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6

2005年8月,岑溪市委、市政府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成立以岑溪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教中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论文 篇1:

职业教育管理方法的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中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将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法,就各种管理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教育经费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理念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与其他教育相似的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培养的都是针对各种各样的专业性人才。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要求,教给学生适合的教程。

3.服务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职业教育管理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将服务为先的理念贯彻落实,满足各种对象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方法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努力工作。自从201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后,更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管理方法的探讨力度。下面就几种管理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1.加大实践教学在教育中的比例

我们都应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职业教育本身就偏重于实践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中应更加偏重实践课程,当然,这并不是说理论知识的积累不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教学理念。课堂之外,应多开展实践性的专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编写与实践有关的书籍,经常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加大实践在教学中的比例。

2.加强师资力量

对教师进行培养,丰富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为学生保驾护航。在理论课上,教师应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实践课中,教师应在保护好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结合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所以,职业教育单位应积极培养和选拔这样的人才,加强自己的师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应鼓励教师了解国家的最新情况,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解经验和最新的操作方法,吸引学生参加到学校的研究实验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

3.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职业学院必须扩大招生规模。招生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加大,国家投入的资金捉襟见肘,不能满足扩大招生的需要,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越來越大的财政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不能一味地依靠国家,要吸引企业的投资,与企业合作,摆脱只依靠国家投入经费不足的尴尬。国家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互利共惠,从而保障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

4.对学生管理

五年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学籍采取分段注册、分段管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对前三年的学生进行收费,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相同待遇,享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奖助学政策。后两年注册高等职业学生学籍,按照高等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与其他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待遇相同。职业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对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使高职教学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好练习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职业学校应做一个学校和学校的办学质量监控系统运行评价,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以及专业教学档案的建立,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独特的特性,是其他基础教育不具有的。既有其独特的管理准则,也有相似的管理理念。其明确的管理准则和管理理念也为管理方法提供了依据。做到加大实践在学习中所占比例,培养实践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优秀的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增添新的实践车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做好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就能为社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保障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肖宪龙.职业教育管理有效实施的策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编辑 孙玲娟

作者:张谊学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论文 篇2:

岑溪市职教中心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2005年8月,岑溪市委、市政府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成立以岑溪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教中心。中心针对产业、农村、农民及学生个体等多方面的需求,开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机与电器、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音乐、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工艺美术、种植、畜牧兽医等专业,常年开设烹饪、美容美发等短期培训班;并承担产业工人培训、“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及农民工培训等工作。

目前,中心拥有1500多万元的先进教学设备,装备有模具生产车间、机械加工中心、小家电生产线、电子电工实验室、电工考证室、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等,配备了1000多台电脑,能基本满足现阶段学员实训实习需要。此外,还拥有广东海信集团、格兰仕集团及本市的东盟家电工业园、筋竹镇砂糖桔生产基地、岑溪市三黄鸡大型养殖场等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的齐心努力、协调配合下,岑溪市职教中心已成为一个区域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科研、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自治区示范性职教中心,切实做到了为当地产业转移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岑溪服务。

一、建设职教中心的背景与意义

岑溪市是梧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桂东南,与广东罗定、信宜毗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全市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人口87万,其中农业人口70多万,农村劳动力43万,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县级市。

岑溪市每年有超过1.5万的初中毕业生,除了3000多人能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外,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新生劳动力就超过8000人;而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约有8万人,就业工作面临着待就业人员数量大、职业技能低的双重压力。为此,岑溪市曾采取大量输出劳务人员,然而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就业岗位质量不高,只能成为当地低廉的劳动力,就业也不稳定。近年来,岑溪市作为两广陆路的交通枢纽城市逐渐形成,经济实力增强,东部产业逐渐转移,这对岑溪市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发展经济与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即缺乏急需的专门劳动力以及劳动力素质太低。面对这一现状,岑溪市该如何应对?能做些什么?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一致认为只有搞好搞活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做强做大,进而打造岑溪人力资源优势。

岑溪市职教中心经过不断的探索,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为产业引进培植服务,为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新岑溪服务。然而,由于当时岑溪的职业教育很弱小,办学机制也不灵活,资金、设备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学校要发展,不能全靠财政的支持,需要从机制这个源头上找出路,寻求外部物力财力上的支援。想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经过不断的摸索,中心提出校企合作——深度合作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岑溪市职教中心主动与企业合作,企业为中心提供设备、技术工人以及人才培养的标准等多方面的支持。岑溪市职教中心正是顺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改革,这两年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摩修专业原先只有80多个学生,现在已发展到1200多个学生的规模;汽修专业原先只有20多个学生,现在已经有400多个学生。岑溪市职教中心正是通过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方式探索出灵活的办学机制。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党政主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整合各方资源,理顺职教发展机制

岑溪市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党政主抓,整合市教师进修学校、农机校、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畜牧局、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驾驶培训学校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成立市职业教育中心。由市委专职副书记、党校校长兼任职教中心主任,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市人大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检查、评估,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办学水平、推荐就业、保障服务等方面量化评估考核标准;市政协做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调研及建言献策;劳动部门做好劳动力源头和就业的调查、摸底、建档等工作,发动组织新生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及技能培训;教育部门认真做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生源的组织;经贸、农业等部门支持职教中心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岑溪市还落实激励措施,对招生、培训、就业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兑现奖惩,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举全市力量办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得各种资源优势得以互补和有效发挥,形成了职业教育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针对产业发展设置专业,促进产业的需求和专业的设置两者的融合与互动

一是根据产业转移动态设置专业,如:随着家电电子产业进驻岑溪,中心在原有的电子电器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电子绘图、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等专业,为家电企业提供、储备所需的各类人才。二是根据传统优势产业设置专业,如:针对岑溪的传统优势产业——石材,设置石材工艺加工和异型板加工与装潢专业,维持其传统产业的优势。三是根据引进培植的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岑溪把家电、电子、模具和机械制造、服装等产业作为重点引进培植的主导产业,配套设置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制造、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并作为学校的“大专业”来发展,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

(三)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办学模式

岑溪市职教中心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为岑溪和即将进驻岑溪的企业进行产业工人的配送及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1,灵活调整培训计划,将中心构筑成企业用工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能量”。如,随着家电电子产业的引进,岑溪市出现家电产业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为此,中心及时调整培训计划,采取强化短训的形式培训了350人,基本满足了家电产业的用工需求。

2,灵活调整实习方式,为企业配送学生。中等职业教育一般是三年制,通常的做法是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但岑溪市职教中心采取灵活调整实习的方式,将顶岗实习提前,第三年让他们在校学习,这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还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回校后学习的针对性。

3,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实训基地,深化“产学研”办学模式,实现共赢。主要是找准职教与产业转移的结合点,将职教中心与工业园区进行“配对联婚”,由中心为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工业园区则为中心提供足够的实训基地,深化产学研的办学模式。岑溪市职教中心在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上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中心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工业园区企业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这有利于教师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缺陷。二是让学生参与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生产,既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又让他们掌握了前沿的生产技术。三是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心授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四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把工业园区作为科研和实习基地,并从高校引进人才,成立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家电研发中心,既为企业的产品开发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降低研发成本,又为中心研发、设计新产品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这有利于促进中心与产业紧密对接,确保产学研良性互动,实现共赢。

(四)寻求校校合作办学,优势互补

自2006年以来,岑溪市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改革方向,先后与广西高级技工学校、广东肇庆理工学校等8家区内外职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由岑溪市提供生源并进行初步培训,然后送到合作学校进行强化培训或者是合作学校为岑溪市职教中心提供教学设备和师资,为岑溪培养急需人才。

(五)根据农村的实际和现状,开设农业基本技能课并将其作为在校生的公共必修课

岑溪市职教中心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民、农村的需求,开设了畜牧兽医和种植两个涉农专业。涉农专业的开设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举办成人中专班,每个月在中心的农业基地学习5天,实行封闭式管理。这是针对农村急需的技术人员而设计的,报读的学生多为种养大户,原定招收300名学生而如今报名的已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二是将农业基本技能课作为在校生的公共必修课(除涉农专业的职校生外),让所有学生(除涉农专业外)在职校学习的三年当中需有一个星期到农业基地学习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是岑溪市职教中心针对其作为农业县的实际提出的,这一做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六)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切实做好培训工作

讲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立足于为农民兄弟服务、为岑溪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岑溪市职教中心成立以来,广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各类职业培训。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心积极配合劳动、农业、林业等部门,利用中心充足的实训设备,采取全日制或校企合作、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各类人员的多种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切实为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再就业能力、加快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为岑溪市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据统计,2005年完成各类培训807人,2006年1643人,2007年4379人,其中温暖工程2100人;2008年4105人。2009年计划完成培训任务6678人,其中温暖工程2000人。

(七)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学做人和学技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岑溪市职教中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其主要的做法是:一是实行专业科组管理,有效实施全员管理。二是大力加强社团建设,如今已有篮球、乒乓球、吉他、书法等几十个社团,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管理的能力及各方面的技能。三是实施学生道德建设“亮点工程”。以班为单位,每个星期评出“希望之星”等荣誉称号;每个月学校又进行评选,通过图片、网络、新闻等形式展现出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树立典型,不断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四是实行军事式的晨跑,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及团队合作精神。从2008年开始,每天早上实行军事式的晨跑,每个班的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集合,点名到齐后才可以跑步,还没到齐的不可以跑,且在跑步的过程中要求步伐整齐,班号响亮,精神饱满。通过军事化的晨跑,学生迟到、散漫、睡懒觉的现象几乎没有,加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岑溪市职教中心注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培育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素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重要启示

岑溪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整合职教资源,理顺管理机制,面向市场,创新办学模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桂东南职教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岑溪特色的职业教育新路子,办出了领导满意、人民受益的职业教育。它成功的办学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第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岑溪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打造人力资源强市的突破口,为搞好搞活职业教育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到职校实地考察,委派考察队到各地学习取经,下发一系列文件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统筹整合职教资源,改革管理机制。这些无不体现出岑溪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领导的高度重视、将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是岑溪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部分办得不好的、招不到学生的、陷入生存发展困境的职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不重视,没有将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第二,整合资源,部门协调配合。职业教育由于牵涉部门众多,资源分散于各个部门,在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面对这一局面,岑溪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整合市教师进修学校、农机校、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畜牧局、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驾驶培训学校等18个市直单位的培训资源,成立了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在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岑溪市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由市委专职副书记、党校校长兼任职教中心主任,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市人大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检查、评估;市政协做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调研及建言献策;劳动部门做好劳动力源头和就业的调查、摸底、建档等工作,发动组织新生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及技能培训;教育部门认真做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生源的组织;经贸、农业等部门支持职教中心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各个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举全市力量办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得各种资源优势得以互补和有效发挥,形成了职业教育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第三,针对产业需求,灵活设置调整专业。岑溪市职教中心立足本地实际,针对岑溪产业的结构,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如针对岑溪的传统产业——石材产业设置相关专业,根据产业转移的动态设置、调整家电、电子、模具和机械制造等专业,中心还从岑溪当地农民的需求出发设置了畜牧兽医、种植等涉农专业。岑溪市职教中心正是面向市场的需求,通过不断的调整专业结构,为岑溪各行各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以企业为依托,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职业教育也才能显示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岑溪市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为企业进行产业工人的配送及产学研的无缝对接。在培训上,灵活调整培训计划,将中心构筑成企业用工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能量”;在学生实习上,灵活调整实习方式,为企业配送学生。此外,岑溪市职教中心还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实训基地,深化“产学研”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

作者:蒋国平 何东乐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论文 篇3: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

摘 要 宋飞琼教授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三个假设》一文中,通过分析政策文献和部分论者观点,归纳出被其视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三个假设”,然后再以对中部某省五县(市)的调研为支撑一一予以否定,做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论断。宋教授的分析和论断,存在逻辑疏漏与理据不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命题,并就此与宋教授商榷。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前提;三个假设;伪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如:198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在“四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不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国家政策已经给予了明确、清晰、肯定的回答,学界也普遍认同。不过,也有少数研究者发出了不同声音。其中,宋飞琼教授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

《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30期发表了宋飞琼教授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三个假设》(以下简称“宋文”)一文。宋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解读和部分论者言论的分析,归纳出了被其视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三个假设:农村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上。然后,再以其课题组对中部某省五县(市)的调研为支撑,对这三个假设予以全盘否定,最后做出论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

本文认为,宋文的分析与论断,存在逻辑漏洞和理据不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命题,并就此与宋教授商榷。

一、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质疑

宋文做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论断,是基于对其设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三个假设”的否定。从逻辑上看,如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真是这“三个假设”,且又被否定,自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了伪命题。但问题是这“三个假设”真的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前提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宋文对“农村职业教育”如何界定?对什么是“农村职业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被政策制定者、实践者、研究者都普遍认同的定义。“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从地域、教育对象、教育功能、培养目标、办学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和定义。比如,有人将其理解为狭义的“在农村、由农村人举办的、以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农村职业教育”,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广义的“面向农村”的“大农村职业教育”,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尽管“农村职业教育”歧义纷呈,但有一点却几乎没有歧义,即“农村职业教育”至少包括了“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农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农业生产人才,也要培养其他各种类型的农村实用人才。似乎宋文有意回避了大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共性的理解,刻意把“农村职业教育”限定为“主要由办在县域以涉农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构成”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把县域内不是“以涉农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非正规的农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排除在外,这显然有混淆概念、以小指大、偷梁换柱之嫌。按宋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界定,实际上,宋文否定的就不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这个命题,而是“在县域以涉农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教育。所以,宋文不应从一般意义上得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结论。

其次,让我们看看宋文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前提如何设定?宋文通过对1980-2015年相关政策文献的解读,以及期刊论文观点的分析,归纳出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三个假设”。在此,对这“三个假设”的对错,笔者暂时“存而不论”,重点要对宋文把“三个假设”设定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合理性提出质疑。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客观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为农村社会培养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新世纪,我国逐步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留守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宋文的“三个假设”只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形势不同,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实际作用的认识和政策期许不同。除此之外,似乎说明不了太多的其他问题。所谓“前提”在逻辑学上是指“宣示理由或证据的陈述”,必须支持或蕴含结论的所有要求。无疑,“三个假设”并不足以支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所有要求,所以也就不是前提。由此可见,无论是基于历史和现实考察,还是基于理论分析,农村职业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应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农村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观诉求。尽管这种客观需要和主观诉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各不相同,但只要它们实际存在,就有继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

二、对“三个假设”全盘否定的质疑

为深入讨论问题,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追问:如果宋文把“三个假设”设定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前提并没有错,是不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成了伪命题?

在笔者看来,即便如此,也不能证明宋文最后结论的正确性,因为宋文对“三个假设”的全盘否定,明显存在理据不足。下文将对此一一加以分析。

(一)农村发展真的不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

被宋文设定并随后否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第一个假设是“农村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宋文认为:“农村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个假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是对的。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使这个假设不成立: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新的农机具似“傻瓜相机”,很容易操作,一些新技术帮助简化了生产工艺。二是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参与、合作组织或企业运作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该服务体系支撑下,农业生产过程被程式化,不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宋文以生产过程分析理论和对中部某省五县(市)的实地调查,为其论点提供论据支撑。

笔者认为,宋文的分析虽有一定道理,但存在以下漏洞:其一,生产过程分析理论表明的是可以从生产的典型任务、主要环节、岗位职责、从业者所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清晰地理解、认识生产过程,并不表明对农业经济主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必然降低,对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需求必然减少。其二,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企业集中养殖”“公司+农户养殖”“二者混合养殖”逐渐成为种植业、养殖业三种主要的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现代农业发展初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资料还比较低端,从业者可以“干中学”,或者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照着做”,此时,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够明显。单纯利用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1]随着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都会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涉农专业人才,对涉农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会提出更新、更高要求。所以,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即使存在宋文所说的对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数量需求有所减少的情况,也不否定我国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潜在的大量需求。毫无疑问,无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如何发达、农业科学技术应用达到何种水平,其有效运作和合理应用都离不开大量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的人力支持。其三,宋文调查的只是中部某省五县(市)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的种植业、养殖业,样本数量有限。宋文忽视了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与特点。我国幅员广阔,自然禀赋迥异,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区域差异性。我国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山高路远、田地分散,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我国也还有许多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从业者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其小农生产意识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转变,还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与耐心的“手把手”指导。有研究基于中部地区各省份1990~2011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中部地区整体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中部地区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在稳固农村物质资本投入的基础上,亟需促进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深度开发,特别是教育人力资本开发,为现代农业发展供给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2]。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培养培训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

至于宋文所说的一些农业企业不愿意招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不能说明农村经济发展就不需要涉农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是否愿意”与实际“是否需要”完全是两回事,“不愿意”并不表示实际“不需要”。

在笔者看来,“农村需要大量的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个假设,不但在过去的三十年成立,就是再过三十年也成立。

(二)“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仅仅是一个良好愿望?

被宋文设定并随后否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第二个假设是“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理由是: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的、质量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建设好农场、养殖场等实习实训基地,需要较好的办学设备、较充足的办学经费投入,等等。但是,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财政困难,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极为薄弱、教学设备非常短缺。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仅仅是一个良好愿望,更不可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宋文以此证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无异于浪费钱财、毫无意义。

对宋文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质疑:其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真的如此不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也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在职教经费投入、职教师资培养、贫困生资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普遍改善,办学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3]。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区域职业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涌现出了大批办学条件好、办学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农业职业学校、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也已基本形成。随着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和服务网络不断向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的延伸,必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培训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尽管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岂可因此就罔顾事实,抹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抹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贡献和实际价值?其二,农村职业学校不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吗?宋文认为,具有“高素质,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的培养目标(宋文中的“高等农业院校”属于城市职业教育机构)。因为只有高等农业院校才具有培养这类人才的人文环境和具体条件。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至少忽视了两点:一是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些种粮大户、养殖大户,以及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乡镇私营企业主、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这些人构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主体,也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对象,这一点从国家政策和地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实践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例如,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暂行)》《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安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等等。总体上看,这些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比较丰富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经验,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但文化水平不高。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如果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完全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中的独特优势。新型职业农民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农村社会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比城市职业教育机构更了解农民、贴近农民、亲近土地。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组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体”。通过分工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以国家和地方开展的各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项目为抓手,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共同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假如真的如宋文所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合格的涉农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仅仅是“一个良好愿望”,那就更加说明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

(三)农村职业教育就一定要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

被宋文设定并随后否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第三个假设是“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宋文的言下之意是:既然农村职业教育不能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就成了伪命题。

按宋文的叙述,其访谈对象无一例外地表示:接受过农村职业学校教育的农村青年,只要能离开农村,一定选择离开农村;农村青年接受农村职业教育实属无奈之举;农村青年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后结果也是离开农村。简言之,农村职业教育难以让农村青年留在农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城乡之间缺乏人才流动,城市人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主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培养。尽管这种教育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不合理,但实际上也把一部分农村青年留在了农村。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逐步放宽了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工资收入,以及大量的用工需求,的确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年进城。不过,也应看到,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确立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惠农、惠民政策。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和延伸,特别是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地区的转移,以及现代农业、区域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青年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一些接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农村青年开始在本地就业、创业,甚至外出打工多年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者也不乏其人。或许30年前,农村人接受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离开农村,但在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已不再只是一个充满政治激情的想象!

退一步说,农村职业教育让农村青年全都留在农村就合理?难道我们需要这种“画地为牢”的农村职业教育?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在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培养实用人才,把有志于农村建设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帮助农民工市民化。简言之,无论是让农村青年“留农”还是“离农”,都是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两种并行不悖的价值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文错误地定义了“农村职业教育”,错误地设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变化,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做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错误论断。我们应坚信,只要我国农村社会还存在,“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就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依旧任重道远。当然,我们要发展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村职业教育”,而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现代化的“大农村职业教育”。

参 考 文 献

[1]周应恒,耿献辉.“现代农业”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399-403.

[2]官爱兰,蔡燕琦.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部省份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2):31-37.

[3]唐智彬,石伟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8):60-65.

作者:张胜军

上一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