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4-05-22

大学体育的困境与出路(精选九篇)

大学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1

1.1、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社会变化的一个过程,它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变化,也就是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形态中去。在社会的过渡阶段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主要还是在保守和变革之间存在矛盾,由于传统到现代会存在过渡的过程,所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当一个社会转变到另一个社会时,不管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都是会出现新旧交替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在社会的变革中,人的主要变化就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是会在新旧交替的观念中产生矛盾的。在体育教师中,也存在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价值的观念,从而使得他们陷入到个人主义的错误中去。体育与人的关系十分的密切,体育可以把社会中的不同现象归纳成为几个容易理解的规则。在社会中,人们要懂得自己的目标,之后去努力实现。假如从体育的角度讲,中学的体育教师就显得十分重要。

1.2、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

在我国,体育课的教育不是十分重要,中国普遍存在着重视文化课程而轻视体育教学的观念,这就使得人们的信仰中比较缺乏理性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知识以及科学的认识也就产生误解,导致中学体育的物质价值得不到发挥,中学体育教师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所以,在现代的教育中,体育的重要性只是挂在嘴边,而没有把它落实到行动中去。学校不足够的重视体育教育,从而使得体育教师的地位得不到提高。在教师的待遇上,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这会使得教师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厌烦情绪。由于重视程度不同,使得体育教师在发展的机会上与其他的教师也产生一定的差距,最终导致体育教师的边缘化。

1.3、对自身职业产生倦怠

由于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领导和社会的重视,使得教师对本职工作产生厌烦情绪。在如今的社会中,职业倦怠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的当代社会职业的竞争是愈演愈烈,早就了人们职业的倦怠情绪也变的十分的严重,几乎是形成了一种社会的流行病,这样的工作情绪对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经过研究表明,目前的教师群体中对于职业的倦怠情绪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说是目前职业倦怠情绪的高位群体。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师在大部分的学校之中有属于一种弱势群体,所以在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师中产生的职业倦怠现象实在是让人们感到担忧。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压力带来的风险意识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压力使得自身假使不可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这就是个别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中出现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出现倦怠情绪时,就使得情绪比较低落,对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假使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1.4、专业自主权流于形式

对于教师的教育改革中的表现做了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改革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他们所充当的角色仅仅是人力资源的角色,改革中对教师的待遇以及授课形式和内容等没有做出解释,这就使得教师对改革的制度存在偏见,甚至有着排斥。在体育课程爱的编制过程中,教师没有权力去参与教学的决策和安排,对于体育专业的发展没有合适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仅仅是对教学进行模仿,照搬照抄,没有去创新教师模式,对于教师的作用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中,很多的观念是比较老化的,他们认为体育教师只是一种运动项目的传授,没有真正的理解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容,认为体育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方向得不到根本性的转变。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授课制度,不要局限在课本上,由于教师没有参与教育决策,仅仅是执行相关的教育制度,使得教学过程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作用,之后,就会受到学校领导以及社会的质疑。组织上和体育教师本身的不同,使得体育教师在专业的自主权上受到压制,成为了一种表面的形式。

2、中学体育教师发展出路

2.1、坚定信念,增强专业发展内驱力

所谓信念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一种自身的见解,理念对于教师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的提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理念以及自身对教育的信念是有一定联系的,信念使得教师产生一种自身价值的意义。拥有一个比较专业化、科学化的信念,对一个教师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2、制订专业规划,明确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教师的专业规划实际就是教师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发挥规划,在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中,制定自身的奋斗目标,从而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主要就是要不断的加强自己,这样就要中学的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对主管的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对于客观环境也是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的,这样才可以在经过了总结研究之后,更好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弱势,对于自己的缺点要进行及时的改正。以此为基础在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科特点以及这个时代的特征来更好的制定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奋斗计划和有效合理的奋斗目标,只有合理有效的奋斗目标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的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努力。所以,通常来讲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订是否成功主要还是在于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以及为了目标的努力程度,至于学校提供的外在环境也都是要与之相适应的。目前我们形成的体育教师的专业规划主要的关键点就是:

(1)全面仔细的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审视;

(2)客观有效的分析外部环境;

(3)科学有效的评价自己的专业水平;

(4)又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日标;

(5)落实计划;

(6)为了实现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要付出努力;

(7)在行动的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总结反思。

3、在中学体育教师自我评价反思的基础上提高体育老师的长远发展

其实我们所讲的体育教师进行的专业发展评价反思可以说就是一个多边系统,其中需要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而且其层次也是很多的,一般情况下不仅可以在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横向比较,还可以进行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只有这样的比较才可以形成合理有效的的评价僵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互结合,合理地对自身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全方位、动态性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反思的框架,这样的科学框架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善好和进步。

4、中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教研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在目前的新课程中就已经非常明确的要求每位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要进行研究。所以,这样的环境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积极的参加体育的教研,将教研活动放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这是提高自身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的很多体育教师积极的参加教科研活动,主要及时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去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在科研的层面审视体育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药不断的发现问题,进过思考和研究之后,逐渐的有着自己的解决策略,将这样的策略咋教学中得以学实践,得到完善和提高,中学的体育教学也不断的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加强了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摘要:随着目前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瓶颈,为了解决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发展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庆新.优秀体育教师成长的共性与促进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8.

[2]邹尚智.教育科研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M].北京:开明出版杜,2008.

试析中职学校体育困境与出路论文 篇2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体育课对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厘清中职学校体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基于企业实践的需要探索中职学校体育有效的出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本研究发现中职学校体育目前的困境主要有三个:一是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不清晰;二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程度不高;三是学校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基于企业实践的需要,本研究认为唯有明确教学目标、开发体育资源与深化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改变目前中职学校体育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中职体育;困境;实践;出路

一、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体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还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良好的运动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征又能培养学生与周围个体交流与互动的能力。

二、困境

(一)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不清晰

中职体育课不等于普通中学体育课,它们虽然有着某些相同点,但还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普通中学体育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为步入社会或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做准备,而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而开设的。因此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课的过程中要结合毕业后劳动的需要开展相应的体育内容。如郑招琴就认为应该中职体育课的改革和开展就应该“正视企业的现状,正视职工的现状,把服务企业、服务未来职工,作为中职课程改革的方向”。“中职体育教学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需要的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其次,相对于普通学校体育课来说,中职体育课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意志、性格、感情等。王欧萍认为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某些原因受到较大的压抑。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该根据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内在规律,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按照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的策略进行实施。

(二)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不高

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和普通中学一样,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竞赛。有资料显示,在体育课上,中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蔡圆圆的研究表明“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取动机差,情绪自控能力差,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很多场合或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如在体育教学组织的中长跑考核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首先,因为中职生大多数都是初中成绩较差而达不到上高中的分数线而被迫选择的接受中职教育的,因此这就决定了中职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较普通中学学生差,这些直接会表现在上课不认真,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其次,目前的中职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娇生惯养的一代,生活上过分溺爱,学习上缺乏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导致学生上进心不足、受挫能力差,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对于中职学校的运动竞赛现状,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有一篇文献提到中职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单调、比赛形式单一,出现了参赛人数少、观看人数多、比赛场面冷清等一些实际情况,限制了大多数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史永红通过调查丹阳市所中职学校发现学校只有5所学校常年开展课余训练,每年参加丹阳市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学校也有专门的业余训练经费发放给教练员和运动员。而其他8所学校在体育教学训练方面完全脱离了市教育局的统一管理,与此同时,据大多数在中职体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反映,中职学校的课外运动竞赛现状和普通中学相比要少的多。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与学校拨发的体育经费有关,因为主要是体育教师负责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而体育教师的课程本来就很多,如果得不到学校专门经费的支持,他们宁愿选择不进行过多的精力投入,而只选择体育课的教学。其次是与领导对于学校运动会的重视程度相关的,有的学校重视运动会的作用,认为运动会是中职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有的学校领导则认为运动会对于学校的发展建设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因此造成了校与校之间不同的运动竞赛开展现状。

(三)现有学校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国内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与场地都集中在中小学以及大学,此外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但即使如此,25年来,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造成这些现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有场地器材不足。普通的大、中、小学尚且如此,那么中职学校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史永红的研究表明,丹阳市职业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远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5所学校只有200米以下的操场,平均每校只有4.08块篮球场和1.48块排球场;二是只有一所学校有体育馆,这就造成了学生下雨天无法正常上体育课和进行课外活动;三是各学校的器材占有量少到了上体育课都困难的地步。虽然此描述是针对丹阳市的,但它的确是在全国各中职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职学校体育物质资源是相对较少的。

体育教师队伍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保证,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也是阻碍中职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量超负荷,有64.3%的体育教师每周要上14节以上的体育课,同时有的还兼任其他工作,如保卫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行政工作等。体育教师的不足与重负荷已成为制约中职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出路

(一)以实践为导向,明确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也必须与其教学目标相一致,那就是为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服务。有研究者在企业实际调研后发现“许多职工因为年青,对健康的重要性没有切身的体会,对健康之于快乐人生的意义认识不足,他们极少进行体育锻炼,只有少数职工对健康、健美、快乐的人生,有比较自觉的追求。许多职工平时体育锻炼少,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有些年长的职工,已经出现职业病的倾向,比如颈椎疼痛,比如膝关节硬直等”,论者在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员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是否有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的目的、意义功能的认识程度,对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决定的作用”。在体育知识的结构中,体育意识的有无以及正确与否对于个体参加体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正确体育意识的人能够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从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运动技能方面的传授了,因为中职学校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体育教师在依照传统的运动技能授课的时候就会有诸多的不便。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有学者提出“轻松体育教学”即“让学生掌握在缺少体育设施、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随地即时就可以进行疲劳康复和体能锻炼的技术。轻松体育运动形式不拘,可集体活动,亦可单独进行:可在野外,也可在家中;可在清静的环境中,也可在音乐伴奏声中。可选择步行慢跑、园艺活动、爬楼梯、登山,也可选择游泳、太极拳、瑜伽、交际舞、韵律操、保健操,等等。轻松体育时间要求宽松随意。可长可短,依人的体力、兴致、忙闲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亦可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

(二)以效率为中心,合理开发中职学校体育资源

学校体育资源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基础。中职学校体育资源开发与普通类学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有如场地器材的开发、运动技术的简化、制作简易的运动器材等,但也有不同地方,如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关联,这就决定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性。中职学校可以与所对口的企业进行体育活动的联合,争取企业在学校投资体育场地与器材,在平时开展校企联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员工的业余活动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能扩大企业的宣传度。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向企业员工定期开展运动技能的培训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同样的环境中持续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发生倦怠,有的省市已经开展了体育教师的交流项目即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互换,一方面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教师的倦怠情绪。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对于企业的生产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员工在平时的生活中却没有足够的身体锻炼时间,造成这种现象有场地器材缺少的原因,但员工自身运动技能的缺乏,不知道如何运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鉴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学校则可以和企业达成一定的协议,在寒暑假时间挑选部分体育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运动技能的培训。

(三)以发展为重心,深化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也在起步。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鉴于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色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编和搭配,即根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劳动种类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可以让学生可以采取分组学习模式、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再次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和中介功能。中职学校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设置体育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目标的社会性。但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依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目标上,如仍然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而没有结合现实的情况。其教学目标并没有处理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关系,经常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基于新课程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除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为,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卫生健康知识。最后是评价标准的改革,评价标准是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做出判断的依据。

四、小结

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篇3

一、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困境的概述

(一)主要民族节庆期间的现状

1、参与人数众多

广西人十分注重民间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元宵及端午等重要的节日,这里人们都会纷纷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少则上万人,多则达百万人之众,由此可见在广西人们对民族体育非常喜欢。特别是每逢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这里都会举办大型的民族集会。正是因为这里融汇了大量民众的节日活动,通过人员辐射作用,也因此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从而使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名满大江南北。在这样的巨大盛会里,让不少人也看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如将此作为旅游品牌打造,是具有足够基础的。

2、旅游黄金周开发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在旅游黄金周里,广西的民族体育却没有获得良好的轰动效应,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从主办方来看,主要是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其经济实力、组织能力、运作能力和策划水平都非常有限,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观赏性和影响力,无法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获得良好地发展,也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此外,组织民族体育活动的主办单位所处的城市级别越高,其规模就越大,其带来的游客也就越大。区里组织开展的抢花炮、赛龙舟等活动,每次参与的人数会一般都会超过百万人。由此可见,只要是具有相当实力的主办方举办的民族体育运动,就能够吸大量的游客。

(二)主要旅游景区开展现状

1、未被作为单独项目开发

从现在的多个景区调查可知,都是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民族风情的一个项目,只是在其中穿插表演,或是作为附属节目。对少数民族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故此也没有将此作为民族旅游的单独项目,更没有从社会化、产业化的高度进行开发与利用。

2、单一无特色

从很多景区的项目设置来看,大多比较雷同,且有抄袭之嫌,缺乏精品,品位及档次都不够,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从项目质量来看,缺乏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存在的急功近利、管理粗放和盲目发展的问题。

3、严重缺少人才

从项目编导来看,缺少专职人员,大多为兼职,且进行组织、讲解及表演的人员缺乏专业的水平,这些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村寨里临时招聘的,仓促地进行短期训练后就冲忙上岗。正因为缺乏专业化的从业队伍,就影响了民族体育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

4、宣传力度不够

从调查发展,很多景区都并不注重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宣传,从而导致很多游客对此了解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也就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二、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出路

(一)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

认识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广西少数体育民族体育旅游要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广西的经济、文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要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艰巨性可见一斑。一方面,从经济发展来看,很不平衡,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要相对落后,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为经济是影响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石,经济发展对体育旅游具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广西属于国家贫困地区,财政比较紧张,没有足够资金来支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故此,必须尽可能地盘活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广西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教育文化的有效发展,体育发展速度缓慢,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化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自我发展。故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长期性及艰巨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广阔的发展前景,谋求发展的新路子,要树立坚强的信心和决心。

(二)扩大开放,加强宣传

从广西来看,为什么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如此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比较保守,受传统思想的限制比较大,故此,只有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够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快速发展。同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开放,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全面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将此作为发展民族体育旅游的有效的途径。要不断扩大开放,保持坚强的信念,切实全面做好体育改革,以此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专业人才,以不断改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成效。此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采用影视媒体、网络、报刊、流动广告、固定广告等,采用全方面、多渠道、立体化、多途径、多场地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够增强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

(三)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要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鲜明的特色。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广西作为民族地区,能够享受到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基础优势。经过长期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已具有足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只有把握各个重点项目,才能够形成鲜明的特色,通过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重要旅游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机遇。以此可以有力地助推群众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人们参与民族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够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培养人才

从上面的分析中提到,人才是影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故此,应该高度重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1、从各大高校引进专业人才。

高校可以开设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相关专业,进行定向培养。根据发展需要,可以通过高校途径,引进专业化人才,将此充实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队伍中来,以此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确保队伍的稳定性。

2、从外地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根据需要从外地积极地引进专业人才,以此确保少数民族体育队伍的稳定性。

3、注重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

要立足本地民族人才资源,充分发掘本地人才资源的潜力,建立人次资源库,将各种民间体育艺人、能人等吸纳到队伍中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用多种方式,从而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社会化

要想做大做强的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就必须大力从社会化的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够促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获得快速发展。这样就需要将此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中。从供给对象、管理、场所设施和资金筹集的社会化,来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社会化。

(六)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根据发展的需要,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从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以此引导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作为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并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以此破解融资瓶颈,从而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七)实行区域推进

根据现有资源的优势,要抓住重点区域,并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南宁和桂林等地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重点地区作用的发挥,以此带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借助这些重点地区带动作用,这样才能够发挥辐射、渗透作用。

(八)加大挖掘整理开发力度

全面了解和调查保持了完好原始风貌的民族聚居地,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各种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对原始素材的收集,不断整理和完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在确保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应与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相吻合。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必须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向国际化规定发展。这样,才能够使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事业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从而在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上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建议

(一)加强地点选择

在选择开发点时,要确保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应根据发展需要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具备一定的活动基础;交通条件优越、景点集中且固定游客较多的地段,以此作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站点。

(二)科学选定项目

1、坚持正确的选定项目原则。

在选择项目时,应该选择那些健康、向上具有较强观赏性的项目,这样才能够确保项目的独特魅力。在进行节目安排的过程中,要确保其具有足够的艺术魅力,从而增强游客的参与兴趣,从而使项目得到科学合理地选择。

2、科学进行分区规划。

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和性质,将项目划分为竞赛区、游戏区和展览区等多个区域,对各个项目的普及程度、客源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切实做好项目的规划,根据游客的兴趣设计各种有特色的项目。

(三)加强市场开发

1、注重与周边旅游景点的有效结合,以此形成共同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大格局。

充分利用资源组合,以此促进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大对广西桂林、南宁等旅游地区市场的开发,通过设立促销机构并通过派驻促销人员而做好旅游市场的开发。

3、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和人员集中的地方,开展广泛地宣传,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4、走精品发展之路。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打造多种精品旅游项目,以增加回头客。

(四)加大人才开发

构建科学的人才开发机制,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人才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根据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从而确保员工素质能够与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五)加强资金筹措

资金少、融资难是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资金筹措。因为广西有很多地区都是世界银行的扶贫项目县,故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以有利的平台破解融资瓶颈。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发展时机,积极向上争取旅游资金。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盘活社会资本,积极向外招商引资,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六)科学规划交通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对交通进行科学的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对外交通方面,由于广西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在对外交通路线方面主要得益于黔桂铁路和区内的高速公路以及一级和二级公路,所以在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时,应尽可能地确保所设计的对外道路应尽可能地与现有的道路对接,从而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

2、对于旅游景点的出入口和停车场的规划,应尽可能地提高其规划的数量和合理性,例如可以将出入口和停车场区朝向内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并在出入口规划后应在其两侧分别设置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停车场。

3、切实加强内部交通的规划,在进行主干道规划时,应将其与多个出入口相连接,且主干道的中间应从接待区通过,同时主干道应尽可能围绕接待区域,且将其与多个项目区相连,再由接待区与多个项目区发展,当在每个项目内的道路进行设置时应始终坚持依势而建、遍布全区、设成环路的原则进行,宽度应为1.2 到2米,从而更好地将井点串联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要充分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扩大开放,加强宣传,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培养人才,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社会化,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实行区域推进,加大挖掘整理开发力度,加强地点选择,科学选定项目,加大人才开发,加强资金筹措,科学规划交通,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

大学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4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出了问题。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从来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社会的文化、政治的体制的问题。

【关 键 词】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

当代中国的“桂冠”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垂垂暮年里,为了唤起最高当局和有关方面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每当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他的时候,他都不厌其烦、明知故问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当代中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就是前些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出了问题。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问题,从来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社会的文化、政治的体制的问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多层次的存在。其最表层是经济,经济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文化。一个国家,可能是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但未必是一个文化大国,未必是一个具有崇高尊严和巨大魅力、影响力的伟大的民族。文化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的最根本、最内在的“软实力”。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间漂泊流荡、备受摧残和蹂躏而没有被消灭与同化的以色列证明了这一点;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先进价值观的实践者、倡导者、领航者的北欧几个小国家证明了这一点;多次遭受外族的入侵与征服,然而立国泱泱五千年,至今仍然继续存在与发展的中华民族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什么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背后是什么?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教育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的背后是教育。

教育的状况(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性质。而大学教育,则是一个国家整个教育的领路者和航标灯。由于它直接导向人才的基本定型与人们的社会角色,因此它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整体教育的统帅和灵魂。

前些年,以季羡林先生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化的乐观主义者提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是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世纪。针对这种观点,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提出:如果此间(21世纪)中国没有五十到一百个世界一流大学,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是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世纪”云云,最多不过是一句美丽的空话。这种声音颇令人警醒。当下,印度人为什么能占有西方IT业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印度的大学教育搞得好,迄今为止,它的德里大学(1922年)、尼赫鲁大学(1969年)、瓦拉纳西的贝拿勒斯印度大学(1916年)等等,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南非迄今为止拥有四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两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它的开普敦大学(1829年)是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2004年世界大学排名第七十二位,其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了胸外科心脏移植手术的世界第一流的医学院。现代以色列建国(1948年5月14日)之前,所有的移民定居点都建有学校。海法以色列理工大学(现在更名为以色列科技大学)1912年就开始招生。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建于1925年,是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高等学院之一。魏兹曼科学院建立于1934年,是一所具有国际声望的研究院,以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而著称。现代以色列建立之后,最先通过的法案是《义务教育法》,以色列的教育经费一直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比例远远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每一百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二十二人已经完成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是全世界拥有大学学历比例最高的国家;就业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数占20%,仅仅低于美国。以色列的工程师比例居全球之首,每万人中有一百三十五名。以色列是迄今获得博士学位人数最多的国家。以色列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全世界人均最高的,每年一万人发表论文一百一十篇。以色列的许多学者、科学家荣获过世界大奖,包括诺贝尔奖:从1901年至1995年,全世界共有六百四十五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以色列人一百二十一次,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8.76%,而以色列人占全世界人口却不到0.2%。

放眼当代世界那些发达国家,哪个不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还没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更不要说别的大学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的现代大学一降生就是一个“大产儿”。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具有悠久的“太学”传统和民间“书院”传统的中国教育,立即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融入世界现代教育的大潮流之中。政府、民间、外国传教士等先后陆陆续续地创建了现名为武汉大学(1893年)、天津大学(1895年)、上海交通大学(1896年)、浙江大学(1897年)、北京大学(1898年)、山西大学(1902年)、南京大学(1902年)、复旦大学(1905年)、同济大学(1907年)、华西医科大学(1910年)、清华大学(191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1914年)、湖南湘雅医学院(1914年)、燕京大学(1916年)、南开大学(1919年)、东北大学(1923年)、中山大学(1924年)等等著名大学,尤其是在八年抗战的烽火中,建立了屹立于西南边陲的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从这些大学中,后来走出了许多科学、教育、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大师、巨子和栋梁之才。

然而,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变,中国的大学教育乃至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都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巨大变化,产生并积累起一系列根本性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难以解决,就是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梳理、概括起来,似乎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以来,受制度、体制的决定和制约,我国的教育制度明显地不够良善

第一,表现为国家对教育的全面垄断。众所周知,现代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民办、私立学校(包括大学)占有巨大的份额,美国的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740年)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布朗大学(1764年)等“常青藤大学”,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明证。我国的民国时期,国立、私立教育并存,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私立学校(包括大学),诸如,南开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等。然而,1949年以后,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我国取缔了所有的民办、私立教育机构,境内没有一所民办、私立的大学和其他各层次的学校。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才逐渐产生了一些发育不良的民办、私立的教育机构,包括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但是,这些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基本享受不到与国立大学和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致使它们的发育、发展困难重重,难成气候。由朱清时院士等亲手创办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一波三折、步履维艰的办学历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冲破重重阻力从发育、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悲壮的拼搏,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认识到,比较而言,民办、私立教育的发育和发展,要比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育、发展艰难得太多。

在很长时间内,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我国,不是教育家办教育,而是政治家办教育;不是把教育当教育办,而是把教育当政治办;不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而是为政权培养“革命的接班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不是在自己的学校举行,而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校庆的主角不是校长、教师、学生,而是领导人。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的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它们的教育也十分发达。但是,谁能告诉我们,它们有哪个大学的校庆是在国会或议会大厦里举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受政治权力的主宰而无所作为的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而且还受到了经济权力的严重干扰而无所措手足。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和学校常常能够得到来自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的捐款,但是,它们绝不会把学校的某座建筑以给它们捐款的大企业、大公司的名字来命名,因为这关系到教育的尊严和荣誉丝毫不可玷污与侵犯。

第二,“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缺失。“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是实施良善教育须臾不可缺少的前提和资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当然应该有基本共识,但是与此同时,绝对不可以没有思想自由,相反它还必须努力提倡、促进、发展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才能产生人才,甚至天才;思想不自由,只能造就庸才,甚至奴才。胡适、徐志摩、徐悲鸿、刘海粟、钱学森、陈省身等等在思想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者、大诗人、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人说,现今的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至少很肤浅。中国人没有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人缺乏的是思想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环境。自由像阳光一样宝贵。坚忍的中国人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自由就能发挥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下“互联网”上那些幽默、深刻、独特、隽永的表达,就是雄辩的例证。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过:“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第三,“教授不治校”的缺憾。学校,尤其是大学,是传承、生产、创造知识、思想、精神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尊师重教,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管理人员则为教学、教师、学生提供有效服务,是教师、学生的集体意志和学校各项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实施者。世界上(包括民国时期的中国)那些著名的大学,无一不秉持这样一种教育、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在1931 年 12 月2日的就职演说中就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落实这种教育、办学理念,他和教师们一起创建了体现“教授治校”思想的清华大学“教授会”制度,学校的各项决策悉由“教授会”制定,而作为校长的他和其他管理人员,则不过是教师、学生集体意志和学校各项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实施者。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不仅完全抛弃了这种纯正的教育、办学理念,抛弃了这种优良的教育、办学传统,而且,反其道而行之,致使我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大学,“官本位”“行政化”愈演愈烈,更加根深蒂固。迄今为止,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都有行政级别;党委书记、校长、管理人员成为学校的主宰、“老板”和“白领”,包括教授在内的教师不过是“知识蓝领”和“文化打工仔”。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耻辱。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教师,包括刚刚毕业入校的博士,不愿意当教师从事教学,倒是十分热衷于当官搞行政。

梅贻琦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校长,可是清华大学里至今没有梅贻琦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角落里的蔡元培先生的雕像,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捐款建造的。

时下,许多大学的校庆活动,充分而集中地体现和展示了根深蒂固、愈演愈烈的“官本位”“行政化”思想与意识。校庆活动的主角,通常不是教师、学生、校友,而是党和政府的官员;请来的重要嘉宾,不是学者、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更不是那些至今仍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校友,而是党和政府的要员,是如今当了大官的校友。“水木清华九十年”的校庆,主席台上前排就座的,绝大部分是党政官员;会场正对主席台的数百个红椅子,是专供当上了省部级官员的校友坐的。这哪里是学府,分明是官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主题宣传画上,高大的居中者是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临时工毛泽东,他的两边是李大钊和鲁迅;画面上完全不见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的、被称为北京大学三个“兔子”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身影。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册上,占据显要地位的,也不是被称为“清华四哲”的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等大教育家、大学者,而是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校友。

更为可悲的是,时下的一些大学已然沦落到给不良官僚发放“注水文凭”的可怜境地。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在所谓的“读博士学位”期间,没上过一次课,在博士论文上没写过一个字,便拿到博士学位,前些年携巨款逃亡国外,至今逍遥法外。当年美国总统里根曾暗示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能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而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都毫不犹豫地明确表示拒绝。两相对比,确实是发人深省。

应该说,“教授不治校”,实在是由大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决定和导致的。在这种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中国社会长期弥漫着怕官、敬官的权力崇拜的鄙俗气;“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做“人上人”,是大部分士子、学人的人生理想和根本追求。一个时期以来,流行着一种似乎很权威的说法,20世纪中国出了三个伟大的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官本位”色彩。中国人历来不仅讲政统,而且讲道统、学统;不仅尊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且更加尊崇孔孟老庄、李杜苏辛。20世纪的中国,不仅出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而且还出了梁启超、胡适、鲁迅等等。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过眼烟云、从来不作“谦谦君子”的毛泽东自己就说过,鲁迅是圣人,我至多不过是贤人。

对比我国的情况,外国的一些现象非常令人深思。在欧洲一个国家的小城,一位指挥家病了,市民们把自己家中的地毯拿出来铺在这位指挥家门口的马路上,为的是汽车走过时声音小一点,不要打扰了这位指挥家的梦乡,使他的病快点好。英国剑桥大学的克莱尔学院里的草坪旁边竖立着一个木牌,牌子上写道:“只允许教授踏入。”以此表达对教授的特殊尊重。德国前总理科尔说:“我们德国人对于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了对于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的尊重,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希望之所在。”奥地利总统访华,掏出的名片赫然有一行字:“某某大学哲学讲师。”这位总统为此感到很骄傲。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校园里有许多雕像,其中大部分是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在那些雕像中,我看到了两个中国人的雕像:一个是祖冲之,一个是李时珍,他们寂寞地站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下和风雨中。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祖国,没有人为他们立雕像。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培养出了七个国家的十一位国王、六位英国国王、四十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三位总统和首相、十二位圣人、八十六位大主教、十八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文明世界。可是,从它的官方宣传材料中,人们几乎看不到这些。甚至迄今为止,这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没有举办过像样子的校庆。他们说,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让我们畏惧名利。法国的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高度评价英国人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当时还没有这个词)。他说,牛顿的葬礼,王公大臣都参加了,他们跟随在牛顿的棺材后面,一直送到墓地,好像是国葬。他认为,当时法国比不上英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法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牛顿逝世前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凄凉、寂寞地死在瑞典,就是一个例证。在法国巴黎,经过公民决定,至今安息在“先贤祠”中的四百六十多人中,只有十一位政治家,其余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等等。法国人认为,不是拿破仑而是雨果救了法国;法国社会的根本转折是“从拿破仑回到雨果”。

第四,“学生不自治”的规章和规定。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当成已经独立的成年人,而是把他们当成仍然需要时时看护的不成熟的孩子;特别是出于防范青年人被敌对势力、敌对思想影响和利用而“和平演变”的考虑,更是对他们无论是个人的行为,还是集体(例如社团)的活动,都严加管理和控制。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区和不必要的担心。所谓自治,就是公民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大学生自治,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着像一个郑重的公民那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以准备在走向社会以后成为一个依法自治的良好公民。大学生自治,既是社会自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公民自治的学习和预演,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从根本上说,它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权利,我们的教育不仅不可以伤害它,而且还必须精心而有效地尊重它、呵护它。中国和世界的大学教育的实践证明,从具有学生自治、思想自由意味的学生社团中走出来的杰出人才,代不乏人。民国时期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民学会”说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学的学生社团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表现出的某种荒谬性

这种教育理念的荒谬性,第一,体现为严重忽视甚至排斥个性化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是如此如此的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成功的民办教师,他一生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三千多个“本科生”和七十二个“博士“(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可是,多年来,我们摒弃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正确教育理念,硬是要把上帝创造出的“作品”,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当年钱钟书考大学,数学15 分,国文第一名,英语100分,他可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当年吴晗考大学,虽然数学0分(考北京大学的成绩),但国文 100分,也可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些,在当下的中国,都是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现如今,人们怎么能设想,“韩寒”们能被破格录取上大学?

第二,这种教育理念的荒谬性,还体现为严重忽视甚至取消“精神成人”的文化素质教育。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大学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学生的“精神成人,专业成才”,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热烈的科学精神的有益、有用的人才。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秉持“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终生追求受教者成为君子、成为“君子儒”,而不要成为小人、成为“小人儒”。所谓“君子儒”,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有仁者心怀、有美好理想、有宽广视野、有博大襟怀、有高远志向,除了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艺之外,更具高尚品格的真君子、“道义儒”。所谓“小人儒”,与“君子儒”恰恰相反,他们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没有仁者心怀,没有美好理想,以“儒”为职业,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志于仕”“志于利”,是像奴才一样卑微的伪君子、真小人、“稻粱儒”“名利儒”。在众多出色的弟子中,孔子特别钟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大放悲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孔子是把颜回看作自己的精神传人、精神之子。《论语》中有很多处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其中有一句特别典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些赞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最看重的,并不是一般人所特别重视的聪明才智,而是比聪明才智更为内在、更为根本的即人的道德、情操、意志、气象、趣味等文化素质与精神品格。儒家所尊崇的理想人格被命名为“孔颜人格”,颜回被儒家尊崇为“复圣”。在儒家文化的价值天平上,“仁”从来就高于“智”;儒家文化认为,完美的人是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人。这“仁、义、礼、智、信”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深刻内涵。

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道德常常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但丁);“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罗素);知识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教养重要,教养不如情趣重要,情趣不如情怀重要,情怀不如信仰重要。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先贤一再告诫我们:“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然而,现如今我们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几乎成了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我们的教育正在抛弃其根本宗旨和根本追求,按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指引,把学生工具化、技术化、机器化、能源化、物质化、经济学化。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教育危机、文化危机,它的恶性发展将断送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都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唯独教育领域变化不大、成就不大、进步不大,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所倒退,概括地说,这主要就表现为严重忽视乃至取消文化素质教育。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曾经刮起的一股“高等教育产业化”之风,根本违背和抛弃了教育的宗旨与规律,把教育商品化、商业化,严重损害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和品格,大大恶化了中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这股有害于立国之本的邪风,至今危害犹存。

三、我国的教育实践存在的某种扭曲和怪诞现象

这种扭曲和怪诞,第一,体现在对历史真相的掩盖和歪曲上。历史是人类的往事,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给人类提供巨大的智慧和勇气,是人类打开现实与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

历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增强和提升人们的文化、民族、国家认同感、尊严感,对于人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直面现实、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不重视历史教育的。中华民族是立国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大国,从来就有修史、治史、读史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的基本而根本的内容,就是呈现历史真相(这虽然几乎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现今的人们难以回到历史现场,难以真实地复原历史全貌。但是,这依然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崇高目标),探寻蕴藏在历史真相中的历史奥秘(这几乎也是难以穷尽的,所以有学者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对一些历史真相实行了掩盖、歪曲的手法,使广大青年人对于自己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历史知之甚少、甚浅,不知我们的民族、国家和人类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从而,成为没有历史感、也没有使命感的失重的“空心人”,使广大青年人思想浮浅、偏激,精神畸形、残缺;从而,成为没有大胸怀、没有包容性的抗拒世界主流文明的“愤怒”的“政治狂人”和难以理喻的疯狂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实际上是国家主义者)。

时下的一些青年人(甚至包括一些学历很高的年轻人),对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诸如,抗日战争问题、西安事变问题、外蒙古独立问题、“抗美援朝”问题、三年大饥荒问题等等)不是茫然不知,就是所知甚少、甚浅、甚谬、甚偏。他们不时流露和展示出的历史观与价值判断,更是相当可怕、相当可悲,令人惶惶,令人谔谔。这是多年以来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造成的严重恶果。

第二,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还体现在某些教育思想观念上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是“救恩论”思想。我们一面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一面宣传“大救星”的观念。把一个政党伦理化为慈爱的“母亲”,把人民说成是这位慈爱的“母亲”养育和疼爱的儿女。其实,人民和政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才是主人,才是“母亲”,任何政党都只应该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工具;任何政党的权力,都理应是由人民授予的。2010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品性良好的政党,应该是人民手中合意的工具,其宗旨应该是依据人民的授权为人民做事;一个政党,如果不合人民的心意,人民就有权利收回授权。

长期以来,这种“救恩论”灌输,还把士大夫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情怀,完全当成“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情怀,没有看到和剔除它里面包裹着的“为民做主”(而非“以民为主”)的封建主义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救恩论”的元素。例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是手段;得天下,是目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是强调为了更好、更长久地“乘舟”(坐天下),不可太不顾及民心、民意。“兵民乃胜利之本”:这里的“本”,不是作为目的的“本”,而是作为工具、作为本钱的“本”。这些,与“要让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是同样的味道。对此,在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要有所警惕。

第三,我国的教育在其实践中,“工具论”观念长期盛行。这种“工具论”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它引导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所谓的“集体”和“国家”;从理论上,将个人主义(个人权利、个人自由)与自私自利划等号,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舍己为人的义勇精神相对立。其结果,既没有增强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又造成了极其虚伪的社会道德风气。

四、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在其实践中,堕落到赤裸裸地向广大青年灌输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庸俗的成功学的地步

时下流行的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把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和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倚强凌弱、“强权即真理”的“实然”状态,说成是永远存在的“应然”状态;否认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不断追求爱与公义的悲壮历程,否认人类历史从来就不乏牺牲个人利益、为人类道义而献身的事实和先驱。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灌输,毒害了人们的心理,毒化了社会风气,使人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义,只有永恒的利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从而使人们丧失理想和盼望,使生活缺少爱与公义,使整个社会充满利益至上、一切为了自身利益的血腥的戾气。

时下横行无阻的庸俗的成功学,是其来自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人上人”教育的大泛滥。它源于人的恶性物欲的极大膨胀,显示出中国人道德底线在某种程度上的沦丧和我国教育的严重溃败。这种极其庸俗的成功学,摒弃并嘲弄美好的精神价值追求,以物欲的极大满足为最大、最终的乐趣,渴望并追求“位子、票子、女子、房子、车子”的“五子登科”,其最为通俗而形象的表达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绝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真小人在社会道德风气极其败坏情况下的斗胆表达,它对于欲望多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危害最大。正如有人说:“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于是信奉了猪的生活原则,于是也得到了猪的命运——迟早给别人当饭吃掉。”

不够良善的教育制度、相当荒谬的教育理念、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扭结在一起,像一个魔鬼之枷,桎梏着中国的大学生,像一根绊马绳索拦截着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它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大学教育品格的侏儒化和中国大学生人格的病态化。中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每时每刻都在“谆谆”告诫中国的学生:说真话的成本和代价太高(毛泽东就说过,说真话需要“五不怕”:“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罢官,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因此说话要三思而后说,行动要三思而后行。这样,中国人打小就学会了说谎(正如韩寒所说,中国人说谎是从小学写作文开始的),逐渐娴熟地掌握了“两套话语”,逐渐养成了说谎的习性,逐渐形成了“双重人格”。他们善于识别场合,善于察颜观色,善于把握自己,说话、做事可以拿捏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无法之法”的境界。他们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私下里说的和场面上说的不一样。如此这般,哪里还谈得上敢想敢说、敢作敢为、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的独立健全的精神人格?

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诊断,就等于治疗成功了一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陷于重重困境中久矣,其百病缠身,并且许多病痛已经成为顽症,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使其获得崭新的生命。但是,绝望的尽头是希望,不是哪里有生命,哪里才有希望,而是哪里有希望,哪里才有生命。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能够有所作为。

如前所述,根本说来,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国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因此,要改良中国的教育,首先必须实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推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大力推动教育自身的改革。

我们可以在教育领域提倡并推动“天足”运动。“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科教兴国”,其前提是“国兴科教”。当下,“国兴科教”的当务之急,是给教育松绑,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还我国教育一双健康、美丽的“天足”。要大力扶持、发展民办、私立教育,要还民办、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同等的待遇,逐步形成公立、民办并存的多元局面。

我们可以在指导思想和制度安排上推动教育独立。“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亚里士多德的,归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的,归亚当·斯密”,加快形成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三足鼎立、良性互动的局面。大力提倡企业家给教育以更多的资助,严格要求政治家为教育提供有效的服务。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不再是政治家办教育,不再是企业家干扰教育,而是教育家办教育,教育家在政治家和企业家面前挺直脊梁、高贵而谦卑地昂起头颅,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就获得了新生,中国就能够高贵而谦卑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可以尽快树立、建立起“育人为本”、富有科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思想自由、思想表达自由的理念与制度,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尊严。

我们可以尽快修订、改良、完善“高等教育法”,尽快制定“学生自治条例”。大力提倡、推动由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的校长、由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家办教育、教授治校、教师治校的道路。正确处理学校党委、校长、“教师委员会”的关系,有效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和权益,推进学生自治的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以洗刷荒谬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以确立纯正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遵循“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大力推动、有效实行“精神成人”的文化素质教育(关于文化素质教育,敬请参阅拙文:《文化素质的重要价值》《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文化素质的有效建构》)。

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篇5

(一) 身份困境使大学生村官处于尴尬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必须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而言之, 大学生在农村的职务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村官, 他们的职务通常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官也不是民的尴尬处境再加之现有的户籍限制, 致使他们身份陷入两难的境地。就是因为这样模糊不清的身份, 使他们很难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推行。

(二) 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大学生村官处于“不合法”的困境

很多与现有法律相悖的任命方式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担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选出来的书记、副书记, 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这就是说, 没有经过大会选举只是通过招聘的大学生担任重要职务尤其是像党支部书记这类职务, 是不合党的章程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法条规定, 直接把招聘的村官确定为村委会干部也是不被允许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对他们进行保护, 所以他们是走在法律的边缘地带的人群。

(三) 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需求不符使大学生村官与农村生活相背离

吉林某大学2010年寒假社会实践专门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做了跟踪调查, 在调查的1000名学生中学农学专业的仅有4%, 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仅占10%。调查结果指出, 到农村服务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农村实际相差甚远, 同时, 他们顶着学士、硕士的光环恃才傲物, 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农民沟通, 更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出发做事。吉林省某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报告显示, 有79%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把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点, 有33%的村民希望他们把搞好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50%的村民则希望他们能够提高农业的科技生产水平。可反观大学生村官, 90%的人希望把组织节日文化活动、增加时尚氛围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 这是与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悖的。

(四) 政策不统一使大学生村官深陷怪圈

为了储备基层干部队伍人才, 中共中央组织部提出了选派10万村官的计划, 而且必须在5年内予以实现。与此同时, 中编办却将此打上了死结, 他们规定基层5年内不能进新人, 部门之间的政策不一致, 缺少合理性。同时, 很多地区出现的政策显示, 大学生村官正处于应急和缓冲就业压力的政治境地。政府给他们许了很多承诺, 像在日后的公务员录用中, 他们有优先录用权利, 研究生作为村官到农村服务可以加分, 等等, 但是这样的政策一出现让本来就人满为患的行政系统, 更难进行人事和行政制度的改革, 同时也无法避免这些大学生服务期限终止时继续寻找就业出路的怪圈。

(五) 工作难有作为使大学生村官丧失信心

很多大学生不理解农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只是把去农村当做自己未来走向公务员队伍的跳板, 并没有想要扎根于农村, 真正带领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而面对这些所谓村官的种种状态, 村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因此, 这些非官、非农、非学生的“村官”们不仅不适应农村的生活, 更无法融入村民的生活, 他们没有话语权, 也很难得到村民在工作上的配合, 村民大都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又不是我们选出来的, 凭什么对我们品头论足?”同时, 村官们要想挤进村委会简直难如登天, 除了需要是党员, 还必须是本村的村民, 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丧失信心不得不托关系以各种名义借调到邻近的县或市, 最终难以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

(六) 后期管理不完善使大学生村官失去积极性

如何管理大学生村官, 各省市都有相应的方法和体制, 但是还是有一些地区没有专门的机构作为联络沟通的纽带, 有一些地区虽然有这样的机构, 但是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因此, 这些村官们常年处于放羊的状态, 没有交流经验的平台, 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 更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还有一些地方政府, 抱有“有米不愁吃”的状态,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所以对于他们未来之路并没有过多的扶持计划。这些村官们, 面对没有资金、没有政策、没有帮助的现状多会消极置之, 对于未来的创业更是失去了积极性。

(七) 未来前景渺茫使大学生村官工作懈怠

职业瓶颈成为两难身份的大学生村官日后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三年的农村工作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这三年, 他们与社会脱节, 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意留在农村, 前面说到的非官、非民的身份注定他们只能是一辈子的助理:而如果步入社会找工作, 专业知识早已不再满足工作经验的需求;而对于政府的“承诺”, 他们不仅要和其他考生一样参加考试, 还受到各种专业条件、性别条件等的限制。种种结果使得他们的前景将会是一片渺茫, 这就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以及推行该项计划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村官出路破解思路

自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培养、管理、锻炼、期满流动等方面的一些机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的出路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最突出的难题。如果不能探索出大学生村官期满出入新机制, 因势利导, 实现人尽其才, 这将直接影响现任大学生村官思想的稳定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将会影响新一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建设与选聘, 进而将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为此, 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出大学生村官出路破解之法。

(一) 健全保障机制, 促使大学生村官尽快转变角色

为让大学生村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进入角色, 应采取多重渠道跟踪培养, 把他们“当做子女关爱, 当做人才使用, 当做后备干部培养”。在思想上, 要组织与大学生村官定期谈心制度,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摸清思想脉搏, 做好心理疏导,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通过面对面心谈心, 倾听想法, 了解意愿, 解决困难, 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沉得下去、安下心来。在生活上, 要给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在餐饮、住宿方面尽可能地给予照顾, 努力为大学生村官营造“家”的亲情氛围,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馨。在待遇上,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应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还要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保险、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等。在工作上, 建立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 明确工作思路、履行岗位职责、传授群众工作经验, 帮助开展各项工作, 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增强工作本领。在实践中, 大学生到村后, 要主动适应新的环境, 要通过听介绍、搞座谈、入户走访等各种方式和途径, 尽快了解村情民情, 熟悉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融入到农村、农民中去, 主动实现从大学生到村干部的角色转换。

(二) 续签合同, 留住大学生村官

对于3年工作期满, 考核合格, 希望扎根农村, 实现抱负的大学生村官, 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续签合同, 鼓励他们通过法定途径担任村干部, 在村工作期间, 继续享受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 推荐他们通过招考进入县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对不愿意留在农村的, 积极引导他们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对续签的大学生村官, 应该按照工龄晋升工资, 除工资收入外, 也应该享受诸如过年、过节等节假日福利、夏季高温清凉饮料费等福利待遇。

(三) 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领导干部公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选拔考试, 解决一部分村官“编制”问题

一是要以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考试, 如加分优惠政策或者举行单独考试, 提高大学生村官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的通过率;二是对已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且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可参加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考试, 特别优秀的, 在乡镇换届选举时经考核合格直接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这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要着重选拔基层中擅长于做群众工作、能合理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发生问题能力的年轻优秀干部来充实党政机关领导班子, 优化改良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四) 探索实施“雇佣制”, 采取弹力管理方法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职业, 如果政府实行雇佣制, 由政府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 明确官民之间的权责, 给予他们相应的发展空间, 设置必要的推出机构, 这不但能减少当地的财政支出, 同时还能更好地对村官进行管理, 他们在积极工作的同时能够合理地规划未来, 这样不但村官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得到了满足和完善, 政府的工作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全国统一的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应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大学生村官雇佣制规范, 使未来的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 城乡差距一直存在,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合理的调整, 这样有弹性的管理方法会使如流水的大学生村官成为铁打的兵。

(五) 政府完善扶持制度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创业拓宽渠道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法条应不断完善, 赋予那些真正想扎根农村的大学生应有的身份, 同时引导村民逐步接受大学生村官并对其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 允许村官通过演讲、竞争等形式进入“两委”, 为村官安排实际的工作, 并以考核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奖惩, 表现优秀的可以进入决策层, 而表现恶劣的勒令其退出该机制。出台扶持村官创业的相关政策, 包括金融支持、优惠政策支持、科研支持等, 并建立各方面的有效数据库, 设立创业基金, 举办农村建设论坛、峰会等活动, 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的顺畅流通, 通过这些来为他们建功立业拓宽渠道。

摘要: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基层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机关的引导和鼓励, 这一重大的决策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从1999年在海南省的部分试点工作实施以来, “大学生村官计划”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在2008年3月做出决定, 自2008年开始, 将招聘1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村就职, 要求5年内完成。近些年, 这些在农村就职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但是, 新阶段在农村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面临很多现实的困境。本文将根据这种现实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进行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李兴稼.大学生村官的使命.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0年版.

[2]侯光明.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3]郑卫宇.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政策研究.复旦大学, 2011年.

[4]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华东政法大学, 2010年.

[5]卢福营, 李琼.论大学生村官选任中的职位分析缺失.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 (3) .

[6]孙俊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11年.

[7]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政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8]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版.

大学商务英语写作的困境与出路 篇6

同中学相比, 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很大的进步, 但在英语写作方面, 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得不到较大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 这是应试教育对英语学习的不正当引导。中考、高考、四六级、专业四八级等考试使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始终围绕考试大纲在转。从教学层面来看, 外语教学对写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 绝大部分高校的英语课基本上以分析教材中的课文为主, 严格意义上的写作课几乎不存在;从学习层面看, 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满足于词义而忽视其用法, 这是其在写作中不能正确恰当地表达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唯一方法在于加强写作训练, 并且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对掌握词汇用法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大学商务英语写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类型, 大学生在语言层面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在用词和造句方面。在非语言因素层面上, 绝大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对作文如何谋篇布局认识不够。作文的整个过程犹如即兴演讲, 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一些学生机械地运用通过各种途径背得的范文、固定句型、导入语, 使作文充满空话和套话, 中心思想模糊不清, 逻辑不严密, 论证不深入, 有的竟出现前后矛盾的论点, 整篇文章缺乏有机的联系。

在语言层面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英、汉之间存在的句式和语法差异以及学生习惯用汉语思维和汉语句式表达英语。在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 整篇文章被分解为单句的翻译, 当出现与汉语意思相对应的多个单词时, 大部分学生不知该选择使用哪个, 因而单句的翻译在某些句子中又被转化为单词的搜索、放弃、替代。在篇章结构问题上, 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的考试要求学生在半个小时内写出120字到200字的文章, 一些学生为节省时间常常提笔就写。另一方面, 在汉语作文写作方面, 很多学生也是信马由缰, 没有提纲。受汉语写作习惯的影响, 英语写作的基本步骤被忽视。由于平时较少练习写作, 在短时间的限制下, 一些学生不仅不按提纲写作, 而且常常在时间到来时为凑够字数而不顾逻辑和主题思想。

将上述因素予以归类, 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基本可概括为两类:语言应用本身和写作方法。因此, 在大学阶段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理解型教学模式向应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即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不仅要将一些重要单词、词组和重要句型在课文中的意思讲解清楚, 更要将它们可以适用的场合、与汉语的对应、两种语言在句式和结构上的差异等进行分析, 将“阅读分析课”讲成“写作课”。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主要是学生能时时关注各种词汇的用法并用心记忆。第二, 针对写作方法上的欠缺, 应规范写作课的授课内容, 必要时针对部分学生在高中以前欠缺的汉语写作基本功进行补课。同时介绍英美国家有关英语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表述方式, 进行限时作文训练。因为组织谋篇能力的问题在于学生本身, 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

三、对词汇用法的掌握是提高写作的基本要求

本人对广东白云学院07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师生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语言表达 (54%) 、文章结构 (47%) 和句法结构 (46%) 。学生的反映集中在:有内容, 但由于词汇不够而无法表达出来 (71%) ;想变化句子结构但不知如何做 (50%) ;语言表达不够地道 (47%) 和不知如何下笔 (45%) 。

由此可见, 不论教师还是写作者本人, 不能正确应用词汇是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教师所提到的“文章结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也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词汇不够而无法表达出来”与“语言表达不够地道”有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词汇没有掌握、不知如何拼写、不知如何运用必然寻求自己熟悉的可替代的词汇, 由此导致作者自己都觉得“表达不够地道”。写作与会话不同于阅读和句型等题目, 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 掌握丰富的词汇及其用法是交流的基本前提, 更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 针对目前大学生商务英语写作所普遍面临的语言表达问题, 掌握词汇的具体用法是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 重视写作水平的日常积累, 经常尝试用英语写作, 并且及时改正写作中出现的错误。

摘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写作课是一门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课程, 而它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影响大学商务英语写作的因素基本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应用本身和写作方法。在写作方法上, 应规范写作课的授课内容, 介绍英美国家有关英语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表述方式等。提高英语写作的主要途径是掌握词汇的具体用法并加强写作训练。

关键词:英语写作,词汇意思,词汇用法

参考文献

[1]李金红.国外主流写作理论对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 2006, (2) .[1]李金红.国外主流写作理论对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 2006, (2) .

大学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7

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近几年来才提出的全新的理念, 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 选择发展道路, 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 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需要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

大学生学业生涯应该是各要素的分析、综合, 独特人格的个性化体现并结合动态发展的可调节性。

在制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结合个人与家庭的条件,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时代发展的机遇等, 这是一个对各方面分析综合的过程。而每一个人的特点和社会背景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就使得每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独特的, 学业规划也是如此, 规划的制定必定要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 必然是个性化的产品。学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在发展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可能发生变化, 为了使自己的规划能够更符合当前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对规划进行及时的反省和调整, 这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1]

二、学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困境

(一) 大学生自身不成熟。

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其中决策能力和决策的习惯、对自己的不了解、对现实社会的不了解、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 决策能力缺失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很少有机会自己做决定, 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没有独立的决策能力, 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事件, 例如说专业的选择、未来的走向等。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作过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研问卷, 希望藉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有40%的人群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 这充分反映了目前高考选择志愿的盲目性。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中, 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都是靠家长的经验根据专业热门程度来进行选择的, 由此可见, 这样的志愿选择其实就是将来就业的祸根, 也是有高达40%的人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的原因。

2. 不了解自己

决策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己的了解不够, 无法从整体的角度综合衡量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 了解自己是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确立自己的生涯目标, 就无法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规划。在自我认识的方式方面, 大学生主要通过自我感知, 以及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来了解自身特质, 很少有学生选择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询问咨询师的建议, 他们还不习惯通过专业的心理测量方式来了解自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 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这些都明显地反映出, 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各方面了解不足, 这直接导致决策的失误和最后目标的制定。

3. 不了解社会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所以, 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很浅层的, 他们不了解社会的需要, 不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 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之中, 沉浸在天之骄子的梦想之中, 现实的残酷使得他们不愿去面对, 甚至无所适从。他们在选择未来道路的时候大多凭着自己的直觉或者兴趣, 再加上他们对于外在环境信息掌握程度不够, 从而可以推测出, 他们所设定的生涯方向或目标难免与现实环境有些脱节, 理想的成分较多。[2]这直接导致很多生涯规划无法执行下去。

4. 生涯规划的意识浅薄

虽然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会有所帮助, 也为自己设定了发展方向或者目标,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 在具体行动方面略显被动, 缺乏指导行动的方案。有一部分学生制定并实施了一些行动方案, 但是都不够细致和系统, 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很多大学生分解生涯目标和做时间规划方面的能力欠佳, 也不太善于对各种可能达成目标的途径可行性作评估。有了目标但没有努力付诸实施的现象, 是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 学校的配套设施有待加强。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主体, 还没有把职业生涯教育做实。高校扩招以来, 绝大多数学校都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 并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开设了一些就业指导课, 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在懵懂期, 还没有将生涯教育全面展开。[3]

1. 基础设施匮乏

在很多高校中, 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却仅仅局限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 并没有为学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 更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 这些都直接导致学业生涯规划指导无法实施。

2. 相关指导教师缺乏

很多学生都制订了自己的生涯规划方案, 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有很多都没有坚持下去。生涯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规划进行可行性分析, 并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和不断调整, [4]但是监督和调整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 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是很难完成的。而从现实情况看, 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上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不少就业中心口头上或文字上重视, 而实际人力、财力投入严重不足, 建立职业咨询机构, 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课程的学校仍然较少。

3. 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缺乏

从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受调查者对就业中心的满意度呈现普遍较低的水平, 对就业中心整体服务表示满意仅占8.8%, 相当多的调查者 (大约30%) 表明就业中心没有提供所涉及的服务。这些数据表明, 就业中心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尚待进一步改善。从调查还可以看出, 参与调查者普遍对就业中心的服务及就业中心教师的水平表示了不满意的倾向。表示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调查者不到总数的15%, 甚至有3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情况, 也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服务, 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比较单一, 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招生、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 对于学生的职业辅导、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 因此许多学生对就业中心及提供的服务不了解或者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5]

三、学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出路

为确保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 高校需从宏观上提供制度、理念、体系等方面的保障。

(一) 建立、健全生涯规划指导制度。

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不是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能单独完成的, 也不是在大学的每一阶段完成的, 它贯穿于学生的四年教育过程, 必须涉及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 我们的生涯规划指导要顺利开展就必须有制度的保障, 即应系统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系统地将生涯规划的方法和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二) 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

当前各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程, 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 且根据不同阶段, 有侧重点地进行指导。如对一年级新生应侧重于认识所学的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特点, 帮助他们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对二年级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作自我分析, 初步确定其职业目标;对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使其认清与专业相关的职业, 帮助其培养各种职业能力、掌握相关技能;对四年级学生应注重指导其认清就业形势, 收集就业信息, 掌握求职技巧, 调试不良心理。[5]

(三) 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

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认识自己, 而职业测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 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学校应建立职业测评体系, 进一步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人本化水平。而且通过职业测评, 可以科学系统地认识每一个同学。结合专业指导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配合使用其他一些非正式评估手段, 如面谈等方式, 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必定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四) 引入导师制, 为规划锦上添花。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生涯规划指导导师制, 为相应数量的学生配备导师组。学生在制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有专业的导师来给予指导和监督。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 解大学生就业升学困惑,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发展方向, 制定生涯规划, 细化职业目标, 并不断进行监督和调整, 这些都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业规划效率。

(五)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大学生职业目标的制定往往过于理想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规划脱离社会, 对社会的要求不了解所致。而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 大学生必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好院系各方面的资源, 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 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二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学校可以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职业导师, 为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提供方便。三是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高校可以有计划地聘请有一定成就的校友到学校做报告, 介绍他们在基层工作、成长的经历和经验, 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使他们的规划更具现实意义。[5]

参考文献

[1]李强.做好大学生学业规划迈好大学学业第一步[J].文教资料, 2006.3.

[2]卢美贞, 李俊杰, 董华青, 叶建国.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创新精英人才[J].文教资料, 2008.5.

[3]汪洪斌, 王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 第23卷:22.

[4]龙立荣, 方俐洛.职业发展的整合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 2001, 第24卷, (4) :484.

大学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8

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及其成因

第一, 学科地位不明确。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比较模糊。就理工科院校来说, 大学语文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 即便有些院校定位为必修课, 其学时也相对较少。那么, 大学语文学科地位不明确的原因何在?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认为, 虽然在理念上高校承认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但一旦落实到课程安排, 有的院系又都舍不得把必修的学分‘掰’出一块给语文课。”[1]大学语文的课程属性及理念与现实存在的差距, 导致大学语文在我国高校尤其理工科院校学科地位较低。

第二, 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不高。由于大学语文学科地位较低, 很多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学分设置偏低。由于学分小、课时少,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生源的主体是理科生, 其本身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大, 加之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机械化、模式化的弊病, 很多学生对语文教育本身就感厌烦。而目前在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中, 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为相当一部分教师所采用。这样,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差异无法为学生体会, 学生也就仍然对这种“高四语文”存有较大抵触情绪。

第三, 教师教学积极性较低。温儒敏教授认为, 当前重科研不重教学的教育环境是导致大学语文教员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一情况在理工科院校也普遍存在。理工科院校的中文系比之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 在学术资源、科研环境等方面差距较大、劣势明显。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普及型基础课程, 其学术性本身不高。因此中文系教师为获得一定的科研位置更愿意从事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总之, 由于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获得明显的科研成果, 而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制又以科研为主, 因此教师教授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

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出路

在语文教育边缘化尤为显著的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当如何摆脱困境?

第一, 明确学科定位, 将大学语文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应当看到, 大学语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异。在专业技术教育极为细密的理工科院校, 大学语文教育的这种差异性更为明显。说到底, 大学语文教育不是传授技术与知识, 而是传授一种思维方式、感受方式和生活方式。[2]学生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将这种具有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视角带入社会和职场, 从而“敏锐地察知人心之所向, 在事业上对内能团结众人, 对外能灵活地利用人脉。另一方面, 这个思想平台还可以为人提供一个生命休憩的场所, 一种精神力量。”[3]因此, 大学语文教育实际上培养的是一种专业能力之外的社会人际能力和一种达观的职业态度、人生态度。而这三者恰恰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常常被忽视而实际上又是学生职业能力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只有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一门为学生提供人文历练的学科, 大学语文教育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凸显出来。

第二, 从知识传授转向兴趣激发。由于未曾明确大学语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精神为学科特点,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往往以文学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这样一来, 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感受与对高中语文课的感受相差无几。因此, 在明确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 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当转变授课思路———以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取代语文知识的传授。力求“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4]

第三, 加强教材改进与教学方法创新。教授思路上从知识

传授向兴趣激发的转变, 实际上意味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国内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模式区别不大, 也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旨归, 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 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有个性化的创造发挥。加强教材改进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改变大学语文教材千篇一律的面貌, 加强课程的学术性、推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是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又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4]温儒敏.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N].人民日报, 2005-12-6.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困境与出路 篇9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要求模糊

针对普通本科生, 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 对于高职学生也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 唯独对三本学生没有对应的要求, 换言之, 对三本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和普通本科生相同:课程设置相同, 所使用的教材相同, 教学方法相同, 验收要求也相同———四、六级统考。从中我们可以理解教育部的初衷:通过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 假以时日, 逐渐弥补上高考时的差距。但三本学生有其特殊性, 在课程要求上和普通本科生相同显然不科学, 也不切实际。

(二)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生英语底子薄弱, 即使经过大学两年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虽有所提高, 但仍然达不到大纲规定的基础阶段的要求, 四级考试通过率偏低。具体来看, 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词汇量较少, 即便是学过的单词也未必能较好地运用。其次, 在交际能力上,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 学生很难开口说英语。最后是学生的语法和句法知识不足, 阅读时遇到长句和复合句便无法理解, 写作中出现的是中国式的英语, 语法和句法错误比比皆是。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

同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育的色彩, 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 四、六级是关键, 六十分万岁”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外语教学每年逐渐增加的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笔者在长期从事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发现, 很多学生经过六至八年的英语学习来到大学, 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都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 尤其是听不懂, 讲不出, 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三) 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 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任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 缺少学科带头人。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性不够。英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黑板+粉笔、笔记+作业”的模式,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1]。即便使用了多媒体教学, 师生间也缺少交流和互动。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大多数独立学院英语师资短缺, 工作量很大, 英语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 往往是疲于应付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课后留给和学生交流和答疑的时间几乎没有。此外, 英语教师普遍学历职称水平偏低, 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缺乏敬业精神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对策思考

(一) 制定相应的课程要求

在笔者任教的大学, 学生手册中关于英语的课程要求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要重新修订, 从中可以窥见扩招后教学质量的下滑与教育管理部门不断的妥协, 显示出在新形势下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特征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三本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和普通本科生不一样的特点。在此借本文呼吁, 希望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 尽快制定出适应三本学生特点的全新的课程要求。

(二) 实行分级教学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入学水平参差不齐, 简单地按自然班教学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而实施分级教学则可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摸底考试,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将教学班分为快班、普通班和基础班, 各层次所占比例宜为10%、70%和20%。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分班后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针对性强且实用性高的分级教材。对快班学生宜施行交际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扩大学生语言的认知面, 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经过两年的学习应能通过六级考试;普通班的教学应以精读为主, 内容不宜太难, 但比重应大于快班。循序渐进, 通过两年的学习应能通过四级考试;基础班应选派耐心的老师, 课上以复习和巩固高中的知识为主, 平时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 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经过两年的学习, 帮助他们通过应用能力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同时, 分级教学应制定完善的激励淘汰制度, 实行滚动管理:成绩进步显著的可申请到高一级的班级学习, 而落伍的要降为低一级的班级学习。在相互的良性竞争中让学生看到差距, 找到努力的方向[2]。

(三) 全面改革大学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模式

为了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 大学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模式需要全面改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模式应从应试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位置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英语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应由复杂难懂的语法转变到从抓基础开始, 夯实基础知识, 由单纯重视语言本身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3]。笔者认为, 在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一定要着重处理好两对“关系”, 即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关系, 前者要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目的的思想, 后者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应用能力培养上来, 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探索新的英语教学方法, 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四) 构思设置多样性的大学英语后续阶段的课程

当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 (大学一、二年级) 一直备受关注, 而对于基础阶段之后 (大学三、四年级) 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各种原因至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怎样帮助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继续学习英语, 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全方位地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语言磨蚀 (Language attrition, 简称语蚀) , 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 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 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 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大多数人语言技能的丢失是由于缺少使用这种语言的适当语言环境。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完全是一门外语, 语言学习的环境完全是中文的语言环境, 英语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书本和课堂, 而一旦这种所依赖的环境消失, 学生英语能力的减退就是必然的事情[4]。

笔者长期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 发现很多学生在三、四年级时由于没有了系统的学习, 英语水平大幅度倒退。由此看来, 如果英语学习者在四级过后就结束英语学习, 不刻意维护刚刚习得来的英语能力, 其英语的磨蚀会随之出现。为了不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倒退, 学院要加强后续英语教学, 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气氛;课程设置应以培养英语综合技能为主, 加强口语技能。较之普通本科生, 三本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来就欠缺, 因此大学英语后续阶段的教学是对前两年的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的有益延伸、补充和完善。可以根据本院所设专业的特点和师资力量、学生专业结构特点、兴趣爱好和将来的职场需求开设多样性的、各种类型的大学英语后续阶段的选修课程。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受目前独立学院办学规模扩大、专业设置和学生数增加以及后续阶段课程设置需要的影响, 大学英语教师需求进一步加大。而新增加的青年教师往往教学任务普遍繁重, 没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学法和钻研教材。对三本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和教育实践缺乏系统的研究, 其教学水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较大差距。为此, 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注意引进学科带头人, 以带动学科快速发展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学院也应有步骤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培训, 并创造进修条件, 努力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水平, 以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学的要求。

和普通本科相比, 刚刚年满十岁的独立学院还是新生事物, 其内在的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摸索。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还有不少问题, 但对策总比问题要多。随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铺开,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跟上改革的步伐。其教学模式要适应社会和学生的要求, 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分级教学与后续阶段的教学, 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 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指出在课程要求、学生状况、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呼吁制定相应的课程要求、实行分级教学、全面改革大学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模式、构思设置多样性的大学英语后续阶段的课程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以保证教学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安琪.大学独立学院英语教育问题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版) , 2009, (3) .

[2]郑著运.浅谈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8) .

[3]张新元.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 2007, (17) .

上一篇:逆境胁迫下一篇:人类发育与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