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2024-04-22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精选8篇)

篇1: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

姜堰市第二中学 唐杨 蔡伟 姜堰市淮海东路268号 *** 内容摘要:《新纲要》理念下的教师职业应体验成长快乐,即在成长中体验幸福。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就教师个人本身而言,职业幸福感来源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本文着重论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以供大家商讨、探究。

关键词:职业幸福、专业发展、学习、反思、互助

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尽心章句上》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三乐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也透露出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界定,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然而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背负着学生升学率和职称评定等压力的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感受到多少的快乐和幸福。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教师的幸福感深深地关系着学生的快乐成长。

幸福的人生需要什么?一是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最美妙的东西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二是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三是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作为教师,最持久的幸福是工作的成功所带来的职业幸福。职业幸福与人的生命质量紧密相关,是人幸福的重要源泉。唯有老师拥有持久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在教育岗位上迸发出无限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智慧。培养人的工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教师这一职业不是“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普通职业,其特殊性体现在有国家的学历标准、职业道德要求、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以及严格的教师资格管理制度;还体现在教师要不断应对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因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通往教师职业幸福的最宽阔的路途,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不断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石

当代名师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这样的话:你和别人一样,别人睡觉你睡觉,别人逛商店你逛商店,你的知识、智能、才干、成就肯定与别人没什么差别。你要想做出成绩,就要把别人消耗在享受上的时间用到学习上,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教师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而不厌”体现教师不断进取。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保证教学的源头活水,才能厚积而薄发,达到“风调雨顺、水到渠成”的教育的效果。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深刻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成社会及个人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数学是浩瀚的大海,永远也游不到底。我们应该在大海中遨游,吸取精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新的思路。特别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喜欢问这问那,这更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不仅仅在数学这方面,而且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包罗万象。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自我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杜威认为“教师对于教学应该提出适当的怀疑而不是毫无批判的从一种教学方法跳到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实践进行反思”,他批判教育只是简单的教学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教学过程+反思”。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不单单是一种面向学生时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指教师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讲不等式重要性质求最值时,我们很容易忽略均值不等式与利用单调性求最值的区别;讲圆锥曲线时,应指导学生联系圆锥曲线的统一性质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专业的数学教师,不仅要是一个研究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实践者;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数学知识系统、背景因素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这样,在反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发生了两个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学校要求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上研讨观摩课,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直接与教师对话、沟通交流、组织教学反思与个案交流、观看课例等,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教师自我反思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向身边的同行多学习,加强同伴互助,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只对学生,同样对我们广大教师也是一个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合作,可使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应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加强了同伴互助,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和集体的这智慧让我们老师无论在教学方式上、或教材处理上、或是学生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帮助,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交流不会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愿意交流,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你的声音.网络会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和时效性,实现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和社会化,学习会更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网络也会避免人与人之间交谈的尴尬性,使你具有平等和畅所欲言的交谈情景,尤其适合教师治疗学生心理和精神障碍等问题,同样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良好渠道.像E—mail、QQ、BBS、Weblog(博客)等,都是网络交流的很好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和自己亲近的朋友,学生,全国各地的同行,教育专家、学者,甚至国外的一些朋友去交流和来往,可以探讨任何你想知道的问题,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很好的加速器.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在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如果失去了幸福感,怎么培养出幸福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就是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更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的体验,提升幸福的意识,发展创造幸福的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

1. 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这是因为,一个生活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意味着低焦虑感、低倦怠感、高成就动机和高自尊需要;也就意味着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比较接受现实,悦纳自我,愿意追求卓越。这样的人会更重视专业的成长,也会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心态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又可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如果一个老师教学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如履薄冰,就常常会有那种挫败感、沮丧感、焦虑感和压抑感。被领导、同事和学生看不起的老师,不可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比较高,在工作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愉快胜任,他就更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他就有着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变得越来越自信。只有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在工作中做到驾轻就熟,从容攻克一个个教学难题,及时准确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感、教学的胜任感、探究的新鲜感、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体会到幸福。所以,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是教师的幸福之源。2.

3、专业成长是职业幸福感的一个因素,而职业幸福感是专业成长的一个动力。有些教师,他是上课,但他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他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验课堂,他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所以,“全然进入、彻底敞开、高峰体验、享受过程、率性而为”等等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修养,是我们进入职业幸福感的必由之路。

只有当更多的教师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时,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感到生活不幸的人,很难去创造一个积极、温暖、充满生命情怀的课堂,也很难用真诚的爱心与学生进行广泛交往。只有当一个教师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内心中蕴积着对生活的爱与柔情时,才可能自发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才能够自然、真诚地带给学生细腻的关怀、用心的呵护和正直、光明的期待。

(三)结束语 人只有在快乐幸福的时候工作的效率才是最高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感受问题,它也是教育事业的大事。就教师个体的生命而言,教育教学活动占据了核心部分,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不到人生的幸福,那么他整个人生的幸福又在何处?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又如何能教育出有幸福感、身心健康的学生呢?一支没有幸福感的教师队伍,如何能肩负起教育这个社会大厦的基础呢?

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教师特有的幸福感,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有价值。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得到教师职业的特有价值感,那么所产生的幸福是无可比拟的。那些有幸福感的教师也多是把教育当事业的教师,也多是优秀的教师,这也说明只有做一行爱一行才能把工作做好。从事其他工作也一样。

做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更是教育事业的必需。让教师持续发展,享受今天的幸福;让学生健康成长,追求明天的幸福。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的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参考文献:(1)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报告

(2)洪金坚《数学教师新课改下的专业成长略谈》中学学科网

(3)马小林 《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秘籍——学习、研究、反思和合作》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08年1期 >

篇2: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自我状况评估

1、自我反思(知识、能力、个性):大学已过两年,专业课也基本快学完,我的生物专业方面知识储备教导初高中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教师技能方面的话由于目前真正实践教学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姑且算是纯粹停留在纸上谈兵吧!另外,说实话两年的教师技能方面课程下来,个人收获并不是很大。感觉以后步入岗位通过实践会另有一番所得,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至于个性方面,我还是比较沉稳有耐心,对我以后的教学活动应该来说是有利的。

2、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虽说实践机会少,但我也做过家教出任过暑假辅导班老师等等。根据大家的反馈和我自己的反思,我上课的时候语速可能有点快,板书的时候字写的不是很好,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

3、成长历程的反思:一不小心读了十多年的书,有幸得到很多位老师的教导。原谅我很多老师已经记不清了,其实我觉得这也挺可悲的。希望我以后的学生不一定要十年二十年后还记得我的名字,但至少要知道曾经有这么一号人他教过我,他给我带来的是正能量。小时候体质比较差,经常感冒,上课呕了一地。我的二年级数学老师刘传科上着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自习,带我去医院拿药,还让我去他的宿舍躺一会儿。真的很荣幸能碰到这么一位好老师,他对我一生的影响真的很大,至少从此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就是在班上名列前茅。再讲一个“坏”老师,也是二年级,我的语文老师考试低于80分竹鞭打手,真的很痛,从此我的语文成绩也就一直痛下去了。从这里我替自己总结出经验,一、有时候真的做好一个好老师可能改变的是别人的一生,可以的话我们不妨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学生;

二、打学生其实并不是很好的处理方式。

二、外部环境评估

1、社会: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倍受人们关注的职业,因为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文明的传承。现在教师也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国家对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上面就可以看出。不过我们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工资可能并不会很让人很满意。

2、学校:应该来说,现在的大环境是有利的。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各种升学指标硬性任务,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多少多少,这也是现在教育的失败吧。

3、家庭:我相信父母还是很支持和尊重我的选择。

三、评价结果

总体来说外部大环境是趋于有利的,自我状况还需要我的不断完善。

四、目标设计

长期目标:进入一个好的学校做一名生物老师

短期目标:

1、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教师技能;

2、努力把英语六级过了,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不要变成哑巴英语;

3、继续努力和同学维持友好的关系;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5、按时按点的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

6、考过普通话,拿上教师资格证;

7、争取考上研,进一步进修。

五、实施策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已经大三,逐步开始向考证考研进军。

六、评价反馈及调整

篇3:新时代教师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

“教师”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业教育训练的,在学校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人。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效性和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等基本特征。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摸索、研究、反思、提高、积累,总结而求得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以促使教师达到教师专业标准。

三、中华民族拥有伟大的智慧和灿烂的文明,教师在新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教育的引导者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时代呼唤新的诠释方式。这就需要新时代的教师。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貌,真正帮助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由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文化,丰富的历史经验,使之科学的应用于现代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正在实现复兴的大业。中国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兴盛、中衰、复兴的奥秘,古往今来,日新月异的故事,都必将启示今人的前进。教师是这部辉煌的历史的传承者。教师的职业要以宽宏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增加下一代人的责任感和信心。揭示深邃的智慧,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创造。

四、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

尊重自己的职业,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尊重与热爱,明确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紧扣时代主题,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与发展。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有方向,有目标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提高。关注自身职业发展,做一个有时代敏感性的教师,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方向、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教师。

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现代化建设的奠基者。培养人是教师职业更为本质的社会功能。新时代对教师的职业与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基础上,与时俱进,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4: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数学教育专业

教师专业发展按照美国肯塔基大学教育政策与评价教授Thomas·R·Guskey的定义,是指“为增进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它与“教师专业化”是既相通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讲,两者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从狭义上说,两者又是有区别的,教师专业化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考虑的,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化过程。”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的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就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突出其专业性。这主要体现在其专业的不能替代性上,即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性和能力上,是其它职业所不能替代的。

尽管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包括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在我国,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缺少行动,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师范专业教育和职后的教师进修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支持,在我国“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出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教师教育的课程要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本文主要就职前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按照宽泛的课程定义来设置教育专业课程

传统的课程定义是指学校为学生学习而设置的学习课目的总称,显然,这种课程理论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师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是一种专业,是教师个人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教师专业化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来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他应具备深入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能力培养者,他必须具备有别于其它职业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因此,要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就不能按照传统的课程定义来设置课程。而且,按照传统的课程定义,则试教、见习就不能作为课程来开设。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设计和实施的一切活动的总称。这种宽泛的课程定义,既包括了学科课程、教育课程,通识课程,教学课程,体能课程,也包括了活动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实践课程。甚至,只要能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培养能力的活动都称为课程。因而,“学校风纪”这种“没有固定形态的课程”也应属于课程范畴。这样见习、试教、数学案例教学都可以作为课程来开设。因为,它们都能使学生掌握培养扎实的教师基本功。

二、课程设置应遵循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的设置既要尊重历史,更要注重现实。人类文化发展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的。因此,课程的设置也要继承我们以往好的做法。

但教师专业化下的课程设置,更应该注重现代的发展。例如,心理学的现代发展已经由行为心理学发展到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因此,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仍然只讲普通心理学。因为,建构主义是“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直接结果,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构成了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彻底否定,从而就将直接导致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能反省批判,自我更新”则是教师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而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十分注重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因此,作为一个未来的数学教师,就必须具备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具有科学(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认识到学生知识的获取是要进行自我建构的,从而变革自己的教学。因此,开设数学学习心理的现代发展课程,或在数学学习心理学中引入这方面的内容是必须的。

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在不可替代性上

教师专业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它的不可替代性上。同其他院校相比,师范院校毕业生同其他大学生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具有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师功底。随着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行,国家鼓励其他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但他们要能胜任教师职业,就必须既有教育科学的知识;懂得并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良好的从师任教的职业能力。因此,这种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类课程上,它包括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课程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规律系统,对这种规律系统的认识和运用,就是一种理论的学习和指导。高师院校培养目标是合格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在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地位及其培养目标是紧密相关的,也是高师院校有别于其它科类教育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教师他必须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善于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因而,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而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是很薄弱的,所开设的只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四门课程,其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8%~10%。而国外就非常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例如,美国教育类课程约占有总学时的1/3,英国不少于25%,日本占17%。这些主要发达国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研究课程等。“日本为未来教师开设多达43门的教育类课程。其中23门为选修课。”这说明,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

结合我国的国情,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数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应该加强。应该开设的教育类理论课程有:中外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数学思想方法、中学数学研究等。

(二)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课程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職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师范院校的毕业是否具备扎实的教师基本功,这是衡量师范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现的是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是我国师范院校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长期以来只有教育实习课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后来,国家教委颁布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不少专科院校才开始有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而本科院校开设的不多。不少师专开设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大多只是停留在“三字一话”,“五练一熟”水平上。而从事教师职业的最主要的能力——教学能力却没有相应的课程落实。

笔者主持的世界银行贷款资助的教育改革发展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我们开设的试教课不失为一门有效培养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课程。这一概念包含三层意思:首先,这是为师范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教师基本功训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其次,这种能力训练课程,师范生施教的对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中学生,而是虚拟的“中学生”。它不同于实习期间的课堂教学,更不同于毕业后执教的课堂教学;第三,这门课程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需要教材教法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在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中进行。

篇5: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

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中 “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概念,总结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探讨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法,对现阶段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一体化教师 ;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从单一的、传统的理论教师或实习教师,逐渐转向双师型教师,并向一体化教师的方向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都能胜任。在表征上,“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中、高级职称),又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

1.学校政策计划培养法

(1)“走出去”培养法。一是学校组织部分教师走出校门“观摩”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二是选派教师参加校际间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教学比赛;三是学校每年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作出教师培训计划,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知名企业、名牌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把外面先进的东西反馈到学校,与时俱进,有目的地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请进来”培养法。聘请职业教育专家教授到学校开办教学讲座,讲授现代职业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慨念,如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和方法、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教学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设计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更新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师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3)“双证制”培养法。笔者学院对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均采用“双证”培养制,一是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的获得学历文凭和学位证的深造学习;二是安排短期培训班,使教师获得上岗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和各种技能职业资格证。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双证交叉培养制,教师能力的提高得到了认可,为教师开通了资质认可和晋升的绿色通道。

2.院内优势互补培养法

(1)“互补缺失”法。多渠道来源的师资各有优势和缺失,开展人人为师、人人有得的教学研讨活动,从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基础课教师那里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应用方法和教学技巧;从有过企业机械工程技术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那里学习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灵活驾驭课堂、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风格;从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那里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和传授专业技能的心得体会与动作要领。

(2)“拜师学艺”法。青年教师拜双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师,跟班学习性听课,学习掌握一体化教学中课堂组织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操作技能等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双向听课”法。开展专家教师指导性听课教研活动。方法一:由优秀教师上公开“观摩课”,课后主讲教师对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组织、知识与技能要点进行总结,再由听课者评课,评析学习专家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二:督导处领导和专业带头人听课,并及时评课和反馈信息,评课时要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或失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疑惑,帮助授课人提高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新老互动”法。发挥新教师知识先进、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同一门课程、同一案例分析,采用集体备课、集体研究的方式,实现新老互动、相互学习切磋,使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与丰富的经验相结合,实现互帮互学、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

(5)“理实搭档”法。在一体化教学安排中,有意识地安排理论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与操作技能强的实习教师搭档教学,使他(她)们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互相学习与研讨、共同提高,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在表征上,“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应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还应有丰富的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和社会阅历,并能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因此,“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高于“双师型教师”,它结合了企业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要求,把教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趋势。培养一体化教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

善教师培训制度,让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落实执行。

二是遵循认识规律,在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中培养一体化教师。要加强教师企业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与企业一起制定企业培训教师课程,让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生产和管理学习,真正掌握工作过程及其专业技术。

三是开辟多元化师资来源渠道。要继续发挥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作用,为职业院校培养“一体化”教师。与此同时,通过从社会聘用或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领域的急缺专业人才任教,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积极建立包括社会各行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人才库。

四是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在职前、职中与职后一体化中培养。引导刚分配的大学生教师先到企业就业锻炼,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职业院校教师的内涵。同时,强调一体化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连续性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性,把职业教育中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根据教师职业生涯中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确立培养目标,实施有效的专业化培养。

五是对原有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在既能从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还能将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溶于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实施教学。

篇6: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一、从教师的专业性来看,可以概括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

1、教师的专业精神:首先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中确立教育理想和信念。一个缺乏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很难讲他有良好的专业精神。良好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创造性工作的动力之源。专业精神还包括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灵魂,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指向性作用。

2、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是指教师应有的综合性文化素养和生活工作经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新课程重视传统教学中显得并不重要的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更强调三类知识的更新、优化和整合。这就是新课程教学的高层次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新要求。

3、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语言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教育想象能力,教育机智运用能力、教育现代化技术能力,课程开发整合能力,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4、教师的专业智慧: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综合化的产物来自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积累、提炼和结晶。是教师个性化、综合化、高层次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差异主要还是专业智慧的差异。专业智慧只能从教学实践和学习中自主总结与长期不懈的感悟中得来。积累、感悟、升华是教师专业智慧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是发展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教学专业能力,这是成为好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专业理想,发展教育专业思想,这是成为名教师的重要内容。第三层次是在第一、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专业品格,发展教育专业智慧,这是成为教育家的必备条件。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

成长期:参加工作后2——5年。这阶段需要拜师学习,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转变。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一画一机”;常规基本功: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查。简单地说就是要过教育教学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成熟期:需要5——10年时间,也就是初步成为一个经验型教师。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建构自身经验体系。部分教学成果显著的佼佼者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经验型或技能型教师。

成名期:需要10——20年时间,成为当地有名的教师。少数越过“高原期”的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领军人物。

成家期:一般是在参加经验工作20年以后的日子。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专家成长之路,并把触角延伸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方方面面,成为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专家。

让所有学生获得知识,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对学生一视同仁,承认个体差异,并在实践中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了解学生是怎么成长和学习的;尊重学生因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家庭而在课堂内表现出的差异;关注学生的自我概念、动力、学习效果以及同伴关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

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透彻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构架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具备教授学科知识的技能和经验,熟知这种技能,了解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在前技能、前概念上的差距;能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理解性教学。

教师有责任管理和监护学生学习

进行高效能教学,掌握多种教学技术和方法,并能运用得当、游刃有余,能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专心、投入地学习;知晓怎样确保学生参与和营造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怎样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知道怎样去评估个体学生和整个班级的进步;能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理解力,能把学生的表现向家长作出清楚的阐述。

教师能系统地反思,从经验中学习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楷模——会读书、质疑、创新、勇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熟知有关学习的理论、教学策略,始终关注和了解美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及焦点;经常批判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化知识,拓展所有的专业技能,将新的发现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教师是学习型团队的成员

能与他人合作改善学生的学习;具有领导力,知晓如何积极寻找并建立与社区团体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制订教学策略、课程发展和教师发展方面,能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能够评价学校的发展和对资源的分配,以实现国家和地方的教学目标;深知如何与家长合作,使他们富有成效地参与学习的工作。

四、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做一个有高精神境界的教师

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少生命的学问、生命的修养。我们在将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投向外在于生命的专业的同时,更应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去观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灵乃至自己的整个生命。他说进入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他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唤醒者、指导者、鼓励者,他们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反思者。他说,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他是上课,但她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他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他说,有了生命的境界,我们就能诗意地栖息在教育大地上。

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大地。美国心理学家陆哥赫胥勒说:“如果让我来总结人类20世纪的历史,我将这样写到:‘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悲哀,不是地震、不是水灾,甚至不是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的爆炸,而是芸芸众生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潜能,人们只知道卡通片的感官欲望的刺激,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想和信念。我们在理想上已经衰老,但在心理上却没有满月,他们的躯体已经接近坟墓,但在人格上却没有健全。’”

2、做一个有学习力的教师

关于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成为人类活动各方面的组织规则。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传播、吸收和创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成了最为主要的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表现形态;国家、事业、行业领域的发展都要以知识为核心进行,知识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知识的传播方面讲,知识社会是信息社会;从知识的获取方面来讲,知识社会是学习社会;从知识价值方面来讲,知识社会是精神社会、理性社会。

3、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 如果对他人的经验不假思索地完全照搬,一种情况是没有领悟他人思想的精髓,只是简单地模仿;另一种情况是经验往往具有时效性。对于他人的经验,只有批判性地接受,才能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发展,同时教师也会随之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借鉴的目的是发展自己,理解他人经验中的核心为己所用。批判他人的经验要有追问的意识,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想得更深。

4、做一个有教学力的教师

教学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在学科教学上。每位老师都担任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好与不好,关系到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质量。比如数学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知识的内涵及多重表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要提高学科知识,教师必须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学科知识,构建自我学科知识发展计划,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寻找盲点和薄弱点,然后设计弥补盲点和薄弱点的计划。

要重视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检验教师执教能力。教学基本功是教学之基,教学之本,抓好教学基本功,就是抓好教学的根本。“传统”教学基本功是基础,从传统狭义上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教师课堂上的讲、写、态、画、读等几个方面,侧重课堂教学技能的展现。教学基本功要与时惧进,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任教学科必须具备的熟练技能。教学基本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科教学基本功;另一个则是学科能力基本功,即搞好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能力技能,或叫学科专业能力技能。

5、做一个有研究力的教师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已越来越强调理念向实践转化,课程向教学转化,教材向教师转化。教师不只是教学者、学习者,同时还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只有拿起研究的武器,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才能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解决矛盾的新办法。要做到学习与教学并驾齐驱,教学与研究双向互动,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成为教师职业存在的新形式。怎么样才能提高研究力?要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

一个缺乏研究力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是成不了大器的。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首先要用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对教育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要不断积累素材,勤于笔耕,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教师不是“被塑造”而是“自我塑造”。要苦炼内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反思,自主发展。

五、如何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倡导教师在深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主要包括:(1)自我分析。对自身已有的专业素养、优势机问题进行分析。(2)自我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和专业发展的重点,明确专业发展的理由,预测专业发展重点的结果。(3)行动计划。外了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机时间安排。(4)实施要求。实现发展目标所需的条件与需要提供的帮助。教师的发展规划在年龄和专业发展方向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希望能够在班主任的管理上有所发展,有的希望能够擅长学科课堂教学,有的希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有的希望在教科研能力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因人而异,有所侧重。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学习教育理论——选择教学策略——转化教学行为”的路径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

篇7: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教师是关系职业教育兴衰的关键,“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XX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鼓励以专业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OXX-20XX年)》也提出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形势来

看,首先在量上取得了巨大优势。当前,我国有中等职业学校(含高职院校)12 000 多所,在校生超过2 100万人,专任教师达88万余人。[1]但我国的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师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因此,本次调研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包含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认知情况,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等,通过了解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反映出其专业发展需求,从而对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并辅之以访谈的方式进行,对全国15个省份的多所中职学校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670份。调研对象主要以之前参加过国培的老师为主,进行跟踪调查培训效果。调研前期,根据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的不同,采取电话约访形式,初步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在培训上的需求以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知情况。在掌握教师基本情况后,进行问卷整体结构的设计,并在部分老师试测基础上调整问卷结构,最终完善问卷。新修订的问卷包括教师职称、学历、毕业院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等四个维度。经过试测和多次修改,最终确定问卷题目共 46 道,其中填空题 7 道,排序题 6 道,单选题 33道,题型丰富,题量适中,能较好地反映出调查对象的意见与看法。本文中呈现的分析数据图表均来自问卷星软件自动生成。数据来源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来看,职称是中级及以上的占 61.95%,学历是本科的占 70.98%,研究生学历占27.76%,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是高级及以上者占54.62%。可见,约有一半以上的调研对象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比较符合研究要求,对统计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及分析

(一)教师能力需求调研

1. 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为重要。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丰富专业情意等方面的专业成长过程,是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调查数据,专业能力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知识,所占平均分值为6.94;第二位是专业技能(6.72),第三位是课程与教学知识(5.14),第四位是学生管理(4.39),而行企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经历得分相对较低(4.03和3.90)。由此可见,大多数中职教师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为重要,希望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职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 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师德和专业理

念所占比重最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就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而言,师德和专业理念占据首位,平均得分为5.98,其次是涉及具体实施层面的教学方法(4.90)、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4.57),而教学评价(3.66)和管理学生(3.63)等环节得分较低。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外部环境动力和内部动力,师德和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之一。20XX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体系将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理念作为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可知,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其次,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殊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恰当。

(二)教师专业发展认知情况调研

1.制约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多。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生源的不断增多,中职教师师资队伍发展得以不断壮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阻碍教师发展的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教师反应工作量大而工资待遇低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平均得分是7,第二位是中职学生难教难管(6.63),第三位是中职教师这个职业缺乏荣誉感(6.05)。此外,还有反应中职学校教师评职称评的比较慢(4.47),学校内部人员非教学人员冗余(4.37)等,可见,影响中职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在于学校各领导部门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从教师自身层面来看,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对中职教师这个岗位尚缺乏认同。

2.教师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识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专业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基本准则。深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内涵,对于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据调查数据显示,62.39%的教师表示知道该文件的颁布,而有37.61%的被调查教师称不知道该文件的颁布。由此可见,部分地区或学校没有把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及时下达给一线老师,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缺乏对政策文件的关注,不清楚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没有以此为基准进行规范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 在提高专业能力途径方面,主要以平时自学、教学中反思和参与培训为主。寻找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参照调研情况,将中职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总结为以下五项:(1)依靠平时自学和教学中不断反思;(2)参与各种培训;(3)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企业或社会实践;(4)依靠学校调研活动或参与专业建设;(5)参与各种竞赛或比赛。调研结果表明,有44.33%的人表示依靠平时自学和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来提高;其次,参与各种培训的老师有 183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31%。而依靠学校教研活动或参与专业建设等途径的人数只有36人,占总人数的5.37%。可见,绝大多数教师主要依靠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挖掘自身不足,积极参与培训等途径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们有一个积极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学校教研活动途径比例较低,可见,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而且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不高,教学自主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4. 教师对“双师型”的认定态度积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但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依旧匮乏,与地方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20XX年要求达到的50%的标准相差甚远。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态度,将有利于中职教师认清自我定位,提高内驱力,以便优化调整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表示赞成该“双师型”教师评定方法,只有不到20%的少部分教师态度比较冷漠,认为无所谓(11%)或反对(5%)该做法。可见,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双师型”教师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能够按照国家政策文件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工作。

(三)教师学历提高需求途径调研

1.在职教师参加研究生教育需求及方向。中职硕士学位工作自开始试办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时历程。中职硕士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提高中职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的有效形式。[2]一方面,为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迫切需要中职硕士学位培养这一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与“双师型”教师匮乏等现状都对中职教师要求攻读硕士学位提出了迫切要求。在被调查教师中,有 306 人占总人数的45.67%的教师表示愿意选择所学或所教专业的专业硕士,如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就读。44.63%的老师支持就读即将试行的在教育硕士下增设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只有不到10%的教师选择面向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硕士或其他。可见,大多数老师希望接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的开设持积极态度。

2.职教硕士应重点突出教育学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内容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杭州召开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这是针对职业教育设置的一种新型学位制度。从开始,国家学位办在教育硕士下增设和试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毕业时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能够使该硕士类型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调研了解到,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应重点突出教育学与专业结合的专业教学方法,其次,33.43%的教师认为,所教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重点突出,其他老师认为,应重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生管理和指导以及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师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应该依托教育学专业理论,探究教育学如何与专业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率,是攻读硕士学位应该有针对性提高的重要一点。此外,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是教师们学历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也很重视对自己所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拔高。

(四)对教师聘任制度的看法及态度调研

1.中职学校聘任教师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教师资格制度是实施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前提。但随着教育形势的改变,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3]因此,教育部率先对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制度作出了改革,重新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对中小学新进教师实行“国标、省考、省用、校聘”管理体制。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是否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呢?调查发现,有超过 60%的教师支持这一做法,认为中职教师在聘任教师时,有必要对教师准入严格把关。只有20%左右的老师持消极态度,认为中职学校没必要引用这一套管理体制。还有11.91%的老师保持中立态度,认为无所谓。

2.大多数老师支持新进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高。教育部规定学校新招聘的专业教师若没有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后才能上岗,针对这一政策的可行性,我们做了相关调研。数据发现,调查教师中 90%左右的教师表示支持这一政策,只有不到4%的教师认为没必要。由此说明,多数教师比较认同企业实践经验有助于专业教师能力的提升。3.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认同去企业参与实践,一方面能够接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将自身的技术研发成果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发挥实用价值。因此,教育部在出台文件规定,专业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但现在许多学校落实不到位,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调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企业不接收或到了企业也没有实践岗位;(2)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3)学校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4)到企业实践所需费用落实不了。由此可见,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前提保障。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4]接收教师进入企业内部,意味着他们要提供实训场地,投入人力物力对教师进行培训,而由于校企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动力不足,并非将企业本质文化和先进技术展现给外人,导致教师即使进入企业也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中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中职生难管难教,教师按照教学进度计划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除此之外,抽不出完整时间去企业实践,这些都是制约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教师培训要突出企业实践。

教育部在20发布文件,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5]目前中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点在于针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上存在不足。因此,为有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或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培训院校应起带头作用,在开展教师培训时,要积极吸收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合理充分利用“基地+企业”资源,增加实践培训课时,引导培训教师切身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反过来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实践。定期指派教师去企业里参与一线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工序,产业发展趋势,学习所教专业在企业实践运用中的“四新”内容。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外部同行的评价,更需要进行经常性、系统化地自我反思。实践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促进实践教学经验的理性化,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6]教师基于丰厚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将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归因分析,与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探讨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将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逐渐由一名“教书匠”向“专业的教育家”“研究型专家”改变。

篇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从普遍意义来讲, 职业教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的一部分, 因此, 职业教育教师也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同时, 职业教育教师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的根本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不同于普教教师, 这是由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面对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性。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直接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 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要为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为主要任务。二是实践性。职业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重在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社会性。根据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保持与时俱进, 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 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现实需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作出调整。

(二) 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不同于普教教师, 这是由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决定的

具体而言,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需要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依此培养目标, 第一, 职业教育的类型不是学术教育, 而是技能和技术教育;第二, 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教育, 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第三,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要求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不同于普教教师, 这是由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

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职业与教育的密切联系上, 教育内容根据职业的需求设定, 职业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检验教育内容。在掌握实践技能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 职业教育教师才能展开教学活动。所以, 具体而言, 第一,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 还必须掌握与工作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第二,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致力于职业知识的传授, 还要具备从理论角度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职业的教学能力;第三,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职业领域里的实践知识, 还要有能力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课程开发之中。

基于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的上述特点,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即多面性和发展性。多面性表现在:第一, 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及相关知识, 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第二, 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第三, 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第四, 具备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是现代社会集约化生产的需要。发展性表现在: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和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 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随时引入专业领域前沿的技术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经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专业训练, 获得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 从事职业教育事业, 具有强烈的专业精神;在从业过程中积极通过专业活动提升专业素质, 在专业团体中表现出专业权威性和自主性, 快乐地与学生交往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专业成就感。

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国家宏观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当时职业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 我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措施, 有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就体现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以下按职业教育各发展阶段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及主要内容作一梳理。

(一) 职业教育恢复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

1980年, 国务院在《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提出“可聘请一定的兼课教师”。同时“要有计划地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今后分配大专院校、中专毕业生时, 要照顾到职业 (技术) 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需要”。

1983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提到:“为尽快把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好, 可选调一部分科技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也可将部分教师经过培训, 改任或兼任专业课教师;还可由学校教师与农村的能工巧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关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应分工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辅导工作” (1) 。

1985年, 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 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二) 职业教育调整期的教师政策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

1991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多渠道地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特别是技能教师的来源问题。”

1995年, 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

1996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其中写道:“要明确责任, 建立稳定的师资来源渠道;采取特殊措施, 加快在职教师培训步伐;实行专兼结合, 积极聘用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采取相应措施, 改善职业教育教师待遇。”这是我国法律条文中正式提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明确了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1999年, 国务院下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教材建设”。

(三)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期的教师政策 (21世纪初至今)

2000年,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设50个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养能力强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年, 开始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2001年, 教育部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地建设中要将培养培训项目的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基地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 抓紧抓好。”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明确规定为:“新教师培养, 教师和校长岗前培训、在职提高、高级研修班, 教师学历达标和学位提升。”

2004年,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 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 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 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 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

2005年l0月,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2006年, 教育部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要求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的制度, 研究提出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措施和办法, 继续推进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

2010年7月,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 》中, 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011年, 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要求职业学校“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 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2011年8月,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现实思考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政策的出台、实施,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并在一定时期范围内相对缓解了职业学校教师缺乏的状况, 提高了职业教师的素质, 促进了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家政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 通过分析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可以发现相关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关于职业教师培养的目标不到位

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 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构成具有复杂性。这种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双师型”:既具有教师的理论文化水平, 又具有专业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职业教育教师除需要掌握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外, 还必须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 拥有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 具备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的教学能力。即便是担任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 也应了解专业信息, 熟悉学生的专业情况。因此, 培养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是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

(二) 关于职业教师培训的规划不长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技术应用都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一项长期甚至终身的任务。职后培训应该作为保持教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必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 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被当作行政任务来完成, 参加培训成了完成考核, 对培训的需求可有可无、时有时无, 对培训的安排也是无计划、无规范, 缺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 可以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培训规划。

(三)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竞争激励机制尚未能真正建立

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本位模式, 未能建立起职教师资真正到企业实践的机制。对于参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各利益相关主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强。国家对承担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单位或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 也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造成一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培训效益低。

(四)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监督评估制度未能有效建立

长期以来, 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评价主要是从管理与考核角度出发, 有的甚至不管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如何, 把培训评价仅当作对考勤的考核, 缺乏对培训对象的人本关怀, 造成教师对参加培训及评价培训效果的态度消极。评估体系不完整, 评价观念不科学, 评价的方式方法相对落后, 造成评价结果的效度、信度较差, 无法科学地评估培训的实效, 也起不到监督培训的作用。

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展望

通过梳理与分析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政策,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特提出如下政策构想。

(一) 健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

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至关重要。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必须制定符合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的科学的培养体系。要改革职前学历教育, 重视开展入职教育, 完善职后继续教育制度, 对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同等重视, 突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 加快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二)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保障制度

制度建设是发展的保障,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应该从制度层面作出要求。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每个阶段都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 而且, 保障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应该在社会宏观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 不断通过职业教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为保障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需要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并且倡导终身学习, 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在职进修制度,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 加强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在培训机构的建设上, 除了充分发挥现有高等学校的作用外, 更要重视企业参与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积极的校企合作关系, 对教师进行联合培训。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引导、激励和督促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在培训内容建设上, 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制定适合的培训方案、课程标准及开发新教材。严格落实企业实践制度, 要求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 培训基地与企业共同承担教师实践的管理工作, 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四)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师培养培训的监督评估制度

成立专门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监督评估机构, 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建立开展评估的工作机制, 配置专职人员, 强化工作职能, 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效益的评估工作。为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需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实行主管领导的行政问责制。根据职业教师培养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制定严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标准。转变政府职能, 组建相对中立的专家评审委员会, 改变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传统管理模式, 针对重大培养培训项目采用公开竞标制。

参考文献

[1]李梦卿, 周艳.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综述[J].教育与职业, 2009 (36) .

[2]连卫钰, 刘岩.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建设初探[J].新西部 (下旬刊) , 2011 (12) .

[3]薛梅青, 董仁忠.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政策:反思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

[4]程雷, 薛瞧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的内容分析[J].学理论, 2012 (15) .

[5]刘向红.浅析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2 (5) .

[6]李强, 任婷婷.浅议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6) .

[7]陈钢, 张丽娜.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研究——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中培养“双师型”教师[J].职教通讯, 2012 (10) .

上一篇:生产一线人员管理问题下一篇:欧洲创意经济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