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模式与路径

2024-05-06

开发模式与路径(精选十篇)

开发模式与路径 篇1

1.实现方法

本临床路径软件将以插件架构方案镶嵌在住院医生工作站, 通过简单的vb.net应用程序接口, 使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入程序化、规范化, 并将入径、出径、径中变异申请与申批、调整临床路径表单等工作变得简单方便, 临时添加病种入径管理步骤简易, 以促进医院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为了让医院的医护人员从被动接受临床路径管理变为主动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实施, 就要有一操作简单、功能规范齐全的软件的支撑。按照这一思路, 我们进行了软件开发, 应用系统使用Vi- sual Studio开发, 不仅从数据结构设计还从功能配置上都能一举突破传统操作繁琐的弊端,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 病员入径、出径及变异医嘱的申请与审核等操作简易方便, 从而减轻医生、护士的工作量, 减少失误, 如果治疗或护理偏离标准则易于发现, 且可以及早处理。对于患者来说, 通过了解住院中的治疗计划, 可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减少入院后的不安感;由于可以大致预计出院时间, 因此患者可以对费用进行预测。对医院来说, 实行临床路径便于医院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对于改进诊疗方法, 提高医疗水平都十分必要。

2.临床路径软件功能

2.1临床路径字典定义。提供系统设置给用户进行路径名称与多个符合条件的疾病进行关联配对, 这是病种是否进行入径管理的依据。同时设置住院日、手术日、费用的上下限, 用于实现评价打分。

2.2临床路径流程配置。选择路径生成路径的流程日 (源于字典中的住院日与手术日) , 并进行每日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及其属性 (否必选、可选、关联手术医嘱) 的设置。配置流程过程中提供了替代医嘱的方案, 便于医生根据病人情况灵活选择。

2.3临床路径变异。提供用户设置变异原因分类、变异原 因定义, 强制医生申请变异时要选择变异的类型, 为分析变异奠定基础。

2.4变异申批设置。由医院对审批选项设置实现医生申请的相关变异申请是否由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后才能执行。

2.5路径中的变更操作。住院日、手术日、医嘱日的变更操作简易, 放弃与恢复执行医嘱、取消与变更医嘱遵循临床需求, 并且所有变更部分与路径医嘱都可通过医嘱代码而区别, 便于对变更医嘱进行分析。

2.6路径的管理与评估分析。提供符合入径条件的入径病人的查询、入径结果分析、路径变异分析等;根据变异分析对临床路径流程医嘱配置进行进一步优化。

3.关于推行临床路径软件的建议

临床路径软件是一种依靠计算机信息管理帮助规范诊疗行为, 保障医疗质量为根本目的的临床管理系统, 在实施过程要深化下列认识:

3.1临床路径的推行应当立足于管理层面。临床路径虽说是规范诊疗行为的管理工具, 但推行过程中涉及诸多政策和管理问题, 所以不仅会受到医院内各个部门的影响, 而且会受到方方面面的牵制。因此, 应从认识上将临床路径这一医院管理工具提升为医院管理层面, 以引起高度重视。

3.2临床路径的推行应当注重社区响应。由于临床路径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需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最大化, 使大多数罹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者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流程接受治疗, 使患者获得最佳标准的医疗服务。若从一位尽责的医院管理者角度而言, 照此设计运作已然到位, 但作为区域卫生行政管理者则必须意识到这一设计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就医习惯, 一旦患者的惯性就医行为对路径设计产生障碍性影响, 那么这一设计或许就将难以实现。因此, 注重区域内的社区响应则成为路径顺利推行的重要社区基础。

3.3临床路径的推行应当凸显“以患者为中心”和 “以人为本”的医疗原则。临床路径管理软件应兼具标准的功能和个 性。个性化应包含既体现医院特色, 又反映医院和患者的特点两个层面。而且, 无论是标准, 还是个性化, 均应凸显“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

3.4及时分析, 持续改进。临床路径实施一段时间后, 要及时对实施后的结果与实施前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以弥补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促使临床路径管理不断完善, 更符合临床实际。

参考文献

[1]赵红梅, 赵越, 张海澄, 邓芒, 邓世洲, 王秀民, 刘帆, 王杉.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难点与突破口探讨.中国医院管理, 2013 (01) .

[2]朱夫, 蒋鹏程, 石春和.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医院院长论坛, 2011 (04) .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篇2

——来自潜江市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考察

祁先超

潜江市高石碑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版图面积121平方公里,是国家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工程(被誉为“平原第一坝”)、引江济汉工程(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的主战场。现辖26个行政村(含2个移民村),1个居民委员会,现有人口约4.6万人。近年来,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为契机,围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新农村建设新成效。

一、科学规划,优化新农村建设布局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镇始终突出规划意识,注重规划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在《襄岳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兴隆水利枢纽旅游开发规划》的基础上,立足镇情制订了以襄岳线、永长路、钟长路、广林路、兴隆河沿线村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的《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创建三年规划》,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在推进镇村建设过程中,镇政府强调镇域总规重要性,邀请湖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镇未来二十年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在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召开规划评审汇报会等形式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全域规划。通过编制实施具体规划,进一步明晰全镇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增强项目发展、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建设的科学性,促进人口、环境、资源的整合协调。夯实打造“水利重镇、农业大镇、旅游强镇、富

民新镇”的软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严格规划控管,稳步推进重点村建设。一是打造襄岳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二是以广林路为轴心,加快义新片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打造省级旅游名村。四是集镇对接,加快钟长线新农村建设步伐。截止目前,该镇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均有新规划、新特色、新变化。襄岳线沿线曾岭、灰台等村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村组公路建设,彻底清除乱搭乱建,新民居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打造出了襄岳沿线新农村雏形;兴隆河沿线兴隆、窑岭、沿堤等村巧打国家工程名片,“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去年完成建设和搬迁的沿堤村和丹江移民天河村、汉江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引江济汉工程拆迁涉及的长市、笃实村新居安置点初具雏形,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二、突出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支撑

1、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针对市场需求变化,该镇因地制宜在钟市、渔淌、合心、三建和大岭等村共发展1000亩以上太空莲种植水面,亩平毛收入5200元。以长市村6组为重点示范区,开展两薯连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亩平收入3000元。

2、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来麟千头养猪场、林场万头养猪场、钟市村高杆作物放养江汉鸡模式已经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成为养殖行业新亮点。上半年,全镇生猪共出栏3.53万头、肉牛2090头、羊4700头,家禽出笼84万只,均已完成全年目标50%以上。

3、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围绕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银海棉业、水北流木业、长脑渊农贸等龙头企业建设。上半年,新发展了何湾苗圃种植和永海家禽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镇专业合作社达14家,规范化合作社达40%,打造出江汉鸡养殖、潭缘水产等一批运行规范、实力强大的品牌合作社。

4、集中兴办农民创业园。来麟、曾岭两村建成农民创业园,目前入园企业已达到22家,总投资额达到2000余万元,年缴纳税金120余万元,安置附近村民就业320余人(含移民47人),形成了“产业集中、资源优化、组团竞争、捆绑壮大”的良好态势。严河村

根据自身特点规划集并土地60亩,全力打造以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创业园区。农民创业园成为增强农民主体意识、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动力器。

三、加强配套,改善新农村建设环境

1、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今年3月份,我们以全市清洁家园现场会在该镇召开为契机,加大村庄的环境整治力度,按照“治脏、治乱、治害”和“绿化、硬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村容村貌发生根本转变。一是加大对农村的绿化投入。以庭院为点、沿河沿路为线,鼓励农户栽种树木,全镇新增绿化树木5000株,切实改善农村的绿化环境。二是继续实施“一建三改”。新改建沼气池230口,实现资源开发、能源节约新突破,循环农业进一步植根群众心中。三是集中整治“三乱”。配置环卫设施(包括公厕、垃圾池、垃圾桶)共120个,新修16亩垃圾填埋场2个,新修250平方米污水处理池2个,清淤护坡3处,总长2800米。目前,总投资289.4万元的镇府前河改造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为1280米长的府前河“穿衣戴帽”,即将建设成集排污、绿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

2、强力推进畅通亮化工程。一是加强推进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步伐。今年来,该镇争取资金230万元,修建窑岭村通组公路6.7公里,彻底清除繁华地带乱搭乱建建筑。投资30万元修建灰台村中心水泥路1200米,统一种植绿化树木400棵,连片建设农户晒台86个。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修建合心、笃实、伍场、曾岭等村村级公路、碎石路5公里以上。完成团中路严河村段5公里的路基建设。二是美化亮化了钟长线,拉开两个集镇对接发展骨架。投资200万元在钟长路(钟市集镇—红旗桥4公里路段)安装路灯120盏,种植种绿化树3000棵。三是打造高石碑迎宾风景线,完成东风桥的维修和美化改造。完成永长线东风桥至钟市段环境整治,对两旁木材厂、砖瓦厂及曾岭钟市村民居进行集中环境整治,院墙涂料上色,门口栽种绿化树,彻底清除了脏乱差现象。

3、高标准推进重点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移民新村村居建设。内迁移民点沿堤村安装路灯20盏,总投入30万元;丹江移民天河、汉江两村共完成清淤护坡3处,总长2800米;引江济汉内迁的长市、笃实村已经有47户搬进新居,121户内迁移民房屋建设正在实施。移民新村已成为高石碑民居的靓丽风景线。二是大力推进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曾岭村加强村办公室等中心功能区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彻底清除村办公室附近乱搭乱建现象,利用村办公场所空地,投资20余万元铺设彩砖、安装健身器材修建村民健身场地,并对附近超市环境进行整治。三是加大集镇排污设施建设力度。在钟市集镇和兴隆集镇各建设污水处理池1处,做好污水改造、建好污水排放设施,确保生活生产污水不进入主要镇域河渠,不污染水系。四是打造特色旅游区,完成兴隆美食街房屋改造升级。今年,该镇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兴隆美食街经营户加快房屋改造工程,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做好兴隆集镇规划和招商工作。

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加强项目建设力度。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万亩油菜基地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对老同心渠、陶陈渠、三路河进行了疏挖和清淤,完成永长渠曾岭至钟市段的硬化护坡。修建排水泵站10座,对三间泵站进行增容改造,增设155千瓦以上设备1台套。二是通过以资代劳和自筹资金的办法,认真做好家门口工程。今年,该镇投入资金50.5万元,组织劳力5600余人次,对永长渠、一支渠、五一渠、沈三河等进行了疏挖、清淤和除障,共清理河渠32000米,完成土方15.7万方。维修涵闸、泵站23处,累计投入资金3万元。投资200万元增容改造同心电排站,新增两台155千瓦机组,有效缓解了2万亩农田的排灌问题。

四、创新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管理

2011年,该镇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严格执行“三堂会审”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处置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14个村村级积累年经营性收入过5万元。今年,该镇进一步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扶持和督办力度,严格实行村集体创收与

年终考核挂钩,新出台了《村组土地集并奖励办法》。对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加强指导,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力争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对两个移民村进行重点扶持,使他们“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截止目前,该镇各村通过土地流转、村级集体资产处置、招商引资、创办工业园区、成立村级农民合作社等途径共增加村级积累达50万元以上。预计年底,该镇将有80%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

五、文化惠民,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

1、千方百计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一是充分发挥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主体功能作用。该镇各村使之成为集篮球场、露天影院、露天舞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地。“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并专门设立图书管理员,责任落实到人,保证群众随时借阅。二是抓住传统节日,鼓励民间腰鼓队、民乐队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组织数字电影放映队下乡放映,为广大群众送上一道丰盛可口的精神盛宴。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远程教育系统功能。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即能学习政策、掌握农技、了解市场、知晓气象,在信息获取的途径上、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上都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2、广泛开展文明村组创建活动。举办“卫生杯”建党九十周年红歌会,广大党员群众纷纷登台献艺,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发了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各村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转变农村婚育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出现了女儿也能进家谱、男女同上祠堂功德榜的新气象。大岭村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曾岭村开展评比“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的活动,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3、系统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一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充分发挥曾岭村、来麟村农民创业园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扶持园区内村办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为农民创业打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培训,为本镇各村农民外出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开发模式与路径 篇3

关键词:土地再开发;存量建设用地;利益博弈;协调路径

中图分类号: TU984.2;F301.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48-04

收稿日期:2013-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119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3YJCZH03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D840005);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编号:2013ZD02)。

作者简介:丁金华(1973—),女,江苏吴江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环境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yzdingjh@163.com。城乡土地再开发指的是在城市发展的特定阶段,对城乡土地进行重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和形式。当快速城市化进程遭遇到逐渐刚化的土地资源约束时,政策鼓励通过对城乡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盘整、挖潜与置换,以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城市旧城更新改造、城市边缘区扩展、开发区产业空间调整和建设等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乡土地的再开发过程。

城乡土地再开发不仅仅是城乡空间形态的更新,更是一个涉及广泛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再开发中相关利益各方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造成实际操作中利益冲突不断,社会矛盾加剧。在一系列极端性的维权事件背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何构建全面的协调路径,从而有效协调土地再利用过程中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土地再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实现和谐社会关系下城乡协调健康发展。这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1土地再开发中利益主体及利益关系分析

1.1城乡土地再开发中各利益主体分析

在土地再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开发商、被拆迁人形成土地再开发中三方利益主体,其中政府部门代表着国家和城市的整体利益,开发商代表着相关的商业利益,被拆迁人代表着个体和拆迁地域的群体利益。

1.1.1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扮演的角色从政治角度而言,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但是,当地方GDP增长成为了干部考核的硬性指标,在政绩和升迁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地方政府希望能通过土地开发经营获取高额利益,从而增加财政收入。由此可见,在城乡土地再开发的利益格局中,政府不仅仅作为中立方行使公共利益保护职能,更是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利益主体而存在[1]。

1.1.2开发商在土地再开发中扮演的角色作为城乡土地再开发的中坚力量,开发商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谋求纯粹的商业利益为目标。开发商利用各种渠道以低价的成本获得土地,然后通过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后,以高昂的房地产价格出售,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空间。事实上,开发商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由于目前我国土地开发建设的法律、政策制度还不完善,拆迁双方谈判的机制也不健全,当在拆迁征地遭遇被拆迁人的坚决抵制时,开发建设进度受阻,一些冲突事件就会屡屡发生,使得社会矛盾激化、拆迁成本大幅上扬,开发商自身的权益也同样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1.1.3被拆迁人在土地再开发中扮演的角色被拆迁的产权人是最小的利益主体单位,也是牵涉面最广的利益主体。一方面,通过征地拆迁建设,被拆迁人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提供了改善居住条件和城乡环境的可能。但另一方面,被拆迁人获得的货币补偿绝大多数情况下还不足以在同类地段购房。如果仍在原址附近居住,被拆迁人要付出更多的租金成本;如果搬去别处,则面临着被边缘化,导致生产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对这部分群众的安置关系着社会治安稳定,对其利益补偿协调显得尤为重要[2]。

1.2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分析

城乡土地再开发中,政府部门、土地开发商、被拆迁人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了以征地补偿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格局。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一个包括地方政府-开发商-被拆迁人的三方利益博弈模型,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其中政府部分以保持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被拆迁人以维持生存、获取就业保障等最基本的利益为目标;而土地开发商以能够低价获得土地、赢得土地增值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3]。

1.2.1地方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被拆迁人的利益冲突主要在于公共利益的分配。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监管者,从城乡长远发展利益出发,考虑公共利益的均衡分配,而被拆迁人则更多考虑自身需求,希望能拥有更多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享受权益。

在征地的博弈环节中,如果地方政府以规范、合理的谈判方式解决征地问题,被拆迁人的土地产权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那么双方就容易达到“政府高标准安置,被拆迁人支持征地”的博弈均衡[3],从而顺利完成征地过程。相反,如果政府强制低标准征地,就可能形成被拆迁人抵制征地的对抗局面,造成双方之间的矛盾加剧。

1.2.2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开发规则和开发条件上。政府为了城乡空间科学发展,通过制定开发条件和开发规则来限定开发商的行为,而开发商则试图通过提高容积率、改变用地性质等突破开发规则和开发条件,从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土地交易博弈过程中,只有“政府高价出让土地,开发商留下来投资”这种交易状态才能使得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均衡。在市场经济下,开发商为追求土地开发利益的高回报,接受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市场价,而政府通过成功高价出让土地,也获得了高额利润。否则如果交易失败,双方都无法享受利益最大化。

nlc202309032306

1.2.3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的利益冲突主要在于拆迁补偿和安置标准等交易性过程中。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开发商而言,被拆迁人是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协商机制,双方容易在交易中引发矛盾和冲突。

只有被拆迁人获得一定满意的补偿,选择“支持征地”,才能达到“被拆迁人支持征地,土地开发商留下投资”的博弈均衡,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否则如果被拆迁人因自身权利无法满足,采取“抵制征地”态度,开发商和地方政府都因征地失败而无利可图,从而矛盾加剧。

2土地再开发的利益协调路径选择

2.1健全土地开发市场机制,完善制度管理体系

土地开发市场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全土地有形市场开发机制,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形成土地使用权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减少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确保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1.1健全有形土地市场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储备机制,从土地供给方面强化对土地市场的监管。通过市场机制,将重点放在存量国有土地、城乡闲散用地、利用率低和新增建设用地等不同种类的待开发用地,利用政府征用、收购、置换等形式统一集中储备。土地储备机制可以加强对土地存量市场的管理,扩大土地的供应渠道,避免地下交易和不规范操作所增加的土地交易成本。

另外,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进一步提高调控能力。在考虑“价高者得”的同时,还应综合考察市场的承受能力、开发商的信誉度和实力、开发商的合理利润、社会效益等综合方面。避免在土地拍卖过程中开发商盲目高价争地,加剧房产市场泡沫的现象。

2.1.2完善土地制度管理体系首先,完善土地产权法律制度,明确国有土地产权主体和职能,充分保障土地使用权的可流通性,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尊重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并轨入市的交易制度。在市场交易中,执行公平性原则,体现出集体土地的市场价格属性,由政府的强制性征收转变为市场性收购行为并加以规范。

其次,改革土地增收补偿制度。适当扩大征收补偿范围。将土地投资利息的补偿、干扰损失补偿以及不良影响补偿等也列入征地补偿范围,征地补偿标准应全面考虑被拆迁人的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体现静态补偿和兼顾动态补偿,从而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收益。

另外,建立公正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被征地人享有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苏州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率先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方式,农民通过土地承包入股,享受二次分红,扩大农民收益[4]。

2.2改革工作评价机制,提升政府调控职能

2.2.1改革政府工作评价机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实际是以“参与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介入市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土地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寻租的重要手段。在现有的考核机制和制度体系下,地方政府出于好大喜功的政绩冲动,常常不顾实际片面地追求土地流转的数量和规模,结果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公共权力的扭曲。因此,首先,政府部门应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引导地方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百姓利益。其次,建立和谐的政绩评价标准,督促政府部门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决策,充分考核“政绩成本”“成本收益率”等,将更多的精力和工作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改善民生上去,以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2.2.2提升政府调控职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运作,政府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逐渐成为政府在行政决策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必须转变政府执政观念。重新审视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作的要求,逐步取消政府行政权力对各种资源的直接支配权,促进土地、资金、能源、技术、信息等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避免政府借助行政手段违背和超越市场运行规则,追求自身的局部利益。

其次,提高政府部门官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观念。应充分尊重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民主权利,促进政府管理权限的有效下放和政务公开,从“城乡善政” 转变到“城乡善治”。城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过度干预”转向“适度干预”,干预本身也要接受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另外,政府要制定严格的规范,使土地审批程序化、公开化。政府须及时公布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执行程序,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土地开发利用的相关工作,使政府的职责由指导者变为推动者。

2.3提高规划运行效率,发挥规划调控作用

伴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职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方面,城乡规划职能需要从单纯提供空间塑造和空间资源分配的技术工具逐渐向政府公共政策的管理工具转变;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城乡土地置换规划体系,使城乡规划由对市场的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的干预和调节,有效地控制与管理土地的再利用。

2.3.1确立有针对性的规划立场城乡规划的立足点是空间规划,而合理的城乡规划,在具备良好的功能和空间关系的同时,必须针对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人之间不同的利益冲突焦点,从全局性出发,选择合适的规划立场,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的利益冲突,避免利益关系对于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干扰和纠结。

在应对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上,规划协调应从全局性出发,保证公共利益公平、合理分配,把改造前后对社区邻里的影响、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工作收入的影响等因素的变化作为规划协调的出发点。应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须发挥规划的工具理性功能,提高自身技术的合理性与数据的分析能力,在客观上保证规则的理性,将开发的区位、类型及强度等因素对城乡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在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中,规划协调应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利益,如在弹性的用地指标选择时附属额外的规划条件,以促使开发商更注重绿化,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设施。

nlc202309032306

2.3.2选择适宜的再开发模式和再开发路径由于土地再开发区域其权属关系和产业类型具有相对复杂性,因而选择有针对性、适宜的土地再开发模式首先要考虑城乡更新客体的土地使用权和建筑产权关系,考量再开发主体的经济实力,然后确定合适的再开发主体和操作模式,从而既协调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又保证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政府主导的再开发模式倾向于一种行政行为,市场主导的再开发模式则属于市场经济导向下的商业行为,自主再开发模式是产权人对产权区域实施的自发性更新形式,而混合主体再开发模式是由政府、开发商与产权人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实施的再开发形式[5],详见表1。

由于再开发类型不同,规划最终确立的开发功能定位也会有所侧重,针对再开发地区的功能定位选择相应的开发路径。例如,针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区进行再开发,可改造成休闲、观光、旅游的地段应考虑采用渐进的改造类型。被拆迁人通过土地的置换,补偿损失将以土地使用权及折价入股,享受开发项目的收益。针对一定区域内分布散乱而权属主体多元的地块,可考虑规划的联动开发,即通过不同地块的开发条件进行部分的转移,将公益性政策与房地产开发进行捆绑,如保证被拆迁居民回迁优惠条件、提高居民安置房标准、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开发商可在规划容许的范围内获得相应的容积率奖励,以提高不同地块开发的联动效应。

2.4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保障公平的社会组织

城乡土地再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必须通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有效了解各方的需求,从而进行协商,实现共赢的局面,避免矛盾激化。表1城乡土地再开发不同客体类型的再开发模式分析

再开发客体类型权属关系利益主体构成再开发目标定位适宜的再开发模式旧城区更新

国有、集体、个体产权

地方政府、开发商、企业、社区、产权人、公众降低人口密度,扩大公共活动空间政府主导的再开发模式;混合主体的再开发模式城中村改造

个体产权

地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产权人、公众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政府主导的再开发模式;混合主体的再开发模式城乡工业用地置换

企业集体所有

地方政府、企业、开发商

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市场主导的再开发模式

滨水区空间再开发

国有、单位集体所有

地方政府、企业、开发商、公众提高滨水区的商业价值和游憩价值市场主导的再开发模式

开发启动区再开发

国有、单位集体所有

地方政府、企业、开发商

促进产业升级,形成综合新城政府主导的再开发模式;产权人自主再开发模式;混合主体的再开发模式

2.4.1构建灵活多样的公众参与模式土地再开发的种类、性质不同决定着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并且影响到参与效果。在公众参与工作开展前,组织者应根据开发项目的类型、特点、开发的影响范围等,分别设置公众参与的程序、方式、深度和途径[6],详见表2。表2城乡土地再开发不同项目的公共参与模式

再开发项目适用类型参与目标参与途径旧城更新、城中村改造等项目

涉及广大公众利益,开发目标被各方认可

组织有序的公众参与,促使广大公众理解和支持 公共决策

房地产开发、招商引资等项目

开发目标和项目的实施需得到大多数公众的支持决策前征求公众整体性意见,实施方案一定程度上体现公众的价值诉求整体式公众协商

拆迁补偿、安置等项目

公众意见各异,需要广泛征求,整体协调

组织方与决策方分别与不同意见的公众进行协商分散式公众协商

涉及公共安全和保密要求的开发项目等政策质量占主导地位,政策无需公众接受

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采取最小程度的公众参与自主管理决策

2.4.2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组织机制在确定公众参与的模式和途径后,需要在组织形式上予以保障和有效实施。运行高效而简洁的组织机制,能够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推动政策顺利执行。

首先,建构非官方、具有体制保障的公众参与组织。组织成员由当选代表、政府官员和规划专业人员按同等比例组成。其主要作用在于组织和引导公众代表、有关利益集团、政府职能机构三方对城乡土地再开发实施过程的全程参与,并提供对话互动的场所。

其次,引导社区团体的参与。长期实践表明富有成效的公众参与并非是个人层次上的参与,而是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等非官方组织的有效参与。通过引导在社区层面形成各方均能妥协和接受的意见,并且使社区作为利益代表方参与能有效地促进公众参与的理性化,既可大大降低公众参与的制度成本,也有效促进公众达成合理化的建议和意愿的表达,优化政府决策。

3结论

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增量土地的供应必将日益趋紧。针对存量建设用地的城乡土地再开发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部门解决经济建设与土地资源紧缺矛盾的重要手段。通过从制度、管理、运作等多方面构建以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取向,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多元利益综合性协调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凝聚共识、包容开放的决策体系,可有效避免城乡土地再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失衡、减少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将成为城乡土地再开发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曾永光.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履行政府在拆迁中的职责[J]. 中国房地产,2005(1):52-53.

[2]施小兰. 建立拆迁补偿资金监管机制是拆迁管理的关键[J]. 中国房地产,2005(6):15-16.

[3]潘扬彬,郑庆昌. 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博弈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15-18.

[4]蒋宏坤,韩俊. 城乡一体化的苏州实践与创新[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5]任绍斌. 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冲突与规划协调[J]. 现代城市研究,2011,26(1):12-16.

[6]罗鹏飞. 关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反思及机制构建[J]. 城市问题,2012(6):30-35.

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路径选择与探索 篇4

一、行业转型期的背景分析

1. 政策基调演变

自中国房地产发展至今, 已经历两次大起大落, 政府在房价上涨时出台抑制政策, 在市场低迷时出台扶持政策。由于房价持续上涨, 在2008年出现较大下跌, 2009年又出现报复性上涨, 因此政策变化的频率加大, 出现2008年和2009年两个政策转折年。

2008年由“调控”转为“救市”, 上半年主基调依旧是调控过度上涨的房价, 包括重拳打击囤地、继续收缩银根、提高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预缴额等;而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房价下跌, 下半年基调突变, 开始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出台《继续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和《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具体包括购房七折贷款利率优惠、首付款比例最低20%、放宽二套房贷限制、取消城市房地产税、减免首套契税、购房超两年转让免营业税等多项扶持政策, 全方位刺激楼市。

2009年由“救市”转为“调控”, 上半年是救市政策的延续和细化, 下半年在房价再次暴涨背景下再次的政策转向,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加强市场监管, 稳定市场预期,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同时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2010-2011年调控政策不断加码, 如“限购”、“限贷”、“限价”、“限利”等措施层出不穷, 并呈现从“全面打压”到“结构调整”的态势, 即扶持首套刚性需求, 抑制多套投机性需求, 供求双方进入观望胶着期, 市场由量跌价稳, 到量价齐跌, 再到量增价稳。2012年市场成交量逐步放大, 房价也有继续上涨的态势, 政府反复强调房地产调控主基调不变, 即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严格监管将持续较长时间。

2. 金融环境变化

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至关重要, 不仅影响到购房者的购买力和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 也从本质上决定了房价的真实价值———房价是租金累计总额基于利率的折现值。2007年六次加息, 2008年五次降息, 2010-2011年五次加息, 2012年至今两次降息, 即不足五年间经历两个调息周期。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 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达到抑制通胀或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2007-2008年1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8-2010年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0-2011年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12年至今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也经历了两个调整存准率周期。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 表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货币政策处于持续多变的动态调整中, 如图1、图2所示。

二、企业运营状况变化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 1998-201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的投资额占全社会住宅投资的比例从32.56%提高到74.07%, 同期房地产企业数由2.4万个增加到8.5万个,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力。在经历两次房价爆涨、两次经济危机之后, 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面对的政策、金融、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多变, 运营状况出现如下变化。

1. 盈利能力下降

在全国8.5万个房地产开发企业中, 仅有极少部分企业实现上市, 这些上市企业基本涵盖了中国最优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其盈利水平应远远大于行业平均值。在沪深证交所上市的房地产板块企业有131个, 其中将房地产作为主营业务 (按房地产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率比例大于80%为划分标准) 的有84个,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反弹的2009-2011年的3年间, 依然有30%的开发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下滑。因此, 对整个行业而言, 盈利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 以下对这三个指标的变化进行阐述。

一是溢价能力下降和成本费用上升导致利润率出现加速下滑。一方面, 产品溢价能力有下降的趋势, 由于政府结构性调控, 中小户型的经济类商品房成为市场主流, 别墅、高端大户型住宅等溢价能力高的产品受到政策挤压;另一方面, 通胀背景下成本明显增加, 人工费、市政配套以及部分建材等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二是在调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销售周期进一步拉长, 持续的限购政策打压了投机性需求和部分改善型需求, 市场仅存首套自住的刚性需求, 库存去化速度放缓, 回款周期拉长导致融资压力和财务成本双重增加, 也降低了周转率。

三是财务杠杆对收益率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 若利润率高于融资利率, 那么财务杠杆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反之亦然。由于当前市场背景下利润率有下滑的趋势, 在行业平均75%的负债率背景下, 财务杠杆对利润的侵蚀和无力还款的风险正在增大。

2. 边际效益递减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将其引申到房地产领域, 即指开发企业追加投资, 单位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利润是不断递减的, 这是当前房地产企业运营状况的一个重要表征。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 住房制度改革导致商品房供不应求, 库存去化很快, 追加投资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 大量资本涌入住宅开发领域。由于初期行业利润率高、周转快, 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不重视产品研发和客户需求, 产品单一、问题百出, 呈现典型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但随着行业的逐步规范、房价收入比的提高、政府限购等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 商品房市场已出现边际效益快速递减的迹象。

3. 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依据统计年鉴的数据, 2008-2010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90%、24.69%、5.97%, 在中国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房价波动振幅大、频率快,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别是项目地块少、产品单一的小型企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售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敏感性最大, 售价上涨或下跌10%, 成本利润率大致变动7个百分点, 当前市场环境下一般的开发项目基本上无法承受超过30%的价格波动, 因此投资激进、扩张粗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巨大。

三、房地产企业转型路径及选择

1998-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从12.72%提高到17.35%, 全国土地购置费用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3.80%提高到12.03%, 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从3.03%提高到13.07%, 房地产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转型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改革的结果。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 企业客观的自我评估与及时的战略转型至关重要, 若在企业运营状况恶化之前不采取措施纠正, 只能面临萎缩甚至破产的风险, 如第一次市场波动时的顺驰控股被兼并, 第二次市场波动时中天置业、长河地产、创辉租售等一批房地产中介的倒闭及中小开发商甩卖地产项目, 均是例证。

战略转型是企业为了动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 不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当前的内外部环境表现为:调控政策的持续性、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市场价格波动大、结构性供求失衡、市场竞争激烈。为了适应变化的生存环境,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依据自身特点, 积极寻求转型路径。

1. 提高产品附加值

粗放发展模式下, 大部分开发企业只注重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实现现金流的快速周转, 并未在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 导致住宅商品房产品单一, 缺乏附加值, 造成投资效益递减的局面。今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升产品附加值, 增强产品溢价能力:一是以客户为导向实现产品优化升级, 通过对住宅产品户型设计的改造升级, 使其更符合现代人居住习惯, 有效提升面积使用效率;二是推广精装修房销售, 在传统毛坯房基础上进行标准的硬装具有成本的规模优势, 同时开发企业在户型装修设计方面的研发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溢价空间;三是加大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照明、建筑节能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 不仅可以争取更多的税费优惠, 降低成本, 也可以降低购房者入住后的能耗支出, 与其他普通产品相比则更有市场吸引力。

2. 延伸开发产业链

房地产开发涉及土地一级开发、前期定位、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营销推广、物业管理、商办物业持有及运营、房地产信托基金投资等不同环节, 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承担不同的风险, 分配各自的利润。一级开发商即将生地开发为熟地, 主要是根据投资额按比例赚取较为固定的收益, 一般利润率较低, 风险也较小。二级开发商即将熟地开发为商住办产品, 是资金密集型的资源整合, 承担较高风险, 也可能有较高的利润率。物业管理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为社区提供保安、保洁等服务支持。商业地产开发商通过持有和运营商铺、办公楼, 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 但前期投资额一般较大, 且投资回款速度慢。房地产信托基金通过其融资平台募集资金, 并按一定的借贷利率给开发企业提供贷款, 赚取较高的利差, 同时也承担所投资项目出现亏损无力还款的风险。

在当前市场、政策环境下, 房地产开发企业向上游房地产信托基金延伸, 可以拓展融资渠道, 降低财务成本;向下游物业管理延伸, 可以有效控制社区服务水平, 提升地产项目品牌价值。与此同时, 积极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也有利于土地拓展。

3. 优化投资组合

投资组合管理是对资产进行多元化管理, 以实现分散风险、提高效率的投资目的, 即一方面减少系统风险, 另一方面对冲潜在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优化投资组合:

一是城市布局合理化。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 一般一线城市先于二三线城市, 如果能有效把握市场波动规律, 把握时机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合理布局, 即可平抑价格波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在上文提及的84个房地产上市公司中, 2009-2011年出现连续盈利的企业中有80%均是全国或多个城市布局的集团公司。

二是产品类型多样化。住宅产品属于短平快的现金流项目, 但对市场敏感性很大, 而商办产品前期沉淀大量资金, 但运营得当则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回报, 同时地标性项目还可以有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因此,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可以有效结合两者的利弊, 在控制商办项目投资额的前提下介入商业、办公楼开发, 不仅有利于企业现金流平稳, 也有利于降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负的支出。

三是投资业态多元化。复合地产开发模式是将房地产与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体育、教育、科技等产业融合起来, 营造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形成各种产业房地产, 如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工业地产等。这是企业利用自身在某些行业内的资源禀赋, 将产业注入房地产开发项目, 形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细分领域, 这种模式不仅受到政府的支持, 也避免产生“无人空城”地产泡沫。

4. 依据企业自身状况选择最佳转型模式

开发模式与路径 篇5

我国大众女性文化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和流动性等特征,且带有较强的“性别文化”色彩,更倾向于“舞蹈、瑜伽、慢跑”等体育文化活动[16]。高校女性作为我国大众女性的特殊群体,同样有着独特的女性体育文化圈,而这种体育文化圈主要是以校园体育课堂以及相关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存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主要依附于校园体育课堂,以传播教授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体育实践训练为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女性体育文化教学设置应积极影响女性体育的社会现实境况,不仅要满足于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注重高校女性群体的特殊性,还要在体育文化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性,拓宽高校女性群体的体育选择性,摒除体育“性别化”[17],培养多样化的体育文化兴趣爱好。鉴于此,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课堂建设应强化体育文化的真正内涵,在传授基本体育文化内容与技能的同时,更应强化体育意识,弱化体育性别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偏见。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充分考虑女性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立足于体育文化参与的平等性,突破单纯的男性体育文化项目设置,构建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

3.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而教师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高校师资配备不仅影响着高校未来的发展,而且决定着高校学生所接受的文化质量。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意识到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第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相对新颖,能够与学生产生较强的互动性。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建设,迎合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传授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校女性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

3.3融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其独特性、历史性融入高校女性体育项目中,促进其发展。

3.4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

培养高校女性的运动观念,除了一些必要的运动技能教授之外,更应加强宣传运动的价值与欣赏运动的情意,从而培养高校女性解决运动障碍认知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参与运动,进而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此外,建议学校体育老师或课外活动组织应多鼓励在运动中表现杰出的学生,吸引更多的同伴一起组织其喜爱的运动社团,如近来时下年轻学子喜爱的HipHop、街舞及庞克有氧等等,以增进彼此情谊及体验运动的快乐。而学校方面,主动提供活动练习场地且给予更多行政及经费上的协助,使其社团步上轨道,蓬勃发展。如此,才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应增加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研究调查,有很少的女生在课后参与有规律的运动活动,就目前很多高等校院的体育授课时数而言,主要以每周两次课为主,相较欧美学生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建议学校应拟定全方位的体育运动计划,在课外活动时间多办理如全校性的运动会、越野赛跑、啦啦队比赛或学生有兴趣的运动项目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运动竞赛或表演,以提升高校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4结语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缩影,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通过“濡化”与“内化”形成高校女性行为意识的一部分。本文根据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现实,着重分析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3种发展模式,并提出了重视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营造高校女性体育文化良好氛围的发展路径,希望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晴川.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夏青.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J].山东社会科学,2014(8):189-192.

[3]夏青.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管理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17.

[4]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4-99.

[5]熊欢.身体、权力与性别———女性主义体育理论发凡[J].体育科学,,30(8):14-26.

[6]司晴川.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19-22.

[8]樊伟,李儒新.高校女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30(5):98-100.

[9]熊欢.“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J].体育科学,2014,34(4):11-17.

[10]熊欢.新时期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路径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33(1):66-71.

[11]熊欢.体育背景下性别的理论化———论女性主义范式对女性体育研究的建构[J].体育科学,2014,34(7):3-11.

升级路径新模式与新价值 篇6

拓展经营模式 应对市场需求

徐迎新在论坛中指出,行业企业在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进程中,除了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还可借助电商等现代商业模式来推动品牌建设,进而提升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市场中的话语权。

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采用特许加盟和直营联盟相结合复合型的经营模式,目前拥有近3000家连锁店,市场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2013年“双11”达到1.82亿,取得家纺类第一名,天猫排名第四名。宫怀瑞表示,有效挖掘消费者需求点、以品牌建设为目标的产品开发模式是企业的制胜关键。

“我们大力推广线上销售品牌模式,选择有效媒体推广方式,优化广告,宣传媒体,集聚号召力明星代言,有效团队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企业也从电子商务中得到了更多红利。”宫怀瑞说。

以“丝茶瓷文化”为主线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是杭州万事利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独特的发展模式。李建华表示:“我们是走文化创意之路,对丝绸文化的研究就是丝绸的创新之路。中国丝绸就是和文化相传承的,是贯穿5000年中华文明奋斗史,丝绸代表中国文化,所以万事利转型升级分为文化创意加科技创造,这也是我们企业得以发展至今的关键。”

朱北娜也表示,面对中外市场棉花差价问题,企业拓展经营模式才是应对市场需求及时的解决办法。在当前经济压力下,企业如何探索到合适的创新经营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调整战略方法 专注产品创新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如何保持产品开发的灵活性,适应当前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的市场需求是众多大体量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此,郭珉表示,天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专注于棉包芯产品,并注重从原料到下游产品的产业链资源整合,从而保持产品开发的活力和效益。

2012年天虹企业获得《财富》中国500强企业的荣誉,在棉纺织行业竞争力提升至10强之内,同时,成为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郭珉介绍说:“公司坚持专业做棉包芯产品,多样化、差别化的营销策略促使集团快速跨越式发展壮大,在行业内形成的口碑十分具有代表性:天虹就是包芯纱。”

“天虹包打天下”的战略发展模式为企业极大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而这其中唯一的筹码就是专注于坚持专业产品精细化发展。郭珉介绍,企业为引进弹性纤维材料虽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决策很正确。其后,天虹利用其在终端品牌上的影响力,以及多年积累的成熟、专业的包芯技术,迅速将其纤维转化成下游工厂可以开发的纱线,这也为产品探索出了应用市场前景。同时,天虹又大规模生产供应,快速满足流行面料的趋势需要,给集团产品开发带来活力和效益。

正是由于天虹16年专注包芯棉技术投入与产品开发研究,才为多元化消费者把握需求,锻炼出强大专业市场占有力。

林蓓在谈到战略调整与企业发展时,以美国处理高库存量低价促销为例,展示了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及时调整生产销售战略的有效性。林蓓谈到:“企业发展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更要随时调查了解消费者心理。”

注重环保低碳 肩负企业责任

针对行业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张战旗分享了鲁丰织染有限公司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全球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强化资源环境制约,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现在全球温度上升要求控制在不超过2℃目标,必须要减少石油等一些能源消耗,世界各地都在面临低碳环保问题,当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些问题挑战更大一些。

张战旗表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印染免烫面料开发基地,我们公司坚持高新技术创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构建国家认可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荣获了国家明星企业。走绿色低碳环保之路是我们的理念。”

事实上,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企业应积极在责任和商业价值之间建立纽带,以社会责任建设推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阎岩介绍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一直以帮助企业开展自身能力建设为出发点,开展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与绩效提升。

“责任生产是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工作重点,企业应以这个为目标肩负起整体行业社会责任工作,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阎岩说。

李斌红也表示,在全球产业格局变化过程当中,不仅仅把握劳动力成本优势,我们还要关注新能源信息技术以及物流成本变化,切实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于企业科技创新,以及庞大内销市场,与国际渠道接轨,就一定能够在全球化的新的工作当中把握好产业发展新红利,不断创新和发展。

开发模式与路径 篇7

在经济转型时代背景下, 学生面临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 这也需要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作为创业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

1.1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整体企业管理水平还较低地情况, 而且我国也正处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知识经济下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严苛, 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实践活动开展为企业管理人员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为他们今后步入企业奠定基础, 也为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1.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就业型人才, 培养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在高等教育目标的引导下, 如果还是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 而忽视对学生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还在高等教育目标的培养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不利于今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未来的教育思想, 更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改革重要目标。

1.3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路径

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我国劳动就业也在向市场化配置转变, 如果仅仅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拥有了自主选择权, 也开始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向选择。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一般是采取市场渠道的方式来需求就业的, 当然伴随着上个世纪高等学校扩招, 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也在增加, 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路径

2.1创业教育理念革新

创业教育理念作为整个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重心, 更是把握着整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动态。当然我国长期的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由于整个创业教育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教育理念上表现的太过功利化、简单化, 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化为了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工作。当前阶段, 自主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发展, 实现自主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正规教育三者融合, 做好教育改革的深化工作。当然更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将培养人才素质的创造能力作为重点工作。

2.2建立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体系

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段。建立一个富有创业色彩的课程体系以及教育评价体系更是提升大学创业能力的路径。

2.2.1建立一个富有创业色彩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可以通过高校课程的核心环节来实现, 创业教育课程也需要一个极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的支撑, 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充分地了解创业教育课程的结构以及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 同时有个极富创业色彩的课程体系, 拉近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使得学生能够更全方位地了解与企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为今后大学生步入社会和企业奠定深厚的基础。

2.2.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评估工作是对整个创业教育过程的综合评价, 评估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检验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以及成果的实用, 对于发现创业教育体系构成各类因素的合理性相互支持, 进行经验的总结, 提升创业教育的整体的教学质量, 对于今后创业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的整理十分有利。当然成功的创业活动又不是其唯一的评价标准, 模拟创业活动开展以及创业项目的设计等都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而学院更可以结合这些因素整体了解创业教育, 让学院重新审视原先的培养计划、教学方式以及设备条件。

2.3强化学校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创业教育工作, 而创业教育的开展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以及图书馆、网站和数据库等硬件设施的帮助。特别是需要高校能够结合创业教育实践性等特点, 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先进性的创新创业培训部门, 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场景下充分体验创业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够做好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如,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创业纠纷模拟法庭、销售集训营等一系列的创业教育培训部门。

2.4构建一个有实力的创业师资队伍

做好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队伍建设是推动创业教育能够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高等院校要强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可以采用教师聘请的方式, 引进一些创业成功、极具奉献精神的企业家, 或者是创业经历的校友、政府有关部门专业人员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当然, 还需要培养一批极具创业精神, 了解创业过程优秀的专职教师。这样还能够让这些教师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广大高校学生开设专业的创业类课程, 尤其是我国当前自主创业教师的匮乏, 做好我国自主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尤为必要。

3小结

做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会直接影响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在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创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更是要能够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当前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做好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的关键手段就是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更新, 为今后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全面优秀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董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1 (12) :91-92.

[2]宣言, 梅强.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1 (6) :96-97.

开发模式与路径 篇8

一、摒除唯资源论, 树立新型旅游资源观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与社会建构的共同产物, 具有可拓性、可创造性和可再开发性。它的类型与范畴在发展和变化, 价值与功能在拓展和延伸, 结构与联系亦可变换和转化[3]。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 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应根据需求创造旅游吸引物成为重要的开发方式。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立足资源优势但不限于资源, 发挥其他生产要素的力量,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一, 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摒除唯资源论, 推进5Z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决定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唯一因素, 资本、创意、技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旅游资源方面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银川西部影城、山西运城死海养生城、云南禄丰恐龙谷、成都龙门山旅游功能区等案例都证明了这一道理。应充分重视资本、创意、技术、制度的力量, 使资源、资本、智力、智能、制度五个因素有机融合, 发挥西部大开发、民族自治、各类试验区的政策优势, 并根据地方实际采取资源驱动型、创意驱动型、资本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制度驱动型开发模式, 推进旅游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第二, 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自觉服务大局, 贯彻科学发展观。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将资源结构调整和转变开发方式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特征, 深化自然旅游资源开发, 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潜力, 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价值, 实现内涵型、集约型、循环型利用;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重要支撑, 通过文化创意将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度、丰富市场营销的方式;将扩大消费、服务民生作为落脚点, 在大力开拓外部市场的同时, 注意满足本地居民的旅游需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重要原则, 结合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 培育两型旅游业;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来破解制约旅游开发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来培育市场、优化开发环境。

第三, 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深刻理解旅游经济的多重属性。旅游经济属于精神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符号经济、生态经济、注意力经济, 旅游资源开发应重视前期创意策划工作, 塑造独特、丰富、深刻的体验, 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品牌建设, 使之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注意力和影响力[4]。西部多数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前期, 但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居民, 因此应摒弃小农经济思维, 防止坐井观天式开发, 树立后工业化资源开发与市场营销思维, 用后工业化理念来看待旅游资源与环境, 发现资源亮点、市场卖点、开发突破点和运营赢利点。在这方面, 张贤亮先生策划、建设、经营的西部影城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丰富的启示。

第四, 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一提及旅游业, 许多地方都强调自身的民族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其实, 旅游资源只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必须有一个“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的升迁过程[5]。在看到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 还应认识到西部地区资本和人才方面的劣势。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在改善可进入性、完善接待设施、培训旅游人才之外, 还需要创意策划和宣传营销, 以及产业要素的完善和泛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在从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过程中, 应该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对旅游需求的了解和对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例如, 西安城门在结合中华礼仪文化、盛唐歌舞文化后, 推出仿古迎宾入城式旅游项目, 城门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二、坚持有智开发, 提高文化创意与科技含量

旅游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科技创新与创意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 新时期的旅游资源应坚持有智开发模式, 充分重视知识、智力、智慧的力量, 借鉴雅安碧峰峡、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旅游项目成功的经验, 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双翼”的作用, 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与科技含量, 创造新兴旅游吸引物、体验活动与特色商品, 全面提高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质量。

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 创意正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信”。随着创意经济的到来, 知识和创意取代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6]。创意推进旅游资源价值转化与体验塑造, 推进旅游经济的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 推进旅游产业的功能拓展与持续发展, 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驱动力。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应充分注重创意策划的作用, 强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激活资源, 盘活资产, 做活文化, 探索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旅游创意社区、影视/动漫艺术旅游基地、民族文化旅游村、旅游文化休闲小镇、山水实景旅游演出、原生态旅游演艺等新型开发模式。同时, 在大量存在的同质性、低等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也应重视通过创意策划来塑造差异、强化特色、形成亮点, 使羡余旅游资源发挥现实作用, 提升旅游项目的客商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旅游商业的盈利能力, 如溶洞、峡谷、森林、河流、村落、田园、寺庙等类型的旅游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旅游活动的蓬勃开展, 促成了旅游主体的壮大, 深化了旅游资源的内涵, 拓展了旅游产品的外延, 改善了旅游企业的运营环境, 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促进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 一要注意提高景区产品的科技含量, 特别是地质公园解说、大型现代娱乐场所建设;二要发挥科技馆、科研场所及各类科技设施的作用, 推出科普科考之旅;三是利用科技勘探新型旅游资源, 例如云南省宜良县通过地质勘测发现了新的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区;四是应用科技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造新型旅游吸引物、开发新型旅游商品, 如泥石流体验馆、水上激光秀、实景演出、青铜类工艺品等;五是运用科技提供导航、导览、导购、咨询、支付服务, 建设数字化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六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节能减排, 治理环境污染, 保障旅游生态安全, 实现低碳发展。

三、坚持企业主体, 形成多元化开发态势

企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 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微观基础。应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推进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更加重视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促进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 促进优势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应充分运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的力量, 加快国有资产改革重组力度, 扶持本土化旅游企业成长, 引进具有经济实力、开发经验和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 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民营经济特别是具有文化产业背景的民营企业介入旅游资源开发, 推动旅游传统业态的现代化改造和新型旅游业态的创新发展。

除了旅游企业外, 还应针对现阶段旅游资源权属复杂、部分被其他部门占用的实际情况, 推进旅游资源使用单位实现资源价值。通过创新服务理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大力推进文博科教场所完善旅游设施与接待服务, 向社会公众和游客开放。积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工矿企业申报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工业旅游示范点, 并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行业服务与管理。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文化创意旅游示范点、城市旅游访问点、乡村旅游参观点、非物质遗产旅游点的运营与管理模式, 加快社会旅游资源向现实旅游产品的转化。通过加强旅游培训、制定相关标准、评定星级、成立行业协会等手段和方式, 全面提升涉旅单位、企业、农户的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 使之成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行为主体。

在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 资源开发的项目利益挤占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利益, 资源利益的实现与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存在距离感, 资源开发项目利益与当地居民利益形成二元结构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7]。旅游业具有就业层次丰富、就业机会多、带动作用强等优势, 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发挥这些优势, 使社区居民尤其是广大乡村居民受益。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和创新提升的客观要求, 应整合旅游、扶贫、农业、新农村等方面的资源, 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的现代服务理念、经营能力与管理素质的培训, 完善旅游信息、策划、营销等乡村旅游中介服务, 促进乡村旅游业主尽快完成由传统农业从业人员向现代旅游服务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转型。依托新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队伍, 发展一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增强市场驾驭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切实推进乡村生态、生产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21

四、坚持统筹利用, 实现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是既注重创造发展机会, 又注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参与和平等分享这些机会的增长[8]。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也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旅游业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实现以人为本、推动公平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树立产业融合、目标多元化、包容性增长理念, 使旅游产业成为包容性增长的先行者。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利用中应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 坚持融合开发、跨界发展, 促进业态创新。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创意、房地产、养老养生、体育运用、医疗保健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 整合利用涉旅行业与部门的资金与力量, 开发多栖性旅游项目, 推进旅游业态创新, 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旅游经济新增长点, 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真正实现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但是, 应注意按照旅游规划和旅游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 同时避免旅游项目过度地产化等不良倾向。例如, 在腾冲火山热海旅游资源开发中, 笔者建议挖掘火山矿泥的美容保健价值, 结合绿茶、仙人掌等地方本草资源, 与腾冲制药厂合作, 开发系列火山矿泥面膜产品, 除了供应热海景区各洗浴使用外, 还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给游客。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坚持综合效益原则, 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应兼顾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宣传民族团结, 增强凝聚力;注重红色旅游产品创新,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传承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在实践中, 可以结合民族团结示范村、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开展旅游活动, 同时培育诸如善洲林场之类的新型景区。还应结合民生质量工程,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便民旅游服务, 设计服务本地居民的休闲旅游产品, 并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 通过特色旅游村、对口帮扶、志愿者服务等途径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能力。应结合生态建设、水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因地制宜地推出环境教育型旅游产品, 加快矿山公园、湿地公园、公益林公园等类型旅游场所建设, 推进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申报和生态文明型旅游区建设工作, 培育一批像宁夏中卫沙坡头的生态治理型景区, 完善景区解说系统与展览馆、陈列室、博物馆等环境教育设施建设, 策划娱乐型参与性环境教育活动项目, 在寓教于乐的休闲旅游活动中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坚持持续利用, 保护并培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 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特征突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源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如泸沽湖垃圾填山谷、建水古城拆迁事件。因此, 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保护好现有旅游资源、保证循环利用的基础上, 不断发现和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同时, 为了使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旅游资源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变动性大、属于准公共产品的具体特点, 应结合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研究旅游资源保护的新理念、新办法、新模式。

西部地区应认真吸取滇池、阳宗海水体污染影响旅游发展的教训, 总结入滇河道治理、湖滨湿地公园、海埂公园生态厕所建设等成功经验, 结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整合国土、林业、水利、环保、文物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等部门的监督作用, 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机制, 使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坚持环境友好理念, 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加大生态环保技术运用力度, 积极引入绿色环球等环境认证, 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低碳发展, 探索碳中和旅游业实践模式, 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使旅游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魅力中国的生力军。

同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 西部多数地区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 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生长空间。应树立旅游项目无限化的理念, 注重旅游资源的培育储备、隐性旅游资源的物化展示、产业融合类旅游项目建设。只要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具有旅游意识, 任何建设项目都可能同时获得旅游功能, 大到一个区域实现大地园林化, 一个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 小到一个住宅小区, 甚至一个单体建筑都可以获得旅游功能[9]。广西桂林两江四湖整治、陕西凤县嘉陵江城区段美化工程、成都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云南省小磨生态景观公路等鲜活案例为旅游项目无限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提供了重要启示。例如, 昆明市嵩明县可以结合牛栏江流域“一江、八河、三水库、一湿地”建设, 嘉丽泽片区杨桥海、官渡海、八步海恢复, 以及工业园区、职教园区、农业园区建设, 促进旅游景观的培育, 使之成为未来的旅游资源或吸引物。

六、结语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10]。面对资源优势和开发瓶颈,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结合自身实际, 发挥后发优势, 强化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战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及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西部地区应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旅游学会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力量, 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计划课题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旅游研究基地, 培育各领域的旅游研发基地。同时, 借助对口帮扶等机会, 重视与东部地区在旅游研发、科技、规划、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树立全员、全过程创新、全方位创新理念, 完善旅游研发与文化创意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 培育旅游文化创意阶层;鼓励各类旅游企业整合社会资源, 举办各类研讨会, 设立科研基地;推广山东经验, 依托旅游行业协会, 积极组织各类旅游产业创新奖、旅游创意奖、旅游创新企业、旅游创意人物评选, 树立榜样, 总结经验, 及时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善茂, 张瑞梅, 郭雪, 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极限效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42-47.

[2]杨桂华, 陶犁.旅游资源与开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39-44.

[3]李庆雷, 赵红梅.旅游资源的可拓性及其方法论意义[J].人文地理, 2012 (3) :125-130.

[4]李庆雷.旅游策划——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2:41-42.

[5]王来喜.资源转换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114-116.

[6][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关于一个新阶层和城市的未来[M].司徒爱勤,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26-416.

[7]王文长.西部资源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和谐建构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7-9.

[8]王京传, 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J].旅游科学, 2011, 25 (5) :10-22.

[9]李庆雷, 牛乐德, 暴向平.旅游项目无限化理论探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 22 (4) :57-62.

开发模式与路径 篇9

1 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难以开发的原因

体育场馆资源背后尽管蕴含着丰富的无形价值, 但是现实中这些体育无形价值的开发与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 是因为除了少量的体育无形资产得到了开发之外, 大多数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没有得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变现, 即大部分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没有实现经济效益的转换。

第一, 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开发。体育资源的无形价值大多数以其无形资产的存在而存在的, 是以无形资产为载体的一种价值表现和量化。因此, 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实现须以其无形资产开发为前提。物质决定意识, 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开发就必然成为了制约其无形价值开发与保护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保护这一现状在实践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如某大型体育场馆的商誉权由于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对其进行有序的管理而出现了体育场馆商誉价值流失的现象。

第二, 缺乏一套完整的保护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法律法规。现今体育事业不断繁荣, 并已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应的也为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契机。面对日益丰富多样的体育场馆无形价值, 相关的法律法规发展却没有跟上体育事业的繁荣步伐, 专门管理和保护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法律法规还很落后或甚至没有, 无法使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开发。

第三, 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评估体系的缺失。尽管体育场馆资源具有丰富多样的无形价值, 但专业化、科学化评估体系的缺失已成为阻碍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开发与保护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前, 有很大一部分体育场馆举办过地方以及国家的大型体育赛事, 这些体育竞赛也赋予了这些体育场馆众多的无形价值, 这些无形价值也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体育无形价值的评估体系及政策, 致使这些体育场馆的无形价值无法得到相关部门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 从而致使这些无形价值严重浪费和流失。

第四, 体育无形价值研究较少, 实际可操作性措施没有。当前, 无论是学界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或多或少进行了体育无形价值的理论研究, 对推动我国体育无形价值的保护与开发做出了一定贡献。但长期的理论研究, 加上开发体育场馆无形价值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开发者不仅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价值的转换, 而且还承担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基于这一特点, 久之必然导致我国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开发与保护出现实践落后于理论研究的被动局面。而且很大一部分理论研究没有从本质上去分析出体育无形价值的特点, 从而致使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不强。

第五, 意识形态上局限于实体经济的开发。由于体育无形价值的开发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的成功案例都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正是这一原因要决定了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还很落后。当前, 大多数的管理部门和经营人员都还着重于体育实体经济的开发, 对于体育无形价值缺乏开发意识。

2 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开发的路径挖掘

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元素, 同样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才能够真正立足市场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马克思在生产理论中提出,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 社会总产品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并论证了I ( v + m) = IIC是简单实现再生产的条件, 即生产资料必须与消费资料保持平衡, 否则再生产就难以进行。也就是说, 同样要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 就必须平衡社会增加的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体育场馆资源的发展同样须符合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理论, 着力实现生产与消费的供给品平衡, 这样才能够实现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而一切经济活动都包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促使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而且还要权衡分配合理与交换科学问题, 这样才有利于其健康快速发展并确保保值与增值。

第一, 加大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开发力度, 使其市场化和产业化。当前很大一部分体育场馆、场地以及设施的无形价值由于没有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加上地区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资产种类分散, 没有形成一种集中统一的类型产业, 更未把地区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开发引入市场而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 要想促进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开发, 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够充分发挥, 必须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 设立专门管理和开发体育无形价值的管理机构以及公司, 形成一定的规模, 实现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开发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第二, 推动体育无形价值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平等性、法制性以及开放性的特征, 这决定了市场经济中充满激烈的竞争压力。对于任何一个竞争者来说, 战胜对手并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是其生存的必然道路, 这一性质也让市场经济表现出了自发性的特征, 各种违法犯罪行径可能就同时出现。因此, 对于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保护和开发来讲,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其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只有拥有健全专业的法律体制, 才能保护体育无形价值的开发, 才能确保体育无形价值所有者的权益不受侵犯, 才能确保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 建立健全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评估体系。开发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首要解决的任务就是明确体育无形价值的科学范畴, 只有切实明白一座体育场馆或者场地中哪些属于体育无形价值、无形价值的种类多少和开发潜力的大小, 才能有序的开发和保护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面对这一问题, 须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体育无形价值评估体系, 确立体育无形价值的具体衡量标准, 继而才能将其纳入法制轨道。

第四,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我国学界对于无形价值的理论研究经过长期的努力, 取得了一定成就, 各种相关科研论文、学术著作继而出现, 但当前我国关于体育无形价值的理论研究很大一部分脱离了社会实际的需要, 很多研究也只是看到了体育无形价值的表面, 根本没有从本质上去探索体育无形价值的特征。所以要想推动体育无形价值的开发与保护, 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 更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探索体育无形价值的发展规律, 推动体育无形价值的发展。

第五, 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专业知识人才是指通晓体育无形价值且具有体育无形价值管理与开发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当前这一类型人才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无形价值的开发与保护。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可以在大专院校中开设相关专业, 在社会成立体育无形价值人才培训机构, 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 推动我国体育无形价值的开发与保护,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 结语

体育无形价值这一概念是在体育无形资产概念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因此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就是体育场馆资源无形资产的价值表现, 其内容比体育无形资产更加广泛, 开发与保护体育无形资产其本质就是要实现体育无形资产的价值。所以, 体育无形资产本身就属于一种在矛盾中运动的客观事物, 而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就是体育场馆资源无形资产所变现出来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保护和开发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资产其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实现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体育无形价值属于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体育场馆资源无形价值的主要矛盾, 科学开发体育场馆资源的无形价值, 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书瑶.无形价值论[M].东方出版社, 1992:37-42.

[2]王晓玲, 高清伟.论体育无形资产的特点及其开发保护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8) :1029-1030;1044.

[3]贾爱萍, 朱礼才, 邬佐新.试析高校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3 (5) :120-122;126.

[4]张春宇, 陈祥岩.我国部分大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8 (6) :48-50.

[5]霍亮, 边萍, 杨傲淞.公共体育场馆特许经营方式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3) :91-93.

[6]郑昌意.体育场馆冠名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 2011.

[7]黄俊.国外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开发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 2011.

[8]柳泽民, 杨俊.社会生产的自然规律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变异[J].经济问题, 2014 (2) :10-16.

[9]赫金鸣.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战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3) :5-7.

开发模式与路径 篇10

1 石塘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困惑

1.1 开发晚, 嬗变难度较大

在众多古镇的竞争格局中, 石塘是一个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古镇。目前的旅游开发基本上是修缮、保留和初级的开发, 一些急功近利、滥开乱挖的短期项目甚至破坏了原有的景观资源。以往提到石塘旅游, 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看海和渔家乐, 总体而言, 旅游项目比较单一, 是台州旅游的“冷线”;加之石塘古镇地域较偏, 宣传力度不足, 很多旅游景观尚未被游人所知, 不少游客都把石塘古镇当作“捎带看看”的地方, 即旅游行程中的替补景点, 很少做专程旅游, 致使旅游产业在全镇整个GDP价值链条中处于低端地位。古镇旅游想要摆脱现有的局面, 必须将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把握生态游、度假游、民俗游日渐兴起的机遇,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培育精品旅游产品, 才能逐步摆脱价值链低端地位, 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2 基础弱, 无缝对接不易

旅游产品的无缝对接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对接, 还包括地域内和地域外空间上的对接。就旅游资源中的资源而言, “靠海吃海”的渔家乐项目已如火如荼, 品牌效应亦逐渐凸现, 而渔业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禁渔期期间该项目属于淡季, 无法在时间上实现从旺季到淡季的无缝对接。就地域角度而言, 因通往石塘古镇的道路以及路面等级偏低、内部交通设施薄弱等因素, 导致部分景区交通不畅, 可达性较差。尤其是在旅游旺季, 道路交通状况糟糕, 游客在旅途中花费的时间较多, 因此无法实现古镇内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无缝对接, 地域外空间上的对接难度更大。比如在世博会期间, 虽然地方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宣传, 以“阳光圣地”、“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力推, 但到古镇旅游的游客却为数甚少。

1.3 落差大, 特色精品欠缺

古镇是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较其他旅游资源, 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其居民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淳朴的民俗民风等构成了古镇旅游的资源条件。古镇居民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创造性发展起来的建筑居住文化和地方生活文化的整体称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形成的环境破坏、建筑破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破坏使古镇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遭受最巨大的影响和冲击[1]。石塘古镇以石屋、石路为特色, 渔家风情、闽南民俗为内涵, 但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原有的石路被水泥路取代;石屋不再是主角, 倒成了现代建筑的点缀;闽南渔家风俗亦渐遭同化, 只有在重大节日之际方能领略其原有风采。随着旅游业的快速推进, 消费者对“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愈加强烈, 旅游业也逐渐从单一观光式向复合体验式过渡。目前, 石塘古镇总体上来说有特色无精品, 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不像乌镇、西塘那样具有特而精的旅游项目, 导致游客的现实满意度与心理期望值之间的落差较大。

1.4 经济先, 生态观念薄弱

由于思想认识或其他因素的限制, 当地部分农民的无知或在当前利益的驱使下, 导致他们只顾局部不顾大局, 使一些地方的自然旅游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2]。目前古镇中旅游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转产转业的渔民及其家属, 外行较多。由于知识层次、文化水平较低, 专业的指导与培训缺乏, 所以从业人员在旅游知识、接待常识、安全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层次不高, 服务意识淡薄, 思想解放水平不够, 还存在“小农”经营思维, 缺乏久远长期的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 与当今日益发展的旅游产业严重脱节。此外, 石塘的旅游产业主要由当地的一家旅游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在利益的驱使下, 有些项目尤其是渔家乐更是“一哄而上, 遍地开花”。行业内部的恶性激烈竞争, 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不断衰竭, 同时游客的安全也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更是无法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和持续开发, 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 石塘古镇旅游开发的突破路径

2.1 科学规划、大胆创新, 摆脱价值链低端地位

旅游规划在理念上要实现新的突破, 必须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 克服原有发展方式的弊端与不足。以观光旅游为发展基础, 以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为发展重点, 加大对民俗寻根旅游、影视艺术旅游、渔家体验旅游、海洋探险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力度。通过树立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理念, 进一步扩大产业面、线、点, 逐步延长产业链, 完善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 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 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效率, 逐步摆脱价值链的低端地位。

2.2 放大特色、做强品牌, 占得古镇旅游一席之地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从资源本底和文化根源的角度提炼石塘古镇的特色要素, 如石头、阳光、闽南风情等, 以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将古镇旅游发展的某个特色放大, 做大做强, 形成独特的品牌, 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以文化旅游结合为方向, 注重潜力的挖掘、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益, 提供旅游投资平台、融资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旅游精品、旅游品牌的带动, 提升旅游的“多米诺”效应, 把古镇建设成为旅游资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 宜游、宜购、宜娱, 四季均宜、独具地域特色的风情古镇。

3 石塘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突出石头文化特色, 打响“东方巴黎圣母院”之品牌

石塘镇最吸引人的就是石头:石屋、石路、石崖, 被称为“东方巴黎圣母院”美誉也是因为神奇的石文化。在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时应突出石文化、依托石文化, 以石为核心开展:

(1) 摄影之旅:举办国内甚至国际的石文化摄影大赛。以蓝天、大海为背景, 古老的石头为主角, 借艺术家之慧眼发现石塘之美。充分发挥摄影快捷、便利、真实、传播力强的作用,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鼓励摄影家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进行摄影创作, 采取对摄影家免费开放的做法, 不仅为摄影家提供采风创作上的方便, 同时也为更好的宣传石塘古镇的特色风光争取有利的技术保障, 得到双赢的硕果。

(2) 写生之旅:与地方学校、大中专院校无缝对接。石塘被称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和“画中镇”与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有着不解之缘。借吴冠中先生的东风, 联姻艺术院校建立“美术写生基地”。写生基地的建立可以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带动古镇的旅游发展, 发挥写生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未来的几年内古镇可以设立写生基地专职管理机构, 通过继续投入资金、扩大写生基地的规模和服务档次, 使之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写生窗口和艺术创作基地。

(3) 体验之旅:以石头为主体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开辟体验区, 游客可以用石头 (以鹅卵石和小石块为主) 搭砌石屋, 铺设石路, 也可进行石头彩绘活动;对于一些空置的石头房子加以整理规划, 做成度假的村落, 或是长住的青年旅舍, 将古镇建成一个可供游客进行休闲、度假的旅游点, 既体现了当地的地方特色, 又能满足当今游客体验游的多元化需要。

3.2 依托海洋资源优势, 绽放千年曙光之花朵

石塘是一个海边小镇, 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当然离不开海。“渔家乐”项目已小有名气, 但随着“渔家乐”的开发, 海洋渔业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在“渔家乐”的开发上切不可“竭泽而渔”, 以海洋、曙光为载体开展:

(1) 阳光之旅:举办一年一度的“阳光节”。每年的元旦之际, 组织新年伊始看海观日出活动, 接受新年阳光的沐浴, 祈求来年的好运气。突出“阳光、海滩、运动”等元素, 打造阳光文化、海洋文化、康体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 实现休闲与度假、康体、娱乐的有机结合, 增加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游客的体验感。

(2) 美食之旅:以石塘的特色小吃为主打, 海鲜为主角, 同时吸引其他美食项目加盟, 举办“海洋美食节”。在活动期间评选“古镇特色名优风味小吃”、“古镇最具人气健康食品”、“古镇旅游特色商品”等活动项目。举办美食节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活动, 在有效丰富旅游活动内涵的同时, 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弘扬古镇传统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 促进区内外旅游、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借此提升人气, 推动古镇“休闲经济”, 促进餐饮业、旅游业快速发展。

(3) 海钓之旅:“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朝阳产业。海钓是一项多种要素综合消费、多种资源整合利用、重复休闲频率高、产业链长的休闲旅游方式, 其涵盖的消费群体很广, 可以进行高、中、低不同等级的消费, 即高档消费可以开游艇钓鱼, 中档消费可以租船钓鱼, 低档可以开展矶钓和沙滩钓。位于东部沿海的石塘发展海钓产业有着诸多的天然优势, 通过发展海钓来“靠海吃海”, 带动船艇租赁、渔具饵料、导钓服务、海鲜餐饮等产业的发展, 对于提升石塘古镇的渔业和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挖掘民风民俗潜能, 感受闽南文化之风韵

石塘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等地迁入, 当地很多的民风民俗仍保留着闽文化的风韵, 如小人节、扛台阁、大奏鼓等, 是温岭民风民俗中的一支奇葩。扛台阁、大奏鼓在元宵节前后进行, 正是春节旅游的旺季;小人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 恰是夏季海边避暑旅游的旺季。借此可以开展民俗风情之旅, 如在后山民俗文化村开辟民俗文化展示区, 通过实物来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风等不同特色的文化内涵, 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 让旅游者了解古镇的历史沿革、风土民情、文化理念, 扩大视野, 增长知识[3]。每年可以举办“民俗风情节”, 逐步形成以非物质遗产项目为龙头, 民间活动为躯体, 美食享受为两翼的民俗风情节格局。既能使游客全面感受当地文化的风格, 同时扩大视野, 增长知识, 又能使非物质项目得到更广泛地宣传, 有利于这些项目的传承和发扬。

3.4 引入市场运作模式, 拓宽旅游营销之渠道

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优势, 制作大型的户外宣传广告置于本市和周边城市的醒目地段;利用报纸、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 展示石塘的旅游形象;对于二、三级城市的客源市场进行“旅游大篷车”巡游的方式, 对于一级城市运用“旅游展览会”的模式, 立体地拓展古镇旅游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随着电子网络的发展, 应及时在网络上发布重大的节庆活动和旅游的精品项目、精品路线等信息, 发挥旅游电子网络商务的重要作用;此外, 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的旅游交易会活动, 提升石塘的知名度并随之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客源地的营销。

3.5 加强保护管理工作, 促进可持续之发展

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 尊重历史的原貌, 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另一方面, 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量等因素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境污染, 及此造成的对整个环境的破坏[4]。根据旅游业资源状况和旅游业的开发水平,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旅游资源, 应制定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正确处理保护、管理和开发的关系, 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 最终达到生态平衡, 做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

摘要: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富有特色、新兴的旅游业态, 深受游客喜爱。石塘古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人文景观, 但古镇旅游发展尚处探索阶段。本文剖析目前旅游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明确了科学规划、大胆创新, 放大特色、做强品牌的突破路径, 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提出立足石头、海洋、阳光等特色要素, 创新旅游产品设计, 优化旅游产品开发等对策思路。

关键词:石塘古镇,旅游开发,突破路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0 (1) .

[2]黄淑梅.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7) .

[3]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4]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4) .

上一篇:电子杂志制作软件下一篇:二元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