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2024-05-06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精选十篇)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篇1

对高职院校而言, 高职三年级是高职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也是高职学生最后的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阶段, 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效, 一直是其关注的重点。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其发展实际, 进一步转变其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加强高职三年级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力度, 不断提升其美誉度和影响力, 实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管理。

1高职院校毕业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

目前, 从总体来看, 高职院校在毕业生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日常生活行为失范与一、二年级学生相比, 高职毕业生的课业压力较小, 其自由时间相对较多。高职毕业生可以根据其时间安排规划各项活动, 他们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在学习上, 因此其精神状态较为放松。在此阶段, 很多毕业生为寻求新刺激, 选择在宿舍打牌、打麻将、玩游戏等, 甚至无视宿舍管理规定顶撞宿舍管理人员或老师, 严重违反了学校的日常管理秩序, 性质较为恶劣。此外, 还有一些高职毕业生自视甚高, 自命“老大”, 随意欺负低年级学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和管理员之间矛盾激化, 不利于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发展。

1.2学习动力不足高职毕业生处于职业学习的最后阶段, 大学生涯接近尾声, 难免会出现焦虑、彷徨、恐慌等情况。在这一时期, 毕业生的学习任务少, 而且较为轻松, 他们不用出早操和上晚自习。因此, 课堂出勤率大大降低, 严重影响了任课教师的授课情绪和最终授课质量。此外, 随着外部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高职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其功利心越来越强。他们将学习和考试视作一种功利化手段, 违背了考试和学习的初衷。另外, 很多高职毕业生将其精力用于其它事情上, 如拉关系、谈恋爱、娱乐等, 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成绩不理想。

1.3心理压力较大高职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里属于学历低的群体, 求职时学历低, 而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提高用人要求, 所以在求职时具备很小在求职时竞争力[1]。作为身负学校和家长期望的高职毕业生, 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走向社会, 已成了他们焦虑的源泉。另外, 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不知何去何从, 一旦在实习和就业等方面遭遇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 直接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1.4诚信缺失随着高职院校扩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大, 其总体就业质量不高。面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些高职毕业生选择伪造专业学历和考级证书, 以增加其就业优势, 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另外, 还有一些家庭困难学生毕业后拒不偿还助学贷款, 给银行和学校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 毕业生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仅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还进一步加深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原因分析

2.1社会因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 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 最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影响, 使其学习动力不足, 考试功利化, 使其惟我独尊、肆意妄为。另外, 社会环境中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诚信危机”也对高职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他们诚信缺失严重。

2.2学校因素当前, 一些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管理不到位, 实行放任式管理, 导致毕业生管理无序化。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 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前紧后松问题, 即将多数课程学习任务安排在一、二年级, 而三年级的课程较少。同时, 任课教师在进行成绩考核上也放松了对三年学生的管理和要求, 其考试难度偏低。另外,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也会出于毕业特殊考虑, 放松对毕业生的管理和约束。此外, 高职三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顶岗实习, 剩余的在校生人心惶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和主体意识都不够强, 管理放松就会使毕业生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2.3个人因素高职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群体, 其管理形势复杂, 管理难度较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毕业生的总体水平代表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发展;二是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其就业压力较一、二年纪更大;三是高职毕业生的情绪和心态不太稳定, 其管理难度更大。高职毕业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各方面尚未完全成熟,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其择业观念不科学。

3对策与思考

3.1加强管理力度, 多管齐下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其管理力度, 改善内部管理环境, 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毕业生管理, 确保学生顺利毕业。高职院校应该统一思想, 多管齐下, 将划分责任范围, 将毕业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人, 提升管理效率。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应该联合起来, 共同进行毕业生管理, 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案和计划,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立足于本职工作, 稳定学生毕业情绪, 为其提供优质的相关服务。

3.2改变教学计划, 把毕业班课堂放置于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做出适当修改, 使其趋于合理完善。学校可以把大学一、二、年级用于理论教学, 三年级全部用于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课堂。学校可以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 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与合作, 增进双方了解, 并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 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多渠道解压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其自身优势, 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教育和疏导的方法消除其心理顾虑, 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2]。高职院校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组成心理辅导小组, 针对毕业生在毕业和择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 积极为其排忧解难, 并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另外, 学校还应该积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 为毕业生的心理咨询提供便利条件, 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同时, 学校还要积极拓宽心理咨询辅导渠道, 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引导和鼓励其加强自我调适和管理, 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 以健康向上的面对未来的就业和生活。

摘要:高职毕业生的培养和管理是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当前高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问题,根源,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明霞, 蔡厚平.告知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J].南京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5 (4) .

[2]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8) .

[3]鲁曼.如何将自我管理意识融入到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教育中[J].才智, 2014 (18) .

直面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 篇2

【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主要为一种就业型实习,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稳定性差,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想说爱你不容易”等问题,加大宣传和对学生的 教育 力度,建立健全相关 法律 法规,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完善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等才能解决并做好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现象 思考

根据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 发展 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 企业 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的规定,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的高等实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和综合运用,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根据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可将顶岗实习分为就业型和实习型两种,校企双方所承担的管理责任也有所不同。

就业型顶岗实习。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均招收就业型顶岗实习学生,这类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后,由企业直接招聘上班。对于企业来讲,虽然学生还要经过试用期或培训期,但学生已经在为企业劳动,事实上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职工,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对于学校来讲,学生虽然已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学生并未真正毕业,也未颁发毕业证,因此仍是学校的学生。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是企业职工,又是学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因为企业在实习前已经办理招工手续,学生已成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学生也按照企业的分工和要求顶岗劳动,所以,在对学生管理上,企业负有直接责任,学校负有间接责任。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虽然还具有在校生的身份,但学生的全日生活全在企业,已完全融人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去,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理所应当负有主要责任。而学校只是负次要责任,积极协助和配合企业的管理,另外,学校也负有跟踪调查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责任,负有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配合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责任。

实习型顶岗实习。目前有少数用人单位招收实习型顶岗实习学生,这类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企业并没有确定安排就业,只是考虑安排顶岗实习,至于说学生顶岗实习期满后是否留用,将视具体的情况,一般情况是企业只留用极少部分优秀的学生。学生在这个时期只具有在校生一种身份。虽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企业,也必须要遵守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但由于学生毕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职工,企业对学生的约束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只在实习生产过程中及在安全生产方面对学生负有管理责任,而对学生的其他一切管理均由校方负责。这是因为学生还不是企业职工,还只是一种学生身份,平时的管理当然要靠校方直接参与甚至主导。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按照与学校事先协商的要求安排好顶岗实习,而对学校来讲,主要是配合好企业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型顶岗实习一般均是由学校联系的,与企业均有实习协议,其实质是职业院校多年以来驾轻就熟的生产实习,而就业型顶岗实习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从政府、学校、企业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以下主要讨论就业型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2.1管理难度大

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由学院统一推荐的即推荐就业,另一种是学生自己联系即自主择业。

对自主择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对对方均不了解,用人单位和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一般学生也不反馈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基本上无从管理或者说是失去了管理,而一旦学生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期间或因某些原因离开了用人单位后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其身份仍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将难辞其究。

对学校集中推荐进行顶岗实习的,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对对方均有一定的了解和交往,而且一般均要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职责。但由于学生实习岗位远离学校,实习时间长、人员分散,而且实习企业的基地多、面积大、岗位种类多,有些实习岗位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学校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往往难度较大。学校受人员数量和资金制约,管理教师往往只能起到巡视、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弱化,学生在生活、学习、与企业的关系、面临的种种困难无法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2.2稳定性差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后,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坚持到实习期满就离开用人单位而不知去向,据调查发现,这类学生为数不少。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用工是有计划的,而且从招聘到培训,用人单位均要产生成本,学生一旦辞工,用人单位必将产生 经济 损失,也必将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在学生离校至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之前,理论教学、主要的校内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均已完成,学生离开用人单位后一般不愿意再回到学校,而是另谋出路,有的甚至上当受骗参加传销等。而同样,一旦学生在此期间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其身份仍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将难辞其究。学校在此问题上忧心仲仲,如履薄冰,有苦难言。

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稳定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高职学生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必须到第一线工作和锻炼,但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待遇,对第一线的工作估计不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工作不到一天就要求辞工或逃离用人单位。其次,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给学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较差,甚至利用学生的实习期工资待遇(包括加班工资)低的特点“盘剥”学生,学生在无法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自动辞职。第三,由于学校在管理上难以到位,一些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及种种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引发辞职。

2.3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跟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甚至不愿意签订教育部统一印制的一式三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而往往只是给学校发“接收函”,如果学校或学生不同意就不接收毕业生。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特别是学生在维护学生的权益上都处于弱势地位。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一旦出现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权益受损,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而不负责任,司法系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调查 职业规划

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扩张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高职学生以来,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他们的去向如何,是否能够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学校迫切想知道答案。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外语系在广安职业技术科研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于2009年6月对部分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述

本次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随即抽选,主要涉及我院4个系的500多位毕业生。共发550份调查问卷,约占毕业生总数的40%。调查的覆盖面大,能很真实反应毕业生就业状况。选取调查对象时还注意了专业的区别,对毕业生人数不够多但很有代表性的专业,发放调查问卷的份数相对较多,这也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覆盖较多专业。我院师范教育是强项,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不是均等的,男生占40%,女生占60%。调查中的学生主要来自四川各个县市,占总人数的95%,外省学生仅占5%。调查的结果经过研究小组的分析,筛选出不规范的问卷,实际纳入统计的问卷有53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战线比较长。到2009年6月为止,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约占31%,在实习或试用的占39,还有30%选择待业或准备各种就业考试。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工作基本满意;试用或实习的学生对工作充满期待,但是部分学生持悲观情绪。比如,对将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就业前景也不看好;待业学生主则想为将来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有的选择考公务员,有的选择为各地市的教师招考复习备战,还有的为创业做准备。

总的来说,毕业生对就业有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也有相当的了解,说明我院长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非常有效。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实用的就业技巧,这些都对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学校、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制定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的措施。

2.专业对口的观念正在改变。以往学生就业时,都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就业面越来越广泛,这种专业对口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了。如果固守陈旧观念,只能眼看着就业机会从身边溜走。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针对专业对口这个焦点问题专门设置了题目“你认为就业一定要和所学专业对口吗?为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7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剩下25%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对原因的回答上,有的认为专业具有滞后性,3年前的热门专业现在可能不再热门,因而必须改变观念,在专业之外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有条件和机会的话,最好再学一门技术或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有的认为,现在很多岗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要求并不是太高,所学知识可能根本用不上,不能为了固守专业而失去就业机会;还有的学生坦诚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并不好,对口和不对口没有太大差别。

3.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学校招生就业处的通知,只有17%的学生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比如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主动联系工作。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是等着学院每年一度的招聘会或是用人单位主动到学校招人。这说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对学校的依赖相当严重。学校每年举行招聘会,联系各个公司、单位来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及时在网上发布最新的用人信息,这本是为学生就业做的一件好事。但却让许多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心理,以为学校会不断提供就业信息。事实上,仅凭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还远远不够,学生应该利用社会、家庭、朋友等渠道主动获得就业信息。工作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找出来的、跑出来的。這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学生对就业紧迫性和主动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得就业信息,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

4.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就业时必备的理念。调查中问道“在就业之前你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吗?”,79%的学生回答“没有”,21%的学生回答“有”。说明学校在树立学生职业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应该在入学时就开始接受职业意识方面的教育,而不是等到毕业时才考虑性格爱好、就业偏好、生涯设计等问题。在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早日接触社会。只有对社会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在就业时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5.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在调查中,只有14%的学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发展,并制定了事业规划。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更谈不上做近期和远期的职业规划。还有学生认为,就业就是找份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没有考虑性格特征和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自己价值等职业规划的问题。可见,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还不成熟。这是以后应补充的重要方面。

调查中还发现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对就业大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鉴于上述种种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继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合,探索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受益。对学生而言,首先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此外,政府应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给予学生政策优惠。总之,大学生就业不是哪一个机构的问题,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学校、社会和大学生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晋.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职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 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近年来, 许多地方高级技工奇缺, 与此同时许多高职毕业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人才过剩“就业难”, 一边是单位“招工难”, 两难并存, 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则显得尤其迫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职毕业就业难的原因, 经过分析调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是在之前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设置的, 而在经历了经济调整之后, 许多相应的专业岗位已经严重萎缩, 学校又没有灵活的及时调整招生人数, 造成大量的毕业生无就业岗位, 同时一些新兴起的行业, 如模具、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 本身需要大量人才, 而由于学校没有及时调整专业, 使得这些行业人才匮乏, 结果造成一方招工难, 另一方就业难

2. 办学思路不明确

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但是近年来, 许多学校不顾自己的办学实力, 盲目跟风开办一些热门的专业, 师资力量跟不上, 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又没做及时调整, 毕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差, 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

3. 双师教师匮乏, 实习实训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任教的, 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实践技能欠缺, 虽然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设置具有相应实践能力的要求, 各院校也都对教师的专业实践提出明确要求, 但由于国家没有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设定相应的政策制度限制, 真正能够到一线通过实际锻炼使得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 “双师型”教师缺乏;另外许多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有限, 实训设备不足,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两方面导致学生理论学习偏多, 实践环节严重不足,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不足, 致使高职学生毕业时虽然获得了毕业证, 但由于实践技能不过关而难以就业。

4.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

目前许多院校领导只重视招生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 不少院校至今未成立就业指导机构或者有名无实, 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严重不足, 不能全程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个别院校至今未设置就业指导课程, 或者只安排短短几周的授课时间, 也仅针对毕业生。其次, 目前学校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职业中介和用人单位建立信息共享的供需联动机制, 就业信息不畅, 使毕业生就业受限。

5. 高职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

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 许多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对工作地点、报酬、以及工作稳定与否等实际问题考虑过多, 对事业发展的考量较少;对自身条件认识不足, 就业期望值过高, 艰苦的基础性工作不想做, 专业技术性工作又做不好, 缺少敢闯敢干、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和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 这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往往刚就业便失业。

6. 人才市场不完善

目前, 我国的人才市场不够完善, 许多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不管什么岗位, 本来高职生可以胜任的岗位, 却非要招聘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有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则不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考虑, 在招录人才时常临时性聘用离退休的技术人员, 或者直接雇用一些廉价的农民工, 使得高职毕业生遭受冷落而影响就业。

二、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办法

1.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环境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大多集中在城市, 而基层和偏远地区却是人才稀缺, 这就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环境工作。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经验, 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 准确判断就业形势, 让毕业生积极投入到更广阔的艰苦环境中锤炼自己, 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

2.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此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推进教学改革, 将培养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为此要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流动趋势, 及时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其次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部门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企业之间信息不畅, 无法更快更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不能做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层次的就业服务, 造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无门, 严重挫伤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热情。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检查和督促, 强调“一把手负责制”, 创建学校、企业人才联动机制, 让毕业生在第一时间获得就业信息, 促进学生更快更早就业。与此同时, 作为政府部门还应为聘用高职毕业生的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提高优惠政策, 鼓励他们积极聘用高职毕业生。对跨地区聘用的高职毕业生, 政府部门应按照有关人才政策, 取消户籍限制, 鼓励高职毕业生异地就业。

4. 毕业生自己尚需努力

高职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从业目标, 降低就业期望, 做好艰苦工作的准备。同时, 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大学期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 只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外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要更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 提高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使自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定会在复杂的劳动力市场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属于自己的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放缓,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只有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共同努力, 协调一致, 才能真正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姚涛;张玉欣;赵君利;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2010年07期

[2]王海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圈;2007年04期

[3]方丙丽;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7年04期

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思考及对策 篇5

(要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诚信就业 探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trategy on Integrity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ZHUANG Qiang, XIE Zonglie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43)

Abstract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lemnity and the normative of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Plan , fully respect the wishes of students and employers,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Employer and school , the papers analyze and propose som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redi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hich appeared in Employment Process.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integrity employment;exploration;strategy

为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机制,积极探索、有效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发展机制。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促进高职院校诚信就业谈一些看法。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书写就业推荐书,准备就业推荐材料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目前,许多知名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想聘用到最优秀的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推荐书上下功夫,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成绩差的不把成绩附上,夸大其辞地介绍自己。更有甚者,在推荐材料上把本来没有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克隆”出来。结果,协议书签订后用人单位一调查,很多不实的东西就暴露了出来,协议也自然遭到解除。

1.2 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几家用人单位都有意向接收他,但最先同意接收并要求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并不一定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单位,于是该生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他在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同时,心里就已经有了违约的打算,如果另一个单位比这个好,只要对方答应接收,就毁掉已签的约定。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脚踏几条船,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随时都作着违约的打算。由于存在这样的想法,有的学生在签订协议不到一个星期就要毁约,致使有的条件不算差的用人单位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错过了招聘的好时机,又浪费了单位的招聘指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过早,有的用人单位面试后迟迟不定,有的用人单位与原来承诺不符,有的政府部门在审查时表现出官僚作风等等外部因素导致了毕业生违约。而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正确理解签订协议的意义,没有明确自己签订就业协议书所应承担的责任。

1.3 面试时的诚信问题

近几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宣传过多,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由于存在这种过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学生在没有用人单位来招聘时心理特别紧张,而有招聘单位来面试时心理则更为紧张。虽然对于某些学校、某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并不困难,但这些学生也惟恐错过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哪怕是不太理想的单位或是后面还有用人单位来招聘。由于存在这种心理,学生在面试时为了不会错失时机,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会违心地作答。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知名企业把综合能力及诚信作为录取毕业生的重要条件,如学生在面试时不作如实回答,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招聘人员很容易便会怀疑对方的诚信程度,其后果可想而知。

1.4 在就业“双向选择”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在理解“双向选择”时有意出现偏差,玩文字游戏。如:有的学生在毁约时会说现在是“双向选择”,虽然和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现在他又不想选择那个单位了。有的学生则是 “随大流”,看同学签约他也签约,同学毁约他也毁约。像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们知道“双向选择”是指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前,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但一旦签订了协议,就是指双方相互选择有了定论。对于玩文字擦边球的学生,其诚信也会遭到质疑。

1.5 助学贷款学生出现的诚信问题

党和国家为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系列政策,用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有些助学贷款学生没有履行签合同时的承诺,而是错误地认为不还贷也没什么问题,他们以为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还对方也不会对我怎么样。有的学生则因为工作忙而忘记了还贷时间,没有按时还款,结果遭到银行罚款,有的甚至上了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和报纸,在信贷方面他们出现了信用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违约率的上升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努力寻找对策,通过自己有效的工作,使每一个毕业生把“诚”与“信”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美德。

2.1 加强就业指导中的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在学生中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是使高等教育更好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面对近年来大学生违约率的上升,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解释“双向选择”。要让学生理解,国家计划分配机制转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双向选择”的机制,并非是无原则的挑选。“双向选择”是在签订就业协议前的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旦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协议双方当事人就享有各自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

(2)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或自荐信。推荐书是政府就业主管部门或学校为了更好地使毕业生寻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而发给毕业生的就业“介绍信”,毕业生应当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中的各项内容。在指导毕业生填写推荐书时要耐心对学生解释清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好自荐信,并让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如何看待毕业生的推荐书和自荐信。

(3)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法律的教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后,必须签订《全国普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在就业指导中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书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它是双方承诺的书面形式民事合同。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制教育时要让毕业生清楚了解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三个方面问题:

①《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行为,学校只是见证方。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他可以自由地选择用人单位,到工作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己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去工作,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优秀的毕业生,为单位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发展。

②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双方的意思表达一致,才能签订协议书,任何一方都不得强加条件,否则《协议》不得签订。

③《协议》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当事人设定的各自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协议》的格式文本中应包含以下条款:岗位、工资报酬、劳动待遇、试用期、就业协议终止的条件、违反就业协议的责任等内容。凭此协议,毕业生享有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权利,而用人单位则享有对毕业生的人事管理权。

(4)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让毕业生明白目前的就业困难是地区性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因此,要指导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艰苦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报效祖国。

(5)对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贷款毕业生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就必须履行合同的条款,双方当事人享有各自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目前银行建立了信用体系,而且实现全国联网。只要有违约的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查到该生的信用问题,这也意味着该生已进入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将来贷款购房、购车以及凡涉及贷款的都会被拒绝,它将影响该生的一生。

2.2 加强就业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在增强就业指导及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就业规范化管理。如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就业推荐表的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资料的认证管理、用人单位信息公布制度及信息管理、暂缓就业学生的管理、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的管理等等。只有就业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才能使就业工作达到一种“制度育人”的效果,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促进学生诚信就业,把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2.3 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沟通

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学生诚信就业,并非学校关起门来就能做好。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只有与政府的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互通信息,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了解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及减少毕业生出现就业诚信问题的方法。

2.4 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减少就业压力

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毕业生寻找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各人才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就业信息网,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些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这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各大学、各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们的就业越来越难,而这些学生能否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为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分析一下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就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压力大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突破250万大关,并且还将继续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是我国现阶段并没有过多的岗位来满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样以来,毕业生的人数和就业岗位就出现了矛盾,这在很大程度就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工资水平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比较喜欢事业单位的,但是就算进了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也不是很高,大约在1600到2000左右,另外事业单位的学历门槛比较高,一般的学生根本进不去,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们还是选择去一些企业上班。就算去企业上班也是选择的一些小型的私人企业,这些企业效益比较差,根本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基本平均工资在1800左右,这个水平代表了大多数的二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只是个例。

3.跳槽现象多

为了了解跳槽这一现象,笔者专门对我们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这40个人中只有7名毕业生没有换过工作,有13名毕业生换过两次工作,剩下的毕业生都是换过两次以上的,更有甚至,在一年内换了四次工作。频繁的跳槽可能能积累一些表面的工作经验,但是也会使用人单位产生怀疑。所以,毕业生在跳槽时要综合考虑一下,看看到底是否需要频繁的换工作。

4.集中大城市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选择在一线或者二线城市就业,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一个相对繁华的城市落脚,对于回家乡,一些毕业生是根本不考虑的。大城市的就业环境好、就业机会多,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就业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1.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就业率的高低,所以各个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学的投入。笔者认为教学投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的投入。二是硬件设备的投入。高职院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买硬件设备,但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讲,资金却是阻碍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资,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

2.校企合作,拓宽就业途径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还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可谓是两全其美的。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和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接纳人才。为了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

首先,引企入校。高职院校应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去寻找发展目标一致的企业,双方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在进行合作。当合作达成后,学校可以再聘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授课,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原来的高职院校在制定学生发展目标时可能很迷茫,但是合作之后,发展目标就能很快确定了,只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学校和企业还是应该共同制定,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既懂知识又懂技术的专业型人才。

3.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现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能力还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在高职院校中,必设的一门课程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上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创业,还有我们的教师还应对自主创业的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们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前提下,改变就业观点,进行自主创业。

4.回乡就业,分流就业人群

很多毕业生都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其实大城市的压力大,不一定就比家乡的小县城好,所以在平时的授课时,我们的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们回乡就业,如果学生们的技术过硬,不仅能找到一份还工作还能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另外,当地政府也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这样不仅能分流毕业的人群,还能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回乡就业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富恩强.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沈晶晶.新形势下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39期.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篇7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质量

本次调查对象为汕尾职院、清远职院、河源职院、揭阳职院等六所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2009届部分毕业生, 时间为2009年8月到10月, 共有21个专业, 其中非师类专业有:电脑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14个 (共有618人) ;师范类专业有:美术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等7个 (共有683人) 。其中五年制有280人, 三年制有1021人;男生有500人, 占38.5%, 女生有801人, 占61.5%。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涵盖广东省21个地级市, 其中城镇生源占42.1%, 农村生源占57.9%。此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问卷调查共发出1301份, 有效收回问卷1233份, 收回率为94.80%。

一、调查结果

1. 毕业生整体质量水平较高

1233名毕业生, 在调查中被用人单位认为整体质量水平高的有340名, 占毕业生总数27.57%, 被用人单位认为整体质量水平较高的有779名, 占毕业生总数63.18%, 被用人单位认为整体质量水平一般的有114名, 占毕业生总数9.25%,

2. 毕业生工作称职占86.78%

1233名毕业生, 在调查中被用人单位认为称职的有1070名, 占毕业生总数86.78%, 被用人单位认为基本称职的有160名, 占毕业生总数12.98%, 被用人单位认为不称职的有3名, 占毕业生总数0.24%。

3. 毕业生单项综合素质较好

二、原因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此, 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对发展形势, 就广东而言, 现已兴有高职院校近70所。这无疑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是, 回眸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 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状况令人堪忧。用人单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所作出的各种评价,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1.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 基础较差。地方高职专科院校所招收学生是当年参加高考第三批B线的毕业生, 大多数学生分数线在350至450之间, 相对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要差得多, 同时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能力相对也较差。

(2) 不主动、怕吃苦。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平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表现可以看出, 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不够主动、怕吃苦。主要表现在:一是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主动去思考或请教他人。二是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就退缩, 缺乏钻研精神。比如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 有的学生就不愿独立完成, 经常抄袭他人作业。三是不愿早起来读书。四是对较差的工作环境产生对抗心理, 追求舒适工作环境。据了解, 有的学生长这么大, 就从来没有做过一次饭或洗过一次衣服。

(3) 缺乏创新能力。在已收回1233份问卷中, 自己认为创新能力好的有189名, 占毕业生总数15.33%。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不够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正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不高的原因所在。

(4) 专业业务知识水平不高。在已收回1233份问卷中, 自己认为专业业务知识高的有630名, 占毕业生总数51.09%。这就说明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业务知识学得不够扎实、不够牢固。

2. 学校原因

(1)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学校现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师范类专业相对饱和, 且缺乏新开专业;非师范类专业设置, 不能只盯住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应该拓宽市场需求面, 面向珠三角地区和偏远山区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而不能一相情愿地“闭门造车”, 这样毕业生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产品”滞销也是意料中的事。搞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也没有企业参与, 教育“产品”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2)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学校现有的培养模式, 还停留在传统的普通师范院校的层面上,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实习、进度安排, 都是按部就班, 没有针对性, 没有突出职业技术院校特色。重理论、轻实践, 重书本、轻技能, 重课堂、轻市场的传统教学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缺乏高职院校“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渗透, 致使毕业生基本功训练不足, 实操技能不强, 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市场联系太少,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产品底气不足, 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 办学自主权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有如下七个自主权:一是根据社会需求, 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 制定招生方案, 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二是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三是根据教学需要, 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四是根据自身条件, 自主开展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五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自主开展与境外高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六是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 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 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七是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办学自主权上受制于很多因素, 或财产的管理和使用上得不到保障, 或管理体制上没法理顺, 或机构设置上没办法按学校需要设立, 或干部任免、人事调配上不能按规定办理, 影响了这些院校的正常发展。

(4) 师资水平不高, 数量不足。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教师的工资收入相对偏低, 待遇较差, 而地方高职院校又多是从原有的中等师范或中专学校升格兴办的, 原有的中等学校的教师自然成为师资的主体。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地方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相对偏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难以给高职院校配足人员编制, 影响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 造成了师资质量不高, 数量不足。

(5) 实训基地不足。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一种需要高投入的教育类型。因为一个人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训练。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践训练条件, 必须配有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由于办学经费缺乏, 这些院校的实训基地普遍不足, 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6)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不仅影响高校的发展进程和办学质量, 还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均较难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缺乏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

3. 社会原因

(1) 当地政府不重视, 投入严重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落后, 教育的发展就更为滞后。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 多为“吃饭财政”, 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 单就教育而言, 基础教育就已经给政府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还有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 政府的主要精力和财力仅以上问题都难以应付, 根本无力承担高职教育的巨大投入。有的地方政府就只能解决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人员工资, 而基建及设备等投入只能靠学校收取的学费来维持, 严重制约这些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

(2) 供大于求, 就业岗位增幅有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使毕业生的总量不断增加, 而就业总需求则增长缓慢或与往年持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减员增效, 下岗分流”, 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也实行“精简分流, 精兵简政”, 接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这就使得专科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缩减,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 社会认可度不高。由于这类学生考入学校分数并不高, 所以有些用人单位对这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偏激, 社会的影响力不大。

(4) “用人高消费”。社会上, 用人单位在使用人才方面存在“用人高消费”现象。实践证明:适合的人才才是最主要的。但是, 在现实生活当中“用人高消费”使得专科毕业生无法与本科生、研究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明明要专科生的企业单位或公司却改成要本科生、研究生。

三、做好就业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1. 找准定位, 统筹好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之所以没能跟上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办学定位虽找准了, 但在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上发生错位, 偏离了方向, 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找准定位, 统筹好自身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找准办学定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办学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首要的, 要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战略定位, 统筹好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办学定位确定之后, 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就必须跟着确定。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来确定近期、中期及长远的发展目标, 然后根据发展目标来确定方向, 使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协调统一。

2. 把握规律, 统筹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好人才, 不把握好和科学运用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很难成功的。当然, 还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反馈机制。所以说, 统筹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培养出好人才的重要环节。

(1) 以规模促效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 没有规模就不可能有效益, 规模太小也不可能有高的效益, 如果办学规模太小, 办学成本就提高, 就可能失去生存的基础, 办学质量也自然得不到保障。当然, 盲目扩大规模也将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滑坡, 从而导致效益的负效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由于地方财力不足, 靠政府本身的财力来扩大规模是不现实的, 只能借助社会资源, 加上对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扩大规模, 以规模来促效益, 又以效益来促使规模进一步扩大, 实现规模与效益的良性循环。比如广东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就是采用这一途径实现有效发展的。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规模的扩大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要与办学需要和条件相吻合, 既要考虑必要性, 又要考虑可行性, 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和学校现有资源的效益, 又不会降低办学质量, 这样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2) 提高质量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力保障。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的价值, 效益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没有效益, 学校难以生存, 没有质量, 效益也会失去基础。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来说, 没有质量就没有好的就业, 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不可能有生源, 没有生源的学校就不可能办下去, 办学效益也就无从谈起。质量提高了, 就业率就高了, 社会认可度也就高了, 生源自然就充足了, 其质量也就高了,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说, 提高质量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保障。

(3) 调整结构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渠道。提高质量除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之外, 调整结构就是重要的渠道了。调整结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重点放在应用性和基础性专业, 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情况来合理调整专业, 又使其符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及未来可能达到的条件, 从而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对层次结构进行调整。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中专层次的人才仍然是这些地区企业的重要需求对象, 所以, 可以让这一层次的办学规模适度扩大, 同时力争办一些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对类型结构进行调整。短期培训、自学考试、合作办学等一系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要统筹协调发展, 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类型和结构更加协调。

3. 打牢专业基础, 提高就业能力, 增强综合实力

我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参考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要求,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突出特色, 强调职业技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创造条件,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的培训考试, 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的水平等级测试, 提高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加大师范类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毕业教育实习的次数和时间, 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找差距、强技能、补不足。强化师范类学生的“三笔一话”基本功训练 (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 , 严格标准, 常抓不懈, 力求每位师范类毕业生做到能讲一口流利规范、生动准确的普通话;能写一笔工整秀丽、规范成体的粉笔字;能写一手格式规范、文从字顺的各类文章。加强师范类学生中小学教材教法和电子教学课件制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 积累教学经验, 增强师范生就业应聘的竞争实力。举办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的教育专题报告会, 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敬业意识。针对非师范类的电子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秘、旅游等专业的学生,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操技能的训练, 建立校企结合、互惠互利的实习实训基地, 组织学生参加电工证、程序员、内审员、市场营销员、秘书证、旅游证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和认证, 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英雄有用武之地。

4.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 提高竞争力, 实现全程化指导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和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 着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1) 构建了“三级立体式”的职业规划辅导模式。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更科学地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该院已构建了“三级立体”的职业规划辅导模式, 以校外专家、网络专家、校内专家构成三级, 以这三级专家系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全方位、全程化、立体式的辅导。A.校外专家:如该院在2007年曾邀请了广东劳动学会副秘书长卓鸥教授, 原华中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原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书记院长现任我院顾问张碧辉教授, 台湾地区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吴建宏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的蔡圣刚博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黄英老师等资深专家进校讲座。B.网络专家:利用现代的手段, 借助网络信息平台,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辅导, 如该院要求学生定期浏览大学生就业在线网、飞途网和已购买卫星专网、就业指导测评网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C.校内专家:如该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及各二级学院 (系) 负责就业的领导、辅导员、专业负责人、班主任共同组成的校内专家组,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详细、周密、及时的辅导。

(2) 通过职业规划比赛, 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活动,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组织宣传与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提高大赛的活动质量, 学院还邀请了多名专家学者到学院举行讲座, 通过专家们对现在市场的分析和人才的需求, 提高选手对职业规划的认识, 提高作品的质量。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引导、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整个赛程历时10个月, 共有6000名学生报名参赛, 完成作品5302份, 成功向主办单位网上上传作品946份 (在全省多所本专科参赛队伍中排第五位) 。在省总决赛中, 来自全省众多所院校的参赛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信息科技学院润廷同学总评成绩排名第三, 获高职高专组“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应用外国语系李铀同学也获“优胜奖”;原招生就业办主任周琳荣获大赛宣传、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奖”, 张万英、马尚玲、张远军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学院在比赛的各项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 被授予“最佳组织奖”。

实践证明,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是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它对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增强自身职业能力, 提高求职、就业的成功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以服务地方为导向, 立足本地区, 面向基层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认真贯彻《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 勇于探索山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新路子, 努力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立足河源充分就业。2004年到2007年, 共有毕业生3410人, 在河源就业占70%, 这为河源社会经济发展、为山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1) 依托河源支柱产业, 打造品牌专业促就业。学院以“围绕市场办专业, 办好专业促就业”的理念, 围绕河源市政府重点培育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矿业等七大行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打造以旅游为龙头服务业的要求, 所开设的30个专业都与河源的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 与区域经济的特色密切相关, 体现出为河源经济服务的特点。如根据亚洲最大的模具生产企业龙记集团落户河源、河源市被确定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实际, 他们相应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通讯、旅游管理等专业。经过他们精心培育, 学院文秘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已被确定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由于品牌效应, 这些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河源的企事业单位“盯上”了, 呈现出求大于供的就业旺盛局面。

(2) 深度融入河源企业, 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近年来, 学院先后与河源一百多家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与河源79家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基地,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课堂搬进企业, 让学生边学边干, 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为减少实习到就业的中间环节, 他们采取实习就是试用期、实习结束即就业的办法, 使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开通就业的快车道。

(3) 利用河源资源, 拓展区域就业市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学院立足河源、面向基层、瞄准当地、辐射周边, 充分利用河源及周边区域资源优势建基地、拓市场,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是积极参加河源大型经贸活动, 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充分利用河源行业协会、学院校友会, 帮扶毕业生就业;三是政校联动, 推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史国栋.质量与效益:新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主题[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丽.科学发展观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7) .

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篇8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 克服弱点因素, 利用机会因素, 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 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 加以组合, 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 (1)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 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 因此, 要抓住这一机遇,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2) 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 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 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 要在职场中获胜, 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 (3) 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 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 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 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 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 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 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那么, 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 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 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 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1)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 因此,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 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 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 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 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 (3) 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 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 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 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 (1)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 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 因此,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 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 (2) 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 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 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 (3) 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一时无法改变, 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 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 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 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 寻求突破, 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 (1) 打造学校品牌, 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 能为毕业生“镀金”。 (2) 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 与2008年相比, 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 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 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 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 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 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 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 (3) 利用各种人脉关系, 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 拓宽就业渠道, 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 维护人脉’。”有人说, 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 就能使人左右逢源, 事半功倍, 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 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 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 因此, 必须审时度势, 适时调整策略, 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 (.9) .

[2]蒋建华, 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 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刍议 篇9

由于目前社会劳动力的过快增长,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关系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供不应求变为就业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就业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不包分配、学生自主择业。因此,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指出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之一, 就是“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下, 如何认识就业难的原因, 开展就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已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对此我们谈点认识, 以期抛砖引玉。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原因

首先, 社会当前存在着突出的就业压力。目前, 社会上劳动人口增长过快, 相对于经济和吸收就业手段说来严重过剩。据劳动部门预计, 今后10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此外, 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要向城市转移, 而城镇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者又近9000万人, 下岗职工失业突出, 每年有数百万职工下岗。其次,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毕业生就业率下降。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 高校扩招会虽然延续至2010年已告一段落, 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持续增大。其直接后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 201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 创历史新高, 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至15%, 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一度不足三成, 不少人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再次, 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理解和要求的偏差。目前, 社会用人单位往往过于考虑所招聘的人才能否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 在招聘考核人才时, 既注重人才的知识素质、工作能力, 又注重大学生的文凭程度, 对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往往抢着要, 而对没有什么名气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则兴趣不大。最后, 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尚不配套, 供需信息还不畅, 不正之风干扰仍较为严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受着人事、劳动、户籍等制度的制约, 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制约了毕业生主动选择就业地、就业单位的自由;供需信息服务还较为落后, 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供需信息网络;在“双向选择”中, 还存在着“人情”、“关系”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未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1.2 学校原因

首先, 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往往不能顾全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国家利益的需要, 表现在一些专业符合社会国家利益的需要, 但需求量很少, 而个别专业又非常抢手, 供不应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与社会, 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 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在专业设置上, 缺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总是跟着市场走, 缺乏超前思考和详细的论证, 盲目上所谓热门专业, 致使某些专业泛滥, 形成供过于求。再次, 目前学校尚未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应用型乃至创业型人才。其一, 受学校教育机制的制约, 大学生进入学校后, 很难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专业的再选择或进行多专业的学习;其二, 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步伐跟不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 世界教育已向创业教育的方向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 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再次,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 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实践能力上并不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强, 甚至由于强调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培养, 而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加上生源素质本来就较差, 导致一些毕业生存在心理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吃苦精神不够等问题, 丧失了高职院校学生应有的良好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困难。最后, 不重视就业教育, 不注重教给学生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提供咨询和指导, 使之缺乏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技巧。

1.3 学生原因

首先, 受不正确的就业观的影响。目前, 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不良影响, 学生在就业观上出现偏差, 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在择业时, 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 注重现实利益, 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 置国家的需要与事业于不顾。这种脱离实际, 期望值过高的就业观, 势必使一部分毕业生“高不成, 低不就”, 影响其顺利就业。其次, 受不正确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 从众心理, 不从自身的能力、特点出发, 而是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其二, 依赖心理, 在择业时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 甚至依赖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其三, 挫折心理, 由于对社会认知少而肤浅, 在求职时一遇到挫折就感到脸上无光, 甚至心灰意冷, 自暴自弃。其四, 犹豫心理, 在面对两种或更多的就业机会时, 陷入犹豫不决的心理冲突中, 举棋不定。其五, 怯懦心理, 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时不注重人际交往, 存在公关、竞争意识和能力薄弱, 在就业市场中畏畏缩缩, 不敢也不会推销自己。其他还有焦虑、自负、自卑、保守等不良心理, 不一一而论。再次, 缺乏独立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 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最后, 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求职过程需要学生从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 综合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就业信息、求职技巧, 才能把握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往往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就业教育, 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

这些问题的存在, 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 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2.1 提高社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首先, 社会要确立合理经济发展战略, 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推进技术进步和兼顾扩大就业的战略, 在保证技术进步条件下尽可能扩大吸纳劳动就业能力, 这应是总体战略的基本立足点。此外, 要深化企业改革, 实施再就业工程。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职工下岗和失业问题比较突出问题, 需下大力量整顿。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二是实施再就业工程, 三是建立可靠的失业保障。其次,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 加大改革力度, 逐步实现招生—培养—就业改革的协调配套。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 在政策制定时注意积极吸引和接收高校毕业生。政府要为学校的分配、用人单位的选拔人才创造一切条件, 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杜绝“人情”、“关系”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 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此外, 社会要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 建立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之间有效的供需信息网络, 使各方及时了解有关信息, 保证需求者平等享用。

2.2 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 针对目前存在的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实际情况, 既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晴雨表”作用, 又要结合社会的发展, 对社会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位, 将社会需求情况反馈给计划招生部门和学校, 真正做到按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同时改进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 实行学科交叉, 文理渗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乃至创业型人才, 从根本上促进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工作。

其次, 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建立一支就业指导队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就业指导中心, 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 使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化和专业化。要让那些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 熟悉职业选择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 熟悉国家现行学生就业政策和规定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就业, 使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 高职院校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原则基础上, 要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要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高职院校必须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其教育的基本目标。对此, 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创业学课程, 在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以及教育评价制度中渗透创业教育。同时强化创业实践活动, 尤其要注重与社会企业开展联合, 创建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践基地,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第四, 组织相关活动, 开展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队伍举办各种讲座, 介绍我国国情、就业现状、就业政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心理指导, 针对学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 进行分析, 帮助毕他们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调整好择业心态。同时, 重视个别咨询工作,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确定正确的择业意向;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上岗、就业方面知识的讲解, 应聘、竞聘等技巧方法的传授;举行一些应聘、招工模拟实验, 带领学生到人才交流市场参观、体验等活动。

最后,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和品德人格教育。通过劳动实践, 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珍惜劳动成果, 养成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通过强化道德教育, 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 使之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3 毕业生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加强理论学习, 掌握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 要考取外语、计算机、上岗证等证件;要注重自我修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积极进行各类文章的写作与发表, 参加科技制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担任社会工作, 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竞争实力, 力争达到一专多能, 全面发展, 以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此外, 毕业生要准备好求职资料, 明确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要准备好自荐信函、个人简历表、学校推荐表和各种证书复印件, 以便在竟聘中更好地推销自我。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往往牵涉面广, 时间紧任务重。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力以赴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摘要: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是高职院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目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加强就业教育, 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克服困难, 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原因,教育

参考文献

[1]康敬群.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5) .

[2]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月刊, 2011 (04) .

[3]刘璞.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2) .

[4]张志坚, 吴飞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6) .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10

一、正视困难

曾几何时,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露出冰山一角, 尔后, 尤其是最近几年, 形势愈加严峻。其中, 高职院校的专科毕业生的问题更为突出, 困难更大, 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问题为全社会所关注。2002年, 全国大中专应届毕业生七十二万七千人, 然而, 十年之后, 这个数字翻番五倍左右, 可谓是极度膨胀。就业市场压力重重, 专科毕业生就业出现非常之大的困难。而且, 据专家估算, 未来很长时间内, 这种困难都难以缓解。

二、形成因素解读

困难存在, 困境重重, 原因诸多, 如社会的自然发展趋势, 经济的影响, 企业自身的因素, 毕业生所受的教育所限, 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政府的管理方面, 有主观原因, 有客观原因, 不一而足, 难可俱陈。全球经济虽然高速发展, 但是屡受冲击,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 很多企业不断裁员, 而被裁员者是“有工作经验”的人, 何况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我现将困境因素简述于下。

(一) 政策导向力度缺乏

政府对就业困难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比如大力宣传, 支持毕业生到边远地区, 到基层单位, 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并给予大力的支持, 但是收效甚微, 与离社会的期望值尚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 一些措施收到实效并非轻而易举。如今是市场经济, 人才流动要以利益导向为主, 政府的一些措施对于毕业生来说, 缺乏实质性的益处, 毕业生对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没有独到的认识, 固有的观念挥之不去, 对就业的前景抱有迷糊的认知, 行动缓慢。并且, 国家政府机关的人才使用机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 公务员选拔制度积重难返, 人才流动萧规曹随, 利益分配机制循常习故, 改革缺乏力度, 进程缓慢, 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二) 毕业生眼高手低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 大多具有眼高手低的缺点, 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偏高, 喜欢豪华的大都市, 喜欢门庭显赫的超大企业, 喜欢所谓铁饭碗式的国有企业, 喜欢热门行业, 看重白领职业。而这些单位, 人才济济, 竞争激烈, 甚至经常裁员, 这些毕业生始料未及。与之相反, 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偏远乡村, 这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毕业生又是望而却步。毕业生忽略了对自身的正确评估, 他们好高骛远, 急于工作, 却因为操之过急而急功近利, 因急功近利而失去了很多大好的时机。事业的发展, 并非一蹴而就, 没有经过磨炼的人生往往经不住现实的一击。因此, 毕业生应该从小做起, 这正所谓“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在基层, 能力学习, 积累经验, 将来一定有大的机会来临。

(三) 观念落后

毕业生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大部分人热衷于白领阶层工作, 鄙薄一般性、技术性的工作, 不甘心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 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就业取向, 一时还难以扭转。人贵有自知之明, 如石勒是奴隶皇帝, 朱元璋曾经放猪谋生。因此, 大学生要抛弃“高学历情结”, 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做起。

三、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策略

(一) 思想破臼除窠

各行各业都能创造价值, “蓝领”与“白领”不一定就泾渭分明, 各职业形态彼此融合。初入职场, 身居普通职位在所难免, 历经磨炼, 才能够脱颖而出。所以, 毕业生在求职时要有正确的定位, 心态端正。吕坤所说的“待机若死, 乘机若矢”, 有相当的参考意义。

(二) 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国际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比如德国, 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我国, 应该效法先进国家,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教学中, 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 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够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落实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四、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展望

现在全球一村化, 英语专业学生有一定的优势。毕业生要看到希望, 不好高骛远, 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1.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对英语要求并非太高, 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限专业, 或者纵有限制, 也相对宽松。但是, 如今竞争激烈, 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交际能力和承受能力。公务员招考中涉及的英语专业职位有外交、外贸、海关总署、对外友协和海事局、体育局等诸多部门。

2.教师。性格温和, 不急不躁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教育行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这个行业尤其适合女学生。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好, 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 收入稳定, 假期时间宽裕。据统计, 各大院校的英语方面的教育精英都是英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另外, 教学课改新观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越来越注重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所以, 反应敏捷, 细心认真、懂得心理学的毕业生可以在这个行业大显身手。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机构超过七万家, 英语市场培训总值逾两百亿, 超过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一。由于竞争激烈, 英语教学机构对师资力量颇为重视, 四处“挖掘”优秀教师。只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毕业生走到哪里都备受欢迎, 在任何地方都可任意驰骋。

3.翻译人员。有口译与笔译两种, 依个人的擅长而选择。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可进入的行业较多, 包括国家机关、银行、保险公司、科研、海关边检、涉外金融机构、学校、旅游、新闻出版、外资企业、高级宾馆酒店、商务管理公司等单位, 从事英语记者、教学、涉外公关、翻译、英语编辑和研究等工作。如果选择同声传译的工作, 则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各种组合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个行业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适合反应敏捷, 才华横溢、口才奇佳、思维迅速的年轻人。至于笔译, 在要求质量的基础上, 速度要给予保证。翻译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要求翻译者不仅仅具备英汉专业知识, 懂得传播知识, 还要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从合格的翻译到优秀的翻译家, 可谓是征途漫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接轨以后, 国际化步伐加快, 进一步的改革促使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骤增, 所以翻译专业就业的前景喜人。

4.业务员。也适合女性选择, 做文秘与普通的职员。现在外企一般要到CET6, 严格者要到TEM8。外企的特点是注重口语表达的能力, 看交际水平的高低。这样的人才反应敏捷, 思维发达, 善于维护关系、创建人脉和争取客户。

5.国际律师。要求精通国际法, 对于英语的运用要随心所欲、炉火纯青。这样的人才寥若晨星。由于国际律师业务范围广, 故优秀的国际律师具备多国律师职业资格, 精通法律知识。一直以来, 国际律师备受优秀英语专业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所难免, 是发展中的问题, 是高职教育前进中的正常现象, 是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判断,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 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 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齐心合力, 共同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打造一条毕业坦途, 让毕业生轻松就业,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光热, 成为栋梁之才。

摘要:本文从正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的困难开始谈起, 尔后解读了困境的形成因素, 之后诠释了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策略, 最后以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展望结尾。一蠡之测, 献曝同仁, 敬请匡误扶正。

上一篇:素质项目下一篇:污染防治环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