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化市场

2024-05-06

二元化市场(精选十篇)

二元化市场 篇1

关键词:创新,专才,特色

21 世纪, 人才最贵, 专才最缺。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工业社会的特点是工业化,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 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高校要走特色之路, 要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才”置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 抓出成效。

一、市场需求“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一流的考生不等于一流的学生。过去,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下, 在“贝多芬”考试方式指挥棒下, 学校培养了一批精于背书、善于考试、缺乏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考试机器人。当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 当你想换一份工作时, 你考虑的是什么?首先是岗位需求。许多毕业生一去人才市场才发现, 市场都是按专业及相关工作经验来进行招聘的, 市场需要的是专才。市场选人是有针对性的, 进行岗位的划分、专业的选择。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性质疑的精神的人才[1]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观从“智能观”向“素质观”转变, 要在“通”的基础上有所“专”, 既要能融会贯通, 更有“一技”之长。

二、差异化个性专才培养

西方的差异化个性培养方法对中国的专才培养有启迪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是西方大多数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例如斯坦福大学, 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 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 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 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 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现如今, 我国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已采用此模式。据复旦大学教务处长介绍:曾经有一门陶瓷学课, 全校只有1个学生选修, 但复旦没有放弃这门课这个学生, 并为这个学生专门开设一间多媒体教室, 这位学生日后成为陶瓷学专家。相比之下, 现在某些高校在本科教育课程中, 一些生活中已经被弃置不用的应用程序仍是课堂上的主要内容, 很多学生难以找到感兴趣的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 进而学生就更难在就业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了。

三、“专才”专在何处

所谓“专才”, 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技能性和职业性, “全才”、“通才”则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2] 。“全才”好比“万金油”, 而“专才”则是对症下药。“专才”更为市场所需求。“专才”不是对全才的否认, 而是在“全才”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专才”专在基础上, 专在领域内。专才是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的前提下, 在某一领域内更深更细的研究。相比之下, 全才的精力则相对分散, 不可能做到各个领域都专。因此, 集中自身优势, 打造核心竞争力, 才是“专才”制胜的法宝。如俄罗斯著名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 她从小练习花样体操, 却成绩平平, 改练专业体操高低杠之后, 连续获得两届奥运会冠军, 三届世锦赛冠军。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奇才、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也是如此。

四、专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 ( Prahalad & Hamel) 在1990年美国《哈佛商业评论》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 它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整合而成的独特技能的组合, 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3] 。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 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4] 。其关键是创新, 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

决定人发展的不应是人最薄弱的部分, 而是人最擅长的部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某一智能的欠缺并不一定成为人追求其他方面成功的障碍。人的发展总是存在一些不平衡, 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这种不平衡[5]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和培育, 以人才的个性和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去参与市场竞争。

2.定位“特色教育”, 按层次分流培养

高校有个性才有特色, 有特色才有活力, 有活力才有竞争力。“特色教育”既是一个理念, 更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模式, 它需要在学校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得到贯彻和体现。在市场竞争中, 大学要么赢得市场, 得到发展机遇, 要么丧失市场, 丧失竞争力。哈佛、耶鲁、剑桥大学将自己定位于培养社会领导人、潮流领导者和杰出的科学研究者。美国威斯里安学院将自己定位于培养社会杰出女性, 她也因中西文化的兼收并蓄, 培养了宋氏三姐妹、冰心等而名声大振。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立足自己的层次和职能, 打造自己的品牌。现如今, 按学生层次进行分流培养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过渡方案,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环境, 使学生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发展自己。

3.优化创新情境

有的学生适合做研究设计, 有的擅长动手实验, 有的能歌善舞, 有的适合经营管理。针对这种差异, 高校应当营造自由宽广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 纵横千里。在优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破思维定势, 开拓思维空间。为学生建立一套完善客观、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动得到赞赏, 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学校的激励, 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6] 。

4.多元评价, 增强导向

良好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够正确塑造学生人格,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得到充分培养。学生评价体系, 不仅是关于学习状况的评价, 还包括在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人格等方面的相应评价。以往的教育教学中, 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 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 而忽视评价的形成过程, 这样, 造成了评价的针对性不强, 缺乏实效性, 使评价流于形式。

我们承认学生的差异, 但不承认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就会多培养一批人才。乐于当技师的学生并不一定要求他们的每门学业都考高分;立志于学术科研的学生并不一定要求他们在市场交往中左右逢源;能熟练地用英语会话的学生并不一定要求中文成绩有多优秀。评价, 是建立在学生人生平台上的评价。我们应将传统学生评价的选拔功能转为创新教育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不同程度的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富兰克林认为, 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创新专才培养需要舆论环境、国民意识、制度法规等诸多环节的协作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要将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在受教育者中传播, 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文化与习惯的传承, 让创新成为国民精神的核心。正可谓:“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育专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3]郑欣.论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 2002, (9) .

[4][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何竞,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5][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 陈祖洲,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二元化市场 篇2

世界旅游大会在海南召开、“大三亚旅游圈”带着丰富新型产品外出营销、开启海南国际旅游市场数据库营销推广等活动„„今年,海南旅游营销开启了全新的局面。随着海南旅游的转型升级,海南的旅游营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断朝着多元化、品牌化和精准化迈进。

多元化战略打开更广阔市场

在往年旅游营销的原有基础上,今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海南的旅游营销都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作为海南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三亚、万宁、保亭等7市县组成的“大三亚旅游圈”在今年的旅游营销中,除了持续关注重庆、成都等西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合肥等华东地区城市外,还结合中短途旅游日渐成为主流趋势和自由行、自驾行以及在线旅游的快速发展情况,重点选择了南京、杭州、宁波等华东城市进行营销,并关注福州、汕头等近三亚的华南城市。

而在今年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海南也在巩固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北美、澳洲、蒙古、中亚等新兴市场,并稳步开发以德国为重点的欧洲潜力市场,尝试使新兴和潜力市场得到较好的成长。除了发掘多元化的市场,海南今年的旅游营销还注重产品的多元化。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表示,海南省将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旅游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以及游客旅游消费转型的发展需要,开发出更多丰富的度假型旅游产品,让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度假体验成为趋势。

在今年的夏季营销中,“大三亚旅游圈”就结合当下旅游热点,打出“情感牌”,以“海洋、婚庆、家庭旅游产品”等重情感连接、重体验度假的产品为重点,结合山地高球、登山、美食、漂流、乡村采摘等特色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而在国外市场的营销中,海南则重点推介两大类产品——包括海滨度假、邮轮旅游、水上运动等的康体养生度假类产品和包括海岛婚礼、邮轮婚礼、游艇婚礼等的婚庆蜜月度假类产品。

品牌化战略提升美誉度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南的旅游发展也在发生着改变,从以往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品牌化战略在海南今年的旅游营销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按照省旅游委的部署,将海南打造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品牌,能够提升海南在国际市场上美誉度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世界旅游市场上凸显海南旅游的价值。在今年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海南通过积极引导景区和邮政部门建设主题邮局和商业化销售海南系列旅游产品的明信片,向国家旅游局19个驻外办事处定期寄送海南旅游宣传资料、网络上挂中英文版《中国最美度假旅游胜地——海南岛》电子书、各市县旅游形象宣传视频材料和利用网络、杂志等载体进行有效的海南旅游宣传,在国际市场上提升海南旅游的形象,凸显海南作为“中国最美康体养生度假胜地”的目的地品牌。

精准营销拉动市场

和以往单纯依靠通过外出开展活动、拜访客户进行营销相比,今年海南旅游的营销手段显得更为精准。

今年,通过与淘宝网、泡泡网等合作,三亚举行“限时特卖专场”和“欢乐亲子季”活动,发动航空公司、景点、酒店等旅游全要素企业,提供特惠产品,持续吸引目标消费群体关注,实现精准营销。

而通过开展“我梦想的海岛婚礼”、海南国际旅游市场数据库营销推广等活动,海南旅游在国际市场也实现了更具有针对性的营销。以旅游市场数据库营销推广活动为例,海南在对国际游客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不同价值观、不同度假需求的游客群,最后将旅游宣传推介资料直接寄达指定目标人群,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回头客和潜在游客。业界认为,传统的营销方式是推动市场的手段,而这种精确的营销方式则是能够起到拉动市场的效果。

邮政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 篇3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快递协会副会长达瓦。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现状如何?

达瓦:我国邮政业的发展是平稳、快速、健康、有序的。邮政业中快递业务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民营快递业更是呈现了快速增长,有的增速达100%,有的甚至是150%的增速。这不仅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政企分开”的改革有关。最根本的问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行业发展,老百姓需要快递服务。

目前邮政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发展能力和水平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用邮需求。需求大,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整个环境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

我们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对这个问题我们国内认识不足。发达国家看得非常清楚。他们寻找各种进入的机会。而我们自己,身在此山中,看不出来,总是犹豫不决。

《瞭望东方周刊》:你指的犹豫是?

达瓦:国务院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落实还需要加快速度。体制改革方案是一分开(政企分开),两改革。邮政储蓄改革基本到位;主业改革还需要提速。一定要按各自的规律办。普遍业务和竞争业务要分开,不但形式上要分,账目也要分。

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有经济是主力军,如果他们的体制、机制迅速到位,那它发挥的骨干力量,是国家的希望、经济社会的希望、老百姓的希望。也是国务院的邮政管理部门所热切希望的。我们推动改革,只能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现有的矛盾。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快递市场的构成是什么状况?

达瓦:我国邮政市场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会产生多元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邮递与生俱来就应该是快递,快是它的核心价值。消费者买邮递就是买时间。社会经济更需要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新《邮政法》的实施,对快递业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达瓦:《邮政法》的立法宗旨,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发展。邮政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新邮政法实施后会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有这样、那样不同的认识我想是暂时的。

目前国内已经有注册登记的2000多家法人企业,分支机构有7000家。邮递产业整个已经是开放的产业,叫邮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瞭望东方周刊》:由于邮政专营范围尚未确定,快递业的格局是否存在着变化?

达瓦:《邮政法》把我们改革的成果和现状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对每一个现有的主体,不但有了法律地位,而且都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如果认真研读,会发现《邮政法》就是邮政行业现有格局的客观表述。我们国家的经济蓝图早已被改革开放的设计师画好了,就是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主要作用,民营企业得到应有发展,外资企业占有一席之地。

对邮政专营范围,法律里所表述的,“信件寄递业务”这样的词,是最准确的,没有其他的表述方式。对新《邮政法》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和引用,更全面准确地加深理解。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该如何理解普遍业务和竞争性业务?

达瓦:我们国家用邮递方式提供了实物通信,是一个产业,即邮政业,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个市场,无论是国际、国内,城市、农村,无论是普遍服务还是快递服务,都是邮政市场。

普遍服务中的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市场化的业务。对邮政企业来说,只是承担了一个义务,责任重大的国家义务。比如包裹,经过审批,谁都可以做。邮政企业只承担了10公斤以内包裹的义务,对难以送到的包裹,快递企业可以拒收。邮政企业不能说这个话。普遍服务只是邮政企业承担了义务,但是绝大多数业务本身还是市场化的。所以我们一个产业、一个市场用一个《邮政法》来调节。用邮政法调节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普遍服务和快递服务。快递属于竞争性领域。在《邮政法》中,除信件寄递业务的规定外,我们看不到对它有任何限制性的表述。

我们不能违背规律,也创造不了规律。我们只能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邮政法》实施以后第一位的任务是学习邮政法,全社会统一思想和认识。

《瞭望东方周刊》:专营范围配套等相关规定目前是一个什么状况?

二元化市场 篇4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启示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及二元学派的核心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 很多不悦于传统理论的经济学家, 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 有一些理论不过是囊括了不同制度因素的影响, 这是对传统理论的拓展;而另一些理论则试图构建新的范式。很多人放弃了居于主流地位的竞争式分析法, 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 这种理论就是被冠之以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义学派。

分割主义学派既起源于比较时髦的现代社会, 也起源于源远流长的历史陈迹。其现代起源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60年代对美国城市劳工和贫困问题的研究, 基点在于提高每个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以改善其物质财富, 但却以失败而告终;二是按阅历划分的方法, 为激进经济学家将美国工人阶级“肢解”为政治“条块”的理论提供了武器。从历史渊源看, 其源头也许要追溯到约翰·穆勒和凯恩斯的时代。穆勒和凯恩斯曾公开反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质的学说, 而倾向于具有非竞争性的其他学派;而对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北美制度经济学家来说, 两人的学说则奠定了劳动力市场细化和结构化的基本概念。

现代分割主义学派的理论可谓多种多样。它们的分析过程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兴趣的关注点 (报酬或流动) , 市场分割的界限 (如按工作划分、按产业划分、按性别划分、按人种或年龄划分等等) , 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等等。但是, 如果我们按“两分法”梳理这些分歧, 顺藤摸瓜, 便可得到一个双元结构图, 其间, 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区别。这种区别最初是由皮奥雷 (Piore, 1970) 提出来的。相对于职位竞争学派和激进学派而言, 二元学派的研究较为具体, 针对性也很强, 故本文重点在简要介绍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 探讨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启示。

现代的双元结构理论就是按与穆勒相似的命题来发展的。皮奥雷的下列描述是著名的。

一级市场的就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工资较高, 工作条件优越, 就业稳定, 安全性好, 作业的管理过程规范, 升迁机会多。但相比较而言, 二级市场的工作便大为逊色:工资较低, 工作条件较差, 就业不稳定, 管理武断且粗暴, 毫无个人升迁机会。二级市场的就业者多为穷人。双元结构的分界线主要在于劳动报酬。二级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 工资低, 极易失业;此外, 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无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 甚至不允许向一级劳动力市场流动。

传统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注重供给方和劳动者个人等因素的作用, 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强调需求方和制度性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 可以把双元结构派看成是强调工作特征, 而不是强调工人特征。但是, 强调工人特征的双元结构理论也是存在的:二级市场的工作多由非白种人、妇女以及年青人来承担, 按劳付酬的规则在这里一般是行不通的。

一级市场的工作看上去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 就是说, 工资及劳动力资源配置等与就业结构有关的事宜, 是由管理及制度性规则来调控的, 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此类工作安排优先考虑现有的组织内部成员, 甚至可以说只向现有的组织内部成员开放;这些组织可能是企业、公共代理机构, 也可能是行业协会或工会组织。内部市场的工资结构安排主要根据组织内部的需要来制定, 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没有多大关系。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主要靠工资波动来解决, 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却不是这样。内部劳动力市场解决供求失衡的措施主要有招聘、培训、工作的重新设计、分包、调整产出量等。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新意与理论贡献

长期以来, 分割主义学派标新立异的行为, 特别是在关于贫困、收入不平等的持续, 教育和培训、市场垄断、失业等方面的理论分歧, 一直是传统经济学家的谴责对象。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 分割主义学派的命题在实证上是错误的, 如果从竞争的角度出发, 将能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因此, 按传统经济学家的工资观点, 二级市场工人的劳动报酬之所以在低水平上徘徊, 是因为他们素质和生产效率低下;而低能力低报酬, 正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题中之意。这个观点正应了希克斯的一个权威结论:拙笨者低薪水, 价有所值, 不足为怪。用马歇尔的话说, 各个区域劳动报酬的明显差别, 蕴含于看不见的由竞争形成的效率工资之中。就工作的稳定性而言, 工作作为一个进身阶梯, 都是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形式。在一级市场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中之所以要保持工作和员工的稳定, 是因为企业的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分工;稳定及内部擢升规则既有助于企业谋利, 也有助于维护企业对员工从事人身投资的权益。工作阶梯和内部擢升的前景, 既能刺激效率的提高, 也能吸引人们在这些企业供职。最后, 二级市场上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向一级市场转移, 所以, 在二级市场上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低下, 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根本不矛盾。

面对来自传统经济学家的批评, 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在反驳的基础上, 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就业稳定与工作流动性方面, 着重分析了企业对产品市场扰动的应对策略, 并提出独特的政策主张:产品需求不稳定并不是形成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唯一原因;依就业稳定性而划分的市场分割轮廓, 将随着国民经济状态的阴晴而变动;激进学派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核心, 是研究厂商为达到控制和刺激员工的目的而采用的种种计谋即工作职位与劳动报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型股份有限公司的问世, 是诱发某些厂商创造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原动力。

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提出的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政策集中于劳动力市场本身, 最明显的特点是关注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方面, 特别是主张公共就业、工资补贴和反歧视措施。这些理论要么拒绝, 要么不强调市场供给方, 特别是教育、培训和帮助寻找工作这些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的介入, 并强烈主张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以保证充分就业;另外一类政策主要涉及权力、疏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等主题, 以及人们意识的前劳动力市场状态, 还包括提出要对学校和其他社会设置进行重新定位等等。

正如传统经济学家所批评的那样,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譬如, 无法检验劳动力市场是二元的或分割的这个假设;还不能提供一个能代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劳动力市场理论等等。尽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实证部分并不令人满意, 但依然不能据此就否定其理论贡献与新意。其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工人的态度变量由内生因素决定的观点;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历史和制度分析, 丰富了人们对科层化组织经济学的理解;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对分析和政策讨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阶级 (或群体) 利益和行为, 及这些集合行为的历史基础的考察和研究。其新意主要在于:第一个特征在于, 它把劳动力市场看成是同一个人由于从事不同的工作而领取了不同的工资;第二个特征是由第一个特征演化而来的。市场力量对其运行结果的影响作用并没有被否定, 但是却认为, 其根源在于产品市场而不是劳动力市场;第三个特征涉及拓宽研究分析的范围。传统理论将偏好看成是一定的, 将公共政策看成是未定的, 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却将两者看成内生变量。

三、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给予的启示

通过对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上述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

1、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市场并不存在, 工资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 劳动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劳动力这种要素的作用日益彰现, 劳动力市场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地位不断凸现, 价格杠杆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日益发挥着作用, 调节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动机,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 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更需加强。因为劳动力市场建设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2、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与经验, 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是对现代企业内部组织关系的拓展性分析, 对西方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国传统的劳动关系基本上是一种行政隶属性的平等关系, 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 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 但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经济利益的要求不同, 从而构成了我国转型期特有的劳动关系多元化格局, 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尚未形成。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实践经验, 具体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 进行实质性的理论研究, 以探索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实践模式。

3、进行微观经济组织的有效改造, 促使劳动力要素的高效流动。

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的核心就是对就业组织内部报酬的差异性分析, 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模式, 以提高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我国自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对社会主义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了有效的改造, 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实现形式, 在企业的微观组织重构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特别是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组织内部的研究缺乏, 不利于微观经济组织内部的要素组合与流动, 从而降低了其运行效率。因此必须借鉴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有效成果, 来加强我国企业的微观组织化建设, 以促使组织内部劳动力等要素的纵向流动, 提高微观经济组织的运行效率。

4、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有效缩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维持社会公正。

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不仅对微观经济组织效率的提高作用重大, 而且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劳动法律和劳动政策, 进行有效干预提供理论支持。目前我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日渐明显, 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突出, 引起了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局。因此, 政府必须注重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并积极的进行干预, 通过制定法律和采取各种经济手段, 进行间接调控, 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强硬的行政措施, 进行直接干预, 以规范企业的行为, 明确界定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的契约约束, 以有效克服对不同劳动者的歧视,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缩小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运行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主编, 卢昌崇、王询译: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2]Michael Piore.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M].Lexington, MA:D.C.Heath, 1971.

[3]赖德胜: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 1996 (11) .

[4]蔡昉等: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 2001 (12) .

二元化市场 篇5

多元化经营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吗 作者:黄泽勇

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

一、引言

市场多元化,更要做到“神不散” 篇6

中国前些年的对外贸易发展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市场,客观上加大了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难度。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上可供进一步拓展的剩余空间相应减少,甚至在某些领域已被过度开发。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市场多元化一直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在从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迈进的过程中,市场多元化或许更多意味着在国际市场拓展更广阔的空间;但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市场多元化不仅意味着拓宽国际市场空间,而且也越来越代表着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来看,要想对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有所帮助,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起码要有利于向多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

有观点认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只能够在发达国家找到市场,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会有大的作为。实则不然。不错,发达经济体市场容量大,产品档次也高,但容量大并不代表中国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就能够通行无阻,而档次高则恰恰意味着中国产品面对的竞争对手也更为技高一筹。中国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低成本拓展空间已经得到充分利用,今后进一步拓展市场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不仅边际收益递减,而且贸易摩擦也会增多。

经过多年开拓,中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一些中国品牌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中国制造的各种成套设备也遍布于诸多发展中国家市场。随着许多新兴经济体外向型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当地产业链条与中国产业链条之间的链接日益紧密,中国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基础相对较为牢固。

与传统出口产品相比,无论在发达国家市场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都会遇到更加强有力的竞争。不过在发达国家市场,中国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不仅要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竞争,而且还常常会遇到贸易壁垒的“助阵”。相比之下,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由于当地竞争对手不多,而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基本上都是外来者,中国企业在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竞争相对公平,业绩好坏更多是要看自己的本事。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国际市场上的原有势力范围出现了不同程度松动。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国际产业链条在发展中国家更容易断裂。出现断裂就意味着要重新链接。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动荡也是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契机。现阶段中等及以下收入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5%左右,中国进一步横向拓展国际市场大有可为。

实施市场多元化不能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而是要突出有限目标、以点带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有必要选择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作为战略重点,以实现市场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逐一与之制定双边中长期经贸合作发展纲要,共同推动贸易投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可考虑以“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印度、巴西以及“钻石11国”为开拓重点,以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作为突破口,加大拓展力度。

在拓展新兴市场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强化经济外交力度为拓展新兴市场营造良好环境之外,有关部门还要强化资金保障力度与风险控制力度,加快针对拓展新兴市场的制度建设,设立负责拓展新兴市场的常设机构,为出口企业拓展新兴市场提供人员培训、信息咨询、调查研究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与相应的公共服务,最终使市场多元化进程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程最大限度实现“同步化”。

二元化市场 篇7

20世纪初期,Alchian,Williamson提出的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理论伴随着企业多元化并购重组的浪潮出现。多元化经营企业构建的内部资本市场,与专业化企业相比能够更多的利用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解决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Stulz.1990)。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总部对资金分配和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降低代理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Stein.1994)。到了20世纪80时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继而又出现了“归核化”的企业重组。多元化公司内部由于分部经理的寻租行为,权利斗争和代理问题,使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发生了扭曲(Stein.2000)。内部资本市场被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低,加大多元化反而使企业价值贬损。在政策的支持鼓励及资本市场已逐步完善的前提下,我国出现了多元化并购重组的新浪潮。我国学者对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方法是理论推理和案例分析。在实证研究上,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资料披露不足,大都采用替代方法间接考察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由于数据及方法的间接性,使得我国学者对于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受到较大的局限。2006年财政部发布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分部报告》,有关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较之前更规范有效,这使得通过分部数据,直接研究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成为了可能。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有文献,对于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但对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问题却存有争议。Myers和Majluf(1984)认为,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构建的内部资本市能够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不足,满足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Fluck和Lynch (1999)在对比了专业化和多元化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运作后,发现借助多元化并购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可筹措必要的资金,缓解融资约束。同时,另一部分学者们在分析研究“多元化折价” 现象成因时, 又提出了资本无效配置假说(Misallocation-of-Capital Hypothesis),他们认为多元化企业在资本配置方面是低效的。因企业多元化导致部门增多而产生的监督和激励等代理成本增大,且多元化企业内部各部门经理有动机进行寻租活动以此换取较高的薪酬或较优越的资源分配,从而破坏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Shin和Stulz(1998),Scharstein(1998)的研究结果指出,由于多元化公司存在信息不对称及代理问题,导致了企业总部在资源再配置时出现相对于好的部门投资不足,而相对于差的部门却投资过度的跨部门“交叉补贴”现象。企业总部对缺乏发展潜力的部门进行补贴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部门经理采取总部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是当各分部面临不同的投资机会时,“交叉补贴”现象就容易出现,反而损害公司的整体价值(Zingales.2000)。且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越多样越复杂化,“交叉补贴”现象越严重,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越低(Lamont and Polk.2002)。我国学者在借鉴了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研究。苏冬蔚(2005)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主要依赖于集团内部的现金流,间接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较为有效。冯丽霞(2006)认为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弥补分部间现金流的差异,缓解内部成员企业的融资约束。谢华、朱丽萍(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企业的多元化而构造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不足,对于我国企业集团来说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林旭东(2003) 借鉴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的成果研究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代理问题,结果表明,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越大,投资分配扭曲的可能性就越高。杨锦之(2010)研究,表明我国企业集团(系族企业)存在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但接近一半的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无效配置的。根据经济学理论,资本的有效配置被定义为:当资本配置到任意企业i和企业j时,两个企业的投资边际收益相等时,外部资本市场效率最高;那么当企业i中任意分部A和分部B投资边际收益相等时,则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这种方法比较抽象且难以具体的计量企业的资源配置问题。实证研究中判断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依据是观察资本流向,如果内部资本从投资机会少的分部流向投资机会多的分部,或从收益低的分部流向收益高的分部,则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为了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资本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问题,本文借鉴Doukas和Kan(2008)的实验设计,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分部报表数据,将企业内各分部划分为核心分部和非核心分部,核心分部被定义为企业内最具盈利水平,投资机会较多的行业分部,而其他行业分部则为非核心分部。本文将企业的并购行为视为一种投资行为,相关并购则为企业实施的与核心行业分部相关的投资并购,非无关多元并购则是企业进行的与核心行业无关的投资并购。管理者有一种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倾向,多元化的联合大企业则增加了管理者更多的以内部资本市场的方式去运作总资源的便利(Jensen.1986)。当外部资本市场监督较弱时,资金便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被轻易的转移,形成管理者谋取私利的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当企业内部有较多的现金流可以支配时,经理过度投资的倾向越明显(Stein.2001)。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收购更多的是投资过度的表现(曾亚敏,张俊生.2005)。且自由现金流量愈充足,管理者倾向于通过并购投资活动把自由现金流量浪费在低效的投资项目上(王培林.2007)。非相关多元化的投资并购会影响了内部资本市场治理功能的发挥,引致内部资本市场的失败(万良勇.2008)。根据本文的研究设计,如果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效率较低,那么代表着高盈利,多投资机会的核心分部的现金流较多时,企业会选择非相关多元化投资并购,将资源过度投资。同时,代表着盈利能力较差,投资机会较少的非核心分部现金流较多时,选择相关非多元化投资,而不将资源用于企业的核心分部的发展。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非相关多元化并购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及核心分部投资机会成正相关

假设2:非相关多元化并购与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及非核心分部投资机会成正相关

进一步研究并购后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如果企业存在内部资本市场,那么分部的投资支出不仅与分部自身的现金流相关,还要受到分部以外其他分部现金流的影响,如果内部资本市场有效,那么分部的投资支出则主要受到其投资机会的影响,而与其他分部最好投资机会应是负相关(Shin and Stulz.1998)。多元化企业业务分部的投资决策极大的依赖于其他业务分部的现金流时,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是非有效的(Lamont.1997)。且多元化企业内普遍存在业绩较好分部对业绩较差分部的资金支持。即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交叉补贴”现象(Scharfstein.1998)。根据本文的研究设计,如果并购后的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有效,不存在“交叉补贴”现象,那么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应受到核心与非核心分部现金流的影响,资源应该从盈利较差的非核心分部流向核心分部;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应不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相关,资源没有从盈利较好的分部流向盈利较差的分部。同时各分部的资本支出应与自身的投资机会正相关,与其他分部的投资机会负相关。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3: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及核心分部投资机会正相关

假设4: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正相关,与非核心分部投资机会负相关

假设5: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不相关,与核心分部投资机会负相关

假设6: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及非核心分部投资机会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考虑到2006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有关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较之前更规范有效,本文选择沪市与深市A股中在2009-2011年有并购行为的上市公司,且具有并购当年及并购前后2年,共5年连续分部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的选取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分部报告中包含分部收入、分部利润,分部资产,及分部折旧摊销和资本支出的数据。(2)并购指上市公司或子公司作为交易买方的且交易成功的并购。(3)剔除指标明显异常的ST、*ST公司。(4)考虑到金融类公司与非金融类公司较大的差异,剔除金融类公司。(5)剔除数据窗口内年报披露数据不究善、不完全的公司。所有的并购事件样本来自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资产重组数据库(CSMAR)2011》。营业利润排名及行业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有关公司层面的财务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中取得,有关公司分部数据均来自公司年报中的分部报告,并通过手工整理得到。符合限定条件的上市公司共58家。其中09年发生并购的有9家上市公司,10年发生并购的为15家上市公司,11年发生并购的为33家上市公司。模型1共取得有效数据112条,模型2的有效数据167条。

(二)变量定义

研究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本文界定的并购是指公司通过股权收购或资产收购获取目标方的财产权、控制权或直接吸收合并来实现公司的快速扩张。本文根据分部报表中所披露的行业分部数据,将行业分部分为核心分部和非核心分部。核心分部被定义为并购前三年营业利润排名第一,营业收入增长率最大的行业分部,行业分部所在的行业分类以《证监会行业分类(2001)》为划分标准,报表披露的行业分部三级分类代码相同的,视为同一行业。本文根据并购公告和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目标方的主营业务信息,定义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并购。如果与收购方核心行业部门的三级代码相同被定义为相关多元并购,不同则为非相关多元并购。

为了验证假设1和假设2,本文利用并购前两年的数据,建立Logistic多元决策模型1:

模型1中i取-1和-2,并购前两年的数据。

为了进一步检测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本文利用并购当年并购后两年,共三年的数据,构建了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及投资机会的线性模型2。其中Cap exp1检验假设3和假设4,Cap exp2 检验假设5和假设6。

模型2中的i取0、1、2,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两年的数据。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模型1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并购前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和投资机会的均值(中值)分别为0.4035(0.0295)和0.3170(0.1238),明显的高于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和投资机会的均值(中值)-0.0133(0.0011)和0.0319(0.1036)。这符合本文对分部的定义,核心分部为盈利较好,具有较多资源和投资机会的分部,而非核心分部则为盈利较差,资源较少,投资自会较少的分部。为了研究多元化投资决策是否受到内部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文对并购前的多元化决策与分部现金流及分部投资机会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相关多元化并购和非相关多元化并购两组间的核心分部现金流和非核心分部的投资机会在1%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核心分部的投资机会在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多元化并购可能受到了核心分部现金流和核心分部投资机会及非核心分部投资机会的影响。从表2中模型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并购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均值0.0604仍然高于非核心分部的均值0.0005,同时核心分部的投资机会均值0.2631仍然高于非核心分部的均值0.1314。关于核心分部和非核心分部的定义在并购后没有发生变化。

(二)多元化并购决策回归分析

从表4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首先多元化并购决策与核心和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均显著相关,这表明多元化企业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其次核心分部的现金流与核心分部投资机会均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系数分别为3.593和1.155。这表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促进了非相关并购的决策,当核心部门的现金流较高时,企业更愿意进行与核心分部不相关的多元化投资,有实施过度投资的嫌疑。当核心分部有着较高的投资机会时,企业不选择投资于前景较好的核心分部,反而进行了非相关投资并购,企业内的资本配置效率较低。接受假设1。同时,非相关多元化并购与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非核心分部的投资机会不相关。这说明,当企业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较低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非相关多元化投资,且并购决策不受非核心分部投资机会的影响。拒绝假设2。进一步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即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来研究非多元化决策。从表中可知,非相关多元化并购与资产负债率在5%水平上成正相关,这个结果与债务是监督管理者行为不当机制的理论相违背。当企业负债率越高时,企业反而更倾向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扩张。从以上的实证分析可知,当企业的核心分部的现金流越高,投资机会越好时,企业并不倾向于实施核心分部的相关产业的投资并购,反而更愿意实施非相关产业的投资扩张,多元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似乎不那么有效。

注:*,**,*** 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区间上显著

(三)并购后内部资本市场回归分析

从模型2的实证结果分析,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核心分部的资源没有有效的用于核心分部的投资上。同时,核心部门的资本支出与核心分部的投资机会正相关,即核心分部的投资机会促进了自身分部的资本支出。但仍然拒绝原假设3。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及投资机会不相关,这说明,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不受其他分部的影响。拒绝假设4。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核心部门现金流和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分别在10%和1%水平上正相关,这表明,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不仅依赖自身的现金流,而且与核心分部的现金流相关,核心分部的现金流被转移到了非核心分部。同时,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与核心分部和非核心分部的投资机会均不相关。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不受投资机会的影响,即无论投资机会的高低,非核心分部均能得到资源。拒绝假设5和假设6。相对于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非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还受到了非相关多元化并购决策的影响,两个变量在5%水平上成显著地正相关。这表明,非相关多元化并购却促进了非核心分部的支出,不影响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模型2的实证分析结果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交叉补贴”提供了一些证据。核心分部的资本支出仅依赖于自身的现金流,而非核心分部的现金流则受到自身及其他分部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盈利较好的核心分部的资源流向了盈利较差的非核心分部,并购后的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无论企业进行了相关还是非相关的多元化并购,多元化企业内部盈利较好,投资机会较好的核心分部没有得到充足的资源。反而盈利较差,投资机会较少的非核心分部的得到了更多的企业资源,并且非相关多元化并购促进了资源的非有效配置。

五、结论

论市场体制下新农村建设投资多元化 篇8

关键词:新农村,政府引导,民间投资,投资多元化

民间投资是指政府和外商投资之外的所有社会上的投资, 包括集体经济投资、个人投资筹资、私人企业投资、股份制投资等。近年来, 民间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日益上升, 2009年为48.2%, 2010年超过了50%, 居于政府投资之上。民间投资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国家整体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应充分遵循市场规律, 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民间资本投入体制和机制上的阻碍, 适当放松市场准入条件, 创造良好的农村市场投资氛围,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充分调动农民内生的自发动力和创造力。新农村建设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 它承继着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农民追求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城镇的美好梦想, 是一项农村全面走向发展转折、农民改变命运的浩大工程。单靠政府投资无疑杯水车薪, 借鉴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村运动的经验———以政府优惠的政策、好的规划来引导, 以少量的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广泛参与。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外资、民间企业、农民个人等各方面积极性, 利用投资市场,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真正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1 村镇信托、商业银行

伴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大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应运而生, 他们发展的黄金时代积攒下大量的盈利资金;广大农民工“南下东征”进入大中城市打工, 部分甚至精通技术成为白领, 他们日益鼓起来的口袋使得他们为家乡做事、回农村创业的愿望可能成为现实;外商华侨也普遍看好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巨大商机和投资潜力。这一切皆促使了我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多元化投资市场的建立。当前, 民间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经济增长点, 推动着我国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和农村变革, 为适应扩大内需和完善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补充部分, 2005年, 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之后, 村镇银行在四川、吉林等六省区开始进行试点, 河南、河北也出现了农村贷款合作社等多种农民自发的农村金融组织。2012年4月13日, 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新36条”, 随后相关具体实施条款也相继全部出台, 该法律明确规定准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 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市场准入范围, 鼓励利用民间资本创办信托公司和中小金融机构。村镇商业银行的建立, 投资门槛小、手续简便快捷, 这有利于引导消化过剩的民间资本走上实业兴国之路, 有利于我国企业持续从容走出经济危机低谷, 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内在动力。应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 用好发展好村镇商业银行、农村基金合作社、贷款担保公司和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

2 民营企业投资

近些年来, 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即中小型企业对于中国的GDP增长、农民致富和农村面貌的改变贡献巨大, 广大企业主在农村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和雄厚资金, 在中国农村转型的新农村建设中, 他们必然把握机遇, 从于己、于国、于民共发展的角度出发, 再建丰功伟绩。民营企业尤其是与农业关系紧密的花卉盆景培育、特产种植、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必然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培养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才, 把农村的发展、农户的致富和公司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在农村, 中国经济的最大市场也在农村。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强省、粮食大省, 农民数量居全国之首, 河南已明确制定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将河南建设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的明确目标。在农村产业化经营过程中, 看到投资新农村建设的益处和发展前景后, 某些民营企业主和富裕农民, 甚至海外华侨必然顺应河南大农业发展趋势, 不失时机地参与新型农村建设的投资, 走订单农业集约经营、产业化农业发展道路。如在市级龙头企业“格润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带领下, 河南郏县3000多户农民靠订单生产, 以种植甜玉米、芦笋、毛豆而致富, 从而达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效果。

3 农民以工代赈投资

一些国家贫困县的新农村建设中, “以工代赈”不失为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家乡的一种新的有效投资办法。借鉴韩国上世纪70年代新村运动模式, 政府对各村镇的新农村建设提出要求, 本地镇政府、村委会和居民代表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 对本村的新农村建设提出规划意见和实施方案并上报上级部门批准。上级批准后对各村新农村建设中的道路铺设、工厂、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进行资金配置, 各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整村推进”地来建设新农村。据和讯网 (2009年2月26日) 消息, 四川省从2005年4月开始先后选定了5个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作为以工代赈项目实验村, 把以工代赈项目做为载体, 引导各项支农资金和项目的配套整合, 以路、水、土加产业化 (“3+1”模式) 为实施内容, 全面助推新农村建设, 此举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 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目以村村通公路、清洁能源、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和人畜饮用水等农村基本设施为投资建设内容,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增进了广大农村的发展后劲, 为今后农业生产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增加了农民收入。实验表明, 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已成为激发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民积极投身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4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农作用

目前, 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社55.23万户, 出资总额近80000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创建于根据地时期的传统上广大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金融组织, 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服务地方、服务农村的主要经济组织, 必将在中国农村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遍布中国农村各基层, 拥有传统上吸收农村存款、发放支农贷款、通过农业产前、产中管理和产后销售各种途径服务农民的成功经验, 深受广大农民群众信赖和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 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应该加快自身改革发展力度, 借助我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时机, 在扶持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农民自主创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积极响应党中央大力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落实好配套资金贷款发放, 真正做到根植农村、服务“三农”, 确保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首先, 农村信用社应当加强自身人才组织建设, 扩大支农效率、完善财务制度、各项服务设施和为新农村建设投资、为农民服务意识。其次, 转变以往那种以短期营利为目的, 把大量资金投向非农领域所导致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做法;放宽金融管制, 拓宽农村金融资金的准入渠道, 允许大量民间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加入, 多渠道地引进各种资本, 以增强服务农村的能力, 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再次, 在以往五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贷款发放小额支农贷款等措施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对农机购置、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山西省榆次区信用社实行由信用社、信贷员和村干部三方组成的评估小组, 按农户固定财产、年收入和投资项目对信贷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已准备2亿元资金用于支农贷款, 已经累计发放6956万元;同时, 发放大额贷款支持“公司+农户”、“生产基地+农户”、一镇一产业、多村一专业等产业化格局, 大力扶持订单农业生产。最后, 针对暴雨、冰雹和市场波动大等农业投资风险, 农村信用社还应加强农业保险业建设投资, 真正解除农民创业的后顾之忧。

总之,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今中国农村新事连连, 一年一小变, 三年一大变, 小城镇化突飞猛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 农民从观念到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中国当前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实属政府干预下的官方行为, 是工业反哺农业, 是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大量倾斜的结果。新农村建设的自身发展规律告诉我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政府总体规划、政策引导下以基层组织为主导, 以新时代农民追求、务实精神为动力的新农村建设成为当今“三农”的新特征。作为中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考量有必要继续加大农村城镇化进程, 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发展道路, 特别是从中国农村发展战略及统筹兼顾的个案视角, 在市场体制下发挥民间投资及多元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风,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创新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2]黄俊杰, 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周文斌,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4]谢鸿鹤等, 第二届村官论坛对话:三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5]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优秀论文选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二元化市场 篇9

培养市场营销“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市场营销学是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立体化教学模式下, 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基础上, 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践课老师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 才能有力的增强实践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一, 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积极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高校做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参与拟订学科发展计划和实验室建设, 联合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 承担部分教学科研任务。其二, 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 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二、校内实践教育多元化

1. 建立高仿真性的职业环境实验实训。

校内实训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需要, 通过校内实训可以就某一技能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 直至掌握。这样,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入职业角色, 了解生产经营, 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 供模拟参与者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教学和训练的方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实验室里就有机会运用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 从事企业整体运作的经营决策活动, 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引进市场营销软件, 如世格Sim Marketing营销模拟系统、用友沙盘教学系统、因纳特营销模拟系统等。

2. 依托第二三课堂, 拓展学生科研和创业能力。

学生通过第一课堂, 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依托第二课堂, 训练专业技能;创建第三课堂,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以学术节为平台, 开展多姿多采的学术活动。学校现有CI策划协会、“挑战杯”团队等学术社团, 每学期举办学术节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CI设计、我行我销、商业策划、企业营销诊断、ERP、管理模拟决策大赛等学术性活动, 构成了培养本科生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课外学习体系。营销理论与实战经验论坛。将实战企业家和学院派知名学者请到学校, 为学生举办讲座, 通过介绍营销理论前沿为学生提供理论和营销实践经验。

三、校外实践教育多元化

1. 校外实习:

校企合作形式多元化。学校的空间是有限的, 特别是近几年来招生数逐年增加, 绝大多数高校校内资源满足不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要求。所以应该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国家、省、市高科技园区的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校与研究院的合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企业或者社会需求选题, 这样不仅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同时可以发挥大学科技人才的优势, 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可采用以顶岗操作、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2. 毕业论文 (设计) 实习方式及考核方式多元化。在实习

方式上高校应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 不拘一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2003年系统提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又将该专业按照“一训两段三模块”将“研究型、应用型、创业型”三类学生实习分别安排。为了保证实习效果, 学院制订周密实习计划与实习指导书, 明确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顺利有效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考核方式多元化。学生毕业论文形式由传统的单一的学术型论文, 拓展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营销诊断、案例分析、管理设计五种形式供学生选择。对学生论文的评价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指导老师的评分占40%, 评阅老师的评分占30%, 但评阅老师可以否决毕业论文, 这样毕业论文就必须修改, 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 三者加总的分数为毕业论文的最后得分。

3. 社会实践多元化。

(1) 认知实训。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 大型商贸中心现场观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 (2) 专业调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策划练习, 在组织时建议调研主题要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在课程进行中布置一定的案例调研, 让学生走到熟悉的公共服务企业, 如超市、商场、快餐店等观察体验, 将调研成果渗入课堂的专题案例研讨中。 (3) 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联系合作单位, 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别从事各项工作, 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 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际操作项目;企业负责打分和方案的应用, 并提出运用中出现的新问题, 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可以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的目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 应聘营销职位, 进入企业考察与实践积累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真正成为在各级工商企业、管理部门和各类营销岗位上从事市场营销、市场管理、市场策划、市场开拓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5) 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周边设立大学生创业一条街,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还能为全校师生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这样做法, 建立移动式跳蚤市场, 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基础条件, 在学校开辟一条商业街, 面向学生招商。为帮助同学稳步经营, 学院配备指导老师。 (6) 建立商业实体。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业园相结合。帮助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创业园, 将有助于学生在创业中学习成长。典型形式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具体业务为纽带的“学生营销公司”, 并以该公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建立商业实体、创业园, 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产权及可接纳的学生数量等问题。

四、营造创业环境, 培养创业精神, 手段多元化

1. 共同形成一个优越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新经济形势下, 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 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政策环境、法规保障系统。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 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 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 简化手续, 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 形成一种创业文化, 激励大学生创业行为。

2. 加强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结合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让大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创业过程。通过写调查报告、专题讨论和出墙报等, 进行创业意识教育, 启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设置弹性创业教育学分制, 使其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 以此来强化创业教育。

3. 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 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 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级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目前, 国家已经在大学生创业基金上进行了大批的资金投入, 社会企业有的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 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 扶持学生创业团队成功创业;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政府、社会、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提供一定比例的支持, 并不是为其提供全部的资金支持, 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 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 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五、职业技能认证多元化

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一体化。构建注重素质教育,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 富有时代特征的“1+N”人才培养模式 (即:一个文凭+多个证书) 。

营销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历史并不久, 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与职业技能认证挂钩。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市场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 获得认证后, 即可享受市场营销学会的会员推荐, 为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多元化改革项目, 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集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毕业论文以及教学管理等综合改革、整体优化于一体, 着力于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 着重已有成果的集成和应用, 在已有改革基础上, 不断深入研究, 继承创新。该成果解决了管理类专业, 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为管理类专业办学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创了新途径。这项改革, 将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实现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目标产生明显效果, 并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春梅, 夏长清, 杨建朝.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调研》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市场研究, 2010, (5) .

二元化市场 篇10

1.1 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市场经济已经较为发达的今天, 市场格局属于买方市场, 需求方在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 生产企业不得不开始高度重视销售环节, 对渠道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由于新产品的层出不穷, 渠道商对商品的供货源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 从而对产品的生产商控制程度增强, 在营销渠道系统中处于优势地位。渠道商利用这种优势地位, 不断要求生产商做出让步, 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生产商, 同时由于渠道商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在市场压力下经常会表现出很强的机会主义倾向, 因此, 生产商对于销售渠道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1.2 消费者购买行为表现出新的特点

消费者有了更多的商品品牌的选择, 其购买行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即个性化消费的回归。在工业尚不发达的时代, 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来服务的, 当时个性化消费是主流。而到了大工业生产时代, 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使消费者的个性淹没于低成本、单一化产品的滚滚洪流之中。另外, 在买方市场的今天, 商品极大丰富了, 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购买力大大提高, 也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和服务, 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先决条件, 个性化消费逐步成为消费的主流。

1.3 市场竞争态势呈现出新的局面

在买方市场格局下, 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大增加了。GE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曾经说过, GE公司每天都有破产的可能。海尔公司的张瑞敏也曾用这样的话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营销渠道结构不合理、管理不科学, 难以做到整个营销业务流程的优化运作, 而且多种渠道之间存在着互不沟通、缺乏合作、冲突不断等问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1.4 企业的分销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进入21世纪以来,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通信设施高度发达, 用户在家里就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电话与生产商和渠道商进行沟通。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网络营销成为发展趋势, 这些使企业对分销模式有了更多的选择, 分销网络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同时, 使得从前成本极高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个性化营销得以实现, 也使企业的分销管理变得更加的复杂。

2 企业加强营销渠道管理的措施

根据菲利浦·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的表述, 营销渠道的设计主要在长度、宽度、渠道类型及分布区域的选择几个方面, 渠道管理程序则在选择渠道目标、渠道运作方式和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激励、评价等方面。本文拟从操作层面上提出加强渠道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调整企业的营销渠道结构

企业的渠道系统要由“金字塔”式转向扁平化, 即采取“短宽型渠道”。金字塔式渠道采用“生产者—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的模式, 多数经销商同时经营几个厂家几个相关产品。通过这种经销方式, 可以使产品迅速扩散、上量, 降低市场进入风险, 但渠道越长, 顾客就会面临着更高的价格, 主体市场的竞争优势就会一步一步被削弱。采取“短宽型渠道”的经销方式, 企业距最终消费者很近, 这样对市场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产品性能就越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产品价格就更具有竞争能力。

2.2 企业要由单一渠道转向多元化组合

渠道类型选择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产品情况进行。对于某一产品的某一区域市场而言, 传统方式是多数制造商只通过一个渠道进入, 随着细分市场和潜在渠道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元化市场营销渠道系统。多元化市场营销渠道系统是指制造商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渠道达到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 它主要包括在同一地区对某一产品同时使用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在不同地区对某产品采取不同渠道;根据产品线不同采用不同分销渠道, 如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或二者并用。通过增加渠道方式及发展多元化渠道组合, 可以弥补单一渠道形式的不足, 从而实现三方面的利益:市场覆盖率的提高;渠道成本降低;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 提高了产品的声誉。

2.3 整合营销渠道成员的关系

整合营销渠道成员的关系是指改变传统的“交易型”形式, 主要采取垂直型营销系统即“伙伴型”、“关系型”渠道等。传统的营销渠道由独立的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 彼此间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 即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甚至不惜牺牲整个渠道和制造商的利益。现代企业越来越多采取新兴的整合渠道, 即称之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在这种渠道体系内, 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联合成为一个统一体, 即制造商与经销商由“你”和“我”的关系转变为“我们”关系。在垂直市场营销渠道统一体中, 通过组织良好的渠道活动和团队合作, 消除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利益而造成的冲突, 共同致力于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行效率, 通过规模经济和减少重复服务, 使制造商和分销商能给消费者提供低成本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且降低交易成本, 最终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现在, 这种精心经营渠道关系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正在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2.4 改变营销渠道的运作方式

在传统的渠道构建中, 一般以正向模式选择各级经销商, 以厂家为出发点选择一级经销商、次级经销商, 逐级控制, 较易管理。这种运作方式企业介入程度较弱, 渠道管理和参与性与主动性较差, 网络关系松散, 厂家对终端几乎没有控制能力, 使渠道的功能大打折扣。逆向模式是指从营销渠道的末端开始, 向上考虑整条渠道的选择, 即根据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产品特性选择销售终端, 充分考虑终端的特性和利益, 弱化一级经销商, 加强二级经销商, 决胜终端零售商, 通过加强各环节的协作, 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 真正体现了营销活动“顾客满意”的目标。

2.5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进行网络营销

传统的营销渠道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商圈范围, 它主要取决于渠道所处的地理位置, 即与目标顾客距离的远近及本身的实力和吸引力。而网络条件下虚拟市场的出现, 使商圈范围不受时空的约束, 可以扩展无限。网络营销借助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企业可以更好、更快地了解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 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把企业、产品、服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 这真正实现了全程营销, 即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I~ou is Stern, Anne T, Coughlan, Erin Anderson.营销渠道[M].蒋青云, 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开发模式与路径下一篇: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