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24-04-20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10篇)

篇1: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枣庄镇中心小学

王广鹏 2011-8-17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叫王广鹏,男,现年33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1997年9月从阜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枣庄镇中心小学任教,担任过少先大队辅导员,现为该校的德育副校长,十四年来,我以满腔的热情默默奉献家乡教育事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培育出了满园桃李,更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收获了不少的荣誉。

2003年8月被授予“阜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2004年在颍东区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中被评为“师德标兵”。2006年,阜阳市教育科研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成员,2007年12月结题。2008年9月被评为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2009年接受阜阳市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组采访,收到了较好的反响。2010年参加了安徽省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10多次承担区教研室组织的授课任务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领导、同事的热情帮助有很大的关系,但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更如何克服以前的“教师一身汗,学生没事干”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开始,教师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学习。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学习《鸡兔同笼》一课时,通过鸡变兔和兔变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假设全是鸡或兔时的解决办法,再与列表法、画图法进行比较,从而优化了算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主题的思维活动。其实,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如鱼得水,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2007年9月执教的《线的认识》获区级一等奖.。2006年《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观察与反思》获市数学论文二等奖。2006年6月体育教学设计《小青蛙找家》获区三等奖。2007年《线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在《颍东教研通讯》第6期发表。2008年《一课三练,越练越精彩》获区论文一等奖。2010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2009年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2010--2011年暑假,被阜阳师范学校继续教育中心聘为授课教师。

十多年的磨砺,十多年的成长,使我在汗水挥洒间得到了许多。回首昨天,我没有悔恨;展望明天,我信心百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与同志们一道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篇2: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性、探究性问题、动手实践的活动及充满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生动情境,有助于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二、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活动性情境

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比如,学习排列组合时,可引入排队的小游戏或者摸球的.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排列分顺序和不分顺序两种算法。在学习圆、椭圆形状时,可教学生动手用简单的工具画椭圆,通过动手,引导学生对椭圆给出自己的定义。实践是建立主体和客休之间情感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制作、小游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抽象知识的加工。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创造生动的情境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数学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加上贯穿在其中的数学原理让学生感悟数学应用的真实性。这两种途径都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了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篇3: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一、实验型数学活动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性”让许多学生望“数学”而“生畏”, 甚至“止步”。因此, 通过具体的感官和体验, 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 应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认为, 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征, 设计必要的“化抽象为直观, 体验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实验型活动。根据活动载体的不同, 实验型数学活动可以分为实物型实验活动和模拟型实验活动。

1. 实物型实验活动

实物型实验活动是指学生利用必要的实体物质型学具,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和猜想等必要性铺垫过程, 探索数学规律, 抽象数学知识[2]。当数学知识抽象度比较高, 所需学具又比较容易获得时, 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物体的实验操作和感知来体验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 教师利用方格纸, 让学生动手测量若干三角形的边长, 计算三角形边长的平方来探索勾股定理。方格纸的使用, 不但较好地避免了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误差带来的不便, 还可以为后继勾股定理证明思路的形成打下基础。

2. 模拟型实验活动

模拟型实验活动是指因各种原因无法在实物操作环境下进行实验活动, 基于多媒体技术、相关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等创设实验平台,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和猜想等必要性铺垫过程, 探索数学规律, 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 方程的近似解对“精确度”要求较高。如果设计实物型实验活动, 不但操作烦琐, 操作精度很难满足要求, 而且学生也很难体会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直观体验。因此, 教师就可以基于多媒体和计算器设计实验型的数学活动。比如,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 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 m长的线路, 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接着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展示, 指出维修工人首先从中点C, 用随身带的话机向两个端点测试时, 发现A C段正常, 就断定故障在BC段, 再到BC段中点D, 这次发现BD段正常, 可见故障在C D段, 再到C D中点E来查。每查一次, 可以把待查的线路长度缩减一半, 如此不用几次, 就能把故障点锁定在一两根电线杆附近。教师通过动态模拟, 不但可以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点学习必备的直接经验, 而且还很好地描述复杂的二分法原理, 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为后面求解方法的探究打下基础。当然, 要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形成的模拟实验中, 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二、合作型数学活动

除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外, 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或群体合作交流对于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数学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认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经验和数学学习内容特征为基础, 根据数学知识学习的需要, 面向全体学生, 创设有效的合作型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 积极发言, 有效倾听, 主动建构和理解数学知识。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 教师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了二分法原理以及与方程求解的关系后, 就设计了“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方程x3+x-1=0的近似解 (精确度0.1) ”的小组合作型活动。教学过程表明, 这种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思路的时候,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获得启示和灵感, 体验解题遇阻时的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快乐, 同时, 也让学生体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完整过程, 进一步巩固二分法的思想方法。但是, 由于学生心理特征的限制, 在合作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比如, 该教师就通过两个思考题:“用二分法只能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吗?是否所有的零点都可以用二分法来求其近似值?”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进一步反思二分法的特点, 明确二分法的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 并认识到它只是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 在合作型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不但要精心预设合作型数学活动, 还要适时参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流向和活动节奏。

三、探究型数学活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学生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 而不是一个具有完整精神世界和独特个性的人。绿色教育教学观认为, 要使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丰富性得到充分展现, 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 生命的内涵得到丰富,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 拥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增长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将探究型数学活动列为考查数学课堂是否关注“数学本质”的指标之一。

所谓探究型数学活动, 就是基于教师精心设计或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 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运用和发展的过程, 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 体会和欣赏数学的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型数学活动基本模式一般为“创设情境——学生提出假设——引导探究——修正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并验证结论——交流与评价”的循环过程。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课堂教学中, 在用几何画板进行模拟解释了二分法原理后,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 基于原先的情境, 创设新的情境:假设电话线故障点大概在函数f (x) =x2-2x-1的零点位置, 请学生先猜想它的零点大概是什么, 如何找出这个零点?对于这样的问题, 首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假设, 根据函数图像, 学生提出零点可能会在2到3之间。在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后,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究, 如果两个端点的函数值是异号的, 那么函数图象就一定与x轴相交, 即方程f (x) =0在区间内至少有一个解, 根据这一点学生会继续缩小范围。经过探究方案的形成、优化后, 教师与学生重新实施了方案, 最终找到了两个近似解, 并形成了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在探究型数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通过“问题串”的设计,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疑问状态, 但是教师不要过多干涉, 只需对其研究方向做引导即可。

基于数学学习内容特征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 建构必要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学习真正的“活数学”, 不但是中学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也是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瑞霖, 綦春霞, 李孝诚.数学活动理论探求与实践反思[J].数学通报, 2012 (7) .

篇4: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

一、利用“需要”刺激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是自然学科之母”,是物理、化学各门功课的基础学科,是人们从事科学试验,生产建设、社会活动等不可缺少的锐利武器。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如介绍在日常生活中的房屋建筑、衣服裁剪、制做家具等都要运用到数学知识,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的音乐并配以画面,这首儿歌学生熟悉,和着音乐大家唱起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师不失时机提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和谐宽松的氛围、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精神亢奋、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再如《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可创设问题:大家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那么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会有变化吗?有什么规律?n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该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數学现实出发,将三角形、四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在知识间有机联系,同时把转化、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由简单到复杂的演绎等数学思想系统整合,反映数学知识纵向联系,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构系统,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机结合,问题情境的层次性提高,艺术性增强。

三、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兴趣

数学教师不能像一个蹩脚的厨师,每天都为他的顾客做同样一种饭菜,要像一位高名的演员,会塑造出多种有血、有肉,有特点,令人崇拜的人物形象。例如: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代数”,学生首先对小学时的数学改为“代数”,想探究明白,加之新教材由以往的首先讲授“负数”变为“字母代表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是开始就讲字母代表数的简明性、优越性,而是先做一个游戏,由一个学生把教师的年龄写在黑板上(教师看不见)然后按以下程序算:年龄加50乘于10减去40,再将得数告诉教师,教师就马上告诉学生黑板上所写的年龄,学生都很惊讶,教师再告诉学生所用的方法乃代数方法,用到了字母表示数,这样一是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自然导入新课。

四、视想结合,进入情景,引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的求知与求学欲望激发起来。”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并非生来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形成的。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利用视觉、听觉、感觉、知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数学教学中的抽象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体现出来。如: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先课件出示:螺旋桨、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为了更深层次领会“平移”的概念,正确数出平移格数,在用课件展示房子的平移过程中,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观察房子的不同部位,各自数出各点平移前后的格数,最后大家再一起归纳得出:图形(物体)平移的格数就是图形某一点移动的格数。数平移的格数只要看图上某一点即可。这样学生就会乐学把课堂当作乐园,始终不会迟到、旷课、走神,惟恐享受不到课堂的乐趣。

五、利用辩论,调动兴趣

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辩论,老师要与学生在平等的立场上参加辩论,这样对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提出一些易混概念,及一些是似而非或似非而是的问题,让学生辩论,这对学生加强理解增强记忆大有好处。展开学生辩论,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越辨越清,越争越明,从而掌握知识,这样做不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发现数学尖子。例如:在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识后,教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其中有一道题是:“大于1的分数是假分数,”学生对这道题产生了分歧,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这句话不对,因为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也就是说这句话没有说全面。两种观点的人都很激动,情绪高涨,都有十足地把握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时候老师去讲解道理,恐怕能听进去的人不多。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抛给学生来处理。让学生展开一场辩论以定这道题的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但目的和结果都是一致的。时代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向课堂要质量。在教学中,坚持以上几方面贯穿于数学课堂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大面积获取教学丰收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志淼,赵建功.《对数学学习兴趣有关问题思考》.《数学通报》,2007年5月第10期.

[2]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建才.1995年5月.

[3]王素霞.《浅谈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10月.

[4]庄友宝.《探究式教学的几个策略性问题》.《中国人民教师》.2007年5月 总第一期.

篇5:如何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学生感到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巧妙激疑,成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如何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我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抛“绣球”时,只有当“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实验后,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且记得牢。

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使教学生动风趣。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选择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应用风趣语言开导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有一次我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明进化论的开尔文”,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整个课堂气氛也都活跃起来了。

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师授课时,若能将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融为一体,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感情运用等技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的铺垫。

此外,在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时,我们还须正确处理好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激发情感,建立民生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必须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热爱一个学生,则可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弃一个学生。公正无私的教育之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为重要,爱可使他们抬起头走路,将感激之情迁移到学习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潜力,使他们不至于因成绩不好而沉沦下去。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学生变“要找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是否对学生充满高层次的教育之爱,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尊重学生,人格平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同样学生的人格也不容侮辱和侵犯。如果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体罚的话,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屈辱感和逆反心理。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否则将逆其师而背其道。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学生,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改变“训斥”“强制”等做法,让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绿洲。

(三)以情动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变化具有复杂性,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多数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应注意个别学生的情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情感又具有感染性,即以“情”动情,要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听讲,教师应像春风细雨一样,和蔼而严肃、平静而安详,即使有突发事件发生,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以防打乱学生正常的听课情绪,影响师生课堂情感交流。

(四)疏通渠道,增进师生友谊

当一些学生学习中不能将教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教师不要一味责备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而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加强师生合作,共同树立信心

要学生学好物理,重要的是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而首要条件则是教师本人要有信心。我每带新班都向学生保证:一定使物理这门课成为各人的优势学科,并根据过去的成绩适当做自我介绍,使学生对教师既了解又敬佩,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物理课上跃跃欲试。另外,平时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排疑解难,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使他们在情感上热爱物理。同时,还应对学生在各种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良好的思维,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巧妙激疑,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起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答疑提高。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做法以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精心“设疑”

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苗田灌水能防霜冻?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深深吸引学生探索。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兴趣,应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二)“正反”对比

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受种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错误,对于他们在知识上暴露出的缺陷,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样通过正反对比的思考和分析,可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内,着意提出一些要求有创造性或独特见解解答的问题,就好像摘桃子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那样。这跳一跳引起的思考和探究,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鼓励学生提问题

让学生向教师质疑,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我主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

(五)运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克服题海战术,培养探索精神

通过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解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好的解法应及时给予表扬推广,鼓励把知识学活,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凡是课本上规定的实验我都认真做好,同时还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例如,将一只鸡蛋放火装满水的烧杯中,蛋沉底,用竹棒搅动杯中水,蛋上浮,学生惊奇。此时,我告诉学生空心的竹棒里装有细盐,盐溶于水,溶液密度变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上浮,使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此外,我还将故事法、游戏法、辩论法、演示法、竞赛法等激发兴趣的做法引入课堂,以趣激学,始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作用很大。

篇6: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摘 要: 本文围绕学大纲、转观念、养习惯、强意志等阐述了如何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观念 课堂模式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有相似的一面,而且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独特开阔的学习活动环境,给学生充分观察、思维、操作与实践的表现机会,它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活跃性、实践性、创造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在基础课程改革实验中,着意寻找活路,激活课堂,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一、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越抓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还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期备课时翻阅。

二、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每位体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重视学生,从行动上研究学生。不研究,不探索,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肯定在教学中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在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营造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感受、体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我在教四年级垒球掷远时,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掷远”的问题试掷纸飞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用力、快速、不高不低、动作合理”才能把纸飞机飞得更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再教正确的方法,讲解投掷的相关原理,对于小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而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视为师生共同探讨、相互磋商、同学互帮互学、共同促进的场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三、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订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1)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2)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3)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教师要讲清动用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拉大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米~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米~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要求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作、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篇7: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让课堂充满活力》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加需要采用多种刺激手段,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上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训练而且训练必须要注重实效,能够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融洽,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三、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态的,只有在活动中,兴趣才能发挥其对认识和活动本身的推动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儿童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在课堂上如果能恰当的采用竞争等激励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刺激做出迅速反应的水平,从而使有意注意得

到加强,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敏,而且通过竞赛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效果,在一些对话较多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评价中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可以积极引入课外知识,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小故事作为引题,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巧妙运用故事引入,常常能够调节课堂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篇8: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一、新颖导入,兴趣盎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导语,两三声,几句话,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数学课堂波澜起伏,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步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今天你们可以考老师。”学生兴致很高,“小老师”举出不少分数,我把这些分数分别填在两个集合圈内(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起初他们感到怀疑,经过检验,结果确认我的答案无误,这样他们就由怀疑到信服。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 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 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说:“请你们自学课本,然后说说你懂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要问,好吗?”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鼓励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学生有的问:“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计算一年的天数?”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是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三、因材施教,分层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于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优等生造好“自助餐”,给中等生调好“套餐”,给学困生定好“配餐”,这与新课标教育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谋而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高,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完“圆的面积”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主任选。

1. 学校水塔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学校水塔的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学校水塔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 一头大黄牛被主人用2米长的绳子栓在草地上的一根木桩上,大黄牛看见这么多的绿油油的青草,心想:我非把它吃光不可。请问:大黄牛能把所有的青草都吃光吗?它能吃到多大范围的青草?请求出大黄牛吃青草的最大面积。这样就能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得了。

四、运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客观的评价方式能通过学生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潜在积极性和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为教师—学生的单项评价,评价的主导在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对象。因而,学生只有接受评价的结果,没有参与评价的意识,抑制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我们必须构建学生自评、组间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的激励机制,促进合作学习。并且这种评价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全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好的评价方法,不仅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考试定乾坤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实行二次考试的评价方式,考试有A、B卷之分,第一次测验完A卷后,针对A卷出现的错误,再出B卷,让出错的学生参加第二次测验,把最后成绩记入档案。进行二次考试后很多学生追着问我:“老师,我这个题为什么出错了?”“老师,这个题怎么做,教教我吧!”看到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感到无比欣慰。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学会了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充分提高了对自身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对一些数学实践方案,如:用平面图形拼出图案;给身边的圆柱设计服装,等等这些实践性作业,我们可以根据作品质量和制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评出一、二、三等,分别按5分、4分、3分记入成绩单。通过开展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评价,从而真正发挥了评价的作用。

五、体验创新快乐,创造活力课堂

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在教分数初步认识时,先问学生:“谁用不同方法把半个苹果表示在黑板上?”学生有用文字的,有用图形的,有用小数的,有用分数的,我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而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了苹果的一半。现在认为自己的表示方法不好的擦去,认为好的保留。”这时 (0.5, 1/2) 保留在黑板上。这样看似小事,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给学生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学会赞扬。“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有道理,但“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好的赞扬有时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教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问:“猴王聪明吗?”学生回答:“聪明。”我接着又问:“如果猴王要5块、6块怎么办呢?”待学生说出后,我又及时地表扬:“你们比猴王更聪明!”

篇9: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注重操作实践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他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以及进行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让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并在实践中去感受,探索未知,这样,学生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动手测量两条相差3厘米多的电线。让学生进行比较,产生疑问,多的部分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测量,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并用铅笔指出来。有了这一系列的动手实践,1毫米的长度就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通过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书了解国内外科学发展新动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创造。例如,在教学“通分”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孙悟空拿到两块同样大的饼,一块切出了1/2,另一块切出它的1/3,猪八戒想,我可要吃大块的。同学们,你们说馋嘴的老猪会选哪一块呢?由于问题是故事情境中提出来的,学生兴致高,纷纷说会选大块的,但不知道是1/2块大还是1/3块大。于是教师顺水推舟,请大家边思考边讨论,比较1/2和1/3的大小,可采用哪些方法?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学生得出了如下答案。生1:可以把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分数再比较大小;生2:也可以把两个分数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生3:画线段图;生4:把它化成小数再比较。

三、激发问题意识

教学时,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难度时,老师给予表扬、鼓励。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求,引起哄堂大笑时,就会挫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使他在课堂上沉默下来。所以,对不善提问的学生更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提问的勇气。

教师要在鼓励学生多发问的基础上朝提问的针对性方向迈进,提高质疑的质量。首先,我认为初始阶段教师要示范培养,引导学生怎么质疑,巧妙地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过程,让学生模仿,使学生悟出提问的方法。其次,上路以后,要精心设计,诱导学生实践质疑。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采用“分”的方法——把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证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合”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自学,提出了许多既有价值,又令听课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1)完全一样是指什么?(2)三角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对吗?(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变成底×高/2吗?(4)用一个三角形怎样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是后两个问题,教师如果不吃透教材,怎能处理这些问题,怎能将我们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呢?第三,要多途径、多方面为学生留存质疑机会,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例如,讲质数、合数时,故意不讲1是什么数。让学生产生1是什么数的疑问。再比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学生猜一猜接下来老师会问什么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解决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四、呼唤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培养积极参与、平等竞争、互相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有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被人尊重。因此,一堂优质的课必须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优质的合作,教师应创造机会与学生合作,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如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老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10: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摘要】

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其思维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思维的推理、拓展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而数学学科对于聋生来说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推理很强的学科。但是先天的不足导致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迟缓,表现为思维模式过于单一,思维空间过于狭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提问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大力开辟第二课堂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有效提高聋校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培养聋生 有效提高 数学课堂 教学质量

数学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其应用十分广泛,对于聋生来说,更是他们今后独立生活,从事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能力。聋生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聋校教学活动中,以贯彻新课程中的新思想、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是我们聋校教师必须遵从的。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促进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激发和培养聋生的学习兴趣显得相当重要。

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学习的新知有关的一些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1、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利用故事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到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听后灵机一动,就事论事,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进餐?’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便笑着告诉了老师计算的方法及人数,老师高兴着夸这位同学聪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告诉老师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欲扬先抑,深化兴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讲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抢答的判断场面。规则是:只要你认为对就站起来。题目如下:(1)在同一圆内,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2)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两题学生都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了。紧接着第三道是:在同一圆内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受先前问题的思维定势,学生陆续站起来了。这时教师边演示边问:在不同方向的两条半径呢?学生由此得出:当两条半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可组成一条直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的发挥智慧的潜能,深化所学的知识,从而强化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熟练运用语言工具,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

在聋校,手语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手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熟练掌握手语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当然掌握手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师生通过有效交流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要注意聋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通过讲解重点化解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再者,根据有关调查分析,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交往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教学交往风格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交往环境及聋生的个性特征运用相应的教学交往风格,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

三、课堂中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组织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如:求直线y=x+3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城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后,再问若要求其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通过点的坐标来得到直角边的长度。

2、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老师就不能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回答出面积后,那么斜边AB上的高怎么求?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问题:求直线y=2x+

3、Y=-2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3、提高提问的技能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提问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一句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加强聋生数学实践,活化教学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给聋生提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使聋生感觉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聋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应用”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知的。因此,教学中应努力让聋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并引导聋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聋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聋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学《比例的应用》时,课后练习中有根据比例制作农药的应用题,聋生对此没生活经验,理解存在困惑。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炒菜加盐的生活场景为例进行讲解,菜多就多放盐,菜少就少放盐,菜和盐也是有一定比例的„„这样,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很容易让聋生学习并掌握知识。

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于校外、课外活动中。校外、课外活动中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所以,在聋校要注意开辟数学课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是课外活动生动有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创新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乐于交流,积极探索,促进自己创新心理品质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有效性的目的是 “通过各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最终让聋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有效的发展”。作为聋校数学教师,我们既要正视聋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与健听人存在的差异,并努力把这种差异转化成一种资源,同时注重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因素与多种教学手段,全面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把它变成聋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使每一名聋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让聋生在课堂上充分的“活”起来;“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使我们聋校的数学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命与活力!

上一篇:渐凉的秋天作文700字下一篇:2019住院医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