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育与遗传学

2024-05-22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精选六篇)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 篇1

关键词:PBL教学法,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是我校借鉴哈佛大学医学院课程改革经验, 经过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建立的, 由遗传学、胚胎学和生殖内分泌三部分组成的整合课程, 开设于二年级下学期。该整合课程以遗传学为基础, 以疾病为中心, 阐述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正常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发生以及异常畸形或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1]。因此, 它是一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 既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拓展知识的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1969年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多伦多Mc Master University首创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用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有效地促进知识整合和能力提高[2,3]。它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宗旨, 因此在我国国内医学教育上的运用日益广泛[4,5,6,7]。我们将PBL教学法应用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中国医科大学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大班250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4人, 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126人, 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入学时采用“蛇形”顺序分班, 因此, 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背景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采用教材均为我校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类发育与遗传学》。

(二)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学时数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 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实验组在学习基础理论后开展PBL教学。

1. PBL教学病例。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 选择典型、简明的教学病例, 这些病例多为来自临床医院的真实病例, 经过教师与临床医生共同的“修整、加工”后成为教学病例。教学病例必须准确、严密、完整, 并且具有代表性 (突出疾病特点) 和综合性 (多学科交互影响) 。例如, 我们在PBL教学中选择了一个真实的Turner综合征临床病例, 包括病史过程、体征特点、临床辅助检查等。学生首先能够根据这些资料, 初步诊断为生殖系统和性别发育异常, 并围绕胚胎发育 (尤其是性别发育) 展开讨论, 归纳出该病胚胎发育异常的特点 (这是第一层次问题) ;接着学生联想到性别发育异常引起的性激素改变, 并进一步围绕性别发育的内分泌基础展开讨论, 归纳出该病性激素水平的异常及其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 (这是第二层次问题) ;随后学生根据性别发育的遗传学知识, 围绕性染色体、X、Y染色质等展开讨论, 归纳出该病性染色体数目异常 (即少了一条X染色体) 的特点, 并提出需要补充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性染色质检测等 (这是第三层次问题) ;最后学生会探讨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 并围绕减数分裂、配子发生展开讨论, 归纳出该病是由于减数分裂X染色体丢失/不分离造成的 (这是第四层次问题) 。当然, 学生也会根据该病性激素水平异常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是第五层次问题) 。因此, 通过PBL教学法, 学生可以由浅入深, 从胚胎学、生殖学和遗传学三方面对Turn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2. PBL的实施过程。

教师在课前2周布置病例, 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搜索等途径, 发掘并提出病例相关问题, 经课堂汇总后在课前1周确定讨论的问题提纲。随后学生自由组织为6~8人的讨论小组, 围绕讨论的问题提纲, 结合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籍或相关网址, 获得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制作PPT。在课堂上, 每个小组以小组长展示PPT, 其他成员帮助补充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讲解, 阐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扩展问题或质疑。教师及时围绕讨论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调整, 并结合病例讲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医学伦理问题,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后, 教师对各组发言进行点评, 并引领学生归纳总结, 巩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梳理知识, 培养能力。

3. PBL教学效果评价。

对PBL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对认知领域的评估和对非认知领域的评估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通过期末考试的论述题或病例分析来评估;后者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 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估。

(三)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 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虽然在考试总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病例分析试题 (满分10分) 方面,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二) 教学效果评价

调查问卷由实验组学生匿名填写, 发放124份, 回收124份, 回收率100%。通过问卷调查, 学生对PBL教学法评价比较高, 认为经PBL教学后掌握知识更系统、更连贯,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总体满意度达到90%以上, 见表2。

(%)

三、讨论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 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因此, 教学过程应彻底摆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互动式”教学。PBL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重点放在创设学习情境、提供相关信息和引导积极思维, 具有互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8,9]。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是我校借鉴哈佛大学医学院课程改革经验开设的整合课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 这门课程是全程采用PBL教学法。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哈佛医学生 (毕业于生物系) 差别悬殊, 所以我们没有照搬哈佛医学院全程PBL的教学模式, 而是在部分教学重点章节开展PBL教学法。这也是在我们的研究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试总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之一。但是, 通过对考试试卷中病例分析题的比较, 我们发现: (1) 实验组学生得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 实验组学生答题内容比对照组更广泛、更全面, 提示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点融合贯通, 建立系统的分子医学理论。来自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验证了PBL教学法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作用。

当然, 在PBL教学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个别学生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表现为不适应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过程中角色的合理转变等提出了更高于传统教学的要求。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完善将极大地促进PBL教学法的发展与应用, 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PBL教学法在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中是可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后通过PBL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广蓉, 李晓明, 陈芳杰, 等.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体会[J].遗传, 2010, 32 (4) .

[2]Kingsbury MP, Lymn JS.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arger student groups:mutually exclusive or compatible concepts-a pilot study[J].BMC Med Educ, 2008, (8) .

[3]Schmidt HG, Rotgans JI, Yew EH.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works and why[J].Med Educ, 2011, 45 (8) .

[4]钱金泽, 刘淑霞, 王立轩, 等.浅谈PBL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6) .

[5]赖雁, 曾俊, 陈登榜.物理诊断学教学中PBL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0) .

[6]方亮, 陈丽华, 金伯泉.医学免疫学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机遇与困境[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10) .

[7]景晓红, 苟兴春.传统教学和PBL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3) .

[8]Hartling L, Spooner C, Tjosvold L, 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22 years of outcome research[J].Med Teach, 2010, 32 (1) .

遗传与人类学论文 篇2

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重要遗传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行为、智能、情绪等各种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规律,人类群体的遗传规律,以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传变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等。

中医遗传学(TCM Genetics)也基本属于人类遗传学范畴,只是它主要择重于人类遗传病方面的内容,而且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医学遗传学。质言之,中医遗传学与人类遗传学拥有共同的研究对策——人们的遗传变异规律,故两者间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兹将两者就人体间的差异(体质)、地域差别和时间生物学节律等方面的论述及相关性概述于后,以期运用人类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去揭示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制宜为中心,兼因时因地制宜的遗传学本质属性。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辨析个体差异及其病候的特点,根据个体的禀赋遗传背景,气质体质类型特点及其对当时当地的疾病反应状态,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和方剂药物,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十分重视先天禀赋,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体质病理学说与体态肥瘦分型论等。

先天性疾病是个体在出生前即形成的疾病或潜在疾病倾向性;而遗传病则是先天性疾病之中因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疾病。人群中估计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15%~20%受多基因病侵扰,约5%~8%的胚胎有染色体异常。

古代中医医籍中记载的先天(遗传)性疾病约有300种。若按病因病机分类,包括先天胎疾(原发性癫痫、先天性肿瘤等)、先天弱证(五迟五软、呆小症等)、先天实证(五硬、锁肛等)和先天畸形(缺肢、无脑等)等四大类。作为一门传统的整体科学,古代中医不可能直接通过染色体、基因改变或胚胎发育障碍来研究遗传病,而是以宏观整体的个体外“象”观察,以笼统的藏象理论、精气神学说解释这些疾病病机。因此,中医对先天(遗传)疾病的研究要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借人类遗传学等学科的方法与实验技术。但另一方面,现代遗传学各科对先天(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与研究思路往往着重于“治已病”,故收效甚微。数千年来中医学在对先天疾病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小儿未生胎养门》对“红丝瘤”的记录,即采用父母辨证并治,辅以饮食调理而奏效。其次,在治疗上立足于辨证论治,追溯禀赋本原与病机,针对个体体质类型而“因(体)质论治”。

综上述知,对于先天性疾病的防治,现代遗传学的长处在于技术手段的先进

与精确性;中医学则强调辨证论治与调理。当今应使两者相互融合而发展中医遗传学,应当移植所长,而克其所短,在先天(遗传)性疾病研究与防治领域大显身手。人类遗传学以及进化生物学、人种学、行为学的现代研究发现,基因型对环境的影响常常是敏感的,众多环境因素都能改变基因型或其表达程度。分布于地球上各个角落的60亿人,主要是因为气象、物候、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及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历代人类遗传物质的结果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文化团体所属的个体,在身材、体型、肤色、体质、抵抗力、常患疾病及疾病转归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如生活于赤道附近的黑色人种与处于北极圈内的土著居民、我国东北人与广东人之间,在体质与患病等方面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地区性的人种差异,已经固定于基因之中,如中国广东人走到全球各处都身材瘦小,且具有鼻咽癌与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易感性。

中医学历来重视环境因素,认为“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是医学的最高境界,而当今医学模式已开始改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几乎是不谋而合的。《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将生命与造化生命的宇宙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把物候现象当作人体生命的外在延伸去观测,用以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指导养生调息和疾病防治。天人相应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无不与古代中国天文、气象、物候与地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运用五运六气论病,子午流注用针,择时辨证用药等都是奠基于该理论上的独有见解。《素问·异法方宜论》明确说明东、西、南、北、中五种地域各有多发病与地区性疾病。后世医家从地域、气候、土壤、水质、生活习惯、病原生物等方面多有发挥。在应用方面,逐渐注意到环境诊断,不同医学流派的地区适应性、用药剂量与药材产地等方面,方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收到较好疗效。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 篇3

(一) 考点题现

例1 豌豆的花色中紫色 (A) 对白色 (a) 为显性。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 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 ( )

A.3∶1 B.15∶7

C.9∶7 D.15∶9

【解析】Aa连续自交三代, 子三代中开白花的豌豆植株占, 则开紫花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9∶7。

【答案】C

(二) 核心突破

1.指导杂交育种

(1) 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 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然后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 留种推广。

(2) 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该性状就能稳定遗传, 便可留种推广。

(3) 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不同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 但每年都要育种。

2.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的分析

(1) 杂合子Aa连续自交, 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2) 根据上表比例, 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图如下:

由该曲线得到的启示:在育种过程中, 若要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显性个体, 则可进行连续自交, 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 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特别提醒:在实际育种工作中, 往往采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办法来加快育种进程。在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情况下, Fn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3.适用范围及条件

(1) 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 适用条件:

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概率相同。

③子二代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考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一) 考点题现

例2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 能判断出显隐性关系的是 ( )

①紫花× 紫花 → 紫花 ② 紫花 × 紫花 →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②中亲本为相同性状, 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③中亲本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且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答案】D

(二) 核心突破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1)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设计实验, 判断显隐性

考点三、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方法

(一) 考点题现

例3 甘蓝型油菜的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 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的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白花 (AABBDD) ×黄花 (aaBBDD) , 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 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 黄花 (aaBBDD) × 金黄花, F1自交, F2中黄花基因型有________种, 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________。

(3) 甘蓝型油菜的花色有观赏价值, 欲同时获得具有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 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自交, 理论上子一代中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________。

【解析】 (1) AABBDD×aaBBDD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DD, 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AaBbDd和1aaBbDd, 对照表格可知其表现型及比例为乳白花∶黄花=1∶1。 (2) 黄花 (aaBBDD) ×金黄花 (aabbdd) , F1的基因型为aaBbDd, 其自交后代有9 种基因型, 表现型分别是黄花 (9aaB_D_、3aaB_dd、3aabbD_) 和金黄花 (1aabbdd) , 故F2中黄花基因型有8种, 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3/15=1/5。 (3) 欲同时获得具有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 则亲代需同时含有A和a、B和b、D和d这三对等位基因, 故可选择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 子代中白花的比例是1/4, 乳白花的比例是1/2, 黄花的比例是1/4×3/4×3/4+1/4×3/4×1/4+1/4×1/4×3/4=15/64, 金黄花的比例是1/4×1/4×1/4=1/64, 故理论上子一代中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乳白花。

【答案】 (1) AaBBDD 乳白花∶黄花=1∶1 (2) 8 1/5 (3) AaBbDd 乳白花

(二) 核心突破

1.基本方法:分解组合法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 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 如AaBb×Aabb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分离定律:Aa×Aa, Bb×bb, 然后按照数学上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重组。

2.基本题型分类

(1) 种类问题:

①配子类型的问题:

规律: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n种 (n为等位基因对数) 。

②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

规律: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 配子间结合方式的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③已知亲本的基因型, 求亲本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与表现型种类数:

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亲本杂交, 子代的基因型 (或表现型) 种类数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 各自按分离定律求出子代的基因型 (或表现型) 种类数的乘积。

(2) 概率问题:

①已知亲本的基因型, 求子代中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的概率:

规律:某一子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按分离定律拆分, 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求出后, 再组合并乘积。

例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 求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和A_bbC_的个体的概率。

先拆分为Aa×Aa、Bb×bb、CC×Cc, 分别求出Aa、bb、Cc的概率依次为, 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应为。同理可分别求出A_、bb、C_的概率依次为, 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应为。

②已知双亲的基因型, 求子代中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概率:

规律:子代中纯合子的出现概率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后, 各对基因中出现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1-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

例 亲本组合为AaBbCC×AabbCc, 求子代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率。

子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纯合子的概率为;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

③已知双亲类型, 求子代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或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概率:

规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1- 亲本的类型。

例 *上例中亲本组合为AaBbCC×AabbCc, 则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概率=1-亲本的基因型概率= 1 - (AaBbCC + AabbCc) =。

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概率=1-亲本的表现型概率=1- (A_B_C_+A_bbC_) =。

(3) 比值问题——已知子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测亲本的基因型 (逆推型) :

正常规律举例:

①9∶3∶3∶1 (3∶1) (3∶1) (Aa×Aa) × (Bb×Bb) ;

②1∶1∶1∶1 (1∶1) (1∶1) (Aa×aa) × (Bb×bb) ;

③3∶3∶1∶1 (3∶1) (1∶1) (Aa×Aa) × (Bb×bb) 或 (Aa×aa) × (Bb×Bb) ;

④3∶1 (3∶1) ×1 (Aa×Aa) × (BB×BB) 或 (Aa×Aa) × (BB×Bb) 或 (Aa×Aa) × (BB×bb) 或 (Aa×Aa) × (bb×bb) 等 (只要其中一对符合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F1自交类型, 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只产生一种表现型即可) 。

考点四、9∶3∶3∶1的变形应用

(一) 考点题现

例4 灰兔和白兔杂交, F1全是灰兔, 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 比例为9∶3∶4, 则 ( )

A.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F2中灰兔的基因型有4种, 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亲代白兔与F2中黑兔交配, 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1/3

【解析】9∶3∶4的比例关系是9∶3∶3∶1的特殊类型, 因此家兔的毛色应由两对等位基因 (假设为A、a, B、b) 控制, 且灰色由双显性基因 (A_B_) 控制;根据F2中的分离比, 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 进一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灰兔) ×aabb (白兔) ;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只有AABB, 占灰兔 (A_B_) 的1/9;F2中灰兔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2∶2∶4, 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是AB∶Ab∶aB∶ab=4∶2∶2∶1;亲本白兔的基因型为aabb, 若F2中黑兔的基因型为A_bb (此时aaB_决定白色性状) , 则aabb×A_bb (1/3aabb、2/3Aabb) →2/3Aabb、1/3aabb, 白兔的比例为1/3 (若aaB_决定黑色性状, 则结果相同) 。

【答案】D

(二) 核心突破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以F1 (AaBb) 为例〕

2.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技巧

(1) 看后代的可能组合, 若可能组合是16种, 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 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写出正常比值9∶3∶3∶1;

(3) 对照题中所给信息, 进行归类。例如, 若其比值为9∶7, 则为9∶ (3∶3∶1) , 即7是后3种合并的结果;若其比值为9∶6∶1, 则为9∶ (3∶3) ∶1;若其比值为15∶1, 则为 (9∶3∶3) ∶1;等等。

考点五、遗传病的判定及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和风险率计算

(一) 考点题现

例5 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 其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所有概率均用分数表示) :

(1)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2) 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_______。

(3) 如果 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 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 请计算:

①双胞胎 (Ⅳ1与 Ⅳ2) 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

②双胞胎中男孩 (Ⅳ1) 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女孩 (Ⅳ2) 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以遗传系谱图为载体, 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概率计算。

(1) 甲病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 且女患者的父亲不患病, 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乙病具有男患者的母亲、女儿不患病的特点, 因此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 ①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 则Ⅱ8有病, Ⅰ3、Ⅰ4的基因型均为Aa, 则Ⅱ5的基因型概率为或;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 故其基因型为AA, 因此Ⅲ2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 是Aa的概率为, 同理Ⅲ1的基因型概率为或, 因此其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 故双胞胎同时患甲病的概率为。②因乙病具有代代相传且患者均为男性的特点, 因此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Y遗传, 又因Ⅲ2患病, 则双胞胎男孩患病, 故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双胞胎女孩一定不会患乙病, 故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0。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3)

(二) 核心突破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2.遗传方式的判定顺序

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 (患者是否全为男性) → 其次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 (母病, 子女全病;母正常, 子女全正常) →再次确定性状的显隐性→最后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3.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图中

(1) 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 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图中

(1) 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 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 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 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5.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 则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1) 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 则该病很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2) 若患者无性别差异, 男女患病率相当, 则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 若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女患者概率相差很大, 患者在系谱图中隔代遗传, 则该病极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同步训练】

1.小鼠中有一种黄色毛皮的性状, 其杂交实验如下,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实验一:黄鼠×黑鼠→黄鼠2 378只, 黑鼠2 398只, 比例约为1∶1

实验二:黄鼠×黄鼠→黄鼠2 396只, 黑鼠1 235只, 比例约为2∶1

A.小鼠毛皮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B.小鼠毛皮的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C.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

D.小鼠中不存在黑色纯种个体

2.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 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 又有黄斑蛇;若F1中黑斑蛇之间再进行交配, 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 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 )

A.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

B.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C.F1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不同

D.F2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中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3.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 F1自交得F2, 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 种, 比例均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种子)

4.已知玉米的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现有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5.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 体色有黄色 (Y) 和灰色 (y) , 尾巴有短尾 (D) 和长尾 (d) ,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后, 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 (胚胎致死) 。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

B.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

C.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

D.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 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

6.下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 Ⅱ4是杂合体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 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 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7.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 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 同学们对该植物的花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 从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 花色中隐性性状为______, 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组。

(2) 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 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

(3) 由B组可以判定, 理论上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_____。

(4) A、B两组杂交后代中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 其原因是______。

8.已知桃树中, 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 (由等位基因D、d控制) , 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 (由等位基因H、h控制) , 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1) 根据组别______的结果, 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

(2) 甲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

(3) 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 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种表现型, 比例应为______。

9.下列遗传系谱图中, 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 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 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对此遗传系谱图的分析, 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性基因。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性基因。

(2) Ⅲ8的基因型为______;Ⅲ9的基因型为______;子代 Ⅳn是患两种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可以通过______手段来确定Ⅳn是否患有遗传病。

10.茶树叶片的颜色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 已知决定茶树叶片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黄绿叶茶树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其中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自交, F1将出现4种表现型, 其中纯合子占______。

(2) 现以浓绿叶茶树与黄叶茶树为亲本进行杂交, 若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则F1只有2种表现型, 比例为______。

(3) 在黄绿叶茶树与浓绿叶茶树中, 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自交均可产生淡绿叶的子代, 理论上选择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自交获得淡绿叶子代的比例更高。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B 6.D

7. (1) 白色 A (2) 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 2∶1 (4) 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 又有杂合子, 因此, 后代中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8. (1) 乙 乔化 (2) DdHh和ddhh (3) 4 1∶1∶1∶1

9. (1) X 隐 常 隐 (2) bbXAXA或bbXAXa BBXaY或BbXaY 1/32 产前诊断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 篇4

对于学生来说生物不算简单也不算复杂。生物主要就是知识点多,概念也比较混乱,没有固定的,比较琐碎。可是生物钟它的知识是很少的,只不过是文字信息部分比较多,你要掌握好基础只是就会很容易的学习生物,下面是对高考生物知识点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一些知识。名词: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语句:

1、单基因遗传病: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b、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d、伴X显性遗传:抗VD性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

4、优生及优生措施:a、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b、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适龄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d、产前诊断。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 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遗传与人类健康的研究 篇5

1 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1 遗传对人类健康的关系

人类的健康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在人类的健康因素中, 遗传因素所占比例为10%~15%, 据统计, 全世界因遗传致病的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15%, 一些高死亡率、高危险性、难治愈性疾病都与遗传有关, 例如肿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而更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染色体异常的分析中, 得出了受遗传影响的疾病数量达到数千种。由此推断, 遗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它是通过从周围的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 并将这些营养物质改造为自身可以利用的能量, 维持与延续生命。而特异的新陈代谢方式取决于生物特别的遗传结构, 因此, 人类健康从某个角度上讲, 可以说是人体原有遗传结构所决定的新陈代谢与人体所处的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的结果, 无论是遗传结构的改变, 还是周围环境的改变, 都会打破正常新陈代谢方式与周围环境之是的平衡, 从而致使疾病的发生, 影响人体健康。

1.2 遗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当前, 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遗传病超过了4 000余种, 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新增100种新发病的速度递增, 这些遗传病中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 3亿名儿童中就在1 500万儿童受遗传病的困扰, 这些先天性的疾病、智力低下的遗传病不但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 还会其所在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学生的负担。

遗传性疾病受个体遗传基因的影响, 这些致病基因在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之间传递, 有些受影响的个体早在受精卵时期就有了致病基因, 这种基因不但会伴随患者终生, 还会通过遗传传递给自已的子女及后代。由于有些致病基本是显性, 容易发现, 治疗与控制易于进行, 对于婚后生育子女方面预防疾病的预防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 而有些致病基因却是隐性的, 不易被发现, 为防治与治疗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也就为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危害。

2 遗传病的特点

2.1 家族内遗传

遗传病是由遗传基因导致的, 而遗传基因的传递只有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进行, 因此, 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不会受遗传的影响致病。

2.2 垂直传递性

所谓垂直传递性是指在血缘亲属间, 遗传基因的传递是自上而上进行, 也就父母传递给子女, 不会发生横向传递的现象, 例如, 姐姐传递给妹妹等。

2.3 先天性

遗传病是由个体身上所携带的致病遗传基因决定的, 而遗传基因最早有从受精卵开始就至于被遗传者体内, 发病原因是由染色体导常, 或是基因突变, 婴儿在出生前的胚胎时期, 或胎儿发育早期, 这种疾病就形成了, 也就是说, 婴儿在出生前就已经患病, 只是有的疾病在出生是没有呈现出发病特征, 只有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被发现, 根究病源, 病因受遗传影响, 是具有先天性的。

2.4 终身性

由于遗传病的是由遗传基因影响, 治愈率较低, 再加上缺少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很难实现疾病的彻底根治, 即使通过饮食控制、内外科技术以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因技术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改善或纠正临床症状, 但是, 个体所带的治病基因仍然是伴随患者终身。

3 遗传病的预防

鉴于遗传与人类健康产生的重大影响, 考虑到遗传性疾病数量的不断增加为社会卫生发展带来的阻碍, 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干预与治疗, 将遗传为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由于遗传导致病患的发生固然可怕, 但是, 如果对其进行必要的预防, 科学的、合理的降低患病风险还是有途径可循的。笔者从几个方面归纳了如何进行遗传病的预防。

3.1 配偶的选择应科学

预防遗传疾病的发生, 要从科学的选择配偶开始, 这也是实现优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自身具有一些致病遗传基因, 在选择配偶时, 最好不要选择具有同种遗传性疾病的人婚配, 这样可以降低婚后子女患病的机率。如果同类具有遗传病基因的人婚配, 其子女患遗传闰的机率会大大提高。例如夫妻二人如果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那么其子女患有高血压病的机率会达到47%以上。除了不应选择具有同样遗传病的人成为配偶之外, 还有一点就是要不近亲结婚, 近亲婚配育有的子女其患有隐性遗传病的机率会高于普遍人群三至五倍。而对于正处于严重遗传病患病期间的病人, 建议先不要生育子女。

3.2 遗传咨询工作要加强

做好遗传咨询工作, 是降低遗传病发生机率的重要方法。建议新婚夫妇都要进行产前检查, 如发现致病基因携带, 或染色体易位, 应对其婚后生育进行指导。虽然很多遗传病都是隐性的, 但是杂合子却占有较高的比例, 如果进行产前诊断中得出结论, 就可以从头胎起, 就对重型患儿的出现进行有效的预防。在进行对群体进行普查与普防时, 确诊病例后, 应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进行干预治疗, 推迟遗传上有缺陷的个体临床发病。对遗传携带者进行检查与预防对遗传病的预防产生积极的作用。所谓遗传携带者是指表型无异常, 但是具有致病遗传物个体, 主要包括隐生遗传杂合子、显性遗传病的未显者、表型尚正常的迟发外显者、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个体4种类型。如果控制这些遗传基因的扩散, 将会对人类健康工程产生重要的意义, 还会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

3.3 新生儿的筛查必不可少

对出生后的婴儿是否患有某些遗传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新生筛查是最有效的方法。筛查主要是通过采取脐血或足跟血的纸片实现。在进行病种的选择时, 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2) 是否会发生致死、致残的严重后果; (3) 筛查方法是否准确而具有实用性; (4) 是否可以治疗所筛查出来的疾病; (5) 是否符合经济价值规律。我国的新生筛查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列入筛查的疾病有PKU、家族性甲状腺肿、G6PD缺乏症几种,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 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4 结语

正是由于遗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遗传导致的疾病的出现对人类健康容易造成重大的危害, 并且由于遗传导致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难治愈等特点, 因此, 更要加强对遗传疾病的研究。遗传疾病的根本消除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除了要提高人民群众的遗传病预防意识外, 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遗传病防治的研究, 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对降低遗传病的发病机率, 减少遗传病基因的传播, 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促进人口身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牟新.中医证候实质与表观遗传学相关性初探[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6) :443-446.

[2]马腾, 徐婧, 杨亚军.山东地区汉族人群15个X-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J].法医学杂志, 2013 (3) :202-205, 208.

[3]蒙宗军.“人类遗传性状调查”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J].广西教育, 2013 (10) :21-22.

遗传性疾病与人类健康 篇6

一、遗传性疾病的特点

1. 遗传性。

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会通过几代人的遗传扩散给很多家庭带来伤害。有这么一个国外典型的例子, 在一个家族中, 有三代人的遗传素质是优秀的, 没有什么异常。后来, 这个家庭中有一个人和另一个智商低下的人结婚, 并且生下孩子, 而这个孩子以后的四代人中一共482人, 其中有143人是低能, 剩余的人基因也并不太好, 而且还会一代一代地扩散。而这个家庭中的另一个人和一个智能正常的女人结婚了, 他们的后代五代496人一切正常出生, 无低能现象。可见, 遗传病具有高遗传力。

2. 先天性。

大多数遗传病患儿都是一出生就表现为相应症状, 也有部分刚出生的婴儿是很正常的,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突然出现临床症状。无论怎样, 他们的病因都是归结到遗传基因本身存在缺陷, 所以, 遗传性疾病也是有先天性的。

3. 终生性。

多数遗传病是难以治愈的, 有终生性的特征。如先天愚型、白化病等。有些疾病若能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有可能缓解症状或避免发病。如苯丙酮尿症的病人, 若能在出生后3个月内确诊, 6岁前坚持低苯丙氨酸饮食, 就能避免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的现象。如果没治好病的基因, 可以通过生殖有害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这些不好的基因将永远停留在病人的体内。

4. 发病率高。

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也很高, 而同卵双生比异卵双生同一种病的患病率 (发病一致率) 大得多。据统计, 人群中患遗传性疾病的人约1/3, 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应当知道, 遗传性疾病并不是一种少有的疾病了, 它也是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预防遗传性疾病

1. 婚配和择偶。

如何预防下一代的遗传性疾病, 在男女青年结婚之前就要慎重考虑和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增多, 我们男女朋友之间的交往婚配, 应当注重这些, 如果我们忽略身体是否健康状况来择偶, 例如与有遗传性疾病的人结婚, 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可能会有遗传性疾病, 并且患病的可能性会提高。所以要养成好的健康习惯, 注重平时的保养, 在结婚之前进行检查, 并咨询。

2. 保健和生育。

(1) 怀孕:这是重要的关键时期。首先我们要知道, 选择一个好的受孕时间, 夫妻双方的年龄要合适。如果女子年龄在35岁以上, 下代患先天性白痴的机会可提高10倍左右, 男人年龄最好不要超过40岁。其次, 流产不到半年的女人不要马上怀孕, 如果连续发生两个以上的自然流产, 应该检查染色体, 确定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 由医生来决定是否再次怀孕。 (2) 生孩子前要去医院做产前检查, 空气的污染、病毒等一系列外部不好的因素会导致以纯物质的改变, 促进遗传病的形成, 因此特别要防止孕妇病毒感染, 药物也不能乱吃, 尽可能避免与有害物质的长期接触, 这是为了保证胎儿的安全。

3.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遗传病在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不同人群不同基因不同体质造就不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有的人在幼儿期就会出现, 还有青春期出现这些症状。如果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就去确诊, 那么也许可以控制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 出生数周至数月可出现拒食, 肝肿大, 白内障与智力发育迟缓等异常。如果能够尽快去医院接受治疗, 停止食用乳制品, 吃一些蛋白质的食物, 那么可以阻止这类遗传冰的发展。因此, 在宝宝出生后, 父母发现异常了, 特别是智力发育迟缓, 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所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体检显得尤为重要。

遗传病在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不同人群不同基因不同体质造就不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有的人在幼儿期就会出现, 还有青春期出现这些症状。如果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就去确诊, 那么也许可以控制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 出生数周至数月可出现拒食, 肝肿大, 白内障与智力发育迟缓等异常。如果能够尽快去医院接受治疗, 停止食用乳制品, 吃一些蛋白质的食物, 那么可以阻止这类遗传冰的发展。因此, 在宝宝出生后, 父母发现异常了, 特别是智力发育迟缓, 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所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体检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么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 日常生活节奏要有规律。

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人类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 面对着压力, 会出现疲劳, 这是一个显著致病因素。所以我们应当给自己一颗好的心态, 工作无论多忙, 一定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 经常按摩自己身体各个部位, 缓解压力, 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如健身, 让每个部位稍微运动一下, 让体育活动释放心里压力。当然更加重要的是, 要有一个好的睡眠, 少熬夜, 多休息, 要知道没有睡眠是没有一个好的身体, 劳逸结合。

2. 营养要懂得搭配。

现在生活中人们都不注意饮食问题, 随便瞎吃, 以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我们吃的食物当中, 没有一种是可以提供人体所有需要的营养物质, 所以我们进食的时候一定要有多种食物构成, 荤素懂得搭配,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要均衡。控制总热量, 每餐8分饱刚刚好, 一天总热量控制在30000卡/千克程度;要懂得平衡膳食, “全面、均衡、适度”, 任何食物不要过多去吃, 每一样吃一点, 这样身体都能吸收一点, 可以满足身体对养分的需求。

3. 适当增加体能训练。

面对现在生活节奏快, 人们很懒得运动了, 很少锻炼身体, 因此导致身体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生病。人都说生命在于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与身体来锻炼, 可以大大消除疲劳, 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这两个方面是保证生命健康长寿的重要元素。缺乏锻炼容易引发肥胖症, 心血管疾病与骨质疏松症等不良症状。所以,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体育锻炼需要毅力坚持, 运动量适可而止就行。至于在体育锻炼项目不可强求, 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运动, 例如多走路, 爬楼梯, 体操, 慢跑, 太极拳与气功, 其运动量也要因人而异, 总之要适中, 一般运动后, 微微出汗, 冬天身体保暖, 不要过于重负运动量, 可以适当调节自己。

4. 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现在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各种生活习惯问题, 因为这些都影响着自身身体健康。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前洗手, 夏天勤洗澡, 多换衣服, 多剪指甲, 不要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尤其是不要吸烟, 少饮酒, 多喝热水, 碳酸饮料要适度, 这些都有益于身体健康。烟草中有很多致癌的物质, 其中最多的是尼古丁, 那是肺癌的罪魁祸首。自觉地养成不吸烟的习惯, 不仅有益于健康, 而且也是公共健康理念的体现。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 适量饮酒能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血管, 缓解疲劳, 但每次应少量, 不提倡饮用白酒, 红酒。茶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 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 是抗癌, 降脂, 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与抗衰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变快, 医学的任务不仅仅治病, 服务对象也不单只是病人, 可能是更多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 因此, 为了自己, 每个人都需注重身体健康, 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波.遗传性疾病的防治原则[J].遗传学讲座, 2011, (11) .

上一篇:大学体育的困境与出路下一篇:扩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