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在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对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农村网络文化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发展的大众传媒新路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网络文化论文 篇1:

数字乡村背景下优化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摘 要: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发展方向,它是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长远目标的重要基石和应有之义。该文分析了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逐步提高乡村网络文化服务质量。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网络文化;优化路径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并拟定了配套的计划和目标,统筹推进信息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5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纲要中提出“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加强引导和监督乡村网络文化”“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2020年11月,数字乡村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会议上指出“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已超过98%”[2]。随着4G在乡村的深化普及,5G在乡村也被陆续引入。2021年2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占网民总数的31.3%,这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同样也在预示着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4]。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深刻意识到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站在新时代国情农情的高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设备数字化为支撑,革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观念、手段、载体,打造乡村网络文化基地,为宣传优秀乡土文化凝聚力量和推动乡村繁荣富强提供稳定有序、乐观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1 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乡村网络文化是乡村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另一种形式,借助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对乡村文化进行扬弃。“如果把收入、投资、非农业就业等看作离心力,把乡土社会、邻里关系等看作是向心力”[5],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城市中的离心力作用远强于乡村中的向心力,并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日益淡化,熟人社会遭到破坏,使得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脉络出现裂缝。做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以创新的数字技术和模式等修补乡村优秀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断裂,同时将创新意识植入乡村社会中,迎来乡土社会的新思潮,与乡村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文化归属感,进而以更创新的方式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6]。

1.2 有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乡村文化网络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復杂、趋势变化多样,许多不法分子企图在管理模式较为松散的乡村网络空间开展违法活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严厉打击网络违法分子,维护乡村网络空间秩序,还乡村网络空间一片清净,引导农村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辨别真伪。用广泛的民意来修复狭隘的民意,用正确的言论规正错误的言论,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合法地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营造健康有序的乡村网络空间[7]。

1.3 有利于根据网络舆情变化落实乡村建设行动 在村民关注度、使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上公布和宣传党中央的重要方针政策、宣传乡村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较大进步、宣传先进事迹和典范以及全国上下的积极局面,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国家各项决策的重要意义,共享乡村发展成果,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为农村农业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另外,国家关于乡村的种种建设行动也能落地生根[8]。

2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不到位,村民参与度低 市区主管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网民主动转发官方媒体推送的信息仅占其转发总量的20%左右,然而通过微信、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的官方消息每天却不计其数,但其对农村网民产生的影响不是十分理想。村民反映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难以理解、没有吸引力”,这说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无法让乡村网民对宣传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支持。一旦广大农民看不懂这些信息并且不感兴趣,他们会选择性地忽视这些内容,势必很难响应政府制定的乡村建设决策,导致村民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行动中[9]。

2.2 意识薄弱,建设主体缺失 首先,农民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但由于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农民人口不断减少,传统的村落逐渐解体,再加上农民自身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意识薄弱,导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其次,根据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一般由政府全权负责,这种“全能型”的政府行政模式淡化了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使得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缺少企业的参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监督;再次,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关部分推卸责任的现象,其责任共同体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部门间缺乏合作和协商[10]。

2.3 受众群体素质不高,信息质量有待提升 活跃在乡村网络空间的大部分村民,凭借一时的新鲜感只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和技能,而在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等方面一般未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导致其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时,他们在选择、理解、评估、求证等能力都显不足。文化素养不够高、信息辨别能力不强,使得农村网民容易被有害信息迷惑,会相应地导致网络空间信息质量不高。

2.4 缺乏技术人才,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方法、手段,这要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但受到乡村资源、环境、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人才难以流入农村。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仍存在缺少骨干领导、缺少专业培训、缺少薪资激励等问题。乡村数字化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网络平台的建设、运作以及日常维修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壮年人才也从乡村流入到城镇,造成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人才更加紧缺[11],导致为村民提供乡村网络文化服务的能力不足。

3 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关注村民需求,提高村民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科技支持,最大限度地收集和整合民意,既要深入浅出突出乡村,又要恰到好处地聚焦乡土,把握农村的变、抓住农民的心,及时获知舆情民意,积极为农民发声,回应农民关切。农村基层网络文化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数字化发展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网络用户的需求,把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便民利民、政务公开、网络电商等内容合理划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网站等网络平台,尤其要发挥微信群组的直接作用,实现村村有群、户户入群、人人用群,使农民群体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3.2 增强建设意识,推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合作 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挑战,各建设主体务必从意识上肯定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广泛的群众监督、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配合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乡村基层组织作为联结政府与村民的桥梁和纽带,负担起既要将上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执行和落实,又要将村民的诉求反馈给政府的双重任务;各职能部门要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同时加强合作意识。乡村民间组织则要努力挖掘乡土民俗、民间手工艺、民歌民谣等优秀的乡村文化,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作为受众群体的广大农民,既要成为后备力量,又要承担监督责任。如果将以上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主要任务看作是一条条传播链,那么链中涉及的所有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其中并凝聚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完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12]。

3.3 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对乡村网络空间信息的权威发布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亟需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村民在网络平台上选择、判断、甄别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保证官方在网络空间中发布权威信息,包括国内外时政、农业生产动态、社会民生福祉、健康幸福生活、惠民理财知识等内容,村民以此来了解家乡、了解时政、丰富精神生活、增强乡村归属感。另一方面,对农民群体进行培训。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才进行定点帮扶来提高村民的网络操作技能,带动村民素质提升,助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3.4 加强数字化教育培训,培养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专业力量 一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培训。鼓励相关组织、部门与专业院校合作,推广数字化网课教育,进行集中有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更专业、更前沿[13]。鼓励工作人员借助数字化设备以更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组建既了解乡村治理现状又具备一定数字化技能的专业服务队伍。二是促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大数字化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发展远程教育,与城市教育资源进行对接,使乡村地区的学生能接触和获得更专业、更丰富的知识,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储备未来的人才力量。三是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乡村的发展迎来了高新时代,人才是在新时代决胜的重要基础。搭建数字化的专业人才交流和分享平台,通过资源、政策向乡村网络文化产业倾斜,增强乡村优势,吸引专业人才,其能根据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对乡村网络平台进行合理分析和统筹规划,提供专业的乡村网络文化服务。

4 结语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以关注农民诉求、为民发声、回应民意为核心,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重视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合作的良好建设局面,从根本上减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村民科学文化素养低的阻力;将数字化教育培训常态化,培养专业数字化人才队伍,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让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数字化高新技术,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实现乡村建设质的飞跃。

作者简介:郭子拓(1995—),女,辽宁锦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收稿日期:2021-06-0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9-05-1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2]高亢.中国移动全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已超98%[EB/OL].[2020-10-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40084740 1568085&wfr=spider&for=pc.

[3]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4]成素梅.“十四五”新词典“加强网络文明建设”[EB/OL].[2020-12-01].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581073.

[5]朱海声.建设与支撑——当代关中乡村发展力研究[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72.

[6]浦靖璐.移動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大众文艺,2020(02):218-219.

[7]张岩.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网络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85-86.

[8]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04):59-61.

[9]宁晶,朱正刚.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发展研究——基于金华市婺城区乡村微信使用的观察[J].江南论坛,2021(04):41-43.

[10]丁世华.数字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0(04):33-38.

[11]赵早.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J].领导科学,2020(14):45-48.

[12]江新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3-95.

[13]王沛栋.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18):40-47.

(责编:张宏民)

作者:郭子拓

农村网络文化论文 篇2:

农村网络文化发展状况分析研究

[摘 要]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在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对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农村网络文化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发展的大众传媒新路径。

[关键词] 农村;网络文化;文化网站;农村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时至今日,网络把世界接入了家庭,搬到了人们面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人们能够如此便捷地实现与世界的广泛沟通,与文化的直接对话。中国广大农村并没有在这波信息化浪潮中远远落伍,农村网民队伍近几年迅猛发展,至今已过亿。然而,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及研究却远远滞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打造网上人文乡村中国,对于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利用、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扩大农村文化消费并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现代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瓶颈,也将成为拉大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等网络应用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具有信息储量大、信息全面、查询方便、信息更新及时等优势。对于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互联网无疑是广大农村地区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将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优势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是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应该说,农村网络文化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以2009年为例,中国涉农网站建设在2009年发展加快,从年初2.2万余家增至年底3万余家,日均页面浏览量已达120多万次,内容及形式较以前也有很大提高。但总体说来,还存在以下问题:

1.1农村网络文化网站建设匮乏,与增速迅猛的农村网民队伍不成正比。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达323万多个,其中农村、农业类网站只有3万余个,占全国网站总数不足1%。与此相对比,农村网民队伍却增速迅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首次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至2007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3740万,仅半年之后增为5262万人,增速是城市网民三倍以上。至2009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亿,占中国3.84亿整体网民的27.8%。也就是说,接近网民总数近1/3的农村网民,只拥有不足1%的农村农业类网站。

1.2农村网络文化网站建设形态单一,缺乏创新,不足以调动网民的参与热情。据CNNIC 2009年6月调查显示:中国农村近亿网民中,只有14.8%在之前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人数不足两成。分析较有代表性农村农业类网站,可以看出其主要问题为:一是大的农村门户网站缺乏。二是此类网站多分属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布局较为分散,行业内资源整合比较薄弱。三是内容上专业性构建较多,形态较为单一,以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等物质层面为主,带有泥土芳香民风民俗形态的行为文化层和乡土中国长期孕育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心态文化层以及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现代农村文化构建短缺。四是缺乏技术创新与良好制作,吸引力不够。

2、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对策

2.1积极组织开展“电脑下乡”、“互联网技术服务下乡”、“网络文化下乡”等活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产品制造商及经销商、各大网络运营商在实施“家电下乡”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电脑下乡”的力度,专门制定“互联网技术服务下乡”、“网络文化下乡”的政策,比如制定农民安装互联网络资金优惠标准和电脑以旧换新补贴标准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切实的优惠补贴及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改善农民受资金、技术等限制及观念影响导致网络文化消费不足的局面。特别是应降低农村上网费用,鼓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赶“科技大集”和走村入户,宣传、示范、培训那些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的青年农民,并由他们带动更多农民认识电脑及网络,学会使用及用好网络,促进农村网络文化的发展。

2.2创新农村网络文化建设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全社会协同发展农村网络文化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农村网络文化事业的主导推动、农村网络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构成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发展的新格局。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应抓紧着手就农村网络文化发展制订规划,出台政策,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从政策、组织、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支持等层面,统筹各方面力量,建设与管理并举,大力促进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支持、投入和参与,引导、扶持和规范农村网络文化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

对于电信类生产经营企业和专业投资者来说,应在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基础上,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培育农村网络文化市场,做好农村网络文化网站的长期维护、更新与推广,并努力从内容建设、网络营销等方面提升其发展实力。对于社会各界来说,应鼓励支持网络专业人才和文化精英开办精彩乡村文化网站以及相关农村网络文化的互动式论坛、贴吧、博客、播客等,给农村网民提供积极参与的平台。要培养新生代力量,将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民俗文化教育纳入大中小学课堂,加大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倡导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文化,引导人们进行农村网络文化的研究设计、宣传推介、成果展示等,营造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3打造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网上乡村文化中国。(1)挖掘、弘扬传统乡村中国精神,建立网上乡村文化世界。各地乡村民俗节庆文化游、乡村观光游、乡村采摘收获游等,以及蕴藏于中国民间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不断地显示出中国乡村文化的魅力;(2)增加现有网站尤其涉农网站的乡村文化内涵。要注重涉农网站编辑人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熏陶,除自采农村文化内容外,还可开办相关征集活动及互动式论坛等,以汇集更多的乡村文化资源。有关部门应要求和鼓励各大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乡村文化网页,增添相关内容,创新设计制作,增强其可视性、可读性和吸引力;(3)实施农村网络文化精品工程。应着手培养造就农村网络文化带头人,进行乡村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和评选,开发乡村网络教育、乡村网络书屋、乡村网络戏曲、乡村网络娱乐、乡村网络传奇等,建立起丰富厚重的人文网上乡土吉林、网上乡村中国。

作者简介:孔祥媛,吉林省永吉县委党校。

作者:孔祥媛

农村网络文化论文 篇3:

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摘要: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对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着重从传播学中“把关人”的角度,对如何加强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把关人 网络管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青岛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网络文化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也存在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良莠不齐、网络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以推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是文化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的课题。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近年来,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文化发展迅猛,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2010年上半年,青岛市经济总量达到2586.7亿元,同比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3元,同比增长10.3%,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已作为我市政府执政及企业经营的有效补充。目前,青岛市已建成网站4000多家,网民数量众多,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文件上传下载、网络游戏、博客、电子杂志、短信和彩铃服务等是我市网民常用的网络服务,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果显著。在党中央积极部署全国构建新形势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大环境下,青岛市委、市政府也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6000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点、420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基地、5000余台政务网终端机均已同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26处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实现了互通互连。同时,青岛市共享工程分中心还根据青岛市地方特色,建立起电子文献、地方文献、多媒体资源、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图文资料等5个特色数据库,开发出青岛人物、青岛史纲、蓝色海洋、文化青岛、经济博览、奥运之帆、旅游指南、动态青岛八大板块的内容,满足了基层网络文化的需要。

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增强网络文化影响力。2009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将青岛建成我国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城市。2009年,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9.5亿元,增长率为15.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一期投资50亿元兴建的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兴建,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迪士尼”。

网络文化管理进一步完善。2005年,青岛市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网络文化监管平台的建设,经过近5年的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1000多家网吧全部实行远程监控,6万余台计算机都在“千里眼”的监控之下。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时期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网上不良信息泛滥,清理和整治执行不力。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及信息海量性的特点,使网络把关人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传统媒体式的审读与控制,导致虚假新闻及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上低俗恶搞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市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网络优秀文化不够充实。从传播学的观点看,要想让健康、积极的优秀文化主导网络文化市场,一方面需要网络把关人认真履行网络把关的职责,积极设置议题引导舆情加强舆论导向之外,另一方面则需要网络文化企业生产开发出大量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抢占网络文化市场。而相对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来讲,青岛市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则明显不足。

青岛市文化企业实力弱小,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不强。以网络游戏为例,目前,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位于前十位的运营商大部分集中于上海、广东和北京,而青岛市的网络游戏运营公司起步晚、规模小,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不仅如此,产业人才也极其缺乏,特别是高级研发、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青岛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网络监管不到位,特别是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有难度。首先是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的滞后,网络文化目前多头的管理体制,极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再者,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及双向的交互性,使得网络把关人无法对信息做到及时监管,特别是各门户网站的论坛、博客、留言板的管理。

加强青岛市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针对青岛市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才能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落实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媒体的传播都应遵循法律法规,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也应在规范的法律法规下有序地进行。因此,一方面,应严格贯彻落实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应利用计划单列市的立法权,结合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情况,加强网络文化传播与管理的立法。

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创建青岛特色品牌,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做大做强自己的网络文化品牌。

青岛市应以“国际动漫产业基地”和“中国影视之都”为契机,依托市场,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以“微尘文化”、“帆船文化”、“海洋文化”、“海尔海信现代科技文化”、“孔孟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青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加强战略研究,制订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

建设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保障。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甚至还包括网络文化的领导决策人才。

1.加强领导决策队伍的建设。地方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及领导决策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应紧跟网络文化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建议人事部门在公务员的招考、培训、考核中,加大网络文化知识的比例,充实并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及水平。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网络文化的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培养建设一支长期的、稳定的、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队伍十分必要。

3.加强网络把关人队伍的建设。鉴于网络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网络把关人队伍尤显重要。

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政府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部门应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把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网络文化传播法规,规定信息登载的条件和信息发布的范围等,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比如“封杀”某些网站,采用网上拦截技术使某些网站的页面无法显示;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栏目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如青岛信息港、青岛新闻网等。

另外,职业把关人要履行职责。网络新闻工作者(如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都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职业把关人。首先,这类把关人可以通过栏目规划、议题设置、信息过滤等方式,向网民“推荐”一些积极、健康、趣味性的信息或稿件,同时为网络用户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参考标准;其次,当网络中出现侵犯隐私、恶意诽谤、低俗恶搞等不良信息时,把关人可以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删除、查封甚至举报不良内容,借助警方和法律的力量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再次,当网络上出现复杂舆情时,把关人可以成为“意见领袖”。通过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到的见解,确立自己的主导者地位,以影响网民。因此提高职业把关人的素质刻不容缓,可以尝试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来提高这些职业把关人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加强自律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创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首先应理顺网络文化管理体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涉及众多部门和众多单位,理顺管理体制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组建大文化部门的思路,将网络文化管理中的所有事项统统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管理,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执法,统一监管。二是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其次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可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经验,如韩国2006年底就强行实施的网络实名制,德国的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等。

最后应着力加强网络文化技术监管。技术在网络文化的监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屏蔽、过滤;另一方面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强各类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网络文化监管建立在自己掌控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

积极提高网民素质。网络文化是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治理维护,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自律,共同维护和建设我市和谐网络。因此,我市相关部门或民间组织可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培养市民自觉爱网护网的意识;同时,建议市教育局把预防青少年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从小做起,逐步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本文为2010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QDSKL100408)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柳斌杰:《五管齐下净化网络环境》,《人民日报》,2007年6月。

3.徐建勇:《山东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6)。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编校:郑艳

作者:蔡文艺 贾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