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2024-05-01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精选十篇)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1

一、国企办职业教育的背景及优势

在全国,在云南省,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功不可没。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占全国职业教育资源一半以上,特别是条件好、规模大、产业先进的国有大型企业,聚集了雄厚的职业教育资源。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很大一部分企业将具有公益性质的职业学校转移到地方政府,还有一部分企业则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积极举办高职教育,成为我国新时期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提升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1.职业教育中企业办学的特殊优势。怎样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建立职业教育新体系的重点和难点,而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企双方无缝“对接”。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教学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学生学到前沿知识和技能。

(2)“双师型”师资队伍一体化。学校同企业的紧密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兼课教师队伍保障。学校新到校的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么。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学校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大部分可由直接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担任。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企业统一要求,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履职传授制度”,将企业兼课教师到学校任教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技术资格聘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

(3)校企文化“融合”育人。国企办高职院校具有独特的厂中校的校园环境,企业的生产基地都是学校的校区。学校作为企业下属的二级单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学校的学生篮球队、乒乓球队、舞蹈队、威风锣鼓队等各类社团,融入到企业的文体活动中,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开展文体活动,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熏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活动的组织,锻炼了学生,展示了学生才华,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从企业文化中大大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践行了学校“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朴实校训。通过“校企文化一体化”的熏陶,从精神和灵魂深处为“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的上”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4)有利于实施现代学徒制。国有企业本身就在实施学徒制,实施师带徒制度,具有一整套实施办法和管理规章制度,国有企业与其举办高职院校本身就有校企一体的天然优势,只要融入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要求,将旧的学徒制赋予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点,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全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和管理,加上政府主导、监控及利益补偿机制的形成,企业及其高职院校主动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就会良好的效果。

2.国有大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本质,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有利于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企业通过发展高职教育,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核心技术和特色文化”对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2)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优势,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企业自身技术进步。

(3)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融合,提供人力资源开发上的支持。

总之,国企办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天然优势,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缺少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缺胳膊少腿的职业教育,是不可能办好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已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高度认可。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办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积淀,无论从引领发展职业教育层面看,还是从企业生产经营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看,鼓励国企办学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云南国有企业办的高职院校面临的困难

1.定位不够明确。国企办高职院校体制不明确,处于公办和民办之间。在国企办高职教育的办学类别未得到足够重视,不利于充分调动国有大企业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省发改委在学费标准审核时按公办院校,省财政厅在生均拨款时没有按公办院校执行。

2.资金投入不足。

(1)国企办高职院校虽属公办,但没有生均拨款和事业拨款,又未享受民办学校收费及相关政策。省教育厅和省发改委核准学校的收费标准是按照公办专科院校来核定。显然,国企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资金上就无法与其他公办高职院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势必就会影响办学质量。

(2)企业因市场经营管理机制,对学校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政策。虽然办学企业重视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支持,但在经费投入上企业按照市场经营管理机制,对学校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机制。教学设施、运行保障等经费都由学校承担;“企业办学”教职工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待遇,不享受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学校必须交纳“五险二金”,造成人工成本压力增大。以上原因致使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院校经费不足,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也使得企业所属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3)企业每年必须按生产经营一定比例上交政府教育费附加税。政府对企业办职业院校无财政拨款支持,企业上缴的教育费附加税又不返款给企业所办的高职院校,这不利于鼓励企业办好已有的职业教育。

(4)省财政厅要求企业对自己举办的高职院校给予生均拨款。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这更不利于鼓励企业办好已有的职业教育。

三、促进国有企业办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国企举办职业院校的困难之所以存在,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运营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力所能及地承担少量的公益工作;职业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公办职业教育事业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建立国企举办职业院校利益补偿机制,可以较好地化解矛盾,促使企业办好职业院校,通过服务自身间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1.建立企业办学的新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办学新机制的重点是充分发挥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天然优势,以企业的主动深度参与实现职业教育工学融合的本质要求,全方位提高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处理好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等问题。对于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企办学,通过举办面向行业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中的天然优势地位,把行业经济做强做大,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

2.政府职能部门主动补位,切实发挥主导作用。

(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修订《职业教育法》,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职业教育利益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补偿机制,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研究出台“促进企业办学实施条例”,促进企业办学的发展。从法律法规上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范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国企举办职业教育。

(2)制定相关政策,解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企办学,帮助国企解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经营本质与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公益性的矛盾。对省办、市办、国企举办高职院校一视同仁,按照办学规模和层次拨付财政性生均经费,保障办学经费供给;减免企业教育附加税,或将教育附加税返还企业专项用于其对举办的高职院校投资;加大对企业办学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建设规划、土地征用、专项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明确政府和企业对企业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职责,将发展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等纳入政府管理;建立有效的制度把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纳入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企业办学的教师在社会保险方面执行事业性单位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办学,实现效益最大化。

(3)建立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主管企业的协调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企业办学的指导,指导帮助学校准确定位、解决办学理念等办学层面上的问题。同时在专业建设与设置、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对企业办学给予更多的鼓励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办学,以利于企业办高职院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4)在招生方面给予企业办学更多的自主权。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允许企业办高职院校在招生考试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力,利用招生招工相结合方式,解决行业领域特殊工种、偏远地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稳定员工队伍,从而提高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促进国企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办学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局面。如果能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从政府层面建立对企业办学的激励保障机制,从行业层面落实指导和协调作用,促进国企举办职业教育,使国企办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办学是引导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16号

[3]翟帆.解决行业企业办职教“身份困境”——访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丁跃华.中国教育报.2012.5.16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2

——宁阳县教育系统统战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莅临我县教育系统检查指导工作。

宁阳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2所,在校生81108人,幼儿园103所,在园幼儿20687人。教职工8559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4552人,占总数的53.2%。

近年来,宁阳县教育局以实施“凝心聚力”工程为重点,以创建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县为抓手,注重发挥统战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了全县教育科学发展。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与党外知识分子、各界人士荣辱与共,协同作战,攻坚克难,先后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学前教育先进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教育督导先进集体”,连年被评为 “泰安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统战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12月1日,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验收。现将我县教育系统开展统战工作汇报如下:

一、把握政策,营造氛围,形成统战工作强大合力

一方面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做好教育系统统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培训、座谈会、辅导报告等各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市、县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统战信息、宣传、调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对新形势下做好统战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支持统战工作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加强宣传,营造统战工作浓厚氛围。在广大教职工和中小学中积极开展统战思想宣传教育,使统战思 想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将每年4月份定为统战宣传月,大力宣传统战工作先进典型。建立统战联络员、信息员队伍,做好统战信息的收集和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和联系,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与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把统战工作落到实处

夯实基础,创建“大统战网络”。一方面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教育局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县直学校书记、有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听取汇报,解决统战工作中的问题。各学校党支部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选配了统战联络员,实现了工作网络“无缝隙、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强统战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将统战工作列入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同步奖惩。三是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建立了以局党委副书记和学校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局统战科长和各单位党务干部为具体责任人的统战工作责任追究制。

规范运作,构建统战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加强工作指导,明确目标要求。教育局党委制定下发了《宁阳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意见》和《2010年统战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教育系统统战工作的任务、重点和要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统战工作制度,下发至各科室、各学校,对统战工作作出统一规范。目前,我们已先后建立了统战工作会议、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党委成员联系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党员同党外人士联谊等8项制度。

内强素质,提高统战干部队伍素质。注重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养、教育、交流,通过举办业务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会和专题交流等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 2 设了一支高素质、负责任、业务强的统战干部队伍。目前,教育系统统战干部达60余人。

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确保统战工作取得成效

大胆培养使用党外干部。教育局党委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精心培养、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的原则,积极吸收党外干部参加部分党内活动,大力支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和党外后备干部档案,注重加强培养使用。从政治上、组织上关心统战对象,把他们作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优秀干部,推荐年轻有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党外人士参加上级部门的业务培训。将责任心强、肯干事、能干事的党外人士,选拔到局机关及各学校中层以上岗位,并兼职做好党外人士的物色培养、举荐和考察工作,为党外人士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给他们干成事创造条件。近年来有16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被推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33人担任县直学校中层正职以上干部,1人被评为特级教师,有35人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14人获得泰山名师、泰山教坛英才、泰山教学新星等荣誉称号。

为民主党派成员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坚持和落实好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制度,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经常与统战对象交流、沟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为各项改革发展出谋献策。积极组织民主党派参与全县教育重点课题的调研,邀请他们为教育规划、招生改革、教师聘任、干部制度改革、治理教育乱收费等热点问题进行监督。教育局党委对他们就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并反馈。去年一年,共收到非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21件,价值较高的意见和建议100余条。

实施“凝心聚力工程”,共促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通过统战人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引外资、融纳民资发展教育。二是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教育局成立了慈善分会教育基金会,开展了“慈善一日捐”、“爱心一日捐”等活动,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帮包特困生活动中,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干部捐款达2.5万元。台胞王荣兴先生及家人捐资160万元在东庄、泗店、伏山镇兴建了三处明德希望小学,按照省规范化学校标准设计建设,服务于10个自然村,服务总人口8000余人。明德希望小学的建成使用,大大改善了我县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的孩子真正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良好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三是积极组织统战成员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动员组织统战成员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宁阳实验高中书法教师王庆利,潜心书法教学,精心培养书法专业学生。今年高考,他所教的学生有20人被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录取,其中有4人专业成绩位居曲师大书法专业前10名。今年,有36人次参与了送课下乡活动,共为农村教师执教观摩课170余节,作讲座36场次,赢得了广大农村师生的称赞。同时,开展城乡学校支教活动,城区教师统战人员到农村学校支教18人,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创建教育示范县的攻坚战中,包括非党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创建工作中,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困难面前不低头,压力面前不弯腰,想方设法破解资金难题,开动脑筋化解燃眉之急,党内外同志同甘共苦、协同作战,解决了一个个工作难题,创造了无数个工作奇迹,实现了省级教育示范县一次性验收成功使我县的教育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3

关键词:校办产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性和岗位适应性。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專业技术优势创办的具有企业性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富于鲜明专业特色与服务功能的企业实体[1]。校办产业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科结合的道路,在科技成果孵化、师资培养和学生创新实习、依托行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和增资助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产业之一江苏省无锡振华机器厂为例,阐述校办产业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校办产业是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基地

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服务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一)校办产业是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学校校办企业振华机器厂现有产品气动干式摩擦离合器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产业化的典型案例。学校通过相关专业学科的科研团队,引进国外产品进行消化吸收,并和锻压机床厂、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成功开发了适应中国锻压机床的功能配套部件,替代了进口。该产品为国内主要锻压机床制造厂家提供配套已二十多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二)校办产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资主体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示范性院校的建设,政府和学校对科研投入越来越多,学校也愈发重视科研工作。指标考核再加上激励政策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但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不得以国家财政拨款、基本建设经费、学生学费等各项预算经费作为对企业的出资[2]。由于投资主体的限制,不少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只能以课题奖项、论文和专利的形式被束之高阁。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各大高职院校科技产业工作的重点。

为此,不少高校以原有校办产业为基础组建国有独资的资产经营公司,并作为对新办企业的投资主体,而学校则利用经过评估作价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依托行业办学,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必须紧扣行业发展的脉搏。“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产业促专业”这种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方式能够达到双赢和可持续发展。

(一)利用行业背景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校办产业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创办的经济实体,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如学校校办企业为锻压行业理事单位,功能部件标准委员会委员。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建设等离不开企业人士和用人单位的参与论证,校办产业除了自身人员外,还可以积极利用行业资源和信息,进行相关的调研分析,为学校出谋划策。

(二)利用行业资源参与定向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工作,诸如订单班等办学模式在各地兴起,实现了“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校办产业在市场客户端有着充分的企业资源和人才需求信息,可以积极促成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项目。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为了避免一线技术人才流失和提高技术工人技能水平,通过校办企业穿针引线,由学校培训部门为其员工分批次量身定制了专业化培训方案,开创了异地企业员工中短期培训的先例。

三、发挥校办产业对外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在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政府往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投资热点提出规划和引导。高职院校作为教学科研的事业单位,无法像实体经济体一样直接参与投资,培育热点产业。例如,无锡作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两大基地之一,提出全力推广“感知工业、感知农业、感知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纲要,并将在2012年投入100亿资金加以扶持。对于感知工业的诸多项目,由于资金投入大,并且项目实施效益有待考验的原因,社会企业鲜有问津。

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利用前期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委托校办企业无锡振华机器厂为投资主体,联合地方上的知名企业申报成功智能工厂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除作为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外,还可以成为物联网感知工业技术的示范基地,为物联网感知工业技术的推广和师生技能培训提供示范和实践基地。

四、校办产业是学生创新实践和师资锻炼基地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一方面对用于实习、实训和实践的设施和场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校办产业有着经济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可以成为学生创新实践和师资锻炼的基地。

(一)校办产业是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教育基地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50%。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除了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外,一般都会建立若干个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室难以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不利;校外顶岗实习又受制于企业的生产组织安排,难以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多技能、多岗位轮训。校办产业的教育属性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教育与企业的正常生产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无界合作。企业的技术人才可以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技术指导,车间的加工设备和人员可以为创新项目制作提供保障,从而成为学生的创新教育基地。

(二)校办产业是师资锻炼基地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双师型”素质又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对年青教师,特别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要同时具备这两方面要求难免会顾此失彼。为此,不少学校设立了“青蓝工程”、“下厂实践”和“校外挂职”等措施来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措施难以让教师真正的融合到企业的管理、研发团队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校办产业可以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岗位,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中去,并保持长久的合作,一旦锻炼期满,也可以通过项目继续保持长期的合作,这样的顶岗锻炼也为教师奠定一个研究方向和领域。

五、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为高职教育增资助学

高校要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放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位置,这不仅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经营获取经济回报,反哺学校各项教学科研事业,为重点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等。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优秀青年教师科研活动,为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等,做到既育人,又富校。

虽然校办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诸如产权不明确、体制不规范、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使得校办产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市场竞争力不足,不少企业经营生存困难[3]。但是校办产业的定位与功能,对高职教育而言,总体上是利大于弊。而且只要理顺产权关系,通过建立高职院校资产经营公司等“防火墙”,扬长避短,放手校办产业按公司法进行企业管理。在相应的激励机制下,依托院校雄厚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有其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百俊.高校校办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路[J].经济师,2006,(4).

[2]周济.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5.

[3]单再成.高职院校校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4

●●让小班环境吸引学生, 使学生爱上自己的班级

小班化教室空间不变, 但班级学生的减少意味着每个学生所占空间的扩大, 作为小班的老师, 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让冷冰冰的教室变成温暖的“爱巢”。要努力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从而实现让“每面墙、每扇窗都会说话”, 进而达到让每个学生得以充分和谐发展的目标。

笔者以为, 小班化教室的布置要达到三个特点。

1.新颖性

班级布置无新意,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学生怎么会去看, 更谈不上会去喜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一个新的事物要让学生接受, 首先是要吸引学生, 只有吸引了学生, 学生才能接受。如后面墙上写上“这里是我的天地”, “我的地盘我做主”;教室前的黑板两侧贴上“红星照耀我成长”等等, 这些让学生一看, 就被吸引住了。另外, 经常性的更换也能增加新颖性。

2.知识化

班级的布置同样也承载着知识的传授功效, 延伸教学的空间。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作为教师, 要充分发挥有限的空间, 让布置知识化。如:“小小图书角”、“我最喜爱的作品”等区域, 让学生在这一块块小小的天地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3.特色化

小班化班级的布置要体现各个班级的教学特色。许多班级根据学生特点, 也设立了1-2个特色项目。如:“小李白班”, “巧手班”, “小羲之班”, “小画家班”等等, 班级的布置与特色要紧密结合, 通过环境的熏陶, 让学生爱上这个班级, 从而也爱上这个特色, 发展学生的个性。

●●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 使学生爱上自己的老师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里, 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用爱心接纳每个孩子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不同, 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用心接纳每一个孩子, 不管他是聪明, 迟钝, 整洁, 邋遢, 乖巧或淘气, 他都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个体, 需要被接纳。也唯有教师用心接纳, 孩子才能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 而乐意留在里面学习。

2.诚心赞美鼓励每一个孩子

教育家刘良华说: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 也是人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成人如此, 小班的学生更是如此。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是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作为老师, 若能真心诚意欣赏孩子的纯真、善良、可爱, 必能找到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若发现学生有值得赞美的行为时, 更要把握时机, 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 只要是真心诚意的, 孩子必然感受深刻。教师要把一些赞美并带有期许性的话语常挂在嘴边。如:“这个问题你回答得真好”, “坚持这样动脑筋, 你一定是最棒的”, “你真是老师的好帮手, 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能干得更好”, 这些话, 会让人产生鼓舞振奋的力量, 这也是希望孩子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

3.专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单凭观察学生表面的举止, 是不够的, 必须当好一名听众, 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达意见。尽管他们还小, 表达的意见也许还不够完整, 也许还不够正确, 但当他们有情绪困扰时, 给与适度的支持, 专心的倾听, 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尊重他, 从而让学生信任你。只有学生信任了你, 你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如果教师做到了以上几点, 他与学生的沟通就无障碍了, 教师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就会感受到被尊重、被欣赏, 从而爱上老师, 爱上老师的课, 上起课来, 也会有如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 学生自然会视学习为乐事。

●●让学生“动”起来, 使学生智力、能力全面提高

所谓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 就是让学生动嘴讲、读、问, 动手做, 动脑想、猜、分析、归纳等等。常用的方法有模仿、表演、游戏、谈话、提问、讨论等等。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都可以使用。以动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使之兴奋, 激发快乐的情绪。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比较多, 下面介绍两种。

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体验成功感受

成就感是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基础差, 胆小、不自信, 教师要通过组织活动, 让他们参与进来, 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当他们克服了自卑心理时, 要用热情的态度加以赞许, 用鼓励的话语给以肯定,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逐渐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 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电化设备的普及, 视听教学的崛起, 运用音响和动态画面, 不仅能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多样, 更重要的是与内容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氛围, 通过动态的影像效果, 模拟建立与真实环境近似的场景。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 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 愉快、主动地学习。

●●让班级特色之花竞相开放, 使学生个性得以养成和发展

实施小班化教学, 学生的时间多了。由于人数少了, 学生的作业全部可以在课上完成, 当堂批改, 当堂反馈, 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了。同时教师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创建班级特色。教师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后, 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身及学校的师资特点, 开创本班的教学特色项目, 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如:学生爱画画是天性, 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 开创绘画特色;又如教师爱吹口琴, 可利用自身的特长开创囗琴特色班;学生记忆力强, 可开设“小李白班”;小学生爱动手, 教师可开设“小巧手班”等等。通过各种特色,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开创特色项目, 目的不是想培养出多少“名师”、“名家”, 而是重在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活动中, 产生学习的兴趣, 既掌握知识, 又提高了能力。开创小班化特色, 笔者认为要注意下面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当地或该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 根据该校的师资情况确定特色项目。

2.持之以恒的原则

特色项目建立起来以后要坚持下来, 不可半途而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细则, 规范特色项目的施行。

3.实事求是的原则

项目确定下来以后, 要认认真真地搞特色, 切不可搞花架子, 做样子, 骗检查, 哄领导。

●●留下成长的轨迹, 促进全体学生更快地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档案袋”是一种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质性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学生是档案内容的一个决策者, 甚至是主要决策者, 从而他们也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 学生成了所提交作品的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因而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是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学生获得了反省和自我评价的机会, 使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 这是最为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学科学习的重要资料, 包括单元知识总结, 疑难问题及其解答, 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各科学习信息和资料, 学习方法和策略, 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父母的期望, 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 各次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但在利用成长记录档案袋进行评价时, 也要防止形式化。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5

二、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全

新模式1. 开展远程教师培训的优势2. 网络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的主要形式(1)教师培训网站。教师远程培训最正规的形式可以说是培训网站,主要因为有培训者的引领(2)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研修。社会性软件是个人参与网络的工具,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个人主动性。(3)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培训。视频会议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 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传,以实现实时的、交互式的沟通,从而完成会议目的的系统设备。[33. 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的特点

1. 以自主学习为主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由于远程培训中培训者不是教师能实际接触到的,因而这种培训方式对教师的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由于远程培训中培训者不是教师能实际接触到的,因而这种培训方式对教师的学习主动要求较高。教师要自觉参加培训,参加每一项活动。一般国家级和省级的培训都有一定的考核标准和项目,教师必须修完一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任务才算通过考核。但是在现实中不排除部分教师没有踏踏实实进行研修,存在拷贝他人成果或者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的培训,效果会大大降低。因而很多远程培训无法做硬性规定或测量,全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2 同伴互助“教学观念落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是很多人对农村教师的印象,其实新课改以来农村教师经过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教学理念和思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也意识到了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多情况是他们不知道应如何专业化。教师的能力更多的是实践性理念,同伴的帮助则是具体的,有同伴互助的实践是不寂寞的实践。而基于网络的各种教师远程培训和研修为不同地区、不同水平、不同学科的教师同伴提供了远程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基于网络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感受,向教师、同伴请教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农村教师可以向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师取鲜活的“经”,将学到的经验恰当地运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基于各种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研修,更体现出了同伴互助的特点。3. 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5]处于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不是孤立的学习个体,通过合作学习能得到比独自学习更多的知识。通过网络联结的具有一定相同学习目标的成员组成了网络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能让教师有效地学习群体的智慧和精华,以团队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协作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促进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个体的进步又会带动学习共同体的进步,进而又促进个人发展。因此,在教师远程学习组成 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共同发展的。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6

素质教育改革是在深刻反思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意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内容单一、片面,综合素质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情感冷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颇;学业负担重、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素质教育改革是变革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此,历史教育也应当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发掘学科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新形势下的学科新突破和发展。

一、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历史教育的优势

素质教育改革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历史往往充当了一种无关轻重的“副科”角色,尤其是在文理分科后,更是被理科生“理性”地放弃。由于在高考中的比重不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容易被“边缘化”,使学科的教学困难较多。

素质教育改革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到一个关键性的高度。人文素养成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历史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独特优势。

从培养民族意识、树立爱国精神角度,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当前时代发展、国际接轨的背景角度,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从当前社会发展、公民素质提高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养民主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等。

二、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历史教育的困惑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为历史教育开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给我们留下许多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都萦绕在现实教学工作中。例如:从考评体制方面来说,传统的笔试、考卷的考核方式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教育的成果;改革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制时机尚不成熟,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小比重,反映在现实教学中一些困难仍存在。从历史教育教学本身的角度来说: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仍较多地拘泥于传统的讲授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学法死板;教材选用上虽然有了一定的选择性,但仍相对单一,不利于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仍然不足。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轻视、甚至放弃历史学习的情况并不鲜见。

三、顺应素质教育改革。促进历史教育发展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也是新机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历史的价值和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秀成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勇于尝试推进历史教育的新发展。

1.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历史教育教学模式

当前历史教学模式仍较单一,除“学案式”“分组讨论式”相对成熟外,少有可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新教学模式。这必将制约教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的发展。是否可以通过观摩、比赛、教学研讨等形式,集思广益探索几种更贴近教改理念,适用于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学模式。

2.建立更加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

历史教育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但具体到某一个教师时掌握的可能就有限了。所以建立一个资源平台,把一人、一组、一校的资源汇总起来,那将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海洋。这样将有利于整个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工作的便利。除了课件、试题、学案等传统资源,我们应当开发一些适应教学需要的新资源。例如:莱芜战役纪念馆之类的馆藏资源、名人故居、历史遗址遗存、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文物资源等等都可以纳入我们的历史教育资源范围。

3.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这两方面是历史教学容易忽视的方面,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此更多的关注。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历史模型、模拟文物的鉴定和鉴赏、亲自收集第一手历史资料、历史悬案的猜想等形式来开发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4.对历史测评(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笔试方面探索一些更好的、更具启发性和开发性的题目,更好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除笔试外探索借鉴一些其他测评方式,例如:历史小论文、家乡文物、历史调查,课堂发言与辩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5.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7

一、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正是认识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1999年, 学校就建成百兆校园网, 开始为各部门配备办公用计算机;2001年为全校各班级配备多媒体电脑和25英寸彩色电视机, 并相继实现了学校办公和资料存储的数字化;此后的10年间, 伴随“校校通”和“双高普九”验收工作的开展, 学校在微机室建设、网络环境建设、资料库建设等方面又加大力度, 投资近百万元, 使学校现代化教育环境不断完善。2010年, 我校启动电子白板工程, 投资近20万元, 为当时的5年级9个班和学校多媒体厅安装了10套由电子白板、双核计算机和投影机组成的数字化教学设备。第一批电子白板收到了极好的使用效果, 让师生看到了电子白板给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带来的新变化, 2011年, 又多方筹措资金, 投资近40万元, 为全校所有班级和主要功能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 普及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课堂, 使教室成为了数字化教学、互动式学习的理想环境, 在教室里, 教师既可以使用事先编辑好的教学课件, 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调用学校资源库和市、省的各级资源平台, 可以说在课堂技术应用上只要想得到, 就能够实现。

二、科学规划, 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 我校一方面重视硬环境建设, 一方面加强软环境的构建, 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

1. 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

随着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不断升级, 我校的管理方式也与时俱进。尤其是电子白板进入课堂以来, 学校出台和修订了多项新设备的管理制度, 包括《班级现代化教育设备管理制度》《班级现代化教育设备使用要领》《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要求》等。学校统一印制《电子白板使用记录》, 每周对班级设备的保养和使用状态、记录填写等进行检查或抽查, 及时发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速度快、利于共享和保存等特点, 基本实现办公信息化。对于教师信息、各类档案、检查评比、资产管理、新生分班、教师排课、通知通告等工作均实现信息化管理。

借助学校门户网站, 向家长和社会展示学校基本情况、最新动态和办学特色等, 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动态介绍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促进学校开放办学、透明管理, 成为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

2. 规范教师上网行为。

学校严格管理教师上网行为, 防止教师利用网络聊天、打游戏、购物等。一方面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处罚办法, 经常抽查并记录, 另一方面, 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功能加以限制。

3.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我校自有的教学资源库存量达到800G, 包括基础音像资料、新课程资源库和教师十几年来制作的课件。现在每个学期, 每位教师都要按照学校要求完成相应的课件制作任务, 然后上交学校, 全校统一保存, 全校共享, 积少成多。这些课件按年级和学科分类, 方便教师查找和下载, 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学校的图书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管理系统都实行网络管理, 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高效。

三、发挥优势, 扎实开展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让老师告别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 让保二小学的课堂有了声音和色彩。

1.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校教师培训的层次和水平也不断提升。近几年, 我校每年都在开学初进行电子白板的应用技术培训。教师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自己形成了许多新的应用方式, 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 电子白板发挥了充分的作用。

2. 开展多个学科的整合教学。

启动电子白板工程3年来, 我校每年举办一届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大赛, 全校教师都参加。第一届, 很多教师还在白板上用PPT, 到了第二届, 大家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在电子白板专用软件环境中进行书写、填充、复制、绘图、调用图片和视频等, 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效果。

3. 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科研。

我校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四结合》《利用现代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类国家级课题已完成全部实验任务, 均已顺利结题并获得国家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在锦州市电教馆领导下的课题《一对一数字环境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也已经申报结题, 目前正在开展相关的收尾工作。

4. 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现在, 我校电子白板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 已经走在了锦州地区前列。一些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都来到我校了解电子白板技术, 学习使用方法。在我校的示范效应下, 也开始纷纷投入到电子白板环境建设与使用中来。上学期, 按照锦州市教育局高教处的要求, 我校的三位优秀教师分别到我市的松山新区、义县、北镇等县区, 进行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的示范, 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兄弟县区的电子白板应用工作的开展。

四、育人为本,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我校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互动式的整合课、网络课教学、特长小组活动、参加计算机比赛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热爱信息技术、驾驭信息技术、善于运用网络解决学习问题, 对网络资源和媒体信息有基本的查找、识别、筛选、收集、整理、加工和展示的能力。

我校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学生计算机竞赛。在锦州市电教馆牵头的全国计算机表演赛活动中, 我校每年都组织近1000多人参赛。2010年, 我校齐孟宇同学获得辽宁省特等奖, 全国总决赛小学组第2名, 另有7名同学获得辽宁省一等奖, 喜人的成绩为省、市争得了荣誉。2011年, 我带领3名学生与上海市向红小学组成联队参加网络挑战赛, 获得全国二等奖, 也是该项目全国唯一获奖的小学参赛队伍, 并有机会带领学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现场颁奖活动, 圆满完成了省、市交给的参赛任务。我校已经连续几年被评为计算机大赛辽宁省优秀参赛学校。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8

1 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在我国开展的创业教育无论从认识层面、还是实践环节, 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 亟待研究解决。

1.1 片面追求职校生的就业率而掩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职校生就业市场逐步完善, 职校生的就业方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象也应运而生。职校生自主创业是一种新的趋势, 也是国家高等教育目的之所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职业院校进行的创业教育, 往往是鼓励职校生毕业时去创业, 这就给社会、职业院校、家长、学生一种错觉, 认为创业教育, 就只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其实, 创业教育是比素质教育更深层次教育。创业教育既包含通过技能培训而提高职校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展职校生的岗位创业能力, 也包括职校生的个性才能、综合文化素质、创造性的普遍提升, 从而提高职校生开拓性的自主创业能力。它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是一致的, 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 而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1.2 注重职校生知识与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创业精神的培养

如果没有创业精神, 职校生的创业目标、创业愿景无法实现, 创业精神应成为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前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 只注重职校生知识与技能培训, 导致职校生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勇气, 对社会心存畏惧;缺乏胆识, 不敢有创业之念;缺乏魄力, 不敢有创业之举。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学生职校生情况, 开发职业生涯设计课程, 对他们进行创业精神教育, 为他们走向社会自主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3 强调职校生创业实践而忽略创业能力的专业基础

当前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 主要采用的是侧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形式, 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使职校生掌握创业的技能和技巧, 结果创业教育完全局限于操作层面。这种认识和实践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 容易把创新与创造简单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 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

1.4 突出职校生知识能力而淡化实践能力

许多职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 更多的还是从事职校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或培养, 这样做看起来职校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 能够满足他们的创业需求, 而实质上创业能力并没有真正形成。因为创业需要毕业生有更高的智慧和能力, 也需要气魄和胆识, 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通过创业教育就能会的。因此, 职校生的创业教育要在面向全体的同时, 要对每个人的个体因素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 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依托民营经济发展优势, 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依托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开展创业教育, 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 建立和完善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还能让受教育者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 并使职校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创业意识, 植根于他们的思想之中。

2.1 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为内容, 构建创业精神模式

进行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创业精神。民营经济对于培养“勇于探索、不畏失败的创新意识和果断、坚定、敢闯敢干的风险意识以及宽容、开放、合作的团结意识”的创业者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学校可将第一课堂里的教育延伸到民营企业, 以民营经济为背景,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培养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教学中, 以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案例为素材, 并结合第二课堂的作用, 实地鼓励职校生积极投入于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等活动中, 这将有利于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也有利于增强他们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艰苦创业精神, 做好投入社会进行自主创业的心理准备。

2.2 以企业项目与创业导师做引领, 构建实训创业人才模式

民营经济与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可作为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可以与社会上的民营企业联合兴办创业试验基地或创建校内创业园, 组织面临毕业的职校生进入民营企业, 让职校生参与企业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能将创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民营经济聚集着一大批企业家, 他们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经验, 可以带领职校生以项目为载体,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 使职校生在真实的环境里, 感受创业氛围, 增长创业能力, 提高创业的综合素质, 缩短与经济人才需求的距离, 这样既可促进学习, 也能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3 以职业院校与民营经济资源互补, 构建创业教育双赢模式

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的创业型人才, 还在于为社会企业单位培养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在校企之间搭建起职校生创业的平台, 把学校的智力资源和民营企业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 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 依托民营经济发展优势, 促进职校生与民营企业家的交流, 帮助他们在企业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 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 通过校企之间的对接, 有利于校企之间人才战略上的良性接轨, 推动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为创业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总之, 民营经济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 可弥补职业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

摘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 民营经济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 可弥补职业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本文探讨依托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真实环境, 提出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民营经济,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永根.高校创业教育的误区与超越[J].高教论坛, 2004, (4) .

[2]王二红.关于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04, (3) .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9

后发优势理论是个经济学概念, 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1962年创立的。按照这一理论, 后起国家和地区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 由于其技术成本、劳动力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和地区低, 加之没有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的制约, 因而, 只要基本条件具备, 后起国家就可发展新的优势产业, 从而实现“后发先至”的效果。

换句话说, 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有特殊有利条件, 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往往比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有更快的速度发展, 这种优势来自于落后国家直接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而不用承受一开始逐步发展这种技术的代价。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鲜明特色是突变性和不连续性。后发优势并不是必然优势, 后进优势的实现依赖于发展条件和利用这些条件发展的能力水平。后发优势具有潜在性;而与之相对的, 源于相对落后状态的后发劣势具有现实性。对后起国来说, 追赶成功, 实施赶超并不容易, 既充满机遇又具有挑战。尽管如此, 后发优势理论对后起国是莫大的鼓舞。目前, 后发优势理论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很多领域。

后起职业院校如何利用后发优势理论

后起职业院校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招生、就业、课程改革和实习实训等方面, 与同级院校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职业院校。借助后发优势理论分析, 后起职业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化压力为动力, 树立发展信心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全面走向市场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不确定的生存环境:生源减少让高职教育市场迅速分化, 高职教育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生源急剧减少, 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陷入招生困境, 有因为招生困难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学生的就业率低、就业力差, 出口不畅;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带来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的压力;教改成本加大和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 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需要带来了资金压力;相对落后会造成员工的紧张状态, 激起员工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 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高职院校的重组、破产带来生存压力。“穷则思变”, “困则生变”, 高职院校的生存压力就是后发优势。后进职业院校的管理者, 要善于利用后发优势理论, 抓住发展机遇, 进行危机管理, 化解生存危机, 变压力为动力, 彰显后进优势。

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武装师生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 如何办职业教育, 这是职业教育思想问题。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等如何看, 这是职业教育观念问题。职业教育的思想与观念是动态发展的, 有一个认识过程。后进的职业院校, 完全可以减少或者不经过先进职业院校当初的探索过程, 直接选择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武装师生, 思想和观念转变的成本较低。

用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工作激情任何学校的发展, 都离不开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后进院校与先进院校相比, 办学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如果让员工了解职业教育形势, 知道本院校与其他同级院校的办学差距, 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并体会竞争的压力, 近距离感受领导的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 就能塑造优秀的团队文化, 将发展潜力变为优势。艰苦奋斗精神对后进院校的发展尤为宝贵。

科学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专业设置和调整要根据培养目标、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既要考虑竞争和就业压力, 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和学生的就业需要, 又要考虑职业院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沿海大开发等的政策机遇,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 按照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但对原有专业的调整会遇到念旧情结的阻力, 对于上新专业则容易得到认同。在专业设置上, 后进职业院校具有后发优势。

招商引资, 提高办学硬实力职业院校要办成一流, 必须快速度、高标准地扩大办学规模, 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学校竞争力和办出地区特色;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 按照办学形式多样化、投入渠道多元化的总体要求,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实践证明, 职业院校如果有多渠道融资能力, 有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教学设备手段现代化的财力支持, 就具备发展的硬实力。后进院校在招商引资建设问题上更易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 更易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和股份制改造。

借名校优势增强办学软实力校际合作和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校际合作可以在物质、制度和文化等层面进行。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职业院校来说, 委托名校主持办学, 和名校签订利益共同体协议, 引进先进的教育经营理念、教学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方法,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交流、课程开发、校本培训、实习实训、招生就业和项目推广等方面争取名校的支持, 在具有经济利益的项目合作领域, 按照股份合作制, 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按经济规律解决合作中的成本投入和利益分配等问题, 借助名校品牌优势, 可以快捷提升生存能力、扩大发展空间。

与名企共建, 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原则下, 以专业为基础联系企业,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来建设专业和学科, 在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校企合作, 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做教育培养计划, 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校企合作办学的质量取决于双方的合作态度、人员素质、信息沟通渠道、双方信任和理解以及财务支持。建立能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的长效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

改革管理制度, 增强办学活力当前, 职业院校间专业设置趋同、同业竞争加剧, 各专业均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 做精、做大和做强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研究, 并拿出应对措施。如果职业院校的办学决策权全部集中在院校级层面, 那么, 势必反应迟缓, 增加决策的时间成本, 甚至滋生官僚作风, 延误时机。这就要求将决策中心下移, 划小核算单位, 增加系一级办学自主权, 让系科有权追踪市场, 随时决策, 系科有序进行独立核算、自主运作、二级分配、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对于后进职业院校, 进行院校层面的宏观管理与系科层面的实体化运作改革, 更能获得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也更能博得全体员工的理解和积极参与。后进职业院校具有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等机制创新的优势。

利用求变心理进行创新当前, 职业教育因不适应转型期而面临发展困境。尽管职业教育已逐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仍不高。特别是后进职业院校, 广大教师迫切要求改革, 改变学校现状的呼声较高。职业院校领导要抓住师生求变心理,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学习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 引进兄弟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消化和吸收, 在借鉴中提高, 在继承中发展。

由此可见, 利用后发优势理论, 后起职业院校可以将发展潜力转变为发展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要:利用后发优势理论, 后进职业院校可以化压力为动力, 树立发展信心;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武装师生;用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工作激情;科学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招商引资提高办学硬实力;借名校优势增强办学软实力;与名企共建, 创新办学模式;改革管理制度, 增强办学活力;利用求变心理进行创新;将发展潜力转变为发展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后发优势理论,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我国后发优势分析[J].北方经贸, 2007, (3) :13-14.

[2]郭熙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新解——来自后发优势视角[J].学术月刊, 2009, (2) :63-71.

[3]张杰.中国研究型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的后发优势[J].科学时报, 2009, (23) .

[4]阳荣威.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6) .

[5]胡延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5, (1) :73-78.

[6]肖文韬, 刘淑娟.后发优势辨析[J].学术交流, 2003, (5) .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 篇10

一、模拟化学微观世界,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驱动力, 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既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的前提, 又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的保障。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特点, 它把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细致的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又通过高速的光纤双向传输, 把全运动、高清晰度的视频图像发送出去, 融传入与传输手段为一体,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可以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运用网络技术中的图像缩放、资源下载、重组等功能, 可以把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有毒、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 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网络技术中的动画演示、媒体播放等功能, 可以模拟化学微观世界, 把在化学课上用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向学生进行演示, 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斑斓的化学信息世界,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运用化学多媒体教学, 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 且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 教学容量成倍增加。可以做到高密度地传授知识,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图形虽不是语言, 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 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 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 不仅容量更大, 速度更快, 效果也更好, 使得加大教学容量成为可能。我们认为运用化学多媒体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容量和效率相适宜,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难易程度, 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要合理选配内容,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并设计好屏幕内容编排结构, 以利于学生阅读、观察、思考, 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不能因为用了多媒体教学, 就无限制地扩大教学容量, 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重视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的新授课, 毋庸置疑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 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这比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效果强多了。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 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 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

1.创设好的情境。

好的情境是引人入胜的良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 创设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适时地呈现有趣的内容给学生全方位的刺激,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理解化学现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 变主观为客观, 变枯燥为生动,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 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基础。

2.剖析化学反应机理及物质结构。

有些化学反应机理及物质结构, 仅凭讲解很难表达到位, 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不同了。例如利用Flash动画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起初的钠原子、氯原子自动相遇后在一定条件下, 钠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 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 同时显示出负电性。此时, 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 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 同时显示出正电性。多媒体使许多通常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如水的形成过程、苯的结构等。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 无法控制, 学生难以看清, 难以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 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 进行同步控制。多媒体信息量大, 增大了知识的密度, 加快了教学节奏, 提高了教学效率。

3.深化教学重点, 解剖教学难点。

氧化汞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 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这个内容是为了给学生建立原子的概念, 单就书上内容、图示、讲解, 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原子概念确实有一定难度, 把这个内容开发成课件, 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 较好地理解了原子概念, 教学重难点得以很快解决,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演示整合新旧知识。

每逢期中、期末, 我们都要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多媒体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例如:中学化学中制取气体的几种类型, 如重做实验, 既浪费时间, 又无新鲜感, 利用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 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使知识有了结构和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知道化学反应不是孤立的, 化学知识不能分割开来学习。

四、注重研究, 求真务实, 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

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应集中体现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上, 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 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上, 而不能只集中在上课使用的手段与形式上。其实, 传统的常规教学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 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所以,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是互补关系, 多媒体的运用必须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与学科课程的特点整合, 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真正发挥最大作用。只有有机整合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 融合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的教学方法, 才能富有自身的教学特色,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地质科技下一篇:前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