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7

铜仁市将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六进村”活动,取得社会肯定、基层欢迎、群众满意的效果。2015年12月24日,由铜仁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三下乡”“六进村”集中服务活动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摘 要:本文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多方面困难和问题,例如:部分乡镇村扶持引导力度不够;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文化活动频率和效果失衡;农村文化大院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立足以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思考:围绕“改革发展”重点,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围绕“为民服务”重点,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乡村文化建设决策机制;围绕“继承创新”重点,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围绕“责任落实”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监督管理机制;围绕“引领示范”为重点,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组织者和文化带头人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 对策

文化惠民工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障文化民生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当代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持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现代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激活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乃至文化创造力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新農村建设稳步推进,广大农村居民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升,从而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在以文化建设促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积极研究。在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大背景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推进

1.全国各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普遍呈现增长趋势。根据中央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自2011年以来,全国各地普遍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仅以东北某一地级城市为例,早在三年前,该市有1350个农村文化大院享受到省扶持设备补助资金各5000元,资金投入基本实现全覆盖。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大院提升建设,2012年-2015年,省政府对该市347个农村文化大院给予各7000元的提升资金。

2.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活动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涨。以河南的一个县级市为例,该市目前农民自建的小剧团已有20余个,有的小剧团已小有名气,一些农村小剧团,经常到附近村镇和邻近县市演出;一些乡镇的村民多次要求到县城里组织广场舞表演;少数农民不但组织亲戚朋友参与小剧团演出,还参加了地方电视台的二人转总动员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文化活动。在各种公园里,几乎每晚都有扭秧歌和跳广场舞的队伍,十里八村的人都往这聚集,场面热闹欢快,真正体现了新时代农民群众热爱文化生活、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新面貌。

3.农村文化活动呈多元化趋势。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逐渐从单一、传统的唱山歌、小调、扭秧歌等节目向现代娱乐活动跳广场舞、参与小剧团表演等多元化的方式转变;参与人员由单纯的老年人向老中青年结合转变;人员构成由以妇女为主向男女结合转变;活动时间从农闲时间为主向经常性的活动转变。

4.着重构建地方特色、典型文化大院。例如:东北某县提出了“一村一品味、一院一特色”的工作目标,特别注重典型和特色文化大院的打造。如:以葫芦画、木雕、鱼骨画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大院越来越多,而且各具特色、众彩分呈。一个县级市注重抓特色,树品牌。此外,再比如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立足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借助于靠近本地民族文化旅游地位优势,不少少数民族农民办起了民俗文化展示、表演队等,并逐步扩展成为民族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体验等旅游开发项目,成为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力量。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分乡镇村扶持引导力度不够。部分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建设文化院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乡镇、村社等基层干部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村面貌改变和农民精神富足的关联性、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于文化建设往往存在应付思想,不时出现“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次要,工作忙时可以选择不要”的现象,导致农村文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文化发展不平衡,有些乡镇、村社热热闹闹,有的则一年到头寂静无声。

2.资金投入仍显不足。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借助农家乐等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逐年稳步加大了对农村文化院落、村民文化娱乐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但一些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农村,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本来就很差,农村文化内涵和底子比较薄,因此虽然获得了逐步、较快的发展,但与村民的现实期待和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个别文化院落建设标准低,场所设施简陋,器材数量少,外部环境较差,真正成为多数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寥寥无几,已成为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3.农村文化存量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参差不齐。建设文化院落、村民文化活动小广场等文化设施和场所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现代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由于社会经济和历史原因,有的乡镇和村社拥有较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相比较而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乡镇和村社,其文化资源、文化底蕴等与发达地区乡镇、村社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就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次数、频率、规模等而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乡镇、村社等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一些艰苦偏远地区,人们常常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大秧歌的锣鼓声。

4.农村文化大院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由于许多乡镇文化大院参与活动的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培训学习,年轻的又忙于外出挣钱,很少参与活动,使农村文化大院开展活动缺少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精气神,对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乃至对于农村居民思想意识的改变和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這些,正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围绕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采取综合性的举措,积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围绕“改革发展”重点,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抓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为农村文化而抓农村文化,而是需要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积极把农村文化建设置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与各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任务目标融为一体,保持一致,从而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的积极作用。其中,重点是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县级、乡镇等政府财政预算,从而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制度化、预算化,切实加大对现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人财物投入。严格执行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经费每年不能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同时,还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认真贯彻落实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在保证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投入于农村文化建设之中来,从而更好的拓宽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力争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把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围绕“为民服务”重点,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乡村文化建设决策机制。要尊重和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层特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民主集中制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积极欢迎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听取基层农民群众对本乡镇、村社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从而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乡村文化建设决策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和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和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服务功能、教化功能和引领功能,让广大农民朋友在广泛参与文化本活动中受教育、得实惠、展风采。

3.围绕“继承创新”重点,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是农村文化与农村旅游的巧妙结合和互补互利形式,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既有利于农村民俗文化等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又有利于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组织和开展,从而促进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让更多人感兴趣的是,乡村文化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等优点,已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增长点。因此,具有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地区,都要充分整合利用好本地的光热资源、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科技资源等各种资源,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园一艺”等文化旅游品牌,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围绕“责任落实”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监督管理机制。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把党和政府工作的宗旨作为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向,实实在在地实施农民得实惠、享福祉的实事,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享受到文化建设成果,把群众的满意和拥护作为文化建设工作的追求和检验成效的标准。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机制,积极维护良好的农村文化秩序,打击和遏制赌博、吸贩毒等违反犯罪行为,从而营造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农村文化发展氛围。

5.围绕“引领示范”为重点,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组织者和文化带头人的作用。乡、镇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是农村文化活动和文化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在乡(镇)、村二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因此,高度重视乡镇、村社等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入具有文化建设意识、擅长农村文艺创作与传播、立志于发展农村文艺事业的专业性人才,努力配齐、配好、配强乡镇专职文化站长、村级文化公益岗位人员等,开展经常性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知识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工作者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作用。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对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营造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导向。

四、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一对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矛盾。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农村文化来进行支撑与促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积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发展目标,既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又需要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农民精神的富足。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更好地去用智慧和勤劳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郅梅. 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3]冀胜利. 邢台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4]王远林.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西华大学,2014.

[5]李孟刚. 河南浚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韦艺芬.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2:17-18.

[7]石军强.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75-77.

[8]解琳. 关于加强和改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 黑河学刊,2016,05:38-40.

作者简介:佘凯旋(1987.04—)男。民族:土家族。湖南吉首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佘凯旋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和谐发展

铜仁市将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六进村”活动,取得社会肯定、基层欢迎、群众满意的效果。

2015年12月24日,由铜仁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三下乡”“六进村”集中服务活动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铜仁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社保局、市卫计委等“三下乡”“六进村”成员单位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各部门工作人员向当地群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进行劳动知识、法律知识、扶贫政策宣讲;医务人员就群众咨询的医疗健康问题作详细解答;梵净山歌舞团现场表演了歌舞、小品等精彩节目,获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农村现在就是好啊,市里的工作队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村里,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科技文化‘大餐’。”现场群众异口同声地说道。

近年来,铜仁市将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注重寓教于乐,结合实际创新开展了“六进村”活动,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取得社会肯定、基层欢迎、群众满意的效果。

突出创新实践

铜仁市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注重在“多下乡”“常下乡”上下功夫。

2010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以“话惠民、颂党恩、聚力量、促发展”为主题,从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干部的作风问题入手,创新开展了以“政策进村暖人心、文艺进村爽精神、科技进村助发展、法规进村促和谐、卫生进村保健康、典型进村聚力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泛宣传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素质,构建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格局,成为推动当前农村科学发展的有效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探索出一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

突出统筹协调

为扎实推进“三下乡”“六进村”工作,铜仁市建立了领导责任、资金投入、督促检查、考核评价、舆论宣传等机制,成立了市委“六进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全市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工作,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每季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一次由科技、农业、林业、文化、卫生、计生、团委、妇联等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对“三下乡”“六进村”进行统筹协调、安排部署,以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各区县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六进村”活动。碧江区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到有关部门和乡镇年终工作实绩考核,建立了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松桃自治县要求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直接主持制定活动方案、直接主持解决重要问题,并建立了督查、周小结、月考核和年终考核“四项制度”;石阡县立足县情,明确了“一年试点探索、两年逐步推开、三年全面覆盖、四年巩固提高、五年大见成效”的阶段目标,在21个村开展县级试点工作;沿河自治县开展了“电影一加一,法律我帮你”主题活动,利用电影放映灵活方便的优势,在电影放映前加放法制宣传短片,深受群众欢迎……

突出优化服务

铜仁市在开展“三下乡”“六进村”活动中,坚持注重实用原则,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切实开展各项工作。

政策进村主要把政策理论的宣讲与农村的各类民风民俗活动、节庆活动、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与解决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做到讲透精神、讲明形势、讲清目标、讲通道理,使强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文艺进村主要以小戏小品和电影放映的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运用故事、诗歌、戏剧、快板、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科技进村主要围绕培育“懂文化、有技术、能经营”新型农民的目标,着力宣传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普意识,把大家的思想集中到依靠科学发家致富上来。

法律进村主要针对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服务,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打造政治稳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卫生进村主要结合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开展卫生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全面落实合作医疗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促进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的提升。

典型进村主要是宣传和创建一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激励和引导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克服“等、靠、要”及“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等落后思想观念,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政策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

突出价值引领

在开展“三下乡”“六进村”活动中,铜仁市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面向农民群众,突出价值引领,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入手,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群众身边好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大力推行“积德榜”“农村文化墙”建设,多举措开启民智、激励民力、凝聚民心,切实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知感恩、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六进村”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坚定了农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让他们真正从思想深处深刻理解和支持党的惠农政策;转变了农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稳步有序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升了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碧江区川硐镇乌泥村部分村民之间过去经常为一些小事闹矛盾,“六进村”活动开展后,村里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大家一起编排节目、一起演出,矛盾自然而然得到化解。思南县鹦鹉溪镇石阶水村过去被称为“麻将一条街”,后来群众自发参与到“六进村”活动中来,昔日到处摆放的麻将桌不见了踪影。石阡县坪山乡坪贯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过去,我们只知道糊里糊涂地到政府领钱,根本不知道钱是从那里来的。现在通过政策宣讲,才知道这是国家反哺农业的好政策。”

突出文化惠民

在开展“三下乡”“六进村”活动时,铜仁市坚持在集中服务现场向当地群众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惠民政策宣讲、法律法规服务、计生卫生服务等咨询台,热情地对群众进行法律知识、扶贫政策、农业科技等知识的宣传讲解。

此外,组织文艺工作队伍编排一些移风易俗、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进行文艺慰问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了农民文艺汇演,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讴歌党的好政策、展现新农村新变化、展示新时期的农民风采,达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提升的目的。

松桃县、江口县在活动中将流动图书车开进活动村寨,车内配有书架、视频功放机等设备,为当地村民带去科技、社科、种植、家庭医生等方面的图书,现场为小朋友播放儿童动画片和科普视频。德江县组织“电影进村”放映队走村入寨,在村民院坝里放映《农民工法律工伤保险》、《大棚蔬菜巧用肥》等多部科教片,让村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惠受用的科教文化“大餐”。

通过“三下乡”“六进村”活动的开展,铜仁市农民群众的政策法律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得到全面提升,在全市上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时代主旋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发展正能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为促进铜仁市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营造了良好环境。(作者单位:铜仁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

作者:田波?刘道学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对于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农闲之余,农民进行积极创造,再加上国家的重视,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如电影下乡,马戏团表演,说书唱书,艺术表演,体育竞赛、阅读图书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从农村中走出去,在城市工作、学习,甚至是定居。这一方面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却是农村各方面建设的衰落。这其中农村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突出,从各种文化下乡、下基层,到现在的凋零,农村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农村文化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强调文化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双为”方针。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农村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农村文化机构从无到有,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由少到多,活动日益丰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电影放映活动,戏剧演出活动,曲艺说唱活动,田间地头展开的劳动比赛,科技咨询、示范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等。这些文化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使整个农村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文革”开始后,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文化也未能辛免于难,机构被砸烂,队伍被解散,整个农村文化活动被引入歧途。“文革”结束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农村文化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将文化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农村文化也由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广大农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农村文化打破了官办的传统体制束缚,农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农村文化设施与场所也得到了发展,乡镇基本上设立了电影院,文化室,体育场所等。电视、音响、图书、报纸等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民了解外界的渠道不断扩大。这个时期的农村文化处于繁荣时期。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加快,城市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融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衰败的景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投入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现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由于没有资金的注入逐渐消失,农民的文化活动更多表现为看电视,上网,赌博、宗教等形式。农村文化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推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6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主要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落后。虽然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也曾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如文化站、电影院、图书馆等,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山区文化设施极为简陋,甚至是空白。目前大多数农村缺乏足够的场所和设施来开展文化活动,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动场所被占用,农民不能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在《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中指出,农民期待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后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文化活动网络的形成。

(二)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1年至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基本上在全国财政总支出的0.40/0左右徘徊,而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其中的20%到25%之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

(三)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可能,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纷纷涌人城市并期望扎根城市,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也同时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主体的缺失,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很多乡镇缺乏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尤其缺乏专业科班出身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创新,不仅不能开创新的文化形式,而且导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四)现行农村文化形式单调。由于农村文化缺乏创新和发展,农民可供选择的文化休闲方式非常单一,大多数农民在进行文化消费时首先选择是看电视,其次是进行一些打麻将、玩扑克等赌博活动,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则是更多的从事一些宗教活动。还有就是一些婚丧文化,尤其在丧葬文化,大有攀比之风,偏离了原来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意,越来越具有低俗之嫌。而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次数较少,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传统的露天电影、马戏团表演、说书唱书等形式则难觅踪影,即使偶尔有这些演出,也因为观众太少而不了了之,这些文化形式已经不像原先那样受欢迎,相比于室外,农民更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

(五)传统农村文化不断流失。随着农村人才的不断流失,很多传统文化无法开展,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以前颇受欢迎的说书唱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年纪轻的农民可能都没有见过。还有一些传统的地方戏曲和手艺,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已经销蚀殆尽,也使得农民无从选择,最终转向了赌博、低俗、封建迷信活动。

三、重建农村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持。作为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文化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增加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建设乡镇的文化站、村的文化活动室,使之具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把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注重建设一些老人、妇女、儿童需要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乡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农业信息。

(二)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吸引青年农民回归农村,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繁荣包括农村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在打造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农村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城市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在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作品,使农村文化能够真正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三)丰富农村文化形式。要改变农村文化形式比较单调的问题,将农民从“黄、赌、毒”中解放出来,必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村图书室要多选择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在农村要推广信息化建设,教农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要防止农村传统文化过度流失,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时机在农村大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新面貌。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善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物质文明进步了,才能有更多精力进行文化继承与创作活动,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新文化。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农民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农村文化逐渐衰落的现状,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单位:新疆和硕县文化馆)

作者:王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