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环境法

2024-05-06

污染防治环境法(精选十篇)

污染防治环境法 篇1

三是逸散粉尘的设备和作业场所均应采取控制措施,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宜优先采用密闭、覆盖或负压操作的方法, 防止粉尘逸出, 或负压收集含尘气体净化处理后排放。通过合理工艺布置、厂内密闭输送、路面硬化、清扫洒水等措施减少道路交通扬尘。提高水泥散装比例, 减少水泥包装及使用环节的粉尘排放。

四是根据国家及地方环保要求, 加强水泥窑NOx排放控制, 在低氮燃烧技术 (低氮燃烧器、分解炉分级燃烧、燃料替代等) 的基础上, 选择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 (SN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SCR) 或SNCR-SCR复合技术。新建水泥窑鼓励采用SCR技术、SNCR-SCR复合技术。严格控制氨逃逸, 加强液氨等还原剂的安全管理。

五是针对SO2、氟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较高的水泥窑, 宜采取湿法洗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措施和采取窑磨一体化运行方式, 实现达标排放。

三、合理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处置固体废物

在确保污染物排放和其他环境保护事项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并保障水泥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安全前提下, 可合理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处置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污泥等固体废物及受污染土壤。

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处置固体废弃物, 应根据废物性质,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要求, 采取相关措施, 并做好污染物监测工作, 防范环境风险。

四、对其他相关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对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冷却水、冲洗水等, 可适当处理后重复使用;

鼓励采用低噪声设备, 并对设备或生产车间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等措施, 降低噪声排放;宜通过合理的生产布局、建 (构) 筑物阻隔、绿化等方法减少对外界噪声敏感目标的影响;

对水泥生产中的废矿石、窑灰、废旧耐火砖、废包装袋、废滤袋等进行分类收集处理;除尘系统收集的粉尘应回收利用;不宜使用铬镁砖作为水泥窑的耐火材料, 废旧耐火砖需妥善处理, 防止受到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侵蚀。

五、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材料创新

鼓励研发包括:高效低阻低排放的新型熟料烧成技术、高效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高性能低氮燃烧器;能够减少石灰石用量和降低烧成热耗的低CO2排放技术, 以及CO2回收利用的技术;水泥生产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技术、二次污染控制技术;适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窑的高效烟气脱硝技术, 如高尘SCR技术、SNCR-SCR复合技术等;高性能催化剂, 以及失效催化剂再生与安全处置技术;高性能过滤材料、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与材料;水泥窑用生态环保型耐火材料和耐磨材料等在内的新技术、新材料。

六、规范运行, 严格监测

按照《技术政策》的相关规定, 在水泥生产设施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传输设备, 并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联网, 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加强水泥生产企业原 (燃) 料品质检测与管理, 防止挥发性S、Cl、Hg等含量较高的原 (燃) 料进入生产系统。加强生产工艺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保持生产系统的均衡稳定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应与生产工艺设备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行。

此外, 《技术政策》中还规定了水泥工业污染的防治目标:即到2015年水泥工业重点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NOx排放量控制在150万吨以下, 颗粒物排放量 (含无组织排放量) 控制在200万吨以下;到2020年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全面控制, 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污染防治环境法 篇2

5月13日晚,天空下着滂沱大雨。这样的天气,往往也是有些企业偷排污染物的“好时机”。

当晚,临安市环保局的环境监察人员冒着大雨,展开了仔细的巡查。

晚上9点10分,当巡查到位于於潜镇昔口村的杭州亚中铝业有限公司时,进入厂区,监察人员发现了问题。表面看起来,该公司生产正常,但是污水处理设施却没有运行。这是怎么回事?

监察人员发现一名企业操作员正用水泵和软管,将一股黄色浑浊的水排入污水池边上的雨水井里。走近后他们发现,雨水井的内井壁上,有一个圆形的口子,黄色的污水就从这个直径约半米的水泥涵管中流出去了,浑浊的污水还泛起一股异味。经过现场查看,监察人员确定,这是污水的偷排口,通过雨水管排放至厂外水渠,最终汇入约

2.5公里外的太阳溪(太阳溪是临安天目溪的一条支流)。

经现场检查,初步判定该污水池废水为含铬废水,监察人员在雨水窨井处和企业厂界外西南面500米左右的水渠内分别进行采样送检。

根据调查,前几天钝化车间产生的含铬废水收集池满溢,污水操作工将该废水抽到污水处理设施中的含铬废水处理池内。12日晚,污水操作工按照常规的含铬废水处置流程,加盐酸、加焦亚硫酸钠以及片碱,进行自然沉淀,但由于处理不得当,废水始终无法达到排放标准。13日傍晚,污水操作工擅自决定趁下大雨将处理未达标的含铬废水通过水泵和软管抽到污水池边上的雨水井排放。经测算,当晚排入太阳溪的含铬废水约有23吨。

据介绍,该公司主要从事高档铝合金型材的生产和销售。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氧化工艺和铬酸钝化工艺,建有配套的污水治理设施,该公司偷排的废水经过厂外水渠排入太阳溪,直接威胁到附近民众的饮用水安全。

城市环境污染与防治 篇3

【关键词】城市 环境 污染 防治 环境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如今已然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发展下,我国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经济建设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

城市环境问题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环境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是不容小觑的。

从城市的建设来说,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拆遷大量的房屋,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就是将其重新搁置在另外一个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公交车、出租车、甚至是私家车涌入城市之中,SO2、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大气层被严重破坏、全球温室效应日趋严重、酸雨肆虐。经济建设对于城市的环境的影响还有很多,更应该重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问题防治,将可持续发展观真正贯彻到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当中去,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

二、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较严重的危机,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20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进程突飞猛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但同时,也还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城市化进程使城市面临各种环境问题,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类生活的城市面临最基本的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工厂的快速发展致大量含碳燃料燃烧释放过量CO2,以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造成汽车尾气过量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度升高,继而导致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灭绝等。过量含硫物燃烧后排放,导致酸雨现象加剧,不仅对人体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同时也破坏建筑物和历史名胜古迹。2.水污染。工作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致水体污染严重,大量含N、P等洗涤剂导致富营氧化现象。3.固体废物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乱扔排放或不及时处理,危害环境,破坏土壤。4.噪声污染。工业建筑、城市交通等噪声污染,影响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面对一系列危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城市居民一部分采取逃避撒措施,选择迁往郊区或乡村生活居住。城市化是当前国家和广大地区都面临的严重趋势,我们必须正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继续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正是需要提出的城市发展新概念,建设清洁、高效、建康、和谐的城市社会发展。

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办法

近些年来,城市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愈发严重,不断上演的北方沙尘天气和全国雾霾天气证实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极大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质量。此外,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城市生态环境中工业废气中含硫物质的排放,导致酸雨现象;汽车尾气NO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以及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的臭氧空洞,致使城市居民遭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病患病率。面临一系列的城市大气污染现象,防治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解决:一种是从立法的角度,通过法律手段禁止或限制各种污染物的扩散,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企业进行处罚处理,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第二种是从防治角度,防治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将污染工艺转换成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将有害物、排放物、废弃物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排放入城市环境前,进行各种处理工艺使得排放后无害化或是将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防治办法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已经成为了城市废水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水的特点有量大、成分复杂、难处理、不易降解和净化,危害性非常大,各类污水组成互不一致等特点。因此,针对污染特点,具体的处理方法也有多种多样。通常工业废水处理过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废水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污水中的难溶性固体物质,组成装置有格栅、沉淀和浮选等。格栅除去大量悬浮物质,然后通过沉淀去除沙砾状细颗粒物质,针对比重较轻的油性颗粒物质,浮选法比较有效。二级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把废水中呈胶状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除掉。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降解成简单的物质,这时二级处理中的最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基础主要的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过滤法。经过二级废水处理后的排放水体,其中还是含有不同程度地污染物。必要时,仍需要采用多种的工艺共同进行,如曝气、吸附、化学絮凝和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氯消毒等。对于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最需要采用限制令。对排放水标准严格设置、质量检测,对超标排放工业企业采用限制、处罚、禁止等行政手段。不断增加新型工艺,将废水层层处理,将污染降至最低,将生态环境破坏降至最低。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类排放污水的总称,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生活废水处理工艺较工业废水来说简单一些,但是洗涤剂中含N、含P物排入水中后,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过量消耗水中的融解氧,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致使水体发黑、发臭等一系列现象。通过大力宣传,倡导城市节约用水、不使用含N、P洗涤剂等提高城市居民减少水污染意识,保护纯净水源。其次,提高自来水厂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技术,争取排放前使染污降至最低。

五、总结

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综上所述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污染方面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还有一些新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光污染等。各种污染的不断加剧,都从方方面面危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和防治就成为首要任务,综合以上几个重点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将取得成效,为城市居民和谐生活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熙明,胡非,李磊等.北京地区夏季城市气候趋势和环境效应的分析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89-697.

[2]梁爽,姜楠等.城市水源地农户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以首都水源地密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2):32-36.

[3]李莹,白墨,杨开忠等.居民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5):9-12.

[4]徐忆红,闪红光.大连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21(5):38-56

防治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篇4

1 陆源污染物入海量

1.1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2008年由3条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约77万吨, 与上年同比有所下降。其中CODCr73万吨, 约占94.8%;营养盐3.9万吨, 约占5.1%;石油类约4400吨, 重金属约1000吨, 砷约76吨。

1.2 入海排污口排污量

2008年, 实施监测的29个排污口全年排放入海的污水总量约为29.34亿吨, 全年入海污染物总量约25.2万吨。2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 89.7%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主要超标排放污染物 (指标) 为悬浮物、化学需氧量 (CODCr) 、粪大肠菌群、营养盐、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等, 个别排污口还存在酸碱度、苯胺、挥发酚、氟化物等超标排放现象, 部分排污口排放污水中多次检出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毒有害物质。

2 陆源污染对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影响

2.1 全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2008年监测结果表明, 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清洁、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930平方千米、10040平方千米、5460平方千米、4390平方千米和10080平方千米,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47%。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甬江口、象山港、椒江口、瓯江口和鳌江口等港湾和河口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部分海域还受到石油类、重金属铅、铜、汞等不同程度的污染, 部分海域存在溶解氧含量偏低的现象。

2.2 入海排污口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入海, 严重影响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全省实施监测的340平方千米排污口邻近海域全部不符合所在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一般, 多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类、多氯联苯、重金属锌和铜超标现象严重。底栖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排污口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简单, 主要以耐污生物种群为主, 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明显偏低, 生物多样性差, 无底栖生物区面积达114平方千米;底栖经济贝类数量稀少, 近40%的海域未采集到底栖贝类样品, 采集到的贝类生物质量较差, 体内粪大肠菌群数普遍超标, 部分贝类生物体内重金属铅和滴滴涕的残留量超标。

3 防治陆源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法制建设

继续研究、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把“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不正常运转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不法行为, 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3.2 防止和控制工业污染

随着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加大,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工业污染。

3.2.1 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推进清洁生产。

通过推进清洁生产来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 改变生产工艺和流程, 减少工业废物的产生量, 增加工业废物资源再利用率。

3.2.2 按照“谁污染, 谁负担”的原则, 进行

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 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彻底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海。

3.2.3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

3.2.4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

可证制度, 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每一个直排海企业污染源, 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计划的稳定削减。

3.3 提高生活污染源处理水平

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及处理程度, 提高处理后污水回用率, 减少氮磷的入海总量。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 增加城镇污水收集能力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及处理程度。采用脱磷、脱氮工艺, 进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新、扩、改建,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脱磷、脱氮能力。

3.4 控制和减轻农业污染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控制土壤侵蚀, 综合应用减少化肥、农药径流的技术体系, 对于农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源头控制策略,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严格控制环境敏感海域的陆地汇水区畜禽养殖密度、规模, 建立养殖场集中控制区, 规范畜禽养殖场管理, 有效处理养殖场污染物, 严格执行废物排放标准并限期达标。

3.5 强化重点河口、海湾地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

对杭州湾、甬江口、乐清湾等重点河口、海湾, 应统筹规划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 减少入海污染物。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 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 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排放。加强沿海地区面源污染控制, 积极发展生态型种养殖。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保护, 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 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3.6 加强环境监测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以促进规划的顺利和有效实施, 并保证规划实施效果的有效评估。重点包括加强流域控制断面、功能区控制单元及沿海重点污染源的监测, 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监测;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 开展生态监测和生态环境综合调查, 建立陆海统筹的环境监测体系;掌握和利用遥感、自动监测等先进的技术, 逐步实现监测手段现代化。

3.7 加大海洋保护宣传力度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长抓不懈。要广泛深入地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进一步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海洋环保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让群众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知识传播、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普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提高决策者和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沈颖.海洋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J].环境科学进展, 1997 (5) :67-751

[2]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008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R].浙江杭州, 2009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国家报告[R].北京, 2006

军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 篇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94年11月16日发布)

[1994」后营字第70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军队环境噪声污染,保障全体官兵和人民群众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环境噪声是指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在训练、实验、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声音,经上级批准的军事演习、打靶训练、飞行和执行其他特殊任务的除外。

本规定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排放的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限值标准,妨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的现象。

第三条 凡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军队单位、部门和个人,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和标准。

第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是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

各单位、各部门对各自的机动车辆、船舶、航空器、工程机械等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全军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噪声监测报告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站有权对管辖地区的军队单位进行环境监测,对具有强噪声源的单位进行重点监测,定期提出环境噪声现状、发展趋势的报告及保护、改善环境的技术对策及措施。被监测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二章 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第六条 军队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必须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设单位上报建设项目时,应当同时向项目审批单位环境保护部门上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应当作出评价,制定防治措施。

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第七条 建筑施工向周围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凡因经济、技术条件限制,超出国家规定的限值标准,影响周围环境,不能通过治理噪声源消除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应当采取限制作业时间等措施,减轻噪声污染程度。夜间进行建筑施工作业的,必须经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第八条 军队的企业等单位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厂界噪声标准。对超过国家规定的厂界噪声标准造成严重噪声污染的单位,必须限期治理。

第九条 军用机动车辆应当装有符合规定的消声器和喇叭,并保持技术性能良好。整车噪声不得超过机动车辆噪声排放标准。

机动车辆在禁止使用喇叭的地段,不得鸣喇叭;在允许使用喇叭的地段应当少鸣喇叭。

消防车、救护车、警备车等特种车辆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在执行非紧急任务时或在禁止使用警报器的地段,不准使用警报器。

第十条 各类机动舰船必须按规定使用声响信号。

第十一条 军用飞机在城市上空应按规定的航线和高度飞行。

第十二条 军队文娱、体育场所及个人使用广播、音响、乐器等,应当控制音量,不得干扰他人。

第十三条 噪声污染治理经费由产生污染的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解决;军办企业的噪声污染治理费从其生产收益中解决;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治理费由施工单位从工程费中解决。

第三章 奖励与惩罚 第十四条 对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主管部门推荐,报领导机关批准,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除责令其纠正外,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罚款,情节严重的,报请有关部门按照军队《纪律条令》的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

(二)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噪声污染防治设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三)拒绝或阻碍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其他监督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四)无正当理由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

(五)未经批准,夜间进行严重影响居民休息的施工作业的;

(六)使用车辆排放噪声超过机动车辆噪声排放标准的;

(七)违反规定安装或者使用特种车辆警报器的;

(八)未按规定使用舰船声响信号的;

(九)从室内或者公共区域发出严重干扰他人噪声的。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军区、军兵种、国防科工委和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环境噪声防治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污染防治环境法 篇6

关键词:环境污染事故;环境污染罪;理念;法律法规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的加快生活的脚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化也不断地深入,而我们的环境却大不如从前。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政策和法规来控制这一现象的恶化,因此就有了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到污染环境罪的改变。

一、重大污染环境事故罪到污染环境罪的转变

重大污染环境事故罪:1997年,按照新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一观点,该罪名主要是指那些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向土地、水体、大气等自然环境中排放或者倾倒含有传染病病原体的废气、废水、废物、废渣以及其他的危险废物,或者不合理的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从而导致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危害我国的公私财产以及生命安全等行为。

污染环境罪:2011年 2月 25日,《刑法》修正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将1997年的第338条(上文所说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即对于1997年的338条的相关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规定,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的行为,需要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要缴纳相关的处罚金,如果是后果特别严重的,将会给予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样要缴纳处罚金。2011年 4 月 27日起,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这些规定,并且,正式出现了环境污染罪这一说法。

不处理垃圾罪的增设。当前形势下,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最可怕的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我们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够阻挡环境污染,而不是等到污染结果出现才去采取措施,进行处罚。不过,在重大污染环境事故罪到污染环境罪的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加入了不处理垃圾罪的设置,处罚方式即对于违反规定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是处以三百六十日净额以下的罚金。这一设置其实就是为防患于未然而做了相应的铺垫,可以说,这是思想转变的开始,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二、关于转变的理念

这一转变体现了我国许多观念的转变,从这一转变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我国的法律在不断地完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从立法疏松转变为严密立法,构建法网

从我国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都是采用着疏松的立法,立法宜粗不宜细,所有的法律都是从粗枝大叶慢慢的修正、转变为细枝末叶。当然,这需要改革作为动力的推进,同时也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的制定必须要依靠社会实践经验的逐步成熟来发展完善,不断完备的。

同样的,我们所说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转变为环境污染罪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在不断的改进、修正中,臻于成熟,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我国法律不断成熟的轨迹。

2.从“惩恶于已然”转变为“防患于未然”

从我国的法律的不断修正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1979年的旧的刑法还是1997年的新的刑法,我们所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惩恶于已然。也就是说,我们的法律的立足点在于惩罚犯罪者,惩罚他们已经造成了的环境或者资源的污染、浪费现象和行为,当他们的行为破坏了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并且到了必须治理的情况时,法律才发挥作用。而且,在这一方面措施执行还是比较含蓄的,例如,法律的惩罚原则是犯罪嫌疑人有污染环境的行为(上文所述),同时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包括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结果),才可以立案定罪。然而,当前,我们信息的看到,这一形式转变了,我们终于摆脱了旧的思维模式,开始防患于未然,将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大,一方面有利于威严立法,提醒犯罪嫌疑人,另一方面,也是具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3.盲目抵制犯罪转变为降低起刑点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刑事立法修改的相关活动问题,并且一定程度上对一些行为进行很合理的犯罪化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总是会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强烈的反对犯罪圈的扩大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盲目的地址犯罪。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法律已经转变为降低起刑点,而这一举动,无疑证明了,我国刑事法治在不断地发展并且走向成熟阶段。

三、施行过程任重而道远

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到污染环境罪,并不是简单的罪名的变换,同时也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当然,也不能说,只要污染环境罪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安然的解决掉犯罪问题,这个施行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例如,这种单一的罪名并不能全面的涵盖所有的犯罪,值得注意的是,改来改去,仅仅是对犯罪构成要件做了相应的修改,刑期仍与修改前一致,惩罚措施是没有太大改变的。总体而言,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共同去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维护生活环境,抵制污染。

四、结语

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运用于各种行业中,特别是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要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这些污染严重的危害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于污染的现象进行控制,笔者针对对于重大污染事故罪到污染环境罪的转变进行分析,总结出,保护环境,抵制污染,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刘洋,环境保护视域下污染环境罪司法适用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2013,(04)

[2]汪维才,污染环境罪主客观要件问题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1,(08)

污染防治环境法 篇7

问:《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背景是什么?

答: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中, 锌锰电池出口量超过60%、二次电池出口量超过65%、太阳电池出口量超过90%。同时, 随着汽车、电动车、通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电池行业在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电池行业是重金属消耗和排放重点行业。近年来, 重金属污染事故频发, 国家印发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等文件, 全面强化对铅蓄电池生产等涉重金属行业的环境监管工作。目前, 我国电池行业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 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 , 准入门槛低、针对性不强, 有必要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提高行业环境准入门槛, 为此环境保护部决定制定《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如何提高了排放控制要求?

答:一是总体收紧了污染物排放限值, 包括现有和新建电池企业铅、汞、镉、镍、锌、锰、银等污染物排放限值, 以及厂界无组织排放限值;二是增强标准可操作性, 明确了不同类型电池企业应重点控制的污染因子;三是体现总量控制原则, 设置不同类型电池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四是进一步强化了标准的适用性, 删除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规定;五是增设了适用于环境敏感地区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问:《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处于什么排放控制水平?

答:《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设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严于现行国家综合排放标准, 也比部分现行地方排放标准严格, 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控制水平。在重金属累积污染严重的地区, 有必要制定实施更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 或通过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等方式设置更加严格的控制要求, 为此标准明确规定:“本标准是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基本要求。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对本标准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 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本标准已作规定的污染物项目, 可以制定严于本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严于本标准或地方标准时, 按照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执行。”

问:《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预期将带来什么成本、效益?

答:实施本标准后, 预计每年电池行业废水排放量可减少70万吨;COD排放量可削减448吨;水中铅、镉排放量分别削减3.74吨、0.04吨, 大气中铅排放量削减15吨。相应地, 电池行业需要增加环保投入, 新增环保投资约16亿元, 年运行费用2亿元。从控制重金属污染、促进电池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角度看, 预期环境效益和投资强度是合适的, 达标成本是电池行业能够承受的。当然, 一些技术工艺落后、污染严重, 靠“环境红利”生存的企业将被淘汰。

问:电池行业有哪些可行达标措施?

答:企业应采取全过程控制的措施预防和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原料方面, 通过原辅材料替代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在产品方面, 通过改变产品结构 (如研发应用推广铅炭电池) 减少铅等重金属消耗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在工艺装备方面, 通过采用内化成、自动化装配等技术降低原辅材料消耗和污染物产排污负荷;在污染治理方面, 通过废水深度治理及回用、废气多级处理等技术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环境管理方面, 通过加强环境监督监测、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降低环境风险、遏制重金属污染事故。

问:新标准为什么增加关于企业周围环境质量监测的规定?

污染防治环境法 篇8

我国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在立法和刑事司法政策上经历了三次变化。2006年7月, 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制定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明确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弃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弃物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2011年, 在《刑法修正案 (八) 》中,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出进一步的完善, 规定:“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 严重污染环境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今年, 为了确保法律的准确、统一、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定了这一部司法解释, 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做了进一步完善, 加大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归纳起来, 有三个突出的亮点:一是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 将原来规定的“其他危险废物”修改为“其他有害物质”;二是降低了入罪的门槛, 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三是处罚力度加大, 修改后, 罪名由原来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相应调整为“污染环境罪”。

《解释》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 结合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实际问题, 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 进一步加大了打击力度, 严密了刑事法网。《解释》共计十二条, 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 界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认定标准。

污染环境罪是环境污染犯罪的基本罪名。《刑法修正案 (八) 》将其入罪要件调整为“严重污染环境”。根据法律规定, 结合司法实践, 《解释》第一条列举了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四项标准:“ (一)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二) 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 (三) 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四) 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五) 两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 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六) 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 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 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 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五千人以上的; (十一) 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二) 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对于具有上述这十四种情形之一的, 都可以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二) 依法严惩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

除污染环境罪外, 环境污染犯罪还涉及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罪名。为统一法律适用, 《解释》第二条对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结果加重要件、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入罪要件“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入罪要件“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例如“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等等。

《解释》第三条则进一步对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结果加重要件“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认定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例如“致使县级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个小时以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致使一百人以上中毒的”等等。与《2006年解释》相比, 很多定罪标准有所降低, 目的就是体现从严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立法精神。

(三) 对于环境污染犯罪的四种情形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解释》第四条专门规定, 实施污染环境、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等犯罪, 具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 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一) 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 (二) 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或者使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的; (三) 在医院、学校、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及其附近,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四) 在限期整改期间,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对于具有这四种情形之一的, 要酌情从重处罚。

(四) 从严惩处单位犯罪。

实践中, 不少环境污染犯罪是由单位实施的, 此类行为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解释》第六条明确规定, 对于单位实施环境污染犯罪的, 不单独规定定罪量刑标准, 而是适用与个人犯罪相同的定罪量刑标准,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 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五) 加大对环境污染共同犯罪的打击力度。

实践中, 不少企业为降低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 在明知他人未取得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的情况下, 向他人提供或者委托他人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人接收危险废物后, 由于实际不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 往往将危险废物直接倾倒在土壤、河流中, 严重污染环境。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 《解释》第七条专门规定, 对此种情形应当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追究有关单位、个人的刑事责任。

(六) 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从一重罪处断

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可能同时触犯多个罪名, 如违反国家规定, 故意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 实质上是直接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 同时触犯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污染环境罪两个罪名。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打击力度, 《解释》第八条明确规定了“从一重罪处断原则”, 即违反国家规定, 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 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 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七) 明确界定了“有毒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

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 违规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 严重污染环境的, 均构成污染环境罪。为保障法律准确、统一适用, 《解释》第十条专门对“有毒物质”的范围和认定标准作出了明确界定, 即危险废物, 剧毒化学品、列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化学品以及含有上述化学品的物质, 含有铅、汞、镉、铬等重金属的物质,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所列物质, 如“灭蚁灵”、“二噁英”等以及其他具有毒性, 可能污染环境的物质都属于“有毒物质”。

(八) 规范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机构及程序。

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 常常涉及污染物认定、损失评估等专门性问题, 需要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但是, 目前具有环境污染鉴定资质的机构较少、费用昂贵, 难以满足办案实践需求。为有效解决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过程中的专门性问题, 《解释》第十一条明确规定, 对案件所涉的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 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 或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 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 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篇9

关键词: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化肥是重要的农田物资, 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过很大作用。解放前, 我国基本上不施用化肥, 解放初期全国化肥施用甚少, 20世纪70年代施用量急剧上升, 而且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土壤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1,2]。与此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来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现就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土壤环境污染及对策探讨如下。

1 土壤环境污染的影响

1.1 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 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重金属是化肥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 进入土壤后不仅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 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 最终在人体内积累, 危害人体健康。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锌、铜、钴、铬等。从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 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 其中以磷肥为主。我国目前施用的化肥中, 磷肥约占20%, 磷肥的生产原料为磷矿石, 它含有大量有害元素氟和砷, 同时磷矿石的加工过程还会带进其他重金属如镉、汞等, 特别是镉。

另外, 利用废酸生产的磷肥中还会带有三氯乙醛, 对作物会造成毒害。比如, 2005年延安市子长县南家湾施用含有三氯乙醛过量的磷肥, 使大面积农作物受害, 大面积绝收。因此, 对用重金属含量高的磷矿石制造的磷肥要慎重使用, 以免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

研究表明, 无论是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还是石灰性土壤, 长期施用化肥均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例如, 长期施用硝酸铵、磷酸铵、复合肥, 可使土壤中砷的含量达50~60 mg/kg。同时, 随着镉进入土壤量的增加, 土壤中有效镉含量也会增加, 导致作物吸收的镉量增加。

1.2 微生物活性降低, 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

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 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 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 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试验表明, 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大小的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单施无机肥。目前, 我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 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 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1.3 养分失调, 硝酸盐累积

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 而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较少, 长期这样施用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 加剧土壤磷、钾的耗竭, 导致硝态氮累积。硝态氮本身无毒, 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 人体摄入后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态氮, 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 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同时, 硝态氮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 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 危害人体健康。2008年笔者对宝塔区调查得知, 该区过量施用无机和有机氮肥, 使鲜青菜中硝酸盐的平均含量达到2.334 g/kg, 最大值达5.495 g/kg, 该地人体摄入的硝酸盐含量比标准值高21~24倍, 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7倍。另据在甘泉县4个点的调查得知, 露地栽培田地100 cm的土层中硝态氮的积累量为120~600 kg/hm2, 而以施用化肥为主的保护地菜田土壤中, 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高达350~1 864kg/hm2。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 即使是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累积量也在240~740 kg/hm2。

1.4 酸化加剧, pH值变化大

长期施用化肥还会加速土壤酸化。这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相关。整个过程分为2步, 首先是铵转变成亚硝酸盐, 反应式为:2NH4++3O2→2NO2-+2H2O+4H+。然后亚硝酸盐再转变成硝酸盐, 反应式为:2NO2-+O2→2NO3-。可见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 硝化作用的结果是形成H+, 因此当氨态氮肥和许多有机氮肥转变成硝酸盐时, 释放出H+导致土壤酸化。另一方面, 一些生理酸性肥料, 比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增多, 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和生理性肥料的长期施用有关。在江西红壤丘陵所做的试验中, 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相当于60 kg/hm2的数量施用, 2年后表土pH值从5.0分别降至4.3和4.7。同时, 长期施用KCl因作物选择吸收所造成的生理酸性的影响, 能使缓冲性小的中性土壤逐渐变酸。同样酸性土壤施用KCl后, K+会将土壤胶体上的H+、Al3+交换下来, 致使土壤溶液中H+、Al3+浓度迅速升高。此外, 氮肥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 可进行反硝化作用, 以NH3、N2的形式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NH3、N2可经过氧化与水解作用转化成HNO3, 降落到土壤中引起土壤酸化。

化肥施用促进土壤酸化现象在酸性土壤中最为严重。例如, 在南泥湾农场, 新垦田经耕种施肥后pH值由1999年的5.95, 降到2008年的5.08。土壤酸化后可加速Ca、Mg从耕作层淋溶, 从而降低盐基饱和度和土壤肥力。

2 防治对策

2.1 强化环保意识, 加强监测管理

目前, 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应加强教育, 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 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到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动中。注重管理, 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 防止化肥向土壤带入过量的有害物质。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 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

2.2 增施有机肥, 普及配方施肥

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 包括秸秆、粪尿肥、绿肥、厩肥、杂肥等。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 能改善土壤结构, 改善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另外, 作物秸秆本身含有较丰富的养分, 比如稻草含有0.5%~0.7%的氮、0.1%~0.2%的磷、1.5%的钾以及硫和硅等。因此, 推行秸秆还田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 绿肥、油菜、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前景较好, 应加以推广[3]。

配方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 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 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4]。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值得推广。

2.3 应用硝化抑制剂, 改进施肥方法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 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 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贾树龙研究, 施用氮肥增效剂后, 氮肥的损失可减少20%~30%。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 铵态氮的硝化变缓, 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 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氮肥深施, 主要是指铵态氮肥和尿素肥料。据农业部统计, 在保持作物相同产量的情况下, 深施节肥的效果显著;碳铵的深施可提高利用率31%~32%, 尿素可提高5.0%~12.7%, 硫铵可提高18.9%~22.5%。磷肥按照旱重水轻的原则集中施用, 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并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可采取施用石灰,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方法降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还可以采用翻耕、客土深翻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量[5]。

参考文献

[1]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3:99-105.

[2]崔玉亭.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61.

[3]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112-201.

[4]金新民.试论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可能途径[J].农业与技术, 1998, 18 (4) :16.

如何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篇10

1 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 使得多种环境问题在过去近30年内集中出现, 污染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主要污染排放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经济增长复测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009年, 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277.5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14.4万吨, 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水和大气环境污染还十分突出。全国大江大河仍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Ⅴ类水体水质, 90%的城市河段收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臭氧、PM2.5和酸雨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空气质量显著恶化, 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区域蔓延。而这一问题在我国经济率先发展的城市群区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为特征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且尚未根本解决的同时, 臭氧和颗粒物细粒子等二次污染问题又接踵而至, 且污染态势严峻、危害更大。两种污染形式结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大气复合型污染。三是污染事件频发, 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 沱江、松花江、北江都发生过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将残疾面临蓝藻大推磨爆发的困扰。四是新的污染问题不断出现。部分地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汞灯新型大气污染问题、危险废物安全隐患严重、土壤污染开始呈现有机物污染与重金属共存的复合型污染态势。

2 我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 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 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十二五规划”针对不同污染物提出了不同的控制目标。对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规划明确提出了具体行业的减排目标, 2015年电力部门实现综合脱硫率90%以上, 综合脱硝率75%以上, 钢铁部门综合脱硫率70%以上, 水泥部门综合脱硝率60%以上。“十二五”期间, 加上对PM2.5的控制日趋严格, 我国的大气污染物减排将从单一污染物逐步转型为复合污染物协同控制。要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战略作为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主攻方向, 把深化区域污染联防机制作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2.2 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

全面排查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周边区域环境隐患, 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 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进行土壤污染修复试点, 综合治理重金属超标土地。

2.3 深化城市环境管理, 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加大城市综合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使模范城市在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等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

2.4 强化管理, 扎实推进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

进一步加大化学品环境管理力度, 健全危险化学品准入制度, 完善对化学品污染源的监管机制。开展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调查, 推动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

3 我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结合污染防治面临的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污染物防治的主要任务, 我国污染防治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是:

3.1 加强节能减排监管, 强化目标责任制。

要把政府责任作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 并建立健全单位GDP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 推动政府把节能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公布各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等主要指标, 认真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3.2 确保环境安全, 强化执法监督和应急管理。

强化环境吃法监督和环境应急处置, 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执法体制机制, 启动环境执法稽查试点, 健全跨省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

3.3 严格环保准入, 构建工业污染预防新体系。

做好各个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提高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支持审核确定的重点清洁生产改造项目。完善产污强度指标体系, 作为环境评估和企业上市的重要准入依据。

3.4 完善相关政策, 建立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完善污染防治各项措施, 增强可操作性, 建立健全法标准体系。进一步扩大用于节能减排的企业债券发型规模。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 依据区域排污总量,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做好对参与排污权交易企业的监测和执法, 规范交易秩序。

上面就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和主要对策提出了对策,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 不断完善更新污染防治的办法, 综合治理污染, 改善环境质量, 能够使污染防治工作朝着科学的、持续的方向发展, 实现中国环境永续发展的同时, 也为全球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贡献。

摘要:我国污染防治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逐步深入, 国家先后出台了污染集中控制、排污许可证、排污收费等多项制度, 目前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污染减排主要是为了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水、空气、重金属等污染问题。本文就我国污染防治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措施

参考文献

[1]“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J].中国环保产业, 2012, 12.

[2]赵斐.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督管理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5.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下一篇: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