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导管术

2024-05-22

心导管术(精选十篇)

心导管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选择本院及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间所收治的55例PDA患儿作为本组研究的对象,其中,患儿为男性有35例,女性有20例,年龄3岁~13岁,平均5.65岁,患儿体质量在12.5~42kg,平均34.34kg。入选标准:皆经过体格检查与X线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等确诊为单纯PDA,排除患儿有合并其他的心脏畸形与伴有梗阻性的动脉高压情况。

1.2 方法

对10岁以下患儿皆实施静脉麻醉,其余病人行局部浸润麻醉。对穿刺的部位实施常规的消毒与铺巾,穿刺右侧股静脉成功后,静脉推注肝素50U/kg,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行降主动脉左侧位或右前斜位造影,测量PDA直径,了解其形态及位置。可控弹簧栓子法:经股静脉顺行法:穿刺右股静脉插入端孔导管经PDA入降主动脉;选择适当直径的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送入降主动脉,将3~4圈栓子置于PDA的主动脉侧,3/4~1圈置于PDA的肺动脉侧。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弹簧栓子位置合适、形状满意、无残余分流时,可操纵旋转柄将弹簧栓子释放。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鞘管压迫止血。经股动脉逆行法:穿刺右股动脉插入端孔导管经PDA入肺主动脉;选择适当直径的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送入肺动脉,将3/4~1圈置于PDA的肺动脉侧,其余几圈置于PDA的主动脉侧。若弹簧栓子位置、形状满意后可操纵旋转柄将弹簧栓子释放。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成功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

1.3 统计分析

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就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对患儿实施封堵之后,经过造影或者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出现少量的残余分流者有3例,占5.45%;出现有微量的残余分流者有8例,占14.55%;完全封堵者有44例,占80%。并在术后24小时后采取造影或者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发现所有患儿都成功封堵,并且皆无发生溶血与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封堵器的脱落情况。患儿肺动脉压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对儿童PDA选取介入封堵术治疗后最为常见的一些并发症主要有溶血与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封堵器脱落以及左肺动脉、降主动脉发生狭窄等[3]。在封堵术之后,若循环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心室前后的负荷变化以及大动脉出现水平分流消失等,都会造成患儿的心室收缩反应能力下降,引发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溶血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所选封堵器与释放封堵器的位置不合理,残余分流量显著,造成红细胞发生机械性破坏而形成,所以要注意选择大小合适的封堵器,并规范的操作;在手术之前对患儿进行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封堵器进行治疗,在手术过程中规范的操作等能够进一步促进手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情况,有效降低肺动脉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平均压等,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应用在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有效性。方法:将本院及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间所收治的5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所有PD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患儿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对比封堵前后患儿的肺动脉舒张压与收缩压以及平均压的变化情况,分析在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治疗有效率,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对所有患儿采用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之后,经过造影或者心动图对患儿进行检查,发现所有患儿都成功封堵,在封堵后患儿的肺动脉舒张压与收缩压以及平均压与封堵前对比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采取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手段对儿童PDA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重要治疗价值。

关键词: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贵明,江荣,赵胜,刘凤,黄晓碧.介入治疗对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心肌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02(01):34-35.

[2]郑可,金梅,王霄芳,郭保静,梁永梅,肖燕燕,李伟.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22(05):51-53.

心导管术 篇2

器材: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包括5ml针管1只,中心静脉穿刺针1只,导丝1根,扩张器1个,中心静脉穿刺软管1根,橡胶手套1付)1个,延长管1根,水封瓶1个,橡胶手套1付,10%利多卡因1只,500ml生理盐水1瓶 操作人员:操作者1名,助手2名 图示:、操作步骤:

1.操作者、助手1带无菌口罩,帽子。

2.操作者根据胸片或胸部CT,体格检查选择穿刺部位。3.助手1行穿刺部位局部消毒,铺洞巾。

4.操作者持5ml针管从助手2处抽取10%利多卡因,并行局麻,同时根据针从胸膜腔抽出气泡所进入的深度估计穿刺深度。

5.助手1连接穿刺针,导丝递给操作者。

6.操作者持穿刺针穿入一定深度,可抽出气体后使导丝进入胸膜腔约10cm,退出穿刺针,使扩张器进入胸膜腔至抵抗感消失。退出扩张器,使穿刺软管进入胸膜腔约10-12cm,退出导丝并夹闭软管,操作过程中助手1协助固定导丝及传递工作。7.助手2准备水封瓶,连接延长管。

8.操作者连接延长管及穿刺软管,打开夹闭见有气泡从水封瓶逸出。9.局部固定。注意事项:

1.操作前必须进行辅助检查及体格检查。2.操作前宜应用支气管解痉药物。3.操作过程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4.操作完毕应听诊对比两侧呼吸音。

经验之谈:退出导丝时夹闭软管一定要迅速,此时容易导致气体进入,形成气胸;可能的话,让病人配合吸气后闭气做呼气动作,造成胸腔内正压,减少气胸形成。

个人认为:1 管径相对要粗,否则很容易堵塞的,对后续的治疗造成很多麻烦;2 可以剪些侧孔,引流效果会好些;3 置管无需过深,一是影响引流效果,二是容易堵塞,三是增加感染机率。

个人经验:1疗效不错,微创,患者易于接受。我们治疗过自发性闭合性气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几个都是一侧肺全压缩且纵隔移位),也治疗过较多的液胸(血胸没试过)。2.美观:年轻人患气胸者较多,外科手术会留下疤痕,此法则无。

注意点:1.尽量用粗的中心静脉导管,我们一般用外径为2mm的,用引流用中心静脉导管更好(网上见过,但没用过)

2.放置不宜过深,胸内4cm合适,引流管放进水封瓶的深度不宜过深,2cm合适。

3.产生皮下气肿者较少,少量无需处理,较重的皮下气肿需用水封瓶控压性持续吸引或换用外科用粗管

4.超过2周不闭全的气胸应查找原因,以确定需手术还是粘连。5.连接方法多不正规,多自制水封瓶,可用2ml注射器连接引外科用闭式引流瓶,即付合无菌常规,引流气体也顺畅。

再告诉大家一个技巧:

选定好肋间隙后,不要直接穿刺,先用左手将拟穿刺处皮肤上推,将下面皮肤拉到穿刺点上,再麻醉、破皮、进套管针,这样的目的是置完管后原来上推移位的皮肤及软组织回位,使引流管进入胸壁的路径是斜行的,可有效避免长时间置管后引流管处漏气及皮下气肿的形成。再告诉大家一个注意事项:

液气胸患者如果做了闭式胸膜活检后,不要在活检的部位再进行置管引流,我曾经一个病人,液气胸,先行胸膜闭式活检,然后就在同一个地方作了中心静脉导管的引流,结果造成了皮下气肿,蔓延到正个胸壁。应该是局部活检后壁胸膜破损,气体极易进入软组织形成皮下气肿。

个人提出一些小的经验和见解,大家分享、点评一下:

1.置管过程中患者体位要放松,尤其是术侧胸大肌;否则术后查胸片会发现锁穿管打了个“几”字形的折。个人认为不利于气胸护理,有加重气胸的可能(个人见解而已,尚无相关文献证据)。2.气胸置管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是闭合性气胸,经间断抽气或闭式引流术后2~3天内气胸基本会吸收;若是交通性气胸,3天不会明显减少,就应该行闭式引流,否则不利于肺脏复张。胸腔积液更不能置管太长时间,尤其是年老、体弱、糖尿病的患者。我发现过胸腔积液置管7天后拔管,从穿孔内一直漏出胸水,加压压迫1~2小时才停止。

3.因为气胸置管时间不会过长,所以没必要缝合固定,仅用贴膜固定即可。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机会感染。但神志不清的患者要注意加强护理,实在不稳妥就缝上吧。

4.术前、术后及术后3天内,应随时复查胸片,监测病情进展。可以避免出现特殊情况,猝不及防。

还有些什么话想说,暂时想不起来了,想起来再说吧!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应该是比较成熟的方法,至于堵管如果处理好几个环节发生率应该是很小的。

1、胸液有纤维分格时,要及时注入尿激酶,即能使胸液引流彻,又可避免堵管;

2、大量胸水接引流袋外,中少量胸水一般不接引流袋,每天抽液一次,可同时注药,抽毕要用肝素液封管。这样比较方便病人。

3、我们有两例脓胸的患者也用了这种细管,每次抽液后注尿激酶,也没有堵管。

4、堵管后的处理:先用生理盐水通管,如果通后要及时腔内注入尿激酶;如果生理盐水通不开,可以将导引钢丝消毒后,再插入管内疏通。

心导管术 篇3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胸腔积液;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92-01

胸腔积液是胸膜表面间质的液体过多漏出或渗出并积蓄在胸膜腔形成。临床上传统的方法为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明确病因对症处理。特别是恶性胸腔积液增长速度快、易复发,大量胸腔积液可导致肺容量下降,引起肺不张或感染,并使纵膈移位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甚至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现将笔者所在科室采用此方法治疗胸腔积液38例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5.62±3.28)岁。所有置管患者选择经超声胸水定位水深5 cm以上,结合胸片或胸部CT估测胸水量在1 000 mL以上者。其中结核性胸膜炎10例,恶性胸腔积液22例,心衰等其他原因所致胸腔积液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B超定性定位 穿刺前都经B超定性定位,以确定最佳的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一般取肩胛下角线第8~9肋间或腋中线第6~8肋间作为穿刺点。

1.2.2 穿刺 局部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生效后,穿刺针垂直刺入胸膜腔,回抽到液体后,经穿刺针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后,经导引钢丝进行扩张皮下组织,最后沿导引钢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约10~15 cm左右,退出导引钢丝,接一次性集尿袋持续引流。见积液流出后皮肤外缝扎固定导管。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其中2例导管脱落重新置管,2例出现导管阻塞用导丝或生理盐水冲管后复通,1例置管后胸痛3 d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经5~28 d置管胸液引流彻底。22例恶性胸液患者经导管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或免疫增强剂。10例结核性胸膜炎经积极配合抗痨药物治疗6~9个月后基本治愈。其余经约1周左右引流及对症治疗后好转。

3 结论

中、大量胸腔积液压迫症状明显,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结核性胸水蛋白含量高,易造成胸膜粘连,应尽快抽尽液体[1],因此胸腔放液治疗是较重要的治疗方法。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深静脉导管质地柔软光滑,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刺激,可以避免对胸壁胸膜的刺激,减少医源性创伤。无需切口,创伤小,不易继发感染,拔管后无瘢痕[2]。(2)深静脉管壁薄,管径细软,置管期间患者仍可以下床活动,不会影响生活质量。(3)38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11.9 d,最长置管28 d。(4)胸穿时安全的抽液量仍不明确,理论上讲抽液过程中减少的胸腔压力决定安全抽液量[3],每次胸穿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如并发气胸、药物外渗、胸膜反应等,且疗效不佳。而胸腔闭式引流可达到持续缓慢或间歇少量排液的目的,可短期内缓慢、不定时安全排放液体,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胸水量,利用中心静脉导管上的调节开关控制每天的排放量,可防止排放过快造成肺水肿等并发症。(5)患者易于接受配合进一步治疗,引流较为彻底,使胸膜腔内注入的药物能达到有效浓度[4]。

同时工作中需加强观察、加强导管的固定,以防脱落。胸腔内脱落的坏死组织或纤维蛋白和血凝块较多,易造成堵塞,每天放液前和封管前均需用肝素或生理盐水冲管保持通畅。置管时间尽量不要太长,否则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应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以防产生恐惧心理[5]。

总之,与常规胸穿抽液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安全、可靠、损伤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能高、医疗风险小的优点,并可提高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4-115.

[2] 李永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147.

[3] 朱钟鸣,孙耕耘.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指南摘要[J].临床肺科杂志,2002,7(4):50.

[4] 陈文彬.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4):201.

[5] 季静.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08,14(18):127-128.

(收稿日期:2011-12-15)

心导管术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32例髂动脉狭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2~78岁,既往有高血压15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0例。主要表现为患肢麻凉、疼痛、间歇性跛行入院。所有病例首选髂动脉超声,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行CTA检查狭窄程度:轻度2例,中度18例,重度12例。术后发生出血1例,下肢缺血1例。

1.2手术方法(在此以右髂动脉为例)麻醉满意后,患者平躺于手术台上,左上肢外展,常规安尔碘消毒后铺巾展单,左肘横纹下局部麻醉满意后,纵行切口约3 cm,依次切开表皮,浅深筋膜见肱动脉游离上述动脉,套以血管阻断带,全身肝素化后应用5F穿刺鞘、Cobra及猪尾造影导管在造影机下行腹主动脉造影,见右侧髂、股动脉闭塞,应用导管及导丝通过右髂、股动脉闭塞段后造影证实导管位于血管真腔内。通过病变部位后经造影确定狭窄动脉的直径,选用合适的扩张球囊,要求扩展球囊要长于病变段,扩张60~120 s,根据扩张后的效果,必要时可以多次扩张[1]。交换以支架输送系统,将支架送到位后,固定支架推送杆,后撤外鞘释放支架。最后造影确定效果。造影见腘动脉以及胫腓干动脉、胫后动脉显影良好,胫前动脉未显影。自左肱动脉沿导丝送入微导管至右侧髂动脉处,术后拔除血管鞘,回血良好,以血管缝线缝合血管,清点器械及彻底止血无误后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及表皮,术毕。对于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20%者,可再用球囊行后扩张。对于放置弹簧支架者,则必须先达到充分的预扩张后才可放置支架。

1.3效果手术历时3 h左右,术中患者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护中,患者神志清醒,术后平安返回病房,左尺、桡动脉可触及,右股动脉可触及,多普勒听诊可闻及右胫后动脉及右足背动脉搏动。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ASO患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并且大多数患者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都忽略了血管性病变,直至出现静息痛或趾端破溃坏死才来就诊。如此一来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提前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宣教,介绍该手术的优点,以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实施相关的心理干预,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能够最大程度配合治疗。

2.1.2身体状况调整该症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在饮食上应给予低糖低脂、高营养饮食。忌食牛羊肉、无鳞鱼、辛辣刺激的食物。手术前2周戒烟。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对于有高血压病史者,每日需监测血压2次,按医嘱指导患者按时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以满足围手术期血压的要求。督促糖尿病患者进食糖尿病饮食,每天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随时调整降糖药的用量,控制住血糖水平以满足围手术期的要求[2]。

2.1.3术前准备除了常规的血液化验以外,还要做好相应的专科性的检查:ABI测压、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TA血管成像、核磁等。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常规备皮。指导患者卧床功能训练,例如:床上翻身,大小便的技巧等。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检测患者术后返回病房,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2 L/min,连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律(率),尿量及疼痛变化,使血氧饱和度>95%,严密巡视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2.2.2伤口观察及活动指导观察伤口局部有无肿胀、敷料渗血,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术侧上肢严格制动72 h,必要时用夹板固定。保持管路的通畅,Q6H盐水冲管,随时注意观察导管有无扭曲、打折、受压。观察术侧上肢动脉搏动情况,指端颜色、温度,作好记录。术侧上肢肿胀者应抬高肢体并用手做握力器动作,下肢做背伸跖屈运动,以利于静脉回流。观察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多普勒血流听诊足背、胫后动脉,并做好详细记录。

2.2.3抗凝药物的观察和护理术后遵医嘱通常给予肝素钠0.75万U持续超微导管泵入4 ml/h,应测定出、凝血时间,试管法测定全血凝固时间,如果凝血时间>25 min,则应停用肝素1次,如果在20~25 min之间,则应将肝素剂量减半。另一检测指标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值应控制在45~50 s[3]。

使用抗凝剂后,应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术侧上肢有无青紫或血肿,测血压后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有无鼻衄或牙龈出血,伤口有无渗血或出血,引流液中含血量的变化。对少量伤口渗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进行局部压迫止血,而对于大量出血者则可根据情况重新加压包扎、压迫局部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拮抗药物。

2.2.4常见并发症

2.2.4.1出血术后早期出血发生率约1%~2%。在血管重建手术中精心操作,适当显露及最低限度地分离组织均可减少术后发生出血的机会。在血管重建手术完成后,应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以便发现吻合口处或缝线周围的出血点。大血管吻合时动脉壁撕裂需要加缝Teflon垫片控制出血。也可以在吻合完成血流恢复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以减少出血倾向。如果手术中失血较多及大量的应用库存血,术后应当给予新鲜血浆或血小板悬液[4]。

2.2.4.2下肢缺血髂动脉术后短时间内发生急性下肢缺血,主要是由于重建血管的急性血栓形成或远端血栓栓塞。术后肢体末梢动脉搏动不能触及或存在的搏动消失均可提示下肢缺血加重。对于多处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需要靠多普勒血流听诊器来确定。动脉重建术后肢体末梢脉搏往往不能马上恢复。术后如果股动脉搏动存在,一般4~6 h后远端搏动即可恢复。如果急性肢体缺血诊断明确,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4]。

3小结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非常重要。术后做好血压的监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重点做好抗凝治疗的护理,既要防止血栓形成,又要防止吻合口出血;同时还要做好疼痛护理、并发症的预防、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使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良好。本文充分证明了左肱动脉切开支架置入术治疗ASO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众多ASO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32例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左肱动脉切开超微导管介入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2014年8-12月行左肱动脉切开+超微导管介入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的32例患者,术前给予充分的个性化心理疏导与术前准备,针对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有目的的护理和病情观察。结果 32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患者出现左侧上肢出血,1例患者术后缺血无明显改善,经尿激酶治疗后再通。结论 左肱动脉切开超微导管介入术、髂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此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减少。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超微导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常宏,谢新辉,刘红岩,等.50例顺行穿刺球囊扩张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8):76-77.

[2]李胜英.4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4(6):492.

[3]谷涌泉,张建,汪忠镐.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进展[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2011(2):68-69.

心导管术 篇5

【关键词】 中心静脉;引流术;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为临床心内科常见的疾病种类,其主要致病原因较多。针对其治疗需进行反复的心包积液引流,具有风险大、费用高和痛苦多的缺点,本研究选择我院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25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9年7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的心包积液的患者25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16例,女性为9例,年龄分布为41.8±13.4岁,最大年龄为59岁,最小年龄为22岁。所有患者均心脏彩超检查为心包积液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1)全面了解病史,协助病人完成心脏超声检查和胸部DR检查,掌握适应症,明确其积液量,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并作好标记;(2)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颈静脉怒张的程度,了解心包填塞症状;(3)清洁皮肤,防止因备皮不慎损伤局部皮肤;(4)做好各种药物敏感试验;(5)常规检查血象及出、凝血时间等;(6)协助患者大小便,患者取半坐卧位,持续低流量吸氧,嘱患者在术中避免咳嗽,在心电监护下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7)对精神紧张患者必要时术前给予镇静剂。所有患者均采用在超声室采用二维B超直接介导下穿刺置管。即B超探头上安置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抽液过程是“可视”的,超声可连续监测心内外结构的实时运动状态,能动态观察针头和引流导管的方向和位置,并能及时调整引流管处于最佳的引流位置以利于心包积液充分引流,使穿刺置管引流更准确和安全。采用持续性引流,直至患者心包积液消失或明显减少为止。采用抗生素、肝素盐水进行辅助治疗,防止出现感染和引流管阻塞的发生。

1.3 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心包引流术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分析 25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分析显示,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有明显变化(P<0.05)。

2.2 研究对象采用心包引流术治疗效果分析 对研究对象采用心包引流术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完全缓解患者为22例,占88.00%,部分缓解患者为2例,占8.00%,无效患者为1例,占4.00%,其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2.3 研究人群治疗不良反应分析 对25例研究人群进行治疗后均无出现继发性感染、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随访半年均未出现心包缩窄临床症状。

3 讨论

心包积液病因研究显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病因主要为结核病、细菌和病毒等感染,非感染性原因主要指肿瘤或者心脏结缔组织等疾病。随着我国医疗的发展,出现心包积液的主要原因已经由感染性疾病逐渐发展为非感染性疾病[1]。

对于这类人群,要绝对卧床休息, 卧向患侧,使心胸部组织沉落在漏口处,以利贴附愈合;积极抗感染,限制输液量,适当药物控制颅内压、减少心包积液分泌,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经药物治疗3d后仍有积液的采用引流治疗。研究表明,采用外引流的方法可明显减少修补手术的实施,治愈率高达94%。

我们对本组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病例術前、术后护理进行系统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其优点如下:(1)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以尽量排空心包腔积液,并减少心包穿刺的次数,使心脏损伤机率大大降低,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2)确定心包积液的性质,为病因治疗提供依据,同时还提供了局部用药的途径;(3)能迅速解除心包填塞,缓解症状,挽救生命;(4)其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取材方便而实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心包积液的发生对人群健康有着较多的影响,主要会影响患者的心肌功能,若患者心包积液较多时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液体心包内聚集,出现压力急剧升高,从而发生急性心包填塞 [2]。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其技术已比较成熟,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有较多的优点,采用持续性的引流,可有效的降低引流过程对患者心肌的损害,同时治疗过程中可有效的减轻心包粘连,防止由感染渗出性心包炎引发缩窄性心包炎的形成[3]。心包及胸腔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是临床上常用手法,可明显减轻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命质量。目前临床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多为医用高等级硅胶材料,其质地柔软,不易出现断裂。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恶性心包及胸腔积液具有安全、可靠且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管通畅是护理的关键。但由于引流过程中引流管直径较小,应防止出现阻塞的发生,在进行化脓性积液引流时应主要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反复的冲洗[4]。本研究结果显示用心包引流术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完全缓解患者为22例,占88.00%,无效患者为1例,占4.00%,其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治疗后均无出现继发性感染、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随访半年均未出现心包缩窄临床症状。可见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临床疗效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创.心包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42例的临床体会[J].广西医学,2008,30(2):259-260.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4-347.

[3]黄永培.心包积液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15(4):299.

心导管术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0例, 男18例, 女2例。年龄14~66岁。发病时间为1h~10d。左肺气胸6例, 右肺气胸12例, 双侧病变2例。气胸首次发作18例, 反复发作2例。

1.2 病因

自发性气胸是指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 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本病属呼吸科或胸外科急症之一,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需要及时处理。

1.3 临床表现

气胸临床具体表现为:①胸痛, 患者患侧有不同程度的胸痛, 这因胸膜牵拉、撕裂的结果。②胸痛和呼吸困难常同时发生, 肺萎缩如<20%的、原来肺功能良好者, 可无明显呼吸困难;反之, 原有肺功能不全或肺气肿、肺纤维化患者, 即使肺萎缩10%以下, 呼吸困难也很明显;张力性气胸常呈进行性严重呼吸困难, 有窒息感, 不能平卧, 甚至呼吸衰竭的情况。③休克多见于严重的张力性气胸或自发性血气胸, 偶见于剧烈胸痛者。患者可见有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和大小便失禁等, 若不及时抢救患者很快昏迷、死亡。还有部分老年患者类似于哮喘样发作, 严重呼吸困难的同时肺部可闻哮鸣音。此类患者多系重度肺气肿、肺功能不全。发病多在突然用力、剧烈活动等诱因下突然发生, 表现有呼吸紧迫、胸痛、胸闷, 经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提示:患侧肺压缩, 呈气胸征像。

1.4 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20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治疗吸氧、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对症处理。②操作方法:患者通常取半卧位患于侧第二肋间锁骨中线的外侧为穿刺点或取腋前线第4、5肋间为穿刺点, 局部消毒及铺巾局麻后, 用18号穿刺针垂直皮肤进入胸腔, 待有突破感回抽出气体后, 置入引导丝, 或用扩张器扩张穿刺通路, 沿导丝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20cm长) , 并使其在胸腔内为6~8cm左右, 退出引导丝, 穿刺部位用无菌敷贴固定, 末端连接水封瓶。对照组:粗管引流通常以患侧第二肋间锁骨中线的外侧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 铺消毒洞巾。用2%的利多卡因沿第三肋骨的上缘穿刺点做局部浸润麻醉, 麻醉生效后,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约2cm, 钝性分离进入右侧胸腔, 有气体溢出, 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大约6cm, 确认胸腔闭式引流管位于右侧胸腔后缝扎固定引流管, 接引流瓶。

1.5 疗效标准治愈

自发性气胸消失, 肺完全复张;无效:自发性气胸较前加重或无变化。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 先用中心静脉管引流治疗, 随后15例引流效果差, 肺复张不全或症状缓解不明显, 后更改为粗管引流。本组无死亡病例, 未发生肺复张后肺水肿和肺功能衰竭病例, 术后有6例咳嗽、咳痰增多, 经抗雾化吸入及感染治疗后, 咳嗽及痰量减少。随访患者6个月~1年仅有5例气胸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或转上级医院治疗。

2.2 并发症

治疗组中不论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或外科胸腔引流管引流气体后肺都复张, 但都不同程度出现皮下气肿, 未出现复张性肺水肿、脓胸及血胸。

3 讨论

3.1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科或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常需立即处理, 传统多采用胸腔穿刺抽气或置入外科胸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1], 自发性气胸大多数由于胸膜下气肿泡破裂引起。如今, 尘肺病日渐成为气胸多发因素, 此外慢性阻塞行肺疾病患者也逐年增多, 当呼吸道感染、咳嗽或用力时, 极易形成自发性气胸。合并有张力性气胸时, 病情凶险, 且易误诊或漏诊[2]。需紧急处理, 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排出气体, 尽快促使肺复张。

3.2手术适应证以往患者因胸闷、呼吸困难常先到呼吸科就诊住院, 胸片及双肺CT检查发现气胸, 并行用胸穿抽气或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控制感染等保守治疗, 但对于有大量气体或张力性气胸的患者疗效差、住院时间长、复发率高。笔者比较两种方式引流术, 具体优缺点如下,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优点: (1) 并发症少; (2) 创伤小, 操作简单, 尤其适合紧急情况, 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且愈后不留瘢痕; (3) 导管多为细而软的硅胶管, 无刺激性, 不易伤肺, 且固定可靠、简便; (4) 可控制流速, 能缓慢持续引流, 避免排气过快引起的肺水肿和胸膜反应; (5) 患者可下床活动, 导管可长时间放置, 拔管后愈合快, 可经导管胸腔内给药或间断排气。但仍有缺点, 主要有: (1) 导管管径较细, 易阻塞, 不宜用于有胸腔积液的患者; (2) 导管价格较贵; (3) 对于肺压缩>50%以上的张力性气胸, 疗效较差, 患者肺复张不明显。观察15例改用外科胸腔闭式引流引气体的患者, 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患者平均肺复张天数缩短。外科方式的粗管引流, 创伤大、易出血、易发生并发症, 患者术后护理难度大, 痛苦多, 行动不便。但对于气胸肺压缩>50%以上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肺压缩>50%) 的患者;张力性气胸的患者;复发性气胸及自发性血气胸的患者;多次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后仍持续漏气者以及双侧自发性气胸的患者, 应进行粗管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治疗。

总之, 是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 还是经传统外科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 应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以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为患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梅洪包.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52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7) :46-48.

心导管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06年12月入住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选取非高血压病人46例, 男22例, 女24例;年龄43岁~65岁, 平均51.8岁;按手术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 两组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家庭支持系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观察指标

1.2.1 焦虑测量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尺[2] (visualanalogue scale, 简称 VAS) 评估干预前后的焦虑程度。VAS即长度为 100 mm的直尺, 两端分别标明 0和 100, 0端表示放松, 100端表示非常焦虑, 干预前、后30 min内请病人依据自己的焦虑程度在尺子上标出相应位置。

1.2.2 采用欧姆龙电子自动血压脉搏测量仪测量血压、心率 干预前T0、干预10 min后T1、20 min后T2、干预毕T34 个时间点测量血压、脉搏。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u 检验, 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干预措施

术前 1日护理访视时向两组病人讲解此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 取得病人同意。干预组:了解病人的病情、文化背景、职业特点、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让病人准备好自备的带双耳式耳机MP3和播放的音乐, 音乐主要包括轻音乐、古典音乐、粤剧、自选音乐 (由病人说出歌曲名称后从网上下载) 等。术前 1 h 嘱病人静卧于病床, 体态放松, 通过耳机欣赏选定的音乐, 音量控制在病人感到舒服、悦耳, 持续 30 min。对照组:于术前 1 d向其解释被分配在对照组的目的以及干预的方法, 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不进行乐曲的选择和试听。术前 1 h 嘱病人静卧于病床, 体态放松, 只戴耳机不听任何音乐, 时间为 30 min。两组在干预时间内, 研究者均陪伴在身旁, 并控制周围环境干扰因素, 保证安静、一致的实验环境。

3 结果

3.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焦虑情况 (见表1)

3.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 (见表2)

3 讨论

心导管支架植入术作为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病人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情绪, 主要是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有无严重的并发症、术后疗效 (担心术后再狭窄) 及昂贵的治疗费用等。紧张引起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血压升高;焦虑是个体对特定的、威胁到自我状态 (包括身、心、社会文化等方面 ) 的事件, 由于未知因素的存在所产生的主观的、复合式的情绪体验。这些不良应激反应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痛苦, 而且会干扰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 影响病人的治疗方案。音乐疗法是指科学系统地运用音乐特性对人的影响, 协助个人在疾病或残疾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和情绪整合, 并通过艺术感染力以音乐特有的物理特性、特定的频率等影响人的生理节奏, 尤其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对医疗起辅助作用[3]。研究表明[4,5], 音乐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人体内脏和躯体功能等神经机构都能产生直接影响, 和谐的音乐旋律能直接改善精神状态, 转移人的注意力, 使人放松, 减轻紧张、焦虑状态, 从而调节呼吸、循环、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本组结果显示, 干预组的心率、血压较对照组低, 说明合适的音乐疗法可以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 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从而在应激状态下使病人血压、心率稳定,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对照组单纯静卧休息收缩压也有所降低, 这可能是因为对照组对环境干扰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 以及闭目静卧也能够部分缓解紧张情绪导致。

总之, 在常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上重视环境因素对病人的影响, 为病人营造舒适轻松的、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予以简便易行的音乐干预, 减轻病人焦虑紧张情绪, 减轻病人血压心率变化, 更好的体现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林, 李扬, 张香娟, 等.冠心病病人对介入性手术知识需求与护士认知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9) :11.

[2]Cline ME, Herman J, Shaw ER, 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J].Nurs Res, 1992, 41 (6) :378-380.

[3]叶翠.音乐与心理[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 (12) :23-25.

[4]李咏, 陆虹, 郑修霞.音乐疗法缓解剖宫产病人手术前焦虑的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 2005, 11 (1) :8-9.

心导管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接诊的80例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血液净化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为27~82岁, 平均年龄为 (43.3±2.4) 岁。病情状况:其中急性肾衰竭患者15例, 慢性肾衰竭患者10例, 循坏衰竭患者9例, 口服农药患者6例;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为25~80岁, 平均年龄为 (41.3±2.0) 岁。病情状况:其中急性肾衰竭患者17例, 慢性肾衰竭患者11例, 循坏衰竭患者8例, 口服农药患者4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定时的服药嘱咐, 并嘱咐患者进行按时休息, 辅助患者完成常规的血液透析。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 (1) 心理方面的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置管留管的重要性, 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的情绪。并且, 将操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包括患者的体位的配合以及患者在呼吸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咳嗽等。 (2) 对于感染的预防:在室内, 应保持患者所在病房的清洁, 定时对患者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并多次反复擦洗患者的颈部皮肤, 保持颈部皮肤的干燥、清洁。在每次操作的过程中, 都要保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 保持在换药部位及导管留置的位置进行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状况, 当发现患者的伤口部位出现红肿、化脓等现象时, 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 辅助患者进行透析:保持患者的头部处于良好的位置, 并且做好导管的扭曲、折断, 并且采用尿激酶及肝素对患者进行封管, 防止患者伤口部位形成血栓,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并对两组患者发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分析

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 (60.0)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21.978 0, P=0.000 0)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发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647, P=0.023 1) 。见表2。

3 讨论

血液净化适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 以及各类肾脏疾病[4]。由于尿毒症病人及家属对血透疗法很陌生, 容易产生恐惧, 心理压力大, 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和解释使其了解血透的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 透析前应尽量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紧张心理[5]。目前, 多项研究显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血液净化患者进行护理,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缓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提高患者治疗的临床满意度, 降低治疗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 效果良好[6,7]。

该研究中选择该院接诊的80例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血液净化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 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并对两组患者发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 (6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978 0, P=0.000 0) 。实验组患者的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5.164 7, P=0.023 1) 。表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血液净化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及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血液净化患者进行护理, 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患者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该院接诊的80例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血液净化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 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结果 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并对两组患者发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 (6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978 0, P=0.000 0) 。实验组患者紧张、恐惧及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64 7, P=0.023 1) 。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行颈内静脉导管术的血液净化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紧张、恐惧及焦虑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血液净化,颈内静脉导管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李燕.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退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32-133.

[2]孙专意.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6) :27-28.

[3]樊桂娟.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2) :273-275.

[4]曾静.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应用于血液透析的护理[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21) :2555-2556.

[5]刘昆.颈内静脉置管血液净化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31) :5657-5658.

[6]高佩珠, 孙菊芸, 丁文彬, 等.透析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9) :1000.

心导管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焦作市2006年10月-2010年1月产后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的产妇62例, 焦煤中央医院占28例, 市一院占20例, 市二院占14例。其中阴道分娩出血者36例 (瘢痕子宫5例, 合并胎盘早剥2例, 边缘型前置胎盘12例, 分娩巨大儿者8例, 合并子宫肌瘤者6例, 妊高征者3例) , 剖宫产出血者26例 (瘢痕子宫4例, 合并胎盘早剥2例, 前置胎盘9例, 合并子宫肌瘤5例, 巨大儿者2例, 妊高征者4例) ;年龄21岁-42岁, 平均年龄28岁, 孕产次1-4次, 孕前月经规律, 经量正常, 无合并内分泌疾患。产后均不哺乳。

1.2 方法

抗休克的同时, 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 在大型C型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控下, 经右侧股动脉穿刺, 插入5FCobra导管, , 以12mL/s的流率注入Ultravist25-30mL, 观察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及双侧卵巢动脉的造影表现, 显示出血部位及出血侧子宫动脉, 大量造影剂外溢区即为出血处。迅速将导管插人出血侧的髂内动脉前干, 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栓塞剂使用1-2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 对子宫动脉栓塞至血流停滞, 动脉分支完全闭塞为止。行数字减影成像技术 (DSA) 造影证实已止血成功即可, 同法栓塞对侧。

1.3 随访

62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 平均16个月, 重点观察术后月经变化, 内容包括:月经恢复时间;月经量变化;月经是否规律;有无潮热, 夜间盗汗, 情绪波动等。

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监测:在栓塞治疗后的1、3、6、12个月分别测性激素3项 (月经复潮者于月经周期的第3天抽血, 无月经者B超未见优势卵泡则随机抽血) 。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形式表示, 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分析术后3种激素水平值的变化。

2 结果

2.1 月经变化

62例产后均不哺乳, 其中42例 (67.7%) 血管介入术后2-3个月月经复潮, 量正常, 周期规律, 14例 (22.6%) 术后4-9月月经来潮, 规律, 量正常。6例 (9.67%) 术后12月内恢复月经, 但一过性月经紊乱, 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 月经期长短不一, 出血量多少不定, 其中4例紊乱3-6个月后恢复正常。2例术后1月月经来潮, 之后紊乱2-3月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潮热、盗汗等围绝经症状。

2.2 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

62例中的60例术后6月性激素3项水平均正常, 1例手术后9月性激素恢复正常, 1例 (年龄42岁) 术后12月性激素才趋于正常。激素情况见附表.

3 讨论

3.1 血管介入对卵巢血供的影响

产后出血患者多为年轻妇女, 其卵巢对X线高度敏感, 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对卵巢功能是否有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理论上, 实施治疗时, 阻断了子宫动脉卵巢支可导致卵巢的部分坏死, 出现卵巢功能的失常, 严重者发生卵巢早衰。GOLDBERY[1]等研究认为子宫动脉栓塞可减少卵巢血流量, 对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本资料中一部分患者 (9.67%) 出现FsH增高, 但很快恢复正常, 分析此情况为子宫动脉的卵巢支被栓塞而后又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 卵巢功能得以恢复。

本资料62例患者中56例术后9月内出现规律月经, 60例术后6月性激素3项水平均正常, 无1例出现围绝经症状。王锦江、陈春林等[2]结果亦表明介入治疗产后出血对产后月经恢复没有明显影响。

3.2 介入治疗射线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治疗期间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监控, 患者的卵巢持续暴露于射线中。控制放射剂量是减少卵巢损害的关键。当辐照量为200-300 cGy时, 卵巢可出现损伤, 当辐射量大于400cGy时卵巢损伤为不可逆性[3]。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中, 卵巢对射线平均吸收剂量是22.34cGy, 该剂量不会对患者造成急性或长期的放射性损伤。卵巢的功能损害取决于放射量的多少及患者的休克程度。本资料中, 所有患者都进行积极的抗休克治疗, 卵巢暴露射线最短的6min, 最长的30min, 术后平均随访16月, 月经恢复良好。所以, 如果术者技术娴熟, 手术时间短, 卵巢暴露的射线量少, 且栓塞准确, 则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小[4]。

3.3

影响还是射线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只要规范操作, 对卵巢功能影响均不大。但对于卵巢血供为子宫动脉占50%-70%者卵巢功能的是否会减退需进一步大样本探讨。

参考文献

[1]Shlansky-Goldbery R.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historical and anatomic consederations[J].Semin intervent radiol, 2010, 17 (3) :223-236.

[2]王锦江, 陈春林, 刘萍, 等.重度产后出血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后对产后月经影响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2) :76-79.

[3]Ikolic B, Sriier JB, Lundsent MJ, et al.Patient radiation dose associated with uterine arteries embolization[J].Radiology, 2009, 214 (1) :121-124.

心导管术 篇10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22例, 女36例, 年龄1.5岁~10岁, 平均年龄6.3岁。全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及呼吸道反复感染史。查体:无紫绀, 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 收缩期增强, 伴有震颤, 肺动脉瓣第二心音 (P2) 不同程度亢进, 股动脉枪击音阳性。均经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 且无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和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示未闭的动脉导管呈管形40例, 漏斗形18例, 导管直径0.3 cm~1.0 cm, 平均0.6 cm, 导管内血流为左向右分流。

1.2 手术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 右侧卧位, 左上肢屈曲并悬吊于麻醉头架上, 充分暴露腋窝, 取左腋下微小斜切口, 长约2.5 cm~3.5 cm, 经第4肋床进胸, 微小开胸器撑开至手指能入胸腔探查导管三角, 沿降主动脉纵轴切开纵隔胸膜, 游离并悬吊, 保护好纵隔胸膜上的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 暴露未闭动脉导管后, 用剥离剪锐性游离动脉导管前壁及上、下窗, 然后用直角钳小心游离出动脉导管后壁并引出2根10号丝线备结扎。微泵静脉注射硝普钠或吸入麻醉, 使动脉收缩压降至60~80 mm Hg (1 mm Hg=0.133 kPa) 之间, 先结扎导管主动脉端10号丝线, 确认导管肺动脉端震颤消失, 再结扎导管肺动脉端10号丝线, 缝合纵隔胸膜, 仔细止血, 膨肺满意后依次间断缝合关闭胸腔。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 在关闭肋间肌时最后预置2针, 并加压膨肺后收紧预置缝合线闭合胸腔, 皮肤切口以4-0 Prolene线皮内缝合。术后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

2 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全组手术顺利, 术野暴露好, 平均手术时间为 (45±20) min, 失血量约5~20 ml, 术后均未放置胸腔引流管, 术后杂音均消失, 无残余分流, 无导管破裂。平均住院时间 (5±1.5) d。随访3个月~4年, 平均2.3年, 全部患者均正常生活学习, 无自觉症状, 无导管再通及假性动脉瘤形成, 无胸部畸形, 瘢痕少, 左肩关节功能运动正常。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儿及家长对心脏手术及其危险性了解不够, 会有各种顾虑, 我们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耐心地进行术前教育, 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介绍手术的基本步骤、方法、优点及与传统开胸手术不同之处, 交待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 并列举手术成功治愈的实例, 减轻家长心理压力, 消除恐惧心理, 增强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3.1.2 一般护理

(1) 术前1 d备皮、备血, 依据医嘱做相应抗生素皮试;术前晚肥皂水灌肠, 新生儿和婴幼儿用开塞露塞肛。 (2) 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的技巧, 练习床上大小便, 利于术后护理和恢复。 (3) 向患儿和家长讲清禁食的时间、手术切口的部位、术后吸氧、导尿、止痛、心电监护、咳嗽排痰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并主动配合。 (4)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增加营养, 保证休息, 提高机体抵抗力。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每30 min监测1次, 并详细记录, 以便及时发现胸腔内出血。血压宜维持在80~120/60~80 mm Hg, 避免过高引起导管壁膨出动脉瘤形成或结扎线滑脱, 必要时适量使用硝普钠、酚妥拉明、卡托普利等扩血管药物, 并根据血压变化随时调整用量[1]。注意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对幼小儿更应注意, 以免增加心脏负荷, 引起心力衰竭。术后早期吸氧有利于降低心脏负荷, 提高血氧分压,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8%~100%, 不能低于95%。

3.2.2 呼吸道管理

全麻未醒前, 让患者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或口中放入通气导管, 防止误吸,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确保呼吸道通畅。麻醉清醒之后取半卧位, 每2 h~4 h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及听诊呼吸音变化, 鼓励患者深呼吸及行有效咳嗽排痰, 或指压胸骨切迹处气管, 促使咳嗽,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可行雾化吸入。另外可采用“吹气球”的方法促进肺扩张[2]。因手术创伤小, 且未置胸管, 术后第1天, 嘱患者或协助患者在床上做适当的四肢活动和深呼吸运动;术后第2天予下床活动, 利于肺复张, 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术后第3天, 行X线胸片检查了解胸腔内情况, 以便及时处理。

3.2.3 预防感染

术后应加强基础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液、渗血, 及时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 严格按照药物浓度在血中有效维持时间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注意体温变化, 预防感染发生。

3.2.4 饮食管理

术后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增加营养, 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增强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 并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必要时给予适量镇痛剂, 减轻疼痛, 保证充足睡眠。

3.2.5 出院指导

(1) 3个月内限制剧烈活动, 活动范围及强度应循序渐进;注意休息, 预防感冒; (2) 据医嘱应用强心利尿药或扩张血管药, 不可乱用或停用以免发生危险; (3) 加强营养, 指导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 不需限制钠盐摄入; (4) 注意保暖, 预防呼吸道感染; (5) 定期复查, 不适随诊。

4 讨论

左腋下微创切口行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具有以下优点: (1) 切口小, 部位隐蔽, 瘢痕暴露少, 符合美学观点; (2) 不切断背阔肌和前锯肌, 不切除肋骨, 损伤小, 出血少, 符合微创原则; (3) 不放置胸腔引流管, 术后疼痛轻,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4) 简化开关胸过程, 缩短了手术时间; (5)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住院费用低,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6) 无需特殊医疗器械, 易于基层医院开展,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较实用的微创手术方法。但由于术后不留置胸管可能出现气胸、血胸、肺复张不满意及胸腔内出血不能及时发现等情况, 因此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学习有关微创手术的知识, 并掌握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从而使此种手术得以更好地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新霞, 张爱华, 徐霞.Denis-Browne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1例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 :52~5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导管术】相关文章:

经导管封堵术05-09

中心静脉导管术05-22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05-24

心导管室护士范文06-02

心导管室的护理工作04-19

导管相关05-06

留置导管06-10

导管居家护理05-14

导管动脉栓塞05-06

球囊导管灌肠05-25

上一篇:外墙防水材料的选用下一篇: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