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

2022-09-11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2000年, 教育部公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以实用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 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于公共英语教师来说, 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 就必须首先了解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对其今后所从事的长远职业的影响, 如何将英语教学与其专业进行有机的融合, 从而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动力。所有这些都要求公共英语教师全面提高专业素质。然而,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 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提高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围绕这个主题, 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1 调查设计、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从不同侧面了解当前公共英语教学工作对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内容:主要包括各专业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知识面及教学能力的期望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过渡的把握能力, 课堂的教学管理能力, 以及科研能力等。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学生问卷调查

此次共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00份, 收回483份, 其中有效问卷456份。

(1) 教师开始新的教学内容之前的准备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 10.09%的教师课前有新内容导入部分, 70.39%的教师课前没有新内容导入部分, 19.52%的教师课前有时有新内容导入部分;65.13%的教师课前有新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 5.04%的教师课前没有新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 29.82%的教师课前有时有新内容背景知识介绍。

教学工作准备情况是教师教学态度、工作态度以及对于教学内容把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一个集中体现。在该项调查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课前的导入内容, 说明课前的准备不充分,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进行全面的设计, 不能够把学生从一个话题顺其自然地引入到下一个话题, 缺少过渡环节。其次, 背景知识是课堂讲解内容的良好铺垫, 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好把握, 而少数教师没有有效利用。目前, 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 知识层次也不断变化, 因此, 教师要想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使用好教材, 就必须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 真正做到教学工作与时具进。

(2) 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管理能力。

教师对于课堂纪律、课堂节奏和内容的控制能力, 决定了课堂的气氛, 是授课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对学生的课堂反映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 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教师中不具备或不能很好发挥其该项能力者占到2/3。

(3) 教师的综合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53.0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 4 6.9 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这说明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 多数学生希望英语教师能够将英语知识与其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把英语基础知识融入专业知识, 做到为专业学习服务, 真正实现“实用为目的, 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

1.2.2 教师问卷调查

此次共计发放教师调查问卷1 0 0份, 收回7 8份, 其中有效问卷7 2份。

(1) 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从事公共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 只有少数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 (英语专业毕业的占91.67%, 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占8.33%) 。通过附加调查, 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公共英语教师在授课时, 遇到的难题相对较少, 在教授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学生时, 许多需要解释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 而困难主要集中在英语口语的运用上, 这主要是缺少专门训练而导致的。

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 因为教授公共英语课程时面对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而教师对于相关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 或者一无所知, 因此在专业术语等的讲解与阐释上就相对较难了。因此, 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求公共英语教师在接受某个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之后, 必须自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 拓宽知识面, 否则, 英语课程的教学就会孤立于该专业其它课程体系之外, 隔断与其它各门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无法真正起到服务于专业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 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及大型教研活动情况。

根据调查情况得知, 半数以上的教师都参加过教研活动, 说明领导与教师们已经注意到了教研活动对于教师的成长、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参加人员的百分比还相对较低。教学能力并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够提高的, 教学方法也要通过交流才能越用越活, 并集百家之长, 补自己之短, 不断锤炼, 不断提高。同时, 调查表反映, 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及中级职称以上者。由此可见, 大多数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该方面还很欠缺, 应当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以加强科研能力, 增加社会调研的能力, 达到有效分析社会需求、分析教学形势, 真正做到教学工作不盲目, 有的放矢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调研也发现, 兄弟院校对于中青年英语教师的培养工作, 大多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 并提供了参加多形式、多层次教研活动的机会, 以期通过此类活动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 使之早日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要求, 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3) 教师发表论文情况。

调查结果如下:3 2%的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 4 0%的教师发表了1~2篇论文, 只有28%的教师发表论文数量在3篇或3篇以上。

该项调查反映了教师在做教学工作的同时, 对于教学状况、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与研究情况。“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在当今的形势下, “学”也不容忽视, 甚至比教更为重要。教师发表论文的情况恰好说明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不是把“教”与“学”两者充分结合了。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 可以看出, 大多数教师都关注了“教学”之道, 注重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但仍有近1/3的被调查的教师没有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有机结合。

2 综合分析

从以上几方面的调查分析中可以得出, 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知识素质

公共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从事公共英语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当前公共英语教师的知识素质应符合时代的迅速发展和各学科间知识趋于综合的形势, 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作为一名公共英语教师, 要想做好教学工作, 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其复合型的知识素质在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同时, 也应体现出其学科的专业特征, 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较为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较广的知识结构体系。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保障公共英语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而广博的综合知识, 以及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是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 也是同学们接受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原动力。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复合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将其掌握的综合知识与教学进行融合, 有机纳入到教学实际中来。

2.2 能力素质

公共英语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保证。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法规、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进行设计的基本能力, 此外, 还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课堂知识的讲授等能力。

教师的管理能力是教学内容得以有效传授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调配、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协调、课堂纪律和气氛的控制能力。一个教师虽有满腹经纶, 但缺乏这些管理控制能力, 也难以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教学效果就更无从谈起。

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教学经验总结的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将现成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不断进行总结归纳, 上升到理论高度,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知识, 并指导教学工作, 创新教学方法。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 从新的视觉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组织教学的各项活动, 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 结语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对公共英语教师的期望以及经实践证明的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 目前迫切需要提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应该从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两方面展开。按照“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必须有复合型的教师”的原则, 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有:一是提高英语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强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的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三是开展专业交叉学习培训;四是参与大型教研活动;五是进行同行经验交流等, 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能利用自身广博的知识背景, 实现课程间的横向联合与拓展, 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内涵和提高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途径,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查。通过调查和探究, 作者认为, “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必须要有复合型的教师”, 应该从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两方面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能利用自身宽博的知识背景, 实现课程间的横向联合与拓展, 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上一篇:农业、盐业部门争“盐”夺利下一篇: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