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知识

2024-05-08

技能知识(精选十篇)

技能知识 篇1

一、知识技能目标缺失原因分析

(一) 对知识技能维度目标理解的“失真”。

很多教师将“音乐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无教育效应, 可以不进行;将“不能片面强调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理解为可以忽视其必要性, 将“不要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为“不能进行训练, 不要记忆知识”;将“要重视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理解为只要方法与过程而无须要求结果;将批判传统教学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的过于专业的高难度要求理解为不要对知识的准确性、严谨性进行要求;将批判“传统教材过于强调 (知识技能内容) 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理解为新教材中知识技能内容将不再遵循其自身的系统性、按由浅入深的梯度有序地显现, 教师可随意取舍。

(二) 对知识技能维度的教学内容解读模糊。

传统音乐教学大纲由于是学科本位的, 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知识与技能分为唱歌、欣赏、器乐、识谱、小学另加唱游, 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性原则提出很具体和详尽《分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师很容易抓住教学内容的程度和进度。新课标是从三个维度, 分四个领域 (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按三个学段来呈现教学内容的, 它走出学科本位、突出审美本位、强调情感态度、提出了过程方法、加强了文化联系, 鼓励了创造表现。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分学段的内容标准》出现不甚理解或理解含糊的现象。

例如合唱, 它是表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应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 逐步过渡多声部合唱。”很多教师会马上对“感受”敏感起来 (因为新课程就是提倡感受体验) , 即而会出现“是让学生感受而已, 而不能象旧的大纲提倡的注意声部的和谐均衡”的理解, 并且这种理解马上会在7-9年级“演唱”内容的表述中证实, “能自信地,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 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做出正确的反应。”新课标的确没有要求学生合唱要达到声部的和谐均衡。因此, 在组织合唱教学时, 教师不敢对多声部的声音做任何美感处理, 认为课标中没有注明就应当要极力回避。正因为这样的理解, 教师很迷惘说:“现在, 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教合唱了。”

(三) 看不见新教材内部隐含的知识的序。

传统音乐教材是按以知识序为基础来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单向线性运动的编写。多少年来, 教师们已习惯了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知识点联结教材编写方式。而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等, 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标准以及音乐与社会生活的渗透,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和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 知识的序与学生认知的序, 教学序以及主题单元共生于新教材当中, 既有单向线性的序, 又有双向呈跳跃、曲折形式的教学的序, 认知的序, 还有主题单元没有封闭, 横向辐射的放射状运动。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音乐中的动物》通过小猫、小鸭、小鸡的叫声来感受音的长短即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年级下册《音乐中的动物》用鲸鱼喷水图强化学习换气记号;三年级上册《金钥匙》用小男孩拍皮球的图片, 帮助学生学习顿音记号并掌握其短促、弹性的唱法;下册《可爱的家》通过火车来学习4/4拍的含义, 并通过小女孩的身势学习4/4拍的强羽规律。在这一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序进行中, 我们能发现这里即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借助图画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由易到难的认知序, 又有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的一条明晰的知识的序即“音的长短、节奏、记号、拍子、强弱规律”, 由于这条知识序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 并且出现跳跃 (在不同学年) 以至于不易于察觉出来, 这是将学生认知序、知识序、教学序以及教材本身的序结合得比较好的例子。因此, 教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序当中找到知识技能的序, 是教师们成为教材开发者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二、知识技能信念的重塑

引起知识技能目标缺失的现象有很多因素, 不仅是教师的问题, 但教师作为将课改精神、课程标准、教材价值转化为学生素养的实施者, 不得不承担起自我重塑知识技能信念的重任。只有客观、准确、理性认识知识、技能的必要性才能驱散心中的痛, 并排除由此产生的一切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轻松上阵投入到新课改的大潮中去。

(一) 坚定知识、技能是必需的信念

不同的学科知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 必须要实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换——将学科体系的专门知识转换为教育体系的专门知识, 转换的结果便是课程知识, 它与原学科知识是有差别的, 最大的差别在于它考虑和依赖教育的特点, 使学科知识现象化、生活化、适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以利于学习者学习、理解和内化。这种转换本身并不消解学科知识本身的知识性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音乐学科知识转换为音乐课程知识, 并通过教材形式具体反映出来, 并没有消除音乐学科的知识性质和它内在逻辑。新课程对旧课程的改革, 从知识角度来看, 就是改变旧课程知识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将音乐学科知识不加转换直接带入课堂或转换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新课程不是不要知识, 而是对学科知识进行的科学化、合理化的转换。

在音乐学习中, 技能不是唯一的, 但没有技能的音乐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 技能性是音乐学科知识的特点之一, 我们不是摒弃技能, 新课程倡导的是如何使学科技能变为切实为学生能接受、能操作和运用的课程技能。新课程要改革的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使学科知识更合理、更科学地转换为课程知识并使知识与审美的、情感态度的过程与方式形式统一。

(二) 知识技能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知识技能化”是指以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普遍音乐教育将知识技能的范围、高度、难度, 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音乐教育来实施开展的一种现象的统称。可是当前普遍音乐教育最遭批评的一个关键词, 但是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要弄清这个问题, 还得从知识的专业化与专门化谈起。

通常来说, 学科知识是以特定对象为中心而聚集起来的专门的知识 (领域) , 它即是专门的, 也是专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这时是相关并一致的。专业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具有精深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 (体系) ;而专门知识, 是以事类为分野, 通常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并为某种具体目的服务的特定的知识领域。我们认为, 音乐课程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背景并服务于音乐教育的专门知识。专门知识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专门化形式, 对应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课程, 另一种是非专门化形式对应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课程即普遍音乐教育的课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这两种课程都是专业音乐知识, 归属音乐学科知识的范畴。它们是两类学科课程, 但都是同一种学科知识, 根本的区别在于课程知识的索取范围, 组织结构和处理方式的不同。换句话说, 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不是学科知识上的专业化 (知识、技能等) 区别, 而是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由此可见,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只有当这种专业知识超越非专门化形式, 向专门化形式倾向的时候, 才能被称为“知识技能化”。这个尺度只能是在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中寻找, 而不能拿知识技能本身来度量。因此, 知识技能是不够与“知识技能化”划等号的。除此以外, 既然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那么, 它不可能以非本学科知识为其主要知识, 也不可能以学科常识和非专业知识为主导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一些专家批评现在的音乐课堂成为语言、美术、文化常识大拼盘, 而没有音乐本身学科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坚定音乐教育不能走向知识技能化的极端, 但如果抽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即便是活跃的课堂, 师生互动, 愉悦的过程和方式, 但学生因没有对音乐形式综合认识经验, 很难达到通过音乐以至“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总之, 知识、技能在音乐教育中是必需的, 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J) , 《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楚廷, 《教学论纲》 (M) , 音乐教育出版社1999。

教案设计知识技能 篇2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小淘气分饼的情境 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 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 生:用分数表示出它们各吃了一块饼的几分之几。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小组合作

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吃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视频4:出示验证结论(1/2= 2/4 =3/6)(设计意图: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实际操作环节,并通过媒体进一步演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比较中,感性地认识到这里的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英语:知识与技能并重 篇3

一、试题分析

今年的题目四平八稳,生词、难词较少,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比平时做的题容易。听力语速适中,单项填空推陈出新,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完形填空很完美地将课本内容与考试结合在一起;阅读理解题目整体难度基本与去年持平,选项中也基本没有出现让学生很难以取舍的干扰项;改错题比较难入手,错误之处藏得较为隐蔽;作文依然沿用书信体,谈论的话题也是熟悉的话题。

二、备考策略

(一)重视考纲,熟悉考试要求

要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备考复习的主要依据,进一步熟悉高考试题的改革走向、命题原则,找准英语学科的难点、重点、常考点和学科能力要求,以保证复习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减少无效劳动。

(二)重视课本,巩固“双基”

虽然高考试题中不能出现教材上现成的东西,但是却能从中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这些试题是对课本内容的变形、改造和综合。比如今年广西高考听力试题第十段材料,就与高三课本第一单元theGuinnessBookofWorldRecords相似,以及今年的完形填空的话题就出自高一课本BodyLanguage,在考试中碰到这样的题让广大考生倍感亲切,觉得特别能“学以致用”。所以所谓“以本为本”就是复习中要以熟悉课本,以课本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进行复习。以往有些老师认为考试不考课本,在一轮复习时对课本内容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甚至是不看课本,让学生一味地做题,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们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课本单词,如坚持每天复习30到50个单词,由少到多,反复轮回,直到高考;又如通过听写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单词掌握的程度;甚至于把常用的几百个单词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动词、短语及典型用法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关注。对复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特别是活用性很强的词汇作进一步讲解,并设计适当的巩固性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活学活用。以本为本就是要回归基础,尤其是复习后期,教师不但要自己做到,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减缓节奏、控制标高,要敢于和善于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引导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材上。与此同时,适当地做一点各种类型的练习,以此维持学生的做题感。

(三)重视纠错,及时查漏补缺

整个高三阶段学生要做一些试题,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题,找出学生的错漏,及时更正,并要继续强化对学生薄弱环节的训练,充分利用平常练习、考试及答疑中所搜集到的学生的典型错误,将其分类整理,并进行变式处理,再安排到其他次考试中加以巩固。

(四)重视考试,提高应试技能

我们有必要在备考后期集中进行强化模拟训练,包括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及技巧。同时精讲精练,精选出设计严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试题,限时完成,保证质量。学生通过考试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辨能力,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解题技巧。

三、学科考查内容复习指南

(一)高三第一学期:重点突破“四关”

1.书法关。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整洁漂亮的书写能为考试中的书面表达加分不少。书法是我校历来强调的重点,从高一入学就开始练,但很多学生往往到了高三才真正重视。教师首先要重视,其次才能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练习。每年我们高三英语备课组会向学生提供范本和专门的抄写本,今年也不例外。我们这届的科任老师每周都能定期检查书法练习并批改,还参与学生间的心得交流,给予有效的方法指导,使之落到实处。而书法的强化练习要在高三上学期的头两个月内完成,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必须保证所带班级的书法效果在前两个月内实现质的飞跃,因为越往后,这种机械练习带来的成就感和耐心会越来越少,让学生觉得练字会占用其他做练习的时间而不愿意多花时间。

2.写作关。我们在批改学生习作时不难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错字多、句子不通顺等问题,反复强调也不见改正。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是因为脑子无物,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要求学生背诵涉及各类文体和话题的范文,让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和练书法一样,背范文是最直接看得到进步和效果的,学生最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这对于高三学生的备考心理来说很重要;其次,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成就感扩大化,让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进而从被动地记忆练习到主动地喜欢上背范文。例如我校2012届高三英语备课组发挥集体的力量,编了相应的作文题,每周拿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专门练习,对层次较低的班级要求适量放宽,两个星期练习一次。每周练的作文我们尽量全收全改,并从每次批改的作文当中挑出学生易写错的单词,反复进行听写;最后就是依靠足够数量的练习和对学生进行写法技巧的指导了。

3.词汇关。词汇记忆是学生最头疼的。在记忆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今天记明天忘,甚至转身就能忘。对此,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要有信心,记忆单词由简入繁,循环反复,不断滚动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学生中大多数自制力不够强,惰性大,所以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进行督促检查。我们的做法是坚持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进行随堂听写。另外,我们让学生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超纲,因为超纲不科学,不利于学生树立本学科的学习信心。范围就维持在复习课本词汇、词组和大纲词汇的基础上,从平时的阅读练习中适当地拓展词汇认知的面。为了便于学生复习,我校2012届高三英语备课组还特别印了一本词汇复习手册,把要求记忆的词汇收在其中,这样做还能让学生更明确学习的目标。

4.语法关。总体上,从词汇的角度讲,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是学习的重点,冠词是难点,介词、连词和代词是易错点;从语法的角度讲,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是重点,非谓语动词是难点,主谓一致、强调句型和倒装句是易错点。我校在今年的高三英语备考中主张在练习中练语法,用练习来归纳语法,但不是专门练,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逐个击破,达到优化备考时间的目的。

(二)以下“四关”应贯穿高三全年

1.听力关。听力能力需要平时积累,抛开这些积累去谈什么解题策略都是枉然。我校每周都有四次统一训练的时间,每次听一套题,一直坚持到高考。课余要求听力方面较弱的学生加强训练。

2.阅读关。定时阅读——每周一节阅读课,对学生进行定时阅读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要求。首先,量上有一定的区别,成绩优秀者须完成5篇材料,中等生4篇,学困生3篇;其次,课外阅读——材料难度上有一定的区别,每天必有任务,给优秀学生增加一些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材料,给学困生一些难度略低的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还应特别重视阅读练习的讲评。我们觉得让学生自己讲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3.练习关。老师要很好地把握练习的难度和练习的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我校2012届高三学生平均每周都能完成3套英语练习的量。除了做题的数量要适量,难度要适度之外,贵在做后的纠错、反思和总结,老师不能就题讲题,要强调思路,进行多角度设问,使一题变成多题,增大容量,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形成正迁移能力,在高考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我们这一届备课组全体老师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对做过的每套题的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学生普遍做错的题目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在讲评时就能更到位,能更好地避免单打独斗带来的缺漏。

4.心理关。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高三学生最难过的是心理这一关。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部分学生会越学越着急,认为自己还没练习够。作为高三英语科的任课教师,在整个高三阶段,特别是临考前夕要自始至终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为他们减压,为自己松绑。对学生的关注绝对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如我校这一届高三英语组全体教师都积极响应年级组要求,主动配合班主任利用课前、课后的空余时间深入学生中间交心、谈心,课内外善于“察言观色”,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排解英语复习中的困惑和考试的焦虑感,鼓励他们不断调整复习策略,使整个备考复习工作的进程、节奏始终处于我们的掌控之中。

总之,在高三英语复习过程中,要以纲为本,牢牢抓住课本知识不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梳理知识点,及时查漏补缺,同时配合适当的讲练。在第一轮复习当中强调背诵记忆,在后期复习中,力求重基础,抓考点,加强综合训练,掌握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同时注重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坚定学生的高考信心。

练习,只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吗 篇4

[甲老师教学过程 ]

(出示题目 ) 谈话 :小山羊要过独木桥, 她只有答对以下题目才能顺利过桥, 你能帮帮她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 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最后集体汇报, 一生说出答案, 并说出想法, 老师统计全班全对人数。

[乙教师教学过程]

(出示题目 ) 让一生读题 , 然后说一说要注意什么, 生答:要注意“不计算”这三个字。师追问:不计算要比较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是有难度的, 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认真思考第1小题。

学生独立思考, 稍过一会, 不少学生喜形于色, 跃跃欲试。

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 他提示道:“从你们灿烂的笑脸上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已经有了答案, 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 比一比, 看谁的方法多。”

一石激起千层浪, 老师的一个追问挑起了学生的斗志, 学生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过了一会儿, 学生又渐渐地举起了小手。

生1:“47+2, 这个2是2个一, 要与个位上的7相加, 得数应是四十多;47+20, 这个2是2个十 , 要与4相加 , 得数应是六十多, 四十多小于六十多, 填小于号。”

生2:“47+2和47+20都是用47加另一个数, 这个47先不看, 比较2与20的大小, 2比20小, 那47+2就比47+20小。”

生3:“47+2和47+20两边都去掉47, 剩余谁大原来谁就大 , 所以47+2小于47+20。”

生4:“47+2只加了2, 而47+20要加的多得多, 加的越多, 得数就越大。”

生5:“我们班有47人, 如果再来2个同学与再来20个同学相比, 来得越多, 总人数就越多。”

……

老师适时点拨:“如果我们先计算再比较, 答案还是填小于号吗? ”

学生抢着回答:“47+2得49, 47+20得67, 49小于67, 填小于号是正确的。”

老师继续说道:“请你用以上方法完成其余三小题。”

[思考]

一道看似简单的习题, 乙老师不惜花费七八分钟的时间进行处理, 值得吗? 他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一、练习首先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它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 基本技能熟练”, 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特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继续保留 了“双基”, 并且把“双基”列为“四基”的前两条, 进而也强调了“双基”。的确, 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了无缘之水、无本之木。一般地,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 往往需要安排一定量的习题进行练习, 才能促进学生深化理解所学知识, 不断提升技能。毫无疑问, 练习七的安排是为了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甲老师处理练习七第3题时, 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说出想法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估算, 提升了计算技能。乙老师的教学也很重视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加整十数的估算方法, 而且重视算法的多样化, 从巩固知识提升技能这一点上看两位老师都做得不错。

二、练习不只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

特级老师徐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一节课只有准确定位了培养目标, 才能让一节课定准了方向。数学课尤其是练习课通过练习究竟要达到哪些目标呢?

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这样表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由“双基”要求发展为“四基”要求。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呢?乙老师在这节课上作了很好的回答。

1.以知识和技能为 载体 , 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其中, 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的思想、推理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本节课上, 学生回答说:“47不变, 另一个加数越大, 得数越大。”有的学生还用班级学生人数来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可见, 学生在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数学思想更上一层, 他们抽象出“一个加数不变, 另一个加数越大, 和越大”这样深刻的规律, 多么难能可贵呀!乙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处理第1小题 , 然后让学生运用刚习得的推理方法解决其余三小题, 不知不觉又渗透了数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思想。以上这些具体的教学过程, 不但使学生感悟到抽象思想,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所以, 各类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形式, 重要的数学思想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只有让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和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 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 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

2. 在学习和掌 握知识与 技能的过程 中注重数 学基本活 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 参与数学的观察、训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与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活动, 才能逐步达成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 才能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 形成创新能力。本节课乙老师上得很淡定也很从容, 他不急于得到结果, 而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学生想出多种不计算就能比较大小的方法后, 他又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两次精妙的点拨, 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不计算比较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加整十数的大小数学经验, 同时也感悟到解决问题应该多方向进行思考, 并且要及时验证, 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计算机知识技能大赛之知识竞赛 篇5

为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同学们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普及理论知识,了解关系计算机细节方面知识,2012年11月26日晚6点半,信息技术学院在大活,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了“计算机知识技能大赛之知识竞赛”。

参加此次比赛的有两个代表队,信息院和网络协会分会,分为五个组参与比赛。此次大赛活动流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轮组队赛,积分最高的一组直接晋级,最低的一组直接淘汰;第二轮剩下同学抢答赛,决出优胜者同首轮获胜的同学进入决赛;再由决赛分出优胜。比赛期间还有小组趣味活动和观众互动节目,笑声不断,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比赛现场气氛十分火爆,除原先报名参加的选手外,还有许多学生现场观看,台上台下分外热闹。最后在裁判紧张的检查与计时人员的精确统计下,比赛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共三名,还有优秀奖五名。

活动过程中参赛选手良好的学习氛围、渊博的知识及大家踊跃的参与热情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参赛选手感叹:“这次比赛让我学到了在专业课上学不到的东西,能有一次参加这次比赛的机会真的很难得。” 此次计算机知识技能大赛之知识大赛作为“科技文化节”的一项竞赛活动,不论是组织者、工作人员还是参赛选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不仅出色表现出他们的知识水平,更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热情活泼、勤奋好学的性格特点和时代气息。信息技术学院也希望借此机会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增强学生支持参与科协活动意识。

至此,恭贺此次计算机知识技能大赛之知识竞赛完美落幕!

信息技术学院新闻宣传部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中获取 篇6

一、在操作中获取知识

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操作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认知的活动中探求未知,体验情感。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一课,通过不同圆片数量所摆出的数的操作,了解数位及计数单位,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具体过程如下:

先让学生用2个圆片摆出两位数。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并适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導其用3个圆片摆出两位数。在完成操作后,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反馈,教师可发问:“你是怎么摆的?上台来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接着摆4~6个圆片,以此掌握摆数的基本方法。如: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圆片的个数;横行看:十位上的数一个个大起来,个位上的数一个个小下去;圆片个数越多,摆出的数也越多;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通过摆2个圆片、3个圆片……8、9个圆片等一系列有层次的分级操作,学生在摆数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简单的摆数规律:先把所有的圆片摆在个位,得到一个一位数,再依次从个位向十位移动一个圆片,得到两位数,直到全部圆片摆在十位上,得到一个整十数;或者先把所有的圆片摆在十位上,先得到一个整十数,再依次从十位向个位移动一个圆片,直至全部圆片都在个位上。这样的操作,让学生明白了有序的思维方法,知道有序的操作能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以上过程,学生从独立操作到小组交流、从无序到有序、从单纯操作到边操作边说理。这样的操作活动是以学生知识需要为动力而展开的,在操作中想象,又在思考中操作,二者关联着。学生亲历“动手摆数→记录结果→发现规律”的过程,逐渐学会了“问题”向“模型”的有效转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操作活动激发了兴趣。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交流结果的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感体验,而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具体操作又是密不可分的。

二、在操作中训练技能

常见的数学操作技能分为认知型技能和形成型技能。认知型技能是指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对被研究的数学问题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过程。形成型技能是指在初步感知了数学知识或结论后,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将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尤其能体现认知型技能的形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上课伊始,要求学生在小组的材料袋中,拿出相应的材料(纸板、塑料小棒、橡皮泥等)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在制作时,学生会遇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调整制作的过程,并对材料作出适当的遴选和比较。这样借助操作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表象。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就形成了用学具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技能。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学生准备了两组软管(软管中间套有细铁丝),其中一组两根长度相同,另一组长度不同。学生用这两组软管中的两根分别折拼出一个三角形。在折拼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一组软管(两根长度不同)可以折拼出三角形,有一组软管(两根长度相等)无法折拼出三角形。在可以折出三角形的那一组软管中,每次都是拿比较长的那根软管折成三角形的两条边,较短的那根软管作为三角形的另一条边。

这个时候,教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追问:在无法折出三角形的那组软管中,需要做什么修改?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又一次思考忙碌起来了。最后学生通过对操作图形与数据的比较,发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以上过程,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心态积极。通过操作,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充分利用操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途径,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技能知识 篇7

一、激趣诱导活动,要与知识目标紧密相连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在开课时,我们都会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选择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不能乐而忘本,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1.选材不易过于花哨,避免只图趣味而忽视知识内容。一位教师在讲“分数的认识”时,借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动画片引入,精美的画面一下深深吸引了学生,却也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偏离,学生因乐在故事情境中而忘记了数学探究。

2.抓住时机恰当过渡 ,避免兴奋过后重新开始。如 ,在教学五年级“体积与体积单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境图,并及时设置问题:乌鸦怎样喝到了水? 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如此利用情境图提问,既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又能适时引进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有了知识探究行为,达到了故事情境服务于知识探究的真正目的。

二、探究活动收放要得当,确保知识技能落到实处

让知识技能与数学思考和谐共生 篇8

一、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 充分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深度要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相一致的要求, 以数学理论知识概念和定义为主导, 重点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深度地解析教材, 将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 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例如, 教师在讲解“找规律”内容的时候, 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运算定律中所蕴含的可逆性思想; 在讲解分数知识内容的时候, 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和量不变思想; 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 引导学生掌握转化思想等。

教材中的不同数学知识领域, 体现着不同的数学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这些思想,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思想,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思考的意义, 感受数学思考在数学知识应用中的作用, 从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而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深入思考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深入的思考数学内容。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为例, 教师可以先布置如下题目让学生进行运算:

学生因为已经学过加减乘除的运算, 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是由于熟练程度和理解能力的不同, 在速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然后, 教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的结构形式, 看看题目是否存在其他的解法。部分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 发现了题目中的奥妙所在, 通过将题目的结构形式进行变形, 快速而准确的计算出结果。教师可以让发现规律的学生将其思考过程在黑板上板书, 如: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 将知识进行迁移, 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的分析思考, 并从中体会到数学思考在应用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独立的思考分析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可以采用学生自学, 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例如:

首先, 教师可以出示“北京颐和园”情境图, 学生在认真观察后, 提出问题: 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一共有290公顷。水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3倍。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各有多少公顷?

其次, 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 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检查。

最后, 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向教师进行反馈。教师可以抽查学生进行解答, 如学生甲:

解: 设颐和园陆地面积有X公顷。

X + 3X = 290 4X = 290 X = 72. 5 3X = 3 × 72. 5 = 217. 5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答案, 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梳理和明确。教师: 你的思路是什么?

学生甲: 设颐和园陆地面积有X公顷。水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3倍, 水面面积为3X公顷。

教师: 如果将水面面积设为X公顷可以吗? 学生甲陷入思考,

学生乙: 可以。

教师: 那应该如何列方程呢? 你 ( 学生乙) 上来书写一下。学生乙在黑板上板书: 设水面面积有X公顷, 陆地面积有X/3公顷。X + X/3 =290。

教师: 很好。然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数学思考的程度液逐渐加深, 代数思想和量不变思想也得到了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诸如“你的思路是什么?”“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还有更简单的解法吗”等问题,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利于学生梳理解题的思路, 更全面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以明确和树立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思想,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列方程解应用题为例, 学生在初学的时候, 很容易受到自述法解应用题的影响, 无法正确的运用方程思想对问题进行解答。例如, 解答问题“学校足球场面积为1000平方米, 长为50米, 求足球场的宽为多少米”时, 很多学生的求解过程为: 设足球场的宽为X米。X =1000÷50, X =20.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代数思想, 不理解可以将未知数直接参与数量关系之间的运算。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你是怎么想的? 再问其他学生: 他的思路对吗? 错误在什么地方呢? 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反思, 以及让其它学生也进行反思并共同发现该生思考过程中的错误之处,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和交流, 并最后由学生总结和教师指导将正确的思路明确下来。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考过程逐渐的条理化和明朗化, 能紧紧抓住数学思考的关键所在, 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大有裨益, 也利于学生将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相互融合。

总之,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培养,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思考对于解题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分析了数学思考的理论基础、内涵和思考方式, 并对如何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秀华.浅谈如何将数学思考融于教学过程中[J].教法研究, 2013.

“村官”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探讨 篇9

关键词:村官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培训

1 增设“村官”专业的意义

(1) 增设“村官”专业是响应党中央“村官”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从政策跟进的角度讲,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 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 对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和教育部门适时跟进这种政策调整, 及时调整教育方向, 在专业设计、课程安排上应该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尽早开设“村官”专业和课程, 通过培养大学生“村官”, 丰富农业、农村干部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导才干,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农村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最终建立一支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农业、农村干部队伍, 使他们以后能够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组织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必须的。

(2) 增设“村官”专业是以社会市场需求设定专业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 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计划活动中, 培养环节尤其重要。因此, 作为高校和教育部门,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开设什么样的专业, 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需要。现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客观上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大学生到期村任职, 担任村官。在这种情况下,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村官的客观需求, 适时开设村官所需要的专业课, 加快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步伐,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质量, 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非常迫切。

(3) 增设“村官”专业是帮助有志于“村官”的大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 所学有所用, 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村官也是如此。只有在学校学到了与当好村官相关的专业知识, 才能在担任村官的期间减少盲目, 少走弯路。因此, 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高校和教育部门就必须着眼于大学生村官人才的成长, 及早开设村官所需要的专业课, 搞好各方面的综合配套训练, 为大学生当好“村官”打好坚实的综合基础。

(4) 增设“村官”专业是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健全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势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村官”专业是其重要基地和源泉。由于历史等原因, 城乡公共产品服务不均衡,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严重滞后, 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和大量的投入, 而适时增设“村官”专业, 培养相关人才是其重要关键和必然选择。

2 开设“村官”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2.1 社会市场需求

经中央同意, 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从2008年开始, 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 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 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对此, 全国各省市作出了相应的安排部署, 比如河南省在2008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已经选派18822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基础上今年再选聘1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 并将在2009年达到5万名, 使河南全省每个行政村两委班子中保证有一名大专以上毕业生。无疑, 选聘数量如此之大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是一件值得各类高校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

目前全国农村基础干部的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以河南为例, 河南是农业和人口大省, 目前全省共有2123个乡镇, 4.8081万个行政村, 村支书和村主任总计达近10万人。据有关部门调查, 在全省4.8万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中, 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43%, 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村委会主任中, 45岁以上的占32.7%, 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5.2%, 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河南省多达数万人的“村官”选派对象和近10万人村支书、村委主任甚至更多农村基础在职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任务, 为河南省高校“村官”专业或方向、课程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全国各省市高校“村官”专业的市场需求更大。

2.2 供给分析

面对巨大的社会市场需求, 可真正在高校开设“村官”专业的并不多。据调查仅河南、安徽和湖北等省的个别高校已开始了“村官”专业, 并且招生形势火爆。比如, 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 2008年秋季河南农业大学在国家允许范围内计划招生以面向农村基层工作的“农村发展与管理”方向本科生60人, 文理科各招30人。结果上线人数达931人, 其中文科上线661人, 录考比达1∶22, 理科上线270人, 录考比1∶9。这一方面显示出该新专业方向的设立, 在2008年招生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村官”专业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 亟待扩大招生规模和在全国更多的高校可设此类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 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2.3 专业设置及社会经济效果

(1) 专业设置。

在专业上可多层次设置: (1) 普通本科专业。在适当的时候, 经批准高校增设普招本科“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或方向, 每年招生一定规模的“村官”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生。 (2) 中短期培训班。可先期或同步开办一定数量的“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方向的在职人员中短期培训班。 (3) “双学位”专业。在此基础上, 在经济学本科学生中增设一定数量的“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双学位”专业或方向, 按照学校双学位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 课程设置。

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特点, 高校开设“村官”课, 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优先考虑: (1) 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课。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法和其它与农林牧渔相关的涉农法律课等。 (2) 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政策课, 如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课等。 (3) 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知识与实用技能课。 (4) 基层工作现代管理课。包括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管理等。 (5) 调解课。帮助学生学会农村调解工作中的调解艺术和一般方法。 (6) 经验课。如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现身说法”, 为在校村官专业大学生走出校门担任村官提供一些间接的借鉴经验。 (7) 实践课。可以专门辟出一定的时间到农村去做“见习村主任”, 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些直接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大学生“村官”和广大在职农村基层管理者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

(3) 社会经济效果。

我们可以预料, 在郑州大学商学院增设“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3 政策与措施保障

设置“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村官”队伍, 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予以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人力、财力与资金投入。

可考虑在学校或院系设立“村官”专业建设组织领导机构, 领导和组织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 形成“村官”人才教育与培养方案, 并推动方案的决策与实施。为推动该项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 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与资金投入, 建议有关方面予以考虑和支持。

(2) 实行自主命题、单独招生的改革举措。

据调查, 安徽省从几年前起就组织所管有关院校采取特殊政策, 单独命题、考试, 学校开设与大学生“村官”相应的专业课程, 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方面的教育, 学有所成后再定向回乡任职。这种招生模式符合我国农村与城市结构分布的特点, 适应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同时, 对于高校本身来说, 这也是一种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 并为高校新兴专业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范畴和空间。可以大胆地学习和借鉴。

(3) 宣传与培养服务“三农”、献身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村官”精神和意识。

服务“三农”、献身新农村建设是“村官”精神和意识的应有之义, 要大力宣传和培养这种精神和意识。就立志要做“村官”的大学生自身而言, 必须做到:首先, 热爱“村官”专业, 学好“村官”专业课程, 提高自身的服务农村的能力和水平, 这不只是专业方面的能力, 还需要在到农村工作后, 树立一种村民意识, 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 融入农村生活;其次, 在其位, 就要谋其政, 安心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 服务“三农”, 不让农村失望;再次, 还需摆正一种心态, 转变择业观念, 敢于挑战世俗的眼光, 认识到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 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4) 配套政策与管理服务措施。

建议国家和省市出台专门扶持高校设置“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村官”队伍的优惠政策, 并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专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出台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措施。

注释:研究中的“村官”, “村”不仅仅指行政村, 而是泛指农村主要是农村基层;“官”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员, 是指政治素质高、懂技术、通市场、会经营、善管理, 既有基本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需要, 能够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村官”专业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专业” (简称农村发展与管理) , “村官”专业是其形象化的称谓。

参考文献

[1]谢卫群.“村官”专业化寓含深意[J].人民日报, 2008, (9) :2.

论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 篇10

( 1)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科技人才的新界定。工程科技人才是科学知识,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要素相结合的综合载体,尤其需要具备将学术知识熟稔的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的能力。工程科技人才是一种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他们不仅是设计者,也是工程现场的管理者,技术指导者,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还需要通过在生产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作为“新工业革命”发展所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当具有突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工程科技人才既包括大量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训练,具备了特定领域内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又包括具备了领袖能力和工程职业权威性的拔尖人才。

( 2)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科技人才知识的新要求。知识是指可被验证的确定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有用的。对工程科技人才来说,知识既包括理论上的学术水平,又包括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适应现代工业化发展的知识结构再不是单方面的、独立的,而是趋于综合化,呈现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因此,现代化的工程科技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应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更新的动态化的储备库,它能将所获取的新知识通过系统化整合后使知识结构始终保持在高效的状态。

( 3)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科技人才技能的新要求。技能是指一种已经获得并经过实践验证认可的能力,或指履行某项职能或胜任某项工作的一种资格。“新工业革命”对技能的要求不再是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是更强调技能的综合性,全面性,简而言之就是要具备完整的技能结构。

( 4)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科技人才态度的新要求。我们运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来对工程科技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划分为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四个基础成分,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态度。态度是指人们在已有的价值观念及知识属性中对待事物的表现方式,是由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 道德观和价值观) 、情感( 即“喜欢-厌恶”、“爱- 恨”等) 和意向( 谋虑、企图等) 三方面的要素构成。然而现代工业化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态度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待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权力等几个方面的态度,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社会、对待知识学习、对待工作、对待职业等多方面的态度。

2 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的新特征

通过2005 年中国工程院开展的有关“我国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作为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分别为: 专业的工程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优势专业展示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其中品德及职业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的工程技能,解决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在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得到我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普遍认可,称之为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特征。

( 1) 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有全方位的知识储备。它要求工程科技人才除了要扎实的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掌握必须的如工艺研发知识、技术管理知识、安全生产知识、市场知识、社会伦理知识等相关联的知识。我们现代的高等工程教育要想培养出具备此种知识结构的工程科技人才就要改变原有的一般学生需求的“一般教育”的模式,又不能实施专业面很窄的“专才教育”模式,而是要在加强工程技术基础教育方面努力,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即熟练掌握专业领域内工程科技知识,具有扎实的理工科知识基础。除此之外工程科技人才还应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以及了解和自己行业相关的前沿科技知识,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能够对收集的综合信息进行提取应用。还要了解一定的经管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经济,管理,法律和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不同工程方向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厚基础,宽口径”。

总之,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科学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在工程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 2) 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突出的综合技能。这里所指的综合技能主要有工程实践技能,知识学习技能,综合分析技能,开拓创新技能。

工程实践技能,工程科技人才最应具备的就是工程实践技能。工程实践技能是指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工程科技人才只有在一定的实践情景中才能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进一步调整学习方向,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只有实践经历才能促使工程科技人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他们将相应的基础工程知识和具体的行业知识协调的应用到对应的工程实践中,同时,通过连续的工程实践,学会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并具有实际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难题的能力。作为工程科技人才要想在工程科技领域有所建树,必须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实践能力,要想成为工程科技人才就要进入工程科技领域,首先必须从工程实践开始,以此不断磨练自己。

知识学习技能,在工程科技活动中,所需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及时学习和补充所需知识,进行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达到了相当的知识水平才能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和进步。

综合分析技能,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新事物的学习和领悟需要具有分析和综合的技能,只有通过综合的分析,之后再对所分析的内容进行演绎和归纳,才能升华成创新,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开拓创新技能,开拓创新技能就是通过对已有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任何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现代工程科技人才面对迅猛发展的高尖技术,更需要开拓创新的技能,这样才能推动工程科技的进步,实现工程造福人类的本质。

( 3) 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对待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呈现出勇攀科技高峰,不怕困难的人生态度,要有远大的志向。在面对社会,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职业都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适应社会的态度,面对社会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分清主流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法律、道德、文化问题等能够宽容与理解,要有勇于献身的态度。

适应学习的态度,面对学习应具备一种能适应学习并能认识到独立的终身学习的必要性的态度。此外还应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学习的趋势,善于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面对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合格的工程科技人才还应具备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对待知识要有时不我待的进取心,做到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前沿知识随时了解,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将所学适当的融合到工程技术中。

适应工作的态度,现代工程科技涉猎的知识面较广,交叉学科比较多,同时涉及到相关行业分科又比较细,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很快,个人的努力有限,仅仅靠个人钻研想在行业类有所建树是很困难的,因此现代工程行业十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分工协同的推动工作的进行。此外,健康向上、顽强的态度,勤奋敬业的精神,面对工作能较好的处理好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百折不挠的韧劲,从容不迫地负担日常工作这些都是作为现代工程科技人才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

适应现代职业的态度,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正确的择业观。现代社会生成的职业种类需要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很少有一种职业只需要专门的某一学科人才。在选择职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时,所缺乏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可以跟周围的同事学到,没有一个学科的知识是与所从事的职业完全无关的,要有学终有所用的职业态度。

3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工程科技人才知识面狭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教学与课程结构未能根据科技跨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做出适时的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问题是专业科目的分类与市场脱节,专业限制比较严格,学生跨专业选择比较困难,同时教师知识的更新较慢,导致学生接受的不是最新的知识,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创新意识较差。缺乏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如社会、法律、市场营销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不能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发展,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

( 2)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实践能力不足。我国工程教育到目前为止仍旧依赖于科学教育,或将其视同科学教育,亦或是把工程教育看作是科学教育的附属形式。在整个工程教育体系中,其学术性及理论性内容在不断增加,而实践活动正在不断缺失,甚至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内容正在被削弱以至于被忽视。培养出的人才与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需求以及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并不能匹配。更多的学校注重的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工程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同时也加重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也影响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与工业企业缺乏联系,而同时高等工科院校培养人才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教育,这就导致工业企业更加不愿与为在校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实际机会和见习场所,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也很难有显著的提高。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双方均应承担责任,需要双方密切合作。

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工程科技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选拔教师队伍基本是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部分工科教师没有从事工程实践的经历。尽管现在我国很多学校开始认识到教师在相应的企业兼职更有利于实践教学,但是学校的管理部门还是担心若将高校教师在企业兼职合法化会导致管理混乱,所以学校还是愿意教师在学校专心搞科研。

( 3) 创新教育的不足导致当下工程科技人才创新意识不强。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上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如何考核都有明确的表述,但是有关学生的创新教育提高的表述却非常模糊。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就记什么,教师传授的内容局限于课本和教学参考书,而不是从根本和实际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习惯于把现有的、已成为固定模式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注重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知识,考试的时候能答出来多少内容而没有认识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总想把学生培养的同样优秀,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那本该具有的独特性,那些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总是被看成是异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统一管理,但与此同时也毁掉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创新教育。

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创新教育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了工程科技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工程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已经给予重视,但迫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是各类高校共同面对的难题和挑战。

4工程科技人才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 1) 教师角色的转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技能。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传授用于使用和连接的重要概念,向学生提供所学专业的知识支柱。教师的多元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适当引进在企业中工作的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选送一定比例的教师去公司企业实习,这样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向学生传授工程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从新生入学起,高校应有计划地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开展职业前瞻教育,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搭建自由交流的学术平台,营造开放的学习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技术性强,有责任感,对社会负责的大学精神。

( 2)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研究院所拥有各工程学科的专家学者,工程实践硬件设备也较好,并且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项目,接触最前沿的研究项目与知识,应该发挥其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政府应该起到协调学校与研究所之间对接的桥梁作用,对涉及到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给予必要的支持。

切实推进产学研多元化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的实质就是合作教育,即加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一方面大学做好工程人才的基础培养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实践场地,促进人才将理论成果转化成市场需要的产品,企业获得最大利益,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具有输出通道,达到良性循环。因此对于大学,企业,科研院所来说,应该共同合作提供工程实践训练基地,校企合作研究室等合作平台。

5 结论

上一篇: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下一篇: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