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2022-04-22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标准》把数学教育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同时也成为了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把这些教学目标都实现是广大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育具有陶冶性情、开发智力的功能,作为美育的一个部分数学美育也一样具有这样的功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篇1: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教育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不仅象征着科技的发展,更对教育有着改革式的变化。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由于时代的变化,使得知识领域不断扩展,不断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时代性、灵活性,与此同时也包括教师教学的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也要与时俱进。这些改革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一次猛地撞击,而这次撞击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使同学们能够把知识灵活运用。当然不只是数学这一门课程,它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些改革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审美教育

引言:

高中数学学科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令许多人望而生畏。而大多学校都面对这一难题,学生对数学这一课程感觉到无兴趣、难度大等,因此众多学校联合举办研讨会提出这一观点“在教师方面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将知识与思想、实用等进行有机结合,并且不能一味的追求成绩,要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校方面应给予最好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让学生在发现数学美的情况下学习数学”。这些观点的提出使得数学的教学方式具备创新性,而且可以给学生打造了一个良好学习数学的生态环境。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在常见的数学图形中,圆、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球、正方体、正四面体等不仅有着数学结构美的简洁性、和谐性,还包括对称性和图形性质的统一性。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上这样说:“恰当的说,数学不仅涵括真理,亦表现最高等的美——这种美冷静而简朴,宛若雕塑,不诉诸我们任何柔弱的本性,没有绘画中亦或音乐中的华丽绚烂,但是纯粹得庄严,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展示其严格的完美。”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美的例子。比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0.618被中世纪学者、艺术家达芬奇誉为“神圣比例”。维纳斯的美被所有人所公认,她的身材比也恰恰是黄金分割比;我在讲等比数列时就提到黄金分割比概念,再计算出比值,然后介紹维纳斯的美美在何处?同学们产生了的极大兴趣,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就连对学习数列感到困难的孩子在这一节课上表现积极,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巧合的是在2019年的高考中出现了维纳斯的美,孩子们考完数学走出考场第一件事情就是兴奋的告诉我这道考题,可见一年多前的那节等比数列课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我很深的启发,新课标理念要落实下去。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展示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老师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而数学这一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画各种各样的示例图,这又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会大大消耗同学们的学习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所以可以将现代技术引入教学中,比如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新世纪信息时代到来,我国的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而且日益普及,并在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特别在数学的教学任务中,它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解决了传统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同学们更加直观的接受知识的熏陶。这一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减少老师的工作量特别是黑板版面的;能有效的扩大知识点的面,不单单只是熟记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观看教授讲课等;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当然最大的优点在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能时刻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比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选修2-3)P42-43《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是椭圆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采用动漫上课的形式,让同学们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更加直观的学习,也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到数学美,从心里面喜欢数学。在学完圆锥曲线时我上一节数学实验课,给出图1,提出当平面的角度变化时得到的截口形状会是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用数学实验手段在电脑里进行研究,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各组自己的发现(分别如图2,3,4,5),再让同学们对各组的发言进行评价,老师做补充。同学们对圆锥曲线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我们还在数学实验室里研究阿基米德线等各种曲线的画法与动画展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也发现很多有趣的有用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受知识[1]。

三、加强高中数学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数学解题的一题多解,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其中不乏很多巧解、妙解的方法,也是数学美,能在课堂上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兴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习数学中有美的感受,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养成学生的主动式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教学措施。第一是精心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要有结合美的元素,能给学生获得成就感,才能够引发学生们的讨论价值,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不断努力。不过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都要依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改变,比如利用多媒体会互联网教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这个让学生产生兴奋,积极参与教学,形成习惯的独立研究。

四、结束语

让学生发现数学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悉心教导,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快乐。学习数学这一门课程必须要求学生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感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美是教学目标之一,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也是教师们最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从心底接受数学这门课程,但现在的数学学习气氛并不高,这需要教师和学校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提高策略研究——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艺术专业为例来自知网作者蒋曙出版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5):130-132

作者:潘静

数学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篇2:

审美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标准》把数学教育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同时也成为了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把这些教学目标都实现是广大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育具有陶冶性情、开发智力的功能,作为美育的一个部分数学美育也一样具有这样的功能。许多教师深感实施数学美育这一理念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数学美育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下面就来谈谈当今在实施数学美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我的反思。

一、教师美育意识不高

在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低、审美能力又不高,且数学美不像艺术美那么外显,它是美的高级形式,是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的产物,所以他们很难把数学中的美的真正意蕴充分体会出来。因此,要做到把数学的教学过程变为数学的审美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后天培养

数学审美教育对学生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他们去进行审美,学生不会体验出美,运用了只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果。以我在实习期间所上的一节“探索与实践”课为例,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一些生动的环节,希望学生能感到数学内容的有趣,体会出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美,可是让学生说说体会时,感觉到学生并没有那种感觉。虽然很失望,但是我觉得对这个结果不需要多加叹息,人的绝大多数能力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能力也不例外。

下面是依据新课标、新理念,进行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实例:

在教授“比的意义”时,教师先出示几个长方形,让学生选出你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后。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个长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生1: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2:最好不要太瘦,也不要太胖。

生3:而且我觉得,长方形美不美,与它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

生4:似乎跟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有关。

……

师:确实,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不妨试着用你们选出的美的长方形的长除以它们各自的宽,看看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试算,并交流。

随后,教师相机揭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一个美的长方形,它的长与宽的比值基本上都会保持在0.618左右。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黄金比。

评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层加工,通过“评选最美的长方形”切入,感受美的原型,到探究“为什么这样的长方形最美”,理解美的规律,直至发现“美与比”之间丰富而生动的内在关联。学生在这期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反思: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初步判断出什么是美的什么不美,只是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低,他们缺少对美的正确认识,或者感觉到美,但因为无法找到恰当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美,就难免觉得困惑,甚至认为它不美了。因此在进行数学审美教育时,我们要注重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们主要不是通过学习美学知识、美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而是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各种形式的审美、创美的实践中,在一系列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数学美育不能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活动过程,主要由教师、教学媒体、学生组成,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及其运动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但是在现今数学美育中我们过多提倡的就是“渗透”两个字,许多教师为了想实施一下数学美育,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多了一个这样的环节,如学习“圆的周长”的案例,在教师引导出π后:

师: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个表示3倍多一些的数,它还需要一个固定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就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媒体播放录音并同时显示祖冲之像等画面,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即圆周率的贡献)

评析:虽然这边似乎是体现了数学的美,展现了数学历史的悠久,但是这样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美,这一环节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思:要真正实施小学数学审美教育,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当作审美对象,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一上课就是进入到一个审美活动中去。要求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能从“会教”的层次提高到“乐教”的层次,同时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由“会学”的层次提高到“乐学”的境界,达到“以美启真”“乐中获知”的目的。

作者单位:张家港杨舍镇农联小学

作者:陶 娟

数学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篇3:

润物细无声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把教学内容与美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感受数学美,在探究新知中“发现”数学美,在解题训练中追求数学美,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数学美,在全课总结中反思数学美。

关键词:数学美;美育

美育具有突出的形象性、愉悦性和情感性,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小学数学一旦向美育敞开大门,美育将变得有血有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把教学内容与美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呢?现结合自己一年多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情境导入中感受数学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美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诱发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把某些数学典故,数学问题,数学内容编成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适合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游戏,引发小学生好奇心;应用多媒体,通过逼真的声音、图像、直观的画面,展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二、在探究新知中“发现”数学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在教学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時,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通过建立表象再上升到理性形象。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严密的推理、整齐简洁的板书等审美示范,创设情境,培养情感,把数学美的简洁、对称、奇异、统一等特征融贯在教学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发现”数学美。

例如:在《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买书场景:王老师带了160元到书店买书,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22元,又买了一本《汉语词典》78元,两本书正好付100元,还剩60元;接着教师和一位学生表演一本一本的付钱。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在学生探索出减法的简便算法后,又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整节课中学生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对数学美的感知、欣赏、探索、发现的基础上,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

三、在解题训练中追求美、在数学活动中“创造”美

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也离不开解题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追求数学解题方法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活动中的“再创造”“再发现”,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的欲望,带给学生惊喜和美的愉悦。一个概念的透彻理解,一个定理的巧妙证明,一个公式的正确使用,一个方法的恰到好处地运用,特别是一道难题经过苦思冥想后的突然顿悟,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感受,这种喜悦,完全不差于对一首美妙的诗篇、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曲动听的音乐的欣赏。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挖掘和揭示数学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略和体会数学美的简洁、对称、统一和奇异,激发学生“再创造”“再发现”的热情。

四、在全课总结中反思数学美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全课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再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升华和飞跃,时间虽短却能起到画龙点晴、概括规律、拓展认知的作用。教师在全课总结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

例如学习了分数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思: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棒的同学请作一个笑脸的表情。你认为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很好?②今天认识的分数与以前认识的数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③你想知道分数的起源与发展吗?请回家查阅资料,在班级图书角展示。学生在交流中,理清了“分数”知识的脉络,拓展了知识面,在课堂总结中反思了数学美。

只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美育的渗透,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提高,也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那些看起来枯燥无味而又高深莫测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刘伙娣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试析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教学的小学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