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2024-05-02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精选十篇)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信息服务

区域经济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的总称, 亦称地方经济, 它是全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办在地方, 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等办学特点, 这就要求地方高职院校更应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因此, 作为地方信息部门之一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开展为所在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 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的潜力透视

1. 地方信息服务面临的困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已成为巨大的财富, 不仅政府施政需要了解社会信息, 企业营销需要市场信息, 科技进步需要信息, 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离不开信息, 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需的要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引进的不仅是经济投资, 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意识, 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济前沿信息。经济信息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在大步向前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西部地区的长期闭塞, 导致了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直接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广西为例, 许多城市的财政收入甚至远不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水平。存在以上差距, 除经济基础落后、开放程度不够外, 更重要的是对经济意识、经济信息的把握、利用不足。而要改善以上状况, 先决条件是信息环境的改善。但另一方面, 因地方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有限, 面向社会的主要信息服务机构——地方公共图书馆发展缓慢, 且服务方式较落后, 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建立起网络化数字资源系统, 对于县、乡、镇基层图书馆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服务状况则更加窘迫。因此, 作为信息收集、贮藏的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 应利用拥有广泛经济信息资源的优势,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的优势

首先,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 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近年来,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 国家大力扶持西部各项建设, 特别是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因此广西等诸多西部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专业人才引进、基础设施、情报服务技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地方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完善馆藏结构, 现已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用户提供各种快、准、新的情报信息,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其次,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绝对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政府及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如何快速获得大量、准确、高效的信息已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情报中心, 是图书情报资源之首, 信息获取速度快, 拥有一批既懂书刊管理, 又懂信息检索、处理的图书情报管理人员, 构成了其他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人才队伍优势。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主动创建“决策信息服务平台”, 为地方经济发展、为政府及企业决策提供高水平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咨询服务。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途径探索

1. 实现区域文献资源共享, 保障地方信息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信息部门相比, 文献信息资源较丰富, 且其馆藏知识门类齐全、专业性强、富有特色, 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特别适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拥有一定数量的电子资源, 这是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及的。但另一方面, 尽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 但利用率并不高, 特别是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图书馆, 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及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管理, 各自为政, 只重视本部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强调馆藏数量, 忽视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大量文献的利用率不到40%, 造成资金大量浪费。资源共享中馆际协作意识较差, 图书馆之间跨部门、跨系统的合作较少, 或者合作的力度、深度不够。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仍处于落后状态, 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若能实现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 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还能保障地方一定的信息需求。但因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较好地完成学科化服务的任务, 所以文献资源的采购针对性较强, 同时各院校文献资源建设资金投入也各不相同, 因此保障地方信息需求的能力较弱。对此, 如果能开通地区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 从而避免区域内高职院校图书馆联系较少造成的资源重复建设, 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资源建设及资金投入, 也提升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 满足地方不同层次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

2. 加强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为繁荣地方特色经济服务

在信息化时代, 图书馆的职能价值不仅以其馆藏专业文献的规模和质量来体现, 而且更要以其提供全面、科学、创新、快捷、准确的专业信息的能力来体现。高职教育根植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中, 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 因此, 应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新的服务方向, 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殊需求来从事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 要对原有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充分挖掘, 并重新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 扬长避短, 根据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周边社会环境的特点, 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新颖独特的信息服务。如广西矿产资源、制糖工业、海洋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开发这些资源是广西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 因此, 图书馆可根据这些优势和特点, 加强信息加工的增值功能, 有计划地编制上述各类专题文献数据库。此外,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设, 这意味着广西将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 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 在东盟博览会新的形势发展及信息需求下, 应利用自身优势收集和整理东盟特色文献,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

3. 利用人才资源优势, 发挥图书馆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 但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化使人们大伤脑筋, 有效信息及无效信息同时出现使人们很难快捷、方便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复合型人才资源, 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 不仅具有某种专业学历, 且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熟悉并掌握现代技术。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整序方面的技术优势, 通过图书馆员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化的组织、筛选、鉴别、评价等创造性的劳动进行传播和提供利用, 使大量原始文献资料得以提炼、浓缩和升华。同时, 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的需要, 选择某些具有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人文特色的网络资源, 建立专题的网址库进行网络导航;或建立专业信息指南系统, 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些专题信息上网查询、浏览, 收集有关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等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有关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商情分析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编辑综合信息参考或专题资料汇编的形式发送给用户;或进行科技查新、课题论证、成果鉴定服务等, 形成三次文献或情报产品, 通过互联网传递给用户, 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平台上大显身手。

4.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 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才能显现其现实的意义。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只有通过与企业合作并应用于生产, 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而高职教育历来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 高职院校既要加大对学生的知识引导与灌输, 还要与企业紧密结合, 力求打造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以企业为服务对象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影响力的需要。对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以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为突破口, 在学校科技成果转让和科技咨询等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要分析其服务的对象和市场, 选择对生产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高新技术研究课题作为科技信息开发的方向, 并有效地搜集、整理、提炼技术资料, 提供给地方政府及企业, 充当科技决策与管理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并把开发与利用科技信息资源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科技信息工作永恒的主题, 积极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所需的自我建设

1. 广泛宣传, 加强沟通

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及现代化服务方式不了解,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 如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多联系周围的企业和单位, 以参观、召开座谈会等办法展示馆内的馆藏资源和特色服务;同时, 也可对各企业及其他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意识的培养, 使大家认识和了解高校图书馆能提供哪些服务, 认识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对搞好生产、建设的重要性。

2.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能力

要做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高职图书馆还应在自身的职工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着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 具备一定专业知识, 能熟练处理各类科技信息的人才队伍, 并不断加强对馆员的业务培训, 使之能胜任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创造效益的工作。

总之,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以科技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前因, 而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信息资源及先进的服务技术, 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把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和开发利用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为推进区域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图书馆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柳燕.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153~155

[2]张丽红.构建图书馆精神家园[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9~98

[3]米玲.西部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开展信息服务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1 (1) :99~101

解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篇2

解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由重藏到重用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服务,尤其是知识信息服务逐渐成为衡量图书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体现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产生原因、物质保障、服务项目、服务特点四个方面围绕“服务”这一宗旨进行了阐述.

作 者:曹娜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佛山,528300刊 名:河南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LIBRARY JOURNAL OF HENAN年,卷(期):200929(5)分类号:G258.6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信息服务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协同 数字图书馆联盟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协同地方政府推动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01281)和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课题“高职院校协同地方政府推动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 GDXLHYB044)成果之一。

建设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开展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盟,能提高图书馆的综合能力。目前,很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既缺乏资源的建设经费,也缺乏馆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导致区域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平衡,适应不了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为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能力,发挥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全面阅读,促进信息资源的公平获取,有必要建立跨系统的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图书馆的作用,以提高图书馆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清远区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

广东省清远市地处珠三角边缘,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由于地理及地质的原因,清远市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山区。

1.图书馆机构建设

清远市管理两区两市四县,共有9个公共图书馆。各馆成立时间各异,历史最长的图书馆已经有55年历史,最短的图书馆只有13年历史。清远市内建设有广东省职业教育园区,园区现有4所高职院校,未来将有5~6所省属高职院校进驻。各高职院校在清远校区均有图书馆或图书分馆。

2.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在公共图书馆中,有4个馆建有独立的网站,有3个馆建有数字资源,有3个馆建设了清远英石文化多媒体数据库、清远历史文化数据库、连州传统村落数据库和地方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在高校图书馆中,4所高校图书馆除建设网站外,还根据各自需要,建设了中国知网服务平台、百链云图书馆、超星全文电子图书、网上在线学习与考试系统等数字资源,其中1所还建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文化数据库和排瑶文化数据库。总体上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相对较好,基本能满足其学校的信息服务需求。

目前,清远区域内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基本上以地域或校园为界,各图书馆自主建设分散发展,缺乏整体的布局和协调。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建设还存在差异,馆际之间缺乏资源共建共享交流平台,再加上数字资源的版权及技术上的原因,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存在,致使区域内数字资源服务的不均衡,削弱了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构想

1.联盟的建设目标

资源联盟和共享服务平台要实现成员馆的服务联盟和技术联盟,从而有效促进成员馆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初期任务是建立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信息不均衡和信息孤岛问题。通过联合采购数字资源、联合开发特色数据库、联合参考咨询、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人员培训、业务辅导等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利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共享。远景任务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清远市数字图书馆,全面建成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促使清远市的数字文献信息服务达到珠三角地区水平。

2.联盟的建设规模

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项目范围覆盖清远区域内的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期刊目次库等。项目接入单位涵盖市图书馆、各区县图书馆和清远区域内的所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为清远市全市企业、高校、产业、中小学、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等提供全面服务。

3.联盟的建设内容

(1)整合全市数字资源。整合清远市区域内各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联盟门户平台,对联盟内的数字资源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使某些数据库建设不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并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让全市读者获得高质量、可信赖的信息资源。也可建立统一的用户交互接口,提高检索效率及资源使用率。

(2)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窗口。信息门户窗口是在网络环境下提供图书馆资源的综合系统,要侧重于读者应用层面,包括入口服务、检索服务、全文获取、特色资源、个性化服务等。通过统一的站点登录和检索,向读者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实现区域内的资源调度和文献传递,并建立适应清远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数据库,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灵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以及其他个性化服务。

(3)提供统一专业的学术资源管理。在应用上有针对性地解决清远区域内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资源统一检索、开放链接、分类组织和管理,消除信息孤岛;提供简单易用的用户管理系统和特色资源制作、发布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引发需求,引导需求;提供资源评估和统计功能,为资源采购提供决策支持。

4.联盟的运行机制

(1)政府是联盟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导联盟的建设工作。建立由市文化局牵头,市发改委、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及清远区域内高校参加的联盟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各成员馆制定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清远市图书馆或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主办,并由成员馆派员组成联络、技术、资源和推广等小组。

(2)高校是联盟建设的主要力量,承担联盟建设的主体工作。区域内高职院校是联盟建设的主要力量。相对来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要比公共图书馆的丰富和专业,人员力量的配备也较为完整,有条件和力量去推动联盟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应主动承担联盟建设方案的研究工作,有责任和义务协同地方政府推动联盟的建设,按分工做好资源建设,并提供资源供联盟用户共享,为联盟的建设服务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3)成员馆间保持原有模式,分工合作,共同服务社会。联盟建设不改变原有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各成员馆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服务对象确定数字资源的建设重点,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要建立联盟的中心门户,实行“一站式检索”,通过下载与传递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原文,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服务。政府财政根据各成员馆对外提供的服务项目提供专项资金补贴。

5.联盟的技术方法

(1)系统实现方法。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采用目前通用的B/S应用模式,前期开发一个主页挂接在主体单位的网页上,作为资源访问入口开展数字资源的访问,后期可建立“清远市数字图书馆”网站,实现整体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联盟成员馆通过清远市城域网相连,Web终端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接入清远市城域网,并向成员馆开放。

(2)移动终端方法。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接受或访问图书馆信息服务,享用新型图书馆服务——移动阅读和参考咨询。它因将无线接入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而实现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移动访问,促成了由实体图书馆向移动的虚拟图书馆的进阶转变。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可通过建立移动图书馆突破地域宽广的限制,通过利用统一的平台和账户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享。

(3)资源建设方法。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建设可采用的方法有:整合区域内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和导航系统;引入国内主要的文献服务系统,如超星的读秀;以镜像为主的方法建立一些基本的数字资源;与国内的图书馆服务联盟开展合作,如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广东省高职高专数字图书馆联盟等。

三、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发展建议

1.注重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网络的建设

要实现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覆盖全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注重联盟服务网络的建设。在这方面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从清远市整体区域出发,科学地规划统筹配套联盟网络。科学合理地把图书馆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近期内解决区域内个别县级图书馆仍然存在没有独立馆舍的问题,远景上把乡镇或街道的图书馆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在布局联盟服务时,要考虑到重点乡镇的建设,拓宽联盟的辐射范围,延伸联盟的服务深度,提高联盟的服务能力。在考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在欠发达山区提供开展联盟的信息服务,为地区和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联盟特色服务的分支。

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要理顺服务网点之间的关系,保持联盟服务网络中节点的均衡,以保持图书馆联盟的活力。针对清远市地域宽广、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特点,在南部地区,联盟的服务网络层次可与行政区设置相对应,还可适当地增加街道图书馆。而在北部山区,联盟的服务则可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交互无障碍为目标,适当地减少网络层次、增加服务网点,把联盟的信息服务扩展到山区。

2.推动联盟建设资金投入的多样化

发挥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效益,政府要推进联盟成员馆财政体制的转型,推动联盟建设资金投入的多样化。

首先,在清远区域内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有利于平衡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内成员馆的资金投入,缩小成员馆差距。其次,将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财政投入制度化,设立联盟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年度支出预算。另外,根据清远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宣传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作用和意义,吸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助。最后,联盟要积极开展信息的增值服务,通过服务创造收益。

3.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资源配置机制

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体现获取资源配置的最大效能,联盟要转变服务模式,增强服务意识,走向社会,主动地为社会提供符合本地特色的信息服务;要组建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负责调控各成员馆资源,联盟内的高职院校成员馆要主动承担此项职能,做好社会的信息服务需求分析,科学制订资源配置计划。

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联盟要大力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以技术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联盟的服务能力和联盟内资源的使用效率;拓宽互信互通的协商渠道,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地联运信息服务活动;建设资源配置的物理平台,实现共享资源有序流通,并在清远区域内提供送书上门、定期图书交换等服务。

四、小结

清远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是信息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的建设,体现了现代条件下信息需求和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的时代发展趋势,可使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高度共享。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一定要把握这一提高服务水平的契机,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推动项目的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莲,高波.加拿大图书馆联盟战略规划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10).

[2]陈欣,万彤.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联盟构建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1(5).

[3]颜务林,李亚芬.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探索城市数字图书馆建设创新之路[J].图书馆,2009(3).

[4]周玉陶.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12(10).

[5]施国洪,夏前龙.移动图书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2).

[6]梁洁.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图书馆联盟发展研究——以南宁市为例[D].广西大学,2013.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4

1.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文化建设优势

传承文明是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三大功能之一。地方高等院校图书馆是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信息集中地, 拥有包罗万象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文献处理与保存技术设备、专业性及综合性素质并具备较强的文献信息服务技能的人才。

1.1 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拥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涉及众多领域的文献资源。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 同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也是遵循实用性原则,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建设的文献具有高质量、高水平, 这些是一般文献收集藏所没有的。

1.2 人才优势

高职院校是地方人才集中的中心, 每个院校都有一批钻研科研的人才队伍, 有的甚至长期担任或参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图书馆为了促进学院和自身的发展, 为了更大限度的满足师生用户教学科研的需求, 也建设了一支具有图文情报专业背景的、熟知计算机技术、拥有外语知识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经过专业培训, 甚至拥有中、高级职称, 他们可以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进行整理、辨伪、分析、归纳, 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大量的信息, 并且把提供给用户所需信息。

1.3 技术设备优势

高校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 汇集了大量的众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 他们承担或者参与很多国家或者地方的重大项目, 图书馆要为这些人得科研服务, 势必就会增强自己的技术和设备, 展开对有关信息的整理, 为地方科学文化建设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再者, 如今高校图书馆都是高楼耸起, 办公设施非常先进, 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软件, 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读者, 使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是一些地方公共馆无法比拟。

2.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文化建设除了自身的优势, 也是用户、学院、社会的需求。

2.1 用户的需求

高职院校学子大部分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需要了解学院所在地区的人文历史、风俗人情等。笔者曾做过一份调查, 结果显示84.3%的同学想了解当地文化, 92.6%的同学希望学院能够推广当地文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本身就有传播、继承地方文化的职能。图书馆收集、整理、建设地方文化也是其一个重要职能的体现, 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往往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对院校办学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院所在地区常州是个人杰地灵, 文风鼎盛, 名家辈出的地方。常州文化, 自季扎奠下基础, 经过历代杰出文人的代代陶冶、薪火相传, 终于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称杰于东南, 并为中国文化史增色。

2.2 图书馆及学院发展的需求

服务区域文化建设, 开发、搜集、整理、归纳地方文化资料是增加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策略。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 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文化, 每个区域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和文化价值, 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到区域文化建设中, 就会将所在地的区域文化建设收藏形成自己的特色资源, 这是其他的学院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如常州大学利用自身的优势, 联合当地政府收集了大量的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成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成为本校的一个亮点, 丰富了该馆的特色资源, 同时也吸引了不少社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另外,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即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除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还拥有很多自身特有的资源, 如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淮扬菜特色数据库”;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资源特色数据库”, 这些特色资源都有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联。高职院校图书馆这些资源是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同时又让地方上的人对本院校有更深层的了解, 有效地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 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 从而可以接纳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学院图书馆的建设。

2.3 社会责任的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多项职能。目前, 我国公共图书馆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也存在着覆盖率不高、经费不足、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等现象, 这些也阻碍了了地方公共图书馆建设区域文化问题, 这就要求当地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建设, 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有职责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而且还要承担传承区域文化的职能。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区域文化的价值, 利用自己海量信息资源、优秀人才、先进设备等优势, 参与到区域文化建设中, 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文化的优势和必要性入手,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文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区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镇伟.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服务及服务层次探析[J].图书馆界, 2012, 03:51-52+78.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5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较低,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获取能力差。大部分学生只重视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缺忽略了对获取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缺乏主动培养信息素养的能力。这使得学生在短时间能找到一份较合适的工作,却没有培养起提升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缺乏后续职业生涯的提升空间和能力,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创新的需求。

二、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主要有两个优势,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

(一)硬件

1.良好的空间环境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为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承担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双重职能。图书馆空间宽敞,环境优雅,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心,在这里学生可以自我充实,自我提升。

2.丰富的资源环境优势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传统的纸本资源和新兴的电子资源,是全校师生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资源更是普及,图书馆由单纯的馆内服务转换到提供7*24不间断的服务,这一优势是高校其他部门无法达到的。

3.先进的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网络设施,这些都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硬件保障,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使读者不用到馆,便可随时随地的及时获取信息。

(二)软件

专业的人力资源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拥有一批高学历、专业化的馆员,在信息环境下,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的服务。这些馆员素质较高,在文献信息检索和读者教育培训方面,专业经验丰富,具有实际的工作与学习能力,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图书馆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今国家对高职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较本科院校起步较晚,因此对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创造性地结合专业特色和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利用图书馆网络开展教育

在信息化社会中,基本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网站,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并成为主要渠道,通过网络可以使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更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在电脑客户端的网络,还伴有新兴的手机图书馆的应用,手机图书馆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方向,手机微博、微信、QQ等越来越方便的方式,增强了图书馆的宣传和利用。

(二)新生入馆教育培训

目前高校基本都会进行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是介绍图书馆概况、图书馆馆藏资源(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介绍和使用、入馆须知、馆内布局、馆内规章制度等,这样可以帮助新生快速了解和使用图书馆。

(三)开设具有创造性的特色信息检索课程

针对高职学生的信息检索课,应当减少枯燥的理论,并尽可能将理论知识融入到问题和案例中;在课堂实践时,应采取丰富、灵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协作性,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检索课题、检索作业演示交流等,尽量给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机会。

(四)针对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培训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育之外,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信息需求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活动。例如,现在很多图书馆流行的读书月活动,也可以举办馆藏特色资源利用、毕业生论文写作与文献资源利用等专题培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馆内外信息资源,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6

关键词:区域 高职 会计教育 供求

1.揭阳地区会计人才供求调查的意义

揭阳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也是位于潮州-汕头-揭阳金三角的最西端。2011年底,揭阳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市委市政府出台《揭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着眼于推动人口大市向人才大市、人才强市逐步转变,为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提供坚强人才保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会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会计工作更好开展,从而对地方经济起着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对揭阳地区会计人才供求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揭阳地区会计人才供求现状,进一步提出会计人才教育创新举措,从而为揭阳跨越发展提供会计方面的支撑,显得更加重要。

2.调查基本情况

2.1 调查目的

在2014年的揭阳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与德国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中国首家双元制职业大学,推动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区域化、市场化、开放化、品牌化办学目标。”不难看出,揭阳对于本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视。因此,通过对揭阳地区会计人才需求的调查,可以更好地為揭阳地区高职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给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也可以为揭阳相关部门引进相关会计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同时,还可以为会计方面的求职者提供一个提升自己的方向。

2.2调查对象和方法

在针对会计人才需求方面的调查中,对揭阳地区105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其中83家企业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17家企业通过电话调查方式,还有5家在揭阳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揭阳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会议进行面谈,并发放并填写调查问卷。最后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1份,回收率为96%。

在针对会计人才的供求方面的调查中,一方面,通过揭阳财政局会计人才管理系统查找2014年会计人才数量、职称等相关最新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揭阳工商局查找2014年企业数量等相关最新数据;最后,对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求职、就业等反馈回来的相关问题。

2.3被调查单位情况

从调查数据可知,在被调查的101家企业中,比例最高的是民营企业,比例达到84%。同时对应了从整个揭阳地区来看,民营企业的数量也占到所有企业数量的70%以上。另一方面,被调查单位中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重33%,服务业企业占31%,商业企业占比重21%,其他行业的占比重15%。

3.会计人才供求现状及矛盾分析

3.1 会计人才数量现状及矛盾

表一 每家企业会计人员需求量调查表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目前所调查的101家企业中,每个企业会计人员需求量按比例加权以后计算的结果为:3(157%+423%+710%+1110%=3)。即,我们可以推测揭阳地区每个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概为3名。企业的总数量为16841家(预测需要会计人员数量为:168413=50523)。截止2014年4月,揭阳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有39848人。最后,可以知道揭阳地区会计人员数量的缺口为10675名。(缺口:50523-39848=10675)。因此,揭阳地区会计人才从数量上来看非常紧缺。

3.2会计人才学历现状及矛盾

以上数据来源于揭阳市财政局,2014年6月。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目前揭阳市会计人才学历严重偏低,其中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比例仅仅占总人数的4.2%,而大专的比例也只占总人数的22%,而其余的73.8%均为中专及高中以下。而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揭阳地区单位中有40%的单位倾向于选择大专,15%的单位倾向于选择本科。因此,揭阳地区目前的会计人员学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3会计人才职称现状及矛盾

以上数据来源于揭阳市财政局,2014年6月。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看出占有最大比重的是没有会计职称的会计人员,比重达到91%。在被调查的单位中,有42%选择了会计人员最好有初级职称。 因此,揭阳市的会计人员职称严重偏低,远远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3.4会计人才能力现状及矛盾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首先,排名最前的是会计手工操作能力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分别是87%和82%,这个在意料之中。其次,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例也很高,比例也达到70%。反映了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不再局限于仅仅把账做好即可,而是需要综合能力。也可以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综合能力对于开展会计工作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从对会计人才能力的现状来看,比较欠缺的就是税务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会计人员的相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5会计人才经验现状及矛盾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有85%的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至少得有会计实习经历。而有59%比例的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至少得有1年以上的会计工作经验。而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最欠缺的就是没有会计工作经验,再加上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很好地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会计实习也比较困难。因此,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经验不足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

4.区域高职会计教育的创新体系

4.1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基础,开设区域特色的选修课

一方面,揭阳地区的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制药等一直是揭阳的支柱产业。同时, 2005年4月,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了揭阳市为“亚洲玉都”的称号。另一方面,揭阳地区有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潮汕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两所院校的学生90%以上都是揭阳本地的学生,因此每年毕业生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会选择留在揭阳本地。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从事某行业的会计工作,如果对该行业或产品情况比较熟悉,则更有利于开展会计工作。比如,在产品成本核算中必然需要了解该产品的生产流程,才能计算出相关产品的成本。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具有揭阳地区经济特色的选修课,显得很有必要。当然选修课最基本的还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开设的选修课可以选择如《宝石鉴赏》、《食品营养与安全》、《汽车文化》等趣味性比较强的课程。

4.2从提高能力方面出发,创新区域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目前,全国高职会计的基本课程是一致的,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等课程。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如何创新的关键点在于,设计课程体系时,除了要考虑课程本身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本区域经济的特点。大部分情况下,高职院校受招生影响,本地生源都会远远高于外地生源,就业时留在本地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因此,结合本区域情况,创新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揭阳地区会计人才供求现状的矛盾来看,会计人员的协调沟通、团结协作和语言交流等能力欠缺。因此,高职会计课程里可以开设如《与人合作》、《沙盘实训》和《创业设计》等课程。

4.3以学校代理记账机构为依托,解决学生的经验不足问题

学校代理记账机构,即:以学校的名义申请成立独立的代理记账公司,以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公司的具体管理,同时,组织相关优秀的学生对承接的业务进行记账、登帐、报表以及报税等具体处理的记账机构。以学校代理记账机构为依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并参与到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一方面有利于将会计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该代理记账机构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组成并进行管理及操作的,如何让社会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将相关业务交付给其进行处理是最关键的问题。从成功的经验来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学校必须作为该代理机构的坚强后盾,提供资金、场地、人脉资源及矛盾处理方面的强力支持。其次,教师作为会计工作的引导者。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深入到企业、事务所等单位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最后,学生作为具体会计工作的操作者。在工作中必须严谨、细致,保证会计工作能按时、保质完成,特别是必须做好企业特别重视的计税、报税工作。

4.4以证书作为就业敲门砖,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取得的证书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进入会计工作的门槛;其次,最基本的资格证书是初级会计证;最基本的能力证书是英语证、计算机证和涉外会计证。高职学生在应聘时,学历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在对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在这些证书中,对应聘会计工作作用最大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证;其次是计算机证(包括财务软件方面的证书)、涉外會计和英语证也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应聘进出口企业的学生来说,涉外会计证在就业时就增加了比较大的砝码。因此,我们可以说“证书很重要,应聘就知道”,证书就是就业的很好的敲门砖。

4.5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如果说企业生产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就很可能被投诉、索赔或要求维修等,从而使企业对产品进行相应改进。同样,如果在高职院校“生产”出来的毕业生这种特殊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应如何才能获得相关信息并进行“改进”呢?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实际操作中特别要做好毕业生工作变动、职称变动、学历变动、联系方式变动等动态数据的收集。特别是对于毕业生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类型、解决办法的统计整理尤为重要。学校也应鼓励相关人员根据毕业生所反馈的信息,积极调研和进行论证,并进而修正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合本地区的会计人才,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济孝.服务山西地区经济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01).

[2]陆旭冉,吕国清.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区域性会计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

[3]陆兵,高大平.南宁、崇左两市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建议[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篇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技术类学院大规模扩展。作为陕西“一线两带”经济走廊重要城市之一的咸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有较大增长。截至2010年9月,陕西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75所,其中咸阳市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12%;全省公办高职院校29所,咸阳市有5所,占全省公办高职院校总数17.2%[1]。由此可见咸阳市高职教育已得到长足发展,在我省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办学时间、办校规模、专业建设及实验设备等办学资源不一致,咸阳市高职院校发展实力相差较大,办学效果、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差参不齐。为解决上述问题,从真正意义上把咸阳市的高职教育做大做强,改善其办学条件不均衡、发展水平不一致的现状,应当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施咸阳市高职院校就近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发展模式,增加高职院校实际可供使用资源的总量和类型,优化资源结构,形成规模优势和整体优势,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促进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发展。

1 目前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1 上级部门重视程度不高

咸阳市5所公办高职院校在行政上隶属各不相同,要组建一个主权分明、高效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系统,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由于这些院校均建在咸阳市区,要顺利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咸阳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支持力度不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专项研究课题的数量严重偏少。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咸阳市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办学经费投入偏少,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咸阳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和水平较低。另外,由于上述5所高职院校从行政隶属上均不属于咸阳市政府管辖,故咸阳市政府对其关注与支持力度均不足。

1.2 共享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上述5所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硬件条件、软件设施、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各校都有相对固定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并且对本校产生着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也会影响区域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整体实力较强的院校在课程互开、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软件资源共享方面缺乏内在的动力,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会对本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某种程度的保护。另外,由于科研教学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共享会增加日常运作费用、设备磨损与维护费用,没有解决好资源共享各方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直接导致区域内高职院校缺乏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

1.3 共享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由于咸阳市上述5所高职院校在行政上隶属各不相同,所以要顺利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各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制定出具体政策和制度。但是,目前咸阳市高职院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和规范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与行为,也没有一套共享机制来协调资源共享过程中各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1.4 共享内容单一,程度不高

咸阳市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硬软件资源共享过程中会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处理。一是硬件资源的共享困难重重。如在自身硬件资源紧张尚不能满足本院学生使用,高职院校不可能拿出自己的设施供其它学校学生使用;即使可以共享,使用设施应如何进行付费补偿等均缺乏现成的措施。二是软件资源共享难度较大。由于不同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些差异就会给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学校中实现学分互认提出难题,从而给教学资源共享带来一定困难。另外,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如要共享,则会牵涉到复杂的成本问题,如某院教师为其他院校的学生开设课程,则会涉及到该教师业绩考核和工作量的计算等一系列问题。故目前除个别范畴外,在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以及课程设置、师资互聘等软件资源上共享程度都不高。

2 对策及建议

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之下,没有深层次的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的建设就难以推进和深化。因此,如何排除各种阻碍,推进区域内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2.1 教育主管部门促进资源共享的导向作用

咸阳市高职院校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要顺利实施,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支持力度。一是可用行政手段制定政策,要求不同院校之间逐步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以达到实现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二是对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可制定一系列教学资源共享优惠政策,对提供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与奖励;四是加大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专项研究支持力度,提高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能力和水平。

2.2 强化共享意识,增强共享动力

教育主管部门、院校、教师等要树立教学资源共享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以及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到统一规划设置教育资源平台,实施教学资源共享是化解各校教学资源匮乏、提高办学效益的最佳途径。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按照“谁提供谁收益,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运用经济手段、采用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增强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2]。对于办学层次差异较大的院校,可以由某门课程的某些实验项目的共享开始,逐渐推广到相关学科师资、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最后,还要促进高校间的文化融合。各校在自身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要实现开放式办学,整合高校间的优势,就要加速高校之间的文化融合,促进共享办学资源理念的形成。

2.3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保证资源共享

区域内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互动。还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协调资源共享过程中各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约束和规范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与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需要建立各高职院校共同组成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以保证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建立一套各高职院校共同遵守、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内容;三是要成立教学工作协调委员会,以落实各项方案的实施、反馈、调控与改进;四是要明确和强化资源共享的计划,细化资源共享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的协调职能[3]。在建立有效机制的同时,对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性需要多管齐下:如提高信息流动的通畅程度,使得供求双方对有关校际选修课乃至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本身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增加对共享资源的选择;降低学生使用教学共享资源设备的交易成本,使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在校际间使用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设备;进一步提高校际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师素质,使其更具吸引力,实现院校间优势互补。

2.4 丰富共享内容,拓宽共享层面

2.4.1 促进实训设备及实训场地等硬件资源的共享

由于受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较少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资源均不够充裕,一些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院校,以及一些院校的非主打专业,其实训设备等硬件资源更是严重缺失,不仅无力实施教学资源共享,连自身教学需要亦不能满足。但如果细加分析,这些院校去却存在着硬件资源严重匮乏与硬件资源过剩并存的现象。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专业同行班之间通常采取统一教学计划,即同一实训内容通常要集中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使得实训资源短缺的状况极为严重。但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往往在另一时间段出现大量空档,出现资源大量过剩的局面。如果将不同院校的实习时间合理调配,统筹安排各学校的实训资源,则会解决实训资源相对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矛盾。

2.4.2 加强师资、课程、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

一是推进教师互聘工作。教师互聘不仅能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能降低学院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不同院校间可根据比例,聘任别的学院教师来弥补本院教师的不足。鼓励不同院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开发,这样既可以融合各自院校的特色,又可以弥补彼此不足。二是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各院校可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对外开放所有课程。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由学生所在院校进行校际结算。在建立共享课程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共享课程的范围,由单一的公共选修课共享,扩大到在公共基础课群、公共选修课及各校的精品课程中进行共享。三是加强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区域内的信息资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4]。通过搭建的网络平台,科研解决学生跨校区选课的困难,也能实现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和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相关的信息检索、发布等,对推进区域教学资源共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西莹,陆颖.推进咸阳市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2]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3]张淑萍,等.建立互惠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6).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8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学校。在从规模扩展到内涵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 如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在不断提高科研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 思考并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科研新体系, 对于服务区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面向区域产业的失灵现象及原因

我国高职教育总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科研工作在服务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面向区域产业的科研体系构建尚处于失灵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

1.面向区域产业的认识不足、治理缺失。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猛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 主要是通过中专升格和成人高校转型举办, 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治理模式缺乏足够认识, 对高职院校科研如何面向区域产业的问题缺少研究。认识上的不足, 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专注于一般意义上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推进, 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科研较少, 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不足。高职院校科研如何服务区域产业的引导、激励和扶持政策缺乏。以浙江省为例, 目前全省正式建校的47所高职院校, 已经出台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的不到10家;目前尚只有1所学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 使得以职务科技成果和股权投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受到较大的制约。

2.缺乏与产业融通的科技服务平台。

就目前的服务情况而言, 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之间资源共享程度还比较低, 物质基础设施还不能有效共享, 信息、专利、知识转移、教育培训等方面不够通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内容还比较单一, 基本上还局限于“校企合作”状况, 缺少能真正实现与地方政府资源充分共享, 优势完全互补的战略合作机制和举措。即使已有的区域服务、校地校企合作政策, 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还难以有效落实, 相互关联的机构、组织或交易规则之间常常出现不协调或不一致, 从而导致“系统失灵”的发生, 制约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能力的发展。同时, 就“校企合作”而言, 也存在着合作层次不深的问题。在资源利用的集成度方面、视觉冲击力的强度方面、合作双方之间利益相互依存度等方面仍有很大不足, 合作的范围和层次都有待提升。

3.缺乏有效的服务能力, 扶持力度不大。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归根到底依靠的是学校的科研成果、技术力量和服务能力。但是相对于地方的总体要求来说, 高职院校能够提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还远远不够。一方面, 高职教育在超常规发展和运行中的危机因素没有得到及时分析和化解, 在向精细化发展的转换中对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和要素多重性问题的解决缺乏经验, 缺乏服务区域产业的系统理论指导;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内部大多存在服务区域产业的管理政策不够完善, 教师的利益保护措施不足, 积极性调动受到制约, 校内优势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也缺少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对某些重大项目前期扶持, 以及对某些风险和潜在收益都相对较高项目前期研究的鼓励。

二、理论与经验借鉴

国内外一些高校服务区域产业的经验, 可以使高职院校在面向区域产业发展, 构建科研体系中获得借鉴。

(一) 以项目开发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以项目研究和成果转移为纽带, 集中优势资源, 搭建开放性、创新型服务平台是国内外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和突破口。在德国, 企业通常根据市场需求向自己选择的合作高校提出“一揽子”合作项目, 由学校进行研究开发, 并随同企业人员一起完成整个项目的试制, 最后双方共同将产品推向市场。整个合作资金由企业提供, 学校在企业的协管下全权使用。这样, 学校获得了资源, 释放了知识的生产力价值, 更好地熟悉了市场, 并据此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和设置, 企业也因此拥有了市场和利润。1987年开始, 日本一些国立大学相继成立了“共同研究中心”, 作为学校与产业界合作的窗口。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可以就政府或企业共同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等, 从而将国立大学的研究能力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 创造出优秀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 烟台大学在2006年就制定了《科技服务行动方案》, 鼓励专家教授走出“象牙塔”, 以通过项目合作开发打通服务区域发展之路。浙江工业大学连续降低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 同时对于合同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大研究项目, 提供一定的激励政策。山东大学依托自身学科优势, 制订了服务山东、服务济南的行动方案, 并出资300万元设立了服务地方项目基金[2]。

(二) 以创业实践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的创业型大学, 主要是通过创立高技术衍生企业将科研和教学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上世纪20年代, MIT (麻省理工学院) 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推动了波士顿地区的产业转型, 也引领了战后美国新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大学作为新经济发动机的地位。MIT院长康普顿提出, 通过商业化的资本运作, 以创业风险基金的方式与企业形成合作纽带, 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专利以资本的方式参股到众多创业企业。大量创业型的小公司从校园里走出并发展壮大, 形成了“128公路”模式,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创新园区, 实现了波士顿地区产业的成功转型, 后来的硅谷发展是波士顿创业实践发展模式的延续与拓展。

与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相关, 复旦大学在“三区联动”的框架内, 学校和地方政府为支持学生的自主创业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关系。复旦科技园配合政府, 首批投入1500多万元设立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 近两年多来资助大学生创办企业60多家, 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孵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3]。哈尔滨理工大学全力打造的集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创业服务、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成为东北地区高校开展创业就业促进工作的引领者,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贡献和智力支持[4]。

(三) 以科技园区共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地方高校创办或参与科技园区建设标志着高校在区域高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进入了新阶段。“硅谷”、“128号公路”、“剑桥工业园”、“筑波科技城”这些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表明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带动工业振兴和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尤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 为整个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截至目前, 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已超过150个[5]。

在国内, 随着科技强国需求的日益迫切, 大学科技园建设也迅猛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是第一批22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试点单位, 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成果产业化基地”, 现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以及项目评估筛选中心和融资中心, 为区域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6]。高职院校的科技园建设也不乏典型, 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孵化中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共建的“三大园区” (温州电子信息科技园、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 等[7]。

三、建构与区域产业“三层对接”的高职院校科研新体系

近几年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面向区域产业开展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外高校服务产业的成功经验, 按照“学校对接地方产业、系部对接行业企业、教师对接企业岗位”的系统方案, 不断创新实践, 研究面向区域产业的高职院校科研新体系。

(一) 建立与产业行业互动的组织与机制

学校进一步拓展学术机构的功能, 在继续发挥好学术评价、科研工作指导等作用的同时, 重点加强与产业互动的组织机构调整。根据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 在原有校学术委员会基础上设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 下设旅游业、商贸流通业、机电制造业、建筑业、公共服务业等五个产业合作分委员会。

产业合作委员会主要承担五方面的任务: (1) 通过定期的委员会活动 (每年一到两次工作会议或“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研讨会、年终一次委员会成员的联谊活动等) , 建立学校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关系。 (2) 为地方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学校校情和发展动态, 提供人才培养培训、科研与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意向与服务能力评估报告。 (3) 向地方各部门和单位提出学校在学生实习实训、科研与技术开发试验、学校发展条件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信息, 以求得地方的支持。 (4) 向学校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传达地方各部门和单位在人才培养培训、就业、接纳实习、科研与技术开发、学术交流、政府有关决策、文化活动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及时介绍地方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培训、科研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条件情况。 (5) 及时处理和解决学校与地方各部门和单位重大项目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通过以上工作, 实现学校与地方人才培养培训合作、研究开发合作、队伍建设合作、互助共建合作、信息交流合作, 以及其他可以发挥高校智库优势和地方资源的可能合作的项目。

(二) 建立与行业企业互融的合作载体

1. 参与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建设。

目前, 学校参与地方政府、企业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1) 与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这些框架性的协议将学校优势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捆绑式地与地方重点发展产业结合起来, 在政策上起到鼓励、引导和保障的作用, 从整体上推动双方合作的开展。 (2) 与地方科技服务部门、技术市场服务中心对接, 将学校优秀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对应起来, 更好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以一个或多个产业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拓宽已有合作, 寻求新的合作。 (3) 与企业就某一技术问题联合进行技术研发, 或共建研发中心。学校现有大部分科技项目和横向课题都是与企业共同开发研究的, 并在校园内与地方若干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2. 建设区域性技术服务与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落户学校, 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 采用“1+X”模式建设。主要为地方、企业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开展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 以及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面的培训, 开展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为地方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

3. 扶持技术服务研究所与创业小企业。

学校制订了《优秀研究所培育实施计划》, 鼓励校内研究所根据专业特点主动对接地方企业,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人才、资金、技术、设施上给予支持, 从而推动校企良性互动发展, 促进并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09年, 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联合杭州融港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启动湖州新青年创业广场工程, 致力于引导和帮助本地青年和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集聚学校专业教研室的人才资源, 成立了冰点等多家工作室, 鼓励教师联合创办创业型小企业, 并使之成为学校学生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三) 开展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合作项目

2008年, 湖州市政府在《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 鼓励高校与政府、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在项目申报和经费支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为此, 学校以科研项目为纽带, 集中优质资源, 加强科技合作, 不断强化地方研究优势, 加大应用科研攻势, 产出一大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 重点做好经济文化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两个大类项目的立项与培育工作, 使之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代表性项目, 成为服务区域的示范性项目。一是抓好产业发展软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从区域发展、产业振兴、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抓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课题开展软课题研究, 积极寻找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二是突出科技创新, 抓好一批直接为区域服务的科技项目。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专业特长, 与企业合作, 联合从事科技开发、技术创新工作, 逐步要求以专利、产品革新、方案策划、工艺改造等物化成果结题。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 一方面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重大项目 (课题) 组。规定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项目主持人可以结合挂职锻炼, 申请项目脱产, 保证其有时间进入企业开展一线研究;另一方面, 设立学校区域服务与合作基金, 对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项目以及风险和潜在收益都很高的项目给予实际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服务与合作基金的孵化作用, 主动引导有重大意义项目的开展, 发掘教师开展重大、综合性项目研究的能力。学校还尽可能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加强横向联系, 向社会各界积极宣传学校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 构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使较为成熟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得以推广与应用, 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践探索表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区域产业的“三层对接”科研体系的构建, 不仅具有较强的操作可行性, 而且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三层对接”工程的实施, 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优势专业群逐步显现, 人才队伍积累有了优势性集聚, 在经济发展转型、产业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不断拓展, 不仅形成了校地“双赢”发展的动力机制, 也推动了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人才、资本、技术、教育服务“四大要素”的流转, 对从规模扩张到内涵质量提升中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 国科发政[2008]770号.

[2]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2) .

[3]刘承功.“三区联动”的实践及效应[Z].贵州:2008年高等教育治理国际研讨会.

[4]于澎田.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践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 2009 (06) .

[5]祝东伟.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科技产业, 2006 (12) .

[6]曾卫勇.大学科技园运作模式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8) .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9

一、地方医药经济概况

亳州是“四大药都”之一,有“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美誉。亳州现有药品批发企业七十三家,药品生产企业一百三十四家,药品零售企业一千三百多家。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社区医院的建设也逐步走上正轨,对药学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加大。但不管是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还是零售企业,大多缺少专业的药学人才,通过正规学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不足30%,很多从业人员尚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随着新版GMP,GSP的实施,药学专业人才的缺口逐步显现。

二、药学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分析

医药产业一直是朝阳产业,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一直比较高,其中,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但经过就业分析,发现以下问题:一是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没有从散漫的学生生活转变进入纪律严明的职业状态。二是大部分学生初期任职于一线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待遇低,导致工作持续时间短,跳槽率较高。三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认可度不高,一般需要前期培训,人力物力投入偏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工作内容相脱离,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需要一定时间。二是在实验室学习的实践操作内容和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去甚远,学生的动手能力低[2]。三是教学大纲设置没有和企业相互衔接。

三、校企对接,改善教学过程

(一)开展模拟情景教学,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英国CBET(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等国外职教模式[3],融入国内高职教育的要求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模拟情景教学,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积极主动解决问题。针对就业实习的三大领域药品生产、药品流通和药品服务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模块,提高学生的药学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关的实训模块,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提高职业素养。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为就业选择打下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稳定性。在实训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了解学生在未来实习工作过程中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情景,提出相关问题,给出一定时间由学生自主解决。二是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查找,解决相关问题。三是教师进行正确演示,找出问题本质,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二)开展订单培养,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学校与上海百家惠连锁药房、安徽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安徽济人药业签署了订单培养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制教学大纲,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重点教学,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由企业和学院共同进行教学。通过订单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后适应能力强,稳定性大大提高,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三)加强岗前培训。

通过在校两年的系统专业学习,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实习的条件。但对于高职学生,心理上还处于学生的状态,纪律严谨性不足,对企业工作强度不适应。而且他们将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压力加大。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做到校企的无缝对接,在开始顶岗实习前要加强岗前培训。一是尽快熟悉工作岗位环境及岗位职责,了解企业规章制度。二是通过老帮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技能操作学习,明确操作规范,适应工作内容。三是企业组织相关的迎新活动,加强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企业可以组织企业相关技术专家,岗位领导对学生进行企业发展规划、质量管理,各部门工作职责培训。四是通过各个阶段的轮流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五是每个阶段的顶岗实习结束以后进行考核,记入人事档案。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引导学生职业意识,作出正确的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顶岗实习阶段,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定期交流。共同解决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亲密合作。

四、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校的行业知名度

国家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除了有国家政策文件的支持以外,举办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是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学校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宣传学校品牌,锻炼参赛老师和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同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也可以进一步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比如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实训时间缺乏,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等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改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在实训环节投入新设备、新技术。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实训车间与教师合并,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2012年,学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比赛获得省级三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和三等奖;2013年取得省级三等奖,国家级三等奖;2015年获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一等奖;2016年获得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了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水平。

五、积极参与企业发展

针对企业现有员工药学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工作能力有限的现状,学校根据企业工作时间安排,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对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比如企业员工参加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完成学历提升。另外,学校组织针对企业进行精密仪器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精密仪器操作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除此以外,学校教师指导企业员工参加亳州市组织的高效液相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提高学校在制药行业的影响力。同时,学校积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高教教师资格证书,又具有技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每年都会安排校内教师分批、分阶段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掌握一线生产工艺。提高教师动手能力。每年也会从企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学校的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训操作经验。

高职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4],同时也需要结合地方经济不断改革和完善。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药学人才培养、对接地方医药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泉.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建立初探[J].北方经贸,2010,11:152~153

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10

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为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积极探索校际、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交流, 2011年6月,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大学签订了《关于联合举办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学历”班的合作办学协议》, 两院以“共育、共享、共建、共赢”为原则, 全面展开校际合作办学。

本次合作办学以宁波大学2010届成人高等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 (轨道交通) 班为试点, 该班共有60名学生, 主要在本院完成城市轨道控制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实习。

合作办学的动因

首先, 行业发展、市场需要是校际合作办学的主要动因。“十二五”期间, 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飞速发展, 以高速铁路网络、区际干线快速铁路网络、重载铁路货运网络、西部铁路网络等为重点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国内全面展开,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具有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具有优越办学条件的宁波大学强强联合, 培养适应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正好顺应了这一需求。

其次, 政策主导是校际合作办学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不同类型教育应相互沟通, 相互衔接,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为我院和宁波大学的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依据, 指明了发展方向。

再次, 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宁波大学办学条件优越, 师资水平高, 社会影响力大, 但其教学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偏重于传统的学科教育, 重理论、轻实践, 加之缺少与轨道交通行业相适应的模拟、全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不能满足宁波地铁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技能型应用人才日益增多的需求。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集聚地———株洲, 毗邻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机务段等企业, 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和很强的行业背景, 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但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偏小, 生源条件有限, 培养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往往供不应求, 教育资源利用率偏低。因此, 该院和宁波大学都有着很强的对外开放合作办学的内在需求。

合作办学的模式和特点

本院与宁波大学的校际合作主要采取了“联合办学, 分段培养”的“2+1”合作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宁波大学学习2年, 主要学习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我院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实习。基于该模式的合作办学具有如下特点:

校际、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我院与宁波大学以及相关的企业共同研讨, 制定了合作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毕业标准;针对性地开发设计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安排了专业教学进程;明确了专业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要求。

以本院为主体进行教学管理我院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计划实施, 轨道交通系按“订单班”的管理模式组织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本院模拟仿真的车辆操纵实训室和真实的车辆电气、机械演练场等校内实训条件, 精心挑选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依托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车辆段、株洲机务段等校外实训基地, 进行车辆的装配、调试、检修与运行等专业核心技能的顶岗实习。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估体系,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以宁波大学为主体进行学生管理合作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管理归口我院学工处, 但具体的管理工作由宁波大学派出的专职班主任完成。这主要考虑到宁波大学班主任更熟悉学生的前期情况和个性特点, 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维修电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钳工等轨道交通行业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课程引入教学计划, 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合作班学生在我院学习期间, 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两校协调一致, 共建高效长效的校际合作机制建立和实施了《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校校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多个制度和办法, 围绕专业建设、资源共享等不同主题, 两校经常开展互动互访, 及时对接双方的有效需求, 实现两校文化的相互融合,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本院与宁波大学“2+1”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和反馈结果来看, 高职院校丰富的校内实训教学资源和完全真实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对本科院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本科院校的学生通过在高职院校更深入地学习专业核心知识, 其专业技能掌握更扎实, 综合素质更高。

但是, 在这种合作办学模式下, 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 有效学习时间短, 需要完成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任务却很重。这直接导致学生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 没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知识充分消化与休闲。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教学进程, 增加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时间, 更为充分地利用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学生管理方面, 宁波大学随班配备了专职班主任, 大大方便了合作班的教育教学管理。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形成了依赖性, 不能很好地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也不利于其社会能力的培养。可考虑将合作班纳入高职院校常规班的管理范畴, 聘用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为合作班的班主任, 另外再配备本专业优秀学生干部作为班主任助理, 与本专业的平行班级一起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使两校的学生能够充分交流, 互相学习, 两校的文化能够相互融合。

在学生就业方面, 由于宁波大学学生在我院学习生活的时间短, 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 就业指导相对较少, 毕业后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比例,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际合作的深入开展。因此,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合作办学有着重要意义。可考虑将合作班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从学院层面向顶岗实习企业推荐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组织合作班学生参加学院举办的专场招聘会, 为其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结论

校际合作办学实践说明, 区域条件和行业背景已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具有区域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和具有深厚社会影响力的本科院校虽有不同的地情、校情, 但只要加强校际横向联系,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就一定能共同提高, 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 校际合作也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在区域间均衡分布, 推进高校服务于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但目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大学合作办学的模式还比较单一, 经验尚浅, 仅能为行业职业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的校际合作提供有限的参考。校际合作办学有待进一步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 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应是校际合作办学的首要目标, 构建完善的合作体制机制应是校际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摘要: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大学合作办学为案例, 分析了区域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动因, 探索了行业高职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 并针对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试图为行业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的校际合作办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行业背景,校际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淼.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3) .

[2]田秀萍.校企合作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8 (3) .

[3]阳征保, 肖淑葵.略论区域高职院校间校校合作办学的意义[J].经济师, 2006 (2) .

[4]曹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 2001 (9) .

[5]普林林.本科院校办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性问题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23 (3) .

[6]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通信工程与概预算课程下一篇:道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