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导管灌肠

2024-05-25

球囊导管灌肠(精选六篇)

球囊导管灌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48例住院需灌肠治疗的UC病人, 其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18岁~57岁;病程10个月至15年;病变部位多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将4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4例, 对照组24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观察组用球囊导管方法保留灌肠治疗, 对照组用传统保留灌肠治疗。

1.2.1 用具

灌肠用具1套, 一次性导尿管 (16号) 1根, 一次性注射器 (20 mL) 1支, 液状石蜡, 润滑棉球, 橡胶手套、中单、卫生纸、灌肠液。

1.2.2 观察组操作方法

①将倒好灌肠液的一次性灌肠袋 (也可用灌肠筒) 与球囊导管尾端相连接, 排尽球囊导管管腔内气体后关闭灌肠袋引流管开关;②让病人取左侧卧位, 脱裤至膝部, 两侧膝关节屈曲与肛门同一水平, 将臀部移至床沿, 抬高臀部10 cm, 臀部垫一次性中单, 轻轻分开臀裂, 显露肛门, 将球囊导管的头端用液状石蜡润滑后自病人肛门缓慢插入, 如遇阻力可退出少许或旋转球囊尿管继续插入, 插入深度根据纤维结肠镜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进行调整。直肠炎插管深度为7 cm~10 cm, 乙状结肠炎插管深度为13 cm~15 cm, 乙状结肠以上部位炎症插管深度为15 cm~20 cm[2]。到达所需深度后, 用20 mL注射器向球囊导管的气囊充气15 mL~20 mL, 然后轻轻向外牵拉一次性导尿管, 直到拉不动, 使得一次性尿管气囊在肠道内牢固固定在肛门括约肌, 肛门处无粪液外漏后拔除注射器;③打开引流管开关开始灌肠, 用调节夹调节滴数, 直肠炎或乙状结肠炎以10 mL/min 匀速滴入, 乙状结肠以上部位以15 mL/min匀速滴入, 操作过程中常与病人交流, 了解病人感受, 以病人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 并且可以分散注意力, 指导病人全身放松, 待灌肠液顺利进入病人肠道后再关闭调节夹;④用一次性注射器缓慢抽出气囊内气体, 然后拔出球囊导管, 嘱病人抬高臀部, 根据病变部位转换灌肠后体位。直肠炎: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乙状结肠炎:臀部体位抬高10 cm, 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观察灌肠后第1次排便时间, 即为保留时间 [3]。

1.2.3 对照组操作方法

使用的药物与观察组相同, 按《护理学基础》中保留灌肠方法进行灌肠。

1.2.4 疗效标准

30 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判断疗效。治愈:腹痛、腹泻及脓血便消失, 大便成型, 每天1次或2次, 结肠镜复查黏膜无糜烂、溃疡、血管纹理可见, 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充血, 无溃疡形成, 大便检查正常。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4]。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例 (%)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5.78, P<0.05。

2.2 两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比较

两组药物肠道保留时间以2 h为界。

例 (%)

注:两组药物保留时间比较, χ2=22.59, P<0.01。

2.3 灌肠外溢比较

灌肠液外溢观察组1例 (4.17%) , 对照组13例 (54.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5, P<0.01) ,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

3 讨论

采用球囊导管灌肠法灌肠可明显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治愈率, 改善治疗效果, 其原因可能与明显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有关, 这样使药液能充分发挥药理作用, 能尽快缓解病人的症状。①球囊导管灌肠法, 导管管腔细, 柔韧适度, 对肛门括约肌及直肠肠壁刺激性小, 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 因此病人乐于接受。传统灌肠法由于肛管质地较硬、管腔大、管壁厚, 易损伤直肠黏膜, 使得病人明显感觉不舒服, 甚至产生排斥感。②球囊导管灌肠法, 可明显减少药液外溢。因球囊导管管细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部位, 能明显减少药物外溢, 同时臀部抬高及气囊充气, 臀部抬高后灌肠液顺势流向结肠, 且肛门口在高位, 气囊固定在肛门括约肌, 故不会产生边灌注边外流的现象[5], 该方法同时能控制灌肠注药速度, 使病人在灌肠中无便意感, 达到灌肠治疗的目的。而传统肛管灌肠由于普通肛管质地较硬, 管腔大, 不易越过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 灌肠液常潴留在直肠内, 对肠壁产生压力刺激, 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 造成降乙状结肠收缩, 灌肠液停留时间缩短, 由于肛管插入深度不够或肛管及灌肠液刺激引起肠痉挛[6], 易发生药液外溢, 达不到治疗效果。③球囊导管灌肠法能明显增强病人的依从性, UC病人病程与病人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症状反复发作, 长期的疾病会对病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功能状态、社会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等产生影响, 同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求也比较高, 观察组方法使病人有较高的舒适感。另外对部分有心理抑郁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7,8,9,10]。

4 小结

球囊导管灌肠法可显著提高疗效, 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 减少药物外溢, 增加病人舒适度, 能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整体治疗护理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25.

[2]何庆梅, 井玉芳, 王清风.吸痰管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0) :173-174.

[3]魏超容.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J].护理杂志, 1999, 14 (4) :239.

[4]彭勃.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313-319.

[5]刘梅.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改进方法[J].实用护理学杂志, 1996, 12 (10) :437.

[6]张小平.对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时几个问题的处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 :40.

[7]白姣姣, 王一倩, 贺佩青.溃疡性结肠炎的评估及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9, 124 (117) :94-95.

[8]李强, 鞠应东, 王倩, 等.抗抑郁药及心理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J].山东医药, 2005, 45 (18) :56.

[9]张楚君, 刘少琼.应用不同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11, 25 (5A) :1183.

球囊导管灌肠 篇2

2007年5月份,王阿姨的儿子长时间出差回家,见到妈妈非常高兴,和王阿姨拥抱时不小心踩到了王阿姨的第四脚趾。在随后的一周里,王阿姨的第四脚趾发生破溃、发黑、坏死,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由于长时间的糖尿病病变,王阿姨的下肢动脉出现狭窄和闭塞,双下肢血液供应很差,双脚皮肤温度降低,脚趾远端皮肤苍白,因而一旦遇到外伤就可导致脚趾坏死。由于下肢血液供应很差,只把坏死脚趾截掉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引起伤口不愈合,导致感染后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虽说只有一个脚趾坏死,却要从小腿中部予以截肢。

无奈之际,王阿姨来到第二炮兵总医院,找到了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血管造影发现王阿姨双侧膝以下动脉多处狭窄,其中左侧腘动脉下段完全闭塞,由于膝以下动脉管径细,血管外压力大,血管搭桥术和支架放置术效果很差。李主任应用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具体做法就是通过股动脉把一个带球囊的导管送到狭窄动脉处,往球囊里慢慢注射液体,使慢慢鼓起的球囊把狭窄的动脉扩张撑开。当闭塞的血管动脉全面打通,足部皮温逐渐增高;可触及到足背动脉搏动后,再把液体放出,取出球囊,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王阿姨进行这一治疗时,在手术台上就感到治疗一侧皮肤温度升高,脚部逐渐变得红润。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国外调查发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39%,国内发病率为19.47%,约7%的糖尿病病人发病15年后会发生足部坏疽,西方国家每年有超过30 000名糖尿病患者由于出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而不得不进行截肢,糖尿病病人被迫截肢的病例数大约是同年龄组非糖尿病者的15到45倍。

由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越来越多,如外周血管引起的下肢病变,常常表现为行走疼痛、静息疼痛、下肢觉冷,主要原因就是下肢动脉病变已经狭窄,严重者可导致下肢肢体坏死,这些病变都被称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闭塞症,传统方法只有截肢。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经过大胆实践,反复研究,成功开创了经导管介入下实施球囊扩张术这一新方法。球囊扩张术可明显改善血液循环,全面打开闭塞的血管动脉,用支架把狭窄部位撑开,从而疏通狭窄动脉,达到一次性治愈的目的,可有效保全肢体。该技术具有治疗时间短(仅需2小时左右)、痛苦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的突出优势,全面弥补了传统疗法的诸多不足。

据了解,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因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高龄伴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二炮总医院已成功运用这一新技术为数百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带来了福音,使患者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球囊导管灌肠 篇3

关键词:心脏起搏,人工,球囊电极导管

临时心脏起搏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被誉为最具有“起死回生”作用的重要技术之一[1]。临床医生多采用X线透视下普通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术, 而很多情况下, 比如患者病情紧急或不宜搬动等, 导致无法在X线透视下手术, 而必须进行床旁紧急心脏起搏, 即非X线透视下球囊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技术。本文报道两年来我们开展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体会, 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透视组 (普通电极组) 12例, 其中男8例, 女4例;年龄58岁~74岁, 平均57.2岁;心律失常类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6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 窦性停搏2例,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非透视组 (球囊电极组) 9例, 其中男6例, 女3例;年龄65岁~79岁, 平均59.6岁;心律失常类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4例, 窦性停搏1例,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1例, 慢快综合征2例。除2例内科急救病例外, 均为外科围术期保护性应用。

1.2 仪器设备

美敦力公司 (Medtronic) 5318型体外心脏起搏器1台, 普通6F PACEL临时起搏电极导管1根 (或5F PACEL球囊电极导管1根) , 6F动脉穿刺套管1套 (由Medtronic 公司生产) , 深圳理邦M8A多功能心电监护仪1台, 美国GE公司 Cardioserv除颤仪1台。

1.3 方法

两组患者的深静脉入路均采用左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 以Seldinger法穿刺, 成功后置入临时起搏电极。临时心脏起搏在床旁严格心电监护下进行, 深静脉穿刺成功后, 将5F头端略带弯曲的球囊电极导管迅速插入外鞘管中 (已经体外检查确定球囊完好不漏气) , 电极进入约20 cm时将球囊充气1.5 mL, 缓慢推进电极, 电极到达部位可根据体表常规心电图Ⅱ、Ⅲ、AVF导联QRS主波方向进行判断:当心电图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 说明电极头端已经到达右心室。当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下则表示电极头端已到达右室心尖部, 而QRS波主波方向向上则表明电极头端位于右室流出道。判断位置良好打开临时心脏起搏器, 设置起搏器脉冲频率为60次/min左右, 输出电流≤5 mA, 起搏电压为5 V, 采用VVI方式起搏。反复测定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将输出电压调至起搏阈值的3倍~5倍, 固定电极导管。X线透视下普通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 静脉穿刺和置入动脉鞘管的方法与非透视下相同, 但采用普通6F双极电极导管, 在X线透视下缓慢将电极导管插入左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并推送至右室心尖部, 观察心脏起搏及感知良好, 以缝线固定电极导管。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成功率、所需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两组成功率均为100.0%, 所需时间 (穿刺成功至有效起搏) 分别为普通电极组6 min~25 min, 平均12.8 min;球囊电极组8 min~29 min, 平均13.1 min。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6.7%和11.1%。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并发症

普通电极组发生2例频发室性早搏, 球囊电极组1例发生短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给予调整起搏电极头端位置心律失常即终止,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血气胸、心包填塞、血管栓塞等常见并发症。

3 讨 论

人工心脏起搏术由心脏起搏器发出脉冲电流, 经过心室电极刺激心脏内膜, 以设定的频率控制并维持心率、使心功能改善。临时心脏起搏器最常用于临时紧急抢救及预防性应用, 尤其是伴有显著缓慢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 在围术期保护性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可以起到预防发生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或者阿斯综合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之目的。近年来介入心脏病学发展迅速, 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作为一项实用技术,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心血管内科医师所掌握, 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条件所限或者病情危重不宜搬动, 而必须开展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应用球囊电极导管可实现这一目的[2]。本项研究显示, 非透视下临时心脏起搏与透视下临时心脏起搏比较, 在起搏成功率、从完成静脉穿刺到心室内膜起搏成功所需时间以及术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球囊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术尤其适用于因条件所限或者病情危重不宜搬动的患者, 并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损伤。球囊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关键:准确熟练地完成深静脉穿刺术;准确熟练地将球囊电极通过三尖瓣送达右心室心尖部并成功起搏。能否准确熟练地完成深静脉穿刺, 与穿刺血管的选择、穿刺针的进针方向、操作手法以及准确判断是否穿刺成功等有关。左锁骨下静脉从穿刺点到右心室为方向基本一致的自然弧形, 而且到右心室的距离短, 电极导管容易操纵, 借助起搏电极导管头端的自然弧度和球囊漂浮顺利到达右心室, 可作为心脏临时起搏的首选路径[3], 但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要求比较高, 如果术者穿刺技术不够娴熟, 容易导致血气胸、局部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 由于不易压迫止血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球囊电极导管与普通电极导管比较, 其最大区别是头端有一充气球囊, 因此在推送电极过程中可以适时将球囊充气, 使电极顺血流方向漂浮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准确掌握球囊充放气的时机以及电极到达位置的判断是成功的关键。推进电极要缓慢, 以免电极打圈或进入下腔静脉。特别是普通电极导管较粗硬, 操作不当可造成心肌损伤甚至心脏穿孔[4]。另外, 当电极导管通过三尖瓣或接触刺激右室流出道时, 可能会引起室性早搏或短阵室速, 一般经及时调整电极导管位置可很快消失, 术中严格的心电监护十分重要, 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置。由此可见, 球囊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技术, 具有床旁、快速、微创、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优点, 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临时心脏起搏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继鸿.积极开展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术[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2003 (7) :7.

[2]唐晓宁, 姜红梅, 靳丽华, 等.30例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结果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2007 (7) :62.

[3]李宜富, 罗林杰, 石丹, 等.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起搏33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3, 17:14-15.

球囊导管灌肠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经产妇及家属允许后采用信封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所有产妇均经过子宫按摩、注射缩宫素、止血剂等治疗后,出血量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对照组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5.21±2.13)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5.87±1.08)周。观察组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6.83±3.05)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6.21±1.31)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给予常规止血治疗,主要包括子宫按摩疗法、注射缩宫素、止血剂等[2]。

对照组(宫腔纱布填塞法):根据产妇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填塞纱布,剖腹产产妇从子宫切口填塞纱布,阴道分娩阴道置入纱布。

观察组(子宫填塞球囊导管):(1)剖腹产产妇通过子宫切口将球囊置入宫底,经过宫颈及引导将远端留置体外,向球囊内注入100 m L盐水后固定球囊,对子宫切口进行常规缝合后继续注水,直至停止出血,最多注入500 m L。(2)引导分娩产妇通过阴道将球囊置入宫底,注入生理盐水的同时对引流管中的出血量进行观察,若继续出血,可增加注水量,最高500 m L。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后出血产妇的治疗相关情况(操作时间、治疗后24 h血红蛋白、治疗总时间)、预后情况(止血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子宫动脉结扎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操作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止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切除率和子宫动脉结扎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产后出血通常发生于胎盘娩出时或产后2 h之内,部分产妇发生在产后2~24 h内[3]。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胎膜残留、凝血功能障碍等是发生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临床医学通常采用子宫按摩、注射缩宫素、止血剂等进行治疗,若经过以上治疗后出血情况未得到改善,则采用手术治疗。

由于产妇分娩时间过长、精神状态差,进行子宫按摩后,子宫收缩能力下降;为产妇采取宫腔纱布填塞法进行止血工作,操作难度较大,要求经验极其丰富的医生完成[4]。(1)阴道分娩后出现产后出血,经缩宫治疗未能控制出血量,需要采取侵入性治疗,对产妇的身心造成极大创伤,该疗法也不易为家属所接受。(2)产妇经剖腹产分娩后,出现产后出血经过缩宫治疗后,出血情况无明显改善,下一步处理措施通常让医生较难抉择,因为侵入性疗法容易对产妇造成二次伤害,往往因家属的不理解而引起医患纠纷。(3)由于纱条与阴道及子宫间易留空隙,极易导致宫腔积血,产妇也有感染的风险。

使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压迫止血,因球囊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完全与子宫内腔贴合,通过注水提升静水压,达到完全止血的效果[5]。该疗法可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对医生的技能要求不高,即便是普通医生也可在B超指导下顺利完成该项治疗。为产妇使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对产妇无身体及心理创伤,易于被产妇及家属所接受。剖腹产后,选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可以利用球囊柄处对球囊导管与引流袋内出血量进行检测,通过B超监测直肠后陷凹的积液情况、腹腔内积液情况,对止血效果进行判断。使用该疗法即避免了侵入性治疗、减少产妇的痛苦,又可及时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产妇的操作时间、治疗后24 h血红蛋白、治疗总时间和止血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子宫动脉结扎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宫腔纱布填塞法)的产妇,(P<0.05)。说明子宫填塞球囊导管可运用于不同原因所引起的产后出血,且治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止血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经产妇及家属允许后采用信封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宫腔纱布填塞法,观察组给予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对比两组产妇治疗相关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操作时间、治疗后24 h血红蛋白、治疗总时间和止血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子宫动脉结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安全、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子宫填塞球囊导管,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宫腔纱布填塞法

参考文献

[1]梁梅芬.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在产后出血急救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2):1840-1841.

[2]王爱梅.产后出血患者应用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2):73-74.

[3]蒲术耘.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6):110-111.

[4]朱丽秋.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1):65-66.

球囊导管灌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有引产指症的48例晚期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引产方案的不同,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年龄23~31 (27.58±1.36) 岁;孕周为38~41 (39.34±0.18) w;胎儿估计体重为2.5~3.5 (2.87±0.13) kg。对照组年龄22~30 (27.64±1.27) 岁;孕周39~41 (39.65±0.12) w;胎儿估计体重2.4~3.6 (2.91±0.15) kg。综合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以及胎儿估计体重等临床资料后, 组间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引产方案

分别给予两组产妇不同的引产方案, 其中, 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缩宫素 (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2023241) 的方法进行引产, 缩宫素的初始剂量为2.5单位 (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 , 先以4滴/min的速度静滴, 此后, 每隔15分钟增加4滴, 直至产妇出现有效宫缩。若滴速增加至40滴/min时, 产妇仍未出现有效宫缩, 此时可采用5单位缩宫素 (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 进行静脉滴注, 其最大静滴速度不得超过40滴/min。

观察组采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进行引产, 当晚18∶00~21∶00放置 (深圳市科瑞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益心达) 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步骤为:孕妇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 会阴常规消毒铺巾, 放置窥阴器, 严格消毒阴道、宫颈, 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或后唇起牵拉和固定作用, 轻柔插入双球囊导管并保证两个球囊都通过宫颈内口, 先逐渐往子宫球囊导管 (红色标有U) 内注入40m L生理盐水, 向外牵拉导管, 使膨胀的子宫球囊抵住宫颈内口, 阴道球囊露出宫颈外口, 向阴道球囊导管 (绿色标有V) 逐渐注入20m L生理盐水, 此时膨胀后的两球囊已分别位于宫颈内外口, 取出窥阴器, 继续按每次20ml向两球囊导管注水至均达80ml, 最多不超过120ml, 用胶布将导管固定在孕妇大腿内侧, 无需限制活动。如有疼痛不适或过强过频宫缩, 可随时取出球囊, 否则于次晨8∶00~9∶00点取出球囊。若取出球囊后, 产妇仍未出现有效宫缩现象, 则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缩宫素, 直至出现有效宫缩现象。

1.3 观察指标与引产效果判定

采用宫颈Bishop评分法对

产妇引产前后的宫颈成熟度进行评价, 该评分方法满分为13分, 产妇分数越高, 表明产妇的宫颈成熟度就越高, 其引产成功的几率越大。本研究产妇的引产效果主要根据产妇分娩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判定, 若产妇于实施引产方案的24h内分娩, 则为显效;若产妇于实施引产方案的25~48h内分娩, 则为有效;若产妇于实施引产方案的48h后尚未分娩, 则为无效[3]。分别计算两组产妇的引产总有效率, 并比较组间数据的差异。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 (显效+有效+无效) ×100%。

1.4 统计处理方法

对试验中所有的记录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 以率 (%) 表示, 当检验结果为P<0.05时, 则说明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引产前后的Bishop评分比较

与引产前相比, 两组产妇的Bishop评分评分均有升高;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Bishop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将组间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后, 发现两组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表明观察组产妇的宫颈成熟度高于对照组, 采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促进产妇宫颈成熟,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见表1。

注:与引产前相比, a:P<0.05;与对照组相比, b:P<0.05

2.2 两组产妇的引产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83,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 将两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后发现, 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 P<0.05) 。该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引产效果优于对照组, 即采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的引产方案进行引产, 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对照组静脉滴注的缩宫素通常作用于女性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 使得平滑肌收缩加强, 从而起到扩张宫颈的作用[4]。但对于宫颈尚未完全成熟的产妇而言, 缩宫素对促进产妇宫颈成熟的效果较差, 顺利引产成功率不高。而采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进行引产能充分实现缩短产程、减少疼痛以及降低剖宫产率的作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宫颈内口与外口两个球囊之间对宫颈管产生一定的机械性刺激, 从而促进宫颈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 有效推动宫颈的软化与成熟, 最终收获良好的妊娠结局[5]。

注:两组数据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Bishop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引产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经分析, 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可得出本研究结论:采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进行引产, 不仅能明显促进产妇宫颈成熟, 还能显著提高产妇的引产成功率, 该引产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值得进一步推广采用。

摘要:分析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对象选自我院产科收治的晚期妊娠产妇48例, 按照引产方案的不同, 将所有入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4例。给予对照组产妇静脉滴注缩宫素, 观察组产妇采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进行引产。观察分析两组产妇的宫颈成熟度以及引产效果。观察组的Bishop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引产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经分析, 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进行引产, 不仅能明显促进产妇宫颈成熟, 还能显著提高产妇的引产成功率。

关键词:子宫颈扩张球囊导管,宫颈成熟,引产

参考文献

[1]周云, 陈宇清.子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10) :1613-1615.

[2]李凌.COOK子宫颈扩张球囊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前促宫颈成熟中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20) :3504-3506.

[3]余雪青, 谭国玉.子宫颈扩张球囊联合催产素在妊娠晚期引产中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32) :4903-4905.

[4]肖会芬.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5, 5 (5) :64-66.

球囊导管灌肠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植入性胎盘患者86例,其中36例患者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再行剖宫产术,为介入组;其余50例患者行常规剖宫产术,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孕周、产次、剖宫产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产前诊断方法和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磁共振(MRI)检查[1]。①胎盘植入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适用于胎盘位于子宫前壁的孕妇。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胎盘部位正常结构紊乱、弥漫性或局灶性胎盘实质内腔隙血流、胎盘后方正常低回声区变薄或消失、子宫浆膜-膀胱交界处血管丰富时,预测胎盘植入敏感性83%(95%CI 77%~88%),特异性95%(95%CI 93%~96%)。②胎盘植入MRI特征:适用于胎盘位于子宫后壁及羊水较少的孕妇。MRI预测胎盘植入征象:子宫凸向膀胱,胎盘内信号强度不均匀,T2加权像存在胎盘内条索影,胎盘血供异常,其预测胎盘植入的敏感性82%(95%CI 72%~90%),特异性88%(95%CI 81%~94%)。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术中和术后胎盘检查,确诊为胎盘植入。

步骤:①介入组具体操作:由介入室医生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常规消毒双侧腹股沟,触摸双侧股动脉搏动点;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双侧股动脉入路,置入动脉鞘,将双腔血管球囊导管分别插至双侧髂内动脉;造影见球囊位于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内,试阻断髂内动脉血流成功后,即刻排空球囊;将球囊导管体外段固定于体表。将患者平稳转至手术室,行剖宫产术,产科医生将胎儿取出、断脐后,立即充盈球囊、压迫血管止血,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切除子宫或术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2]。②对照组具体操作:患者至手术室行剖宫产术,产科医生将胎儿取出、断脐后,常规止血,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切除子宫或术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的不同:包括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不同;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不同;其中失血量的统计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或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比较: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介入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比较:介入组患者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0min、5 min、10 min)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文献报道,植入性胎盘剖宫产手术中的平均失血量3 000~5 000 mL。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植入性胎盘失血量平均(3 630±2 216)mL,而穿透性植入性胎盘平均失血量(12 140±8 343)mL。1954年,Hughes首先报道利用球囊控制腹部创伤患者的大出血获得成功,1995年,P aull等首次将主动脉球囊栓塞术应用在植入性胎盘病例中。

据Paull发现:无论行保留子宫的手术还是子宫切除术,预置主动脉球囊栓塞术的植入性胎盘病例的失血量均明显减少。而Tan等报道术前髂内动脉放置球囊闭塞器,可使手术中失血量减少39%。在国内,蒋艳敏等比较了13例预置髂内动脉球囊(研究组)和28例传统止血患者(对照组),研究组的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这些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均一致,介入组患者在髂内动脉球囊扩张后,可暂时阻断动脉血流,降低动脉压力,减少盆腔器官的供血,致使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明显减少,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有利于创面凝血和产科医师止血;同时,手术时间显著缩短,为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赢得时间,减少总体出血量和输血量。

注:*与介入组比较,P<0.05。

注:*与介入组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植入性胎盘患者应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对新生儿的影响甚微。接受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的患者会接受一定剂量的放射线,放射线是否对胎儿及孕妇造成不良后果,国外文献报道,此过程中胎儿接受的射线剂量55 mGy,国内报道34.7 mGy,明显低于导致胎儿疾病发生的最低射线剂量标准,即200 mGy,故预置髂内动脉球囊时胎儿所接受的射线量是安全的。

同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两组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植入性患者应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并没有降低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剖宫产术后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这与Levine等以及Shrivastava等的前瞻性研究的结论一致。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预置髂内动脉球囊与对照组的保留子宫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胎盘植入的子宫切除指征并没有因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而改变有关。在临床实践中,髂内动脉球囊扩张后,临时阻断动脉血供,减少手术出血,但在球囊开放后,胎盘剥离面可再次出血。尤其是胎盘附着部位血管异常增生、侧支循环极其丰富,出现穿透性胎盘植入时,髂内动脉球囊扩张下单纯阻断动脉很难达到彻底止血和保留子宫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对植入性胎盘患者应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并有效减少输血量和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为必要时子宫切除术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赢得时间;但该项技术并没有降低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同时,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仍存在血管损伤、动脉血栓、组织缺血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且对操作者的技能和设备购置费用要求得较高,所以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应用于植入性胎盘患者,其临床意义值得商榷,是否值得临床推广,还需综合评价后决定。

摘要:目的:探讨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对植入性胎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植入性胎盘患者86例,36例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再行剖宫产术,为介入组,50例行常规剖宫产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介入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24 h失血总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内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应用于植入性胎盘患者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和输血量,为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赢得时间;但并没有降低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率。

关键词:植入性胎盘,球囊,髂内动脉

参考文献

[1]陈敦金,杨慧霞.胎盘植入诊治指南(2015)[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7):481-485.

[2]Caroline,Jakob.Charlotte K,et al.Balloon occlusion of zhe internal iliac arteries in zhe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placenta percreta[J].Acta Obstet GynecolScand,2013,92(4):386-391.

上一篇:技术推广工作下一篇:银行系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