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2024-04-10

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精选11篇)

篇1: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且留置时间≧48小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血培养至少有一次培养到致病菌,且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2)至少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发热(>38º)、寒颤或低血压,且实验室微生物检查阳性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如怀疑为污染菌,至少有2次的血培养结果是同一常见污染菌。

【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热痛现象。

2.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红、肿及脓点现象发生。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征象。4.观察患者白细胞变化。【预防护理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置管时应该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作人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导管穿刺点:CVC置管者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PICC置管者可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

7.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 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 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 的碘伏或2 %碘酊溶液和75 %酒精。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护理措施

1.严格手卫生。

2.穿刺部位定期和必要时换药:穿刺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观察有无渗血,若无渗血可定期给予换药:使用纱布等干敷料每48小时更换一次,有渗血、渗液或潮湿、敷料脱落时随时更换;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每周换药一次;有人工气道时应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以减少污染。换药时要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红肿、脓点等,消毒时使用机械力,消毒面积 >15cm×15cm(消毒面积>外敷料面积),消毒后完全待干再贴敷料。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通旋塞每天更换,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有血迹或被污染后随时更换。

4.冲管与封管:给药前后宜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进行脉冲式冲洗导管,以减少附壁。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 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 可用100 U/ mL,PICC 及CVC 可用0~10 U/ mL。当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再用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将5%GS冲出导管内腔。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

5.无菌配液并无菌输注,采用封闭式输注方式。6.有效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9.每日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除。【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置入导管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换药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不能自行揭除敷料和换药。发现敷料潮湿、松动、卷边现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3.告知患者如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或出现发热、寒颤等全

身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指导患者留置导管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避免盆浴、泡浴。

5.留置PICC者应指导患者置管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2014年美国CD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指南。2.2011美国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3.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写.-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

篇2: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用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篇3: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枣庄市2所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156名, 均为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ICU护士, 包括急诊ICU护士、综合ICU护士、心外ICU护士和CCU护士共156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2002年CRBSI的预防指南, 根据医疗改进中心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的建议[2]和2008年美国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策略。CLB主要包括: (1) 严格的手部卫生措施。 (2) 穿刺置管时无菌屏障最大化。 (3) 使用氯已定消毒皮肤。 (4) 选择最理想的置管位置。 (5) 每日评估导管。以这些实证为依据, 结合临床确定问卷内容。问卷经过3位资深专家审定评价, 认为内容效度较满意。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中的行为调查表和影响实施因素进行结构效度分析, 表面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356。问卷具体包括4部分。 (1) 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科室、年龄、学历、职称、护士类别、ICU工作年限。 (2) 预防CRBSI集束干预策略的认知调查, 共10道题。认知程度采用Likert 5分量表记分, 非常了解为5分, 了解为4分, 一般了解为3分, 不了解为2分, 非常不了解为1分。得分越高表示认知越好。 (3) 实施CRBSI集束干预策略的行为调查, 共10道题, 采用Linkert4级评分法, 1~4分分别表示“从未”、“很少”、有时、“经常”, 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行为越好。 (4) 影响护士实施CRBSI集束干预策略的因素调查, 根据文献及临床实际0个因素供选择, 以“是、”否“回答。

由研究者发放问卷, 用统一指导用语向被调查者详细说明量表填写方法, 采用不记名填写方式让被调查者独立完成, 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56份, 回收有效问卷156份, 回收率为100%。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描述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线性逐步回归等。

2 结果

2.1 ICU护士预防CRBSI集束干预策略的认知、行为状况

认知满分为50分, 护士的认知平均得分为 (40.87±1.35) 。行为量表满分40分, 平均值为 (30.98±2.56) 。护士所采取的行为多介与“经常“与”有时“之间。护士行为与科室、年龄、护士类别、ICU工作年限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影响ICU护士预防CRBSI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行为的因素分析

认知的因素分析:ICU护士预防CRBSI集束干预策略的认知与科室、学历、护士类别、ICU工作年限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与年龄、职称无显著关联, 见表1。行为的多因素分析。与ICU工作年限、护士类别、科室、培训和制度流程制定方面有。见表2。

3 讨论

3.1 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的认知和行为存在不足, 缺乏培训与管理, 有待加强系统教育和实践考核

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认知平均得分为40.87±1.35 (满分50分) 、行为平均得分为30.98±2.56 (满分40分) 。说明ICU护士对CLB的认知和行为存在不足, 对护士CLB的知识培训和系统教育不够, 提示科室不仅需要加强培训和再教育;还要注重培养ICU护士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理念,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3.2 影响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的认知的因素

影响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的认知的因素与学历、ICU工作年限越长关系较大;另外, 综合性ICU护士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外科ICU、内科ICU和急诊ICU的护士。提示应加强对低学历、低年资护士的再培训和管理。

3.3 阻碍ICU护士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的行为因素

阻碍ICU护士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未接受过CRBSI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科室没有组织相关CRBS知识的培训、科室没有制定预防CRBSI集束干预策略、科室没有CVC标准化操作和维护流程、对CRBSI集束干预策略不熟悉、科室无CVC护理记录制度、科室没有预防CRBSI的教育墙报或操作图片强化学习和提醒”七个方面。说明科室目前制定的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规范与指南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及时更新护理指南;对ICU护士培训和教育不够;制度和流程制定不完善;护士缺乏循证护理意识。

3.4 准入制度和置管后管理制度不完善, 操作和管理不在一个水平上进行。

本调查显示, 无CVC操作准入制度, 护士对CVC操作准入制度了解率为33.33%。说明操作和管理不在一个水平上进行。

4 建议

4.1 建立CVC操作资格准入和考核制度

我院于2008年1月建立操作资格准人制度。每年对其CVC操作规程、有关解剖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估、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医院认定其操作资格, 并颁发CVC操作资格认证证书。

4.2 完善CVC操作流程

借鉴200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有关CRBST应付指南和静脉输液协会的输液实践标准, 结合国内临床的实际情况, 经院内专家共同讨论, 制定CVC护理操作流程, 即CVC标准化操作和维护流程、经CVC抽取血培养的操作流程、导管尖端培养操作流程、标本送检流程。

4.3 加强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护士对CLB的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CRBSI的预防、观察和治疗的临床护理实践。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 护理人员不足, 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 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制定预防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的知识和实践考核标准, 使护士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 提高ICU的护理质量。

4.4 成立CVC专业护理小组

由护理部牵头组成CVC专业护理小组。成员由具有丰富的中心静脉置管经验、技术熟练的护理骨干组成。ICU的护士长担任组长, 负责组织CVC的会诊、培训、指导工作;ICU、急诊科、麻醉科3名科主任担任顾问。会诊小组安排每日值班人员, 如科内人员均不具备操作资格或估计操作难度较大, 应填写会诊单, 邀请CVC专业护理小组成员会诊、施行操作。

4.5 医院管理观念的转变, 培养ICU专科护理人才

成立专业的置管维护人员, 使ICU护士受到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 提高其专科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从性, 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专科护士能更好地掌握管道的使用、穿刺部位的选择、置管的维护、置管状况的评估和一般的预防措施, 对降低CEBSI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6 实行CVC目标性监测

参照美国CDC和全国卫生保健安全网 (TNSH) 的标准, 开展目标性监测。ICU目标性监测可以通过改变某些操作和医务人员行为模式, 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的目标。

4.7 发挥感染管理科的督导监督职能

感染管理科定期或不定期到科室抽查, 反馈监控和监测情况, 分析导管并发症发生原因, 讨论干预措施, 并组织实施。

4.8 更新观念、树立循证护理意识

目前许多护理手段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和经验阶段, 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树立循证思维的管理意识, 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 结合ICU护士对CLB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 将目前已证实有效的一系列操作、治疗、护理等有效的治疗措施落实到实践中。

5 结论

总之, 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认知和行为有待改善。医院应加强ICU护士有关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完善相关的护理指南和操作规范。培养CVC专业护士, 确保有效落实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 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 (CLB) 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采样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 对枣庄市2所三甲综合医院156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ICU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认知平均得分为40.87±1.35 (满分50分) 、行为平均得分为30.98±2.56 (满分40分) 。影响ICU护士预防CRBSI集束干预策略的认知与科室、学历、护士类别、ICU工作年限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的多因素分析与ICU工作年限、护士类别、科室、培训和制度流程制定方面有。结论 医院应加强ICU护士有关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培养CVC专业护士, 确保有效落实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 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ICU,护士,导管相关性感染集束干预策略,认知,调查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889-891.

[2]Central Line Bundle[OL].http://www.ihi.org.

篇4: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关键词】ICU 中心静脉 留置导管 相关性感染 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需长期的卧床治疗,加上各类基础性疾病的影响,将会降低患者的免疫能力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一旦患者发生感染,将会延长其病程,且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1]。为此,应加强预防感染方面的护理。我院予以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预防性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对其进行报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ICU患者9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6例。研究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1±6.31)岁;导管留置时间3~14天,平均留置时间(8±5.03)天。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3~63岁,平均年龄(42±6.24)岁;导管留置时间4~15天,平均留置时间(7±0.54)天。所选患者均患有较为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多发性外伤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系统的预防性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置管准备。为最大程度的实现置管无菌屏障的最大化,护理人员应完成相应的卫生消毒,之后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及导管的实际应用,完成导管材料的合理选择,并选好插管的部位。之后对患者的皮肤应用安尔碘完成消毒处理,且需指导患者让其自然风干。

(2)导管的维护及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留置导管的管理,每天均应进行相应的评估。在为患者注射相应药物时,应将导管注射的端口进行彻底的消毒,促进导管密闭性的增加。同时,还需为患者定期的进行透明敷料的更换,最长使用时间为7天。若是发现患者的敷料出现污染、松脱或卷边时,应将其即刻更换。并且应每天均定期的对纱布进行处理,若是患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可2天更换一次。另外,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病情观察,分析患者是否出现感染情况,以便于及时的将感染因素找出,并积极的予以治疗和护理。

(3)防止血栓形成的护理。形成导管内血栓为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首要危险因素。当形成血栓之后,降低了菌落在导管壁上种植的难度,进而可出现相关性感染。为此,护理应尽量保持导管的通畅性,最大程度的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输血或采血操作时,应尽量的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完成。而在输液过程中则应加强巡视工作,以免导管出现打折及受压。

1.3护理评价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两组患者关于护理满意度的评价。问卷由我院制定,分值为100分。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标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n*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在P<0.05的情况下,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研究组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7%,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研究组无感染病例,对照组发生8例感染,包括植入处感染、隧道感染和穿刺部位感染等,其感染率为17.38%,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ICU患者大多均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但其留置可造成相关性感染,为部分医院首要预防的感染类型[2]。分析其感染因素,与操作不当具有较大的关系。若是患者出现相关性感染,将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具体因素包括护理人员缺乏无菌操作的意识,置管技术缺乏熟练性,导管材料不合格,封管的方式不合理,以及置管留置的时间过长等。为此,在相应护理工作中应结合该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我院予以患者预防性护理,从管道护理、无菌操作等各方面进行操作。同时,为加强护理的全面性,应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专职防控感染护理人员的设置,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得到专业且规范的完成。还可充分应用PDSA循环,通过计划、实际工作和研究等对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将CDC和NNIS等作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监测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研究组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7%;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研究组无感染病例,对照组感染率为17.38%,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显示予以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系统的预防性的护理,可降低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并可提升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海燕,谢海萍,林相彬,郑桑.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患者引进加强型护理对相关性感染的控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7(8):321-322.

篇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2遍,中间间隔30-60秒。

5.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或其它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篇6: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预防措施

1、留置导尿前要进行评估,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前要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有无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否则不得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2、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一般采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女性光清洗外因,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3、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常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呗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2、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篇7: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呼吸机ICU广泛应用,随之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日益突出,延长了病人住院时间,加重了病人医疗负担。为此拟制定以下条例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需要插管时首先考虑使用经口插管途径。

2.对每位新病人使用新的回路,如果回路被污染了就需更换。3.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

4.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临床医师考虑使用声门下分泌物持续吸引。5.插管期间应定期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及固定情况,避免导管移位造成的单肺通气、声带受损、通气障碍或意外脱落。

6.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内感染,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吸痰的指征:翻身前患者喉部有痰鸣音、肺部有啰音;咳嗽时有痰鸣音;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血氧饱和度比原来下降2%左右。每次吸痰不应超过15s。

7.强化呼吸机相关装置的消毒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呼吸机内部采用环氧乙烷熏消;在断离管道、变换体位及处理冷凝水时,勿使冷凝水倒流以免造成误吸;向雾化器内注入药液或湿化液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引瓶每天清洁、消毒。

篇8: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 2009.11~2011.5 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共612例, 确诊为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28例, 占4.5%。其中男19 例, 女9例;年龄26~88 岁, 平均年龄 (58.85 ±4.05) 岁;疾病种类包括:脑血管意外7例、肺炎合并呼吸衰竭6例、颅脑损伤4例、心血管疾病3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重症胰腺炎1例、多发伤2例、其它2例。置管天数最短3d, 最长35d, 平均 (11.22±2.57) d。

1.2 标本采集

我科选用佛山产舒贝康单腔或双腔静脉导管, 进行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术。若患者突然寒颤, 体温升高, 感染征象难以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时, 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感染, 立即自从外周及中心静脉导管各取一份血样本进行定量培养, 同时在无菌技术下拔除导管, 取导管尖端5cm 置无菌培养皿中送细菌室进行细菌培养, 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均进行培养。另外,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原因已去除和导管不能再继续使用时拔管后也做导管培养。怀疑CTBSI, 但病情危重或在新位置重新置管危险较大时, 采取不拔除导管的诊断方法, 从外周静脉与导管抽血定量培养菌落数比较。

2 结果

本组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和血标本培养出相同种类细菌和真菌的共有28例, 同时2种或以上细菌感染的4例。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病原菌分布详见附表。

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CRBSI的诊断标准。

3 讨论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手段, 但ICU的病人由于原发病严重、自身免疫功能差、置管时间相对较长等原因,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率明显增加。CRBSI的发生除了与置管部位、留置时间、术后穿刺部位的保洁程度、无菌操作是否严格等多种原因有关外, 还有以下相关因素: (1) 危重患者基础状况比较差, 自身防御机制由于原发病的影响已遭到破坏, 导致感染几率增加。尤其是因病情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其CRBSI 患病率, 明显高于普通患者; (2) 导管的选择 (材料、单腔或多腔、是否结合抗生素或消毒剂、导管上的附加装置等) 均能影响感染风险[1]。一些材料易于血栓形成, 从而增加感染风险。某些导管表面不规则也易引起某些微生物黏附; (3 ) 置管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贯彻不到位, 熟练度不够均可增加CRBSI的发生; (4) 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导致耐药菌株增加, 同时抑制体内正常菌群, 发生菌群失调 (二重感染) , 促进真菌生长。

4 护理

4.1 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 规范培训与管理

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 加强医务人员操作技能的培养及无菌操作的依从性, 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4.2 严格的无菌操作及认真的护理可有效地减少导管感染发生率。

插管时导管被皮肤病原体污染, 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已确定的危险因素, 严格的无菌操作可使导管相关感染和菌落增殖率显著下降。置管前彻底清洁穿刺处皮肤, 严格消毒, 使用大型无菌巾, 操作者穿无菌手术服, 戴口罩、帽子, 尽量缩短穿刺时间。

4.3 尽量保持导管封闭, 严格消毒导管各接口

研究发现长期留置的导管腔内细菌定居及各种接头的污染也是CRBSI重要的感染源[2]。在临床操作中应尽量避免破坏输液系统的密闭性, 尽量减少接口处脱开或开启的机率, 三通、肝素帽用无菌治疗巾包裹, 防止与患者毛发、被服接触造成污染。每24h更换输液装置一次, 危重患者置管最好使用双腔或三腔导管, 将测压与输液分开, 避免一管多用。

4.4 正确封管, 妥善固定

正确的封管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防止导管堵塞。我科常规采用肝素正压封管以降低血栓发生而减少感染。即:用12500U肝素1mL加0.9%盐水250mL的肝素钠溶液, 取5mL边推边退, 以保持导管末端处于正压状态。适当约束及妥善固定, 防止脱管、易位, 以免形成空气栓塞、液体渗漏、气胸或血气胸。

4.5 尽量缩短置管时间

导管置入24~48h后便有纤维蛋白鞘包绕周围, 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 置管时间越长 , 导管的细菌定植、感染率越高[3]。本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周者感染发生率为7.9%, 1~2周者为38.7% , 留置时间>2周者为54.5%。应当每日评估病人是否需要保留导管。当血管内导管不再为医疗所必需时, 立即将其拔除, 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屏障。

综上所述, , CRBSI在ICU的发生越来越高, 主要与危重患者基础状况比较差,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贯彻不到位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高危因素有关。规范培训与管理, 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手卫生, 正确的导管护理, 尽量缩短置管时间都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ICU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高危因素, 提出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科28例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生与患者的自身防御机制、导管的特性、置管过程的无菌操作和熟练度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结论 完善的防御机制, 严格无菌操作, 合理选择置管部位, 规范化的护理以及尽量缩短置管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高危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Reed CR, Sessler CN, Glauser FL, et al.Central venouscatheter in-fections:concep ts and controversies[J].Intensive CareMed, 1995, 21:177.

[2]Widmer A F.Infection contro l and p revention strategies in theICU[J].Intensive CareMed, 1994, 20:S7.

篇9: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关键词】PDCA循环法;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置管(CVC)已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除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外,广泛应用于输液、输血、高静脉营养等。但随之产生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组成部分,11%~37%的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置管有关[1]。PDCA循环管理法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手段[2],2013年我院综合ICU引入PDCA循环法预防CRBSI的感染率,得到显著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6月我科综合ICU有CVC置管的2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38例,女性患者122例,年龄18~79岁。 2013年1~6月入住我科综合ICU并行CVC置管的2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17~84岁。两组资料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性。调查分析2012年上半年CRBSI感染的原因,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2013年上半年CRBSI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1.2.1.1现状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表,分析引起我科CRBSI感染率高的原因,调查对象为我科所有医生和护士,内容包括CRBSI的基本知识,我科CRBSI的发病情况,引起CRBSI的危险因素,CRBSI常用的预防措施以及目前我科CRBSI高发的主要原因。CRBSI的判定标准参照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3]和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处理指南》

1.2.1.2 结果分析 医护人员对CVC置管的相关知识欠缺,置管的操作流程不当。护士对CVC导管的使用和维护意识欠缺,低年资医护人员对CRBSI引起的后果认识不足。低年资护士对CRBSI的预防、控制措施不熟悉,同时科室没有建立相应的质控措施,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整改。

1.2.1.3制定措施 针对上述的调查和原因分析,制定出预防CRBSI的计划。内容包括:1:提高CVC置管人员操作水平2:提高医护人员CRBSI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全科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3: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导管使用及维护流程。4加强质控,制定质控标准,定期检查操作流程、规范的执行情况。

1.2.2实施阶段

1.2.2.1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制度。由本科实医疗组长和护士长组织,定期在科内进行教育培训,并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对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的认知性和依从性,集束预防策略[4]:穿刺者在操作前应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操作时应给予充分的无菌屏障;合理有效皮肤消毒液的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理想的置管部位;每日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导管。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生方可置管,研究发现,锁骨下静脉导管置管<50根的医生,其发生导管脓毒症的风险比熟练医生高2倍以上[5]。

1.2.2.2 建立和完善各项流程、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制定相关流程,如CVC置管操作流程及维护流程,病区内张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感染标准操作流程图》,《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监测流程图》,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使ICU全体医护人员能够知晓引起CRBSI的严重后果及相关预防知识,提高医护人员对CRBSI的重视程度和增强维护导管的意识。

1.2.2.3加强质控 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进行监控,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对操作流程、无菌操作要求、患者的评估、置管时间、导管材质及类型进行管理与监测。并组织定期检查,评估及考核。对严重违反操作规范的与个人绩效挂钩。

1.2.3 检查阶段 依据制定的相应的操作流程,定期督导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医护人员不规范的操作及时予以纠正。月底统计当月发生或疑似CRBSI的病例。

1.2.4处理阶段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将成功的经验保留,对疑似或发生CBRSI的病例进行分析,查找医疗、护理过程中导致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问题,制定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及时修改流程,并将其落实到下一个PDCA循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降低CRBSI的发生率。

2结果

结果发现实施PDCA循环法的320例实验组的患者CRBSI发生率明显下降,实验组CRBSI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9.0%

3 讨论

CRBSI是指留置CVC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1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CRBSI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降低病床周转率,还会造成患者病死率的增加[6]。因此,如何预防ICU患者CRBSI的发生是当前医务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引起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患者的易感性,外在因素即医源性因素。

预防CRBSI的主要环节就是杜绝医源性因素,以降低发生率。导致CRBSI的医源性因素主要有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置管技术不熟练、导管维护不当等。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预防CRBSI管理中,依据制定的相关流程,规范进行严格的操作,通过不断的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措施和完善操作管理流程,再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CRBSI发生率由10.6‰下降为3.4‰。结果显示PDCA循环管理法预防CRBSI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同俏静,庄一渝,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77-179.

[2] 车文方,赵书敏,朱淑群.PDCA循环在年轻护士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2C);559-560.

[3] 刘春华.应用PDCA循环法防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6):525-526.

[4] 窦英茹,潘春芳,单雪芹,等.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预防策略依从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8):87-88.

[5] 李正兰,杨琼,佘昌伟.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4):43-45.

篇10: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2009年升级版

Ca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heter-Related Infection: 2009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49:1–45 执行摘要

血管内导管的培养 一般推荐:

1.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而拔除导管时,应对该导管进行培养;导管培养不应该成为常规检查项目(A-II)。2.不推荐对导管末端进行肉汤定性培养(A-II)。

3.对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s),应培养其末端,而不应该培养皮下段(B-III)。

4.如果培养含有抗感染药物的导管末端,应该在培养基中添加特定抑制剂(A-II)。

5.5cm长的导管末端进行半定量(平皿滚动法,roll-plate)培养,如果生长>15个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或者对其进行定量(超声法)肉汤培养,生长>100 cfu,均可认为该菌在导管上有定植(A-I)。

6.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并且导管置入部位有渗出物,推荐使用无菌拭子蘸取渗出物进行革兰染色和培养(B-III)。短期导管(包括动脉导管)

7.对于短期导管末端的培养,推荐使用平皿滚动法进行常规的临床微生物学分析(A-II)。

8.疑似肺动脉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该培养引导器末端(the introducer tip)(A-II)。

长期留置导管 9.导管插入端和接口部位(the catheter hub)培养出相同微生物,如果都<15 cfu,则强烈提示该微生物不是血流感染的感染源。(A-II)。

10.疑似CRBSI拔除导管时,除送检导管末端外,应将venous access subcutaneous port送检,对其贮存的内容物进行定量培养。(B-II)。诊断:血液培养

11.在启动抗生素治疗前留取用于培养的血液标本(图1)(A-I)。

12.如果有执行静脉切开术的小组,建议由该小组留取病人的血液标本(A-II)。13.经皮抽取血液标本前,应仔细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建议使用酒精或碘酊(tincture of iodine)或酒精氯己定(alcoholic chlorhexidine)(>0.5%),不建议使用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消毒液要充分接触皮肤,干燥时间要足够,以减少血液培养的污染机会(A-I)。

14.如果经导管抽取血液标本,则需要对接口处(the catheter hub)进行消毒,建议用酒精或碘酊或酒精氯己定(>0.5%),消毒液要充分接触皮肤,干燥时间要足够,以减少血液培养的污染机会(A-I)。

15.疑似CRBSI时应该在抗微生物治疗前留取配对血液标本,即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各抽取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并且在培养瓶上做好标记,以标明抽取位置(A-II)。

16.无法从外周静脉抽取血液时,推荐从不同catheter lumen中抽取两瓶或两瓶以上标本(B-III)。尚不清楚此时是否应该从所有catheter lumen内抽取标本(C-III)。

17.确诊CRBSI的条件:至少一个经皮血液培养和导管末端培养培养出同种微生物,或者两份血液培养(一份经导管接口(the catheter hub),另一份经外周静脉)的结果满足CRBSI的定量血液培养诊断标准或差异报警时间(differential time to positivity,DTP)诊断标准(A-II)。此外,如果从两处catheter lumen取出的血液标本进行定量培养,其中一份的培养结果是另一份结果的三倍或三倍以上,则应该考虑可能存在CRBSI(B-II)。此时符合DTP诊断标准的血液培养结果的解释尚无定论(C-III)。

18.定量血液培养时,导管血液培养结果是静脉血液培养结果的三倍或三倍以上可以确诊CRBSI(A-II)。

19.对于DTP,导管血液培养阳性报警时间比静脉血液培养阳性报警时间早2小时或以上可以确诊CRBSI(A-II)。

20.定量血液培养和/或DTP标本留取应该在启动抗微生物治疗前进行,且每瓶中的血液标本量应该相同(A-II)。21.尚无用以推荐CRBSI抗微生物治疗停止后常规进行血液培养的充分证据(C-III)。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般处置措施

22.抗微生物治疗持续时间的第一天,指的是获得阴性血液培养结果的第一天(C-III)。

23.医疗机构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流行率升高时,推荐使用万古霉素作为经验治疗药物;对于MRSA分离株中MIC>2mg/ml者为主的医疗机构,应该使用替代药物,如达托霉素(daptomycin)(A-II)。

24.不推荐使用利奈唑酮(Linezolid)作为经验治疗药物(即对于疑似而非确诊的CRBSI患者不推荐使用)(A-I)。

25.应基于当地的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数据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在经验治疗时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如:一种四代头孢菌素,碳氢霉烯类,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制剂,伴或不伴一种氨基糖苷类)(A-II)。

26.下列患者疑似CRBSI时,应该使用经验性联合治疗以覆盖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的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这些患者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患有脓毒症的重症患者,已知有该类病原体定植的患者。得到培养和敏感性数据后进行抗生素的降阶梯治疗(de-escalation of the antibiotic regimen)(A-II)。

27.危重患者疑似有累及股动脉导管的CRBSI时,治疗除了要覆盖革兰阳性病原外,还应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和假丝酵母菌属菌种(A-II)。

28.疑似导管相关假丝酵母菌血症时经验治疗应该用于有如下危险因素的脓毒症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接受骨髓移植或器官移植,股动脉插管,或者多部位存在假丝酵母菌的定植(B-II)。29.疑似导管相关假丝酵母菌血症的经验治疗应该使用棘白菌素,特定患者可以使用氟康唑(A-II)。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前三个月内没有使用过唑类药物(azole),并且所在的医疗机构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危险性很低的患者(A-III)。

30.应该使用抗生素栓疗法(Antibiotic lock therapy)进行导管补救(B-II);如果不能使用抗生素栓疗法,应当通过该定植导管进行系统性抗生素给药(C-III)。31.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有骨髓炎的儿科患者,如果拔除导管后仍有持续性真菌血症或细菌血症(即拔除后超过72小时仍有菌血症),应该给予4到6周的抗微生物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A-II,其他病原体感染C-III);对成人骨髓炎患者,需要治疗6到8周(图2和3)(A-II)。32.伴有下列情况的CRBSI患者均应拔除长期导管:严重脓毒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病原体经敏感抗微生物药物治疗72小时以上仍有血流感染,或者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以及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A-II)。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真菌和分枝杆菌引起的短期导管CRBSI,应拔除该导管(A-II)。

33.对于尝试进行导管补救的CRBSI患者,应再进行血液培养,如果启动正确治疗72小时后该血液培养(即每天成人取两套血液培养,新生儿一套可以接受)结果仍为阳性,需要拔除导管(B-II)。

34.如果长期导管CRBSI或短期导管CRBSI由毒力较弱却难以根除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属菌种、微球菌属菌种、丙酸杆菌属菌种)导致,如果基于多套血液培养阳性(其中至少一套取自外周静脉)从而排除了血液培养污染的可能,一般来讲需要拔除导管(B-III)。

35.对于累及长期导管的非复杂性CRBSI,并且病原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属菌种、微球菌属菌种、丙酸杆菌属菌种、真菌或分枝杆菌,如果生存必须的长期血管内插管(如血液透析患者、短肠综合征患者)的置入位点有限,可以尝试不拔除导管,同时进行系统性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和抗微生物栓疗法(B-II)。

36.对于可能提示CRBSI的阳性血液培养结果,为提高对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指南的依从性,可以使用自动化的标准治疗措施(B-II)。

篇11: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

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个性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肾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病人一共有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对病人采取针对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的导管感染、纤维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给予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当中采取个性化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使发生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的几率明显减少,使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进而使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液透析;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16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personalized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hemodialysis.Methods A total of 96 cases with nephropathy and venous catheter dysfunction underwent hemodialy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personalized care intervention aiming at preventing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formation of vagina fibrosa.And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vagina fibrosa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analyzed and studied further.Results The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vagina fibros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respectively(P<0.05); the incidence of 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hemodialysis,clinical personalized care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d vagina fibrosa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significantly,thereby furthe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results,therefore it has the value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Hemodialysis; Personalized care

现如今,采取血液透析的病人逐渐增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另外,血管通道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可是因为血液透析病人过度肥胖、高龄、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等相关现象逐渐增多,进而使建立动静脉内瘘愈加困难。然而对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病人,长期留置TCC(中心静脉导管)已经成为目前最为关键的血管通道,被众多基层医院广泛应用。可是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会引发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出现,进而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治疗效果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导致病人预后不良。因此,必须要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而使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1]。该研究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肾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病人一共有96例,对当中48例病人采取针对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分析研究个性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肾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病人一共有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当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在42~75岁,平均年龄为(56.2±7.3)岁。病程在7~26年,平均病程为(13.6±6.5)年;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41~73岁,平均年龄为(54.1±6.2)岁。病程在6~24年,平均病程为(12.5±5.4)年。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之间的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给予对比。

1.2 临床疗法

对所有病人采取Seldinfer置管技术,导管采取CUFF(Perm

cat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96例病人全部采取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置管采取胸锁乳突肌内缘和喉结水平线交点处作为穿刺点。股静脉置管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股动脉内侧出。透析次数在2~3次/周,透析时间为3~4 h/次。

1.3 临床护理干预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其中包括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导管受到压迫变形,导管只适用于血液透析,每隔24 h换药一次,并对导管口进行彻底消毒等。观察组对病人采取针对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当中包含有以下几点。

1.3.1 正确采用留置导管 在血液透析之前对导管动静脉接头给予彻底消毒,铺上无菌毛巾,将肝素帽去除,将导管内部肝素以及血液抽取1~2 mL丢弃,如果发现栓子或者血块,则应该再抽取5~10 mg血液丢弃,特殊情况的时候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尿激酶浸泡导管。回抽两侧导管血液流动通畅以后注入收集量肝素,同时给予透析。透析以后戴上无菌手套,铺上无菌毛巾,分别注射10 mL生理盐水进入导管动静脉端,加压进行冲洗,确保管腔内部没有残留血液,在向各侧导管注入适量肝素以后封闭导管,在将注射器移除之前夹闭导管,采取肝素帽封口,避免导管感染,最后采取无菌纱布进行包裹[2]。

1.3.2无菌操作 在采取临床导管护理之前,临床护士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自身和应用器械采取无菌处理,并应该尽量扩大无菌面积。另外,可以采取2%的洗必泰对皮肤进行消毒,可以使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1.3.3健康教育 增强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因为病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家庭以及社会当中度过,因此,应该增强病人自我预防意识,使导管使用寿命明显延长,以及使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

1.3.4溶栓护理 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叮嘱病人合理服用阿司匹林片,进而使发生导管感染的几率明显减少,对已经出现导管感染的病人应该马上采取溶栓治疗。

1.3.5环境护理 临床护士应该保持血液透析室的空气通畅、湿度和温度要适宜,病床单要清洁、平整。另外,临床护士应该叮嘱病人注意个人卫生,采取适量的有氧运动,避免感冒,进而使病人免疫力明显提高。除此之外,一定要保持导管创口处敷料清洁、干燥,定期对病人采取大便隐血以及尿液常规检查,并提醒病人注意自身皮肤、胃肠道以及黏膜等相关状况[3]。

1.3.6更换敷料时间 ①当前,在临床当中采取的敷料包括有透明敷料、常规敷料以及棉质敷料。常规敷料价格低廉,可是容易和创面粘连。另外,透明敷料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而选用。根据相关报道表明[4],采取康惠尔敷贴可以使血液透析导管局部感染率显著减少,尤其是在夏季、秋季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在众多医院方法应用;②更换敷料时间:以往大部分临床人员认为每日更换药物可以使感染率明显减少,可是每日过度更换敷料极易造成皮肤损坏,进而使细菌从皮肤下方隧道入侵组织,最终导致感染。另外,如果采取透明敷料,应该每隔一周更换一次,例如,采取纱布联合胶带,可以每隔48 h更换一次,如果敷料出现污染或者卷边,应该立即更换敷料[5]。

1.4 临床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的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给予详细记录。另外,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给予详细记录,同时给予对比分析。

1.5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形成以及再次发生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2。讨论

当前,临床血液透析大部分应用于急性或者慢性肾脏功能衰竭以及部分急性毒物以及药物中毒。最近几年,临床血液透析也应用在心衰以及肺水肿等相关疾病当中。另外,还有对肝硬化、黄疸以及肝腹水病人的手术之前准备。各种各样因素的低钠血症以及高钾血症。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牛皮癣以及精神疾病等相关治疗[6]。然而,随着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肥胖、高龄、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等相关合并症逐渐增多,在临床当中建立动静脉内瘘愈加的困难。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病人各种基础疾病以及导管功能不全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对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7]。

根据余美花等[8]表明,在临床当中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对病人采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结果显示,干预组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7.3%,对照组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42.7%,干预组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几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因此,可以表明在临床当中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形成,同时还可以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使血液透析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目前被众多基层医院广泛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一次发生率为22.92%,再次发生率为14.58%;对照组病人一次发生率为47.92%,再次发生率为39.58%,观察组病人导管感染和纤维鞘发生率以及再次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9.58%,观察组病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总之,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当中采取个性化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使发生导管感染以及纤维鞘的几率明显减少,使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进而使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建平,郑淑瑛,瞿盈盈.血液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形

上一篇:八正片说明书下一篇:小林和大林读后感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