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感染

2024-05-05

相关感染(精选十篇)

相关感染 篇1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率,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感染管理的成效已成为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医院感染伴随医院而产生, 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加剧[1]。为了进一步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 给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发生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查阅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全部3865例住院患者的病历, 由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对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 逐项登记核对后进入统计与分析程序。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相关规定和标准, 采取回顾性与前瞻性调查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并对相关因素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本组3865分病例中, 除去在潜伏期内 (入院48h内) 入院而感染的病例181例, 实查住院病历3684份, 发生医院感染136例次, 总感染发生率 (下称感染率) 3.69%, 其中重症监护病房 (ICU) 感染率最高, 为13.79%, 其次是呼吸科, 为7.73%, 见表l。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情况

本组3684例住院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136例次, 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47例次, 占34.56%, 上呼吸道感染36例次, 占26.47%;其次是泌尿道25例次, 占18.38%;胃肠道15例次, 占11.03%;皮肤软组织感染4例次, 占2.94%;手术切口3例次, 占2.21%;其他6例次, 占4.42%。

2.3 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本组3684例, 在发生感染的136例患者中有103例送痰标本检查, 送检率75.74%, 其中培养阳性标92例, 阳性率89.32%。病原菌分布情况为:革兰阴性菌52株, 占56.52%, 革兰阳性菌27株, 占29.35%, 真菌7株, 占7.60%, 其他6株, 占6.53%。

2.4 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长短相关

患者入院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时间, 以入院后≥30d内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住院时间10~20d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 表明住院30d以上的患者应列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 特别是住院时间越长, 更应注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 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讨论[2]

3.1 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宣传

医院感染管理涉及面广、任务重, 单靠感染管理科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 搞好部门间的协调, 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感染管理人员首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院领导、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使其更新观念, 认识到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也可造成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内的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不仅仅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事情, 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

3.2 严格实施探视陪护制度

医院应通过严格实施探视陪护制度, 以控制外来感染。要限制内科患者的活动范围, 按照分级护理、分系统分室安置的原则进行操作, 特别是呼吸道疾病患者在居住一室时, 应调节好室内温度与湿度, 并加强空气消毒, 以防止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3.3 强化医务人员的预防与控制意识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加强培训, 提高了医院感染诊断水平, 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人员应积极参加院内外医院感染管理或相关的学术会议, 鼓励他们结合实际需要, 进行科学研究, 并学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知识、新办法。 (2) 规范洗手技术, 提高医务人员的规范洗手率, 规范的洗手是切断第一道感染传播途径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措施, 强化手卫生的依从性, 医院大部分为接触性传染, 医务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传播媒介, 因此洗手是降低医务人员手污染, 预防控制病原菌传播, 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3]。 (3) 规范诊疗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过程中, 尽量避免各种器械的损伤, 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防止清洗灭菌不彻底, 造成感染机会的增加。

3.4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的长短一般都和病情成正相关关系。患者的病情越重, 其住院的时间越长, 而住院的时间越长, 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性也越大。所以, 在确保治疗的前提下, 应尽量缩短住院时问, 这不仅能加快医院床位的周转, 减少患者的费用支出, 还对降低医院感染率发挥积极作用[4]。

总之, 针对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领导重视, 感染管理科人员恪尽职守, 制定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 加强业务培训, 强化医护人员对消毒、手卫生、预防感染的重要性认识, 加强各环节管理, 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萍, 陈伟, 刘丁.医院感染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蚁少华.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47-548.

[3]朱洪艳.我国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 :109-110.

相关感染 篇2

2.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3.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4.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避免胃过度扩张,避免长时间留置经鼻 胃管,应用教习的营养管路和空肠营养。

5.保持患者半卧位(30度-40度),按时翻身、拍背。

6.避免经鼻气管插管,维持合适的新昂压力和持续声门下吸引。

7.定期的呼吸机设备的清洁,避免不必要频繁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过度镇静,每日间断唤醒,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尽早脱机。

不同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篇3

【摘要】肝胆手术 感染部位 相关因素

由于受到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影响,近年来胆囊炎、胆结石、肝癌和肝转移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需要进行肝胆手术的患者也随之增多。虽然普外手术一直在发展和创新,很多的肝胆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治疗,但是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本文通过对我院肝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不同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究,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0例肝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胆囊与胆道手术为118例,肝脏手术为32例。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了常规的评估,具体包括水、营养、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情况,评估患者主要的脏器,如心肺肾功能和肝功能的代偿情况。

1.2研究方法

感染诊断的标准依据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肝胆手术的感染部位进行诊断。对150例患者采取目标检测的方法,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切口大小与类型、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中的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Logistic进行回归模型分析。

2结果

2.1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率

在150例肝胆手术患者中,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为25例,感染率为16.7%,其中院内感染患者18例(72.0%),出院回访发现感染患者7例(28.0%);感染的部位:深部切口为15例,标签切口为7例,器官腔隙为3例。

2.2感染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肝胆手术进行单因素分析,其相关因素具体如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12例,感染4例(33.3%),未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38例,感染10例(7.2%);术前住院时间≤3d患者64例,感染8例(12.5%),术前住院时间>3d患者86例,感染12例(14.0%);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感染1例(1.7%),剖腹手术患者90例,感染20例(22.2%);手术切口<10cm患者80例,感染患者1例(1.3%),手术切口10~20cm患者65例,感染13例(20.0%),手术切口>20cm患者5例,感染1例(20.0%);圆孔切口患者60例,感染1例(1.7%),纵切孔患者20例,感染5例(25.0%),横切孔患者70例,感染7例(10.0%);手术时间≤2h患者125例,感染5例(4.0%),手术时间2~3h患者15例,感染5例(33.3%),手术时间>3h患者10例,感染4例(40.0%);术中出血量≤200ml患者118例,感染6例(5.1%),术中出血量200~400ml患者21例,感染4例(19.0%),术中出血量>400ml患者11例,感染2例(18.2%);引流时间<5d或者为引流患者88例,感染1例(1.1%),引流时间5~10d患者22例,感染5例(11.4%),引流时间11~20d患者25例,感染6例(24.0%),引流时间>20d患者15例,感染5例(33.3%);无术后并发症患者138例,感染4例(2.9%),切口裂开患者5例,感染3例(60.0%),切口脂肪液化患者7例,感染5例(71.4%)。

2.3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单因素的分析,排除次要相关因素,对主要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主要的相关因素为手术时间OR值为2.589、术后引流的时间OR值为2.680和术后并发症OR值为4.581。

3讨论

医疗技术和护理方式的进步,使得很多的肝胆疾病患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手术数量的增多,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也显著上升。通过研究发现,微创手术感染的几率较少,如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1.7%,手术切口<10cm患者的感染率1.3%。临床研究证明,微创手术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在14.0%左右,肝癌手术发生感染的几率在22.0%左右。

在单因素研究分析中发现,术前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等都是可能导致肝胆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因此,医护人员要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或控制患者的血糖,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从而减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机率。

参考文献:

[1]贾学峰. 不同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4:760-761.

[2]何培生,袁云峰,苟剑林,何天时. 肝胆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2:4700-470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护理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65例, 男42例, 女23例, 年龄17~84 (51.6±4.2) 岁;其中行锁骨下静脉穿刺45例, 颈内静脉穿刺16例, 股静脉穿刺4例;留置导管时间1d~1w 7例, 1~2w 24例, 2~3w 26例, >3w8例;留置单腔导管32例、双腔导管33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感染诊断标准[3], 65例患者均具有以下症状: (1)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脓液排出, 局部有弥漫性红斑;通过血管介入, 在无其他诱发因素下患者出现局部压痛、发热。

1.3 静脉穿刺方法

穿刺所用穿刺包均为单、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威高公司提供) ;穿刺方法:于患者穿刺处使用2%葡萄糖酸氯皮肤消毒液进行消毒, 依据患者实际病情, 采取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利用缝线缝合固定, 穿刺部位使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定时检查穿刺部位, 采用络合碘对穿刺部位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及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4]。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部位感染率比较

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感染率远低于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导管置管时间感染率比较

置管时间短者感染率低于置管时间长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导管置管类别感染率比较

单腔置管者感染率低于双腔置管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在众多医疗机构中, 血管内置管是临床中不可或缺的处理手段, 是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安全输液以及静脉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 但是近年来临床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治疗, 并发症较多, 如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5,6], 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增加患者死亡率;为提高患者治愈率和临床疗效, 研究引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 降低患者感染率, 增强穿刺部位护理成为当前医院护理工作的关键[7,8]。通过我院本次试验, 研究结果证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留置类别和其他因素有关: (1) 穿刺部位:调查研究发现,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感染率低 (6.7%) , 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18.8%、50.0%) , 所以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 需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 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 (2) 导管留置时间:调查研究发现, 导管留置时间长短影响感染率高低,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发生率越高, 所以在进行导管留置时, 置管时间最好保持在1周左右不能过长; (3) 导管置管类别:研究数据显示, 单腔置管感染率 (6.3%) 远低于双腔置管感染率 (15.2%) ,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双腔导管内部通路比较多, 多个接头相接触, 增加感染几率;所以在进行导管留置时需尽量避免双腔置管, 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9]; (4) 其他因素: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护理能力以及护理操作水平均与导管感染具有直接关系, 医疗机构中需定期进行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率和全身感染率[10]。本次试验我院选取65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证明, 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 (P<0.05) , 短时间置管感染率低于长时间置管 (P<0.05) , 单腔静脉置管感染率低于双腔导管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 医疗机构中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和留置时, 要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护理水平, 加强导管穿刺部位皮肤护理, 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 采用单腔置管, 缩短置管时间, 提高导管穿刺安全性, 降低导管感染率,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美娟, 屈艳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外在因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 17 (25) :76-78.

[2]陆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 15 (13) :57-58.

[3]凌凤英, 卓新.50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 (9) :109-110.

[4]马俊, 胡纨青, 方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1A) :33-35.

[5]陆娓娜.肿瘤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 :119-120.

[6]张英.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9) :96-97.

[7]赖秀红.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8) :1718-1720.

[8]吴小静, 白秀奎, 韦士兰.护理干预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 2013, 35 (4) :602-603.

[9]许海萍, 黄丽云, 叶小霞, 等.规范化护理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7) :1087-1088.

感染科相关工作制度 篇5

1、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2、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6、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治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7、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8、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及时将传染病的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院感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必要时,可直接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

9、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0、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2、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

2、严格遵守《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3、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5、科室配备数量足够的防护用品,所有的防护用品符合国家相关部门有关规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6、严格落实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相应的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7、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流程处理医疗废物。

8、执行相应传染性疾病防护措施。

9、定期体检,必要时给予预防接种。

3、传染病报告责任奖惩制度

1、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2、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先进个人给予2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50元奖励。

3、根据传染病疫情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200元奖励。

4、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追究其责任并予以相应处罚。

①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病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科主任负连带责任。

②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科主任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的罚款处理。

③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奖金,并通报全科,科主任负责连带责任。

④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给予科主任警告处分。

5、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4、肠道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肠道门诊的清洁消毒有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2、肠道门诊医务人员工作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检查和护理病人必须戴口罩。

3、肠道门诊医务人员接诊处理完病人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诊室内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检查每一患者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擦试双手或者洗手。

4、诊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听诊器、血压计等用品专室专用,用后消毒(用75%酒精擦拭等方法消毒)。体温表固定一人一支,用后清洗,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后备用。诊疗桌等物体表面,每日清洁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抹布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洗后晾干备用)。

5、地面每日清洁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一次,其余无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有可见血液体液污染物时,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擦拭后,再湿式清扫。拖把用后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洗晾干后备用)。

6、便器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冲洗后备用。

7、病历、化验单熏蒸消毒后发出

8、诊室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灯对空气进行消毒。

9、对病人的污水、污物经二次消毒后排放。若污染周围环境或物品,必须严格消毒。

10、检查疑似霍乱患者后,更换隔离衣和床单。用1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诊室的桌椅、门把手、门窗、诊查床及诊疗器械,并浸泡被污染物品1小时。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可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放置2小时倒入下水道。便器、痰盂可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冲洗后备用。、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5、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等登记。

2、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对禽流感、甲型H1N1等传染病一旦确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立即转诊或就地进行隔离治疗。在转诊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对病人有可能污染的物品,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3、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医院院感科报告。在该诊室工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期间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凡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须留观治疗。

4、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5、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过氧乙酸消毒地面、物品表面。保持发热门诊室内空气流通,清洁整齐。

6、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按要求穿戴隔离服、工作帽、12层口罩、防护眼镜、鞋套。离开发热门诊时应按相关隔离要求办理。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时,用“84”消毒液浸泡双手,再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7、对每个发热病人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及认真 检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避免漏诊。

8、科室建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配备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

9、治疗过程中,全面系统的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符合卫生部发布的“发热类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和疑似病人诊断标准的要立即报告院感科专职人员并规范诊疗。

10、做好传染病病人转运交接记录,转运工具用后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置。

6、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医护人员工作时要衣帽整齐,戴口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收治到专门的 留观室进行隔离观察。

3、发热门诊保持良好的通风,同时注意环境卫生。

4、出入口应配备手消毒剂,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有关消毒要求,并做好记录。

5、接触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时,应戴口罩、眼罩、防护帽子、长筒靴、胶皮手套、穿隔离衣、连身服等,做好一切防护措施。

6、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均需戴口罩,严格隔离、管理,不得离 开病区。

7、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8、室内每2小时用1000mg—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进行喷雾,每天紫外线照射2-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病人离开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即用1.5%过氧乙酸加热薰蒸2小时,并做好记录。

9、地面、门窗等,用1000mg—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进 行喷雾。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3—300ml/m3,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10、诊室内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应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11、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的处理: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 1000ml 加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2000ml,搅匀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1000mg/L有效氯100ml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便用5000mg/L有效氯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再倒入厕所下水道进行二次消毒,并做好记录。

12、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含250mg/L—5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30 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13、垃圾的处理:可燃物尽量焚烧。也可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作用60分钟以上。

7、手足口病发现、会诊、转诊制度

1、院内门诊医师及住院临床医生发现6岁以下儿童不明原因发热或(伴)手、足、臀部、口腔皮疹患儿,应立即转至感染科就诊(或会诊)。

2、感染科医师接诊到患者后应对患者全面体查,详细询问病史,明确诊断及时处置,并做好登记、上报疫情。

3、住院患者,要求24小时内由科主任或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对有重症手足口病倾向患者6小时内由科主任查房,并申请专家组成员会诊。

4、有以下重症早期表现患儿(尤其年龄小于3岁)。①持续高热不退;②末梢循环不良;③呼吸、心率明显增快;④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⑥高血糖(8-10mmol/L);⑦高血压或低血压。应立即申请专家组进行会诊。

5、对于院内难以确诊的发热并伴有皮疹及丘疱疹的患者,由专家小组提出,经院领导同意,并与上级指定的定点医院救治小组联系。申请相关医院救治小组携设备来我院联合会诊,共同提出结论。对确诊患者立即转至上级医院治疗。

6、转诊患者必须有我院手足口病诊疗专家小组或上级指定的定点医院救治小组陪同下转入定点医院救治,同时配备急救药品,转诊途中病情发展危及生命时,应严格按各项操作规程进行救治。

8、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会诊、转诊制度

1、临床医生发现疑似“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的同时,立即报告科主任。

2、科室主任对疑似“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立即报告医务部。

3、医务部对疑似“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在24小时内组织全院会诊。

4、对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住院患者,按照全院会诊意见,积极救治,同时应进行网络直报,应及时与上级医院联系,寻求指导。对有转诊必要的患者,按照相关规定转院。

9、感染性疾病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感染性疾病科病人的所有废物均为医疗废物,按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管理。

2、分类收集,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容器外有明显的警示标识。

3、损伤性医疗废物(如病人的穿刺针、注射器针头、使用后的刀片等)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外运时必须严格密封,并在其外部套装医疗废物专用的黄色塑料袋。其它医疗废物,包括患者的生活垃圾直接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 扎袋口。不得使用影响密封性能的器具或方法进行封口。

4、所有废物盛装量不应超过容器或包装袋的 3/4满,满后及时封口,严禁使用有破损或已经污染的收集容器。

5、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卫生员应相对固定,并经过医疗废物处 理流程、医院感染控制、自身防护、意外事故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卫 生员工作时应严格按照病区防护要求做好防护工作。

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干预 篇6

【关键词】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护理

肠道感染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病情严重的患儿往往表现为呕吐、神经性损伤等[1],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病情更为严重,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院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8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表征观察和肠道感染特征检测后确诊。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患儿22例,女性21例,患儿年龄1~4岁,平均年龄(2.6±0.7)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9±1.3)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①遵医嘱给予相关对症药物治疗,指导患儿服药;②加强临床病征监测,当体征值异常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③给予补液护理,调节患儿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1.2.2 健康宣教 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加强心理护理,使患儿家属充分了解热性惊厥的病况及有效处理方法,并在日常生活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的途径提高患儿的自身免疫力。

1.2.3 退热护理 实时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当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或体温超出正常值时,通过酒精擦身等物理降温方法对患儿进行退热护理,必要时可通过灌肠方法降温,若经上述退热护理后仍未见效,可告知医生并遵医嘱指导患儿服用退烧药物。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退热护理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腹泻等肠道反应消失,体温及各项生命体征值恢复正常;好转:患儿接受治疗后,肠道感染症状及发热情况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接近正常水平;无效:经上述护理后,患儿的各项临床病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显效+好转。

1.4 观察指标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100分制),当患儿痊愈出院时调查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χ-±s)表示,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经上述护理后,观察组43例患儿中显效29例(67.4%),好转13例(30.2%),无效1例(2.4%),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中显效患儿共22例(51.2%),好转11例(25.6%),无效10例(23.2%),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下表1。

2.2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经数据统计分析后可知,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分水平为(91.24±3.57)分,对照组为(79.63±4.28)分。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有显著差异,组间对比结果表明t=13.5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的两个首要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2],小儿由于免疫机能不全,极易发生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不利影响。有文献表明,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预后质量[3],探讨合理高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健康宣教、退热护理及惊厥护理的护理干预,加强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进一步提高疗效。惊厥护理干预措施为:当患儿发生惊厥时,首先应确认患儿的呼吸道是否通畅,酌情给予吸氧;其次,应遵医嘱静脉推注适量安定药物[4],并通过给药或其它护理方法保护患儿的脑部神经。只有将惊厥护理、健康宣教护理、退热护理及常规护理相结合,才能取得更满意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可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辅以退热护理、健康宣教及惊厥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护理效果,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宋英,王佳娜,窦星星.83例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3(7):560-561.

[2]赵雪云.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8(12):172-173.

[3]伯广荣.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3,17(32):392-393.

骨科常见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骨科共收治手术患者745例, 发生手术切口感染64例。 其中男38例, 女26例;年龄8~81岁, 中位年龄58.6岁;Ⅰ类切口感染6例, Ⅱ类切口感染20例, Ⅲ类切口感染38例;住院6~80d, 平均26.7d。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中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深隙感染。

1.3 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的64例, 按预先设计的统一表格逐项填写,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出院诊断、住院天数、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实验室检查等, 最后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切口类型

745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64例, 感染率为8.6%, 其中Ⅰ类切口感染6例占9.4%, Ⅱ类切口感染20例占31.2%, Ⅲ类切口感染38例占59.4%。

2.2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时间

经统计38例 (59.4%) 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在术后5~7d。

3讨论

3.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

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及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1]。调查显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多为Ⅲ类切口, 59.4%发生在术后5~7d, 并且患者年龄大、伴基础性疾病和术前住院时间长者, 发生感染的机会大。腰部以下部位骨折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颈肩上肢部骨折的手术, 本文腰髋部以下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占75%。其原因与腰髋部手术切口深、侵袭性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手术持续时间长 (>2h) 、切口长时间暴露且牵拉操作多及组织损伤重有关。因此,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 应充分重视术前住院时间长, 伴有基础疾病的腰髋部以下部位、Ⅲ类切口的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工作。

3.2 预防性医疗措施

(1) 加强院内感染教育,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自身消毒不严, 医师手术及换药等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以及环境消毒不彻底, 流动人员无菌观念差, 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表皮葡萄球菌等机会致病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而医务人员常是微生物的贮源, 可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方法有:定期请专业人士讲解院内感染知识, 强化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 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尤其重视手术操作前后的洗手。同时加强患者的管理, 做好出院患者的终末消毒及新入院患者的接诊工作。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预防交叉感染。 (2) 加强环境管理, 避免交叉感染 骨科病区人员多而杂,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患者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伤口引起感染, 所以加强病房的环境管理和消毒尤为重要。为此, 在护理过程中做到, 将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伤口患者分开;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集中换药和医师查房时间, 避免与家属探视时间相重叠, 为创造一个清洁的换药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每天病室定时通风, 保证治疗室、换药室每天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h, 并做好记录;专人负责换药室管理, 严格消毒灭菌, 杜绝不合格及过期包, 保证灭菌质量;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 要分类放置处理,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 做好术后观察与处理:由于骨科手术的特殊性, 骨折端髓腔内出血无法止血, 术后易出现血肿, 导致细菌感染。因此, 术后充分引流, 减少血肿是非常必要的。术后前3d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对伤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的患者,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造成深部积血, 引起伤口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用消毒的无折纱布垫于伤口下, 伤口有渗血、渗液时, 不待湿透及时更换, 注意防止大小便污染敷料;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4) 营养支持:患者的全身状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手术后患者的全身状况将对手术切口的愈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 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 常伴有骨质疏松, 应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 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类等, 同时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 既保证营养, 又能预防便秘, 必要时可输血, 输注白蛋白, 甚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

参考文献

[1]张美芳.骨科病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 20 (1) :225.

[2]颜志坚, 杨雪英, 麦伟.182例骨科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55-157.

手术室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2246例患者,其中男1278例,女968例;年龄14~72(48.6±14.29)岁;择期手术1597例,急诊手术649例;其中胃肠及肝胆手术1352例,骨科手术283例,妇产科手术446例,泌尿外科手术239例。

1.2 方法

收集2246例患者的详细资料,对引起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地点、手术科室、术中参观人员、留置引流管情况和肥胖等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措施。

1.3 诊断标准术后密切观察切口,对可疑感染切口进行细菌学检测,诊断依据为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模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地点、术中参观人员、留置引流管、肥胖(BMI>30kg/m2)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见表1。

2.2 病原菌分布

对感染的28例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共分离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71.88%),革兰阳性菌9株(28.12%),见表2。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已被列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项目,也是评

价医院综合实力和素质的主要指标。随着手术环境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切口感染率有所下降,但手术操作者无菌观念淡漠、患者自身疾病的影响、手术室监控不力等因素仍是造成手术感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4]。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仍在医院感染中占很高的比例,我国的研究显示,国内手术室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为0.75%~6.84%,约占25.00%[5]。(1)本文中Ⅰ类、Ⅱ类、Ⅲ类切口的感染率分别为0.31%、1.18%、1.85%,感染率排序为Ⅰ类<Ⅱ类<Ⅲ类,与文献报道相符[6],主要是因手术部位的微生物污染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必然因素,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伤口的清洁度呈正相关,污染越重的伤口感染的几率越高。(2)层流手术室和非层流手术室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18%比1.58%,层流手术室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与切口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手术室采用层流空气净化系统可明显降低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这是由于层流过滤法能持续不断向室内输送洁净空气并不断置换手术室内污染空气,达到净化作用,从而保持手术过程中的空气质量[2]。(3)手术参观人员本身可能携带病原菌,降低手术室洁净程度,其次参观人员在手术室的走动增加了低清洁度区域与高清洁度区域的空气流动,增加了病原菌接触患者的机会[3]。(4)手术留置导尿管、腹腔引流管等患者,其发生感染的几率显著高于未留置引流管的患者,任何异物进入机体均不能保证绝对的无菌,若留置导管时间越长,其发生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7]。(5)手术时间长,增加了手术切口和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机会,导致感染率增加。(6)患者自身因素中,老年患者除手术针对的疾病外,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多种基础疾病,加之机体功能衰老,降低了老年患者的免疫力和耐受应激的能力,导致感染高发[8],文献研究发现[9],手术对T细胞的数量种类及功能有影响,而这些影响在肥胖者中尤为突出;此外,肥胖者切口部位缝线增多,易于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死腔等,诸多因素致使肥胖者的感染机会高且病情严重,伤口愈合延迟的机会增加,肥胖者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程度均比正常体质量者多而且严重,伴发菌血症和临床败血症多,且肥胖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时间是体质量正常者的两倍[10]。

综上所述,手术室切口感染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合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手术室切口感染率,即积极完善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选择层流手术室,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管理,以及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备皮,手术器械、敷料的充分消毒、术中减少人员流动、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参考文献

[1]刘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12,24(7):1343-1344.

[2]张芬菊.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34-635.

[3]Richards JE,Kauffmann RM,Zuckerman SL,et al.Relationship of hyperglycemia and surgical-site infection in orthopaedic surgery[J].J Bone Joint Surg Am,2012,94(13):1181-1186.

[4]易凤琼.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重庆医学,2008,37(6):667-668.

[5]王振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5(24):3463-3464.

[6]李德富,杨艳,苏红卫.内江市某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4):396-398.

[7]郭荣幸.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J].华夏医学,2010,23(1):55-56.

[8]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786-789.

[9]Toma O,Suntrup P,Stefanescu A,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penetration of cefoxitin in obesity:implications for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J].Anesth Analg,2011,13(4):730-737.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9

1 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不利因素

针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通常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由于在透析开始时, 需要将患者血液经血管通路导入动脉管道、去泡器, 到达透析器。而血液和透析液借助于透析器内的半透膜进行逆流交换, 交换后的透析液进入废液槽被弃去, 而被“净化”的血液经过去泡器、静脉管道从静脉血管通路重新输入患者体内, 以达到“清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 置管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①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异状 (是否有脓液排出, 或者是否有弥散性红斑, 或者是否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 一旦存在异常, 即可确认[1];②观察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 (排除其他因素) ;③经血管介入性操作, 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症状 (超过38℃) 和局部有压痛症状。确认患者是否符合上述其中一点, 以此为依据进行确诊。以下简要介绍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不利因素。

1.1 病患方面

患者的年龄、免疫功能状况以及基础疾病都是影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2]。如果患者年龄过大, 或者基础疾病较多, 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概率就会增加。

1.2 导管方面

导管方面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根源在于导管种类与材质选用和导管留置部位和留置时间的选择[3]。首先, 分析导管种类与材质选用。通常血管内留置导管的种类较多, 一般包括单腔、双腔、多腔、隧道式以及漂浮式肺动脉导管[4]。但是也因此多腔发生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的增加。为此, 在选用导管时, 除了要依据血液透析治疗需求选用之外, 还应该遵循一点原则, 即导管材料符合规范标准 (光滑柔韧) [5]。目前, 在临床应用中, 聚氨酯及硅胶材质导管应用的频率较高, 主要是因其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抗病原菌附着的能力强的优点。其次, 分析导管留置部位和留置时间。一般而言, 穿刺部位为股静脉所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最高, 风险性依次降低的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6]。锁骨下静脉之所以风险性最低, 是因为该部位皮肤菌落不多, 且皮肤油性及湿度低, 因而固定方便, 从而不易污染。另外,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证实, 导管留置时间越短感染概率越低[7]。

1.3 置管环境方面

置管操作与导管管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也是影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置管操作过程中, 要避免环境污染。此外, 医护人员的置管操作也会造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8]。

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2.1 置管操作符合规范

为了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最关键的是实施无菌操作。由于血管介入性导管属于有创的侵袭性操作, 因而需要医护人员的穿刺操作和置管护理水平过关, 才能避免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因此, 医护人员在实施操作过程中, 要将无菌手套、口罩、无菌衣按照规定要求穿戴, 以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9]。同时, 在实施置管操作之前, 或者在进行更换输液装置和敷料前, 都要将手部进行消毒处理, 应用抗菌肥皂液 (消毒型擦手剂) 清洗手部 (至少15 s) 。通过置管操作流程规范化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有研究证实, 无菌操作可有效控制菌落增生率, 其菌血症率可下降4倍。

2.2 提高医护人员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知识水平

由于致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因素较多, 因而需要操作人员了解相关的知识, 才能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护理行为规避这些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要进行操作检验, 以确保实施操作的护理人员可熟练掌握操作流程, 顺利实施操作[10]。同时, 建立工作流程和严格培训制度, 让操作人员在制度的硬性要求下, 做好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工作。

2.3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穿刺部位

实施导管操作前, 除了做一些无菌处理之外, 还要针对导管和穿刺部位进行选择。在进行导管选择时, 应尽量选择材质柔韧、表面光滑的导管。同时, 也要注意选用防止纤维粘附较强的材料。基于此, 可选用硅胶或聚氨基甲酸乙酯类的导管。与此同时, 在不影响治疗的基础上, 应避免选用管腔多的导管。在选择穿刺部位时, 应尽量选择锁骨下部位进行静脉置管[11]。此外, 在应用皮肤消毒药物时, 也需注意选用效果较好的药物。目前,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是10%聚维酮碘或2%氯已定制剂、安尔碘。

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在置管前, 向家属介绍置管的相关事宜, 以稳定家属的心态。同时, 指导家属一些自我护理的相关操作, 以便于家属实施护理。

导管方面的护理工作较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穿刺处皮肤护理。对该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并及时清除血凝块, 以免细菌滋生。同时, 敷料要按照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更换 (每周3次) 。②导管接头的护理[12]。对导管接头进行消毒 (应用安尔碘) , 并采用无菌纱布包裹。③按要求更换静脉导管, 以防止管道堵塞[13]。

为了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概率, 有必要实施早期护理观察和干预。针对患者的状态 (局部皮肤情况、置管、更换敷料的日期和时间) 进行记录, 以此为依据提早做好抗感染的防范工作。为了确定感染是否与导管相关, 在拔除导管后, 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14]。以此为依据判断感染与导管是否相关 (24 h内抗生素治疗有效, 相关) 。另外, 还需要注意透析时的监护 (密切观察血流量、静脉压、有无血液分层、血液及透析液颜色等) 和透析后监护 (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体重) 。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72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填写表格, 表格内容包括年龄、 性别、 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3~7d的血糖、白蛋白、 术后是否气管切开、是否开放性颅脑损伤以及手术次数、是否颅内感染等。并对上述因素进行量化及赋值, 见表1。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32例患者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在相同科室、性别和年龄相近且未发生ICI的部分颅脑外伤手术患者40例为对照组。

1.2 ICI诊断标准[1,2]

(1) 术后发热, 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症状; (2) CSF中WBC>0.01×109/L, 其中多核白细胞>50%, 血中WBC>10.0×109/L, CSF中糖定量<400mg/L, 蛋白定量>450mg/L; (3) 有肯定的感染原因, 如脑脊液漏等; (4) CSF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 (5) 影像学检查有脓肿证据或再次外科手术证实脓肿。凡具备第4、5条

者可确定诊断, 如CSF细菌培养阴性者需综合其余各条。颅脑外伤术后ICI病例入选为颅脑外伤术后存活7d及以上且符合上述标准病人。

1.3 统计学处理

将量化后的指标输入SPSS 13.0 for windows, 先对各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 筛选出与ICI相关的因素, 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性别、年龄、血糖、开放性颅脑损伤与颅脑外伤术后ICI无明显相关 (P>0.05) 。而术前GCS评分、低蛋白血症、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是影响颅脑外伤术后ICI的重要因素 (P<0.05) , 见表2。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术后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ICI的高危险因素。其中切口脑脊液漏Wald

统计值为7.568, 为多个指标中影响最大, 依次为手术次数、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而术前GCS评分最终未能进入回归模式, 见表3。

3 讨论

颅脑术后的ICI常与脑积水、脑水肿、颅内高压、脑膨出等同时存在, 它们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 直接影响患者预后[3]。据报道术后ICI发生率占1.8%~8.9%, 而ICI发生后死亡率高达27.4%~39.2%[4,5,6]。因此, 了解颅脑术后I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易发的危险人群, 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预防或明显减少术后ICI的发生率。

本组资料显示, 1374例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发生ICI 32例, 感染率为2.33%。且ICI多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32例ICI患者中有28例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占87.5%。这主要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本身病理特点有关: (1) 重型颅脑损伤具有病情重, 常伴有昏迷、呕吐、误吸, 造成正常生理功能受损或抑制, 使得抵抗力低下。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挫碎脑组织及脑组织水肿严重, 其坏死液化后为ICI形成良好的培养基。 (3) 术后局部伤口因颅内压高并发脑膨出而裂开, 从而使颅内外交通。

本研究中, 术前GCS评分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 但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其并不是I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ICI的高危险因素。多数资料表明, 有脑脊液漏, 术后ICI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Blomstedt[7]通过对1039名颅内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时发现, 术后脑脊液漏是感染的惟一的高危因素。Mollman[8]的一项对照研究表明, 手术后有脑脊液漏者感染率增加13倍。这与本组的数据相符, 本组资料切口有脑脊液漏26例并发ICI24例, 占92.3%。而且其Wald统计值为8.114, 在多个指标中影响最大。另外, 手术时间的长短与ICI的发生密切相关, 手术及术野暴露时间长, 污染的机会也越多, 术后感染的可能性越大。James等[9]报道认为手术时间与感染率平行增加。

关于急症二次手术对ICI发生率的影响, 国内外多名学者[6,10]的报道表明, 急症二次手术后的ICI发生率明显升高。急症二次手术多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且多为多发脑挫裂伤或对冲伤患者, 当骨瓣去除和硬膜剪开、血肿清除后, 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除, 已破损的血管或板障迅速出血, 丧失自主调节功能的小血管也因血管内外压力差增高破裂出血, 致手术区深部或其它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因此, 手术时机掌握好非常必要。我们的体会是, 在瞳孔无变化时可严密观察患者病情24~72h, 随着时间的延长, 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几率也可随之降低。有报道颅内置管是ICI的危险因素, 我科一般在24~48h尽可能早拔除引流管以缩短颅内置管时间, 从而减少了发生ICI的机会。

综上所述, 颅脑外伤术后ICI大多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 形成颅脑外伤术后ICI的因素可以是某单一因素, 也可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ICI的高危险因素。因此, 术中我们应尽可能的严密缝合硬脑膜及对有可能形成皮下积液的部位, 术后局部加压包扎, 降低局部皮下积液发生可能性, 术中注意手术操作规范,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术野暴露范围, 及时消除颅内高压, 控制肺部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 从而降低术后ICI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的1374例颅脑外伤患者中32例并发颅内感染者与同期40例术后未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对其导致感染的各项可能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术前GCS评分、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术后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及手术次数是影响患者颅脑外伤术后的重要因素 (P<0.05) , 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是颅脑外伤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大多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 形成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可以是某单一因素, 也可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低蛋白血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

关键词: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安得仲.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9-411.

[2]王枢群.医院感染学[M].重庆: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74-238.

[3]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4.483-486.

[4]Reichert MC, Medeiros EA, Ferraz FA.Hospital-acquired meningitis inpatients undergoing craniotomy:incidence, evolution, and risk factors[J].Am J Infect Control, 2002, 30 (3) :158-164.

[5]胡广卉, 赵保钢.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 23 (6) :424.

[6]Korinek AM, Gorge B, Haines SJ, et al.Risk factors for neurosurgical siteinfections after craniotomy: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2944 pa-tients[J].Neurosurgery, 1997, 41 (5) :1073-1081.

[7]Blomstedt GC.Infections in neurosurgery: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143patient s and 1517 operations[J].Acta Neurochir, 1985, 78 (324) :81-90.

[8]Mollman HD, Haines SJ.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eurosurgicalwound infection:a case-control study[J].J Neurosurg, 1986, 64:902.

[9]James HT, David V, Salcaman M, et al.Wide variation in risk of woundinfection following clean neurosurgery.Implications for erioperation anti-biotic prophytaxis[J].J Neurosurg, 1985, 62:243.

上一篇:高职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下一篇:小组制量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