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第一篇:农村文化论文范文

列宁晚年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列宁晚年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特别“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过渡时期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发挥城市的作用,不但要搞好城乡的经济联盟,而且要搞好城乡的文化联盟、文化共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作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工作,党和政府要经常督促检查,要舍得文化投资”等理论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列宁晚年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过渡时期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列宁针对过渡时期的任务特点,深刻分析了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着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问题,指出革命胜利后,“我们面前摆着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受下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其经济目的就是合作化。有了合作化的条件,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①

2.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注意发挥城市的作用,不但要搞好城乡的经济联盟,而且要搞好城乡的文化联盟、文化共建。这是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联盟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城市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农村进行文化建设,列宁则根据俄国城乡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的任务,提出了几点设想:首先,帮助的出发点“应当从建立城乡的联系开始”,搞文化交流,而不是盲目的、过早的“向农村推进共产主义的目标”。②其次,建立城乡文化联盟,使城市组织与农村组织定点挂钩,以便经常帮助指导。“把所有的城市支部都‘分配’给农村支部,使每一个‘分配’给相当的农村支部的工人支部,都能够经常注意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时机,来满足自己的兄弟支部的各种文化要求”。③再次,这种城乡文化联盟同旧时代的旧联盟有着质的区别:“今天,我国城市的文化联系自然而然地、必须地带有另一种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给农村的,是那些使农村在政治、经济、道德、体质上等等方面腐化起来的东西。而我们的城市自然而然地开始给农村的正是相反的东西。”④最后,强调城乡的文化联盟要经常化、自觉化和计划性,并告诫同志们要尽量防止在这些方面的“官僚主义”倾向和“一长制”作风,指出只要“这个工作带有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用“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帮助农村的“工人团体”,实现了工农文化联盟,我们在农村的文化建设就“可以开始百倍迅速地前进”。⑤

3.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首先要改变教师政策,提高教师的地位,“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安心农村工作。进而“使他们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以便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使农民摆脱与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与无产阶级结成联盟”。⑥

4.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文化工作,党和政府要经常督促检查,要舍得文化投资。列宁指出,“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国家中”,“经常巡视农村在这方面一定会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工作我们已经在进行,还必须有计划的加以发展。”进行文化建设,要从物质上支持、帮助,要要舍得花点钱,认为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当缩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而是其他部门的开支,以便把缩减出来的款项,转

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不要在巡视农村这种办法舍不得花钱。” ⑦

二、列宁晚年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尽管我们今天面临着不同于列宁当年的新国情,遇到了许多更为复杂的新问题,但综合起来考察,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建立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第一,从基本国情看,我国也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现阶段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57%的人口仍然在农村,多民族杂居、语言不统一,居住相对分散、偏僻,有着与俄国相类似的特点。第二,从我国居民的文化水平来看,虽然我们解放以来,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新形势对新型农民的文化要求还差距甚远。据统计,我国农村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第三,从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来看,一方面,广大农民在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农村的文化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有些基层农村干部,只抓粮、棉、油,不管群众还需要书、戏、球;有的农民只顾“钱”而不顾“文”,从而衍生出新一代的文盲、科盲,导致农村精神生活匮乏,进而使农村赌博成风,迷信肆虐。因此,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且党中央、国务院还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各项工作作出了部署。

重温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从外部促进和内部优化两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和样板功能,利用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列宁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聚集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代表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和中转站。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青年之所以向往城市、羡慕城里人,千军万马跳“农门”,不仅仅是城里人的已经在农村实现或正在实现的殷实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对城市那样一种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文化生活的渴求!我国目前1000多个大中小城市是我们利用城市帮助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特别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广泛的经济联系为我们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一,要把城乡的经济联系向文化联系拓展,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列宁早就论述过并提醒人们注意的城乡文化联盟问题。事实上,经济和文化历来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鉴于我国目前的城乡现状,建立城乡文化联系,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城乡文化联盟的基础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歧视、相互排斥。在城市,一些人依然把农民与愚昧、落后联系在一起,不愿意和他们进行文化交流;而农村人又把城里人与“市侩”、“小市民”联系在一起,敬而远之,不敢和城市人进行文化交流。这相互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对城乡的文化交流是一大障碍。信任与尊重是联盟的前提,只有城乡彼此建立起信任和尊重,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城乡联盟。二是文化联盟是城市帮助农村,不是包办农村,而是向农村输出文化。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以农村为主体,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自己制定建设规划,自己说了算。而城市的任务则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帮助指导,不能包办代替,把城市的一套东西搬到农村。否则,就会使农村的文化建设走向歧路。三是文化联盟是长久之计而不是权宜之策。城乡文化联盟和经济联盟一样,是新形势对城乡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四是文化联盟要求城市帮助农村,前提是帮助而不是索取,不能把文化交流企业化、商品化,否则就会有悖于文化联盟的初衷,使城乡文化联盟成为和谐社会里的一种怪胎。

第二,加强城乡文化联盟,帮助农村进行文化建设,要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城乡共建,具有稳定性、经常性的特点,城市的共建点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转站和辅导站,通过这些共建点,可以及时不断地向农村传输城市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还能定期向农村提供文化服务,和农村进行文化联谊,使城乡文化建设共同提高。

第三,城市帮助农村,要从物质的援助向文化智力的援助发展。首先,要有一套鼓励措施,鼓励城市的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尤其是投身于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其次,要利用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条件,做好定向培养,帮助农村培养自己的文化骨干,并逐步形成规模。最后,各级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机会上给予优先,采取多种办法建立起农村的文化活动基地,并注意抓好长效管理,而不是一年少得可怜的送戏下乡。

第四,要充分发挥戏曲、电影、小说等主流文化的作用,首先,要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其次,要力争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最后,要组织并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去体验生活,进行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

2.充分发挥农村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依靠自身力量搞好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是决定农村文化建设成败的内在因素。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出现了像华西村那样的先进典型。目前农村的文化建设的自我发展,要根据农村的新形势,注意地区间的经济条件和人文差异,从素质文化、中性文化、娱乐文化三个方面统筹规划,全面发展,切实让知识润泽乡野,文化涵养农村。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逐步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注重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初中义务教育并逐步向高中义务教育过渡。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对中青年农民进行岗位职业培训和文化教育,做到多形式、多渠道,点面结合普及科技知识。最后,要把农村的扫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多种方式扫除中壮年文盲,齐抓共管,责任到人,防止新文盲的产生。

第二,集中力量搞好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学习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娱乐有舞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唱空城计,要坚决克服农村文化建设是虚的软道理,经济的发展才是实的硬道理的错误观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的全面建设上,要注意留足文化建设的经费,并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体育俱乐部和电影院、戏院,以便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第三,加强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多层次的农村文化建设骨干人才。一方面要落实好农村知识分子政策,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政治和生活待遇,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农村文化建设作贡献;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掘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老艺人的余热,培养文化建设的新人,并采取措施吸引城市各种文化人才到农村落户,形成梯次,共同为农村文化建设做贡献。

第四,依托农村各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要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形成官办和民营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的新格局。积极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专业户,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电影院、图书室等,鼓励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村村有专业书店、图书馆、演出队、专职电影放映员,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第五,搞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建设。农村集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星罗棋布的集镇具有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特点,是农村区域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要充分发挥好集镇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集镇文化的正确导向,强调集体为主,以本地特色为主,坚持“寓教于乐”,重视设施和环境建设,加速集镇文化本身的发展速度,建立好样板,搞好示范,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5页。

②③④⑤⑥⑦《列宁选集》第4卷,第679、679、680、680、679、677~678页。

⑧《列宁选集》第39卷,第364页。

(责任编辑/彭巍)

作者:李拴民

第二篇: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 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農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王成强,毕西娟,刘兆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

作者简介:徐静,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作者:徐静 冯哲 孙建业

第三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发展繁荣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要在理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投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关键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这对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深层次改革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和思想环境。文化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必须拉长农村文化建设的“短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那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村民文化素质、文明涵养、道德素养、主人翁意识的要求。培养新型农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重德守信、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都属于文化建设范畴。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丰富、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农村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时代发展进步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逐步确立,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发展,现代文化难以有效传播。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少有市场,本该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呈现出被影视网络娱乐替代的趋势;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难以实现与农村受众的有效互动,贴近农民、反映农村建设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有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农村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滑坡。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的断层现象,使得落后、封建糟粕的东西盛行。如农村中倘有老者去世,子女往往请一些民间的喇叭、唢呐班子表演,内容大多低俗不堪,却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以致于许多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远程教育等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些乡镇有限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现象突出。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热心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少,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普及;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气候。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代社会,文化就是吸引力,文化就是竞争力,文化就是生产力。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村级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和重要环节,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是把公共文化建设落实到村一级。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基础,现在一些村连一个像样的村民活动中心都没有,村民文化活动自然难以开展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投入,健全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依托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

3.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安排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庙会、农村集市等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灯谜竞猜、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要。二是以“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为载体,普及农民的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如:通过法律、科普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业务技能水平,学习科技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并能学以致用,发展致富奔小康。通过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从而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5.注重保护、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要注意发掘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五河县为例,以《摘石榴》为代表的五河民歌,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曾3次到五河县采风,制作的5个专题片多次播放,五河民歌的影响力随之不断提升。此外,位于革命老区武桥镇的弥陀寺,因江上青、黄辛白、钱正英等革命前辈在庙址上筹建泗五灵凤中学(现叫弥陀寺中学),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关镇的顺河古街、临北回族乡的狮子舞等均各具特色。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无论是对繁荣农村文化,还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真正有可能把农村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开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王云

上一篇:数学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体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