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2024-05-17

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精选6篇)

篇1: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戏曲的审美特征

通过了十周多的学习,使我在戏曲方面由一个什么也不了解的人变成了一个最起码有那么一点点常识的人。我想以后在和别人谈到戏曲的时候,在基本的常识上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戏曲鉴赏》这门选修课给我的第一个收获。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和评剧。同时也知道了在国粹京剧中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再具体一点:(1)生行分为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2)旦行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且旦角全为女性。(3)净行 净角的一大特色就是脸上总是画的五颜六色,并且原先的末行也已经并入了净行之中。(4)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其实在第一周的课程中给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因为在这堂课中我们的两位专业级别的老师通过他们生动的表演向我们展示戏曲的趣味性和理论性。说”趣味”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由于老师在讲解中所做的示范而在开怀大笑,说”理论”是因为老师用他们生动的表演向我们介绍了戏曲的理论知识。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在演一出戏时,如何运用手式、如何运用眼神、身体如何动作、头发如何甩动、步子怎样走,都是有讲究的。连怎样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感情,也全都拥有一整套的规范。

中国戏曲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通过观看一些视频来加深对于戏曲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是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来体会相应角色想要表达的最浅显的意思,然后再通过整部视频的各个角色表达出的意思来联想和体会整部戏曲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的教育意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概有八到九周的时间我们是在看视频,这些视频就包括《珍珠塔》、《双推磨》、《红楼梦》、《骆驼祥子》、《老铳》等等。通过这些视频的观看我对于戏曲中角色的分类不在是局限在语言文字上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装扮与动作表演来更加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在这里,我想就我们在课程中所播放过的视频中的其中几部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1)关于《珍珠塔》在“失塔”一场,方卿遭到姑母的羞辱后负气离去,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大风雪,又被强盗截劫,这场戏演员演得很好很到位,和强盗的抗争,在地上的打滚,雨伞被狂风刮走,十分形象。在“羞姑”一场,方卿回家发愤攻书,三年后中了状元,封七省巡按,化装成鱼鼓郎二度到姑母家,一方面是为报答姑丈和表姐的恩情,另是借助道情将势利刻薄的姑母奚落一番,而欺贫重富的姑母看到方卿

这样的装束更是冷嘲热讽,百般羞辱,等等这些无不体现出演员的表演功底同时也体现了戏曲这门艺术的表演性。

(2)关于《骆驼祥子》祥子本性善良、淳朴、勤劳,从农村来到城市,想凭借自己的力气过上平稳安定的日子,他不怕吃苦,讲究信义,他希望娶上一个健康、能干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但他生不逢时,在经历了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同时在经历了其他等一系列不幸后,他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自私、狡猾,他逐渐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以上这些都是戏剧的表面内容带给我们的表面现象。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戏曲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表面的那些内容,我们要通过这些表面来体会最深层的含义,这就是《骆驼祥子》所要表达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现实:那时的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魔鬼横行的世界,这个世界让好人没有出路,没有好报,却让坏人横行霸道。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祥子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他的悲哀,是他的不幸,他无法摆脱和逃避,只有被黑暗的残酷的社会所吞没,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

(3)关于锡剧《老铳》这部由地方斥资百万(上课时老师说的,错了不怪我)的戏曲讲述了猎人虎仔继承父志,孤身与狼群奋战,最终丧身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讲述了虎仔想要猎狼的志向,但是虎仔的母亲却害怕虎仔重蹈其父亲“猎狼不成反被狼猎”的结局,从而极力阻止虎仔去猎狼,甚至不惜毁去虎仔家祖传的老铳。同时另外的一段

情节,就是在虎仔留寨猎狼后竹根在组队过程中与三个人物(一是果子狸赵大叔,二是木兜耿大伯,三是芭茅)的一系列谈话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人性的冷漠,他们一个住在村中心对猎狼漠不关心,一个住在村边深受狼害最终深深畏惧,最后一个更是吊儿郎当毫无斗志。《老铳》这部锡剧抨击了人间的冷漠和怯懦。通过打狼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社会中的邪恶的斗争;形形色色人物,有勇敢、有软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贯穿始终。寓言式戏剧的主题,包容了一种敢于和恶势力对抗的精神,极具文化内涵。全剧另一个特点,是较强的“文学性”。如“狼面对人,自有狼的种种心态;人面对狼,更有人的种种心态”。山里人的生活,很多伴唱写得富有联想,如一些警句及山妹子的内心独白等。同我们在观看时也可以发现戏中人物相互交流除了正规的唱戏之外还有与我们平时交流时正常的说话有些类似,怎么形容呢?我个人感觉有点像流行音乐中的说唱。就这部戏从我在课堂上所看的能容来说场面非常生动,如对歌、庆功等,衔接非常自然,在无形中就达到了渲染浓烈舞台氛围的目的。《老铳》另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舞台的视觉效果,戏曲化、生活化与舞蹈的糅合,在表现猎人与狼、猎人与小寡妇以及山妹子的爱情故事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充满原始、纯朴的阳刚之气,给了我一种很平衡,很和谐的感觉。在阳刚与阴柔之间没有特别偏向哪一边,我认为这不仅是要求编剧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也是对演员的极大考验,因为所有的演员不仅要演出“形”还要演出“神”,好像比散文要求的“形散而神不散”还要高吧,当然两者处在不同的领域,这样的比较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我这么说的目的只是想要证明我心中的观点:要演好这样一部戏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通过以上的内容包括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和常识以及对于上课期间所看的部分戏曲的个人感想,我知道戏曲这门艺术形式可以说的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博大精深性质的产物之一。在表演上,它要求达到声情并茂,当然这要求演员具有很强的表演功底,从动作、表情以及演员所表达出的情感中要能够感染每一个观众才能表明这部戏曲是成功的,是得到观众认可的;在内涵上,每一步作品都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反应作品现实意义的纽带,通过这条纽带我们可以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或是社会现实,或是人们的思想,亦或是人性的种种变化。同时中国的戏曲具有一种固定的形式,即行当、动作、造型、环境。其中,有些东西我也在前面的内容中有所叙述,如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化妆与着装,还有所谓的“四功五法”等等,这些都是戏曲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被一代又一代人们摸索出来的固有形式也是戏曲的审美特征。

以上内容就是本学期我关于《戏曲鉴赏》这门课程的期末论文《戏曲的审美特征》的全部内容。

篇2: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三、中国戏曲中的形式美

戏曲象一本历史留给我们的典籍,精彩的人物造型就是它美丽的包装,吸引着众多远离京剧的人们走近它,关注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

(一)戏曲脸谱的形式美。

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和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戏曲脸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从戏剧内容看,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形式看,它是图案式的。它简单得说是用于人物外貌包装的一种形式,内在上它还包含了人物的性格、身份、经历等丰富的内涵。不仅从型上匠心独具,而且含蓄不乏直观得向观众揭开了接下来登台戏曲的故事内容。

黑格尔说过,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它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善恶组合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谱式,每一张脸谱又由众多的分谱组成,使舞台上出现千差万别的社会众生相。每张脸谱,不管表现的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美的创造物。如:后羿的脸上勾画了九个太阳的形象,以说明他曾用箭射下九个太阳。郑子明年轻时为救人曾被猩猩抓伤脸,故勾成不对称的歪脸。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互灰色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

中国观众从剧场欣赏完演出以后,对勾画脸谱的人物印象鲜明深刻,京剧中的孙悟空、窦尔墩、张飞、包拯的脸谱,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在历史上也不存在,但观众宁可相信京剧中这些勾脸的形象实有其人。这正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脸谱的的手段,是脸谱美,为京剧中那些活生生的形象

锦上添花。

(二)戏曲服饰的形式美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还得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呢,京剧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不能光有好看的脸谱造型,服装的美化也是绝不能少的。整体来说京剧戏装依剧样式不同而分蟒、靠、褶、跛、衣五大类的戏装,以及翎子、盔帽、靠旗、狐尾等精致的衣饰。在所有这些服装饰物中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趣味和爱好。传统的纹饰图案更为服饰锦上添花,龙凤虎豹,花草鱼鸟,以及诸如“万字不到头”、“五福捧寿”等,都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和观众交流。在色彩上,京剧服饰往往搭配强烈的纯对比色,原本很难在同一环境里“和平共处”的大红、明黄、天蓝、翠绿、淡粉、亮紫,由于同时又广泛运用了中性色黑、白和金属色金、银而有机和谐地糅合成一体。传统京剧服饰在强烈对比中找到了用以达到美的境界的路,各种反差被民族性潜移默化地归拢到一起,形成一种东方的、民族的,既花团锦簇又协调统一的整体美。

篇3:浅议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戏曲艺术美的丰富性

戏曲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多彩造就了戏曲美的丰富性,其中角色、音乐化的演唱和伴奏,虚拟的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以及艺术化的念白等起着突出作用。戏曲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根据剧情需要由演员扮演故事中的具体角色。角色化要求演员的演唱、念白、舞蹈和表演动作都必须符合特定角色的特殊身份和个性,随着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发展,真实袒露特定情境中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和变化,力求进入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戏曲演唱的音乐化,集中体现在曲牌联套和声腔板式的优美设计和灵活自由的演唱上,戏曲演唱追求唱腔满圆润、抑扬顿挫、曲折变化和优美动听;戏曲的唱段,是诗词、散曲与音乐的融合,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表意性;演唱要有心灵的体验和真情的投入,讲究声情并茂,真切传情,完美表达特定情境的独有情韵和人物鲜明的独特个性。戏曲伴奏的管弦乐和打击乐,激昂清越,特色纷呈。器乐伴奏配合演唱,呼应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统帅节奏丰富神韵,使角色塑造更加鲜明感人。虚拟的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是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段,一个动作过程就是一段舞蹈,一段故事就是若干舞蹈段落的组合,连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眉飞色舞”的舞蹈意味,用优美、抒情的舞蹈表意传情,演绎故事。程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动作系列。舞台上演员的眉眼声气、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一整套连贯的舞蹈动作模式,如挥鞭即策马,摇桨即行舟,虚拟实物,虚拟环境,虚拟时空,使表演生动,表意鲜明,给观众留下想象的时空。艺术化的念白、对白,是交代剧情、剖析人物内心活动、展示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中国戏曲不同的剧种往往都有自己的地域、语言、文化和表演上的特色,同一剧种还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使戏曲的艺术美异常丰富。

二、戏曲艺术的综合美

戏曲是艺术表现形式审美化的综合性的典型。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武术等艺术元素,是一种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艺术。它是音乐和诗歌的时间性、听觉性、有绘画、雕塑的空间性、视觉性、又有与舞蹈、武术相同的以人的形体作表演为载体的审美特征。演员的表演是创造戏曲形象的中心,其他艺术因素必须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服务。文学、绘画、雕塑、舞蹈、武术、音乐艺术在被戏曲综合时,为适应和完善戏曲的表现方式和特点,按照戏曲的规律进行了一系列演化,这种演化,同时就是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化。

文学为戏曲艺术服务的直接形式是剧本。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即剧本提供的故事结构是舞台化的,要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集中性;剧本语言必须是表现性语言和戏剧性的动作语言,具有对时空环境和形体动作的提示性,才能为演员表演的二度创作提供基础。从内容上看,文学进人戏曲的,主要是小说、诗词和散曲。传奇小说就是故事,戏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舞台上“以歌舞演故事”,通过戏中人物直观化的歌舞表演直接展示故事情节。戏曲故事的情节要新奇、曲折、巧妙、圆满。演法是按情节把故事分成时空灵活的线型的段(折出、场),每一段线索清楚,情节完整,按时间顺序展开曲折变化的矛盾冲突,逐步把故事推向高潮,结局力求圆满,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断而连,连而断的在各种对立、起伏、顿挫、曲折中使故事的演绎表现出“阴阳互含”的曲线运动的情节美、场面美。戏曲语言具有音乐性和抒情性,戏曲凡是重要之处,都靠唱来进行,戏曲的唱词是诗词和散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诗词、散曲是戏曲的灵魂。诗词、散曲进人戏曲,发挥了长于抒情和富于声韵美的优势,使戏曲故事成了诗化的故事。由于诗化的要求,连戏曲的念白也包含了诗词的节奏和吟咏的韵味。同时,诗词也被戏曲化、世俗化了。表现在:一是诗词的人物化,唱词要由特定的角色演唱,因而必须符合特定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必须真实祖露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二是情境化,唱词要随时依据情节的进展,透露出人物所处的境遇,刻画面对的景致,实质也是抒写人物的情怀;三是音乐化,戏曲的诗词因为要演唱,因而必须符合音乐的曲调韵律的要求。诗词的戏曲化、世俗化,使戏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同时,也使戏曲表现形式具有了诗意美和韵律美。

三、舞台表演的直观美

戏曲特有的表演美、造型美、综合美是作为一个生动的过程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的表演集中展现的,因而它是舞台表演的过程性与直观性的高度统一。戏曲表演“让一切发生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戏中所反映的生活,成为戏中生活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台上台下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演员通过表演感动观众,观众则以情绪影响台上的演员。戏剧家饱含情感的处理,观众饱含情感的反应,在演出中汇成巨大的精神洪流——戏剧的‘场’。观众既被演出所感动,也被这种群体性的精神洪流所感动。”这种直观感受、立体展现的审美特征使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戏曲表演的程式美

程式是直接或间接源于生活,经过音乐化、舞蹈化、装饰化提炼、概括的规范化、定格化的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语言。它具有美感的视觉形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带有明显的假定性和规范性。戏曲的角色行当、唱念做打、化妆服饰都有自己的程式。程式使戏曲艺术能经济、准确、简洁地表现生活,使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舞台审美效果。程式虽有形式上的规范性,却可由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加以运用,进行富有生机的美的自由创造。程式是随着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程式使戏曲艺术既反映生活,又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使典型形象比生活更精炼、更集中、更夸张、更美。

五、情节演绎的曲折美

戏曲的剧情是由一系列矛盾冲突构成的,是怀有各种目的的人物之间性格冲突的提出、发展和解决。戏曲通过人物行动构成的戏剧性生活场景来推进剧情的展示,充分演绎不同戏剧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激烈矛盾冲突,把剧情推向高潮。戏曲表演集中表现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才能激起观众的强烈兴趣和情感反应。“紧张是冲突的基本特征,巧合有助于冲突的集中,误会也是一种冲突,悬念是对冲突如何发展的心理预期,延宕是冲突的量变过程,惊变是冲突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壮举是冲突激化时的行动,滑稽是以轻松方式反映的矛盾冲突”等。正是这些由冲突和曲折引起的富有戏剧性的审美元素的综合效应,才使戏曲情节的演绎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六、戏曲艺术的写意美

戏曲表演要求以简代繁,以少总多,言简意赅,讲究生动传神,即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从整体追求上看,中国戏曲轻环境重感受,轻故事重体验,轻时空重心境,含蓄蕴藉,追求神似,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在戏曲表演中看不到露骨的污言秽语、流血斗殴和性的场面,表演时点到即止,不重形似,讲究传达神韵,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具有撼动人心的感染力量。表现手法的突出特点是夸张、变形,迫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如,戏曲表演的翎子功、帽翅功、水袖功、手帕功等生活中并不存在,是为了传达神韵,表达情感,而进行艺术夸张和变形的结果。戏曲舞台也是一个空灵写意的结构,不刻意创造立体、逼真的戏剧空间,也没有写实风格的布景,全靠演员虚拟的传神的表演来指代,为观众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靠观众诗意的想象来会意,共同完成戏曲艺术别具一格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价值的创造。

摘要:中国戏曲是由角色化的演员运用演唱、舞蹈、动作和念白等表演方式当众展现故事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戏曲艺术“是一种人类生命运动的特殊的展示方式。”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和武术融入戏曲,使戏曲获得了多层次、立体化、整体化的艺术美,实现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融会整合,使戏曲成了具有多方面审美特征、极具观赏性的艺术。

篇4:浅析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审美特征;概括;归纳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6-01

一、博纳统一之美

从表演形态上看,戏曲融合了说、唱、白、曲、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以说博采众长,具有很强的舞台表现力。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元素并不是生硬地组合套用到一起的,而是经由千百年来各位戏曲艺术家熔化、提炼、锻造后,毫无违和地通过戏曲展现了出来。它们不仅没有失去其本身的特色,同时还为戏曲艺术增光添彩。例如:戏 曲的服装与化妆就属于造型艺术,脸谱、头面、髯口、水发、帽翅、翎子、水袖……无一不需要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描画、搭配,通过这些造型,我们能够将人物角色的年龄、身份、地位、性别,甚至是性格都表现出来,是一种无声的剧情背景提示。在此造型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甩发、耍帽翅、翎子功和水袖功等表演动作,并逐渐从自由到规范,借由舞蹈艺术的帮助发展为了独具特色的戏剧动作,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尽管,不同的戏曲样式在唱功、 武戏、做功戏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但是所有戏曲中的唱、念、打、做、舞的运用都是根据戏剧的题材、内容、场面,以及人物角色的需要来进行灵活铺排的,享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 由度。所以不管是哪一方较为侧重,其在表演过程中所呈现给观众的都是一种和谐统一的综合之美。这种综合之美的艺术形态,其审美结构和它所营造出来的美感效应都是是单一的造型、音乐、舞蹈、武术所无法比拟的。综上所述,戏曲表演艺术具有一种博纳统一的和谐之美,具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特殊魅力。

二、传神写意之美

同西方的写实戏剧相比,我国的传统戏曲更注重传达一种“意象美”,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神形兼备”。这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观中的“意象观”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决定我国古代艺术重表现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戏曲表演追求情感与心志的融汇,注重对内在生命的表现,讲究以形写神、虚实结合,这是只有将以 歌舞为形态的表现艺术和以表演为形态的体验艺术相结合才能完成的审美要求。传神与写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形象本身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后者是创造和诠释形象的途径和方式,两者相结合才共同塑造了戏曲的形象。就如图我们常说的,戏曲是“用歌舞来演故事”,但是其在处理“歌舞”与“故事”的关系时并不是求把故事的一帧一节都以表演的形式全部还原出来,而是追求一种“神似”——“一个 圆场八百里,四个龙套百万兵,万仞高山三五步,一段慢板到五更。”就是这个道理。再比如评剧《杨三姐告状》中,其对道具的运用就将戏曲传神写意的审美特征展现地淋漓尽致:“有浆无船而划船,有鞭无马而骑马”,“只见杯盏而无酒菜之席”,“白昼硬说是黑夜,人在咫尺不相见”。典型的场景全靠演员的表演来展现。

这样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把舞台的假定性、道具的概括性、演员的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这过程中贯注着表演艺术家们的强烈的主观意识,因而即使是同一出戏,由不同的戏班、不同的演员来表演,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也是戏曲令人百看不厌的原因之一。其以简带繁、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美学原理为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无形中使观众也参与到了戏剧的创作中来,增添了观看表演的趣味性,这也就是戏曲表演的传神写意之魅力所在。

三、程式韵律之美

表演程式戏曲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它直接或间接来自生活,是生活动作在戏曲表演中被规范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是用来表现角色特点的一种手段。戏曲中的程式无处不在,角色行当、化妆服装、音乐唱腔中都隐含着特定的程式,比如说“一桌二椅”就是戏曲舞台的标配。以演员的表演为例,演员在出场时通常会自报家门、念引子或是定场诗,而旦角在出场时往往会有提领、摸鬓发等动作,这来源于旧时妇女有常在头上簪花插翠、佩戴首饰的习惯,在行动时难免有所松动,所以需要经常用手按一按来帮助固定,到了戏曲舞台上就逐渐演变成了旦角出场时必不可少的程式动作,但通常只是点到为止,并不是真的要固定发饰,仅用来显示女性的婀娜和柔美 。又如昆曲 《干金记》 中楚霸王披挂上阵的程式动作相当经典,因而被京剧等剧种沿用,后来被称为“起霸”。但是在女将出征之时若也只是将这套动作生搬硬套过来的话,就显得非常别扭,演员表演的难度也会加大。所以程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具体的人物、情节、场景做适当的调整,体现了戏曲程式的包容性和发展性,是一种收放自如的规范之美。

戏曲程式是一种被规范了的舞台表现形式,它虽然取材于生活,但是又根据表演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和夸张,较为直观地展现了戏曲表演独特的审美特征。

四、灵动韵律之美

戏曲表演虽然有一套固定的以手、眼、身、法、步为法则的程式套路,但是这一招一式都在音乐的伴奏下起承转合,流转连绵,清晰流畅,一气呵成,毫无死板生硬之嫌。这得益于戏曲表演不仅讲究程式规范,还追求一种灵动韵律的美感。“戏曲戏曲,有戏有曲”,这名字本身就决定了戏曲的本质属性就是“以歌舞演故事”, 所以全剧始终都处于音乐的律动之中, 呈现出一种灵动韵律之美。 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话:“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动作是流动的造型、造型的流动” 就是对此审美特征的最好詮释。

在恰到好处的音乐的伴奏下,场与场之间的转换、二幕的开合、灯光的切换等都显得不那么生涩和尴尬,更平添了一层凌云流水的动态美。另外,动作有没有韵律美是衡量一个演员的表演水平高低的重要尺标。演员需要通过自身的肢体和神色表演将人物角色的性格、情感、身世、命运等表现出来,激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演员要善于捕捉人物特征的形象感,并善于在表演过程中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将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人物角色,使表演回味无穷。所以,戏曲演员的表演是流淌在乐曲之中的,给人以一种音乐的律动和舞蹈的灵动之美,是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发展庞博、枝蔓丛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以一套独具特色的审美体系。而也正是这套审美体系,才造就了中国戏曲的和谐、写意、规范、灵动之美,让其能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胡芝风,看梅花奖演员的表演,谈中国戏曲表演审美特征--评陈霖苍、黄孝慈、沈铁梅的表演[J].四川戏剧,2003(4)

[2]任志宏、单建鑫,中国戏曲表演意境审美构成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

篇5: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 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画粗细均匀一致、线条圆润、笔画对称、行笔舒缓、结构严谨,极具美观性、装饰性。后世将小篆发展到了及至,称小篆为“铁线”、“玉柱篆”。

(2)隶书 隶书又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革,由篆书形体的长方变为扁方,由用笔的圆转变为方折,删繁就简,使隶书成为今文字与古文字的分水岭。隶书萌生于秦代,成熟于汉代。东汉时期遗留了下来大量的石刻,碑版铭文,可谓一碑一姿,一碑一奇,是书法史上一个辉煌顶峰时期。大抵隶书的风格可分为三个路数,以《曹全碑》为代表的一路隽永、阿娜;以《张迁》碑为代表的一路方正、奇崛;以《石门颂》为代表的一路肆意方纵、翩翩自得。隶书的简化,也萌生了隶书自身的快速写法o(3)草书 汉代的竹木简就是汉人日常应用的手书草写,又在此基础上行成了当时最初的草书——章草。章草每字独立而不互相连属,保留着隶书笔法行迹。汉简、章草又是隶书向今草的过度体。今草去掉了章草的波折,使上下字之间笔画连属,字与字之间互相映带,连绵不断,线条流畅婉转,富有表现力和韵律感。按着草的程度不同,有小草、大草、狂草的区分。大草、狂草用笔更加飞动放纵,回环萦绕,跌宕起伏,龙蛇蜿蜒,气势磅礴,使书法的表现力大大的增强。草书也被誉为书法中的最高表现形式。

(4)楷书 正统的碑版隶书发展了楷书,楷书发萌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早期的楷书(当时称今隶)受着隶书的影响,结构趋于扁形,用笔自然活泼,天真烂漫。北魏时期大量的碑版、墓志是这一时期楷书风格的代表,其出土的规模和水准,可与汉代的隶书相媲美,世称北碑、魏碑。楷书到了唐代,书体结构由扁形变为长方形,楷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构端庄严谨,笔法完备。唐代以后楷书大家辈出,风格多样,著名的有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唐楷一经定体既成为现行规范化通行汉字至今一千多年,中国书法的字体再未演变。(5)行书 行书是在正楷的基础上,笔画借用了草书的灵活,对楷书进行了省简,笔势连贯,由折变圆,书写流畅又字型美观,书写快洁又易识易认,非常具有实用性。行书的风格亦是丰富多彩,自汉代以后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东坡、、赵孟俯、文征明等。

二、书法艺术鉴赏的综合层面

对书法艺术能够达到了懂得欣赏的程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欣赏它的难度,就在于它太抽象了。抽象的本身,在于区别再现艺术能够直观撷取生活的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使观赏者参照生活的阅历,对艺术作品作出赏评,(当然这也需要观赏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如绘画、影视、戏曲、小品等。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尤其是曾经受过书法艺术的审美教育,对不同的线条美感能作出鉴定或感悟能力,同时对历代法帖具有常识性的了解,并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对书法达到一定的欣赏能力的目的。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应该等同于音乐、舞蹈。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长短快慢,以及节奏的或舒缓或流畅,声调的明暗等,都与书法休戚相关,它的相同取决于作者对音乐声音或对书法线条的驾御能力,并介乎生活与抽象艺术之间的集中提取,从而应用抽象语言符号,进行想象力丰富的创造,这种想象空间就是抽象的、不固定、不具体的反映生活,但艺术自身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于抽象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下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对欣赏者来说也同样是具有不固定性。然而,要想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抓住音乐欣赏的规律这样一个前提。掌握这个规律也是欣赏者的起码的音乐素养。对书法的欣赏也同样要掌握书法语言,对书法线条的美感有一个确切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象掌握音乐欣赏规律一样

1、传统的书法审美观

历来中国书法传统的审美观,或是结合自然,比拟自然界的山水、云雾、风雨、雷电;或比拟龙蛇、鸟兽;或比拟人文等,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形容王僧虔的书法:“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形容卫夫人的字“若舞女插花”等是用人来形容书法的美。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每作一‘点’如高山坠石”;“每作一‘横’如千里阵云”;“每作一‘撇’如陆断犀象”;“每作一‘竖’如万岁枯滕”„„事实上不同的线条却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直线”给人以挺拔刚劲的感觉;“斜线”给人以惊险的感觉;“弧线”给人以生命力的感觉;“曲线”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圆线”给人以柔和的感觉;“方折线”给人以硬朗的感觉,以及粗线厚重,细线灵巧,斑驳线苍劲,飞白线苍茫等等。古人还把书法中具有自然、动感、劲健、凝重的线条,比喻成“屋漏痕”、“断墙壁”、“折钗股”、“锥划沙”、“印印泥”。

于是,无论是真、草、隶、篆、行那种字体,其自身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又都是在以上这些不同的线条组合、作用下形成的。欧阳询楷书严谨峭拔、用笔奇险、化险为夷。是用简洁、硬朗、内厌、直斜线并用,形成这样的风格;颜体楷书体势宽博、雍容大度,用笔遒劲、厚重、外拓,起止转折,圆笔居多的线条所形成的;柳公权的楷书和颜体结构大抵相似,比较之下柳体更趋于挺拔、清劲;赵孟俯的楷书隽永、抚媚、平和。用笔更采用笔势连贯,轻巧、富有动感的线条构成的风格。那么其它字体如隶书、篆书、北碑、行书都同样具有相同的线条进行组合,比如欧体对应《曹全碑》;颜体对应《石门铭》,赵体与王羲之一脉相承。至于草书的线条应用更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2、时代背景和现时条件

-欣赏书法对线条的认识固然是重要基础,是根本。除此而外,了解每一个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书家的师承、文学的修养和书家当时的心情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的了解,也都是作为欣赏书法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时代背景例如:晋朝人放浪飘逸,崇尚清谈,对书法风气也崇尚“韵致”;唐朝人以彪炳赤诚为上,忠心耿耿,所以唐代的书风及至“法度”;宋朝人秉承晋朝遗风,崇尚书法的“意境”;元、明人更注重仪表、礼仪,其书风更崇尚字的“姿态”。就是说无论是那个书家,都很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背道而驰,只是每个人有个性差异而已。孙过庭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这个意思。个性的差异最应当受到的制约和显现,是师承的影响、熏陶、天资、功用、性格的集中体现。比如献之学羲之,小欧学大欧,乃至初唐时的互师互学。书写作品时,书家当时心情和所处的环境也是影响作品风格的重要条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和当时很有名气的四十二位文人墨客集聚在绍兴的兰亭,当时情形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有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一殇一咏”的畅快心情下,乘着微醉,挥毫写下了千古佳作《兰亭序》。与这个心境相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平定叛乱时,被叛将砍了头,颜真卿在悲痛万分的心情下写完了这份《祭文草稿》的。所以《兰亭序》的风格恬静、淡雅、不激不历,反衬《祭侄文稿》的风格则是粗矿、苍郁,不计工拙,圈圈抹抹。《祭侄文稿》尽管是随意草稿,仍然体现了一代大书家的深厚功力。

3、书法艺术要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作品所写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一幅作品的灵魂。古人说“文以载道,书以换彩”,字写的再好,都要服务于文章,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论书写的内容或格言、或警句、或文赋,都能体现一个书家文学修养。当书家要写作品时,就意味目的性和针对性。如送给朋友贺喜的,内容选择自然就要与喜庆的内容相关。要写给给老人祝寿的就要与祝寿的内容相关。送别的、勉励学习的、布置家居的、悬挂厅堂的等等都要与书者或欣赏者情景、事物相关„„反之,人家结婚了赠一幅“送别诗”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闹出笑话。除此,书法作品的风格要与书写的内容尽量协调,比如写勉励的句子“学而不厌”、“学贵有恒”、“艺无止境”等警句。那么书写的风格则适合侧重于厚重有力的,以风格显示出内容的坚定性。如布置厅堂的作品,因为空间大,最好写气势恢弘的大草,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卧室家居空间比较小的,适合写“幽静”“恬淡”或根据主人的雅趣、嗜好写“兰石之性”、“风竹成韵”、“清风入阁”等,书风采用温和、隽雅的气息为宜。如果写“苍松翠柏”、“登峰造极”字迹就要有气势。反之笔调柔和,风摆杨柳,就显得形式内容不和谐,不统一。总之,书法是综合性艺术,它要求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修炼、积累和加强综合文化知识,才能对它达到认识、了解、掌握乃至于驾御书法艺术的目的.二、此外,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鉴赏。

篇6: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其表现形式粗犷而质朴,艺术风格活泼而清新,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精神的崇高体现

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有一个著名论断:民族性在下层人民里面最多。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古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学和民俗艺术,这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在封建上流社会被八股章句、声色征逐弄得慵倦不堪、苍白无力的时候,民间也依然保持着健康活泼、清新明快的审美情趣。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俗艺术,就是我们生息在东方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意识的映证。“那达慕”大会的恢宏气势,显示出草原牧民勇猛豪放的性格。云贵高原的芦笙歌舞,则表达了苗家儿女追求爱情与幸福的美好愿望。傣族姑娘的筒裙、惠安女的短装和西藏妇女的围裙,款式虽各不相同,却都能表达各族人民的爱美之心。正是因为民俗艺术来自民间,流行于民间,而民族精神又主要蕴藏在下层民众之中,故此,中国民俗艺术便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二、现实生活的壮丽画卷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这是一条简单而又朴素的真理。优美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人们誉为生活的镜子,是因为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我国的民俗艺术产生于大众,流行于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把劳动、爱情、娱乐等现实生活的场面,加以艺术化、典型化,从而创造了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长盛不衰的民俗艺术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在江南水乡,采莲歌舞最为优美动人。采莲船制作讲究,装饰精美,本身就是一件极有艺术价值的民间工艺品。采莲舞的表演者一般有采莲女、艄公和丑角等,表演起来幽默风趣,颇能吸引观众。此外,还有川江号子、巢湖秧歌、鄂西薅草锣鼓、广东海陆丰渔歌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人们生产劳作的场面,抒发了他们劳动欢乐的真情。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歌舞中,描绘劳动生产场面的舞蹈也很多。朝鲜族的农乐舞。广西龙胜的侗族农民,每到立春之际都要举行“送春牛”、“舞春牛”的民俗活动。云南彝族的“阿细跳月”舞。

三、生命永恒的执着追求 热爱生命,赞美生命,追求生命永恒,这是中国民俗艺术不断张扬的大旗。虽然中国是一个宗教意识相对淡薄的地区,人民比较注重世俗生活,讲究经世致用,但是我国人民追求理想的精神并不比其他民族逊色。中国民俗艺术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把中国人民追求理想、追求永恒的拼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民俗艺术在审美本质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豫东淮阳县城北关,有一座太昊陵,据说这是埋葬伏羲头骨的陵园。相传伏羲女娲结成夫妇后,就在这里抟土造人,于是便产生了人类的始祖。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这段时间,这里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民俗庙会。在庙会上常常表演“担花篮”的舞蹈,其中有象征男女交媾的情节。舞蹈在达到高潮时,跳舞者要背擦背,肩挨肩,使身后的黑纱飘带相互绞合,仿佛伏羲女蜗交合一样。这是当地过去盛行野合之风在舞蹈中的反映,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和人祖庙会乞求生育的传统观念,表达了广大群众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共同理想和愿望。

四、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艺术风格作为在艺术创作与表现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它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互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中国民俗艺术具有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的风格,其最典型之处就是它有着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同其他高雅、贵族似的艺术相比,就象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一样泾渭分明。

民间绘画是我国民俗艺术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种类之一,尤其是年画和剪纸。年画画面热闹,构图丰满,人物传神,形成了质朴而明快的艺术特色。我国的民间剪纸继承了我国古典美术的传统,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加上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有着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民俗艺术这种稚拙古朴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民俗艺术乃是民间的共同创造并反映民众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和它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长期的文化积淀有关。

上一篇:有创意的核桃乳广告词下一篇:小学生大课间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