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2024-05-08

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共9篇)

篇1: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让兴趣充满数学课堂

让兴趣充满数学课堂

程伟岭 河南许昌县五女店镇卧佛寺小学(461000)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就此我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1引导动手,激发求知欲望

由于低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这样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每每学习新知识,我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感念,我准备了纸盘和糖果,课堂上做分糖果游戏:

第一步:让学生把9颗糖果放在纸盘里,每盘放几颗学生自己决定,但是要求是每个盘子的糖果数目要一样多,看看可以分几盘?

学生很快就做完了,有说分9盘,每盘放一颗,有分3盘,每盘放3颗,还有把9颗放一个盘子里的。

第二步:分组进行每盘放2个、4个、5个和6个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和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当出现“分不完”的时候,这时候我就顺势指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平均分东西的时候,不一定能刚好分完,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我就板书课题,激发学生有余数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讨论做好了铺垫。

又如在教“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候,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印有小白兔和黑兔的图画。通过准备题及摆三角形和圆片的练习,学生明白了两个数比较大小时候,有一个较大数和一个较小数,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相等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该怎么办?”学生把白兔用小棒隔开,找出白兔和黑兔同样多的部分,然后指出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这样做直观形象,学生迅速发现减法的道理。他们自信的回答:从11只黑兔中去掉同样多的白兔,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演示、讨论,学生建立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的思维,推动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2组织游戏,激发学习热情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对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打数学扑克、夺红旗、摘苹果、接力赛等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我制作了几十种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同学戴在头上。无论是一面红旗,一个头饰,还是一副色彩鲜艳的图画,都可以增强联系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做数学游戏。

如我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之前,必须巩固“10的组成”。为此,我上了这样的一节游戏课。“同学们,你们会打扑克吗?”一双双小手都举了起来。“今天我们上课要打扑克,不是一般的扑克,而是数学扑克。”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惊讶的眼睛看向老师。我拿出每种花的一至九张牌,一共36张。洗牌后找一位同学任意抽出其中一张藏在课桌里。我又找两名同学,将剩余的牌摊开,取出每两张相加之和是10的牌,最后仅剩下一张,这时我立刻说出刚才藏起来的牌是几。学生从课桌里将牌拿出来一看,果然对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我说:“同学们,你们想想,老师为什么能猜对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来了其中的道理,大家也明白了道理,这时候同桌两人也开始做“猜数”游戏,玩的很开心。在玩中学,在玩游戏过程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开展竞赛,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竞赛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竞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强烈。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低年级儿童尤为突出。引导儿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必将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获得成功时候,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搞一些“速算比赛”、“争当数学小博士”、“智力竞赛”、“争当小小巧算家”等多种学习竞赛活动。如:每学期开始我都发给每位学生一幅画,画上印有一颗苹果树,平时,我根据不同情况在学生的练习题纸上盖上小苹果和大苹果。同学们陆续将苹果剪下了贴在苹果树上。期末进行评比,得苹果最多者,获得“数学小博士”称号。

在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为培养学生的速算巧算能力,我曾搞过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课上,我让同学们选出一名做题最快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比赛。口算题有同学出,都出“98-89= 、75-57= 、93-39= 等等这样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数学口算题,每次出十道题,我们两个进行比赛,比赛结果每次都是我赢,最后我把比赛次次都赢的小窍门告诉给了学生(两个数字的差乘以9,就得到了结果),学生记住以后,回到家里就和家长展开速算比赛,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总之,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了,就会喜欢数学课,我们只有在课堂上想办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篇2: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田小燕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缕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新的学生、新的气象。我们教师如何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改变以往单一地讲解、演练的教学,在教学中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完成学习。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常教常新,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呢?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的体会。

一、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前进不了。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这样以情境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涨。

二、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进行巩固练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汇报本班有男生多少人(50人),有女生多少人(40人)。接着再把“男生有50人,女生40人”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以上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了很多问题:“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了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等等。每个学生最少也会提出三、四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有选择地板书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等等。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以上板书信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数量和一个分率,同时补充上一个适当的问题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并要求学生在本小组内讨论、交流,让本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解答。就这样,我把选择条件、改编应用题及解答应用题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教材用“活”了,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会赏识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一幅相同的图画,在不同人的`眼里,会谈出不同的韵味。同样,同一道题,不同的思考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例如,我在今年教学“整数除以分数”18÷2/5这个例题时,学生有创造的计算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反思中记下了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没有把老师意识中的最优化的计算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索和发现计算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出18÷2/5=18×5/2、18÷2/5=18÷2×5、18÷2/5=(18×5)÷(2/5×5)、18÷2/5=18÷0.4多种方法。我心头一惊,真没想到,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比较,更容易理解。对大家的发现,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没想到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四、微笑教学,让课堂充满快乐

记得开学初,教师节上请小朋友写一段心理话给我,有个学生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给我:希望李老师多笑笑,喜欢看到老师笑的样子。多么可爱的孩子,他们只是希望看到老师的笑脸。而我们又怎能再吝啬这小小的微笑呢?你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春风般的笑容,迎接你的也将是灿烂的笑脸。这堂课一定会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当孩子回答正确时,你用微笑回应他,他知道我答对了。当孩子的课堂表现有进步时,你用微笑鼓励他,他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在课堂上开小差时,你用微笑善意的提醒他,摸摸他的头,他心怀感激。当孩子不敢回答,举手犹豫时,你用微笑激励他“你一定行!”,他会觉得老师在关注他,相信他,会勇敢地举起手。让我们每天带着笑容走进课堂,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让孩子体验轻松愉快的学习。

篇3:让中职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本身对数学课就比较抗拒, 所以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也是有用的。我校现用的新教材数学课本也贯穿着这个理念。课本中每个新知识都由生活情境带入, 探究的问题都生活化, 这样的教材是符合课改理念的。在课堂教学中, 也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比用旧教材时的浓厚。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环节中, 可以将生活化的问题贯穿其中:

一、努力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解决问题

数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在生活中努力寻找。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是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 学生会感到亲切, 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更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例如在讲分段函数这个概念时, 可以利用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 (含3km) 路程按起步价9元收费, 超过3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费用关于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学生对出租车并不陌生, 出门乘出租车也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件事。

再如, 在讲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 可以请学生思考:“将一张厚度为0.01mm很大的薄纸对折, 对折30次后 (如果可能的话) 有多厚?”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强烈的尝试的愿望, 然后让他们把结果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 又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论, 学生的兴趣就更高涨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印象肯定是很深刻的, 从而也掌握了有关知识点。

二、乐于发现生活素材, 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呈上升或下降趋势的生活实例。学生的反响是强烈的, 当时在课堂上, 有个男生就毫不犹豫地举手回答:房价越来越高。当然还有其他学生回答, 如:自己的身高、年龄、还有股市啊等等。所以在课堂中的生活情境不一定教师提出来, 学生往往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也很乐于从实际生活中挖出数学原型。

三、勇于联系生活实际, 创新思维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增强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勇于让数学贴进生活,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 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 可布置预习作业, 让学生找一些对称图形, 为奇偶性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 在学习函数的实际应用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原型, 编写函数应用题, 如果个人解决不了, 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果然, 学生们都勇于编写题目, 虽然有的质量不高, 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毕竟思考和参与了, 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的学生编写贷款方面的问题, 有的学生编写跑1000米的问题, 也有学生编写了自己日常消费的问题。通过活动,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总之,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力量,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 让数学课堂成为有意义的课堂, 更让数学课堂成为有生活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闫沛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2002年。

[2]胡文英:《中职学校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江西师范大学, 2006年。

篇4: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3315(2012)10-076-001

细观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味在逐渐被淡化、冷落,数学教育失衡的局面也屡见不鲜。那到底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呢?

一、数学味,来自学习情境的精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适度合理的情境,尽量做到在简单明了的情境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引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课的“数学味”。

如小学数学第四册“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继续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课前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九个小组,确立好一个中心组。上课时,先带领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和中心组的位置关系给自己小组取名,中心组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四个小组分别取名为东组、南组、西组、北组。剩下的四个小组的学生着急起来:我们小组取什么名呢?由此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可谓水到渠成了。无疑,这样的情境充盈着数学味,学生的思维迅速指向了要研究的问题,从而促进了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数学味,来自数学活动的严密组织

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精心设计、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数学味、享受数学。

如“角的度量”一课本质在于用“标准的角”去测量“角”,我以为,要量角,首先要让学生眼中有角。于是,在学生了解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之后,我先让学生在打印有量角器的纸上画一个1度的角,从中他们体验到1°的角太小了,所以画出的角不尽如人意。而正是这一亲身的体验,学生对1°的角的认识又更进了一层。接着,我再要求学生画一个与老师的125°的角位置不同的角。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会画角,使学生心中有角,再次审视量角器上的两圈刻度,量角的问题自然水到渠成了。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获得数学思考的思想和方法,无疑是让数学课堂散发“数学味”的重要途径。

三、数学味,来自数学问题的深刻思考

“数学味”往往产生于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教师如能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使得新旧知识互相交融,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笔袋,并特意说明每组的笔袋中都装有2支红铅笔和2支蓝铅笔,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实验,记录统计数据。通过观察数据,学生得出笔袋里装2支红铅笔和2支蓝铅笔,拿出红、蓝铅笔的可能性差不多。这时,我神秘地告诉学生:“老师在装袋时悄悄地做了变动,第三组的笔袋里装有1支红铅笔和1支蓝铅笔,而第七组的笔袋中装了3支红铅笔和3支蓝铅笔。”同时,我追问:“为什么这两组统计的数据也符合这一规律呢?”于是,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他们统一了观点:因为装入红、蓝铅笔的支数相同。有的小组为了验证还特地重装铅笔再次实验,学生在深刻的思考中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四、数学味,来自数学语言的精确表达

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数学课中体现“数学味”的标志之一。数学语言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使用数学语言阐述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数学课中,我要求学生能用“相等”就不要随意地说成“一样大”;可以用“完全相同”就不能让“一模一样”脱口而出;能用“交换位置”的就别随心所欲地说成“换过来”……

再如我在六年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当袋子里装着1个红球和1个黄球时,我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可能?每种的可能性有多大?经引导学生答出“任意摸一个,有两种可能,每种的可能性都是相等。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也是1/2”。随后添加1个绿球,再问同样的问题……当学生小结出袋子中一共有几个球,摸到其中任意一个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一后,再加入不同数量的球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任意摸一个球的可能性时,我就要求学生用富含数学味的语言回答:袋中一共有几个球,任意摸一个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色的球有几个,所以摸到( )色的球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这种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语言的意识。

篇5: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接着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作者。又在音乐的伴随中叙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章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学生对读书有着强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为又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接着抓住“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中心问题,让孩子们读中感悟,认识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读书的渴望。

片段一:

师: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位老师很美丽。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

师:还有谁想说?

生:这位老师很幸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有这么多学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师:如果这位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认识她吗?打个招呼吧!生:老师您好!

生:老师我是xxx,我很喜欢你。

师:带着你的喜欢读读这句话。

„„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模糊映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朗读体验,逐步深入进去,充分地与文本亲近,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读书带给孩子们也就是读者的乐趣。

片段二:

师:文中的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都过哪些书?

生:冰心的《寄小读者》,《万卡》、朱自清的《背影》、《爱的教育》。

师: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冰心的小诗《雨后》(出示内容)很熟悉是吧?一起来和老师读读。(师生共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也想玩水。

师:不同的文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下面这封信是万卡写给

爷爷的,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师读节选部分)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

生:我为万卡着急。

师:文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回到文中我们一起去感受。

„„

篇6: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在一次练习中,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小红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明一半,送给小青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9个,小红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我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我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8+18=36(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内容摘要: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做教师的也要有善于倾听的耳朵,怀一颗细腻的心倾听学生的童心、错误、奇思妙想和“弱势”声音。不仅要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仅是发言热闹的课堂,更要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

关键词:教师课堂倾听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学会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机敏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境,仔细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去灵活地调整教学、组织教学,只有在倾听中捕捉宝贵的教学机遇,好好加以利用,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让数学的耳朵幸福起来。

一、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倾听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听而不思,随意应付

一位教师在教“长方形的认识”的时候,请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长方形的例子。

一名学生回答:“铅笔盒是长方形。”老师此时不知在想什么,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嗯,好,还有谁来?”

又一名学生回答:“遥控器是长方形。”

这时老师又随意应付到:“哦,你还知道‘遥控器’!” ……

这位教师只是听而不思,随意应付,煞有其事地作“嗯、哦、好”等空洞的评价。其实学生的回答不严密甚至是错误的,铅笔盒的形状角落是弯的,不是严格的长方形,“遥控器”是立体的不是平面,如果指其中一个面也可能是梯形的。可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听而不思,使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白白错过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大好时机。

[案例二]听而不究,未寻根源

有位教师讲一年级的图画应用题,他出示了一幅图画:有六只小羊,四只头向左,两只头向右,让学生列式计算。

经过片刻思考后,一名男生骄傲地站起来大声地回答:“6-6=0……”老师一愣,继而就不再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个学生,而是转向其他同学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究竟怎样列式才对呢?”老师接着问。一生回答说“6-2=4或6-4=2”时,老师的脸上才重新露出了笑容……那个孩子低着头慢慢坐下。课后,我曾问那位男同学,他说:“原来有6只小羊,往左走了4只,向右走了2只,一只都没有剩下,所以用6-6=0。”

多有创新的回答呀,多有灵性的想法呀!可惜,却因为这位教师“定向”的思维,对学生的的解题方法法听而不究,迫不及待地将目光投向另外的同学,根本就拒绝没有追寻他这种解发的根源,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

[案例三]听而不引,滞于形式

师出示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小亮有5个苹果,小明苹果比小亮多几个?

生:列式解答,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8-3=5(2)5+3=8(3)8-5=3

师:那么你喜欢哪一种呢?并告诉老师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8减3得5,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生2:我喜欢第(2)种,因为5加3得8,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生3:我喜欢第(3)种,因为8减5得3,所以小明苹果比小亮多3张。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种解法呢?(师预设是第3种)

学生有的喜欢第(1)种,有的喜欢第(2)种,也有人喜欢第(3)种。

师:再想一想?

生沉默不语……

师:(无可奈何)那我们今天先这样,以后再讨论吧。

这位教师想在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引导,可是他只听得进去自己预设的答案,当学生出现意外回答时不置可否,以一句“下次说”简单地回避,使这次讨论滞于形式。缺乏思维的倾听,使课堂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善于倾听。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着活跃的思考和智慧的引领。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做出教育的决定,或引领学生的疯狂想象,或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或激活错误的资源……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1、、倾听--引领学生的“疯狂想象”

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响应生命,儿童就是那鲜活的生命。外甥女告诉我“桔子变成猕猴桃”,我非常惊讶:桔子和猕猴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水果,桔子怎么会变成猕猴桃了呢?经过耐心的倾听才知道,因为桔子烂掉了,颜色如猕猴桃,所以说“桔子变成猕猴桃”。耐心的倾听使我体会到孩子这个鲜活的生命,可以为我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次全新的体验。而这样的情形我在《比轻重》的课堂中也感受到了。

老师出示一个青椒和一个萝卜的实物,让学生来比一比那个重哪个轻。学生有的说用手掂一掂就知道了!有的说把它们放在一盆水里,浮上来的轻,沉下去的重,教师及时表扬学生“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学生的思维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有的说我只需要一根橡皮筋,把青椒和萝卜吊在上面,把橡皮筋拉的长的东西重!有的把两支铅笔扎成十字架,两旁各吊一根绳子做成自己的天平,把东西放在上面称一称。又有人想出了妙招:把青椒和萝卜分别放在纸上哪张纸弯下去的多,就哪个东西重!还有人想出了奇招:要一个塑料盆,把青椒和萝卜扔下去,哪个发出的声音大,哪个就重……

我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奇妙的“大千世界”,教师只要静静地站在角落里倾听,稍稍给他们一点鼓励,把足够的空间交还给学生,那么就样这个案例中的孩子们,奇妙的情趣,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象,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课堂成了“阳光课堂”,学生便成了那一个个在“阳光课堂”里快乐飞舞的小小天使。

2、倾听--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

课堂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教师一定要“有意”,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他们的奇思妙想。只要教师有心去倾听,或许,能从学生的“灵光一现”中从听出动人的旋律,在课堂中谱写一曲创新之歌。

例:求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下图(单位:厘米)。

已经有学生想出了三种解题的方法:(5×10+5×5+10×5)×2,5×10×2+5×5×2+10×5×2,5×10×4+5×5×2。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就问:“××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如果老师满足于在备课时预设的三种解题方法,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下面这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了。)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算法是5×10×5。

师看他列的是求长方体体积的算式,于是就说:“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不是求体积。”其他同学都笑了。

生:老师,我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起先,老师枉猜学生的心思,可听说学生确实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马上转变想法,决定把宝贵的课堂时间再次交给学生,一“听”为快。)

生拿起一个长方体学具,指着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即:5×5×10。

短暂的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

(赞扬的掌声证明老师的决定是正确的,赞扬的掌声表达着学生的心声:我们需要解释自己见解的时间。)

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

师:你的想法跟刚才那位同学不一样吗?

(这次,老师不再枉猜学生的心思,枉加自己的想法,放手让学生一讲为快。)

生: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的,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掌声又一次响起。

(这掌声,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赞赏,也是对老师的肯定,赞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和两只聪耳,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捕捉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国度,倾听学生异想天开,为学生哪怕是稚拙的、愚劣的想法而喝彩,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解答。我们要利用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3、倾听--激活学生的“阳光错误”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反射出智慧的光芒。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教师从显露的错误中捕捉“闪光点”,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将合理成分“激活”,使错误变成“阳光错误”,课堂变成“阳光课堂”。

案例:可能性大小

师:小朋友,通过游戏,我们认识结果的可能性。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词语来描述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例如,太阳早上一定是从东方升起的。

生1:今天可能要下雨。

生2:过马路,一定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

生3:儿子不可能比爸爸高。(这是个错误的例子,教室里出现了小声的嘀咕。)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4:我认为是的,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比爸爸矮。

生5:不对不对。儿子长大了,有的就比爸爸高,我表哥就是这样的。

师:那么,怎样改一下说法就对了?

生:儿子可能比爸爸高。

师:儿子与爸爸比什么就可以用到“不可能”一词呢?

生:年龄。

师:怎么说?

生:儿子的岁数不可能比爸爸大。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容易出现错误。在案例中,学生受自己生活中“爸爸比我高”的影响,考虑问题比较片面。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正确认识儿子和爸爸比身高、比年龄之间存在着不同点,应该区别对待。教师的耐心倾听,以部分学生的正确认识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智慧火花,从错误中提升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调控,站在新的视角给“错误”以新的定位,热忱地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用我们的热情去倾听,用智慧去激活学生的“错误”,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阳光般的生命活力。

篇8: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 引入新知, 为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奠基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如教学“循环小数”时, 先让学生听“山上有座庙”的故事, 再听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 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 此时我适时引入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 就象闹钟的滴答声一样, 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 (依次) 不断重复出现, 这就叫“循环小数”。这就让学生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新鲜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样并不神秘,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新知, 为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供氧

很多学生感到数学难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能轻松的学习数学, 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 应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 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来,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 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如在教学圆周长时, 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 让学生对自己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 组织讨论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大小、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联系?学生从测量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这时, 学生自然迫不及待的动手测量计算, 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 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 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操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又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只要善于发现, 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巩固知识, 为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保鲜

学生要想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新知, 在课堂数学中, 须对新知加以有效的训练和巩固, 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或实践, 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逐步的培养。例如, 在探索“相遇问题”的应用时, 其中的关键要素:相对 (相向) 、同时、同向……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 理解不透, 容易混淆, 我就编导了几个情境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表演:1、同时从两地相向 (对) 而相遇;2、同时从两地相向 (对) 而相遇后又相距;3、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而相距;4、同时从某地同向而行后相距……。表演后, 再让学生用语言编题叙述。从而让学生实实在在加以理解, 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真有趣, 生活真有趣,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 应用新知, 为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提速

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而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课堂练习中存在着大量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题材, 长期这样的训练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尽管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 但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我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力求让学生用所学新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至用。如: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 就让学生解释我们住的房子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思考为什么推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状, 而不做成三角形?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 让学生思考把4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多少?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训练, 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服务, 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

篇9: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87-02

数学味,笔者的理解是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中的传承和发展。要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有数学味,除了要有更多的专业的数学知识做支撑,更要把这种思想人文渗透在学生的数学故事中。看张齐华老师的课,再对比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在激趣导入中体现数学美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一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圆这一平面图形的美,进而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课堂上,张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线图形相比,你觉得圆美在哪里?”“除了外表光滑、匀称,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成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与圆的美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吗?”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都在探寻“圆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终结果却指向了圆的内在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构成的圆的和谐结构。至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了这节具有浓郁文化气质的数学课。

在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与整理》一课中,为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东盟博览会给我们广西带来的机遇这一时事问题引出了计算面积、周长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周长与面积的含义,并让学生意识到:计算周长与面积,我们要应用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知识。笔者力求做到导入中的平和而不失数学味:同学们,南宁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南宁市的房地产保持良好的投资和销售势头。这是我们南宁市的规划用地图。经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土资源局决定对这块地进行公开拍卖。(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开拍卖地块示意图)

你能从这幅土地拍卖示意图中找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并闪烁抽象出图形。从这些平面图形中选出一个说说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它的周长,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它的面积,也可以结合现实中的情况来谈一谈。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学生对此种数学课的导入甚感兴趣而自觉进行了数学学习。

二、在总结点拨中体现数学的柔美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中,“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张老师用课件呈现了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后问:“猜猜看,三个同学看到张老师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让学生发挥想象,自我猜想、自我肯定。在每一次点拨提问当中直击主题,但又有着瞬间的柔美,让人不得不跟着他的提问深入思考,这看似顺接又似转折的一句句问话彰显了张老师背后对数学味的柔美追求。试想,如果此时的问题改为:猜猜老师第四次能投几个?那么问题的价值则会大打折扣。作为数学教师,不要把数学味简单地归结为严谨、深奥和冷冰冰,其实数学味散发出的那种柔美的情怀正是许多数学教师所缺乏的。

三、在评价肯定时体现数学的人文性

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画出圆后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学生的精彩回答让张老师有了这样的评价:“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一句多么贴心的话语让更多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延续。试想,如果评价是:大家都懂得这句俗语的古今意思了吧,看来大家通过努力还是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出了同一种圆。两种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评价,但前者更是我们数学老师缺乏的一种对学生人文的肯定,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赞扬,一种让人还想跃跃欲试的创新。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时碰到这样一道题:一个晒盐场用100g海水可以晒出3g盐。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以学生以往的经验看到单位不统一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单位换算,这次也不例外。“老师,我觉得可以不用换算单位吧。”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太肯定地响起。“怎么能不用换算?一个是克,一个是吨。”“比例式的左边是100g海水和3g盐比,右边是585000吨海水和x吨盐比,比值应该是相等的。”听到这里,笔者鼓励他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结果不换算单位的那个学生第一个完成,笔者让她在黑板上写下来,大部分认为应该换算单位的同学也在草稿纸上认真地算起来,等他们算完再看黑板时发出了“还真是不用单位换算啊”这样的感慨。此时,笔者给予了他们肯定的评价:“条条道路通罗马,虽然远些,但你们选择了一条稳妥又一定能到达的路,而她却选择了一条有一定风险也不一定能到达的路,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她,让我们在风险中看到一条捷径,以后也学会尝试着走这样的路呢?”一番话,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肯定。笔者想,正是有了张老师给予自己的启示,才有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评价。

以上笔者谈到的一些不够成熟的体验,都源于张老师那富有浓郁数学味的数学课给予笔者的启示,将自己的课堂与它相比较,有的比较满意,有的尚需改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让人回味无穷的理性之美。

上一篇:平凡人伟大事作文下一篇:新时代新作为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