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生活化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明天不封凉台》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爱护一只鸽子可以不封凉台,可以用布条给鸽子做窝,找来水、玉米等喂鸽子,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入解读文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创作思想,拓宽和拓深学生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以实际行动做一名环保小卫士的决心。

挖掘教育素材,唤醒情感体验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活动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们还是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因为仅仅将教学局限在教材中,学生会失去新鲜感,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认真解读课文内容,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

比如,在执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笔者给学生讲到,有一天我们的母亲老了,甚至去了,那一刻我们一定会明白:这世界上有多少位母亲,就有多少颗对儿女永远无私,永远真爱的心,世上有多少个读懂母亲的儿女,就会有多少份苏醒的感恩之心,你读得懂自己的母亲吗?让学生去回忆一下自己的母亲,想一想在和母亲日常生活的相处中,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并从那些历历在目的情景中选出自己最受感动的事例并写出来,这样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母爱的伟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与学生互动,营造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分享学习之快乐的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模式、生活体验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这种差异性开展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大收获。

比如,班里总会有几位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很多人眼里是“学困生”,作为老师不要轻视学生,而是要以爱心关注他们,经常心平气和地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学习哪些地方有困难,发现他们稍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学生和老师关系融洽了,就会逐步喜欢语文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只要我们付出爱心、诚心,做到细心、关心,学生就会树立学习的信心,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就能很快得到提升。

开展比赛活动,提高竞争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吸引力。比如,结合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组织开展比赛活动,不仅可以给语文教学增添趣味性,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开展“故事接龙”写作竞赛活动,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自己确定中心,由一个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写出文章开头,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喜欢的写作手法来续写故事,每天每个小组的一名学生把自己写出的故事朗读给大家,最后由全班同学来参与评比,评选出写得最好的作文。再如,对学生对古文学习比较发怵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熟读课文的积极性,笔者组织开展了“语句接龙”活动,笔者读出文章的上一句,让学生对答下一句,回答正确的小组加分,反之扣分,最后以得分多少确定胜负。这些比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学生的语文能力、竞争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

篇6: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倾其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陶行知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并且在现代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更是为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加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开拓孩子的思维,让语文教育真正的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本文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际生活提出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字: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实践

正文:

谈及语文,大家并不陌生,而语文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和写的学习过程,读,就是阅读、理解;写,也就是写字和作文。究其深层来源即是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语文的所在。例如我们每天的对话交流,阅读文章等。现代语文教育与以往呆板、生硬、无趣的语文教育已经截然不同了。陶行知在教育思想中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现在教育的指向标。

所谓生活教育,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导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不断提升自己。生活教育分为3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新课程改革中运用了许多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除此之外,“创造教育”也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中亟待渗透的教育理念。

本人结合自身多年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识,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本人粗浅的体会。

一、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将语文融入现实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视不变,及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传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让学生们理解其真正的现实意义,导致教学呆板、无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才是语文教育的成功。

1、回归本真,还原语文教育的真谛

语文来源于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也都是语文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应该与社会结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大千世界中让学生感悟语文的真谛,若是仅仅将语文教育停留在课本、教堂之中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陶行知曾说过,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还包括整个自然界。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培养。例如在课文《钓鱼的启示》中,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陪父亲钓鱼中得到的启示。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跟着父母钓鱼的事情,并说说钓鱼之后自身的收获,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然后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各自钓鱼的经历,最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谈谈通过自身钓鱼,以及这篇文章的学习,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这样一种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学习课文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融入社会,发现生活避免教育与社会脱节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中包含语文,语文中体现生活,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语文的教育更不能离开生活,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中,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生活中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去亲近自然,用手、用眼、用鼻子等亲身去感触食物,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社会体现生活等活动。都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最好呈现。例如在一篇“我是小小推销员”习作中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把,真正的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学会生活的真谛。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效的防止了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与父母的脱节。

3、转换角色,达成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他的教学方法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和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做,陶行知反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而“教学做”则不仅仅是以教为中心,学习并且去做也是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教学中试着和学生对调位置,让学生体会教的过程,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

二、做好引导,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又一大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鼓励学生手脑联动,首脑双全,培育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离开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当今社会提倡人才教育,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有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手脑结合才是创造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要时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有创新思维,可以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手工作品去挖掘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多给学生提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三、结论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之中。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创造性教育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深刻的借鉴及影响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语文融入到生活、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真正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摘要:在中国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联系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提出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即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语文;生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然后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语文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更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脱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小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习效率不高。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在中国教育史上,他创造了许多新理念、新方法,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其核心,民主教育是其目标。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浅谈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1 将生活植入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反对传统的、封闭的、刻板的教育,倡导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新型教育模式。他认为: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因此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生活植入到教学当中,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去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2]。但是,“死读书、读死书”却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完成功课与应付考试,不理解课文的内容,更不必说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社会生活面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无法自己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也偏离生活,只是注重书本文字的传授,就会致使语文与生活相脱节,语文教育也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育中,老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到语文的教学中,更好的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月亮的心愿》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担心自己生病的妈妈而不想去郊游的故事,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小朋友们讲述一下自己的妈妈;然后请小朋友们讨论:如果郊游前,小朋友们自己的妈妈生病在家,他们会怎么做;最后,回到课文中,讲授课文中小女孩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小朋友迅速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可以促使小朋友们将课本中所体会到孝心带到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对学校的教育做过一个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陶行知先生对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非常重视,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决然的将自己的由“知行”改成“行知”,可见他立场的坚决。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体验”一词在表述新语文课程理念时用得较多。这足以表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学习。例如在课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的教学中,同学们对叶子的本身并不陌生,但是要理解其深层的涵义还是有十分的难度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制作叶片书签及叶贴画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子的作用。通过自己与“叶子”的对比,学习叶子的精神,使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理念根植于脑海中[3]。另外,当小学语文的写作课的题目是《我向雷锋叔叔学习》时,可以让小朋友真正的离开学校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比如去敬老院、去孤儿院等,让小朋友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然后在社会实践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既是教育理念,也是具体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倡导“六大解放”的思想:1,解放学生的头脑;2,解放学生的双手;3,解放学生眼睛;4,解放学生的嘴巴;5,解放学生的空间;6,解放学生的时间[4]。如果学校的教育做到了“六大解放”,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可以得到激发。那么,如何在教育中做到“六大解放”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在的空间。例如在《两只小狮子》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懒狮子,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老师可以在一旁点拨、诱导,让学生主动的发挥其想象力,参与到讨论中,是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再比如,教学《蝙蝠与雷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启发: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然后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也能安全的飞行,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是从动物或者植物身上所得到启示的吗?然后让学生尽情想象,发表意见[4]。总而言之,创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求索、喜欢创造,作为教师,必须要尊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获取创新的乐趣。今后,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内容以及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

纵观中国教育三千年的历史,虽然几经改革,却一直沉浸在应试的教育中。老师为了应试教育而教授,学生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在语文的教育中,与生活脱节现象更为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如何改革创新现代教育,摒除应试教育的不足,是中国的教育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吸收和批判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对今后教学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把陶行知先生鲜活的、亲切并有用的思想理念应用的现代教学中,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让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篇8: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方式,教育观

前言

“语文”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社会中的实践、和自己真正体会过后的总结。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要合一,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们感受到通过学习而得到的快乐, 从而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较为流程化。现阶段, 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主体, 在课堂上讲解书本上的东西, 不会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讲解给学生, 课程内容讲解后要求学生们读课文、写生字, 课堂提问时也只是单一的对于已经理解的学生进行提问, 不关心还未理解的同学们, 一堂课结束后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意义、并为此解答。

2.注重应试、教学手段单调。教学中, 教师讲课的重点不以素质教育、思想教育为标准而是只给学生们讲解考试题和考试范围题。因此, 学生们在考试中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段落拼抄、瞎编乱凑, 这种情况只为应对考试而已经严重的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义, 并且长期运用这种应试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产生厌学心理, 对学习失去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对学生们的关心不足。由于国家有教师工资工龄标准以及各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定, 教师们均享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指标、升学率、奖金、工资等优厚待遇,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教师在教学中会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 以的成绩来看待学生们, 对学习好的学生另眼相看, 而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漠不关心, 教师们的这种行为已经偏离了教育中“有教无义”的本义。

二、如何改善现状,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丰富课堂知识, 培养创新意识。课堂上, 在讲解课本的基础上渗透一些课外的知识给学生们, 也可以结合身边的故事讲述一些来自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知识, 而不是照本宣科, 这可以让学生们去发现新鲜事物, 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去理解它, 从而慢慢的形成知识积累, 创造新的思维;只有学习到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 日积月累并学以致用, 才可以有创新。

2.注重和学生们的课堂实践。在课程讲解结束后应该给学生们留时间进行语文实践, 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文章所含的意义, 并且解答出自己所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敢于表达。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练习积累,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不断的完善中, 使学生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又符合语言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给学生们更多理解和鼓励。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们不分好坏, 不能以知识量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 知识量也不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而是要看到学生们的能力, 一个可以把亲身经历的体会和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的能力,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适当的给学生们一些鼓励, 不能有歧视的想法和行为。

三、改善现有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质量

1.创建新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在室外设立简单的教学场所, 进行简单的装饰, 利用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目的, 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 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真实感悟, 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重视团体合作学习。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提出知识难点、知识重点并且进行交流、总结, 在交流的同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交流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会有不同的意见, 成员之间进行意见交流且最后意见达成一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能力、换位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还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3.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进行小组学习方式的同时让学生们多读, 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章里面每一字每一句的含义进行思考。多结合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进行小组活动、比赛等娱乐教学方式。选取能够表演的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道具准备和表演朗读, 结束后为各小组进行评分, 为每个小组颁发一个具有意义的小礼品。此类教学方式运用了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六个解放”, 放开学生的脑、眼、手。

结论: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生们自身素养、语文素养、品格、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的重要因素。应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思想品格教育, 正确理解教育的意义、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尽职尽责的无私奉献并且将其传承, 弘扬可贵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永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02 (12) :216.

[2]罗忠辉.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如何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J].亚太教育, 2015, 05 (28) :13-14.

篇9: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8-02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生活教育。即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如皋课改过程中地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指以设计好“活动”的学习单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活动是指学生基于教学内容,主动作用于课堂的行为方式及过程,包括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和实践活动)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获得经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融入活动单课堂是一种体现数学课改方向的有益尝试。本文以活动单导学课堂的教学片段来说明“让学生互相合作、动手实践”的“活动教学”方法。

一、活动教学的案例及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很多,利用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和对角线的关系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那么,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作为教者,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是如果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解,学生根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就错失了一次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锻炼思维的好机会。

在课堂上,笔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题展开探究。笔者提出要求:如果哪个组认为该命题是正确的,就必须在黑板上给出证明;如果认为是错误的,也必须给出反例并说明。

通过讨论,有一个小组很快有了结论,并推举同学甲板演如下:

对于同学丙的推理,同学们觉得步步有理有据,推理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命题,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呢?

同学丁:真命题必须证明,而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画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反例呢?

各学生小组积极动脑,动手实践,终于有一个组把反例画出来了,并让同学到黑板上画图,结合图形进行了说明。

作法:1.作等腰三角形ABE,使AB=AE。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应关注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是否进行了思考。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解题训练,强调的是学生的“双基”,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很少注意学生的参与,很少进行“做数学”的活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可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趣味和现实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教学片段中,组长带领大家动手画图探索命题的真假,老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组的成果,引发各组互相质疑。比如第一组的证明方法是错误的,但是证明方法错误不能代表命题就是假的。第二组之所以会认为命题是正确的,是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地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第二组已经抛开几何图形的不确定性,画出一个确定的平行四边形来证明。而事实上,我们研究命题真假与否,应该用质疑的眼光,举出一个符合题目条件的反例,就像第三组的研究结果一样,用反例来证明命题是假命题。在分组研讨活动中,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学习体验,使认识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做”数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活动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过程。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思维,在“活动探究”中发现,经历了实践的体验,能形成更为理想的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是学生所梦想的,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二、设计“数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能仅依靠老师的“教”,更要依靠自己的“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已经完成的、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让学生在新的背景下探索那些对学生来讲是“未知”的“真理”,让学生体验当“发现者”的乐趣。这与新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一致的,它对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意义更为深远。鉴于此,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活动设计要为学习目标服务。任何活动都应是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教学“如何确定平面上的位置的坐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座位号找自己的座位(或者根据要求互换座位),看哪个同学找得快,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找到对应的座位的。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因此,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能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学习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二)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一堂课的活动不在于多或少,只在于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设计要从难点的突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研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去思考如何展开。比如在讲《平方根》第一课时,为了引出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可以要求4人学习小组事先准备好4张直角边为4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要求学生拼出一个正方形,并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算出32cm2。教师继续提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值。这时学生会发现正方形边长的长度好像不是整数,从而引出“平方根”的课题。在这个拼图活动中,课题引入自然,且活动的针对性是鲜明的。

(三)活动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社会技能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强化以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指导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注:此文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y2011334)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黄珍平)

【关键词】数学活动 生活教育 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8-02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生活教育。即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如皋课改过程中地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指以设计好“活动”的学习单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活动是指学生基于教学内容,主动作用于课堂的行为方式及过程,包括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和实践活动)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获得经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融入活动单课堂是一种体现数学课改方向的有益尝试。本文以活动单导学课堂的教学片段来说明“让学生互相合作、动手实践”的“活动教学”方法。

一、活动教学的案例及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很多,利用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和对角线的关系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那么,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作为教者,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是如果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解,学生根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就错失了一次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锻炼思维的好机会。

在课堂上,笔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题展开探究。笔者提出要求:如果哪个组认为该命题是正确的,就必须在黑板上给出证明;如果认为是错误的,也必须给出反例并说明。

通过讨论,有一个小组很快有了结论,并推举同学甲板演如下:

对于同学丙的推理,同学们觉得步步有理有据,推理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命题,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呢?

同学丁:真命题必须证明,而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画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反例呢?

各学生小组积极动脑,动手实践,终于有一个组把反例画出来了,并让同学到黑板上画图,结合图形进行了说明。

作法:1.作等腰三角形ABE,使AB=AE。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应关注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是否进行了思考。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解题训练,强调的是学生的“双基”,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很少注意学生的参与,很少进行“做数学”的活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可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趣味和现实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教学片段中,组长带领大家动手画图探索命题的真假,老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组的成果,引发各组互相质疑。比如第一组的证明方法是错误的,但是证明方法错误不能代表命题就是假的。第二组之所以会认为命题是正确的,是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地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第二组已经抛开几何图形的不确定性,画出一个确定的平行四边形来证明。而事实上,我们研究命题真假与否,应该用质疑的眼光,举出一个符合题目条件的反例,就像第三组的研究结果一样,用反例来证明命题是假命题。在分组研讨活动中,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学习体验,使认识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做”数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活动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过程。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思维,在“活动探究”中发现,经历了实践的体验,能形成更为理想的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是学生所梦想的,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二、设计“数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能仅依靠老师的“教”,更要依靠自己的“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已经完成的、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让学生在新的背景下探索那些对学生来讲是“未知”的“真理”,让学生体验当“发现者”的乐趣。这与新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一致的,它对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意义更为深远。鉴于此,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活动设计要为学习目标服务。任何活动都应是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教学“如何确定平面上的位置的坐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座位号找自己的座位(或者根据要求互换座位),看哪个同学找得快,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找到对应的座位的。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因此,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能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学习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二)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一堂课的活动不在于多或少,只在于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设计要从难点的突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研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去思考如何展开。比如在讲《平方根》第一课时,为了引出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可以要求4人学习小组事先准备好4张直角边为4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要求学生拼出一个正方形,并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算出32cm2。教师继续提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值。这时学生会发现正方形边长的长度好像不是整数,从而引出“平方根”的课题。在这个拼图活动中,课题引入自然,且活动的针对性是鲜明的。

(三)活动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社会技能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强化以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指导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注:此文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y2011334)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黄珍平)

【关键词】数学活动 生活教育 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8-02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生活教育。即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如皋课改过程中地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指以设计好“活动”的学习单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活动是指学生基于教学内容,主动作用于课堂的行为方式及过程,包括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和实践活动)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获得经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融入活动单课堂是一种体现数学课改方向的有益尝试。本文以活动单导学课堂的教学片段来说明“让学生互相合作、动手实践”的“活动教学”方法。

一、活动教学的案例及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很多,利用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和对角线的关系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那么,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作为教者,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是如果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解,学生根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就错失了一次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锻炼思维的好机会。

在课堂上,笔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题展开探究。笔者提出要求:如果哪个组认为该命题是正确的,就必须在黑板上给出证明;如果认为是错误的,也必须给出反例并说明。

通过讨论,有一个小组很快有了结论,并推举同学甲板演如下:

对于同学丙的推理,同学们觉得步步有理有据,推理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命题,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呢?

同学丁:真命题必须证明,而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画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反例呢?

各学生小组积极动脑,动手实践,终于有一个组把反例画出来了,并让同学到黑板上画图,结合图形进行了说明。

作法:1.作等腰三角形ABE,使AB=AE。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应关注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是否进行了思考。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解题训练,强调的是学生的“双基”,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很少注意学生的参与,很少进行“做数学”的活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可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趣味和现实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教学片段中,组长带领大家动手画图探索命题的真假,老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组的成果,引发各组互相质疑。比如第一组的证明方法是错误的,但是证明方法错误不能代表命题就是假的。第二组之所以会认为命题是正确的,是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地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第二组已经抛开几何图形的不确定性,画出一个确定的平行四边形来证明。而事实上,我们研究命题真假与否,应该用质疑的眼光,举出一个符合题目条件的反例,就像第三组的研究结果一样,用反例来证明命题是假命题。在分组研讨活动中,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学习体验,使认识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做”数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活动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过程。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思维,在“活动探究”中发现,经历了实践的体验,能形成更为理想的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是学生所梦想的,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二、设计“数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能仅依靠老师的“教”,更要依靠自己的“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已经完成的、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让学生在新的背景下探索那些对学生来讲是“未知”的“真理”,让学生体验当“发现者”的乐趣。这与新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一致的,它对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意义更为深远。鉴于此,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活动设计要为学习目标服务。任何活动都应是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教学“如何确定平面上的位置的坐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座位号找自己的座位(或者根据要求互换座位),看哪个同学找得快,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找到对应的座位的。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因此,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能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学习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二)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一堂课的活动不在于多或少,只在于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设计要从难点的突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研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去思考如何展开。比如在讲《平方根》第一课时,为了引出课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可以要求4人学习小组事先准备好4张直角边为4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要求学生拼出一个正方形,并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算出32cm2。教师继续提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值。这时学生会发现正方形边长的长度好像不是整数,从而引出“平方根”的课题。在这个拼图活动中,课题引入自然,且活动的针对性是鲜明的。

(三)活动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社会技能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强化以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指导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注:此文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y2011334)的阶段研究成果。

上一篇:以云顶游为题的作文下一篇:学校附属设施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