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与创新教育

2022-08-26

第一篇:数学课堂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

○天长小学沈美莲

本书是校本研修热点丛书中的一本,本套系列从书由成都教育学院周小山院长,严先元教授负责编写设计并组织运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由本书李建萍担任主编,郑大明担任副主编。各部分的编写者:第一部分:郑大明;第二部分:程依青、郑大明;第三部分:赵笑梅、李建萍、陈琳、林方全;第四部分:李建萍、文芳、汪峰。全书由赵建萍统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针对广大教师在小学数学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实践的感悟和反思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本书在撰写中注意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提出问题,并以一线教师探索与创造的经验为依据,给出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澄清模糊认识,解决问题。

本书特色:

1、理论阐述通俗易懂。

2、课例鲜活而富有内涵。

3、行动策略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

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目标,第二部分是课程内容,第三部分是教学活动,第四部分是课堂学习。全书针对40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每一个问题都力求作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理论认识尽量深入浅出,实践有操作性,从而切实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每个部分内容,我都有比较感兴趣的点:如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怎样恰当地陈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性目标的定位程度

2、准确把握“经历,体验,探索”等活动过程性目标的行为程度

教师在研究如何在课程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研究的是我们如何把学习过程科学而又质量地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经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的心智得以运动,且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生的情绪感受;其次要研究的是体验,也即如何让学生在完成经历之后,回过头去审视自己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体会自己是通过哪些步骤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的。

3、科学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划分,制定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中,又讲到“要真正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必需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需要渗透数学思考方法?

2、教学从哪里开始?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教材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为教学

顺序?

3、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第三部分教学活动中,又重点论述了“怎样认识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人文学习环境

1、关爱学生的学生活动

2、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二)营造以对话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1、生生交流自主探索

2、师生交流共同发展

第四部分课堂学习中重点分析学习方式开始,揭示了学习方式的概念,着重分析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揭示了三者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在新课程中如何引导等内容。

人类已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什么是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拿破仑·希尔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团结努力”。什么是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合作学习,将学习任务下达到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都有义务为共同体的进步作贡献,这促使每个成员都为共同的目标亲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发现,思考,尝试,交流,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学会合作已经是现代人的基本的生活方略,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我们教育领域合作尤为重要,由于我们要培养现代具有较强合作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们在平素的教育中恰恰是忽视了这种意识的培养。在2002年微软教育论坛上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拿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打起了比方:“如果举行编程比赛,一个清华学生对一个麻省理工学院学生,我赌清华赢;双方各出100人,我可能要偏向美国赢。”故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迫在眉睫,而起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合作;再者,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还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共育英才。在此系统中,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似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有效的开挖。因此,教师学会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合作呢?

首先合作者要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使合作者形成合力执著的去追求。合

力在物理学中是指:多个矢量在方向一致(共线同向)时,矢量值最大;而多个矢量组合在一起有夹角时,会形成内耗,矢量值较小。共同的价值追求即方向一致,可以使大家产生合力;再有,合作者集思广益——凝成合力的智力支持,合作者积极参与——凝成合力的行为保证,合作者相互体谅——凝成合力的情绪协调。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要用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来指引,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准确定位,让师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去,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中这样介绍:在合作学习中逐步制定活动规则,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让每个孩子分别承担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如收集信息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讨论的习惯;互相配合的习惯的等等。

在当今这一社会,我们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自己同样也要学会自主,探究。而且不仅要合作,还要学会学习。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观念,要渐次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就需要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学习、学习、再学习,全力建设学习型学校。

教师个人要勤学不辍,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人生主餐。首先教师要主动学习间接经验。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语);向周围其他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可以少走弯路;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再者,要积极主动积累直接经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长才干。学习中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迅速获取有用信息;二是利用它来解决问题;三是变革它推陈出新。

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主旨是培养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要积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探究活动。师生、生生、生与媒体间可以尝试专注式学习、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络探索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我们的学习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愿学、乐学、创造性的学。(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单一主体探索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它经常以网页呈现问题作为开始,引导学习者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犹如一位探险者,与一群各俱专长的探险高手,在网络中作知识探索。)

我们的社会正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即学习。许多国家提出如新加坡等建设学习化的国家,上海等城市提出建设学习化的城市,我们教师工作成长的学校也应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而打造为学习型的学校。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五项修炼是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这五项技术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或分割开来。我们的学校要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用共同的远景目标培养成员对学校的长期承诺,客观的审视自己,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团队中成员不断超越自我,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提升整体的教书育人水准,全力打造学习型学校。

第二篇:创新教育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随着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迎接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应在继承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对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创设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关键词:创新教育 第二课堂 情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29-02

1 引言

创新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育对象的创新素质,它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唐国庆,周振铎1999)。其核心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即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创新教育主要在于对学生语言技能、语用能力、思维习惯综合运用及其激发自身思维能力潜质的实践引导。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大学英语创新教育,需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客观状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成果。

然而,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英语学习对于我国大多数学习者而言就是为了考试,应试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他们在实时外语学习过程中除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外语学习成功体验,有的甚至长期在错误的学习理念下苦苦挣扎,学而不当,用而不达,费时低效,严重挫伤外语学习的积极性(蔡基刚2009;周燕2010)。部分教师也深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结果也只能围绕教材和练习题展开教学。总而言之,第一课堂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师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等较客观的因素,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第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现阶段,常规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课文为主要任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一方面受到场地、课时、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承受来自

四、六级考试的压力,教师更加倾向于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囿于条件,英语小班教学没有普遍铺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一个老师面对五六十个学生的模式,难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口语训练。口语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积极活跃,而那些口语能力差的学生愈发自卑。于是,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口语能力差的学生却越来越沉默。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配合教学的情感。此外,考核成绩的测试方法也往往只能反映学生对语言形式掌握情况,而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检验却缺乏效度。

情境认知将语言知识看做一整套工具。她的重要特征是:语言工具只用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掌握和理解,语言知识具有情境性,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立。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不受教材、课时、场地的限制,通过丰富的形式内容,创造英语使用的各种有效真实的情景环境,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此外,作为第一课堂的课外延伸,第二课堂还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属于实践教学,能够为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及创新精神塑造提供健康宽松、潜在引导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创设健康宽松、潜在引导的教育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黄立鹤,2010)

3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

3.1保障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因此,在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平等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把单向的主、客体被动接受的封闭教学模式转变成主体兼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竞争承办、自愿报名、自主设计组织、自主管理等方式,使学生与教育者共同主导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第二课堂运行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是决定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把教育者作用于大学生自身的外部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转化不仅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更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

3.2 注重语言基础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培养

学生仅仅靠第一课堂上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操练远远不足以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况且,就目前而言,由于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又极为有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英语第二课堂将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

第三篇:素质教育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

重庆市忠县中学 彭剑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课堂设计的各环节都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本文就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谈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 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般是:学科标准、会考说明、高考考试说明、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实际水平等.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轻视技能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只研究认知目标,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 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如知识目标就是要根据大纲的认知要求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能力目标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识记、阅读、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此外,素质教育还特别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建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例如:《充要条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 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面面俱到,也不是在教育目标上搞平均化,更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充分利用知识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进行课堂目标的科学设计,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构建素质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这已成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 1.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去做与习惯思维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这种思维方法无疑地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事实上,关于“逆”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如乘法和除法、乘方和开方、定理和逆定理、命题和逆命题、微分和积分、进与退、动与静、„„.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主要抓: (1)公式、法则的逆用

在不少数学习题的解决过程中,都需要将公式变形或将公式、法则逆过来用,而学生往往在解题时缺乏这种自觉性和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逆向应用公式、法则的基本功. (2)常规解题方法的逆用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其主要的思路是:顺推不行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了就考虑间接解决;从正面入手解决不了就考虑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探求其不可能性;用一种命题无法解决就考虑转换成另一种等价的命题;„„.总之,正确而又巧妙地运用逆向转换的思维方法解数学题,常常能使人茅塞顿开,突破思维的定势,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这是逆向思维的主要形式. 2.改封闭型题目为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多给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

对于教材中直接采用“已知、求证、证明”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的封闭题(这类封闭式的题目比比皆是),教师也应有意识地把它改造成开放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一般的结论,然后再证明. 3.抓好类比能力的培养,为猜想提供依据

由于获得猜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归纳和类比.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好归纳和类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类比是发现的泉源”,它是获得数学猜想的一种基本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由归纳和类比猜测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只有经过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才能肯定其真假性.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猜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指明解题方向,通过使一些原来“山穷水尽”的题目转为“柳暗花明”,提高了解题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4.改封闭型题目为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本中,一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恒等式问题,都可以改编为探索性问题. 5.确定答案改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强化,教师在编造题目时,应注意将常规题目“倒过来”,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 有的时候,这样编出来的题目(现编现讲),学生的解题思路非常清楚,记得牢.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学生也会学着编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这样编出来的题目,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还要求解出来. 6.重视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然而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一般说来,是不够重视的.事实上,有很多数学问题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显得相当简捷. 7.重视多学科的沟通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数学知识的多角度应用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在高中物理、生物、化学等的习题中,有些也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从而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限于篇幅,这里仅举与生物和地理相关的题目各一例.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谈的有系统地进行培养外,还应经常鼓励学生突破旧有相关知识的局限,不因袭前人,敢于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出人意料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

第四篇: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体会与看法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通过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我会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我的学生们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进行比较。我的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我还会让他们去联想,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图形去看看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我在教学中还会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据我观察,学生们对“填鸭式”的教学都表现出逆反甚至是不配合的态度,但是在教学中如果创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成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如学习有理数时我通常会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要在备课中做足功夫,首先我会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其次,要有不懈努力的信心,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为此,我做过一个实验,在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中找到水平差不多的六名同学,学习相同的勾股定理的知识,对其中三个同学是一味地讲授,死记硬背似的记公式做题;而对另外三个同学则通过讲解勾股定理的发明和它的历史去理解性的记忆公式和使用方法,适量的做一些题加以运用。一节课下来,进行了一份测验,结果表明后三个孩子平均成绩远高于前三个孩子,看来兴趣和德育贯穿在课堂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长大可以更好的报效祖国。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五篇: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恩施市实验小学 孙忠国

内容提要: 远程教育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远程教育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供视听刺激,还可以让学习者利用远程教育改变现有的学习形式。利用远程教育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远教资源能有效地提供学生主动创造、发现、实践的土壤和养料,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土壤更肥沃,促进生长的养料更丰富;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性的数学学习。 主题词:远程教育 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远程教育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远程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以全新的面貌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凭借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真正实现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彻底打破了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为主的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构建起了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远教资源不仅能提供视听刺激,还可以让学习者利用远程教育改变现有的学习形式,对于实施素质教育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激情,吸引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给数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旺盛的活力。还可以让学习者利用远程教育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

一、 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个flash动画,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出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出新奇的教学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里。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问同学“你今年几岁啦?”“同学们来说说自己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放一段张英(远教资源)过生日大屏幕问:“张英今年12岁了,这是他在过第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吗?”,“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说说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等你们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就会明白的。”紧接着开始讲授新知识,同学带着这个迫切想知道的愿望也就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手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中,过去我们上这个知识时总是再三强调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强制学生机械记忆公式,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来历,不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指的哪些面的面积总和。利用加工后的远程教育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课件,运用不同颜色的面闪烁、飞入,正方体的六个面用三种颜色的面板飞入,帮助学生领悟。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习题精选”,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远程教育资源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这种方法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我们强调动手,也不应忽视动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利用远程教育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质量。数学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应突出灵活性、兴趣性、多样性的特点。 我利用远程教育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如:让学生统计一下某个停车场进出车辆数。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初步学会数事物的数量,观察事物的方法,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而且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学生调查后,要汇报了解的情况,其实又是为学习统计知识做好了铺垫。又如:认识完立体图形之后,同学们知道了球是一种滚动最快的物体。我布置了小组活动的课题,怎样使长方体或正方体也能很快的滚动呢?同学们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发现了许多种方法:有的说,把长方体用力的抛下去,它能滚动得很快;还有的说,如果给长方体或正方体加上轮子,它就能滚动得很快。从这里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多么具有创造性,如果长此以往地这样训练下去,我想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学生将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通过远教资源的指导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远程教育资源在趣味活动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抽象学习过程。远程教育在课堂上的使用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性的数学学习。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以“0的认识”这一课为例,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结合画面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创设小白兔帮妈妈拔萝卜这样的情境,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全课奠定学习基调,同时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把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把小白兔拔萝卜形象化,把0的含义深刻化,使全课学习轻松、愉快。

这些学习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恰当地选准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尝试让学生对结论进行评价,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变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远程教育资源必将以更优的设计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更方便和快捷的服务。

上一篇:数学可爱的小猫教案下一篇:实习日志的写作要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