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2022-09-11

1 研究对象

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 以“体育锻炼”、“规律性”、“影响因素”、“对策”等关键字查阅核心期刊和硕士论文15篇, 为本文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文献资料和学生锻炼实际情况编制《影响在校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的因素》的调查表。经检验,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研究需求。问卷发放400份, 回收400份, 有效问卷380份。

2.3 数据统计法

首先, 对问卷进行编码之后。其次, 利用EXCEL2003进行录入和存储。最后, 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的现状

根据研究需要, 本文认为规律性体育锻炼指在三个月内, 周锻炼3次以上者, 每次不少于半个小时, 且以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3.1.1 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人数分析。

在400份有效问卷中, 约有44%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体育锻炼很好或较好, 约有56%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体育锻炼不太好或不好。这些学生认为不能长期进行规律性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兴趣和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40%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惰性的原因, 导致不能很好的坚持锻炼。44%的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认为, 其运动时长、频率、强度达不到健身时的靶心率要求。

3.1.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主要集中跑步49%, 打羽毛球16%、乒乓球19%和篮球9%, 7%学生选择了街舞、瑜伽和户外骑自行车。该状况与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项目即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柔力球、健美操、武术、排舞、体育舞蹈、跆拳道、散打、拳击。

3.2 大学规律性体育锻炼的效果分析

锻炼效果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因此, 每次的体育锻炼强度建议到达健身时的靶心率要求。根据和根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的建议, 每周至少5天, 每次30分组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有助于促进个体健康。

因此,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负荷和锻炼次数达不到促进健康的最低要求。

3.2.1锻炼频率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 总体来说, 每周锻炼2次的人数有28.36%的学生, 3次以上者占32.37%。每周锻炼5次以上者人仅占总人数的5.90%。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建议每周至少5天, 每次30分组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有助于促进个体健康。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不达标。

从年级看, 每周锻炼频率在3-4次的人数比例, 男、女是大一>大四>大二>大三状况。锻炼人数最多也是大一新生, 其次是大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对于大一来说, 主要是大一有强制出早操的制度约束, 体育课素质测试要求, 而大三大四的学生没有体育课和出早操的习惯, 同时也没有体育课, 但导致学生对自身身体形象开始注重, 有部分学生开始锻炼, 但是人数较少。因此, 这些制度和环境对学生锻炼次数有着明显影响。

3.2.2 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的时长。

根据规律性体育锻炼的标准和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的运动建议即每次锻炼30分组以上的中等强度来看, 仅有37.42%的人运动时间在30分组以上。62.58%的学生运动时间少于30分组。从年级看, 运动时间在30分组以上的是大一>大四>大二>大三。相对于大一学生来说, 大二和大三学生锻炼时间较短。低于30分组运动人数排名依次是大三、大二、大四和大一。说明, 学生在锻炼时候, 对于合理有效的运动负荷没有正确认识, 因此运动时间相对不足。

3.2.3 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的强度。

运动强度可以通过运动后即刻每分钟心率来反映。比如, 中等运动强度即达到最大心率 (220-年龄) 的55%-69%即刻, 并且运动的时间不能低于30分钟。运动时心里必须达到健身区域的靶心率, 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建议每周至少5天, 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会有助于促进个体健康。根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针对健康成年人修正的强度分级标准进行调查。该标准把运动强度分为:非常轻、轻中等、重、非常重、最大, 其对应的最大心率分别是<35、35-45%、55-69%、70-89%、≥90%、=100%[1]。

通过调查结果, 中等强度运动人数只有27.98%, 中等以上运动强度人数占37.94%。中等以下运动强度人数占34.08%。根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对运动强度的划分, 约72%的学生运动强度不科学。

3.3 影响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3.2.1主观因素。

从自身角度看, 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自我效度和自我约束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动机是一切事物的动力源泉, 是维持个体进行长期的活动, 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心理动力。大学生要进行规律性体育锻炼必须要有最初的动机, 而这个动机里就包含了他个人自身内在需要、外界环境的诱因和兴趣。由于体育锻炼的枯燥性, 在锻炼的过程中, 不由自主的选择退出。根据Bandura的理论, 自我效能除了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之外, 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 以及个体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时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耐力。因此, 自我强有力的约束力和自我效能也是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持久性[2]。

3.2.2客观因素。

人是有惰性的, 尤其是在锻炼开始后不久, 机体还没有适应, 给身体和心理带来种种不适。因此, 需要通过各种方法鼓励, 督促和制约自己的懒惰行为。研究表明:同伴的支持程度, 学校的锻炼氛围, 制度的约束力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规律性体育锻炼的持久性。通过学校层面, 以规章制度和推进规划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走访, 发现各个院系对学生的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

因此, 建议学校可以通过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建立规章制度及重视引导措施来有效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使其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4 大学生体育锻炼缺乏的主客观因素

4.1 该校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运动促进个体健康角度看, 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只有少数人达到促进健康的要求。

4.2 影响在校学生规律性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学生缺乏正确动机, 对规律性体育锻炼的好处认识不足, 学校对于学生课外锻炼状况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制度, 缺乏良性的锻炼氛围。

4.3 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过程看, 学校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同时师资力量没有充分利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对在校大学生规律性体育锻炼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运动强度和锻炼次数达不到健康促进的最低要求和缺乏规律性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原因: (1) 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对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有效引导。 (2) 大部分学生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达不到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个体健康促进的运动标准。 (3) 学校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锻炼况缺乏有效管理制度和干预措施。

关键词:规律性,体育,锻炼,因素,效果

上一篇: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探讨下一篇:大型燃气轮机电厂静止变频器的谐波污染及抑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