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盐文化旅游

2024-05-11

农村盐文化旅游(精选三篇)

农村盐文化旅游 篇1

而各地在土地征用中普遍选择货币化安置而对农民的补偿又很低, 使得这些原本拥有土地承包权却又技能单一的失地农民, 不仅享受不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 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 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 还要为转变就业方式、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的成本, 因此大多数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 征地的趋势有增无减, 理所当然地, 农民失地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如何来解“三无农民”之痛, 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盐文化旅游资源

数千年来, 盐官、盐商、盐工、盐民及广大居民在制盐、运盐、售盐、管盐、食盐、用盐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 并且与其他文化, 诸如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滩涂文化和旅游文化相交融, 跻身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之林。具有吸引力的盐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

盐业城市、城镇及古建筑

在中国因食盐生产而建立的城市有运城、盐城、海盐、自贡、临邓、楚雄、姚安等数十座, 因运销食盐而著名的城市有扬州、盐津等, 以及若干城镇, 如自贡的仙市镇、永安镇、四川的罗泉古镇、云南的黑井镇、甘肃的盐官镇等。这些城市、城镇因为有盐利作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围绕盐业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行帮会馆为显示其势力, 相互攀比竞争, 其建立的会馆、庙宇都极尽雕梁画栋之能事, 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装饰艺术, 皆堪称精品。如自贡的盐商会馆、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盐商住宅、祠堂, 皆多为文物, 特别是西秦会馆, 被公认为我国南方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如扬州、两淮盐商不惜巨资, 精心构筑园亭和别墅, 其设计之讲究、工艺之精巧, 冠盖江南。如山西运城围绕着盐湖建成的盐池神庙、关帝庙、司马温公祠、普济寺等诸多古建筑。

食盐生产的现场和遗址

如自贡的小桥井、东源井、大英的卓筒井、现代化的真空制盐和海盐生产现场等, 均能让参观者为古今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叹服。

食盐产、销区的会节

食盐产、销区有会馆就有会节。在中国, 因盐而产生的会节名目繁多, 如川东大宁的“绞洪节”、自贡的“牛王节”、“王爷会”、云南大姚的“开井节”等, 不一而论。这些节庆活动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盐商、盐工特色饮食

盐本身被称作“百味之祖”, 是饮食文化的基础。又因为盐区人员流动大, 资金雄厚, 其饮食更丰富, 更精致, 更奇绝。如四川自贡的“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李氏泡菜”等。这些特色饮食也具有旅游吸引力。

虽然我国制盐业历史悠久, 盐文化内涵丰富, 盐文化可开发旅游资源种类众多, 但盐文化旅游的开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探索依托盐文化旅游

的解决途径

我国盐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目前多为经济不够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城镇, 而本文所探讨的“三无农民”, 多处于西南地区, 其中不乏众多的盐业古镇。这些盐业古镇, 多分布在深山林中或川、滇、黔、渝交接区域, 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 且环境封闭, 工业资源有限, 资金缺乏, 人口综合素质不高, 大规模发展工业极不现实, 而旅游开发利用、实施旅游扶贫显然是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更快速有效的途径。“三无农民”要尽快脱贫致富更实际的途径首先是利用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旅游环境和特色旅游资源, 尤其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以发展盐文化旅游业为切入点, 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结合。因此, 深度开发盐文化旅游不论是对旅游业发展本身, 还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帮助解决“三农”问题都有极大的价值。在开发途径上, 应在搞好规划布局和建设调整的基础上, 创建由众多项目支撑的拳头旅游产品,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具体的开发设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营建盐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既是对古盐业遗址的保护, 也是古盐旅游的重要方式。在遗址保存完好、文物建筑群集中的区域建现场博物馆, 把分散文物集中起来统一展示, 并用雕塑模型展井盐生产的流水线, 如开凿盐井图——并架装图——灶房建设图——人工汲卤图——盐览输卤图——炭灶熬盐图——井盐搬运人仓图——河船运盐图——道力夫运盐图, 使游客获得现场感知, 实现博馆旅游教育的功能。

积极开展盐业风俗旅游

很多盐业古镇, 由于地理偏僻和文化落后, 还保存着古代的制盐方法和习俗。可以把这些资源开发成旅游项目:如在产盐古镇进行现场钻、治井演示, 使游客对井盐钻、治井技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可在生产井盐的地方, 在参观制盐过程后自己动手体验制盐的过程, 让游客实地感受盐业生活。另外, 因盐而产生的会节名目繁多, 如川东大宁的“绞殡节”、四川自贡的“牛王节”、“王爷会”、云南大姚的“开井节”等, 不一而论, 适当设计策划, 组织适合的节会, 吸引广大中外游客。

加强盐业古镇的规划设计,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有了盐业古镇的依托, 节庆中的盐文化、戏曲中的盐文化、饮食中的盐文化、古代盐业生产过程和场景才有再现的场所和氛围。盐业古镇基本上属于乡村集镇, 但比一般的乡村集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得多。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反映了人们对一种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追求。古镇本身可以成为颇具响应力的旅游目的地外, 亦可成为周边乡村旅游的依托。

复建盐商宅第会馆园林, 开发观光旅游

盐业生产、运销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其各种文物, 尤其是古街、古铺、古盐场、盐商会馆、盐商居所、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等古建筑既是盐文化的载体, 更是可观可感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街区内遗存的宅第会馆园林加以修缮、复原, 形成城市山林群落, 展现明清精品古宅名园的风貌;另外, 与盐有关的街巷或首尾相连, 或纵横交错, 将盐商宅第园林串成一体, 此时似又可开发具有盐文化内涵的古巷游与园林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发掘饮食中的盐文化, 开发特色饮食

发掘饮食中的盐文化, 开发特色饮食, 设立盐商菜馆、盐工饭馆, 以及开发各种特色小吃, 或为旅游者提供特色饮食, 或开发为旅游商品。当地居民量力经营, 既兼顾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又满足了旅游者的口福, 同时推动了当地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张学梅: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唐静: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邹文芳: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郭云: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盐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研讨论文 篇2

当前我国盐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在盐文化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五辑)(盐文化与开发利用专栏);盐文化部分研究课题成果(吕福玉,曾凡英著《垄断转型:当代盐产业组织优化进路》)等中谈到了盐文化产业的问题。5月在江苏扬州举办的盐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研讨会上,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盐文化遗产的开发及保护问题[6]。300余位学者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盐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研究意义、盐文化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研究、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研究。要充分发挥传播媒体在盐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大众媒体激发民众保护盐文化遗产的意识[7]。10月20日,中国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召开,此次论坛围绕盐文化与区域发展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盐业企业与区域发展、盐文化遗产保护、盐文化体系研究、盐文化产业完善与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此次研讨会必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盐文化应用研究,拓展和深化盐文化研究的领域具有现实意义[8]。目前在我国有些地方盐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一些发展,然而盐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其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种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一)政府在盐文化产业建设上的规划和引导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市场环境培育等一系列问题上发挥其重要价值和作用,这就要求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全方位的,政府的工作中心及职能不仅应该是在盐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上,即是对盐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未来及趋势的规划和宏观调控,为盐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而且还应该培育盐文化产业市场的公平、透明环境。然而,当前政府的这些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导致在盐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上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严重违背市场规律的浪费现象,这就需要政府认识到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加以解决。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这个方面的政策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从全国甚至世界的角度,整体上去看待和研究这个问题。

(二)我国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且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盐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盐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现存的一些法规政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有的一些法规政策存在着一些计划经济陈旧的痕迹,已经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改善。盐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构建科学、完善、系统的盐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为基础,现阶段盐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都是问题所在。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基础上,还需要完善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盐文化产业保护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盐文化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在制定法律和政策的同时,也要执法必严,这样才能为盐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实现盐文化产业创新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可以说盐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一种,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盐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与高新技术结合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盐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低,这就造成附加值较低;二是盐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缺失、创意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水平较低,造成盐文化创意匮乏;三是盐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发展不足,难以产生多样化的盐文化产品,这就导致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竞争力较差的问题。盐文化产业创新性问题是盐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大障碍,这阻碍着盐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盐文化产业建设很难取得其应有的发展效果。

(四)我国盐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着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以及投资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我国盐文化产业面临着投资的困境:一是盐文化产业建设的投资渠道还没有实现多样化,目前多是国有盐文化产业建设投资,急需民间资本,甚至外国资本的更多介入;二是盐文化产业建设投资没有很好的规划,投入和产出不协调,市场化投资还是较为缺乏;三是盐文化产业建设投资多样化不足,缺乏股票、债券、基金等筹资方式[9]。资金是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需要采取多种渠道加以引进。文化产业大都是创意产业,盐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创新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有大量的产出,投资渠道和体制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盐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够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盐文化市场的`主体都是文化事业相关管理单位,现今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是传统的文化事业型管理模式,对盐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管理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在市场机制快速发展时,一些管理制度和行为就会抑制盐文化企业发展的活力,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科学发展。现实状况是我国目前还未建立统一的盐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与机制,导致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上会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10]。进行相关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成为当前发展之必须。

(六)盐文化产业开发模式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目前盐文化产业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盐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着单一性与同构化的问题:一是盐文化产业功能存在着单一性,这就是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上多是采取较为相同的开发模式,以促进地方知名度等目的;二是盐文化产业结构适合地方特色的较少,多出现同质化竞争,造成盲目发展、资源浪费等各种问题。在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是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甚至以盐文化资源的破坏为代价,这样就导致严重的盐文化资源的破坏现象,难以实现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1]。这种盐文化产业相关体制存在的问题,归结为计划时代的事业管理与市场环境下的企业运作“二元机构”存在的问题。加之目前盐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盐文化产业还未能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目前盐文化产业的体制落后,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盐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模糊的问题。国有经营性盐文化企业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还没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民营盐文化企业也很难取得一定的发展,民营盐文化企业发展与国有盐文化企业和单位之间还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盐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导致产业链不完善;盐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市场化意识不强,营销能力较低,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发展体制,导致盐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很难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统筹的发展,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促进盐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取得快速的发展。

我国盐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路径

我国盐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但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产业的属性,其以深厚的盐文化为底蕴,特别是以民众对盐文化的感受为基础,关键以民众对盐文化的精神需求为根本动力。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上,要重视夯实盐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要使得盐文化产业发展从我国传统与现实的盐文化中获取灵感[12],务求从多方面对我国盐文化产业建设进行完善与发展。

(一)政府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对盐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上。盐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对盐文化产业体制进行研究和剖析,以便对其改革,促进其发展。政府要认真观察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国家战略部署,主导国有盐文化企业的改制,塑造新型盐文化市场主体;政府主导下推进盐文化产业进一步升级;坚持和发展市场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给盐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方便和实惠;政府主导下对盐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相关规划;政府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上应该加强政策研究,让政策制定得更加科学以及政策能得到有力的执行;政府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中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积极为盐文化企业服务。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全方位的,政府要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上做出更多的引导与支持工作,甚至可以以“盐文化产业园”的形式予以建设探索。然而现实中存在盐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以及政策制定的各种问题需完善,这些从现有盐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黄健提出建立“中国盐业科技博物馆”的设想,这样可以从盐文化与盐业科技史方面展现自贡盐文化及历史[13],这就要求政府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积极培育和完善盐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公平执法的力度。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定是盐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严格的执法更为重要,这是盐文化产业能够得以发展的保障。这就需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各种盐文化侵权行为,能够为盐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条件。目前而言,盐文化企业是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公平的盐文化市场以及市场机制,其目的之一就是在于维护盐文化企业的利益。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一边要发展大型的盐文化企业,也要防止盐文化产业存在着垄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盐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充分发挥盐文化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种价值[14]。法律是培育和完善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进一步加强盐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才能促进盐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程龙刚从自贡盐文化遗产基本状况提出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建议[15],这些建议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具体完善。这也是当前盐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从而能够规范和指导盐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培育能够在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盐文化企业,以此带动盐文化产业的发展。盐文化企业的发展首要就是盐文化品牌的建设,这样有助于盐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盐文化企业,带动地方盐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产业互动形成产业群,这样推动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其次是盐文化品牌的培育,要发挥其品牌价值和功能,使盐文化品牌建设和集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三,要根据各地实际状况,构建盐文化产业发展集团,这样的企业不仅要具有国内竞争力,还要具有国际竞争力,而且资源整合还要与其他产业进行互动发展。奚敏等对淮安盐文化旅游的发展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提出了建议[16];张弘认为自贡盐文化旅游开发应该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了自贡盐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贡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对策[17];吴晓东就自贡盐文化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贡盐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盐文化旅游发展策略[18]。盐文化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也是促进盐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以及盐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盐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势在必行,不仅要使盐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更要加强盐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新技术在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合,将进一步促进盐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促使盐文化产业的拓展以及新型盐文化产品形态和业态的产生。在此结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充分使得高新技术在盐文化创新中发挥其应有价值;二是采取多种途径,如校企联合等途径培育和引进盐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张宜亮从盐文化继承及其创新的角度,谈到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如盐政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19];李朗等就盐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大众传媒是盐文化传播的最主要途径[20]。这些都是盐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本途径,对于完善盐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五)完善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投资和融资渠道,以便为盐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目前我国盐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政府投资,这就需要开放盐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其他类型的投资,鼓励各种类型的资本能够进入到盐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去;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盐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与扶持力度;支持盐文化产业相关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在政府支持强化财政、金融等基础上[21],发展多种渠道和类型的资金投入手段,从而形成我国盐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六)积极鼓励各种盐文化产业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制定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行业标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各地统计机构积极支持开展盐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统计,革新盐文化产业各种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指导;在数据统计基础上,建立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积极促进盐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积极发展与盐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各种服务性消费,在盐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上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22]。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具有中国特色的盐文化产业发展。盐文化产业行业标准的建立需要对盐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科学系统的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行业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对盐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进一步规范,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

(七)解决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从而不断创新盐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这是促进盐文化产业发展及提高盐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这种体制创新要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下进行,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革新:盐文化管理体系、行业市场准入标准、企业经营机制,最为重要的就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要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原则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扫除体制障碍,促进盐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体制障碍是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这种障碍更为明显的体现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要加强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性保护,以促进盐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生产性保护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实践所证明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及规律相符合的保护方式,但随着探索和实践的推进,生产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加以显现,这就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这也是保护传统盐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就是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的培养,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配合。可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盐文化产业是与高新科技相结合的创新产业,所以就现状而言,一是进行人才培养。高校作为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加大培养力度;社会培训机构能起到成人教育和补充教育的作用,而更为关键的是盐文化企业与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相结合,进行人才的培养;二是盐文化人才的引进,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促进盐文化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结论

文化产业应该加点“盐” 篇3

文化产业:“盐”?钱?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乃至一个地区,历来是那种能带来高贵与尊严的字眼。它总是与知识、历史和文明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人类知识的博大深邃、历史文明的悠远灿烂和生活方式的丰富多样中所蕴藏的可比性,从而使得“文化”成为人类生存境界的象征。

有了“文化”这份看不见的生活之盐,人类的生活便不再是茹毛饮血,而是应该值得尽情享受的体面而浪漫的晚餐。这大约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都在极力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最根本缘由。

然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文化可能还是一道可资骄傲和炫耀的历史记忆。我们国家的某些地区往往像一个落魄的富家子弟,只有当别人为了猎奇而拿出一叠钞票时,才会在尘封中拍拍打打地寻找出早已束之高阁的“文化”来。多年来都经久不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论调,各地簇新的不锈钢栏杆与古典铜像亲密结合的急就章式的文化旅游项目,都是这种急于满足经济渴望的功利主义的产物。当生活失去了强大的经济支撑时,文化就不再是生活之盐,它本身就是钱。

历史也往往会出现一笔不无戏剧性的书写。当市场经济开始成熟给人们带来相对富足的时候,当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的时候,当我们还能从生活费里拿出一元钱来买一张报纸的时候,当我们节衣缩食替孩子交学费的时候,文化也是一种商品的意识开始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人们不无惊讶地发现,不仅别人在掏钱购买文化这种商品,其实我们自己也早就参与到了对文化的消费与买卖活动中。有的文化元素甚至早就悄悄地依附在其他生活资料里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各地遍地开花的欧式商品住宅楼不再单纯是为了居住,而是一种文化享受;走进“世界之窗”去看西洋景也成了一种文化消费。于是,精明的商人和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学者发现了一个以文化消费为中心的庞大的产业。他们受到高科技产业的启迪,从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借用了CULTUREINDUSTRY(文化工业)这一名词,将之命名为“文化产业”。 人们对生活品位的追求推动着文化消费的繁荣,也确实把文化产业推到了前台。

现在,全国各地,从政府到民间,从文化界到经济界,都在筹划着文化产业这块蛋糕的烹制与分割。政府正在制订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一部分房地产业、旅游业乃至IT业的企业家也正在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向文化产业跃跃欲试;一部分评论家、作家乃至诗人也从沉寂的书房里走了出来,利用他们对产品的文化属性熟悉的特点,或研究文化产业,为政府出谋划策,或充当文化经纪人、出版商,通过与作家订立长期合作协定和培养包装明星(作家、演员、歌星)等途径,充当着文化市场的中介角色。

总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直接导演了“文化产业”观念的形成和文化市场的产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已经越来越体现出接受商品法则支配的市场行为特点,它不再仅仅是过去所认为的纯粹的某种特定思想的宣传与价值观的传播,而现在主要演变成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类型精神享受的商品生产与市场交换行为。而市场化对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渗透,既使现代城市成为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的大工厂,使城市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混合文化特征,也使本来就讲究娱乐与消费的城市文化呈现出现代新社会伦理的人文特征:以追求快乐与享受的心理学幸福说代替了清明精神。就在我们置身其中的城市社会,后现代主义文本和国学热同时并存;从具有现代意味的西方建筑到仿古建筑和老四合院,从皮尔·卡丹到中山装和旗袍,从西餐、日本料理到中国食谱,从麦当娜、刘德华到宗教音乐,都成了城市文化橱窗里的缤纷景观。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为丰富我们的生活而存在的。

对比:焦虑?乐观?

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现代城市的必然要求。特别在中国,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模式下,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不仅城市自身的消费功能和娱乐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作为地区中心的城市价值理念和运作方式的辐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全面释放。然而,每当人们将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现状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对,并企图从中借鉴经验时,总是不免产生自惭形秽的悲观情绪。而且,在我国真正全面加入WTO之后,人们最为担忧的是西方发达的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冲击。人们可以从媒体铺天盖地的对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报道中体会到这种焦虑。

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为代表的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节目,90%以上为西方7大国家所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传播,许多第三世界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美国占有全球图书销售市场的1/3,位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德国、日本、英国和西班牙,而中国位于第十名。表演艺术业,光是一个美国纽约百老汇,每年就有30多个新剧目推出,每年观众达2300万人次,票房收入达12亿美元。而我们的影剧院往往观众寥若晨星,财政上大部分是入不敷出。

而且,国际发达的文化产业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一部分文化产品由原来的图书、胶片发展为光盘、网站、数据库等形式,成为文献信息服务的主要力量。文化产业使各大公司之间通过资产重组与扩并,优势互补,形成规模优势。文化产业还与其他相关产业如旅游业、电信业、电脑业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相互渗透的经济新格局。 面对这种比对,当然会比出我们自己的“小”与“脆弱”来。但这些介绍与比对不是要让我们自己感到绝望与窒息,而是要唤起国人对自身文化产业的重视,并借鉴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寻求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向。

相反,从这种比对当中,我倒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我们终于能够以“产业”的眼光来衡估自身的文化资源总量与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这不仅能够理性地从经济尺度上看出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差距,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从投资与效益的角度清楚自己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力度与成效,而不至于在“形势大好,越来越好”的舆论噪声中抹进一笔笔糊涂账。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状态下文人自救行为的开始,更意味着从政府到民间、从商人到文人对文化发展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关注力度。文化不再是各级政府部门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无形“鸡肋”,搞文化也不再是简单地理解为演几出好戏,唱几支好歌,出几本好书,它是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希望和增长空间所在。

从上述比对中可以发现,往往国家越发达,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固然总量少,规模小,文化科技含量低,企业规模不大,与其他产业的渗透与融合程度低,但文化产业内部门类齐全,一旦市场经济的机制成熟,国家经济总量增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它将会如鱼得水般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跃进式发展。

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产品要成为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商品,必须依赖于产品的文化价值转换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而文化价值具有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原创性特点,“万里长城”搬到美国就不再是那富于历史意味的长城,只有文化价值含量大的产品才能获得较大的交换价值,因此,只要我们真正拥有富于原创性的文化资源和真正能够捕捉人们变动不腐的文化心理的文化产品,就根本不必担忧我们的文化市场被国外文化产业所占领。只有那些靠贩卖国外文化赝品起家的人,才会真正害怕在加入WTO后会丢掉手中的那点蝇头小利。 总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还处于“长不大”的阶段,但随着条件的成熟与完备,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的前景,它将会与国际文化产业一样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产业。

借鉴:思路?模式?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了热门的话题,认定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可能也确实如此。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服务业中以高科技为主体的知识产业已经步入了高峰期,紧接着文化产业将成为继高科技产业之后的又一冲击波。应该说这种对西方世界的描述是基本合乎实情的。确实,美国的娱乐业已成为仅次于航天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娱乐业的经营收入也已超过了汽车工业;英国的创意工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但是,这种波浪型的产业发展形势图,是否能够用来预测和筹划中国的产业发展趋势,我认为是值得怀疑的。

各类型的社会阶段都基本上有其相对应的主流文化生活方式。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生活需求层次的制约与影响,农业社会基本上是唱歌听戏;工业社会基本上是读书看报;后工业社会基本上是以娱乐为中心的影像、网络消费。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才呈现出这样一种波浪式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当下的“朝阳”位置。而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后工业社会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已渗透进来,也就是说,我国还处于一个多元社会复合并存的并列组合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下,要正确区分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做到两者兼顾,而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的富足,提升社会对文化需求层次,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变。

上一篇: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下一篇:持续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