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入策略

2024-05-21

文化导入策略(精选十篇)

文化导入策略 篇1

1. 课程设置

在日语课堂中, 教师通常会利用一篇日语课文来讲解很多复杂的语法内容, 这些非文化课程主要集中在一些基本的领域, 比如语音、语法和词汇, 这些内容的复杂性是很难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的, 而且面对这些课程, 教师通常会采用练习的形式, 这些应试能力的培养形式并没能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相反, 学生在这种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感到乏味, 而且因为缺乏灵活性, 学生很容易在实际的操练中产生错误。

2. 思想观念

文化课程的学习很难快速地看到效果, 但是学生很容易对文化课程产生误解, 他们认为了解一国的文化并不能帮助自己顺利地通过一些专业考试, 而且也无法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交际情境中去, 这些消极的观念都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的深入开展。得体的语言交流仅仅靠一些语法知识是不够, 因此交流的顺畅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规则, 教师要转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看法, 充分发挥文化课程的作用。

二、文化导入在日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日本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 很多学生对日本文化的认识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印象中, 而且受到两个国家间地理位置的影响, 很多国人都会忽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因此在日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一直以来, 日语教学中对日本的历史、漫画和文化涉及得比较多, 这些知识性事务的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他们的交际习惯用语, 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改变在交际中的惯用思维模式。文化的导入可以使语言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 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会导致严重的交际障碍, 很多交际的案例都说明文化的误解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三、文化导入的策略与方法

1. 课堂中的文化导入

(1) 词汇解说。在学习日语词汇时在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变化, 日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自己特色, 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委婉的语气来交流, 而且会给人造成比较模糊的感觉, 这受他们交际时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学习肯定和否定的句型时要对一些关键的词汇进行详细地解说, 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学习日语初级知识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人称代词的区别, 很多代词的含义不仅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而且在不同语境或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文化的影响。因此仅仅讲解表面字意并且会拼、会读是不够的, 还要把这些词汇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深刻了解其文化内涵。

(2) 语法解说。语法的解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环节, 在一些具体的语法中, 不同的使用情况可以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变迁。学生的生活环境会导致他们很难理解并且正确使用日语中的语法, 而且不同种类的上下关系都需要在语法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讲解语法知识之前进行相关文化背景的传授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3) 篇章解说。在学完一些日语的基本知识后, 学生需要学习一些文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然而很多学生在精读课文这个环节时会很容易出现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很难靠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的, 他们渗透着很强的文化性, 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文化信息, 这些文化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上一个台阶。

2. 课外的文化导入

(1) 开办讲座。开办主题讲座是一次文化知识的整合,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情况来选择讲座的形式, 而且讲座能够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的形式可以激发浓厚的文化学习兴趣。

(2) 与日本人交流活动。学生在日常的日语学习中很容易产生一些疑惑, 而且缺少实际运用的机会, 因此学校要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在课外可以通过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和日语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还可以邀请日本友人到学校参观交流, 这样学生才能有机会通过交流来解决在日语学习中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日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日本文化的导入策略, 来完善传统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欲晓.高职特色日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3) .

幼儿教学导入策略 篇2

幼儿美工教学导入环节:在幼儿园的美工教学中,教师选择一种合理的引导方式,使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美工的兴趣、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能力的过程。

导入环节有效性: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富有艺术性的指导,并把它们和幼儿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巧”、“活”、“实”等适切、有效的导入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美工创作。

(二)导入环节的策略

幼儿园美工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是教师在组织与开展美工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幼儿园美工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目的在于引起幼儿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灵活多样地导入方式,将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能促进幼儿大胆创作。

1.导得“巧”,激发兴趣

3岁~6岁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把有趣的美工教学和美妙的语言导入相结合,可以激发幼儿产生对美工教学的浓厚兴趣。

(1)儿歌导入

儿歌生动形象,顺口好记。用儿歌导入可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对于幼儿来说,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幼儿自发地和主动地学习的愿望。如小班美工教学活动《汽车修理师》,教师自编了一段儿歌:“螺丝钻山洞,套上大轮子,戴上小帽子,跳个圆圈舞,转呀转呀转,轮子装好了或者汽车修好了。”通过这段儿歌引出了螺丝螺帽,让幼儿直接的感知应该如何安装汽车轮子,并且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中,孩子们在做汽车修理师时,一边念,一边安装轮子,导入环节的这一段儿歌,给幼儿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故事导入

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故事形式导入活动,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其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例如:小班美工教学活动《羊羊帽》,教师以故事进行导入:“今天早上,我收到了一封村长的信,说邀请我们小朋友去羊村参加聚会,你们想去羊村吗?不过啊,有一个要求:要我们带上羊羊的头饰,才能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羊羊的头上有什么?是怎么样的?”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在之后的示范过程中,幼儿愿意主动探索,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

(3)设疑导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由于幼儿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让其感到困惑的事物总是很多,他们一旦察觉事物变化与自己的预期有出入,疑惑也会随之产生。如果巧妙地设疑问难,使幼儿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徘”情绪,那么幼儿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他们会为了寻找新信息解决问题而将自己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此策略时,悬念的设置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引发悬念的材料应贴近幼儿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为切入点,引导幼儿积极活动。如大班美工教学活动《会滚的盒子》,在导入环节教师设疑:如果把二只纸盒同时站在斜坡上手一放掉可能会怎么样?以悬念作为触发点,用设问、提问的方式布设悬念,使幼儿置身于困惑之中,从而激发幼儿的思维。然后通过讨论:为什么一个能翻跟头,一个只能滑下来?请孩子们猜一猜,这里面可能会有什么?疑问环环相扣,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然后孩子们带着好奇心,非常乐意的进行制作。

2.导得“活”,趣引新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幼儿园孩子,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

3.导得“实”,直观平实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导入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通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得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日益频繁。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办奥运成功后,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在开放、发展的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即使接受过几年正式英语教育并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大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能力上仍有欠缺,他们或者根本不敢开口说英语,或者与西方人交流困难重重,闹出不少笑话,这种低效力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误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良效果。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为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非常重要。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正确处理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在近年来使用十分频繁。比如: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尽管人们都使用“文化”这个词,但对于它的含义的理解并不相同。Sapir认为:“文化是社会继承的行为与信仰的总和,它决定着我们生活的性质。”Kluckhohn认为:“在人类学中文化指一个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胡文仲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它既包括信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它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总之,语言不只是一组组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是某种特殊文化和生活哲学的象征。这就好比是血肉之躯和灵魂之间的关系。所以除了学习英语本身的语言知识以外,还应了解英语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的障碍,从而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进行得体、有效的交际。而无视语言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英语学习,就恰似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绝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因此,英语教育要特别注意目的语的文化教育,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3语言要素与文化

(1)词汇与文化:语言学家莱昂斯(J,Lyons)对词语文化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背景,所以表示同一事物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词义有的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而自称。而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给人类带来灾难,令人感到恐怖之意。又如“狗”,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狗肉十分反感。而在汉语中,“狗”一般用于贬义,这从汉语中的成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等。

(2)语用规则与文化: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詞汇,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交际中断。但是,仅仅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还并不能保证顺畅地交际。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会运用一套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见面如何打招呼、如何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等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这些文化习惯的差异往往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有的中国学生用“姓”作为对于一位英国外教的称谓,他的全名是John Stevenson,学生理应叫他Dr Stevenson或John,但有的学生直呼他的姓,叫他Stevenson,这引起了这位英国教师极大的不快。在汉语中“老张”、“小王”、“欧阳”作为称谓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英语国家用“姓”作称谓只限于很少的几种情况。

(3)语法与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自语言的语法上也会留下深刻烙印。因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由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决定的,后者也属于文化之列。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Hypotaxis)。英语中的句子以形统意,结构严谨,差异关系完整。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汉语中的句子以意统形,形态松散,内容完整。

三、问题的解决途径:加强文化导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树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观。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我们应改掉以往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运用的做法,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英语教学,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要求教师不仅应当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而且还应当有本国和英语国家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培养、改进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对英语及其母语(汉语)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

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加强词汇文化内涵教学,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除揭示单词和成语的表概念部分的词汇意义外,还要涉及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词源典故。其次,加强文学语言教学,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长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提高阅读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读物,不断拓宽知识视野,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全面。比如,阅读课中教师可根据课文涉及的内容向学生输入反映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词汇、修辞及语篇等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蕴涵,则结合语言点的讲解同步传授给学生。英语视听课也是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教师可选择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按照不同功能意念分类的声像教材,如《走遍美国》、《跟我学》等教学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诸如购物、问路、就餐、就医,如何问候、称呼以及握手、告别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情景表演等,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到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文化知识。

3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往,通过轻松的个人间的交往会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汇演、英语演讲比赛,排练英文短剧等,使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均得到提高,也可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英美文化知识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也会有所增强。

四、结束语

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 篇4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内容

1.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传授

我们要根据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和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 构建适用于文化导入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体系, 包括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新内容, 与学生发展及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学习内容, 丰富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资源储备。文化导入的相关内容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族文化, 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了解东西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 不会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造成理解文章的困难和误解。

2.词汇教学的文化内涵传授

词语、词组、习语、谚语等是每个民族语言、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 体现了该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单个的词、习语、成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只注重形式, 知道其表面的意思,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不能真正理解语言背景涉及到文学、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会给英语语言的顺利交流与应用造成一定障碍。比如finished一词有两个自相矛盾的意思:完成的和失败的。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翻译:Are you finished with that drill?你的那个练习做完了吗?This financial crisis means that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policy is finished.这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败了。又如dragon,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 是帝王的象征, 中华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 而在西方dragon则是罪恶、邪恶的代名词, 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

3.课外阅读的文化传授

文化的学习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可能全面, 课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 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 吸收和体验外国文化, 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 包括英美概况、圣经故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及文艺作品等, 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开阔眼界,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及措施

1.课堂直接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直接输入文化背景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 把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运用到课堂上, 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 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 进行专门讲解, 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 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了教授文化的目的, 又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了课堂气氛, 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8 Birth of Bright Ideas课文讲述的是灵感产生的问题, 课文内容比较抽象, 但运用了列举、对比等说明手法, 结构合理, 条理清晰。文中提到了Rene Descartes, 阐明了他的著名理论Cogito, ergosum---Ithink, therefore I exist. (我思故我在) 教师在解释这个理论时可以以小视屏的形式, 直接导入笛卡尔的一生, 他的理论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明白这句格言可以作为到达某种知识的第一步论证。

2.中西文化比较

比较法是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结构之间的异同,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如文化中的习语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 约定俗成的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 不肯轻易改变主意, 在汉语中说犟得象头牛, 在英语中是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象头骡子) 。因此, 不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 引起歧义, 造成误解。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9单元Premarital Agreements一课中谈到了婚前协议的内容和婚前协议签订的注意事项。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婚前协议在西方已经被广泛接受, 但是在中国结婚前就商议离婚后财产的分配问题的现象还不多。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理解婚前协议的实质:Romantic love has no bearing on this process, say these lawyers, who consider prenups to be business agreements. (婚前协议是一个商业协议, 浪漫的爱情与此过程无关) 。教师还可以由此让学生讨论婚姻中最重要的因素, 并分组来进行讨论, 写出演讲讨论的提纲, 甚至还可以分组来辩论婚姻的真谛。

3.设计学生参与环节, 加强文化实践。

该方法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思索、讨论、归纳两种文化的特征, 分析他们对英语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感受, 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文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文化演讲、唱经典英文歌曲、背诵英语谚语、英语短剧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 丰富课堂的教学环节。学生进行这些环节时能自然而然地寻找合理有效的文化信息并加以发挥, 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1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 课文讲述的是吉米和他兄弟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学生要明白Jimmy’s Life is a misery because he was born with brain damage;meanwhile, he is lucky because h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around all through his life. (吉米的生活因为他出生时大脑受伤是悲惨的, 但也因为周围的人们对他的深爱而又是幸运的) 。学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就布置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了英语短剧, 学生们不仅熟悉掌握了课文的篇章, 而且也获得了完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情怀。

4.利用多媒体、校园网和移动手机网络等教学手段。

通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形式, 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用图形、图像、动画、音乐等各种信息刺激学生感官, 把学生置入了一个国际语境之中, 突破课上听讲、记笔记, 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等固有的传统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外国文化的情境, 创造出外国文化的环境, 达到英语学习的直观性、时尚性和全新性。

浅谈导入技能设计策略与应用策略 篇5

一首歌能否出名要看其前奏,一筐甜瓜是否卖的出要看王婆的忽悠,一堂课是否叫响就要看其导入新课的水平.一、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俗语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导入技能设计关系到整节课的先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要依据下面的策略来进行,以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1、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教学目标,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通过导入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学?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能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教学内容。不要让导入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是要使导入成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

2、相关性:

导入的相关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导入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抓新,温故而知新,提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引起学生好奇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二、导入技能应用策略

教师在新上课或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要恰当地应用导入技能,把握好导入的时间,同时,要在导入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1、导入的时间要适宜。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时的语言要力求简明明了,切忌冗长拖沓。因此在导入时一定要合理取材,控制好时间,用简洁的语言,力求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力避漫无边际,喧宾夺主。

2、调动课堂气氛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它往往有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的作用。要实现这样的作用,导入的设计很重要,同样,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导入的设计也很重要。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有时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师生之间会有一定的心理距;有时受气候或其它原因有影响,学生精神状态或情绪不佳。这时,教师要用一些技巧从感情上靠近学生体谅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文化导入策略 篇6

关键词 日语教学 文化导入 必要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日语教学同样如此。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发现有很多学生,语言学知识很好,也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在跟其交流的过程中却屡屡碰壁,实际上这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常识造成的。反思日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的渗透,这可以说是造成学生出现沟通障碍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必须把文化导入放在和语言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1 何为文化导入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谓文化导入,是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2 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2.1 文化的导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语言知识

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过多地强调词汇、句型的意思及用法,很少会在课堂上有文化延伸。其实,日语的很多词汇、句型都蕴含着丰富的日本民族文化内涵,缺少这一部分的背景知识,是很难真正掌握好日语的。

以词汇教学为例,有一些词汇,如果我们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么对于我们更好地记忆和运用都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日语中「花」这个词指的是各种花,但是还有一个词「花見」的「花」却特指樱花。这是为什么呢?从远古时候起就特别钟爱樱花,每到春天樱花烂漫的季节,就会成群结队边赏花边饮酒作乐、吟诗作赋,「花見」这个词也就专指赏樱花了。由于其对樱花的特殊情结,日语中出现了很多以「桜」开头的词语,比如「桜餅」(樱叶饼)、「桜漬」(盐腌樱花)、「桜湯」(樱花茶)之类,这些都是与樱花有关的。还有一些词语与樱花没有关系,但是也是以「桜」开头,比如「桜肉」(马肉)这个词,在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马肉要称为「桜肉」呢?这又要涉及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了。从历史上来说,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日本社会曾经禁止杀生,于是便形成了以隐语去指牲畜肉的习俗。切割马肉时,马肉一旦与空气接触了,就会变成近似于樱花的颜色,而「桜肉」又正好是在樱花盛开的时候最好吃,所以就叫「桜肉」了。了解到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后,我们在记忆「桜肉」这个词汇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由此可见,在讲解词汇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词汇背后的文化常识,对于帮助学生记忆词汇是很有帮助的。

2.2 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会语言功底扎实,沟通就不存在问题。其实不然,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克服彼此间的文化障碍。正如语言学家沃尔夫森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會语言学的相对性。”以日语为例,日语很流利的学生在跟日本人交往时未必就能很顺利,很多都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沟通的困难。例如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常不愿意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而是会委婉地说:“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我将把贵方的意思尽快向领导汇报”。这样的回答往往会让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感到不置可否,实际上这就等于明确的拒绝。日本人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为了保持“和”的局面,导致平时日语在语言上的表达也是谨慎、恭敬、暧昧的。如果缺乏对这一文化背景的了解的话,在和日本人沟通的时候是很难把握其真正的意思的。由此可见,为了保障沟通的顺利进行,学习一种外语时,对这一语言所依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必须有所了解的。

2.3 日本文化的导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日语教学着重于词汇、句型以及课文内容的讲解,这样的课堂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机械化地记笔记、背句型,课堂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不易接受。把文化渗透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可利用的有效因素,在日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育正是很好地利用这一因素为教学服务。

3 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

3.1 课堂内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文化导入

不管是精读课还是听力课,都可以在词汇、句型以及课文内容的讲解中插入对日本社会文化的讲解。以日语的授受关系为例,日语中的授受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给别人东西时,要用「やる」、「あげる」,我得到别人东西时要用「くれた」、「くださった」,此外还有「もらう」、「いただく」。在讲解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文中一个“给”到日语中要变得如此复杂?这其实隐含着日本人强烈的恩惠意识,不同的动词的使用上也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恩惠的敏感程度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了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所形成的“施恩”与“受恩”的关系。这样的文化知识讲解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语法的同时,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导入时,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观察日本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比如《新编日语》第二册第四课「食事」,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日本人喜欢吃的各类食物,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饮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3.2 课堂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异国文化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以及日语文学作品等来获得日本社会文化相关信息。也可利用外籍教师,举办日本文化相关的讲座,介绍日本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节日,比如女儿节、盂兰盆节等等。鼓励学生主动与外籍教师交流,获取异国文化知识。

3.3 优化课程结构,扩充学生知识面

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以精读课、听力课以及会话课等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增设日本文学欣赏、日本社会文化、中日文化比较等课程,扩充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播文化,文化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主动更新知识,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感。

总之,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把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融入其中,使语言教学和文化导入同步进行。让学生了解到日语背后的文化现象,在了解文化中学习日语,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晓冰.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文化导入策略 篇7

民俗语言文化的涵义

有关民俗语言学的概念, 曲彦斌在其著述《民俗语言学》 (增订版) 中进行过阐述:“简而言之, 所谓民俗语言学, 就是研究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 以及语言与民俗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的一门实证性人文科学。”民俗语言文化是对民俗语言及其民俗语言文化现象的总称。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民俗语言文化导入主要指的是在语文教材中讲述涉及的民俗事项以及在教学中运用民俗语言或民俗文化现象以达到直接或间接传承传统优秀民俗语言文化并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

导入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职语文课要通过民俗语言文化教学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 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并进行文化创新。

课程导入引用民俗语言文化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更是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过程。现今语文课面临诸多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相对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匮乏。语文教师不可能面面俱知, 但可以在某方面突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语文课的课前导入一定要仔细研究, 事先设计。由于民俗语言文化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可以利用进行课前导入,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例如, 我们在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纶巾”这个民俗语汇时, 可以给学生延伸讲解纶巾文化。纶巾即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 又名诸葛巾。《汉典》解释其为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头巾,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 故名。《三才图会·衣服一》:“诸葛巾, 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 执羽扇, 指挥军事, 正此巾也, 因其人而名之。”可见, 纶巾在当时是一种很流行的佩戴物。通过给学生讲解, 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运用民俗语言文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学生的记忆规律, 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民俗语言文化进行辅助教学。当前, 语文课逐步成为很多班级的学生一起上课的大课, 教师讲授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单一的“独角戏”讲授模式必定与教学改革相违, 导致学生消极对待甚至抵触。所以, 语文教师可根据时间为学生合理安排讲解内容, 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浓厚、热烈, 富于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学生在感受民俗语言文化, 受到人文精神熏染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喜欢祖国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文化也是民俗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一般都喜欢上网, 在网上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传递信息, 深深受到网络语言文化的影响。上课时可以讲解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网络民俗语汇及文化知识, 吸引学生兴趣。如与“门”有关的新词, 与“最美’有关的流行语等等。这些与学生生活很贴近, 容易引起共鸣, 起到积极的效果。

课外导读选择民俗语言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因职业的定位取向, 其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与技能相关的, 所以无论课内还是课外, 学生中除了爱好者之外阅读人文性教育读本的相对很少。因此, 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民俗语言文化方面的课外书籍,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扩大视野。图书馆要适量增加一些民俗语言文化类书籍, 便于学生借阅。语文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参考读物, 如《民俗语言初探》 (肖建华著) 、《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 (黄涛著) 等。

开展学术讲座论述民俗语言文化语文教师除进行上述民俗语言文化导入外, 可以通过学术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并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进行专题讲述。由于讲座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 学生可以更进一步深入了解, 对于学科的知识和前沿问题进行初步感知和认识,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可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民族精神。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学术氛围相比普通高校不浓等因素的影响, 学术讲座开展的不是很多, 所以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讲座长效机制, 使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讲座, 加强教学研究。

高职语文教学传承民俗语言文化的策略

语文教材需开设民俗语言文化赏析专题高职语文课的教学要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价值取向等教育为一体, 因此, 高职语文教材的开发要积极体现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开设民俗语言文化赏析专题单元, 促进学生民俗语言学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师需积极学习民俗语言学理论新成果高职语文教师是民族文化的传授者和指导者。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课堂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于其基本素质的要求不同于其他教师, 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相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储备, 并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熏陶。

学生要努力学习传统优秀民俗语言文化知识民俗语言文化涉及知识面很广, 包括语言中的民俗现象和民俗中的语言现象, 以及语言与民俗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学生虽不必作深入研究, 但有必要对社会上经常用到的民俗语言自觉学习, 比如常见的一些含有民俗事项的成语、歇后语、俗语、流行语以及网络民俗语言等。通过学习, 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扩大, 知识底蕴自然会增加, 无形中会受到教育, 这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

高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民俗语言文化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 高职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和研究与民俗语言文化结合的切入点,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民俗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高职语文教学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语言文化导入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人文性教育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从民俗语言的涵义、教学导入、文化传承等几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民俗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 (修订版)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5]闫晶.高职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

[6]艾娣雅.语言与民俗[J].语言与翻译, 2000 (4) .

[7]龙生祥.民俗文化与汉语教学[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文化导入策略 篇8

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社会各界对高考成绩的要求高。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导入英语文化,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笔者梳理了长期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体会,结合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论述,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坚持实用性原则、与融合语言教学的原则和结合汉语文化的原则

英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文学艺术、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其内容丰富多彩,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我们在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时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导入那些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真正有益的内容。文化教学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应渗透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之中,与语言教学相融合;还要注意和汉语文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发现母语和目标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英语文化导入的意识培养

加强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文化意识。教授学生词汇和语法框架的同时,还要把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教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教材模块5 Unit 14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联系中国和英语国家职业认同的不同文化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讨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年中的中西方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每一个节日的背景和风俗习惯。久而久之,师生就能在英语课堂上养成英语文化导入的习惯。

三、准确把握文化导入载体,做到语言能力和文化习得双赢

1.依靠教材,拓展英语文化导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教学材料能够很好地体现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听说读写任务都能够很好地在跨文化学习中得到实现。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依靠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完成听说读写任务中充分导入英语文化,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中西文化有效交流和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精彩课堂。

2.尽可能的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导入英语文化。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教学。特别是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出现一些如同时态、人称和礼貌原则的语用错误。这些错误大多是因为学生在英语语言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上缺乏跨文化意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环境,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3.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英语文化的导入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语法;要让学生从文化上了解中西方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掌握英语语言表达方式的语法规则,减少中国式英语的语法结构错误。

英语中一些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其文化内涵往往却很丰富,和汉语的语言习惯也会很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语言文化的视觉来学习英语词汇。例如,“president”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意思不一样;汉语中“农民”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英语中却根据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由于中西方民族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不同,其词汇的使用差距很大,只有带着跨文化意识学习才能准确把握词汇的运用。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典故和短语是英语国家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英语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才能理解和掌握。

4.在英语选修课和课外英语活动中导入英语文化。开设有趣的英语选修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以此为媒介向学生传递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歌曲和英语影视剧欣赏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适合每一个学生参与的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情景剧表演等等,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习得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文化导入策略 篇9

大学英语是大学基础学习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 导致学生频频产生语篇理解错误或语用失误。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一规定强调了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英语文化教学, 跨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文化导入的便利。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现代理论语言学包括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或转换生成语言学一直影响着我国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因此, 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却说着让外国人费解的“Chinglish”, 常常出现因文化障碍而碰壁的文化休克现象, 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大学英语课程的重点是语言教学, 但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 虽然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现象十分感兴趣, 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语法、词汇知识点多, 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常常忽视了相关的文化知识, 而文化导入教学也往往仅局限于教师简短的文化背景介绍和部分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的课后零星学习。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根据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 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文化导入不仅使枯燥的语言课程充满趣味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合作与讨论, 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继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 如何利用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并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值得思考和研究。

二、基于网络坏境下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文化导入策略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时非常有限, 文化教学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应多鼓励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 要以学生为中心, 遵循相关性, 适度性, 循序渐进等原则, 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 课前预习文化导入策略

学生应在课前对课程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充分预习。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网站, 布置预习任务, 搜索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让学生带着任务欣赏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报刊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中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 学生可以按要求搜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 并结合经历发表自己对美国人和文化休克的认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文章的理解。

英语文化网站数量众多, 如:http://www.english.cn, http://www.exam8.com, http://www.crossculture.com, http://www.guardian.com.uk/,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http://www.chinadaily.com.cn等等。这些网站上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又吸收融入文化知识, 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和东西方文化差异, 提高文化素养。

(二)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把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文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比如引导学生观看英美原版电影片段, 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文化知识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有直观的感受, 从而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有效进行文化导入。

在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化导入时,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特点查阅相关的中国文化, 启发学生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 总结不同文化特征, 从而增强学生对汉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提高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更深刻地了解母语文化, 这样学生就会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自主进行文化对比, 提高了跨文化意识。比如, 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Marriage Acrossthe Nations”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展示在网络上搜索的中西方在问候、颜色、称赞、忌讳语、姓名、饮食、着装、思维习惯、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比较学习, 既让学生了解了英美人士的风俗习惯, 也进一步了解了本民族的习俗, 从而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课程的教材中常常有一些内容直接来自影视剧本或者排成影视剧的小说, 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认识的深化, 促进对文化坏境中语言的理解。比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六课“The Monster Are Due on Maple Street”就是一个剧本,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在网络上欣赏这部情景剧, 然后在听说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来排演情景剧, 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西方戏剧文化。

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所选的网络资源应该与教材内容相关。教学中, 文化导入应当根据课程内容有所筛选和侧重。篇章、语法、词汇知识是不容忽视的基础, 网络资源的文化导入处于辅助地位, 不能占用过多课堂时间。

(三) 课外文化导入策略

课堂教学只是重要的学习和实践场合之一,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小部分的文化输入, 而由于课堂学时的限制, 文化导入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外, 学生课堂之外的大量学习和实践才是外语学习成功和文化有效导入的重要保证。因此, 课后文化导入的策略更显重要。

学生在课后应按教师要求,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进行文化知识学习, 进行听力、对话、阅读和写作等练习, 这样也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后练习方式。大学生当中绝大部分人都开通了QQ空间、新浪博客或者新浪微博, 他们会经常登录网络, 发表日志或微博表达看法或者浏览好友的空间或者微博, 教师应利用这些工具引导学生课后进行中西文化主题讨论, 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弥补课堂上文化知识输入不足, 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

此外, 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比如英语原声电影话剧排演, 语音语调模仿大赛等等, 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 这些活动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三、结语

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第二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实质是文化的学习,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单纯的语言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的, 所以外语教育者及第二语言教育界应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导入提供便利,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积极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 并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熟练掌握多媒体网络应用技术, 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文化导入,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方冬梅.网络环境下的文化导入策略与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吴云龙, 罗荷香.高职英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策略与方法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石进芳, 刘庆雪.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文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文化导入策略 篇10

就大学英语文化导入而言, 其原则较多,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用性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应当重视与课文之间的关联性。简单来讲, 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 应当与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 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了解, 并尽可能与语言实践相结合, 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文化的兴趣, 而且又不至于使英语学习枯燥乏味。

(二) 阶段性原则

所谓阶段性, 就是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进行了解, 这样有利于确定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三) 适度性原则

简单来讲, 就是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应当具备一定的适度性。教师在对文化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应当掌握好一个度,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细致讲解, 而是应当选择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还应当处理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注意两者之间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并没有好坏之分, 不要盲目抵制西方文化。

(四) 科学性原则

所谓的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 应当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实施, 这样能够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

二、利用希腊神话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意义

就希腊神话而言, 其不仅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起源, 而且还对欧美近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西方人在对食物进行赞美时, 常会说tastes like Ambrosia, 而Ambrosia一词便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奥林匹斯山。学生想要真正理解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意思, 就必须对其由来有所了解, 并且还应了解与之先关的一些传说。而利用希腊神话进行文化导入, 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知识面, 并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提升对西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这有助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下面本文以希腊神话为例,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进行研究。

三、以希腊神话为例的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

(一) 透过希腊神话看文化导入的本质

在整个英语词汇当中约有80%左右的外来词汇, 其中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所占的比例最大。了解这些词汇当中文化内涵, 能够使进一步增添学生记忆单词的乐趣, 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如Flora。该词原为希腊神话中花神的名字, 她嫁给了风神Zephyr。风神送给花神一座开满奇花异草的花园, 当春天到来时, 两人便会携手在园中漫步, 但凡他们所过之处, 便会百花齐放。Flora在现代英语中被译作植物, 尤其产生出来的衍生词有flower, floral, flour等等;再如Chronos。该词在希腊神话中是宙斯父亲的名字。当时他害怕子女反抗自己, 便对后代进行吞食, 好比时间吞噬一切一样。为此, chron这一字根又被译为时间。尤其产生出的衍生词主要有chronic (慢性的、耗费时间的) , chronology (年表) ;Titan。该词在希腊神话是巨人族首领的名字, 译为泰坦, 又被称之为大地之子。在现代英语中止一些重要人物或是强壮高大的人, 衍生词主要有titanic, 意思是巨大的、极大的, 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由此得名;Morpheus。该词在希腊神话中是梦神的名字。梦神是睡神的儿子, 掌管着所有人的梦境, 有该词汇衍生出来的词汇有morphine (吗啡) , 其属于鸦片的提取物, 能够带给人们如痴如梦的意境。

(二) 以英语词汇为切入点, 穿插希腊神话

在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中有个词“echo”, 这个词是希腊神话中一位仙女的名字。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该词的由来:有位仙女因多嘴多舌触怒了神后赫拉, 她受到了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的惩罚。后来, 她爱上了美少年那喀索斯, 却没有得到美少年的回应, 最后只能伤心的消失。至此后, 人们只能听到她的回声, 却看不到她的人。学生在听完这个故事后便会加深对“echo”的记忆。在讲解“外星生命”一课时, 课文内容涉及到太阳系九大行星, 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九大行星名字的由来:除地球之外, 其余八大行星均以古希腊神话中各神的名字命名。如战神马尔斯、海王尼普顿、神王朱庇特、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冥王普路同等。为了加深学生对各神名字的印象,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授女神称号的由来, 讲述著名的特洛伊之战和木马攻城。如此教学, 使学生对“Venus”、“Mars”、“Jupiter”、“Pluto”等词有了深入了解。此外, 教师通过对希腊罗马诸神性格的介绍, 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

(三) 从文学的角度出发, 介绍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一项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 同时也促进了神话与文学艺术的相互发展。在不同的时代, 希腊神话都是艺术家创造的重要取材方向, 以长篇小说《奥德赛》为例, 该小说就是以奥德修斯的故事为题材, 而史诗巨作《伊利亚特》则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蓝本创作而成。在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常常用阿多尼斯 (Adonis) 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 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Venusand Adonis) 》就是以该题材进行的创作。英语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Shelley) 的著名诗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则是以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原型进行的创造, 重点描写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获得了解放。

摘要:从某种角度上讲,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同样的, 英语教学也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的文化。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合理地进行文化导入。英语中很多词汇的起源都与希腊神话有关, 并在不断地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现代英语词汇, 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就必须对希腊神话有所了解。基于此点, 本文以希腊神话为例, 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进行浅谈。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导入,希腊神话

参考文献

[1]王晨:《论大学英语文化导入和全球化意识的培养》, 《首都教育学报》, 2011 (6) 。

[2]陈爱萍:《浅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考试周刊》, 2009 (1) 。

[3]房萍:《希腊神话故事与大学英语教学》,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9 (21) 。

[4]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 《外国语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10 (4) 。

上一篇:高效朗读下一篇:孔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