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2024-05-04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精选十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1

1 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不利因素

针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通常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由于在透析开始时, 需要将患者血液经血管通路导入动脉管道、去泡器, 到达透析器。而血液和透析液借助于透析器内的半透膜进行逆流交换, 交换后的透析液进入废液槽被弃去, 而被“净化”的血液经过去泡器、静脉管道从静脉血管通路重新输入患者体内, 以达到“清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 置管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①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异状 (是否有脓液排出, 或者是否有弥散性红斑, 或者是否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 一旦存在异常, 即可确认[1];②观察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 (排除其他因素) ;③经血管介入性操作, 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症状 (超过38℃) 和局部有压痛症状。确认患者是否符合上述其中一点, 以此为依据进行确诊。以下简要介绍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不利因素。

1.1 病患方面

患者的年龄、免疫功能状况以及基础疾病都是影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2]。如果患者年龄过大, 或者基础疾病较多, 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概率就会增加。

1.2 导管方面

导管方面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根源在于导管种类与材质选用和导管留置部位和留置时间的选择[3]。首先, 分析导管种类与材质选用。通常血管内留置导管的种类较多, 一般包括单腔、双腔、多腔、隧道式以及漂浮式肺动脉导管[4]。但是也因此多腔发生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的增加。为此, 在选用导管时, 除了要依据血液透析治疗需求选用之外, 还应该遵循一点原则, 即导管材料符合规范标准 (光滑柔韧) [5]。目前, 在临床应用中, 聚氨酯及硅胶材质导管应用的频率较高, 主要是因其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抗病原菌附着的能力强的优点。其次, 分析导管留置部位和留置时间。一般而言, 穿刺部位为股静脉所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最高, 风险性依次降低的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6]。锁骨下静脉之所以风险性最低, 是因为该部位皮肤菌落不多, 且皮肤油性及湿度低, 因而固定方便, 从而不易污染。另外,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证实, 导管留置时间越短感染概率越低[7]。

1.3 置管环境方面

置管操作与导管管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也是影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置管操作过程中, 要避免环境污染。此外, 医护人员的置管操作也会造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8]。

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2.1 置管操作符合规范

为了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最关键的是实施无菌操作。由于血管介入性导管属于有创的侵袭性操作, 因而需要医护人员的穿刺操作和置管护理水平过关, 才能避免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因此, 医护人员在实施操作过程中, 要将无菌手套、口罩、无菌衣按照规定要求穿戴, 以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9]。同时, 在实施置管操作之前, 或者在进行更换输液装置和敷料前, 都要将手部进行消毒处理, 应用抗菌肥皂液 (消毒型擦手剂) 清洗手部 (至少15 s) 。通过置管操作流程规范化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有研究证实, 无菌操作可有效控制菌落增生率, 其菌血症率可下降4倍。

2.2 提高医护人员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知识水平

由于致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因素较多, 因而需要操作人员了解相关的知识, 才能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护理行为规避这些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要进行操作检验, 以确保实施操作的护理人员可熟练掌握操作流程, 顺利实施操作[10]。同时, 建立工作流程和严格培训制度, 让操作人员在制度的硬性要求下, 做好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工作。

2.3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穿刺部位

实施导管操作前, 除了做一些无菌处理之外, 还要针对导管和穿刺部位进行选择。在进行导管选择时, 应尽量选择材质柔韧、表面光滑的导管。同时, 也要注意选用防止纤维粘附较强的材料。基于此, 可选用硅胶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类的导管。与此同时, 在不影响治疗的基础上, 应避免选用管腔多的导管。在选择穿刺部位时, 应尽量选择锁骨下部位进行静脉置管[11]。此外, 在应用皮肤消毒药物时, 也需注意选用效果较好的药物。目前,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是10%聚维酮碘或2%氯已定制剂、安尔碘。

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在置管前, 向家属介绍置管的相关事宜, 以稳定家属的心态。同时, 指导家属一些自我护理的相关操作, 以便于家属实施护理。

导管方面的护理工作较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穿刺处皮肤护理。对该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并及时清除血凝块, 以免细菌滋生。同时, 敷料要按照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更换 (每周3次) 。②导管接头的护理[12]。对导管接头进行消毒 (应用安尔碘) , 并采用无菌纱布包裹。③按要求更换静脉导管, 以防止管道堵塞[13]。

为了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概率, 有必要实施早期护理观察和干预。针对患者的状态 (局部皮肤情况、置管、更换敷料的日期和时间) 进行记录, 以此为依据提早做好抗感染的防范工作。为了确定感染是否与导管相关, 在拔除导管后, 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14]。以此为依据判断感染与导管是否相关 (24 h内抗生素治疗有效, 相关) 。另外, 还需要注意透析时的监护 (密切观察血流量、静脉压、有无血液分层、血液及透析液颜色等) 和透析后监护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体重)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常规 篇2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且留置时间≧48小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血培养至少有一次培养到致病菌,且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2)至少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发热(>38º)、寒颤或低血压,且实验室微生物检查阳性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如怀疑为污染菌,至少有2次的血培养结果是同一常见污染菌。

【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热痛现象。

2.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红、肿及脓点现象发生。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征象。4.观察患者白细胞变化。【预防护理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置管时应该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作人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导管穿刺点:CVC置管者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PICC置管者可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

7.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 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 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 的碘伏或2 %碘酊溶液和75 %酒精。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护理措施

1.严格手卫生。

2.穿刺部位定期和必要时换药:穿刺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观察有无渗血,若无渗血可定期给予换药:使用纱布等干敷料每48小时更换一次,有渗血、渗液或潮湿、敷料脱落时随时更换;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每周换药一次;有人工气道时应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以减少污染。换药时要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红肿、脓点等,消毒时使用机械力,消毒面积 >15cm×15cm(消毒面积>外敷料面积),消毒后完全待干再贴敷料。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通旋塞每天更换,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有血迹或被污染后随时更换。

4.冲管与封管:给药前后宜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进行脉冲式冲洗导管,以减少附壁。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 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 可用100 U/ mL,PICC 及CVC 可用0~10 U/ mL。当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再用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将5%GS冲出导管内腔。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

5.无菌配液并无菌输注,采用封闭式输注方式。6.有效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9.每日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除。【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置入导管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换药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不能自行揭除敷料和换药。发现敷料潮湿、松动、卷边现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3.告知患者如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或出现发热、寒颤等全

身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指导患者留置导管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避免盆浴、泡浴。

5.留置PICC者应指导患者置管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2014年美国CD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指南。2.2011美国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3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72-01

现代医学中,中心静脉导管的用途变得日益广泛,由于其在血管中停留的时间较长[1],将会直接导致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如果患者发生CRBSI,会使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危害十分严重。如果患者发生CRBSI,将导致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持续质量改进强调要关注质量的整个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标准,使医疗的质量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作。它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质量[2]。为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我们做出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36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7±11.2)岁;该组患者留置导管的时间为4~93天,平均(73.2±2.7)天。另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3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51~82岁,平均(68.6±9.7)岁,该组患者留置导管的时间为7~89天,平均(71.9±4.3)天。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①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团队。任命置管医生以及手术室的护士长为主要责任人,护士、病房责任人为成员。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共同设计、制定、实施护理方案。定时的对团队成员进行教育培训,尤其是护士以及家属,使他们明白持续质量改进的标准和基本操作规则。②执行的细节标准。病房护士应该严格控制环境质量,改进消毒隔离的措施,保持病房的通风,随时清洁病房,然后根据医师的指导,规范置管后的护理程序。③数据收集。护士应每日填写检测日志表,每月将检测指标进行小结,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公布反馈,不断修正护理计划。④组合干预措施。施行手卫生,从而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得以提高;对患者的伤患处进行治疗时必须用酒精消毒15秒以上; 穿刺操作时改用扩大的无菌巾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患者同时具备以下任何两点就可以认定为发生CRBSI:①有明确的临床感染表现,例如发热、寒战等,但没有其他的明确病症;②从导管的片段和外周血液的标本中分离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③中心静脉导管血液标本中分了的细菌大于外周静脉血液标本细菌量的5倍;④中心静脉导管得到的血标本定性培养呈阳性的时间比外周静脉血标本早2小时以上。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情况,并进行记录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CRBSI的患者有1例,占2.70%,对照组发生CRBSI的患者有6例,占16.67%;观察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3 讨论

3.1 组合干预举措效果分析

影响患者发生CRBSI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护士对置管患者的护理水平。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在人体内置留的时间较长,导管使用的频率较高,直接导致了导管接头的污染[3]。在治疗时先用酒精进行消毒,可降低发生CRBSI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使用纱布及输液胶帶将穿刺点进行覆盖,不仅透气效果好,经济实惠,而且细菌的定植率大大减低。在本研究中,我们施行手卫生,对患处进行消毒以及使用无菌巾,这些措施大大减低了患者感染的几率。

3.2 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性分析

由于持续质量改进侧重于“过程”,主要强调的是组织以及体系的管理方法。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根据研究显示,置管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了患者是否感染,无经验的人员进行置管操作可能会使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提高6倍左右[4]。因此,对置管操作者的培训有利于降低患者的CRBSI的发生率。进行教育培训、严格执行细节标准、收集数据并分析讨论以及组合干预措施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中心静脉导管加强管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组合干预举措配合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大幅度的降低CRBSI发生率,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军红,李六亿,贾会学.持续质量改进对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效果[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3(12):67-69.

[2]林娟,钟既宁,陈丽.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9(12):23-25.

[3]王小芳.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2,16(2):43-4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4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集束化干预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病房中的广泛应用, 伴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也越来越多, 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天数, 而且增加医疗费用及死亡率, 已经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系统。因此加强对CRBSI预防护理尤为重要。集束化 (Bundle) 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 每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提高患者结局, 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患者的结局[1]。自2012年7月起我院ICU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CRBSI,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综合ICU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间>48h患者共869例, 男512例, 女357例, 年龄2~103岁, 平均年龄63.3岁, 颈内静脉置管271例, 锁骨下静脉置管509例, 股静脉置管89例。疾病涉及内外妇儿科重症患者, 心血管疾病187例, 呼吸系统疾病245例, 神经系统疾病201例, 严重创伤125例, 产后大出血64例, 其他47例。干预前2011年3月-2012年8月为对照组共403例, 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 干预后2012年8月-2014年1月为实验组466例, 采用一系列集束化护理措施, 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种类、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置管和维护:由熟练医生穿刺置管,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置管, 术中铺40cm×40cm一次性无菌孔巾。根据医生操作习惯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 穿刺部位常规用聚维酮碘消毒, 直径>8cm, 采用7cm×11cm透明灭菌3L敷料覆盖穿刺点, 在敷料未被污染情况下, 48h更换1次, 敷料渗血渗液随时更换, 每天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分泌物等感染迹象。

1.2.2 实验组。

参照美国2011年版CRBSI预防控制指南及IHI提出的集束化干预措施, 查阅近年来预防CRBSI相关文献报道, 总结提取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护理措施, 经多次学习讨论, 制定了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护理方案。 (1) 严格手卫生措施: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应在下列5种情况下执行[2]: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后、进行操作前。提供完善洗手设施 (感应水龙头、洗手液、干手器、擦手纸、床单元配2瓶快速手消毒液) ;定期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监测, 对不合格的进行分析整改, 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 (2) 选择最理想的置管位置:置管位置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 研究显示, 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和并发症远低于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所产生的感染率[3]。 (3) 穿刺导管规范化:规范置管操作流程, 在相对净化的环境下操作。置管时严格执行最大无菌屏障, 要求戴口罩、帽子遮住所有头发、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大面积的无菌巾;2%碘酊和75%酒精消毒皮肤各3遍并自然风干;尽量选择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 (4) 统一维护标准: (1) 统一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每天更换纱布1次, 敷料渗血渗液随时更换, 更换敷料用2%碘酊和75%酒精消毒皮肤各3遍并自然风干, 消毒范围大于敷料面积; (2) 每天查检及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 科内制订每日评估表, 有责任护士及医生共同参与, 每日早上查房时进行评估, 判断是否拔管; (3) 保持导管的密闭性, 减少不必要的打开输液通道, 减少导管连接点; (4) 注射前用75%酒精消毒接口; (5) 每天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冲管2次, 输注血制品及营养液后及时冲管; (6) 密切观察置管部位的皮肤情况, 每班通过视、触、听动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分泌物等感染迹象或危险因素, 责任护士认真记录局部皮肤情况及敷料更换日期和时间; (7) 进行CRBSI目标性监测。 (5) 规范留取血培养标本:当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而拔除导管时, 留取导管尖端5cm及2份外周血标本进行培养;有发热的患者及时判断导管与感染的相关性, 同时送导管内及外周血2份标本进行培养。 (6) 开展培训教育:医护紧密合作, 科内组建中心静脉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及全科医护人员中开展宣传和定期的培训, 培训内容:CRBSI相关知识、洗手指征、七步洗手法、导管置入和维护过程的集束护理、穿刺口消毒及敷料更换手法、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培训方法:集中授课、床边操作示范、学习讨论以及向台湾亚东纪念医院ICU学习感染控制方面的防范措施。 (7) 集束化护理措施落实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ICU护士长、ICU感染控制专职护士督促、指导和管理集束护理措施落实;工作中执行洗手查检表、中心静脉置管查检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及抽血培养查检表, 人人参与集束化管理, 个个遵循规范化的操作及护理流程;同时利用PDCA循环, 通过循环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不断完善集束化护理方案。

1.3 感染监测

每天资料收集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入住日期、置管日期、感染日期、每日住院患者数、新入院患者数、中心静脉患者数, 入住>48h和留置导管转出ICU48h内发生的感染均算ICU感染。参照美国CDC和NNIS的标准监测和诊断CRBSI[4,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效果, 见表1。

3 讨论

3.1 目前CRBSI的研究现状

ICU是每家医院院内感染的高发区, 也是重点监控对象, 而CRBSI是ICU内重要的院内感染之一, 给ICU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该如何更好预防CRBSI的发生, 是当今ICU内每位医护人员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道难题。据CDC统计, ICU中院内获得性感染约20%为血行感染, 其中近87%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6]。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 集束化干预策略对降低医院感染, 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inked[7]等报道, 在制定及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后, CRBSI发生率从2.25‰下降至0.81‰。茅一萍[8]等报道, 患者应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 CRBSI发生率从7.56‰下降至3.38‰。2007年中华重症医学会发表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明确地归纳了目前已经有循证医学根据、可行的预防措施。医疗改革中心也提出5项预防措施, 包括手部卫生、穿刺导管时提供最大无菌屏障、使用氯已定消毒皮肤、选择最理想的穿刺部位、每日检查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导管。

3.2 集束干预策略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应用的优越性

集束化干预是近年来ICU专业的新名词, 中文译为集束化治疗或捆绑式治疗。意思是集合一系列有询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2]。在ICU中此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脓毒血症、严重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治疗和护理。本研究将一组已被证实有一定临床效果的护理措施进行“捆绑式”操作, 通过培训学习以及强调细节管理, 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预防CRBSI发生, 实验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干预后持续有9个月CRBSI零感染, 感染率降低了82.7%, 论证了通过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的发生。本研究旨在向ICU护士引进“套餐式”集束化护理理念, 证明“捆绑式”护理方案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疗效。

3.3 集束化干预策略成功实行的保障

利用集束干预策略来处理临床棘手问题时,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对所选择的患者持续地执行集束干预策略里的每一项措施, 而不是间断地执行或仅选择一两项措施来执行, 这样才能真正实施集束干预, 否则违背了集束干预策略的精神, 所执行的措施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成效[2]。因此, 实施前加强培训和学习, 使全体医护人员认识到预防CRBSI的重要性, 在确定集束干预策略后, 护士长详细告知全体护士执行的细节及方法, 同时科室制定相应的护理质控标准, 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加强督查和管理, 对该策略执行的依从性进行动态评价, 依据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和改进。Babcock等[7]认为洗手是众多感染控制手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而我们在实行集束干预的开始阶段, 医护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较低, 因此, 科室在完善洗手设施基础上, 制定了患者交接班指引、各种操作流程指引及洗手查检表, 指导护士交接班和操作从洁到污, 减少污染的几率。同时感控科专职人员定期下科室进行洗手的查检和考核, 从而提高了洗手的执行率, 保障了干预策略执行。

参考文献

[1]单君, 朱建华, 顾艳荭.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0) :889-890.

[2]陈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9, 44 (10) :889-891.

[3]陈尔真, 盛慧球, 韩立中, 等.中心静脉导管病原菌污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19-821.

[4]O’Grady NP, Alexander M, Dellinger EP,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MMWR Recomm Rep, 2002, 51 (RR-10) :1-29.

[5]Division of Healthcare Quality, Promo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The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 (NHSN) Manual[M].Atlanta:CDC, 2008:6.

[6]Valles J, Ferrer R.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the ICU[J].Infect Disclin North Am, 2009, 23 (3) :557-567.

[7]Rinked ML, Chen AR, Bundy DG, 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 Line maintenance care bundle in hospitalized pediatric oncology patients[J].Pediatrics, 2012, 130 (4) :996-1004.

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篇5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预防措施

1、留置导尿前要进行评估,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前要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有无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否则不得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2、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一般采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女性光清洗外因,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3、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常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呗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2、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6

关键字:肿瘤;PICC;相关性感染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63-01

PICC置管即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操作属侵入性操作,置管后相关感染时有发生,则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据报道,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占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的20%—30%,居医院感染第三位[1].现将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发生原因、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CRI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发布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的规定》,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被定义为

1.1 导管病原菌定抽:指导管头部,皮下部分或导管接头处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cfu)

1.2 临床出口部位(即置管穿刺点)2cm以内的红斑硬结和接触痛,可能伴有其他感染现象或症状,例如发热及出口部位溢脓,可有或武伴发的血流感染。

1.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指留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 ,至少一次抽取外周静脉血液培养结果呈阳性。存在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

2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

2.1 内源性感染因素

2.1.1 患者年龄:蔡长春[3]等的研究结果提示,年纪超过60岁的恶性肿瘤患者标本培养阳性率及感染率较高,可能与其免疫力低下有关。

2.1.2 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蛋白症,外科严重感染,创伤和恶性肿瘤等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增加了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可能是CRBSI的感染因素。

2.2 外源性感染因素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输入受污染的液体或药粒,护士的穿刺技术,无菌技术,导管维护技术都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还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知识缺乏等有关。

3 护理干预

3.1 加强手部卫生

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李静玟[4]等调。查显示,监督和自觉执行常规6步洗手法能有效切断致病菌入侵机体的途径,对预防PICC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格外重要。

3.2 严格无菌操作

PICC置管时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操作者手部保持无菌状态,穿刺人员穿戴帽子口罩,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消毒范围大于20×20cm,在置管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无粉手套或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无菌手套,认真去除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或生物粉,避免滑石粉进入血管刺激血管发生静脉炎.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过多,且要等到晾干后再行穿刺,避免消毒液沿穿刺隧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刺激而引起静脉炎.

4 导管的维护

4.1 敷料更换的选择

王春妹[5]报告一组67例肿瘤患者,出现7例感染,主要原因是置管后固定的敷料选用不当,经改用透气性好的敷料后未发生感染 。因此,临床上选择透气性,组织相容性好的透明贴膜。对于持续高热,出汗较多的患者或导管置管外渗出液较多者,宜首选纱布,敷料出现潮湿、卷边、松动时应立即更换。应保持置管敷料干燥、清洁。置管成功后24小时内局部换药1次,随后每周换药2次。

4.2 皮肤消毒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可导致导管感染的发生,做好皮肤消毒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的有效途径。临床上常用5%的碘伏作为导管周围皮肤消毒的首选消毒剂。

4.3 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方法

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并选用合适的封管液,王桂容[6]认为应采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如脉冲式冲管,边推边拔,带液拔针,正压封管,沉积在导管中的的Pr性血栓是微生物定植的好发部位,肝素可降低血栓发生而减少感染。

5 CRI的处理

5.1 静脉炎处理: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0%。常用的方法有熱敷,硫酸镁湿敷,吴子洁等[13]报告25例PICC置管后静脉炎患者,采用海带联合鲜土豆片帖敷治疗效果优于硫酸镁湿敷,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5.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处理:CRBSI是带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拔管,并用无菌剪下导管前端1-2cm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同时从对侧肢体抽血做血液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化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PICC作为一种新推广的技术,在二级甲等医院也逐渐成熟起来,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方便,避免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减少了化疗药物所引起的静脉炎,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导管相关性感染也成为医院内主要感染之一,在预防CVC-RI方面护理人员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要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早期护理干预可以使感染减少到最低范围。随着PICC临床广泛应用,如何使CVC-RI得到更好的监控和预防,仍是护理人员今后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瑰琦, 田彩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分析与监护[J].中国临 床保健杂志,2001,10(3):308—309 .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 疗指南(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413—421.

[3] 蔡长春,吴力群,马长林,等.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1):11—12,14.

[4] 李静玟,李海峰 ,马萍,等.《PICC置管导致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3):345—347.

[5] 王春妹.护理操作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4,18(68):1099.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 2009.11~2011.5 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共612例, 确诊为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28例, 占4.5%。其中男19 例, 女9例;年龄26~88 岁, 平均年龄 (58.85 ±4.05) 岁;疾病种类包括:脑血管意外7例、肺炎合并呼吸衰竭6例、颅脑损伤4例、心血管疾病3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重症胰腺炎1例、多发伤2例、其它2例。置管天数最短3d, 最长35d, 平均 (11.22±2.57) d。

1.2 标本采集

我科选用佛山产舒贝康单腔或双腔静脉导管, 进行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术。若患者突然寒颤, 体温升高, 感染征象难以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时, 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感染, 立即自从外周及中心静脉导管各取一份血样本进行定量培养, 同时在无菌技术下拔除导管, 取导管尖端5cm 置无菌培养皿中送细菌室进行细菌培养, 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均进行培养。另外,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原因已去除和导管不能再继续使用时拔管后也做导管培养。怀疑CTBSI, 但病情危重或在新位置重新置管危险较大时, 采取不拔除导管的诊断方法, 从外周静脉与导管抽血定量培养菌落数比较。

2 结果

本组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和血标本培养出相同种类细菌和真菌的共有28例, 同时2种或以上细菌感染的4例。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病原菌分布详见附表。

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CRBSI的诊断标准。

3 讨论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手段, 但ICU的病人由于原发病严重、自身免疫功能差、置管时间相对较长等原因,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率明显增加。CRBSI的发生除了与置管部位、留置时间、术后穿刺部位的保洁程度、无菌操作是否严格等多种原因有关外, 还有以下相关因素: (1) 危重患者基础状况比较差, 自身防御机制由于原发病的影响已遭到破坏, 导致感染几率增加。尤其是因病情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其CRBSI 患病率, 明显高于普通患者; (2) 导管的选择 (材料、单腔或多腔、是否结合抗生素或消毒剂、导管上的附加装置等) 均能影响感染风险[1]。一些材料易于血栓形成, 从而增加感染风险。某些导管表面不规则也易引起某些微生物黏附; (3 ) 置管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贯彻不到位, 熟练度不够均可增加CRBSI的发生; (4) 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导致耐药菌株增加, 同时抑制体内正常菌群, 发生菌群失调 (二重感染) , 促进真菌生长。

4 护理

4.1 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 规范培训与管理

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 加强医务人员操作技能的培养及无菌操作的依从性, 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4.2 严格的无菌操作及认真的护理可有效地减少导管感染发生率。

插管时导管被皮肤病原体污染, 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已确定的危险因素, 严格的无菌操作可使导管相关感染和菌落增殖率显著下降。置管前彻底清洁穿刺处皮肤, 严格消毒, 使用大型无菌巾, 操作者穿无菌手术服, 戴口罩、帽子, 尽量缩短穿刺时间。

4.3 尽量保持导管封闭, 严格消毒导管各接口

研究发现长期留置的导管腔内细菌定居及各种接头的污染也是CRBSI重要的感染源[2]。在临床操作中应尽量避免破坏输液系统的密闭性, 尽量减少接口处脱开或开启的机率, 三通、肝素帽用无菌治疗巾包裹, 防止与患者毛发、被服接触造成污染。每24h更换输液装置一次, 危重患者置管最好使用双腔或三腔导管, 将测压与输液分开, 避免一管多用。

4.4 正确封管, 妥善固定

正确的封管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防止导管堵塞。我科常规采用肝素正压封管以降低血栓发生而减少感染。即:用12500U肝素1mL加0.9%盐水250mL的肝素钠溶液, 取5mL边推边退, 以保持导管末端处于正压状态。适当约束及妥善固定, 防止脱管、易位, 以免形成空气栓塞、液体渗漏、气胸或血气胸。

4.5 尽量缩短置管时间

导管置入24~48h后便有纤维蛋白鞘包绕周围, 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 置管时间越长 , 导管的细菌定植、感染率越高[3]。本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周者感染发生率为7.9%, 1~2周者为38.7% , 留置时间>2周者为54.5%。应当每日评估病人是否需要保留导管。当血管内导管不再为医疗所必需时, 立即将其拔除, 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屏障。

综上所述, , CRBSI在ICU的发生越来越高, 主要与危重患者基础状况比较差,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贯彻不到位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高危因素有关。规范培训与管理, 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手卫生, 正确的导管护理, 尽量缩短置管时间都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ICU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高危因素, 提出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科28例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生与患者的自身防御机制、导管的特性、置管过程的无菌操作和熟练度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结论 完善的防御机制, 严格无菌操作, 合理选择置管部位, 规范化的护理以及尽量缩短置管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高危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Reed CR, Sessler CN, Glauser FL, et al.Central venouscatheter in-fections:concep ts and controversies[J].Intensive CareMed, 1995, 21:177.

[2]Widmer A F.Infection contro l and p revention strategies in theICU[J].Intensive CareMed, 1994, 20:S7.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8

前馈控制是指在管理工作开始前, 对管理后果进行预测,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偏差, 是一种能有效降低损伤并带有预防性的控制方式[1]。前馈控制护理方法采用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临床导管护理工作中针对不安全因素进行积极控制, 以有效减少CRBSI发生。我科2014年1月开始在PICC导管护理实践中引入前馈控制方法,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我院2 01 2年1月至2 01 3年1 2月肿瘤患者82例为对照组, 实行常规护理。男43例, 女39例, 年龄42~82岁, 平均67岁;穿刺部位贵要静脉42例 (51.2%) , 肘正中静脉40例 (48.8%) ;肺癌25例 (30.5%) , 直肠癌15例 (18.3%) , 乳腺癌10例 (12.2%) , 胆管癌10例 (12.2%) , 胃癌22例 (26.8%) 。选择2014年1—12月住院的肿瘤患者88例为观察组, 采用前馈控制护理。男48例, 女40例, 年龄47~80岁, 平均65岁;穿刺部位贵要静脉62例 (70.5%) , 肘正中静脉26例 (29.5%) ;肺癌28例 (31.8%) , 直肠癌12例 (13.6%) , 乳腺癌12例 (13.6%) , 胃癌18例 (20.5%) , 胆管癌8例 (9.1%) , 胰腺癌10例 (11.4%) 。所有病例均使用美国BD公司4Fr PICC导管成功穿刺。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情等大体相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 置管后每周一次常规导管维护, 护理中使用酒精及PVP消毒皮肤。观察组采用前馈控制方法对PICC导管留置前后进行护理, 预见性地采取措施规避感染风险, 具体方案如下:

1.2.1 培训学习

全科护理人员明确PI 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感染因素、感染危害, 增强风险意识。所有护士日常工作中能够应用前馈控制模式, 有预见性地主动落实护理措施。成立静脉治疗 (静疗) 质量控制小组, 小组成员积极参加院内外静疗知识培训, 完成科内二级培训及静疗知识考核, 不定时检查科内PICC导管维护情况, 及时提出问题, 科内反馈并落实整改措施。将PICC并发CRBSI的发生率及控制作为科室年度持续质量改进的内容, 通过目标的完成及措施的不断改进, 确保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 最终实现导管相关性感染零发生率的目标。

1.2.2 健康教育

运用前馈控制模式实施健康教育, 从时间、内容、方法上均提出严格要求[2]。置管前通过口头宣教, 图片演示等多种方式让患者、家属认识PICC置管;置管后不断向患者强化导管感染的可能表现及原因, 认真听取患者主诉, 及时区分肿瘤热及感染性发热;化疗间歇期教会患者导管自我维护的方法, 如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 固定的敷料有无潮湿、卷边、松脱等;洗澡时注意保护导管, 避免浸湿等;告知患者在导管维护及使用中的规范要求, 加强检查。患者和家属掌握相关的知识, 并在住院期间主动参与护理过程, 提供护患交流、合作的平台,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规避护理风险。

1.2.3 置管要求

置管前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情况、局部皮肤、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B超排除上腔静脉阻塞及肿瘤压迫侧肢体, 避免在曾行放疗侧肢体、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 淋巴水肿部位及已知或可疑全身感染者置管[3], 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时避免置管;穿刺首选直而粗、瓣膜少的贵要静脉, 其次选择正中静脉, 避开感染灶。由具备PICC操作资质的护士置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手卫生, 最大范围无菌保护屏障;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至少消毒皮肤2遍, 直径≥20cm。

1.2.4 置管后监测

详细记录患者P IC C导管类型、置管部位、置管深度、外露长度、尖端位置及双侧臂围。每日评估导管功能, 观察穿刺点情况, 听取患者主诉, 发现感染征兆予拔管给予穿刺点与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及抽血培养。研究表明, 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成正比[4]。因此, 每日依据患者病情及治疗需要评估是否继续使用该静脉导管, 最大限度缩短置管时间, 降低感染发生率。

1.2.5 导管维护

每班观察导管情况, 穿刺点渗血渗液及外敷料潮湿、松脱卷边立即更换敷贴, 统一导管维护流程, 严格按照规范的护理程序维护导管。妥善固定导管, 行PICC置管后指导患者将穿刺侧衣袖纵行开口10~15cm并缝上暗扣, 操作时解开暗扣, 从开口处输液及导管维护, 避免因衣袖的拉动摩擦导致敷贴黏性受损。

1.2.6 患者自身因素及药物

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 置管时间长, 且经常输注脂肪乳剂、血浆、全胃肠外营养等高营养物质及周期性行静脉化学治疗, 高营养物质和化学药物易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 可部分或完全堵塞深静脉置管管腔, 引起血流感染[4]。预防:在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的同时, 严格按照护理规范给予患者输液, 输液前后给予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 避免导管内纤维蛋白沉积;使用高黏度大分子药物应及时冲管, 使用3升袋或输液泵低速维持的药物, 每4小时冲管1次;输液后采用稀肝素盐水脉冲正压封管预防导管阻塞;输注静脉高营养、血制品后及时更换肝素帽, 避免导管内或肝素帽内回血和积血。

1.3 观察指标

置管期间严密观察患者体温、白细胞情况, 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疼痛及血管改变, 观察中心及外周血和穿刺点细菌学培养结果、拔管后导管尖端及穿刺点细菌学培养结果。

1.4 统计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31 2-2009) , 计算两组患者千日感染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住院患者静脉插管总日数) ×1000‰。

2 结果

对照组82例患者总置管天数为7872天, 其中6例CRBSI, 千日感染率0.76‰;观察组88例患者总置管天数为11088天, 其中1例CRBSI, 千日感染率0.09‰。统计显示, 使用前馈控制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后, 观察组置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前馈控制在管理学中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控制, 通过观察、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提前采取措施, 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避免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提前采取措施[5]。我科在护理实践中使用前馈控制模式建立专业化的管理组织, 针对肿瘤患者的特殊性, 有计划地制定护理措施, 包括如何进行健康教育, 建立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处理应急预案, 规范PICC维护操作程序等, 所有护士通过“事前控制”, 预见性地实施护理, 并不断完善护理措施, 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减少非计划拔管, 使护理质量不断提升。

摘要: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护理方法对控制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的效果。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170例肿瘤患者置入的PICC分别采取常规护理 (对照组) 和前馈控制护理 (观察组) , 观察两种护理方法发生CRBSI情况。结果 对照组82例置管患者千日感染率0.76‰, 观察组88例置管千日感染率0.09‰;前馈控制方法患者总置管天数增加, PICC导管千日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RBSI为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 采用前馈控制方法能有效规避感染风险, 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前馈控制,护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肿瘤

参考文献

[1]张玲玲, 朱建英, 叶文琴.前馈控制在静脉输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5) :1713.

[2]林丽珍, 方元英, 吕敏.前馈控制在行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 (6) :263.

[3]杨金丽, 张海兵, 郑少俊.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1) :2582.

[4]陶凤英, 李革, 赵日敏.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引起血流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7) :167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我院SICU、EICU、CCU和RCU时间>48 h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时点

以患者入住监护室作为监测起始时间, 以患者出院、死亡或转出监护室48 h为监测终结时间。

1.2.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312-2009) [4]对入住监护室时间>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 各监护室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写监护室患者日志、患者APACHEⅡ评分、置管信息等;如实填写临床对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5大循证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包括:手卫生、置管时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 (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相对不易污染的部位置管, 如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 和每日评估尽早拔管。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信息化监测系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并审核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报的信息和数据, 发现疑似感染患者提醒临床医师完善相关检查并根据诊断标准予以确诊。

1.3 诊断标准

CLABSI的诊断依据2008年美国CDC/NHSN发布的《急性诊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定义和特定感染类型标准》[5]。

1.4 观察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312-2009) [4],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 (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 ×100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住院患者静脉插管总日数) ×1000‰;某项防控措施依从性= (执行该项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 ×100%;总依从性= (执行至少3项防控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 ×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共监测我院4个成人监护室住院患者541例, 总床日数8648 d, 总插管日3434 d。各监护室中RCU导管使用率最高, 为47.0%;CCU导管使用率最低, 为35.7%。见表1。各监护室导管使用率均低于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监测网 (NHSN) 公布的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导管使用率 (59%) [6]。

注:SICU:外科监护室;EICU:急诊监护室;CCU:心脏监护室;RCU:呼吸监护室

2.2 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依从性

在美国CDC《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5大循证预防措施中, 手卫生依从性最高, 为93.9%;选取适宜置管部位依从性最低, 为54.7%。各监护室对上述预防措施的总依从性为74.5%, 其中SICU依从性最高, 为84.4%;RCU依从性最低, 为60.2%。见表2。

注:SICU:外科监护室;EICU:急诊监护室;CCU:心脏监护室;RCU:呼吸监护室

2.3 CLABSI千日感染率

监测期间各监护室共诊断CLABSI 22例, 千日感染率为6.4‰, 高于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监测网 (NHSN) 公布的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CLABSI千日感染率 (1.3‰) [6]。其中, RCU感染率最高, 为10.5‰;SICU感染率最低, 为2.1‰, EICU和CCU的感染率分别为7.5‰和6.9‰, 各监护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监护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SICU:外科监护室;EICU:急诊监护室;CCU:心脏监护室;RCU:呼吸监护室;“-”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3.1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与CLABSI千日感染率

通过监测结果可知, 我院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低于美国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 而千日感染率则高于美国。使用率的差异可能与住院患者特点、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指征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指征的把握等因素相关。影响CLABSI千日感染率的因素很多, 如患者病情、诊疗条件、临床检验技术水平等, 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7]。

3.2 CLABSI预防措施依从性

侵入性操作是监护室危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8], 其中, CLABSI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重要类型。美国每年监测到的CLABSI病例超过万例次, 英国每年超过6000例次, CLABSI的病死率为12%~25%,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20%~30%[9]。为有效预防CLABSI, 美国CDC在2002年即发布了《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并于2011年进行了更新。该指南针对置管操作和置管后维护的多个环节提出了预防建议[3], 推荐通过集束化预防措施综合干预。有研究表明, 贯彻执行《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提出的5大循证预防措施, 即严格执行手卫生、留置导管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进行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每日评估并尽早拔除不必要的中心静脉导管, 使CLABSI千日感染率基线水平由7.7‰下降至1.1‰[10]。我院自2010年开始在全院推广上述预防建议措施, 并根据该指南制定了我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医院感染重点人群、重点病区和重点环节开展的主动监测, 有利于提高临床对相关感染的防控意识, 并通过反馈与分析持续改进防控措施。有研究表明, 有效的目标性监测约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11,12]。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S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 2012年开始先后在EICU、CCU和RCU开展目标性监测, 故SICU开展目标性监测的时间显著长于其他监护室。我院多年来始终将手卫生作为宣传和培训的重点, 尤其关注无菌操作前后的手卫生, 故医护人员接触手卫生知识的频度与强度显著高于其他预防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 SICU对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性最高, 其他监护室依从性相对较低;在各项预防措施中, 手卫生依从性最高, 其他措施依从性相对较低。各监护室人员构成、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诊疗护理常规、诊疗护理用品等无明显差别, 置管人员均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医师, 导管类型与品牌相同, 故考虑依从性的差别与目标性监测开展时间和推广力度相关, 但若进一步证实尚需长期调查。

3.3 CLABSI千日感染率与预防措施依从性关系

监测期间各监护室CLABSI的千日导管感染率为6.4‰, 与相关报道中发展中国家监测数据相当[13]。CLABSI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相关, 本研究中各监护室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认为各监护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别, 故感染率的高低主要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由于我院中心静脉导管、消毒剂、诊疗护理用品等均为统一采购, 执行统一的诊疗护理常规, 人员接受统一培训, 故各监护室医源性因素的差异主要源于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 各监护室CLABSI感染率基本与其预防措施依从性呈现负相关:SI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高, 其感染率为最低;R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低, 其感染率为最高;EICU和CCU预防措施依从性介乎上述两个监护室之间, 其感染率也居中。各监护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证实预防措施依从性可影响CLABSI感染率。

3.4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CLABSI目标性监测作为一种干预措施, 可有效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在诊疗条件和患者自身因素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CLABSI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 可降低其感染率。所以, 持续开展目标性监测和通过各种干预措施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是降低CLABSI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摘要:目的 了解成人监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LABSI) 的集束化预防措施依从性现状, 并评价其执行效果。方法 对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入住外科监护室 (SICU) 、急诊监护室 (EICU) 、心脏监护室 (CCU) 和呼吸监护室 (RCU) 时间>48 h的病例进行目标性监测, 填写CLABSI相关监测信息并如实填写临床对于置管患者执行5大循证预防措施的情况, 包括手卫生、置管时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和每日评估尽早拔管。比较各监护室预防措施依从性及CLABSI感染率。结果 各监护室对预防措施总依从性为74.5%, CLABSI感染率为6.4‰;其中, R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低 (60.2%) , 感染率最高 (10.5‰) ;SI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高 (84.4%) , 感染率最低 (2.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目标性监测和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CLABSI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篇10

1 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在2011年1月 ~ 2015年4月行PICC导管的29例患者, 男23例, 女6例, 26岁 ~ 89岁。同时导管留置时间最长284d, 最短6d。穿刺部位: 左贵要静脉8例, 右贵要静脉7例, 左正中静脉5例, 右正中静脉4例, 左头静脉5例。

1. 2方法: ( 1) 培训与教育。要求PICC操作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经验达到三年以上, 并且考取了PICC置管证书, 定期组织开展导管操作流程、导管维护、导管有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活动。同时, 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可采取影像、书面、口头等教育方法,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置管的配合、置管的目的、置管期间和营养支持等。 ( 2) 规范地进行置管操作和导管维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两手的卫生, 任何一次操作前均先用75% 酒精脱脂, 再用碘伏消毒, 顺时针、逆时针各3遍并严格遵守七步手法来清洁双手, 再用酒精清洁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 至少3次, 同时按照患者的病情选择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侵泡5min导管, 从而提高导管润湿度, 降低附壁血栓的出现几率。 ( 3) 正确选择穿刺的部位。穿刺地方必须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 1相对直的血管; 2便于操作; 3相对粗的血管; 4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在穿刺过程中配合的默契度; 5无静脉瓣的血管。 ( 4) 要及时拔管。在置管过程中全面细心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前测量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几率, 见谅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 并及时、迅速、娴熟地拔管。 ( 5) 对导管被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导管被相关血流感染患者会出现寒战、出汗、发热等临床症状, 在患者血液和导管中能够分离出一样的病原菌, 同时将其他感染源予以排除。产生以下症状之一的患者能够判断其患导管有关血流感染: 1中心静脉血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早两小时以上; 2中心静脉血样本培养的病菌落数高于外周静脉血样本培养的病菌落数的5倍以上; 3定量培养结果≥ 1100cfu, 半定量培养结果≥ 20cfu, 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现严重感染症状[2]。

2 结果

本文研究对象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未出现任何感染现象, 因此可以排除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3 讨论

PICC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静脉输液方式, 其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 但是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时有发生,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PICC导管的安全性能。因此, 在患者接受PICC置管中, 必须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操作培训, 同时为患者提供全过程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导管维护和置管操作, 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 并及时准确拔管。本文研究结果证实, 对行PICC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 对于预防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护理理念和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预防PICC导管有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5年4月治疗行PICC置管患者29例, 对其进行全程护理干预, 观察预防影响效果。结果:29例行PICC导管患者无一例感染, 均痊愈。结论: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出现, 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预防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1]江锡环.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09 (17) :73-74.

上一篇: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下一篇:现代农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