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特性

2024-05-22

艺术审美特性(精选十篇)

艺术审美特性 篇1

舞蹈从宏观来看可分两大类,即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生活舞蹈适合人类活动密切关联的舞蹈,大多数人经常参与的舞蹈活动。另一类是艺术舞蹈,就是在舞台上,电视里或特定的空间和区域,有少数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表演出来供大众欣赏的舞蹈作品。艺术舞蹈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较强的形式美感,结构完整、技艺高超、在表现形态上则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蹈诗、舞剧等不同形式。

舞蹈作品按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可分为抒情性舞蹈(情绪舞蹈)、叙事性舞蹈(情节舞蹈)、和戏剧性舞蹈(舞剧)。

一、抒情性舞蹈(情绪舞蹈):

基本上不具有情节,只是表现某种情绪,抒发人物一定情感的舞蹈。从其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来分,又有情绪型、意境型和技巧型三种。

1、情绪型的抒情舞,是以舞蹈直接抒发舞者的情感,多以舞蹈动作节奏的对比变化表现和描绘舞者不同的情感和精神风貌。

比较单一情绪的小型舞蹈大多采用二段体(A—B)、三段体(A—B—A)的节奏变化的结构形式。如《鄂尔多斯舞》是一个短小的二段体舞蹈:A段为庄重缓慢的行板;B段是活跃轻盈的快板。舞蹈描述的获得翻身解放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他们坚强、勇敢、豪迈的性格。《丰收歌》是一个小型的三段体舞蹈:A段是愉快地挥镰割稻(快板);B段是劳动小憩舒心歌唱,粮食塞金山,感到心里甜。后A段是人在稻浪中你追我赶,快快收割(高潮块版)。舞蹈最后在紧张热烈地劳动中结束。

这个舞蹈表现6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妇女在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后获得大丰收的喜悦新星,展示出一种雄壮健康的劳动的美。

2、意境型的抒情舞,是以舞蹈的情景交融创造出某种艺术境界,来抒发和表现舞者的情感和精神风貌的作品。

一般不强调舞蹈动作节奏强烈的对比变化,而以连续不断的舞蹈动作,结合舞蹈队形画面的发展变化,创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如《小溪·江河·大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创作的女子群舞。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而且意韵隽永的舞蹈作品,它拟人化的手法由30几位身着白衣白裙的少女塑造出水滴、细流、小溪、江河、大海的舞蹈形象,表现出水滴从从源头的条条小溪汇合成宽阔的江河,最后涌向波涛翻滚的大海,这无数艰辛的历程,象征着人生旅途的沧桑,也表现出世上万物都是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以至壮丽辉煌的客观规律。《小溪·江河·大海》是通过众多人物群体的动作和场景的变化和发展而创作出意象和意境的舞蹈群体的舞蹈形象。再如:蒙古族男女双人舞《牧歌》营造了一个飘着草原奶香气的清新世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对当代蒙古族青年男女,翩翩起舞在这蓝天白云之下。他们饱满的激情、充满时代感的舞蹈语汇和节奏,伴着令人备感亲切的草原牧歌,把今日青年牧民所拥有的对草原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翼、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统统融入到他们的舞蹈之中,那时而抒情令人神往、时而激越催人奋进的舞动,加之运用轻、重、缓、急等高度固定化了的蒙古族舞动作,生发出无限新意和美意。特别在韵律里找寻和提炼出富于造型感的动势和元素, 恰如其分的融于艺术意境的勾勒之中创造出带有舞蹈特质的诗一般的诗一般的境界之美.

3、技巧性的抒情舞,主要以舞蹈技巧动作表现出某种类型的概括情绪的舞蹈作品,一般的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或是集体统一整齐的造型动作形成舞蹈情绪的高潮。

如《海燕》总政歌舞团男子群舞,就是运用“串小翻”、“直线扫堂变形旋子”、“走细软腰大头”、“单腿转接后鹤立式”等技巧动作。展现出“海燕”不畏艰险与风暴搏击的精美形象,把舞蹈推向高潮。然后,用抒情的慢板更刻画出“海燕”稳、重性格的优美的一面。最后,海燕以整齐的队形,充满自信心的冲破层层黑暗,永远向着光明飞翔的主题思想。

再如,古典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在作品中点出了“清兵强将”,关键在于“兵”和“将”是否真“功夫”,大量运有技巧“横移空中转身变叉”、“空中腾跃劈腿”集体“旋子三百六”、“空中转体大蹦子”、“跳跃扑虎”等等。高难度动作,超绝的技术是“人”的超越达到不可企及的高度和境界,与士兵之“精”,将之“强”以及民之“高”和族之“盛”便呼之欲出,使得《秦王点兵》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都是震撼和美感。

这两部作品无论在舞蹈演员的舞蹈技巧性的表演艺术,还是编导在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的运用和对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的细致深入地刻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都是令人敬佩的。加以特殊的技艺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就更能使人以深刻的强烈的审美感受。

二、叙事性舞蹈(情节舞):

一般以情节、事件的发展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洗衣歌》这部作品内容是表现一句炊事班长,当战友们在操场上紧张训练之际,他来到江边为战友洗衣裳,被一群来江边背水的藏族姑娘发现。它们用计骗走班长,帮战士们洗衣服。班长得知上当,机智地挑起姑娘的水桶,也为群众做了一件好事。《洗衣歌》运用独特的叙述格式,其结构形式脉络清晰、线索明确、明快的节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既能调动群众在舞蹈审美活动中的艺术想像创造力又有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戏剧性的舞蹈(舞剧):

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是一种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的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的表演艺术,从舞剧的审美形式来看,主要有戏剧性舞剧、交响性舞蹈戏剧性和交响性相结合的舞剧三种类型。

1、戏剧性舞剧,是按照戏剧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

这种舞剧比较重视戏剧结构的逻辑贯穿。

如: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为我国舞剧的创作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它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和同名戏曲改编创作。

舞剧《宝莲灯》塑造了六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大量运用和吸收了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和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剧中三圣母为争取婚姻自由,与兄长二郎神反对婚姻的艰苦关键为主线的矛盾在恶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人物性格;刘彦昌的文雅痴情;霹雳大仙见义勇为,并具有慈爱与豪迈的人物性格;沉香稚气可爱、英勇顽强;二郎神的威严霸道;哮天犬则集阴险凶恶于一身的性格。

舞剧《宝莲灯》主要人物的舞蹈语言,基本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蹈。如三圣母的长纱和长绸的舞蹈、沉香的剑舞、霹雳大仙的拂尘舞蹈等动作和技巧的运用,对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有着良好的作用。而展现环境、衬托气氛、表现乡土风情时,则采用汉族民间舞蹈。如“扇子舞”、“手绢舞”、“莲湘舞”、“大头娃娃舞”以及“龙灯舞”等的运用。这部作品中的好与坏、善与恶通过人物舞蹈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2、交响性舞蹈,是按照音乐———交响乐的艺术特性来创作的舞剧。

按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特点进行舞剧的构思和艺术表现。它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情感和思想渲染、描绘来表现舞剧的内容。如:四幕芭蕾舞剧《林黛玉》就是依据古典文学句著《红楼梦》改编创作的。在舞剧结构方面,它扬弃了繁缛的情节安排,而以人物情感与思维的流动为主干,把现实和理想糅合在一起。突出一例就是十分精彩的,黛玉、宝玉、宝钗的三人舞;在同音乐中,三个人物以不同的动作、身段和舞蹈技巧抒发各自内心的痛苦,表现出三人这间的感情纠葛、观念冲突,从而点化出宝、黛爱情悲剧和所谓“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这段舞蹈立意清新,富于想象力,舞台调度也别具一格,是新的交响式编舞法在我国舞剧舞台的成功应用。这样的表现形式与戏剧性舞剧的表现手段是截然不同的。

3、戏剧性和交响性相结合的舞剧是综合戏剧性舞剧和交响性舞剧各自的优长,使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充分发挥了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又具有比较完整的戏剧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的舞蹈作品。

如: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剧《精卫》,无论从主题思想还是从形式来看,都不失为历年来我国芭蕾舞台上难得的一部原创佳作。它的出现,为芭蕾中国不派的建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精卫》这部作品综合了戏剧性舞蹈和交响性舞剧各自的优长,充分运用了浪漫芭蕾的语汇和表现手法(这在第四幕中运用的很出色),同时又大胆摒弃传统舞剧程式,不同游戏离于情节之外的舞蹈和纯技巧的展示;在音乐和舞台美术的配合下,群舞借助音乐的双复调交响手法编队切割舞台。(这在第二幕中展现)全剧通过矛盾刻画了“女娃”和“海怪”的人物性格;用舞蹈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讲出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炎帝最小的一个女儿(名叫“女娃”)救了用来祭海的少女的性命,得罪海怪;海怪作怪,制造海难,女娃溺水;女娃溺水后化为精卫鸟,从海底直冲苍穹;波澜壮阔,巨浪排空,精卫振翮翱翔海天,口衔木石以填沧海。这便是所传“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舞剧创作实践中,大多数编导还主要采用戏剧性舞剧的结构方式,交响性舞剧和戏剧性交响性相结合的这两种类型的舞剧,尚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不过从广大群众的反映来看,更喜爱和欢迎后一种,所以交响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舞剧,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不同的舞蹈作品,必须通过舞蹈审美的中介,不止一次地反复观赏、透彻地体会和理想,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舞蹈作品审美中的艺术乐趣。同时也可不断掌握和提高舞蹈作品的审美标准,以及舞蹈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等,从而使舞蹈作品的审美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艺术舞蹈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较强的形式美感、结构完整、技艺高超, 在表现形态上则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舞蹈诗、舞剧等不同形式。按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舞蹈作品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舞剧。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性

参考文献

[1]《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

[2]《中国舞蹈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田静主编

[3]《舞蹈》杂志

[4]叶胜光;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特征表达与视频检索技术[D];浙江大学;2003年

[5]张荣花, 曹贵臣.舞蹈语言特征谈, 舞蹈, 2006.2.

网络文学审美特性 篇2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决定了它的审美品位的另一方面——世界性。网络文学决定着它的语言具有规范性,世界上各种不同肤色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不再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和种族歧视,传统的地域风格将渐趋淡化,而个体风格则越来越明显,写作行为越来越个体化。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人们更关心的是作品的个体风格,除了语言之外,还有网页的设计、版式的安排、插图的艺术等等,而不再是每一特定语种的风格。

平面性则是网络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化最本质特征的表现。21世纪被人们称为后现代社会,无深度、平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而网络文学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网络文学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其终极的追求,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的宣泄效果,强调文学作品对接受者的娱乐功能,甚至把网络文学作品作为表现自己操作网络语言技巧的一种能力的展示。

网络文艺有很多新的审美特征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研究和论说。第一,它和高科技密切结合,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和变化。它在创作、传播、阅读、存储等方面,都有和传统纸质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作用。它有超强的传播力,有数字巨大的审美创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着,审美感染力和影响力巨大得惊人。第二,它的作者和读者有巨大的大众性。各种年龄、身份、教育程度、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的人都有。这决定了它的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技巧丰富,新奇变化很快,作用也广泛而深入。第三,它有巨大的自主性、互动性、即时性。它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第四,它有巨大的娱乐性,并提升到高层次的审美性。既能悦耳悦目,又能悦情悦意,还能畅志畅神;既能使人快活畅怀,又能使人抒情愉意,还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第五,因为它有全民参与的大众性和高科技发布与传播的即时性,因而它又便于全民性群众及时抒情和言志的审美传播作用,可以迅速反映出民声俗情的新动态。网络文艺不受拘束,便于群众个体抒发情性,其审美作用互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值得重视。通过网络文学,还可知俗情民风和审美面貌而考得失,进而移性易俗,其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第六,它能与高雅文艺协同互补。它能帮助通俗普及的作品与精深高雅的作品互相促进。它有大众性,可以逐步提高。它可以弥补高雅文学“阳春白雪”应和者少的缺陷,推动后者逐步增强大众性,达到雅俗共赏。它可以向高雅文学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达到雅俗共赏,使双方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远景。第七,它有无限大的言说自由的空间,带来新鲜活力和想象智慧,会突破传统纸质文学很多严格的边界标准,能激发新的创造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景象。大量的生产和点击率,促使作者首先重视文学的吸引力和娱乐性。为了吸引人,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以能满足不断更新的审美趣味,防止读者对单一的创作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就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寻求新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满足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推进审美创造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更新。第八,它创造了大众阅读个性化、互动化、共享化的新局面,它既要尊重和适应个性审美要求,又要尊重和适应群体审美要求,真正做到个体与群体的并重和辩证统一。全民可以参与的平民化创作与欣赏,推动了群众性、个体性的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人生经验、生活感悟的交流,会推动群众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更新,推动审美风格、形式、手法多样变化,丰富和提高文艺审美活动。以上诸点,也说明网络文学和传统纸质文学在文艺审美标准原则上既有共同性,也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规律,能丰富我们的文艺审美学,很值得我们重视、关注和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群众性与自由性。

由于网络主体是青年,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青年文化的特征看成是网络主体的特征。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主体支配下的一种“青春型”文学现象。作为青春型文学,网络文学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① 自我性。网络文学的自我性是一个突出的文学事实。这是青春型文化学习性的自然表露。②情感性。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大量的情感故事都可以归类为“情调”、“品味”,网络文学极为看重这份情调品味,认为是一个人没有被社会、物质完全异化为机械产品的人性气息,从而,网络文学的孤独不是鲁迅式的孤独、寂寞不是郁达夫意义上的寂寞,而是物欲喧嚣时代人在物的夹缝中的一声叹息,也许这种叹息不是无意义的却是微弱的。③浪漫性。这种浪漫不是生生死死的激情,不是剔除人间烟火的原始生态,而是装饰,一种利用各种自我喜爱之物充盈空间和时间的偏爱趣味,对网络文学而言,趣味就是浪漫。④时尚性。时尚本质上是城市的产物,是都市的民俗现象,因此,网络文学的生存氛围就是时尚习俗组织而成的,它和其中的人密不可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看着网络上流淌的时尚流,回想生活中的时尚消费,网络一代获得充沛的审美激情。

论影视造型艺术与审美特性 篇3

二、影视艺术造型的综合性

影视造型艺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属于多界面、多感觉、多信息、多维度的一门艺术,当我们在利用影视造型的时候,要认真的推敲、细心的分析其中的造型构图、光影声色以及表演、场景等方面。

例如《落叶归根》这一部被誉为“黑色幽默”的电影,看了之后让人有种心酸之感。电影将不同的包袱、笑料穿插在前、中、后,而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对待朋友的仗义,则最为感人。在影片当中,有这么一幅画面反复的出现的银幕之内:当老赵将推尸的车子弄坏了的时候,乐观的他用大轮胎滚着、推着尸体继续向前,而且还唱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深情而感人,观众可能会会心一笑也可能感慨悲伤。田野的宽阔美丽与故事的心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落叶归根》运用影视造型的语言将人物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三、影视造型在制作中的表现手段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化妆师在了解了导演对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乐构成等设想后,才能展开工作。电影《郭明义》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人物故事片,作者高满堂把一个活着的雷锋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我们在二度创作时怎样才能给予演员的外形相似呢?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他本人所具备的是军人气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在造型时首先从发型和肤色上接近原型,由于我们为演员准备的眼镜不是太新,就是不合适,为了更好地突出郭明义本人的特点,便借用郭明义本人的眼镜给演员戴上,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个性和特点马上出来了。

四、现代影视艺术当中的审美意识

(一)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相比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特点更加的独特、复杂,其艺术形式与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对于现代的影视艺术当中的人物造型审美意识,受到演艺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二)写实造型设计

影视艺术对于人物造型设计手段当中,写实手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写实手法并非以往的将人物角色形象进行还原,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除去特定的造型依据以及历史条件之下,强调风格化、装饰性以及形式感。写实的造型设计注重真实之感,重点在于形似,对角色的外部形式以及内在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度与准确性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技巧将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写意造型设计

将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融合到影视作品当中,并且赋予作品独特的东方艺术韵味和强烈的审美内涵,使现代的影视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之初,通过“以形写神”的来刻画人物,运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着重对角色的神韵、意态进行描绘,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意与境浑”的地步。

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现代影像的一大主流,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当人物造型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抽象、比拟、象征的手法让形象更具诗意化,而侧重于人物的形式与内在美的刻画。

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随着社会、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影视造型艺术的发展。

[1]李霞.色彩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造型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7)

艺术审美特性 篇4

关键词:《唐代仕女》,唐朝,艺术审美,雕塑,特性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中的繁盛时代, 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 都发展到一个顶峰状态,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唐朝的雕塑艺术也得到大力发展, 不仅名家辈出, 其流传下来的传世精品也层出不穷。唐朝雕塑艺术中, 唐代仕女雕塑成就最为突出, 在继承前世绘画基础上, 更是不断创新突破, 将侍女绘画艺术特色综合于雕塑之中, 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雕塑作品, 达到登峰造极境地。以下本文对此做具体介绍。

《唐代仕女》既可以全面反映唐朝社会风貌, 也可以表现出唐朝的时代精神, 展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与创新精神。《唐代仕女》, 就是中国古代的仕女画, 绘画中多以女性生活为主要的创作题材, 并以工笔重彩为主要表现形式, 展现女性生活的画作[1]47。《唐代仕女》, 其仕女绘画中, 摆脱前朝“辅助政治、灌输礼教”题材的限制, 更多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与实际的生活, 并且在创作手法上也日臻完善, 人物表现也是“形神兼备”, 仕女画创作达到了盛世巅峰。

一、浅析《唐代仕女》雕塑的造型审美

《唐代仕女》雕塑, 源于唐代仕女画创作的繁盛, 就是在这个仕女画兴盛时期, 才导致仕女雕塑也不断涌现出来, 《唐代仕女》雕塑创作中, 从整体上说, 唐代的仕女雕塑, 形象丰腴, 色彩艳丽, 雍容华贵, 雕塑在题材中, 也大多表现的是上层女子游春、簪花、避暑、揽镜、凭栏、烹茶之类的内容为主, 仕女雕塑的造型上, 也有意刻画出贵族妇女丰满的体态以及华丽的盛装, 这些不仅可以表现出唐代贵妇生活的闲适高雅, 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开放与包容[2]112。《唐代仕女》雕塑这种雍容华贵的造型审美特征, 并不是一时兴起的, 而是经历历史阶段的升华才得以形成的。

1. 初唐的《唐代仕女》雕塑造型。

在唐高祖武德时期 (618—712) , 是《唐代仕女》雕塑创作的雏形时期, 此时的《唐代仕女》雕塑中依旧带有魏晋六朝遗风, 主要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锁谏图》等。在《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仕女形象颇似前朝, 采取“以瘦为美”的风格, 仕女个个身材高挑瘦长, 仕女的五官精巧玲珑, 根本看不出当时唐朝时期的审美, 即“以胖为美”的特性, 但是在《唐代仕女》雕塑的色彩运用中, 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仕女着装以及仕女容颜更加艳丽华贵, 正可以体现出唐朝仕女雕塑转型特征[3]167。《唐代仕女》雕塑《锁谏图》中, 有了浓郁的唐朝时代精神, 仕女雕塑除了上半身同《步辇图》仕女形象相似, 其他部位都发生很大变化, 仕女雕塑的头部有显著变化, 仕女雕塑轮廓更大了, 仕女雕塑的脸型也更圆了, 仕女雕塑颇显丰腴之美, 这也正是唐代仕女的典型特征。《胡服美人图》, 异域舞女发髻高耸, 华贵无比, 脸部浑圆质感, 体态婀娜尽显肥美, 圆润的手指裸露胸前, 刻画出唐代美女的雍容华贵特质, 显示唐朝文化的宽广, 展现出唐朝时期“并吞八荒”的霸气。

2. 盛唐仕女雕塑造型。

盛唐时期, 为唐代仕女画创作成熟时期, 仕女雕塑雍容华贵为基本造型, 成为当时创作仕女雕塑的主流风格。当时的仕女雕塑具备典雅高贵的气质, 还体现出唐代女性的风采, 从整体上看, 仕女雕塑个个体态丰韵、挺拔匀称、发髻乌黑、装扮高雅、面容圆润、端庄慈祥;但是从细微处来看, 仕女雕塑个个形态各异, 从仕女雕塑的发髻造型、发饰以及线条多样的裙服, 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但都深刻地诠释出唐代仕女的丰盈华贵, 独具唐朝时期的艺术特征[4]217。仕女雕塑不再只关注充满神性的宗教人物, 而更多地关注世俗女子, 开创了唐代仕女“曲眉丰颊”风格, 《唐代仕女》雕塑都呈现出丰颊厚体的独特审美。如《捣练图》中, 仕女虽同样艳妆裹身, 体态丰盈, 但是又多了几分清新自然之美, 去掉矫揉造作, 简明坚劲又不失柔和线条。

3. 中晚唐仕女雕塑造型。

中晚唐时期, 仕女雕塑造型创作达到鼎盛时期, 延续张萱仕女画风格, 大加创新, 使仕女雕塑造型丰腴之态更加传神, 并通过凭借“以丰厚为体”、“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这些基本特征, 使得仕女脸型圆润丰满, 体型肥胖, 带给人一种温润之感。如《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这些仕女题材的雕塑创作中, 仕女们身着华丽, 真实体现出唐朝时期的艺术审美特性。

二、《唐代仕女》雕塑的艺术特色

1. 仕女雕塑的着装艺术。

唐代仕女雕塑, 很少制作雕塑艺术, 对雕塑艺术进行着色妆彩, 雕塑创作者将写实的仕女风格引入到仕女雕塑作品之中, 使得当时的仕女雕塑作品, 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人物的神情, 将绘画风格巧妙地运用到仕女雕塑上。再有就是唐代仕女雕塑, 可以弯曲及摇摆, 给人以虔诚、传神的感觉, 以仕女的这些动作变化传递感情, 当时的雕塑作品生动传神。如杨惠之创作的唐代仕女雕塑, 技艺精湛, 他被人们尊称为“雕圣”, 他的唐代仕女雕塑作品极具艺术特色, 作品中彼此斗巧争奇, 盛极一时;杨惠之雕塑艺术作品, 其雕塑造诣远高于前人, 擅长雕塑罗汉像, 首创人物形象散置的雕塑理论, 杨惠之随时就能抓起泥巴捏出一个“天神”来, 并创作《像觉》一书, 以写实为主, 在仕女雕塑的人物神情、仕女雕塑肌理、仕女雕塑姿态等细节上, 都制作得非常逼真。

2. 崇尚美好生活的艺术表达。

唐代仕女雕塑具有生活气息, 创造性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雕塑文化, 还有就是唐代仕女雕塑, 善于捕捉唐代普通仕女人物的精神风貌, 并将仕女形象中的瞬间美典型化, 将其融入仕女雕塑作品之中, 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唐代仕女》雕塑汲取了域外的艺术养分, 不仅使得仕女雕塑艺术在唐朝时期就大放异彩, 而且还大量创造出许多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5]284。《唐代仕女》的雕塑创作, 在不失唐朝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 还有效地吸收其他民族雕塑创作经验, 不仅可以体现出唐时的开放风气, 也展现唐朝人们的思想活跃度以及精神得到解放的特征, 使得唐代雕塑作品洋溢生活气息, 可以看出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憧憬。

3. 仕女雕塑的发型艺术。

《唐代仕女》雕塑, 创造性地展现了唐朝时期丰富多彩的仕女发式文化, 必须要说明的是《唐代仕女》雕塑形象, 在中国的雕塑创作历史中也十分独特, 《唐代仕女》雕塑, 大体看来, 初唐流行高髻, 有高耸趋势, 在梳挽时将头发由上而下挽至顶部, 再向下半翻, 作出倾斜之势。在《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记载“城中好高髻, 四方高一尺”, 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唐朝时期的艺术审美特性。还有就是《唐代仕女》雕塑中, 侍女喜欢在头髻上插鲜花, 有“花髻”之称, 还喜欢步摇、花冠, 不仅形制华美, 还多色彩艳丽, 都体现出唐朝的时代之美。《唐代仕女》雕塑中, 女性发型分为髻、鬟, 髻就是盘在头顶以及盘在脑后的发结;鬟就是环形的发髻, 在唐朝时期的雕塑中, 体现出唐代女子地位及生活状态, 通过仕女雕塑, 可以看见唐朝仕女人物丰腴大气, 从未见小女儿羞怯之态, 教条不存在于女性身上, 提升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 体现出唐朝雕塑的独特艺术之美。

三、浅析《唐代仕女》雕塑中展现的审美价值观

唐代雕塑, 不仅有陵墓雕塑, 还包含有陶瓷雕塑两个类型, 在唐代仕女雕塑中, 体现出唐代当时社会的普遍审美需求。无论从体量、题材以及材料上, 其审美价值都体现了唐代陶瓷雕塑的最高价值, 尽善尽美展示出当时的民间生活。唐代仕女雕塑中, 深刻地体现当时人们生活精神状态, 体现了当时辉煌的艺术水平, 探索生活本源美感, 注重生活化、世俗化, 渗透出极大的主观因素, 仕女雕塑的刻画手法上, 展示出生活的和谐与国家的富裕, 展示出唐代女性的婉约、圆润之美[6]138。从唐代仕女雕塑中, 可以充分感受到女性的阴柔美, 唐代仕女雕塑的创造, 可以令人联想到女性的委婉和母性的慈爱, 这些都一应体现在唐代菩萨造像上演绎出女性的圆润美。唐朝《唐代仕女》雕塑中, 女性发式大放异彩, 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宽容的文化心理, 在承继前人雕塑风格基础上, 大胆创新, 渐渐形成《唐代仕女》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 独具唐代的时代特点, 表现了《唐代仕女》时期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地位的提高, 呈现出崇尚美与艺术的时代之美, 《唐代仕女》雕塑的创作中, 不仅细心刻画出了唐朝时期的侍女发型, 还细致刻画出唐朝实际的女性服饰, 以及当时女性对现世生活的满足状态。

综上所述, 《唐代仕女》以“丰腴之美”为主, 其造型审美风格都独具特色, 将其应用到雕塑作品中, 不仅提升唐朝雕塑的艺术审美价值, 同时也见证了唐朝的兴衰没落, 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唐代雕塑作品中, 不仅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还可以从《唐代仕女》雕塑中认识到人们对现世的满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展现出妇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风貌, 大大超越前人对艺术的追求, 独具唐朝艺术审美特性。

参考文献

[1]刘玉庭.创作《唐代仕女》雕塑的一点体会[M].景德镇陶瓷.

[2]郦虹.唐代仕女画服饰绘画语言研究[J].兰台世界, 2012.

[3]姜晖.唐代工笔仕女画与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之比较[M].山东师范大学, 2010.

[4]朱燕.浅谈唐代仕女画“线”的形式美感.[J].兰台世界, 2014 (8) .

[5]董乐怡.“塑圣”杨惠之的雕塑艺术[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3) .

仪俗与少数民族小说审美特性论文 篇5

地理空间及其文化隐喻

在这个层面上,地理空间基本上等同于地域、环境。仪俗虽然跟人的行为和观念相关,但仪俗也需要地域空间来表演,这一点在现实和小说中都是一样的。因此,对地理空间的描述是仪俗写作的一个必然内容。如孙健忠《舍巴日》:“这里也有一弯弯镜面似的水田。水牛在田里拖着犁耙,任人吆喝,慢腾腾地走。山边寨落里,鸡鸣狗吠,人声沸沸。一幢幢木板装的大瓦房,错落有致,屋前挂满一串串红辣椒和包谷。炊烟从屋顶上升起,飘然而上,汇成一堆淡灰色的积云。好一派祥和、宁静、富足的景象。”[6]显然,这已经给读者一种静谧、悠远的审美感受。而这样的地理空间正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它熏陶着他们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感知。这是较为直接的仪俗环境(自然景色)描述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美学氛围。进一步看,正因为仪俗与人的行为和观念相关,作家的仪俗描写和地理空间描写才会呈现出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如果策略性简化的话,则包括仪俗与地理空间相契合和相矛盾两个层面。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中篇小说《神授》可以说是将这两个层面统一到一起的极好个案。小说讲述了放牧娃亚尔杰变成格萨尔说唱艺人,先是在辽阔的色尖草原各部落中游走,后来又被邀请到拉萨专职说唱录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草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原本闭塞自足的草原,人们开始喜欢收音机、电视、歌舞,开始冷漠说唱艺术了,而说唱艺人亚尔杰也从开始的欣喜、激动、自豪、激情澎湃、思维活跃慢慢变得无奈、乏味、迷茫、失落和焦虑,最后是“头脑里再也唤不回那些影像,再也无法通神地说唱格萨尔王”[7]。现在将目光聚焦到小说的仪俗空间。在《神授》中,说唱作为仪俗为文本的场域变化起到自然的过渡。因为说唱的地理空间是不断变化的,地理空间的变化伴随精神空间的差异。游走在色尖草原各个部落时,亚尔杰充满了“喜悦”、“亲切”、“快乐”、“冲动”、“激动”、“幸福”,“感觉不到孤寂与恐惧”;而来到拉萨的研究院后,说唱艺人感觉到的却是“沉重”、“嘈杂”、“孤独”、“无助”、“疼痛”、“压迫”、“茫然”、“歉疚”、“焦虑”……显然,仪俗与两个不同空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如果将亚尔杰看作仪俗的化身,可以看出前一阶段他自由自在,后一阶段则苦如困兽。何以如此?这便引导读者对两个地理空间所象征的文化形态进行分析。很容易就能发现色尖草原和拉萨这两个空间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前者是传统的草原文化,后者是现代化的技术文化。从时间上看,前者代表草原的历史和传统,后者则是草原的未来。未来通常给人以强烈的希望和期待,但通过两个空间的尖锐对立,可以看出作者对未来的深深担忧。反过来说,也就是对历史、传统的深深担忧。澳大利亚学者DavidCarter在研究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时指出:“种族多样性和差异性,或许就是其中最深刻的多元文化的影响结果。”[8]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然而,在加速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碰撞随之加速,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同质化的危机。作为自己民族的代言人,作为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和传承者,民族作家必然会通过文学这一形式以不同的策略构建民族认同予以应对这场危机。这正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以仪俗和空间作为文化隐喻,进而思考民族文化价值、民族命运的现实根源。

无意识空间的酒神美学特征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提出了著名的“日神”和“酒神”的区分。如果各举一个关键词以相对照的话,“适度”和“狂欢”则再合适不过了。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适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个人界限的遵守,是伦理的尺度,另一方面是对美丽外观的界限的遵守,是美的尺度。这两个方面都是为了肯定个体及其所生活的现象世界。……过度意味着一切界限的打破,既打破个体存在的界限,进入众生一体的境界,也打破了现象的美的尺度,向世界的本质回归。”[9]狂欢即过度,用“狂欢”一词是为了强调酒神精神的美学特征。整体而言,日神美学强调整体、经验、理性、宁静、优美,需要凝神静观;而酒神美学则强调混乱、激情、狂欢、神秘、冲动,期待直接的参与。尼采将“酒神精神”的源头追溯到狄奥尼索斯庆典,这一庆典隐含着对丰产的强烈渴求。另外,尼采也认为酒神精神更多地体现在民间庆典、音乐、民歌等形式中,这启发我们从仪俗考察少数民族小说体现出来的酒神美学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尼采本人也一直强调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相互统摄,从来没有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在少数民族小说中也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动、神秘的内在体验以及狂欢的仪俗表演都与作家的理性把握和选择无法分开。黄光耀的长篇小说《土司王朝》即是通过仪俗展现土家文化的酒神特征。小说第一章标题便是《血祭》,该章不仅有血祭的详细描述,更有梯玛做法、初夜、火葬、水葬等仪俗形式,也就是说,作者在第一章就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土家仪俗。从土家民族的源流和历史来看,土家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巫术文化内涵。不但土家民族所源起和聚居的武陵山区属于古代楚巫文化范围,从土家古代巫政一体的政治格局以及流传的神话传说等可以断定土家文化传统本质上即是巫术文化[10]。而反映土家民族巫术文化传统及酒神特征的,莫过于跳丧仪式了。族中有人过世,通常被当作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这点在土家民族的跳丧中却不会发现,相反,狂欢的舞蹈、尽情的歌唱、放肆的笑谈以及毫不顾忌的打情骂俏显而易见。《长乐县志》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灵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语哀辞,曰‘丧鼓歌’。”对此,《土司王朝》的《葬礼》一章不乏精彩的笔墨。无独有偶,在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撒忧的龙船河》中,跳丧仪式在渲染情感、凸显土家文化方面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在她的《最后的土司》中,初夜权又成了文化冲突的焦点;另外,在土家族作家孙建忠的《舍巴日》、蔡测海的《楚傩巴猜想》中,巫术氛围也相当浓郁,可见,土家族文学作品中巫术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作家们热衷于此的原因除了主观的选择,更深层的却是巫术思维的深层无意识。对于不熟悉土家文化的读者来说,这一切无异会具有神秘化、陌生化的效果。巫文化形态所体现出来的酒神精神,正是许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独特意蕴的来源之一。

仪俗空间的生态美学意蕴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并由此造成了地球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学科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逐渐升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交叉性学科,如生态科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民俗学等等。而生态问题进入文学研究相对而言要晚一些,不过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的生态批评成为了显学。从21世纪以来,国内有一大批学者陆续进入这一领域,取得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简言之,“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11]。“生态批评遵循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生态批评的主题就是环境与文化(特别是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12]。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生态批评的学理基础在于:民族文学较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一些,加之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生态观念有所不同,所以对其生态意识的揭示及研究,可以促进生态问题的思考;另一个层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态问题,将这些生态问题予以呈现是生态批评的必然内容。仪俗书写是展示民族生态观念、体现作者生态思考的一个重要形式。以白族女作家景宜的中篇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为例,作品中生活在洱海上的渔民老海东、阿黑、白姐阿爹等人都体现出了与生长环境融洽不可分的情结。尽管他们也捕鱼,要从自然中有所取,但他们爱护这个地方,并不是单单将环境作为生存的外在因素,他们感觉自己的精神是整个地融合在这个地方的。那么,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白姐和海生离婚,忍受着闲言闲语但毅然勇敢地对阿黑的追求,实际上也就体现出了洱海的白族人对都市化生活的拒绝,对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快乐生活的追寻。因此,作品通过仪俗体现出白族人的生活方式,从中可看到他们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观念。换言之,这样一种生态价值观即是作品通过仪俗所传达出来的生态审美意蕴。检视民族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即是被称之为动物小说或者说动物叙事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的佼佼者如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哈萨克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土家族作家李传峰、满族作家叶广芩、回族作家石舒清等等。在拥挤、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动物和市民间已经丧失了休戚相关的亲密关系。动物要么被当作食物,要么被当作宠物,两者实际上都没有给予动物应有的尊重。而在乡村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持,牛羊马猪、鸡鸭猫狗虽然也可能被杀死,但因为人和动物在一起生活,甚至可以说人的生活依赖于这些动物,因此,人和动物间形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除了家禽,其他的一些动物或者是农作的时间信号,或者被族人神化。城市化则是对这一切的破坏,在生态危机的当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置疑必然使得作家们对传统生活的重视。其结果之一,便是乡土生活的人与物关系形成对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这一点,在朱玛拜比拉勒的《天之骄子》、《皮笼套》等小说中得到了淋漓至尽的展现。因此,对民族文学生态美学的揭示和批评势在必行,这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同时,生态危机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后者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前者也就谈不上彻底的解决。因此,民族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等情感和价值观才异常吸引人,这才是生态批评的重中之重。

少数民族小说的空间结构美

最后,仪俗还可以赋予小说结构以空间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上的空间美学价值。回到次仁罗布的小说《神授》上来看,小说的独特之处是通过仪俗的展演改变地理空间从而推进故事,这一点类似于旅行小说以地点变化来结构全篇。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旅行小说的空间变化虽然推进了故事,但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随意的。《神授》则不同,每一次表演,每一次表演空间的变化,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也都参与了整体意蕴的表达,这其中又以文化空间、精神空间的对立作为核心的线索。因此,小说不是以时间变化而是以空间转换推进叙事进程。同时,如上面所分析的小说不同空间的共时并置、说唱表演的反复呈现、狼意象的多次重复等艺术手法都使得该文本的空间形式复杂而独特。当然,还需说明的是,作者并没有抛弃时间结构,草原和拉萨两个空间的对立也是时间上不同内涵的对立。总结而言,作者将时间空间化,用空间转换凸显时间变化,同时也用空间融合激化对立、深化主题。而之所以能实现这一切,作为藏文化仪俗的说唱表演是关键。通过这一个案可以发现,所谓结构的空间形式,指的是作品不再采取传统的、单一的按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通过叙述顺序的打乱、意象的重复、主题的并置、不同空间的组合、故事时间的停顿等多种方式,让作品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化。正因为这种立体化,文本具有了多重的阐释途径,显得更加含蓄隽永,从而具有了空间美。除了《神授》,土家族作家蔡测海的《舍巴日》,则利用文化个体将土家文化发展的不同时代并置;而叶梅的《撒忧的龙船河》,经由神话传说、巫术仪式,将不同历史空间、巫术空间、现实空间巧妙组合,同时也借助仪俗将不同视角共时组合,形成文本独特的审美张力。类似的作家举不胜举,扎西达娃、阿来、张承志、郭雪波、朱春雨、娜朵、田瑛、董秀英……随手可列一大串,可见其普遍性和重要性。

我国新时期民歌审美特性探讨 篇6

关键词:民歌 审美特性 作用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国民族文化已经得到深入到我国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歌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越来越受欢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民歌的追求也越来越自由,我国新时期民歌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具有时代性,并呈现出与传统民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它具有时代的烙印,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应当被传承和发扬下去。

一、民歌概述

在众多民族文化中,民歌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歌曲,而且这些歌曲大多数都不知道作者是谁,都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民歌逐渐朝着其独特的特性发展。我国传统民歌大都是反映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真实反应。新时期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我国新时期的民歌具有时代印象,同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新时期民歌与传统民歌的区别

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演变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歌,有的民歌体现出了中华儿女的壮志豪情,有的民歌展现了田园风光……我国民歌的流派很多,不同的民歌种类反映出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在我国民歌当中,许多歌曲都是以赞扬先辈人为主,以追求美为理想状态,故而民歌中“典雅、崇高、喜乐”的美学广为流传。在传统的民歌中,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我国民众的一切活动主要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非审美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与传统美学意义相反的审美的异态,民间音乐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歌得到空前的发展,民族声乐作品发展集原始民歌、民歌改编、戏曲说唱、古典、民歌艺术歌曲、民族歌剧等方面内容,体裁组成的集成概念,在音乐风格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创新,以及注入一些与时代接轨的风格特征,对民歌有了全新的注释,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在创作中民歌自由流变,并在流变中再发展、再流变,使得我国民歌得到了更好地传承。

三、我国新时期民歌的审美特性

(一)传统美

在我国民歌当中,许多歌曲都是以赞扬先辈人为主,以追求美为理想状态,故而民歌中“典雅、崇高、喜乐”的美学广为流传。在传统的民歌中,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我国民众的一切活动主要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非审美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与传统美学意义相反的审美的异态,民间音乐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比如针对土家族的音乐是依据丧事而跳的舞蹈,在丧事上进行歌舞表演,特别具有当地的风格,由音符不同长短进行交流,能够表现出悲喜的特性。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歌颂传统美的歌曲也不断出现,展现给人们一幅别样的视觉及听觉盛宴。

(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在我国当前民歌中,许多歌者喜欢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民歌中独特的美,如比兴、夸张、谐音等。在新时期民歌中,歌者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民歌中的特色,让听众能够置身于一种想象的境界,带动听众跟着歌者一起感受民歌的魅力。

(三)现代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歌逐渐呈现出时代性,新时期的民歌通过悠扬的旋律、畅快的语言来展现我国民歌的特点,新时期的民歌展现了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从而具有广泛性。另外,新时期民歌给当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提供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丰富了当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代表着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四)娱乐性

娱乐作为新时期我国人民群众追求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我国新时期的民歌也呈现出广泛的娱乐性,如卡拉OK、音乐电视等,这些表现有效地丰富了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四、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民歌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新时期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民歌的一种传承和载体,它是我国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对后代人也有着激励作用。同时,我国新时期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挖掘我国新时期民歌的审美特性有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1]钱中文.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生成[J].文学评论,2007,(01).

[2]朱立元,孙士聪,刘凯.试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的大发展[J].湖南文理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艺术审美特性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篇7

一、艺术审美特质在钢琴教育中的作用

将艺术审美特质贯穿于钢琴教育中可以帮助其提升审美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人琴合一的境界,将音乐的至美境界与人的至美境界充分的融合,让琴声充分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达到钢琴教育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优秀的艺术审美特质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高水平的音乐创作。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钢琴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学习钢琴演奏技巧,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习者的情操,提升音乐素养。当前音乐的发展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对于音乐从业者来说,只有在具有优秀的审美特质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才能使自己的音乐事业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艺术审美特质是必要的条件,而艺术审美特质的获得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实现。

(二)优秀的艺术审美特质有助于钢琴演奏者更好的发挥技巧。钢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如果仅仅是训练学习者的演奏技巧,而不注重对学习者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那么演奏的结果将会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加强对于学习者艺术审美特性的培养有利于钢琴演奏者在领悟的基础上发挥技巧,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过程,形成自己的演奏特色。

(三)艺术审美特性能够反映钢琴教学的成果。在钢琴教学活动中,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十分注重音乐技巧的培养,技巧的培养可以通过学习者的演奏直观的反映出来,但是只有技巧的体现远远不能达到钢琴演奏的最高境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应当是一种艺术审美特质的表现过程。在钢琴演奏技巧与艺术审美特质的关系上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认可的,那就是钢琴的演奏技巧离不开演奏者的艺术什么特质的培养,与此同时,一个演奏者是否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技巧,通过欣赏他的艺术审美特质就可以判断。

二、艺术审美特性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一)注重内在情感。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优秀的感性样式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钢琴教育中纠错重点放在一些表面,而是更多的放在内在情感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习者在钢琴演奏学习中的审美情趣,让学习者可以更好的理解钢琴演奏的真谛,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

(二)技能与内涵兼顾。人类能够表达内心感情的形式,便是艺术。但是在追求过程中,很多变现形式侧重事物本身的意义,而艺术更多的是追求深处内涵,使艺术更加具有神秘性,引人入胜。而艺术具有的特殊性追求,在钢琴的具体表现中,就是主动的反复练习。

对于技术中饱含的意义,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钢琴家玛格丽特·朗解释为,钢琴的技术在于对琴键的触摸,以及脚对于踏板的调控,也是感情跌宕起伏的表达,其中的自由程度和表达效果也是一个人的艺术造诣。能够达到较高的艺术素养,就要不断的进行练习,熟练掌握钢琴其中的技巧,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情感。

那么,如何在高超的技术中自然融入感情的色彩,成为钢琴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很多学习者,在不断的练习中,可以完全掌握技术,但是走进了对单纯的技术炫耀的误区,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那个,更无法谈及感情的自由表达。这就需要钢琴学习者,要使自己站在音乐作品的角度,理解和感受作品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同时,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摸索自己情感表达与钢琴技巧的自然结合,使自己的感情表达恰到好处。

(三)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审美的特性受文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于文献修养的意义表现。钢琴演奏者的综合素质中,个人修养中重要部分来自于文献修养,也是对于钢琴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充分了解和掌握的要求,也使钢琴演奏者,站在更高层次来理解和鉴赏作品。

当演奏者决定演奏一首作品时,一定要查阅大量文献,了解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初衷,在反复的欣赏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使自己能够跟随作品的抑扬顿挫,来体验内心的情感波动,这也是音乐作品能够通过钢琴演奏出来的效果。

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和听后感受都不尽相同,能够有这样的区别,根本在于钢琴学习者所具有的学识和音乐素养程度不同。一首能够久经流传的音乐作品,它所包含的意义,已经突破了作品本身和创造当时环境下的意义,而成为一种影响广大人群的普遍思想和情感,可以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人群,产生一种公认的情感共鸣,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获得更加深入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能够成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更具有神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具有更高的音乐素养,在鉴赏过程中,个人情感会被音乐内涵所影响,产生更多表现不同的情感,这也是堪称经典的魅力所在。

三、钢琴教育中体现艺术审美特征的建议

对于学习钢琴弹奏的学生来讲,艺术审美特征的学习非常重要。针对在国内的钢琴教育中,落实艺术审美特性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钢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钢琴教师是钢琴教育的基础,整体师资力量的提高,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保障。第一,选拔钢琴教师时,要除了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要还添加艺术审美特征内容的考核。全部通过,才能进入钢琴教育队伍。第二,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标准的教学指导大纲,教师依据的教学指导中,没有加入学生艺术审美特征的训练课程。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丰富教学方式,计划教学课时,将艺术审美特征纳入日常教学。

(二)重视素质教学,摒弃功力成分。第一,合理选择钢琴教学曲目。在甄选教学曲目时,侧重于艺术审美特征,以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考虑。如何将民族音乐和钢琴教学有机融合,可以参考《钢琴即兴伴奏基础教程:民族歌曲伴奏编配》等文献中的经验。第二,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在钢琴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教育,主要让学生更加关注作品的内涵,创作者的情感初衷。第三,有效融合技术和艺术。对音阶、音律的数量掌握体现的是技术的娴熟,而对于艺术美的感受是钢琴艺术的体现。在钢琴教育中,要指引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更要通过技术和艺术综合评判。

(三)注重钢琴教学的方法。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水平,还要注重学习者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两者的提升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就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习技术与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依次进行,在学习者练习技术完毕之后,给学习者讲述一些文化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古典文化、经典故事等。另外要转变过去以教学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重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这种有效的互动,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培养了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积极的评价更有助于他们树立面对困难信心,因此教学者对于学习者才钢琴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给予理解,引导他们走出错误,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结语

艺术与人类之间的桥梁是审美,艺术具有的审美特性,在钢琴的教育过程中,就会凸显为审美教育。学生将全身投入到对美的感受中,将美和人能够统一表现出来,就是人们看到的人琴合一。艺术表现的真善美,与人性格的真善美,就是通过琴声获得一致,也是钢琴教育在实践素质教育过程中,承载的重大意义。钢琴练习者,在追求不同形式的情感表达,以及巧妙掌握情绪变化过程中,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再加上基于本身音乐素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表达的更高层次的意义,同时,钢琴指法的技能技巧,也会随着对于艺术审美性的提高,以及对于艺术灵敏度增强,而不断提高。

艺术审美特性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篇8

一、艺术审美特性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审美特性可以提高人们对于钢琴演奏的审美能力,在钢琴教育中缺一不可。在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教育中,要求学习者要做到人琴合一的地步,将音乐的美与对人生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方能感受到琴声的独特魅力和蕴含的精神,从而在钢琴的教育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对人生的领悟能力。

(一)提高学习者的创作能力

对艺术有着良好的审美情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习者对音乐的创作能力。所以,学者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钢琴的演奏技巧,还要学习如何欣赏琴声,如何利用琴声来陶冶自己的音乐情操,加强对音乐的解读能力。在如今音乐形式层出不穷的时代,作为一个音乐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对音乐的审美特性才能保证自己的音乐事业可以一直进步。在这些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艺术审美特性是一切的基础,而这些特性也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和对音乐的领悟力。

(二)帮助演奏者更好的发挥演奏技巧

钢琴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和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演奏者的钢琴演奏水平。但是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不仅仅是训练演奏技巧那么简单,还需要加强对学习者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所以,在对钢琴的教育中,加强对学习者艺术审美特性的教育可以更好的让学习者领悟对钢琴的演奏技巧,让他们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音乐传达出自己的感情,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奏特点。

(三)显现钢琴教育的成果

在对钢琴演奏的教育中,很多教育者只注重对学生音乐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学习者对于钢琴演奏技巧的学习结果可以通过演奏直接反映,但是在演奏的过程中只有演奏的技巧的展现还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真正的钢琴演奏艺术应该是一种演奏者对艺术审美特性的表达。提高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需要加强学者的艺术审美特性,而判断一个钢琴演奏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也可以从他是否有着对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看出来。

二、艺术审美特性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一)良好的感性样式

在对钢琴演奏的教学活动中,很多人都会自觉的注重良好的感性样式,但是,对于钢琴的教育过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要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演奏者从根本上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加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深层次理解钢琴,解析音乐才是提高演奏能力的最佳办法,不然演奏出来的琴声只能是生硬无味,没有感情的。

(二)充满内涵的演奏技巧

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特殊形式,也是一种很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表现出来的对象的追求。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让艺术更具独特性,让它更加充满文化内涵和精神韵味练习者不断练习钢琴技巧的过程中就是对这种特殊精神文化内涵的追求和领悟的过程。在掌握了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之后就要学会将钢琴的技巧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用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能力解读出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将之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演奏的技巧传达给观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钢琴演奏家需要做的。

(三)赋予音乐作品意义的过程

文献修养也是影响审美特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文献修养是一个钢琴演奏者音乐素养的体现。因为在演奏之前,演奏者需要对自己的演奏曲目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赏析和诠释自己的演奏作品。

在对音乐作品演奏的过程中,要做的不仅是将乐谱弹奏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真正意义理解透彻并表现出来,其中就包括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所放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波动,这样的情感波动会对作品在演奏中的表达效果产生影响,而不同的人对音乐的感受也不同,这种感受与自身对音乐的审美情趣是由关系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内涵和精神力量是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音乐形式之上的,他们往往有着很高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特性,而演奏者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加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将音乐作品更好的表现给听众,让他们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钢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但是培养演奏者演奏能力出了提高演奏技巧还要加强对他们艺术的审美能力。只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配上对音乐的好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的诠释一个音乐作品,才能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自身对作品和人生的理解演奏出来,让听众拥有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感受音乐的魅力。

摘要:钢琴被誉为“琴中国王”,钢琴是一门艺术性相对较强的音乐艺术体现。目前,钢琴的普及也越来越普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也是钢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钢琴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情感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艺术的审美特性出发介绍了钢琴教育的作用,期望可以提高钢琴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审美特性,钢琴教育,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燕清.论艺术的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张淑芳.论艺术的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J].音乐时空,2014,07:186.

[3]汪曲.艺术审美特性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J].黄河之声,2014,13:21-22.

艺术审美特性 篇9

关键词:艺术审美特性,钢琴教育,体现,情感

在人类音乐史上,钢琴是作为乐器之王的身份存在的,它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钢琴演奏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活动,备受人们的喜爱,不少音乐爱好者都将钢琴的学习作为自身对音乐进行探索的第一步。而且在钢琴教育中,演奏技巧和方法虽然是教育中的必要过程,但是并不是唯一目的,艺术审美特性也是钢琴教育的目的之一,不仅如此,艺术审美特性还是作为达到钢琴演奏艺术最高境界的必要条件。

一、钢琴教育中艺术审美特性的作用

在钢琴教育中贯穿艺术审美特性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审美需求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更容易体验到人琴合一的境界,进而充分融合音乐和人的至美境界,将人的精神世界渗透到琴声中,以此在钢琴教育中达到提升学习者综合素质的目的。钢琴教育在帮助学习者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而且学习者在基于优秀的审美特性更能够创新,进而提高学习者的音乐创作水平。同时培养学习者优秀的艺术审美特性,更容易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感悟的基础上将自身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能发挥出来,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内在情感,演绎出独特的钢琴演奏风格和特点。

二、钢琴教育中艺术审美特性的体现

(一)强调内在情感

在钢琴教育中,优秀的感性样式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钢琴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钢琴教育中,主观感性情感的认识应该放在重要位置,这就是钢琴教育中力求的优秀感性样式。就是让学习者在掌握高水平的弹奏技术的同时更注重追求内心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表达。听觉上是否舒服、内心是否感到快乐应该才是学习者在学习钢琴演奏过程中应该追求的重要审美价值的标准。这也是众多著名音乐家所强调的“人的感受”,和其他人们艺术一样,钢琴演奏也要让人在鉴赏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满足,这也是钢琴教育中强调体现艺术审美特性的由来之处。正如《月落荒寺》这部作品一样,演奏者要将作品中蕴含的朦胧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这不仅仅需要高水平的钢琴演奏技艺,更多的是需要演奏者将思想上的领悟表达出来。

(二)兼容技能和内涵

人类能够对内心情感进行表达的形式就是艺术,不过在追求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表现形式对事物本身的意义更加侧重,但是对于艺术来说,更多的是对深处内涵的追求,因此艺术的神秘性更强,也会引人入胜。但是艺术的特殊性追求,那就是主动反复练习,这在钢琴教学中就有具体表现。学习者想要达到较高的艺术素养,就需要不断练习,将钢琴技巧掌握好,并能够灵活熟练的运用出来,进而才能将自身的情感和天赋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将情感色彩自然的融入到高超的演奏技术中,单单只练习,虽然将技术完全掌握,但是却不能将情感投入其中,这只是单纯的炫耀钢琴的演奏技术,而不是优秀的钢琴表演,更何谈感情的自由表达。因此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在练习中就要不断摸索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的结合和两者之间的平衡,进而才能恰到好处的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注重表达个人情感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献修养,在演奏作品之前,了解作品的创作初衷和背景,然后才能在反复欣赏中抓住作者的思绪,感受作品的情感,进而才能正确的理解作品,从而正确演绎作品。虽然每一首音乐作品来说,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对于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它包含的含义突破的是作品本身以及创作背景,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公认的情感共鸣,在基于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得到更加深沉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三、结语

浅谈油画创作的审美特性 篇10

一、从唯物角度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 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我始终坚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有怎样的生活, 就会产生怎样的艺术。一位具有创作才华的艺术家, 如果长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哺育, 失去时代精神的滋养, 即便是手上功夫再如何了得, 也不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脱离现实的艺术家, 其作品必然是空洞的。比如, 当我们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 假如不了解画家本人的生活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则很难深入地体验这幅作品的现实意义, 欣赏也变成了雾里看花。毕加索虽然热衷于艺术创新, 却从未放弃对现实生活的表现, 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 我从没有脱离过现实, 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1937年4月26日, 纳粹德国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一番狂轰滥炸, 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 放弃了一幅在创作过程中的作品, 转而将精力用在了《格尔尼卡》上, 并用仅仅六周的时间便完成了创作。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描绘, 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其主旨是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

二、从唯心角度

1. 思维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这里所说的“唯心”, 主要是指思维和情感对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性。艺术家在现实的基础上, 由最初的构思而产生绘画的意象, 进而将客观物象和艺术家自身主观情感高度融合, 从而产生了绘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艺术家主观的构思以及情感起到了主导作用。油画创作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思维方面的种种制约, 其表现形式之中必然包含着艺术家的自我认识, 假如这些通过油画的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 那么艺术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生活经验及个人气质就能够让他寻找到最合适的表现语言。

2. 情感

绘画创作是最能直接表达画家自身以及画家所处环境的情感世界。比如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梵高,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是他自身绘画的语言符号之一, 其作品中融入的激情甚至能通过热烈的颜色、厚重的笔触表现出来。这其中的技法固然重要, 但假如没有情感的注入, 再高明的技法也是无法。

三、从唯美角度

直观性是油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油画作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和知觉。我个人在创作过程中也在探索如何完整完美地表现所要表现的事物、如何在作品之中注入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用美来与观看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一般来说, 愉悦感和紧张感是画面美感的两大主要表现方式,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 但都需要通过画面的美来表现和传达。愉悦, 是作品能够顺应人类视觉和心理的基本需求, 使人产生舒适平和之感。《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座雕塑作品诞生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化时代;当她被发掘出土后, 展现在世人面前时, 没有一个民族的人民面对她崇高的美不为所动。再者, 达芬奇笔下所描绘的《蒙娜丽莎》, 不知多少画家折服在她那一丝若隐若现的微笑之下。还有我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紫禁城、万里长城、敦煌文化, 都是有大美蕴于之其中, 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万古长存。

四、从唯一角度

作品的唯一性是画家自我个性语言与独到思维的完美结合, 是油画作品最为可贵的品质。假如失去这一品质, 甚至对油画作品进行大量的复制, 作品自身的生命力便会降低, 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光彩;同时唯一性也是油画艺术区别于版画艺术价值和商业油画价值的一大重要特征。既然是唯一的, 那么就离不开作品的独创性, 一幅作品在经过作者独立的构思、独立的创作、绝非抄袭的情况下, 才具有独创性;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必然与现存的艺术作品存在着区别。只有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才可能具有唯一性, 这也恰恰是我们年轻艺术家容易犯的错误。在创作一幅作品之前, 一定要有充分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充分的思考过程, 即使是别人早就体验过的事物, 我们也要做到亲自去体验, 因为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盲目地追求个性而不具真情实感, 这种情况下画出来的作品最终会陷入语言的无力和内容的空泛。

结论

生活总是向前发展, 绘画艺术也是如此,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绘画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时代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样要求绘画需要有所创新, 我们也必须从传统思想的禁锢中、从学习西方艺术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呼吸新空气, 汲取新营养, 在坚守艺术原则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特性, 不断提高对美的认识与感受, 进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人生理想及人文价值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奇文.画布上的舞蹈——浅谈油画笔触之美[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03) .

[2]陈伊.领悟风景油画中笔触的魅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5)

上一篇:挖掘机下一篇:汽车交流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