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2024-05-12

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精选6篇)

篇1: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探索终身教育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摘要】:终身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不仅重视终身教育,也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将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终身教育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促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关键词】: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新模式

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从其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思想由最早的理念设想走向了教育实践的行程,并最终将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尤其在思想方面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的体制下应运而生。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逐渐成熟,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否发达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和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之一,加强全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在我国数百年的教育历史中,职业教育往往仅成为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措施,并且是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无奈之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不断为人们所重视和提倡,愈来愈显示出它重要的社会作用。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力发展水平而产生的。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教育是大众化的,即依靠经验来进行教授。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需求大量的标准化的专门人才,原来依靠经验生存的工匠等人员,逐步划分成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分工,并且又逐步发展成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这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培养专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是这又与传统的学术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教育只能是很少数的人,因此,实施的只能是精英教育。在这种教育制度、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指导下,阻碍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现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面向大众化,但是精英教育的思想依然存在,有些地方甚至还成为了教育的主要方向。我国封建历史悠久,传统教育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被人们所熟知,如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这也使我国终身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

(一)教育类型不同。长期以来,根据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培养大体分为四类: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于四种人才的培养就相应的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即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由此,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也就随之产生,并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技能的人才,终身教育属于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属于中高级技术教育。

(二)本质属性不同。终身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为提高个人素质而进行的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是专业化。这是区分两种类型教育的关键,也就是区分两者的本质的最佳方法。职业教育以帮助学生获得某种职业为主要手段,有利于个人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生产经营等活动,但是终生教育则不同,会对人的潜移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些人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所有教育都是终身教育,这就犯了同一而论的错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类型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

(三)培养的人才能力结构不同。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虽都是人才,但终身教育的一般性特性决定了其培养的是大众性和社会化的人才。在专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往往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专业性强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因此,与终身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是具有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相对于终身教育的人才来说,这种人才面临更多的是技术性的问题,也常常会因此而感到苦恼,因为,它要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面更为突出,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要强,经验和经历对于工作质量往往会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类人才还要具备更多一线的操作技能。由此,终身人才和职业人才在能力的组成上有各自的特点。

三、探索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一)建立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连接机制

终身教育要求各种类型的教育和模式之间要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要将职业教育列入为终身教育的行列,从而提升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动性。要建立文明开放的终身职业教育,应加强体系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协调,确保无误。具体采取的方式一是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制度,利用国家正规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来进行严格的审查,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认定,这样可以有利保证人才的培养。二是采用学分制的方式,采用活学机制和弹性管理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有效联系,同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自己的专业学业,学习和就业有机的联合起来,充分的发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可以继续升学深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面向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指导和服务机制

在终身教育的制度中,职业指导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它可以满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职业指导和服务要面向社会所需要的成员,并对每个接受服务的人负责。从中小学阶段把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从小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所了解。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工作重点是推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对以后的择业有清晰明确的目的。对于为寻找工作和转换工作岗位的成年人提供有关企业的信息资料,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使职业指导和服务机制能够有效便捷的开展起来,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使个人的选择达到科学合理的指导。职业指导和服务不单单是教育机构的职能之一,政府也应该介入其中,由劳动管理部门与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合作下,在信息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三)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道路的选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会一下子实现,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在最后选择进入职业岗位之前都首先必须熟悉这些信息,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发展社会的发展等情况。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教育显得有所缺失,这不仅使得中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职业规划更无从谈起,以至于没有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定格自己的人生坐标或在遭遇职场挫折时就会产生深深的困惑。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础知识教育同个人兴趣爱好等其他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职业规划、人生目标、专业选择、就业环境等因素,都是与此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要通过设立职业指导必修课、组织参观访问、开设职业知识讲座等形式,把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去,使学生从小接触关于职业信息的内容。在中小学阶段进行职业意识培养教育,然后进行职业方向认证,逐步去进行社会实践,这样就可以安全有效的、合理的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教育的情况下,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信息,培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基础和求职保证,同时也可以使选择专业时更为有利。

(四)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职业教育

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和运行的根本保障,是终身教育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学校职业教育运行是否有序合理和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技术保证,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职业教育的开展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学校要办得有自己的特色,要吸收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校,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路,为那些有志于向社会技能方向发展的年轻人开设成功之路。其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术和技能水平的造诣。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注意两个误区,一种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课程不能成为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一个缩影,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学课程的延续;另一种则是不能过分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这种两种方法已经过实践的证明都是不可取的。职业教育的改革有必要针对教育目标、课程结构、内容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改革,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学术理论基础的培养,使他们能从容应对多种不同岗位的需求。其次,要使职业教育学生向更高教育阶段过渡变得自然可行,我们也可借鉴外国的经验,通过技术课程、学士学位课程以及远程教育的模式,可以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最后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最后,要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在本着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在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使传统的职业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职业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变得越来越广泛,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灵活性强、适应性强,可以培育出面向市场化的人才,为改善人们的就业,安定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主要以提高学员技能,拓宽所知道的知识,为更好地胜任工作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所以,必须面向市场,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为办学理念,再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能力。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尤其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异性越来越显现。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教育实践中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 曾淑惠,基础教育阶段推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2008年第9期 [2] 董珉等,基于职业群模式的美国终身化职业教育实践评析[J],2010年第9期 [3] 朱榴芳,评鉴专业化的概念与发展对我国教育评鉴专业化的启示[M],2009年8月 [4] 陈晶晶等,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期

篇2: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2012年12月 上茶庵中心小学 谢光耀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寻求突破、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质量、如何用新的办学模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在襄阳市教育局、樊城区教育局正确指导下,启动了上茶庵中心小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工作,并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按序、按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统一配置教学设备,促进区域办学条件高位均衡;二是以“教育集团”为抓手,促进义务教育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育科研方面出品牌、出亮点,促进区域办学水平均衡提升;三是以“提高质量”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中心小学教育质量优质均衡。

在组建教育集团方面,我们在办学模式转型、优质资源共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基础上,成功组建了上茶庵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育集团打破了原有办学体制内学校教育资源独享的局限和壁垒,有效整合了集团内各校的现有资源和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了各教学点有利的设施设备、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资源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协作,惠顾地方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展开全面调研,找准运作方向 为全面掌握集团办学推进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成立了调研小组,一方面展开相关资料搜集和研究,从政策、理论的角度对建立教育集团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符合本校现实意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多次深入教学点进行专题调研,召开现场座谈会,客观了解组建教育集团的学校基本情况,深入了解基层学校的真实想法,广纳民意、集聚民智,形成了建立教育集团的设想与预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太平店镇中心学校成立推进集团办学工作小组与集团学校之间共同制定集团化办学推进方案,组织开展方案论证、运作规划、组建统筹等工作。

落实跟进措施,提供多方保障 樊城区教育局对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各学校基础建设、设施配备、集团科研、师资培训等,在政策上予以优先安排和适度倾斜,设立教育集团专项经费,用于推进教育集团办学的业务经费和对集团办学绩效显著的团体和个人给予奖励。根据集团职能和集团办学的运作特点,设立教育集团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集团干部管理制度和教师人事制度,对集团内教学点领导干部的任命、委派、流动,教师的轮岗流动、人事关系等,进行相关的规定和灵活的管理。同时,结合我校教育集团的运作状况和办学模式,建立教育集团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教育集团的发展状况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优化教育集团的办学水平,增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共同发展 在组建教育集团的过程中,我们尽力突破传统的办学思维方式,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既有管理体制、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变革,也有课程开发、教研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积极实践。原有办学体制内学校教育资源独享的局面被打破,集团内教学点的现有资源和办学特色得到有效整合,减少了资源损耗,提高了优质资源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

树立引领标杆,放大集团效应 自我校成立教育集团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教育网站、报纸、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宣传功能,及时通报集团工作情况,形成共识、争取支持,共同见证教育集团的进展历程。在逐步推进集团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多次召开调研会、座谈会、推进会,平均每周开展3-4次走教、长短课交流等活动,(即:小科教师每周1、2在中心小学上课,每周3、4、5分别在三个教学点走教,学校年轻教师每周集中一天时间在教学点开展活动。)进行管理经验的现身说法和优质课堂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集团办学经验交流会,增强地方百姓对集团办学的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营造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后阶段全面铺开集团办学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放大了优质教育效应,在扩大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热点学校的择校问题;集团化办学能均衡热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办学规模、班级人数,实现小班化教学,达到每班不超过40人;集团化办学能促使成员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和分配,进一步均衡配置优秀教师资源,形成教育质量共同提高的良好态势。

篇3: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初探

(1) 制度困境。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是以高校为主阵地的教育。一方面, 它汲取了高等学校的经验, 充分利用了它的资源, 为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 也承袭了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 带来了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问题。陈永华同志认为有如下弊端:教育系统的封闭性;个性发展的受制性; 培养目标与过程的趋同性;知识传递的滞后性和重复性。 (2) 现实困境。纵向层面的“一波五折”。改革开放20余年来,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整个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相伴而行, 可用“一波五折”来简明概括。所谓“一波”, 就是从总趋势看, “文革”后我国成人教育的恢复、发展犹如滚滚波涛, 起势汹涌, 续势澎湃。所谓“五折”, 就是新时期成人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路坦途, 而是几经波折, 其历程明显分为五个阶段: 1977-1985是首轮成教热, 1986-1991是成教低谷期, 1992-1997是成教升温期, 1998-1999是机构撤、调整期, 2000至今是面对有利和不利条件寻求新突破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每一次在制度上的徘徊, 都会带来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低谷和调整, 每一次在制度上的突破, 都会带来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热流和升温, 而在寻求新突破期内我们尤其要注意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 以避免大的震荡和波折。横向层面的“八大挑战”。全球化进程, 尤其是教育的全球化给我国成人高教带来的挑战, 王万舫等同志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办学形式比较单一;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教育手段比较老化;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经费明显短缺;办学秩序有失规范。

2.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解读。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解答,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理论已经成为目前国内专门研究的核心纲领, 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有:依托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和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这三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它们都承认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制度系统, 对其发展模式通常从客体向度来思考, 即试图把原有的发展模式改造成一个充分体现新思想的客观的制度化模式, 主动变革“有限意义上的”旧制度环境, 并实现新旧模式的转换。然而具体问题是复杂的, 它涉及诸多现实的过程及无穷多个变量的协调, 涉及人们数十年来形成的社会生活、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习惯。单纯沿着主动变革“有限意义上的”旧制度环境这条思路构想的结果, 只能走向一个貌似全面, 然而实践意义却较差的结构模式。这是因为: (1) 存在“原生缺陷”。所谓“原生缺陷”有两类, 一是从历时性来看总是问题不断, 成人高等教育遭遇现实困境不是偶然的。二是制度化结构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矛盾的必然性, 成人高等教育遭遇制度困境也不是偶然的。 (2) 理性的有限性。在现代, 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化结构的理性设置特征更突出, 理性的构造意味着有效、实用并以理智推论为其内在基础, 整个制度建构和变迁过程始终贯穿着人们“尽善尽美”的执著追求。以上三种模式既然是一种遵循理性的可操作性原则和“效用原理”铸就的“刚性”制度结构, 那它首先就是一种禁戒, 而禁戒就意味着排除, 意味着以牺牲某些选择的可能性为代价, 因而在模式运作中, 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往往无法通过单单依靠制度化方式解决的问题, 比如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已经产生了教育质量滑坡、办学秩序失范等问题。所以从根本上说, 它们无法根除制度化结构的“原生缺陷”, 如果一定要在制度化结构之内兴利除弊, 使其达到纯之又纯的程度, 这条路显然是极其有限的。在这种意义上, 所谓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理论实际上是基于理性至上的旧思维模式。如果说“新”模式可行的话, 那么可以预见的是, 伴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业事遭遇制度困境和现实困境, 我们会对其发展前景产生无力感和怀疑感, 要不然我们不会总是在各种文章中一再重申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

3.超越性的新模式的出场路径:建构价值补偿系统。

篇4:打造学前教育发展新模式

受地理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隆林的学前教育一度落后。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使该县的学前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该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3月,该县有各类幼儿园170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全县幼儿学前一年入园入班率为88.92%,学前三年入园入班率为75.6%。

让学前教育惠及千家万户

进入该县德峨乡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德峨中心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幼儿们有的坐滑梯,有的坐木马,有的玩翘翘板……玩得不亦乐乎。该园园长陈桂兰向记者介绍,隆林教育局很重视幼儿园的基础建设,为该园添置了大型滑梯等幼儿游戏设备,极大改善了该园的办园条件。

德峨中心园的改变是隆林改善幼儿园办园环境的一个缩影。在该县,不仅公办园得实惠,民办园也获益不小。该县民办园育苗幼儿园的园园长周昕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园最大的变化就是室外场地扩大了,教学楼翻新了,设备增多了。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还能获得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这些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呀!”

自2000年以来,隆林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每年从财政中抽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完善、优化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并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学前教育,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据统计,该县十余年间共投入520万余元建成县、乡(镇)、村级公办园23所,引进民间资金3 638万元建成民办园110所。该县还投入近4 000万元加强各类幼儿园硬件设施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全县各园的办园环境。范再彪局长说:“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把学前教育搞扎实,能够促进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近年来,隆林先后出台《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2001-2005年周期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早期养育与发展合作项目实施方案》《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2006-2010年周期中国政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早期儿童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县、乡(镇)两级学前教育领导机构,集合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构建起层级分明、责任明确的学前教育管理网络,要求卫生保健、妇联、团委、财政、公安等部门参与到学前教育建设工作中,为学前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该县还在县直和乡镇幼儿园里设立了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县里设专职幼教管理干部4名,每个乡镇设幼教专干1名,对各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引导各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

如今,隆林的学前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县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学前教育已经惠及千家万户。隆林的县直机关幼儿园办园成绩逐年提升,就是该县发展学前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范例。近年来,该园在提升硬件实力的同时,把当地民俗文化引入课堂,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实际,开展草编、刺绣、民歌教学,丰富教学活动。该园副园长屠琛说:“我们的办园得到了局里的关怀,局里经常聘请专家到我园指导办园工作、培训教师,让幼儿们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务。”

将非正规教育点打造成亮点

“牛群里跑动着花一样可爱的娃娃,竹林里走来了蜜一样甜美的人家……”伴随着一曲优美动听的《苗家美》,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苗族小姑娘撑着小花伞,跳起了欢快的苗族舞蹈,精彩的表演让观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是猪场乡那伟村塘房屯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开展教学工作的真实场景。

在隆林,群众居住分散,农民经济收入低,以往许多山区孩子不能正常入园。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县从2000年起实施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工作,使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有了教育点,该县开始组织当地中心幼儿园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到教育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幼儿认字、做手工、讲故事、唱歌跳舞,同时教授幼儿家长有关幼儿营养、疾病预防、教育心理等方面的育儿知识。

塘房屯距离猪场乡中心幼儿园较远,过去该屯许多适龄幼儿不能入园。2008年,隆林教育局在这里开办了非正规早期教育点,每到周末,全屯适龄幼儿及其父母就会聚到村主任杨美珍的家中,接受猪场乡中心幼儿园的几位老师的授课。记者到当地采访时,幼儿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稻谷、绿豆在纸上粘出小鸟、小鸡、蜗牛等图案。看到记者来了,孩子们纷纷向我们展示自己制作的美丽图案。

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赞誉。唐坊屯村民罗陆勇说:“屯里办了教育点,从家里走过来也就两分钟,周末会有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来上课,不仅让小孩子学到了知识,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育儿方法。”该县德峨乡田坝村的张家寨,过去同样存在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当县里决定在此成立非正规早期教育点时,一位张姓老乡主动提出用自家的房子作为教学地点。教育点“开学”那天,寨里的老公公、老婆婆都来当“傍听生”。据了解,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隆或乡马卡村的播蒙教育点、革步乡红岩村教育点……

自2000年至今,隆林先后建设非正规早期教育点103个,有效地解决了偏远山区幼儿受教育难的问题。但非正规早期教育点工作仍然存在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并非长远之策。为此,该县不断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扩大各地学前教育容量,正规园不断增加,非正规早期教育点逐年减少,目前只剩下6个早教点。

多彩活动助推学前教育发展

“这样的活动很好,让我们了解到很多有用的育儿知识,健康育儿的意识也增强了。”韦义战的孩子在德峨中心园就读中班,刚刚参加完“育儿沙龙”活动的他,愉快地与记者分享了刚学到的幼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他告诉记者,幼儿园每个月都会举办这样的活动,每次沙龙都会选择一个育儿主题,还会根据时下热门的事件来选点。

为给幼儿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该县自2001年起,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式,组织当地幼儿园的老师,协同当地卫生部门的医疗、保健人员,妇联、团委的志愿者等组成一支保教工作队,开展“育儿沙龙”活动。各乡(镇)的早期教育资源中心根据当地实情制定活动计划,一般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每个月举办一期有关婴幼儿养育与发展内容的家长培训班。家长们按时参加活动,向医疗、保健人员咨询疾病预防等知识,并互相交流育儿经验,为家长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育儿沙龙”开展至今已有13年,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7个点扩展到2002年的12个点,到2005年,活动已经延伸到了各村、屯。

除开展“育儿沙龙”,该县还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在隆林,所有的幼儿园(班)都挂牌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一方面要分期、分批培训示范家长学校的校长和教育骨干;另一方面要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咨询活动,为家长们提供育儿信息,提升家长、看护人的素质。在隆林的县直机关幼儿园,学生家长黄雏燕告诉记者:“幼儿园经常在园中开展家长学校活动,让我们这些不懂幼儿教育的家长也能有所收获,例如在孩子智商培养这方面我就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岩茶乡中心幼儿园是成功举办家长学校的一个典型,该园尝试了多种方法,除了讲座,还有课堂讲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家长学校从乡中心幼儿园辐射到村办园,有效促进各园的发展,全县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县教育局副书记杨显华告诉记者。

历时15年,隆林打造出了符合县情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收获了累累硕果。2000年、2001年,天生桥镇中心幼儿园、德峨中心园先后获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2007年、2013年,县直机关幼儿园、县民族幼儿园先后获评为百色市市级示范幼儿园……该县也先后获得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实施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责编 蒙秀溪)

篇5: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状况,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一种新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笔者在对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与服务结构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具体从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软件资源开发、网络教学实施和个人知识管理四个方面讨论了基于云计算的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云计算;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有网络中心和计算中心,自己投资购置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以期推进信息化应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巨额投资的回报率较低,而且很难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由Google和IBM等著名IT公司倡导和推进的云计算技术,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新发展,是依托互联网,面向客户提供安全、快速、便捷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的服务模式,是一种新的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如基础硬件、系统平台或程序软件等。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利用“云”提供的硬件基础设备获取计算服务、数据存储和网络资源,并且能够按照处理器利用率、存储使用量、带宽消耗等付费。

就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云计算是一个三层结构的多项服务集合。一是底层结构的基础设施服务(IaaS),主要包括计算和存储,相当于向客户出租计算机和数据中心的存储空间,而且可以随时减少和增加。二是中层应用平台服务(PaaS),主要是指实际应用的运行环境,相当于为客户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操作系统VM、定制软件栈和应用程序集。三是顶层软件程序服务(SaaS),主要是一个大量应用软件程序的运行模型,相当于按用户的实际需求出租一个个软件应用程序。云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使用的硬件环境、系统平台、软件程序的类型和时间收费。

二、云计算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运行模式

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普遍采用的是“购买”模式,即学校自己投资购买基础硬件设施,购买电信部门或教育网带宽,购买(或自主开发)系统平台、软件程序、信息资源等。云计算可以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新的“租赁”模式,即通过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租赁硬件环境、存储空间、系统平台和软件程序等使用权的方式,在虚拟化环境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育应用。

1.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模式现行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模式,普遍是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网络产品(服务器、交换机等),铺设网络环境(光纤、网线),设置专职部门和人员运维管理(网络中心)。这种模式投资十分巨大,而且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持续投入。基于云计算的新模式是学校根据需要向云服务提供商“租赁产品”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只花少量的租金就可以获得完善的硬件环境,而且无需考虑技术更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问题,相当于始终拥有最新技术的硬件设备。目前,一些个人、小型企业、销售公司等向运营商购买网站空间、租赁服务器就属于这种应用模式。但是,高校的整体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采用这种模式还没有先例。不过这并影响高校在某些应用领域采用此种模式。这种模式下,用户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大量投资于硬件产品,而只需要支出一

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环境服务。例如,在“引领盛世”或“世纪互联”云计算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租赁”到各种规格的云主机和云服务器。这种模式对于新建的、地方的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

2.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

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种类很多,开发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这里仅以在线编辑Office文档和在线制作教学网站为例,讨论云计算为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提供的新模式。

目前,比较流行的网上Office主要有GoogleDocs、Office Live Workspace和Zoho Office(在中国叫百会网)三个产品。笔者在今年为新留校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时,有意识地开展了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微软的Office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就Office Live Workspace的应用让学员自主探究。对于Google Docs和百会网的应用,要求学员申请Gmail邮箱,用Gmail邮箱注册Google文档和百会网,在线个人编辑和多人协作编辑文档,让学员完整了解和体验云计算在在线编辑领域的应用,最终使学员能够独立完成在线编辑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等应用,体验不同于本机环境下编辑Office文档的新模式。

制作教学网站是被普遍采用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以往用Dreamweaver等工具开发教学网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即使是用CMS(内容管理系统)制作教学网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使用基于云计算的在线网站开发系统,例如Google Sites(协作平台),使得开发制作教学资源网站变得像写博客和管理空间那么容易。2009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获奖作品中,有12个获奖作品是利用Google Sites制作的云计算辅助教学资源网站,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这种新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模式,几乎没有入门门槛,可以使更多的普通教师制作适合自己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教学网站。

3.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实施模式

高校信息化网络教学主要有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两种类型,目前很多高校都搭建(购买或自主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这里以校本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为例,讨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环境和实施网络教学的新模式。校本网络辅助教学是指在正常课堂教学基础上,利用网络展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网络教学资源展示可以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在线文档,以及在线网站的编辑、制作和共享来实现,网络教学活动开展也完全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云计算服务来实施,而不必一定要依赖学校自己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笔者前面提到,在为新留校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时,要求每个学员都申请了一个Gmail邮箱,现在在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派上了用场。因为Gmail邮箱除了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与学员离线交换信息外,还可以在登录邮箱时,实现即时通信,即可以在线聊天、实时交流、答疑解惑。与此同时,笔者还要求学员都要注册一个“百会网”账号,每周选择一个讨论题目,利用“百会聊聊”的云服务功能,在确定的时间内,实现师生之间的群组聊天,针对相关主题开展集体讨论。还要求学员们利用“百会写写、百会秀秀”或“Google文档”在线编辑文档和制作演示文稿,共享给小组同伴和老师,实现协作学习。

网络教学的许多环节、过程和活动都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来实现,这种新型的运行模式是高等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选择。

4.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化个人知识管理模式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将自己拥有的各种资料、信息,利用工具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并且通过不断收集、完善、消化、吸收和创新,使之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的过程。目前,个人知识管理通常会选用专门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用以对知识信息进行分类、编辑、存储、搜索和共享。云计算为信息化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新模式。一些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应用———典型的实例有Google文件、百会网、博客、空间等,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在知识信息的分类、编辑、搜索、存储和共享等方面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分类方面,在提供一些通用分类基础上,用户可以按照自己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个性化的知识分类体系;内容编辑方面,通过撰写博客博文和空间日志,可以随时随地在线编辑知识内容;信息搜索方面,可以建立索引、书签,按不同的方式排列显示信息内容,从而快速定位知识信息;数据存储方面,数据存储在“云服务器”端,安全、可靠,存储容量没有限制;共享应用方

面,由于知识信息是存储在网络上的“云”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获得知识信息内容,并与他人共享应用。

关于云计算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笔者在今年为新留校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做了有益的尝试。一是要求学员注册一个专门用来开展辅助教学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博客空间,如搜狐、新浪、网易的博客、QQ、百度空间等,把自己教学用的信息化资源以及一些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相关的知识资料,上传到博客空间,这样既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又可以开展信息化教学。二是要求学员注册云存储空间,如VDISK(威盘)、Mozy、QQ网络硬盘等,选择以一些重要信息资料上传到网络存储空间,应用云存储功能来保存自己的重要文件资料。三是利用云存储空间来交换共享信息资源,如当把文件资料上传到VDISK空间以后,如果你想与协同伙伴共享上传到威盘的文件资料,可以将提取码或下载地址发给对方,对方就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下载你与之共享的信息资源。通过这些云计算的应用方式,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广泛共享。

三、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前景

根据前面对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讨论和应用实践,可以证明,云计算以独特的功能、特点和运营模式,使其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无需大规模的硬件投入,甚至是零投入,网络中心或将消失。云计算可以通过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为高等学校提供各种类型的计算服务,这使得高等学校无需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计算需求而不得不经常购买更新基础设施和设备,而改向提供云计算平台的厂商购买服务,可以有效节约高等学校的购买成本和维护成本。与此同时,学校师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旧电脑、价格低廉的上网本以及智能手机接入云服务。从理论上讲,云计算可以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做到网络设施和服务设备零投入,客户终端低投入和多样化,因此会很容易进入高等学校。

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无需购买大量的商业软件、单机版软件或将成为历史。云计算可以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高等学校接入SAAS云计算服务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云计算提供了大量的常用应用软件,如Office办公系列,这类服务很多都是免费的,即使收费也很低廉。客户端的老师和学生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享受云计算提供的软件服务,不用担心应用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极大地减少了学校为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投入的费用,Google Apps和ZohoOffice就是这种服务的佼佼者,高等学校利用此类服务开展信息化教学,在许多老师中间已经形成共识,并有了一定的规模。

云计算将使高等学校开展网络教学时,无需自行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做到真正的教学无所不在和学习随时发生。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通过购买或自主开发的形式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受功能、安全和适用范围等原因所限,这种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如校园内),为一部分人(如只限于本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网络教学服务。云计算可以通过公共云服务平台(如Google Apps和Zoho)提供完善的网络教学功能和运行环境,在更大的范围内(如面向全球),为更多的人和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网络教学服务。

云计算将使个人知识(资源)管理无需与任何硬件绑定,实现真正的虚拟化、无限制和绝对安全。随着知识的激增,每个人需要掌握、管理和运用的知识都在呈几何级数增加,尽管目前移动存储设备的容量越来越大,使用也比较简单方便,但是总是还存在遗忘、丢失、数据损坏等事情发生。云计算可以通过将信息资源上传到云服务器,利用云服务器提供的云存储功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云存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随时随地动态扩充存储容量。云计算服务商还可以根据高等学校的特殊需求,定制打造个性化的博客、空间、论坛等个人知识管理交流平台。高等学校为全体在校教师和学生统一购买这类服务,无需投入硬件

设备和技术管理人员,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的途径和方式。

总之,云计算在硬件环境构建、软件资源开发、网络教学实施和个人知识管理四个方面提供的全新运行模式,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革命性的创新思路

信息技术已经从计算机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也将从以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为中心走向以数据、计算和服务为中心。云计算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机会和技术实现,并使之成为可能,也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相信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其廉价、方便、安全的特点将会使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迁移到“云”端。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

[2]秦志华.云计算与个人数字图书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6)

[3]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9)

篇6: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

新桥镇 朱建荣 季洪良

十一五期间,新桥镇的村级经济得到了长远的发展,2010年村级实现工业总产值8.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29元,新农村及城市化建设走在了同类乡镇的前列。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及城市化推进的步伐加快,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收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如何解决村级经济的发展需求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推动强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镇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对全镇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镇村级经济集体积累现状

我镇共有13个行政村,由于各种原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普遍不理想。各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呈多种模式,这是在新农村及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状。

(一)土地资源缺失制约村级经济发展

土地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决定性因素。然而,相当一部分村的土地被划入新北区建设规划范围红线内,可利用的非农建设用地很少,村级经济最基本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缺失,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部分村正常收入逐渐减少

随着北部新城建设发展的不断加快,辖区内的十三个村中有五个半村因发展需要,原有集体资产因拆迁,而村级集

体资产租赁收入逐年减少。另外,长江路以西、龙江路以东3个村虽未涉及大范围拆迁,但由于在新城辖区内,考虑到规划因素和减少拆迁成本,近几年来实物性固定资产基本没有增加,村级收入一直维持在原有基础上。只有大坝村委和新桥社区两个行政村因在工业园区内有标准厂房,依靠出租厂房,收入逐年增加,每年基本上都有固定收入。

(三)刚性支出较大,村级负担较重

全镇13个村每年总支出1053.86万元,平均每村每年支出为81.07万元,其中戴墅村、新桥社区每年支出在100万元以上,其余11个村每个村支出在50万元以上。其中最大的支出是村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408.02万元,占总支出的39%。其它村级支出项目也较多,包括办公费、水电费、交通差旅费、招待费、会议活动费、医保补贴费、河道清淤费、路桥维修费、农业补贴、保洁费、治安费、社会保障费、福利费等二十多个项目,每个村1年基本上要有几十万的刚性支出。

二、存在问题

村委会不同于城市居委会,经济独立,财政上自收自支,需承担本村村民的各项公益性开支,如果没有一定的村级收入,将会影响到整个村的安全稳定。租赁利息收入是村级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当前新桥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任重而道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一)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有偏差。主要表现为三种观念:一种是“过时论”。部分党员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村级功能要转型,要从经济发展、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到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上来,强化服务职能,退出经营性领域,再提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了。一种是“悲观论”。一些干部认为村级收入减少了,发展集体经济所需的土地、资本、劳力等要素都不具备,村级要发展集体经济既无能为力又无处着手,信心严重不足。一种是“瓜分论”。少数干部群众认为,村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集体经济应该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村级集体资产应该统统分给群众。

(二)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氛围不浓。当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的种种惠农补贴以及项目扶持优惠政策大都要求直接到户,直接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几乎没有,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得到有力的输血扶持。同时,对作为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合同兑现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税费改革后,部分承包户不履行集体基地承包义务,拖欠甚至拒绝缴纳承包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村级无法通过有效渠道保证合同履行。

(三)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尚待健全。一是产权不清。随着农民的产权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村、组之间土地权属不清,集体经济家底不明。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随意性大,责任不明确,很多资产没有进行公开拍卖或竞价承包,经营效益不高。三是管理观念落后。部分村在集体资产的管理中只重视数量管

理,忽视了价值管理,集体经济效益低下。四是集体经济收入的使用分配不合理。一些村把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村干部的福利,没有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群众享受不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对发展集体经济没有热情。

三、对村级经济发展模式新的探索

第一,积极抢抓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北部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已全部完成拆迁的六个村进入全面城市化的新阶段,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城市化工作全面启动后,如何改革创新,打破制约村级发展的机制、资金、空间等瓶颈,壮大集体经济,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是摆在村领导集体面前的首要现实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村上下应乘势而上,抢抓机遇,不畏难不懈怠,把城市化建设作为难得的契机,通过改造区域的重新规划,发挥中心城区区位集聚效益,打造新的产业,努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实现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党委要将思想统一到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上来,积极寻找切入点,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让村民变为富裕市民的新途径。

第二,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类股份制公司,是抢抓发展机遇的正确之举。六个村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相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由组建各村

自己的经济实体向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制经济联合体转变。由于这六个村土地被征用,形成了大量的非农业城镇人口,转非没转工的人员比重占全村农业人口的比重达二分之一,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及时转变观念,耐心做好拆迁人员的工作,按照区有关政策予以界定,有效保障被征地村民利益兼顾。

第三,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村级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契机,各个村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认真做好未来五年本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和发展思路,提出充分抢抓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北部新城的规划和中心城区北移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村级经济的共同发展。笔者认为随着新农村及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成立社区势在必行,现阶段应有超前意识,打破地域界线,统一对六村土地资源实施整合,实现独立加联合性质的经济联合体的发展模式,即六村土地资源共同开发、共同投资、合作经营、按股分红,管理上独立,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制联合体,实现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根据新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三产业,通过大项目的引进和投产,弥补因拆迁带来的损失,力保村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对于未拆迁的村,要因村制宜,选准能发挥最大潜力、最能见成效的发展道路。在区位一般、资源较少的村,重点发展集体规模经济,走产业兴村之路;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的村,重点发展产

上一篇:签约仪式流程及物料下一篇:关于餐厅店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