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化论文

2022-04-16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它对新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经验,阐述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分析了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思考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旨在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化论文 篇1:

成校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领航员

摘要: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强村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更是新農村建设中居于首位的新阵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好与坏、快与慢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成校的教育处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教育对象是新农村建设为主体的农民,学校办学的宗旨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农村成校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文化科技、职业技能水平和改善能力,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这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校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农村文化礼堂;成校教育;领航员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继承了农村优秀传统美德,传播了现代文明,引领了主流文化,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立足现代文明,广泛开展实用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经营能力,推进农村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现代科学、法律、网络、健康生活等知识的教育,增进农民科学素养,提高农民的现代生活质量。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与乡镇成校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开展不谋而合。农村成校的教育处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教育对象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学校办学的宗旨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召唤,必然赋予农村成校新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它既为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农村成校要树立全方位的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活动,找准开展成人教育的结合点,必须以突出农民素质提升为侧重点,真正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看来,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离不开乡镇成校的参与,更离不开乡镇成校的“领航”。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离不开乡镇成校的引领

目前,大部分农村文化礼堂在活动的开展上,主要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如跳佳木斯操、健身舞、排舞等,而诸如礼仪活动、讲座论坛等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就开展得比较少,更不要说开展生产技能、营销能力相关经济建设的培训活动了。甚至有个别村没有像样的文艺队伍,除了上级部门的文化下乡,无法开展村级文艺活动。乡镇成校的培训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开展将会打破这个格局,各项培训在文化礼堂内进行不但营造了农村文化礼堂的氛围,还引导了当地农民参与到文化礼堂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来。

1、乡镇成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基地。

农村文化礼堂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娱乐的场所,也不只是一个承办“红白两事”的场所,它还承担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凝聚人心的使命。就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情况看,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无规划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礼仪活动”、“民俗文化活动”不突出、缺乏深入挖掘;“村歌”等特色工作启动比较晚;文化礼堂专管员队伍缺少培训,对农村文化礼堂认识不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没有进行很好地梳理。因此,推进这项工作不能凭一时脑热,必须要有效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重要性,并投身其中,同时还要调动村民积极性,群策群力。在这个过程中,乡镇成校必须站出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确定有文化底蕴,有群众基础,村干部有干事激情的村来付诸实施。

乡镇成校在推进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实践领域。从农村地区的实际看,农村成人教育的实践基地主体是乡镇成校,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地。”所以它既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中心阵地。由于乡镇成校不仅自己要办学,而且还负有“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对口办班的”职责,包括村企办学在内的办学指导等任务,所以它既是广大农民的学习中心,又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关键环节。

2、乡镇成校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源动力。

农村文化礼堂是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既没有组织编制、人员保障,又缺少财力等资源的供给。打造文化品牌,必须要借助外力支持,创新文化礼堂联动模式,就是要借助当地乡镇成校的力量,推动文化“输血”向文化“造血”转变,因地制宜地建设村落文化品牌。乡镇成校有能力设计载体,组织干部联片接对,正向开展文化礼堂队伍培训,常态化组织文艺骨干培训,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礼堂活动品牌。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主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需要调动农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突出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只有农民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表现出自主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才有基础;只有他们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表现出能动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才有可持续性;只有他们表现出创造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才会有活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真是乡镇成校的教育主体,农民在乡镇成校的各项培训中训练技能、增强素质,才能更有效地搞好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3、乡镇成校是农村培训市场的主导者。

目前,不少农村文化礼堂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很多农村片面追求验收,在建设上照搬照抄,文化设施简单类同,难以吸引群众。而投入资金较多的图书室等却因场所管理服务不到位、设施设备更新缺少科学性等原因,闲置现象居多。文化设施在使用上存在不均衡性,如当前的群众性排舞热和健身热,参与者多,由于文化广场及排舞设施不是文化礼堂验收中明确要求的项目,致使礼堂设施建设与群众文化诉求不对接,从而造成使用效率低下。更为突出的现象是,进出公共文化场所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年轻人缺位,使得农村文化礼堂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老年活动中心的代名词。

乡镇成校的培训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扫盲培训,让年龄大的村民走进农村文化礼堂,在学文识字中,全方位地感受农村文化礼堂多方面的气息;双证制培训,让中年人走进农村文化礼堂,在学习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同时,领略农村文化礼堂多样风采;礼仪健康知识讲座,让少年儿童走进农村文化礼堂,在学习文明礼仪中,健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离不开乡镇成校的护航

1、农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农村自身文化人才的支撑。

村级文化礼堂建设完成后,文化条件设施发生了根本变化,村民文化活动的热情迅速高涨,文化活动类型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层次逐步提高,而村庄内部的文化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安昌镇四个有文化礼堂的每个村只有一名文化活动员,仅仅依靠外部的力量(政府的文化宣传部门、高校、地方文化机构等)很难持久深入。关于文化人才问题,迫切需要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大思路下考虑一些具体问题。一方面要加大传统的文化“三下乡”、大学生村官等项活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村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不仅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还要支持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充分利用现有的乡村知识分子(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还要调动社会文化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和潜力,尤其需要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志愿者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采取更有力的扶持措施。

乡镇成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最接地气的学校。农村人才在乡镇成校几年的努力下已充实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中。这些农村人才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中流砥柱,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参与者,更是缔造者。

2、农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农村个性品牌的传承。

一些村被动建堂,造成文化礼堂的统一模式,没有个性和特色。要想真正发挥礼堂的作用,必须挖掘特色,突出礼堂主题。同时,镇、村要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团队,支撑文化礼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让群众真正变成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组织者,成为倡导健康休闲、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每个村居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村史、村情,民风、民俗,祖训、家谱,都有它们独特的历史记忆,也是每个村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乡镇成校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因村而异”、“因村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每个村居独特的文化特色,展现特色文化,传承民俗,让村民知道本村文化的根,了解本村文化,打造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文化殿堂”。因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乡村文化的真正回归。

农村特色文化,是把主流文化与乡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土壤就是农村;乡镇成校在日常的培训活动中有机地结合当地特色文化,鼓励村民自发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对农村的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让农民积极参与,并把日常生产生活融入文化活动,使文化形式和内容与村庄实际、村民生活密切相关,使农村文艺作品具有强烈乡土气息,并为当地村民喜闻乐见,这样的农村特色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影响农民的价值观。

三、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离不开乡镇成校的整合

1、乡镇成校具有完善、积极的教育资源。

农村成校新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就是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实行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形成合力,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政府领导统筹、社区教育机构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支持的管理模式。整合农村中小学、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和群众团体等部门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形成优质高效的农村文化礼堂综合能力开发工作机制和网络。落实以农村为主体、农民为对象、文化礼堂建设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体制。成校有明确的办学责任,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还有为农村文化礼堂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管理环境,实现结构优化、资源共享、师资互通,以发挥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保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组织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措施落实,保障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2、乡镇成校具有协调、融合的组织机能。

农村文化礼堂不是一个文化单体建筑,而是一个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努力实现村级文化资源布局从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文化场馆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着力提高村级文化场所和设施的综合利用率,这就需要管理与内容的整合。文化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党政其他部门可将自己配送的内容制成菜单,而真正落实时得整合各部门资源,由一个统一的牵头部门,负责联络组织。这样就便于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合理安排时间,使得礼堂内全年内容丰富充实,形式多样而不重复。各单位部门也能更好地安排时间,开展各自擅长的活动。乡镇成校就是一个起到这样枢纽作用的组织。

农村的文化建设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尊重历史的。安昌镇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导,组织了“三支援军”,即三种类型的专家队伍。一支是来自高等院校从事文化研究的“学院派”专家们,他们侧重于宏观历史的梳理,重要理论问题的提炼;一支是来自党政机关部门学有专长的“领导专家”,他们把握方向,提供资料,协调组织;一支是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草根”文化专家,包括从事文化设计经营的地方文化名人,他们可以提供各类专门的支持和服务。同时也有“三支队伍”。一是村中的“文化精英”。许多乡村都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人”、“田秀才”、“土专家”,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对乡村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村中的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他们有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有展示文化才艺的天赋,他们是村中书法协会、武术协会、龙灯队、排舞队的骨干;三是村中的普通群众。他们作为文化建设的潜在力量,会随着文化礼堂建设的扩展和深化,逐步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来。这些资源和力量如何有机地组织起来,协调起来,乡镇成校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乡镇成校才能把这“三支援军”和“三支队伍”揉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这样内外结合,坚持外部资源支持与内部资源挖掘相结合,以内部资源为基础,以外部资源辅助,并逐步走向自主自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才能走得更远。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土壤在农村,乡镇成校的立足点也在农村。乡镇成校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更离不开乡镇成校的“领航”,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乡镇成校要起到“领航员”的作用,坚持摇旗呐喊又脚踏实地的工作,从方案、制度到具体措施,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慧君,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新华网浙江频道

[2]沈向荣,临安建设村级“文化礼堂” 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实践与思考,浙江在线浙江文明网

[3]刘国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01期

[4]谢木刚,创新成教工作思路探索成人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07期

[5]陈小如,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化2011年第08期

作者:郭仁兴

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化论文 篇2: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它对新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经验,阐述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分析了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思考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旨在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长期发展目标。其中,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农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寻找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策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1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源头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充分突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对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乎长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2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各级党委政府虽已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但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到位。一方面农村基层领导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文化建设的倾向,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广大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思想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文化生活的认识程度不高,参与文化生活的自觉性不强,致使农村文化工作处于较弱势地位。

2.2 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农村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加之有不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经费的不足,不少地区文化建设停滞不前。现在有不少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村级自治地方文化站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2.4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目前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不高。一是机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在机构改革中文化站人员调离文化战线,有的调为它用,甚至取消了文化站,有的与其它部门合并,机构性质界定不清。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如有书法、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等艺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改行离开工作岗位,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无异于雪上加霜。三是普遍存在“学历低、能力差,老人多、新人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势必导致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2.5 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在数量上较少,质量不高,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内容陈旧。一是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二是过去民间的农村文化生活所拥有的山歌、舞龙、唱戏,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渐渐失传,得不到传承。

3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动”,尤其是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进程。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树立农村文化建设新观念。二是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此,必须把文化工作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班子,形成主要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指导抓、社会各界参与抓的工作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如曲江区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2007年提出了“文化惠民”的新理念,并与巩固创建先进文化县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大手笔地财政投入,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送书、送电影、送戏,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有文化情趣,分享着文化发展的成果,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而曲江区图书馆抓住契机,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迅速地在广大读者中组织文化志愿者到农村,积极开展流动展览、流动书屋、流动书车服务,并结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地举办农家乐联欢等一系列活动,缩小了文化差距,在服务农村中创先争优,推动农村群众“幸福认知”。曲江实践表明,只有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把惠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优先,才能走出一条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3.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二是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比重。尽快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三是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经费。在中央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3.3 立足农村实际,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比较滞后现状,必须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一是要因地制宜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即要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如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又要有计划地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二是要准确把握硬件投入的功能取向。在添置硬件时,要尽量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考虑群众文化生活习惯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必须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利用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4 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教育培养机制。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逐步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素质和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从业人员队伍。二是要关怀农村文化干部,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充分激发自身的优势,不拘一格用人才,保证文化干部的质量,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3.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一是要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使绝大多数农民能够识文断字,能够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二是要加强和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要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三是不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社会文明,赞美科技进步,用先进思想和道德准则去感化人们,需要靠一系列活动去实现。各级文化部门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制订活动计划,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3.6深化文化志愿者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在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阐述中提出了文化志愿者的概念:“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这是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到文化志愿者的概念。由文化志愿者提供的文化服务也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加强文化志愿者“三下乡”是整合利用文化服务资源,有效弥补农村现有文化队伍的不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最大限度的保障和实现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如近两年曲江区马坝镇曾屋村先后迎来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还给村里赠送了电脑和打印机。这类典型为农村服务的文化志愿者活动是值得推广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提高农村思想认识,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立足于实际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马仙玉.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03期

[2] 郑金侠.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1年第09期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区图书馆)

作者:肖美红

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化论文 篇3:

传承创新,推动文化礼堂建设

摘要:自2013年,丽水市莲都区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建设文化强国战略部署,以及浙江省委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本文就如何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创新模式;建议1莲都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状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是丽水市唯一的市辖区。全区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辖4个乡、4个镇、7个街道,33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9.275万。截至目前,莲都区333个村庄已经都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另外还有107个天天乐活动中心、340个农家书屋,这些都为“文化礼堂”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1个,其中重点村15个,争取建立30个。

2莲都区建设文化礼堂存在的困难

(1)设施陈旧。莲都区农村文化设施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利用率低,各村的文体活动中心、礼堂(戏台)大多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前建设的,房舍破旧、设备陈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需要统筹规划。

(2)活动单一。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文化站送戏下乡为主,少数村在春节期间举办乡村春晚、舞龙、灯会,但没有形成规模,也不是很正规,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

(3)缺乏管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新兴的项目,没有建设经验,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管理,与设施建设相比,管理是更为长期、更为艰巨的任务,虽然文化礼堂建起来了,但活动不开展,设施设备不维护,就是形同虚设,浪费资源。

(4)主动性弱。农村文化活动大多依托乡镇政府、文化站组织开展,村级活动主动开展的少,没有相应经费支持和奖励机制,农民缺乏活动的积极性。

3打造“4+X”创新模式,解决文化礼仪建设困难

(1)推进资源整合,提升建设水平。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的礼堂、祠堂、农家书屋、文体中心等设施,按照“4+X”的创新模式打造文化礼堂。其中“4”分别为“便民服务中心、礼堂(学堂)、天天乐文体广场、展示廊”,“X”即为各地自选项目,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提升建设水平,大力建设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文化阵地综合体,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弘扬主旋律,变“单一”为“多元”。莲都“4+X”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各地自选项目的“X”,在硬件设施具备的条件下,要把软件应用好,即各地特色文化礼仪活动开展好,才能发挥文化礼堂的正能量,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例如,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讲座、读书节活动;开展弘扬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礼仪活动如重阳节敬老礼仪活动;开展当地特色的风俗人情活动如新人礼、成人礼、婚丧礼等;开展别具风格的“乡村春晚”,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如舞龙、灯会、戏曲、唱鼓词等。把原来单一的文艺演出变为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不断创新思维,变“普遍”为“亮点”。在加强工作指导,制定农村文化礼堂设施建设、展陈设置、礼仪活动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的同时,还要请专家团来我地指导,并选派文化礼堂建设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各地兴建的文化礼堂大同小异,不能照搬照抄,要创新思维,挖掘莲都村庄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主流文化、现代文明,推出旅游风情、特色老区、廉洁勤政等不同的文化礼堂,还可以依托“莲文化”“畲文化”“摄影文化”,把文化礼堂建设成一张“金名片”,既有当地特色,又能吸引外地的游客,成为一大“亮点”。

(4)建立健全机制,变“被动”为“主动”。文化礼堂的正常运行需要规范的制度,要制定组织领导、活动开展、设施维护、安全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使管理工作纳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还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发挥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的主导作用,定期开展广泛性的主题活动,把活动的录影上网进行公开评比,对票数高的村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还可以激励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礼仪建设中来,设立基金,落实好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管理的保障经费。

我们不仅要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起来,还要“用起来”。建好、管好全为了用好。只有充分发挥文化礼堂活跃群众文娱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陶冶群众道德情操的作用,才能让其用当其时、用得其所,真正成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践证明,农村文化礼堂是“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地面向农民群众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宣讲理论政策、展示乡土文化,传授文化知识、开展文体活动,打造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作者:刘彤彤

上一篇:比较教学模式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游戏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