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17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还未真正“成形”的主要原因是投融资机制建设的缺失。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建立“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导,经纪机构等中介机构为桥梁,保险机构为保障,农民自筹和金融机构信贷为主、民间资本、企业投资和外资投入等形式为重要补充”的行政与市场并行的“双轨”机制实现路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1: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大好机遇。农村的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挖掘自身潜力、优化创新。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指向于繁荣农村文化,保护农村文化生态,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当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内部和外部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为此,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应从自身特点和生存环境出发,注重强化自身资源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和匹配性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和驾驭市场,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文化产业;功能;发展路径

农村文化产业是指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依托,将农村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转换的现代产业形式,例如农家乐、风俗文艺演出、主题乐园等等。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契合了新农村发展的核心价值诉求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城乡资源的流动和优化,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全新的环境和运作平台。如何把握和利用好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历史机遇,需要我们更加具体地审视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究农村文化产业未来创新发展路径。

一、城乡一体化:农村文化产业

发展的有效平台

党中央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农村和城市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统筹和优化了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人、财、物等产业发展资源在城乡间重组、优化,以最大化同步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这将有效规避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体制分裂、资源割裂的不利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为农村文化产业搭建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首先,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浪潮不断地冲击着广大农村,农村的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与此同时,农村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随之重组和变动,农村的经济实力、农业的经济效益、农民的经济收入将会获得显著提升。

其次,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和制度平台。一方面,在国家城乡发展总体部署上,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城乡文化产业的融合,中央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另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就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将有利于推进城乡的产业合作,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最后,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接受先进的现代发展理念,创新自身发展门类和形态。城乡物质、信息的顺畅流动,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视野。城市发达的信息、资源等要素不断向农村涌入,不可避免地带动和变革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这就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发展理念、创新要素逐渐向农村汇集,并被接受、融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形态不断创新,这将有助于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的区域文化特质,发展壮大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农村文化产业特色门类部门。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和语境来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需要从两个分析视域考察:

(一)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视野的功能分析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必然是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冲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不是将农村文化消解、与城市文化同化的过程,而是向城市现代文化学习借鉴,增强内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下,繁荣农村文化、保护农村文化生态,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功能。

具体来看,繁荣农村文化、保护农村文化生态可以理解为农村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市场机制,借助城乡信息资源无障碍流动的平台,复兴传统的农村文化,使他们日渐现代化、成熟化,增强农村文化在现代文明视野下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日益加剧,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元性逐渐凸显。在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社会结构不断被侵蚀,农村文化成为弱势。同时,市场经济中对利益的追求,使得许多与市场经济节奏不吻合的农村文化业态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激活农村文化与保护农村文化生态,是两个并重的理念和实践活动。农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包括其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造新城、拆旧建。而应在建设中,努力保存农村文化的历史和积淀,传承农村的传统文脉。对有价值的农村文化建筑、遗址予以保护,保持其最古朴纯真的本色。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另外,对于农村文化中原生态形态,应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其与现代文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蜕变、衍生,即在保持农村文化生态的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理性、自发地完成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价值模式的剥离,充分融入主流文化价值观体系。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整合和创新农村文化生态资源,改变农村文化生存发展形态。同时,原农村文化生态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挥着强有力的文化功能。

(二)基于“三农”问题的框架和语境分析

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消除了制度和体制障碍,农村文化产业将进一步展现巨大的社会性、经济性功能。农村文化产业的“三农”意蕴决定了其社会性和经济性功能必然指向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化解“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其经济性和效益型,即关注农村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注重产业的经济效益。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积极吸取城市的资金、技术、理念,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经济的规模,形成农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致富,提高农村繁荣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扎根乡土又脱离农耕,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有效运作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的社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了农民融入现代化的进程。农村文化产业的积极发展,有效调节了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的分配,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改变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状况,积极推进“三农”问题的化解,这是农村文化产业的核心功能。

2.加强和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统领地位。在“三农”的语境下,农村文化产业必然承载着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功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划分,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正式被承认,并与文化事业明确相分离。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完全剥离文化事业的基本功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宗旨,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统领地位。惟其如此,才能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确保农村文化产业功能的最终价值指向,才能确保变革后的乡村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实现路径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首先,自身的发展约束。当前许多农村的文化产业仍然沿袭传统的小打小闹、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经营理念、模式上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落差很大,呈现出分散、保守的特点。并且农村文化产业在整体上显得较为幼稚、相关体系发展不完备,与现代文化产业匹配的投资、经营、管理和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同时许多地方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的城乡文化产业的融合,理解成产业发展模式上简单地向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门类和模式的模仿、复制以及经营理念的简单“拿来主义”。这种做法忽视了自身发展的实际,不但使农村文化产业无法发展成高层次、现代化的产业门类,还丢掉了农村文化的底蕴和灵魂,很容易使自身陷入在城乡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地位。

其次,外部条件的限制。这一限制主要体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在开放过程中,农村、农民日益感受和接受西方文化所宣扬和传递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农村固守的传统文化阵地不断丧失,文化抗衡力不断减弱。“现代的很多农村文化产品盲目地对西方文化形态进行模仿与抄袭,丢弃农村文化、农村手艺、民间艺术辐射出来的是中国精神。从而导致许多本国优秀的民族风俗、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品类濒临灭绝。一些民俗文化由于难以走向市场,其传承和发扬日益困难,正逐渐走向消亡。”这就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文化资源日渐萎缩,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和自我创新。同时,农村基层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发展文化产业意识不强,相关政策配套不健全。把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事业,文化的经济属性被忽视。由此而形成的乡村社会管理机制、金融机制、创业服务机制、城乡文化资源要素流动的交易机制及其他相关各项配套政策,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发展所需不匹配,阻碍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首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注重自身资源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既不能照搬国外的发展道路,也不能复制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中国广大农村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传承着具有深厚底蕴且丰富多彩的人物、传说、习俗、艺术、遗址等等,其中既保存着中国华夏文明的文化因子,又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伴随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的勃兴,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高端,具有民族特色本土价值的文化产品颇受国际市场青睐,这些都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有意识地对这些特色的农村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借助新科技、新手段,对农村文化资源予以开发和包装,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次,强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促进城乡文化资源流动的匹配性制度建设。政府的扶持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基层管理人员主动转变思想意识观念,通过制度建设,构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催化裂变效应落到实处。通过政策指导,最优化使用农村的文化资源,构建合理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促进城乡文化资源要素的流动。此外,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并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合理论证规划,避免农村文化产业的“一窝蜂”式发展或是“一刀切”式的发展,使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尊重现实、尊重历史,保持持续的创新发展能力。

再次,找准契合点,利用和驾驭市场,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产品最终是要走向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通过交换,被群众消费,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市场,不遵循市场规律,终将被淘汰。因此,农村文化产业首先从培育、完善相关市场体系着手,努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找准农村和城市、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吸引城市文化资源、消费群体的关注和自然归流。同时要放眼世界,以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为新型的文化发展道路,利用全球文化市场平台,积极参与竞争,学习借鉴国际的最新创意、发展理念,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既打开海外市场,增进经济效益,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最后,加强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培养主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相关体制,加快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队伍。努力实现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可持续性建设,完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保障。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搭建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终身学习平台。

总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城乡融合,这种融合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一体化发展、共荣共生。城乡发展一体化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创新的文化命题,其过程是复杂的、多样的。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城乡发展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整合各种有利要素寻求农村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最终成为农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2—15)[2012—03—25].http:∥www.gov.cn/jrzg/2012—02/15/content-2067781.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5—12—31)[2006—08—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 254151.htm.

[3]范玉刚.以新观念新思维引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74—75.

[4]雷芳.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生产力研究,2011(9):81—83.

[5]熊正贤,何小松.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4—50.

(责任编辑 赵俊杰)

作者:李明宇 付艳丽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2: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路径探讨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还未真正“成形”的主要原因是投融资机制建设的缺失。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建立“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导,经纪机构等中介机构为桥梁,保险机构为保障,农民自筹和金融机构信贷为主、民间资本、企业投资和外资投入等形式为重要补充”的行政与市场并行的“双轨”机制实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十七大以来中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发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为“倍增计划”)又指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之一即为:培育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市场主体,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广,建立便捷的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实施文化产业金融人才培养工程,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理论研究,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平台。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九亿多的农村人口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造成我国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农村文化产业滞后于城镇文化产业而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我国农村居民物质上得到不断丰富的同时,如何通过有效渠道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推动农民共享城乡的文化成果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显著成就,但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关注才刚刚开始,农村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力度非常薄弱。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投融资体系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命题之一。

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机制的系统研究却很稀少,尤其是对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研究更是没有涉及,只是在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对策中加以提及。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第一,从资金短缺的视角分析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杨菊认为,文化经费普遍投入不足。传统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城乡文化发展政策失衡,公共文化财政体制尚未覆盖农村,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这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而县乡财政乏力,难以拿出足够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无力承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任务。金融机构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性远远落后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制约金融介入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三方面:农村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对接意识不强;文化企业对金融风险控制要求不适应;金融业介入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不足。该文还提出了构建农村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一是创新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引入机制;二是健全农村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农村文化产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四是建立农村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五是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险机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指出,“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和机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金融对现代农业和农村文化产业的帮助,希望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农村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降低农村文化产业准入门槛,为农村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准备条件。”孙妮、曲长祥认为,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有所改善,发展速度大幅提高,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低。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发展速度大幅提高。但这些文化设施保留属公益性,存在利用率低,社会效益低的问题;或具商业性,但存在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加之农村文化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队伍老化以及文化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等困难和问题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因而农村文化产业难于形成产业规模、体系和效益。

第二,从对策上提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张振华提出,“要有重点地扶持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上提供帮助,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支柱产业群。”推进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必须加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政府要将有限的财力向农村文化事业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周云逸在《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一文提出吸引民资及外资进入农村文化产业的新举措,他认为,按照国家规划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正处于转制为企业的进程中,这种转制阵痛必然使之无暇顾及农村文化产业。在此情形下吸引民资和外资就成为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之路。目前,民资和外资进入农村文化产业的政策障碍已经扫除。地方政府吸引民资和外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当建立健全公开、透明、非歧视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机制、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强化市场配置,实施带动战略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进程。沈键认为,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在走访上海闵行区的农村文化产业后认为,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效设施园艺基地的发展,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开发设施园艺。王连球认为,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赞助、项目支撑” 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努力拓展文化建设投入渠道。

因而,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以及实施路径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也是在国家建立转型经济大背景下实现和谐社会的新方式。

二、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

发端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城市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较好,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相比较城市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整体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局部经营性文化产业突出的特点。基于这个现状,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的渠道、规模、效益等方面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差距都较大。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动力和机制却明显不足,这与其落后的投融资现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融资意识不强

目前,地方政府对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但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却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思想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导致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严重脱节。虽然政府红头文件大力倡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事实上当地政府和农民对农村文化产业化的认识都不充分,误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代之经营性文化产业,以为放个电影,建个农家书屋或图书馆,办个农家乐就是农村文化产业了。我们所说的农村文化产业化的实质是将散布于农村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从而达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农村文化资源丰富,某些资源品级较高,其最大的特色是乡土性和地域性。若大力增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的产业化积极性,那么在有着九亿多农民的农村,其市场前景是广阔的:一方面,以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消费群体开展产业化经营和服务,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开发农村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或遗产,实行走出去战略,以城市居民和城郊居民为消费群体,可以实现农民增收。有了这种开发意识,才能促进外部和内部资金在农村文化产业上的流动。通过外部投资和内部融资,实行农村文化产业由小到大的逐步发展和壮大。即,在创造农村全民投入文化产业的环境下激发投资意识和热情。

(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链,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信贷方面也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文化企业“轻资产重创意”的特点导致其有形资产抵押品匮乏,拥有的大量无形资产却难以评估,这与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明显不匹配。部分银行逐步开展了以版权质押为核心、辅助专业担保方式向文化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创新了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同时,一些银行还积极探索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尝试信贷、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产品,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对接。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主要表现在民族风情、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如“宝丰”魔术、耿村故事,凤阳花鼓等等。这些形式的文化资源在开发后,基本处于农民自我筹措资金和政府拨款的初始开发阶段。由于农村文化产业多以农民演出队、农家乐、乡村旅游等表现形式为主,规模小、范围小,基本未形成产业链,因而难以像城市的文化产业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另外,即使某些农村文化资源具有品级高、产业化融合度高的优势,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信息、金融体系支撑和保障,风险大,因而也难以获得大型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投资。

目前,北京、成都、深圳、杭州等城市已经建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为文化产权交易、投融资、文化企业孵化、信息发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此平台,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有了极化中心,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今后,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也可搭此便车,促进农村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的交流和合作。

(三)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美国是目前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多元化混合资助、金融创新和吸引国外投资等策略,鼓励大财团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参与,以股权融资、夹层融资、优先级债务贷款、发行AAA级债券等方式,获得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资金。在此同时,美国还通过对产权和金融市场改革、法律政策保护以及财政优惠举措,历经40多年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从而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国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正在较多的向西方国家学习,当然对农村文化产业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作用。可是,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规模小,分布广,影响力小,很难沿袭西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在投融资机制建设上,还只能依靠城市文化产业机制较为完善下逐步向农村引进和发展的渐进式路径。当然,不排除某些地区突变式领先建立的可能。

(四)投融资人才缺乏

目前,中国正处在“中等收入陷井”边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时期,抓住广阔的农村文化市场,以金融创新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和农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最大的一点在于人才上的差异。人才是竞争和发展的根本。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急需动漫、媒体、信息、金融等方面的人才,农村文化产业更需经纪、策划创意、开发设计、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人才。农村文化资源的产权界定在资产证券化中的界定、多元化投资组合的确立、投融资利益主体的分配、投融资信息的获取和甄别、融资规模和风险评估等都需要专业人才的介入。农村的地方政府或主体不能仅仅依靠来自城市的或外资代表评估,这种信息不对称、单方面的评估不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化主体的利益保障,使得其在合作中弱化资产评估效用。

(五)投融资效率不高

效率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目前,由于我国农村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民众对农村文化产业存在认识不足和歧视,往往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市场化,投资也只能是“胎死腹中”。

三、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实现路径

农村文化产业与城镇文化产业有着重大的区别,作为服务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表现为:消费观念的滞后、基础设施的欠缺、产业的低端化与服务业的高端化不相符等矛盾。这些因素加大了建立农村投融资机制的难度。虽然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尽然,但投融资机制的建设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弥补这一状况。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当前所有制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综合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行政与市场并行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双轨”机制。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也认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矛盾运动,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布局的发展走向。这是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里我国文化产业革命所呈现出的一个基本特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和混合型的具体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只能采用混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走混合型产业变革道路。2012年出台的《倍增计划》也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全面对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提升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因此,在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的设置上也应该考虑其特殊性。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行政与市场并行的“双轨”制投融资机制,具体为“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导、经纪机构等中介机构为桥梁、保险机构为保障、农民自筹和金融机构信贷为主、民间资本、企业投资和外资投入等形式为重要补充”。其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央政府制定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法规,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行政手段作为保证。政府将文化企业推向市场后,政府的行政手段主要是:一要为培育文化市场创造条件;二要从方向和道路上来规范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的这种行政职能,主要通过制定和落实各种方针、政策、法规得到实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金融体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革。因此,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和财政投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道上来,为广大的农村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早日建立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今后逐步过渡到市场型的投融资体系做好准备。

(二)各级政府要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兴办文化机构,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以扶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政府包办文化的局面已被打破,逐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文化的新格局。农村民营文化产业越办越多,在农村整个文化结构中占比重逐渐加大,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在这方面,有些地区农村发展相当好。在目前农村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的阶段,农民自筹资金的方式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较为实际和较好的形式,其可以更为直接地为农民创富,能够真正让农民从文化产品中获益。政府要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更多农民利用自己的资金创建文化作坊、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走廊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机构,对农民进行财政免税或补贴。鼓励农村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

(三)地方政府还要大力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建立具有评估、监督和反馈功能的中介结构,建立地方政府管理、中介机构负责、农民和中介机构相互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2012年2月文化部出台的《倍增计划》也提出,要培育文化产权鉴定、评估、拍卖、经纪等机构,大力发展演艺经纪、票务销售、会展策划、版权代理、创意设计等文化企业。探索完善文化类无形资产确权、评估、质押、流转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性的投融资服务。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较城镇居民弱,不了解文化产业,在产业发展上面临各种困难。因此,需要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指导和规划,建立连接农村文化产品与市场对接的纽带。此外,评估和监督等中介机构要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估,及时反映给投融资主体,实现投融资的动态监测,这有利于投资主体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效益的评估。

(四)推动商业银行创新农村文化产业的贷款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产业信贷渠道的顺畅。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由于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小,附加值高,因此其更需要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然而,由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很难为银行提供担保,传统的贷款方式很难适应农村文化产业,因此急需转变观念,寻找出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担保方式和信贷模式,建立多层次文化企业投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目前,很多地方实行的质押担保贷款十分得借鉴。

(五)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和民间企业加强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对接,变革传统的销售渠道。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所以,文化产业成了吸引资本的一个高地,国家投资者、企业投资者、民间投资者、国际投资者都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个投资领域,“文化是个好生意”已成经济人士的共识。政府要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宣传,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展示吸引企业投资,通过政府抵押、产权质押等措施,加大企业对农村文化产品的投资和销售力度,畅通农村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

(六)推动保险行业在农村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为投融资提供可靠的信用担保和持续发展的动力风险是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投资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是投融资的最大困难。虽然目前全面试行农村文化产业的保险业难度很大,但可以选择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作为试点进行推广。

(作者单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渡口支行)

作者:李洪强

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3:

解析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思路

摘要:文章从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入手,分析了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路径选择,强调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发展的独特性,并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出现了新的特点。农民渴望增加收入以外,还要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城里人腰包鼓起之后,还希望返璞归真。因此,农村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迎来了新机遇,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丰富人们温饱之余的精神生活,又能满足人们消费转型下的需求。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农家乐等,都可以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业态。这些农村文化产业既无污染,又可以重复利用,还可以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扩大就业。农民可离土不离乡,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民身份。

一、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必由之路。农村文化产业主要指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由县、乡(镇)、村提供的带有传统文化内涵,包括思想观念与物质载体,并通过标准化与规模化的生产以及市场化的经营,来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精神消费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在当前文化产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是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独特的经营手段,提供特色行销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业态创新是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解决行销,改善服务的需要。

从外部来看,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原有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扩张,城市的文化企业会向农村拓展管道、开发市场;另一方面其他的产业部门也有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向文化产业,谋求新的机遇与发展。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政策性保护、国家补贴,文化市场将无所依靠,赤裸裸地面对国际竞争角斗场。因此,农村文化产业面临的对手增多,发展的压力加剧。

从内部来看,农村文化产业的提出是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发展与延续。它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启示,以及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希望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

当然,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首先,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文化需求,有专家预言,这个市场的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其次,农村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在农村。再次,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加之城市文化产业对农村的渗透,有利于文化碰撞,形成新的文化产业,这些都保证了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二、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的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从经营主体来看,各类民办文化产业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气息十分浓厚。从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原材料”上看,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路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要走一条政府扶持的道路。文化政策是文化产业存在的制度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具有产业与文化的双重特征,具有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其次,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也要走一条自身资源创新的道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业态。在当前不考虑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注定是短命的、被动的和不可持续的。再次,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还必须走一条农民积极参与的道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既是文化产业的主人翁,又是受益者,因此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不同于国外文化产业的道路,农村文化产业亦有不同于城市文化产业的特点。因此,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绝不能复制、照搬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充分消化、吸收各方面的经验,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发展现状,调试其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同时,制定农村文化产业规划时,还必须考虑各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区别。

三、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我国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并不匮乏,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但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并不完全相同,在当前文化产业有没有竞争力似乎并不直接取决于它的文化资源,而取决于它的文化吸引力,也就是说其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大不大,价值观能不能被当代人接受。因此,现代文化产业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壳上市。

当然如果某个乡村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如世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它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肯定具有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具有这样的优势的,所以说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文化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目前农村的现状,探讨创新农村文化产业业态的方式方法。

(一)传统文化的再挖掘

借申遗之势,开展“一乡一品”的文化产业工程,就是要形成比较、善于比较。传统的商品型“一村一品”受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制约,有些村通过发展某一产品农民致富了,其他村的农民跟着学,后搞的不一定能致富,而且原先的村子也有可能受到冲击。同时,“一村一品”的效益也不一定是高效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模效益。但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这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特色,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它有利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因此,农村文化产业“一村一品”运动的核心,是在全国文化资源的统摄下,将当地的优势和特色的文化产品,进行注册保护,通过政府的宣传成为全国和世界都知名的文化产品。

(二)城市文化产业的转移

我国农村其经济文化的差别非常大,像大城市周边的一些乡镇,由于交通便捷,乡镇企业发达,其现代化程度也相应比较高,农村文化的特色已不明显,很多传统习俗已经丢失或城市化了,那么在这样的一些农村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呢?是让它们补课,显然不适时宜,农村文化也和文物一样,来不得造假,保持修旧如旧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刻意地恢复还不如好好地保持。近郊的农村,由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地价低廉近来吸引了大量文化企业的进驻。对于他们而言,发展文化产业,就不是发掘农村传统文化的产业了,而是鼓励城市的文化产业向农村转移,如新闻出版、动画基地、影视传播、广告等,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协调农副业生产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当地的农副业生产,而是要借助当地农副业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这几年兴起的农家乐一样,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当地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流通。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可以内含到农副业生产中去,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提升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使之从简单的品类商品成为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品牌商品。

(四)打造有特色的乡镇企业文化

一些具有特色与影响力的乡镇企业也可以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如义乌小商品城。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企业文化,乡镇企业更是如此,企业形象的塑造者是企业,但企业文化的评价者是大众。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否有吸引力、号召力,不在于口号喊得多么响,而在于大家对该文化的认同度,当大多数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都在高呼“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时,乡镇企业能否从本地的文化资源出发,发掘出一些有生命、有内涵的概念,使用一些实实在在的语汇,是否更能够打动消费者,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乡镇企业打造企业文化的过程,本身也促进和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传媒产业。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投资农村文化产业,不但可以就地取材,形成优势,而且有利于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五)农村文化事业的改革

农村文化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部分,文化事业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切入点,也是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具有特殊作用,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基础的文化需求,启发文化消费的欲望,搭建文化消费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行业规范、舆论监督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协调问题、目标问题,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导向与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农村文化事业改革有利于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业态,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一方面部分文化事业功能的分解,缓解政府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市场更具有敏锐度,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喜欢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可以直接、快速、准确的反映出来,而单纯的事业机制往往消极、滞后、有偏差。

(六)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媒体资源处于快速膨胀阶段,为农村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农村广告业。利用农村交通网络“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建立站台媒体广告;利用农村流通网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建立售点媒体广告;利用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建立社区媒体广告等等。通过政府工程的带动,打造农村广告媒体资源的新平台,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可见,农村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是动态的,也是全方位的。在资源上,我们可以发掘民间的也可以引进城市的;在产品上,我们可以依托农副产品也可以瞄准乡镇企业;在政策上,我们可以借助文化事业改革也可以依靠新农村建设。只要充分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深入挖潜的关系,就能走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新农村文化产业。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承载着我国本土文化基因的文化产业既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抵御文化入侵的有效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战略的实施,给农村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建立一个农民素质高、社会稳定、邻里和睦的和谐农村,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意识形态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业态作为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更要着力发展创新,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有力支持。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更应看到文化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使文化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力”。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卫欣,王全权.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中的困境与抉择[J].中国市场,2009(4).

3、范玉刚.以新观念新思维引导农村文化产业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3).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9SJB840007)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卫 欣

上一篇:教师德性研究论文下一篇:课改进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