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2024-05-11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精选十篇)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1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版本多, 深浅不一, 有些不规范。现在高职学校教材主要以省、部级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主。但很多教材追求“大、全、深”, 甚至沿用大学本科教材, 教材难度高, 理论知识过高, 过于复杂, 缺乏技能性、实践性内容, 和《基本要求》背道而驰。这种重理论, 轻能力;重课堂, 轻实践的教材编写取向必然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实践能力低下, 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还有些教材知识陈旧落后、语言不规范、文章简短内容贫乏,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基础太差, 无英语学习兴趣。高职高专学生虽然都参加了普通高考, 但大部分是专科第二批次录取。生源分数较低, 很多学生严重偏科, 其中英语是主要偏科学科, 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仅相当于初中水平甚至更差。由于基础太差,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例如生词不会拼读, 口语不会说, 听力听不懂, 语法没掌握好, 他们根本无法用英语交流和思维, 对学习毫无兴趣, 完全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有些学生英语又比较好, 所以在以班级统一授课的基础上,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平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也不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手段落后, 无高职教学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合, 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现在各院校都提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但很多高职院校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 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 教学方法单一, “满堂灌”式的教学占主导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教学缺乏互动性。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法、词汇和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上, 不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最终学生掌握的是所谓的“哑巴英语”。

4.英语评价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目前高职院校虽然是学分制, 但评定绝大多数仍以卷面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学生只要期末考试分数及格就可以拿到本学科学分。这种模式缺乏发展性、技能性评价以及职业道德等评价体系, 学生只愿死啃书本, 根本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同时, 高等学校扩招后, 一些学校的英语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满堂灌”更成为个别教师的主要课堂模式, 而这与语言教学规律是相悖的。因此, 我们要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 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引进职业英语, 培养职业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其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习得的知识是否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实用。以会计专业为例, 先要求会计专业学生说出会计最重要的几个报表。然后, 老师再引进每个报表可能涉及到的英语专业词汇。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时相对容易接受。这样不仅扩充了词汇量和词组句式, 也让学生了解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的英语表达。真正做到以职业为导向, 以素质为基础, 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3.设立立体化教学平台, 增加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渠道。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教学的难点在于利用较少学时提高学生语言产出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授课方式, 即变以教师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即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为主角, 课文由学生来读, 讲解由大家一起讲, 改错时同学们一起改, 而教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 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协调者和评判者。因为语言不是“教会”的, 主要是“练会”的。教师既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其次, 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技能, 只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基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当然,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最根本的首先是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 正确做好高职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 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 而不是以语言本身为中心, 语言的学习是为人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南山.新课改下职高英语教学反思及对策[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 (02) .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2

础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目前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内容相对比较孤立,联系性不是很强,没有能够发挥基础课程的应有作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需要以及更好的配合专业发展做了一些分析,在整合基础课程相关内容、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更好的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适逢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大潮,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工学结合。本人在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专业建设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说说自己的体会。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个前期的铺垫,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通识教育,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一般而言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构成艺术)、图形创意等课程,整体而言,在课程设置相差不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装饰雕塑、图案等课程等,不一而足。

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重视,在实践中正不断地加以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反响。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从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开设内容都是按照素描、色彩、构成等进行分类,尽管在教学内容上面偏向于设计教学,但也不排除简单照搬照抄过去的模式等现象,和本科相比,最大区别就是课时数量上的压缩。这样,一方面由于高职层次学生绘画水平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基础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千人一面,导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在此情况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如何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将教学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融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起到应该具有的作用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专业及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由于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服务职能,因此他也要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说,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历史都比较短暂,在千里只为一次分享 我的泪水 你的喜悦

课程设置上难免出现本科类似专业的翻版,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就业市场的开拓,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还留有历史印迹,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难免也存在一些过时的理念。

另外,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进校以后还是攀比高考专业分数的高低,注重绘画技能的衡量,对于设计专业的内涵理解还不是特别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课程学时上,基础课的课时时数也是有限的,一般每门基础课的课时都是在5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或者被动和孤立的去学习既有的课程,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和已有的教学条件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体现所开设专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其次,从教师方面的情况来看,还存在思想不重视,实际教学方法和预计不统一的现象,认为改革是专业课老师的事,基础课不是那么很重要的印象。这种现象是由多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由于过去的精英教育背景,一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他们习惯以自己的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来套用到高职教学模式当中,要么过分强调照搬国内甚至国外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要么还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甚至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有意无意的灌输纯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单纯地作为传统的素描知识教学,或者课堂训练的内容依然注重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而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

再次,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目前,情景教学,岗位模拟实训是得到广泛认可的高职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成为大家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学要求,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同,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从思想的重视程度来说,基础课任教老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适用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和专业能力以及岗位挂钩并不是很明显,加上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也实施了项目化教学,但还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需要对这种模式加以总结和创新。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初探

1.打破传统学科分类,整合相关课程,突出基础课程作用

高职设计专业由于学时有限,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了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偏低,如果按照具体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必然出现课时平均分配,结果就会导致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学生感觉课程犹如鸡肋。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学生的调研,现实的教学效果确实如此,很多学生在上完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之后,普遍感觉教学时间太短,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换了其他课程内容。为你分享

因此,为真正体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可以大胆做一些调整。参考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特色与样式,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内容,设置成综

合基础课程,在学时上保持总量不减少,素描和色彩等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2.借鉴专业课程项目化模式,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前所述,过分强调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的提高,而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很多学生进校之前,可能都是半路出家,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一般都认为,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设置工作任务,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

3.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

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4.营造宽松的环境,尊重老师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学校来说,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自觉性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方法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何才能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是每一位高职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认识到提高职教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要性,提高学生想学的自觉性,教會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1.提高职教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入学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感到前途无望,在接到高职学校通知书时,经历了人生最强烈的心理震撼。总体就是,学生坐不下来,听不进去。

为此,在学生入校的初步阶段,辅导员、任课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确立高职教育特色的奋斗目标,形成自觉向上的动力机制。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自信的勇气,为自强做准备。具体方法:

(1)还是先从“专业定位做起”,也就是我们的课程改革。我们的专业应该定位于社会上的诸多工作岗位,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2)根据上一定位,认真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由辅导员负责,任课教师要明确,令学生感觉到自己所选择走的道路是充满憧憬的。

(3)学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比方说开展“优秀毕业生文集学习”、“优秀毕业生讲座”、专业人生演讲、励志影片欣赏、优秀书目阅读等活动。

(4)学校明确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定位: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但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合格的任课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两脚着地,缺一不可,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管理和教育学生,要做指点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

2.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肯定学生,提高学生想学的自觉性,教会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1)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肯定学生

不管是高职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要热爱学生,具有符合高职生源特点的学生观;要坚信学生能成功,具有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人才观。换言之,我们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要肯定学生,坚持“成功教育”。成功教育的三要素:期望、机会、鼓励。具有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才能期望、相信学生能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发自内心的期望,爱学生、相信学生能成功,既是教师的天职和师德的灵魂,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

(2)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令其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令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肯定学生的同时,客观地评价学生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倘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表态,他们会产生茫然感,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应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令他们树立起科学的学习观、人生观。

2)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迁移到学习上,将学习内容安排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或活动是什么,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共同点,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这样,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会迁移到学习上来。

同时,尽量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学生积极从事着的活动中,寓学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比方说,利用学生会和团支部活动,组织一系列的参观、实训比赛、访问、旁听、公益劳动、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把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学生既在活动中发展了兴趣,又增加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3)教会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应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有意识地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形象地传授知识。同时,选择一些适合扩展学生知识面的书籍,让学生阅读,使他们既能巩固已学的知识,又能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举一反三地学习。

2)引导学生加强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助,促进知识的互补

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不可能相同,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加强彼此间的交往,这样既能形成一种知识的互补,也能促使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让他们能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学生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结束时,适当地提及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或重点。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和提出问题,然后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讲,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也就能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应教会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进而提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里的资源,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方法

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文献和书籍,以便接触更多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能充分、熟练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阅读资料时,尽量多读一些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的参考教材或文献。再者,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相关的学习信息。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4

一.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原因

1.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部分是来自普通高考成绩中等以下的高中生, 一部分是来自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等的对口生。因此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不一,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对口生相比高中生来说, 基础更加薄弱, 有些学生连初中英语知识都一无所知, 甚至表现出对英语的厌学情绪。此外, 无论是普高生源和还是职高生源, 各系之间生源质量也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面对复杂的学情, 教师往往很难提高要求, 教学改革的实施存在难度。

2. 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现在我们常见的英语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是一节课的主体, 不停的讲解, 突出强调正确的语音、扎实的语法、一定的词汇量, 学生是听众, 一味的接受老师满堂灌的知识, 不能真正的体验英语、练习英语并付诸实践。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更别说有效达到提高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很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对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录音、录像、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等课件的推广措施和力度不大, 不重视改善教学条件, 设备简陋陈旧, 影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课时的局限性。

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规定,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完成180-220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但现在的高职院校对大学英语课时都有着自己的标准, 很多院校忽略了英语的实用和重要性, 于是把课时减半, 从三个学期的课时安排删减为两个学期, 从一周6节删减为一周4节, 这样使得课时在总量上就只有原来的规定课时的一半了。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 很难做到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 学生的对英语知识的摄入量减少, 练习使用英语的机会减少, 能力得不到平衡发展, 在时间上接触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少, 从而也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对英语学习没有主动性。

4. 当前的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单一, 而且存在很多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 如把考试成绩和等级证书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 学校将过级证书作为毕业成绩评判的唯一标准。因此,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或过级, 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细心钻研各种顺利过关的招数。高职院校盲目的使用“以证代考”政策, 取消校内学期英语考试, 仅组织参加统一过关考试, 只重视A、B级考试的过级率, 忽视对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 从而造成考核手段与教学现实不配套的现状, 教师手中失去了制约机制, 在多数学生中于是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管理方式却不适合生源基础总体水平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相反, 给学习较差的学生创造了逃避英语学习的空子, 很多学生于是忽视了英语的实用性, 都认为只要过级了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从上述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 我们迫切地感觉到必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 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的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1.明确目标, 转变教学思想。

随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要求教师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全新的教学行为, 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也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外语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需要学生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 从而培养自己的外语运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 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 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 并考虑好教学内容与社会个人需求之间的联系, 注意听、说、读、写、译的协调发展, 使学生能学有所用。

2.探索和创新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体系。

(1) 优化教材。教学内容改革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而教材改革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环节。教材指导着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现如今各个高职院校实用的英语教材版本颇多, 内容题材很广, 虽然其中强调了提高听、说、读、写、译各种语言技能, 有很多材料都是来源于文学作品, 不具有任何的实用性, 甚至有些学校为了体现大学英语教学, 干脆就使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大学英语教材根本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

(2) 课堂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是搞好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英语教学方法多样, 高职英语教育应该选择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3) 开展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英语第二课堂是指为学生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环境和指导, 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 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 教与学共同参与, 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工作,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 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用于实践,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 推动大学英语教学, 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 活跃英语学习氛围。可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有很多, 如:英语角、宣传窗、讲座、各类英语竞赛、学习交流活动、电影赏析、学术讲座等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实施, 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从各种活动的安排中,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构建科学的英语评价考核体系。

一门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是否科学, 从一定程度上指导了该课程的教学方向, 因此构建有特色的评价考核体系对于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办法就是使用一卷定胜负的办法, 只要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就可以拿到毕业证等等, 这样的考核方式实际上很难评价一个学生的真实的英语应用能力, 所以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 实现成绩考核的经常化、标准化, 特别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 为学生在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而不是仅仅考一张考试合格证书。科学的考核体系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应用技能, 又要评价其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是否得当。

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体系、考核体系上都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和研究, 要形成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攻方向的英语教学体系。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使教学活动更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力素质的需要, 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惠霞.试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5, (23)

[2]赵玲洁, 芮颖.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3]沈璐.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究[J].新课程 (教研) , 2010, (05)

[4]孙迎月.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4)

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篇5

《中语参》发起语文教学突破性改革的讨论以来,吴心田、陈钟梁、顾黄初诸先生先后发表了全面而精辟 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我仅就作文教学改革谈两点看法,与同仁们切磋。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最显眼的例证,也是我们经常受到的指责是:中学生不会写文章。个中原因很多,我认 为从作文教学自身看,一是写作训练重点不对,重文体训练轻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写作训练思路不顺,忽视打 牢基础而热衷于临阵磨枪,陷在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训练重点:写作基本能力

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即语文单独设科算起,90多年来,中学写作训练的安排 大致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直到1990年国家教委制订、目前初三年级和高中还在执行的《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修订本),基本如此。有人戏称为“三级跳”、“两循环”。这种本末倒置的安排可以说是写作 训练的误区,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中学写作训练的重点,都应该是写作基本能力。

一、社会应用:看重写作基本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中学生具备的,是写作各类文体都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把“文艺文”(文学 作品)以外的文章统称为“应用文”,并指出文学作品作者想写就写,没有人逼你写;而应用文“叫你写就得 写”。确实,一个中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会写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无人指责;也没有谁要求他写什么“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三个概念并不实指某种具体的`文章样式,不过是为了教学方便对 一类文章的统称,应该叫做“教学文体”。社会要求的,是写书信、消息、计划、总结、产品说明书、广告词 等等针对性很强的应用文章。可以说社会最欢迎的是:需要写什么就能写什么,该怎么写就能怎么写,不管写 什么都能写得像样的全方位的“笔杆子”。社会最需要、最看重的,是

慕课热潮中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6

【关键词】慕课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课堂翻转

“慕课”,又称MOOCs,它的英文全称叫做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2012年在美国开启正式序幕的一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远程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学类视频的网络共享,更不是一种学习软件或APP应用,它是一种包含具体课程、真实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体验以及保证师生互动的在线课程。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引发巨大的慕课浪潮。慕课打破了传统的大学围墙,其课程的完全开放与免费共享吸引了大批学习者,亦收到大学生的强烈追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可以当做学生的课前学堂,提前下载授课视频,安装学习英语的软件,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这种形势下,大学校园内的某些课程可能会面临课堂学生流失的困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职英语的教学必将迎接慕课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

1.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偏少,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只有小部分专业在结束基础英语授课之后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很多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热情;

2.高职英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基础英语知识,但是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对各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英语要求不够了解;此外,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整体英语水平不高。这些因素导致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不能有效衔接,难以实现“培养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而慕课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二、慕课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慕课利用互联网优势,打破时空限制传播优质资源,学生接受英语知识不再拘泥于课堂,同时,教师也有必要思考在慕课时代根据学生的需求,如何更加有效地传授英语知识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1.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促进师生角色转变。慕课不是单一的传统式视频教学,它强调学习的高度互动性,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就某一观点相互交流探讨、注重沟通解疑。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根据本人需求和兴趣挑选课程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样地,老师也可以注册成为慕课学习者,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转变角色与学生互动交流。

2.学习方式的先进性实现教学的个性化。慕课模式可以从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课程播放率、讨论关键词、花费时间长短等数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了解学习情况,并发现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实现个性化学习。

3.学习资源的优质性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慕课课程的主讲者是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学者,他们精心提炼教学内容,依托名校优势,制作优质的课程。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只需要一个邮箱注册和网络连接,就可以接收精良的学习资源,教育得以均衡发展,也进一步推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慕课热潮中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1.引入慕课模式,开展混搭式教学活动。慕课模式值得借鉴,但单一的慕课模式作为课堂授课形式显然有着局限性,即:每一节10分钟左右的视频讲授内容是由主讲者一个人完成设计和讲解的,缺乏学习者即时的思考和讨论。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可以将慕课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就与课程相关的慕课视频开展课堂讨论,以“视频课程+课堂研讨”的混搭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能动性;依托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合作研讨,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鉴于这种混搭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围绕视频内容,期间加入一些小测试,使得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借助视频资料,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之间允许相互协作、开展头脑风暴,在实际演练中达到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2.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慕课时代,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媒介进行知识交流并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的身份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翻转为学习的指导者与促学者。教师与学生的研讨过程是身份平等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适应慕课时代的发展变化,更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还需要积极学习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视频设计能力、接纳新的学术观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各类软件和视频制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并掌握积极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更应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慕课所承载的创新教育理念,可利用Coursera、网易公开课等共享平台,主动学习研究其中的优质英语课程及其教与学的模式,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向实体课堂引入开放的教学资源。此外,可建议学校将其作为教师接受培训进修的项目之一,建立的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基于微信的英语课堂翻转,创新学习模式。高职英语教学在引入慕课模式的实际过程中,因为学生经济条件的差异,并非人手一台电脑,所以很难保证所有同学课前的视频学习。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信具备学习平台的功能,可以辅助翻转英语课堂。微信,最初作为一种聊天工具,可以实现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形式的交流。风靡学生群体的微信公共号、二维码等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翻转课堂是指重新建构“教”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课前输入知识,课中消化知识。老师可以将教学视频制作成二维码供学生扫描下载学习,鼓励学生多使用英语交流,营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英语,使英语课堂无处不在寓教于乐。

微信可以为师生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在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互动。此外,微信的评论功能还能帮助教师监督学生学习的进度,并将学生对视频的整体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对学生终结性考核的参考依据。

4.慕课与EOP有机结合,更新高职英语课程体系。EOP,全称为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是指在工作场合运用到的职业性英语,它强调的是面向职业能力目标的实践性专业英语。传统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学生的英语语法和日常交际能力的运用。尽管慕课是一款免费共享的学习资源,但是平台里的大多数课程是用英语进行解说和呈现的专业知识内容,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而力不从心。

EOP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职业需求,而慕课学习的出发点就是兴趣与需求,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高职英语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融入EOP教学,强化职场英语语言技能,并有效利用慕课平台,选取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微视频,使学习者逐渐熟悉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这种新的课程体系旨在夯实学习者英语基础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其未来职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当前高职英语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譬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偏单一、课堂教学中口语训练参与度不高、教师自身知识面渐窄导致教学模式难以创新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融入慕课英语学习的模式,其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相对改善,进而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进程。

总之,慕课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改革的动力,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参与慕课的学习,更应该在教学中引入慕课模式,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欣.MOOC视域中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

[2]霍红,刘妍.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08).

[3]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王泽华.关于慕课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04).

[5]付安权,骆天天.基于微信的英语翻转课堂[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4(02).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服务地方经济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2013jyxm459);2013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职业英语适应性对策研究”(SK2013B029)。

刍议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一直是作为重点核心学科存在。从小学到中学,最后到高考,在一系列升学考试中,语文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以后,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观念的影响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高职语文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正日渐“边缘化”。高职语文与“两课”、计算机同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然而在学科地位上却无法与后两者相比。它既缺乏“两课”的国家强制性,又没有计算机的实用性。究其原因是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无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所以各学校该课程的开设相当随意和不稳定。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到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课时就随意减少,甚至停开。可以说,高职语文课程正面临“下岗”的危机。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出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处于“下岗”边缘的语文课,要想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一、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1) 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或者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说法不一。当需要向大学生补语文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与高中语文没有拉开应有的距离,被人戏称为“高四语文”;当教育部提倡思想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承载了过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荷,与思想政治课颇为相似;当国家提出人文教育时,它又成了“人文课”。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课?莫衷一是。定位的不统一,使学生无法明确知道它的价值所在,教师也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因此,高职语文需要科学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同时也要注重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又不同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高职语文应介于两者之间,包含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一次高职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一位艺术系的语文教师极有感触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准备充分、内容“纯正”的一堂高职语文课,最终以睡倒一片宣告失败。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他几乎将高职语文课上成了“美术鉴赏课”(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美术鉴赏课),反而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可见,在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同时,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还必须与专业相结合。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机电、计算机、工贸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轻工、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定位。高职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才能萌发出勃勃生机。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吕叔湘先生认为:“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 这说明高职语文教学需要选择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内容,要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个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及需要,宜精而适度,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清照的《声声慢》等题材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等,补充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鉴赏、画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苏州园林》等关于园林营造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文章……

这样,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就从内容上渐渐凸显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对于经典美文这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上;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诗歌的色彩美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上;同是《登泰山记》,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泰山美丽景色、古老文化美的鉴赏上;对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泰山那奇特的地理风貌又成了他们的重点……

选择适合各个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

三、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这就对高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高职语文边缘化的境况,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业务素质和学识。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仅有高尚的品格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否则就不能吸引学生。高职语文课的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和宗教。由于生源等问题,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广泛地涉猎知识,深入浅出地授课,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进而慢慢爱上语文,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次,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修养。它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教师应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本人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

再次,高职语文教师要刻苦钻研、与时俱进。“教师是知识重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3) 江泽民同志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应当成为高职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最后,高职语文教师要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研究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将语文教学融入大职业教育观中,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件非常系统、繁琐的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希望有一天高职语文会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S.布鲁纳著.邵瑞珍, 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 1983.7, (第一版) .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10.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8.

刍议高职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 篇8

一、高职院校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职教育教育教学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高职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园林专业的课程建设既要体现该专业的特色, 也要顺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而园林美术作为园林技术和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不断加强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首先, 高职园林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与高职教育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应用型专业为主, 强调科学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 尤其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园林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实际动手设计操作的能力, 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有着高度的统一。

其次,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园林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既然把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放在首位, 那么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就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高效率的教学, 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园林技术或园林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然后,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其学科内在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人们对园林环境的建设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学校内部的教学也要时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步, 促进学科自身的不断深化与完善,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因此当前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对促进学科发展所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以及该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目前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很重要,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有层次区别。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一味模仿美术学院的训练方式, 要求学生掌握绘画技能和技法。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美术学院非常相似。有的老师甚至认为, 只要素描造型技能好, 将来就一定能从事好园林美术相关的设计工作。这类的目标定位严重影响了园林专业学科建设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第二, 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理科学生, 入学前也很少受到专业训练, 导致入学后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的学习都必须从零开始, 美术学习无论从心理上或是技术上都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 由此形成一个大的隔膜横亘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三, 任课老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偏颇。面对园林美术这个特殊的课程, 部分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据实际调查, 高职院校的园林美术的师资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和美术学院, 无论是美术教育类或是纯艺术绘画类的教师, 都与园林美术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四, 园林美术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其他学科内容的衔接不够。园林美术课的教材由于缺乏专门的版本, 教学内容不但缺乏专业特色, 而且不同区域之间教师的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 这也导致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的严重脱节。如园林美术与园林植物学、园林制图和园林测量等课程的衔接, 在教材和教学实践中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五,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足。由于过于重视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导致审美素质的培养形成一定的盲区,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甚至拿“审美”二字经常开玩笑并当口头禅念叨, 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更无从谈起, 这点从学生的平时的作业和创作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来。

三、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一) 高职园林美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而园林美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园林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和审美素养, 并能将其应用到将来园林相关专业中。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 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除了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功, 还要有设计动手绘制的能力。无论是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钢笔淡彩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制图等几个模块的教学, 都要求学生具备审美眼光, 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技法、空间想象与创新能力。

(二) 、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首先, 我们的授课教师在完善自己本专业知识结构的前提下, 还应该加强关于园林艺术的特点和园林艺术造型等方面知识的储备, 训练并提高自身的设计思维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与动手设计实践相结合, 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身与园林美术的教学要求相吻合;其次, 同属一个系部的美术教师平时要加强联系和交流, 互相沟通学习, 还要注意与同专业其他学科授课教师的学习交流, 做好跨学科知识学习与自身知识系统的衔接与补充。最后, 在不同教研室的教学研究中, 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 做到专有所长。美术老师之间专业特长的横向分工是完善和整合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 、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园林美术课的教学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的“画室教学法”。这样的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园林美术课堂的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素描、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中, 传统的讲授法效果欠佳, 而将学生分小组,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因为组织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师生能很好地互动,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另外,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 我们的教学还要注重课堂内外的衔接, 将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堂之外的学习结合起来, 如让学生参加跨系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关于园林方面知识的讲座或学术报告、艺术沙龙的学习, 这样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 、结合专业特点, 加强实践教学, 拓展学生的思维并提高审美素养。

顶岗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将培养能力的重心转向当前的市场。例如我校每年将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输送到驻地花卉培养基地实习, 让学生亲身经历当前社会对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市场要求及理解其中开设园林美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仅如此, 从部分学生反馈中, 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 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和素养, 有时候创造形式美在园林植物展览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些道理都是学生在实习活动中逐渐认识并学习到的。

另外, 还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览、带领学生参观比较著名的园林景观景点以及兄弟院校的园林设计工作室。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开阔学生的思维以及有助于提高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 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可谓任重道远,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园林艺术与设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对我们当前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创建和完善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体系, 彰显本专业本课程的专业特色, 加强与园林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配合,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长虹.园林美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云龙.园林美术教程[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邵黎明.园林美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苏畅.园林设计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2010

[5]何娟, 孙大江.关于园林美术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

[6]杨湘涛.园林美术三个模块教学模式[J].陕西教育 (高教) .2011

[7]曹俊.高职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J].教学论坛.2010

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建构主义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顺应未来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需求,瞄准社会服务国际化,时下国内高职院校都把英语这门必修基础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然而,学生在校英语过级率低,英语实用能力差,造成教学浪费,影响就业率,已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亟待反思与解决的一个课题。鉴于此,高职院校实用性英语教学改革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用性改革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社会经济与世界接轨,作为与世界相连的纽带,英语的作用日益彰显。作为以培养直接与世界接轨的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挑战,因为其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无疑给我校这样的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作为以促进就业为其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重视英语教学这一纽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乃为教改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及其归因

(一)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各地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发展思路常常陷入误区:有些高职院校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指导思想,重理论轻实践,偏离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有些学院沿用中专的教学方法,或大学专科的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上述情况严重阻滞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教材缺乏实用性。

当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很多高职院校或者借用本科教材,理论多实践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或者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其内容形式和本科教材大同小异,应用性严重不足,难以适应高职教学要求。虽然推出了一些应用性新教材,但内容过易或过难,且大部分内容实用性也不强,不能反映社会岗位需求和专业变化走向。另外,实践性校本教材也严重匮乏。实践性教学一般应占到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其学习操练过程中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

(三)教学方式陈旧,手段单一。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中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语法翻译法。课上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其弊端是课堂教学以字、词、句本身的分析、翻译讲解为主,忽视字、词、句的活用,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双方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极不平衡。课堂教学手段仍是课本、教案、粉笔加录音机,这不仅难以创造真实的语言情景,而且限制了课堂活动的多样性,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硬件软件薄弱。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它中等院校升格而来,英语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数量显得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少教师兼课太多,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提高进修的时间,更没有精力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研究新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阻碍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高职院校英语实用性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57号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职英语教学要服务于这个指导思想,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实用能力为中心,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设备投入,软件硬件一起抓。

随着国际化城市进程的加快,外语越显重要。这一层次的外语教学关系到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所以,尽快构建一支合格的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事关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要抓紧时间提升学历层次,进行培训或学历进修,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搜集最新的市场信息。

在大力开发软件的基础上,加大硬件的投资刻不容缓。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十分强调语言的应用性。网络多媒体资源能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如背景知识、视野拓展等。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多时间、多地点地学习,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模块或级别的材料。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更为生动。人机对话能有效地在课外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

医科院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杨运姣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广东广州

摘要:本文通过对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了解,着重探讨医科院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英语学习现状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研究学法

2004年秋,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重点强调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于2005年至今一直在南方医科大学从事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深感要上好这一门课实属不易。笔者将从分析医科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入手,着重谈谈我对医科院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内迅速提高语言能力,实用能力也相应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认识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对教师来说,从“导演”变成“演员”,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对学生来说,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的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得到了尊重,自我发现精神得到了鼓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创造型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或是网络教学,教师事先做好课件,拿到教室播放。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种方法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使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面授辅导发展为互联网教学,建立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模式,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学院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锻炼,如涉外企业、交易会等,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优化英语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材。

构建以培养实用性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一、医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由于医学生功课繁多,学习压力大,绝大多数的学生不可能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再加之大部分广东地区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不好,发音不好通常导致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缺乏自信,而由于他们自身的发音错误而导致做错题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样一来,越不敢开口说英语就越说不好英语,英语的听说能力也就越差,能力差导致没信心,最终导致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大都处于“哑巴”或“半哑巴”状态,大都具有不自信的心理障碍。

其次,为了适应高考的应试教育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课堂,教授语言形式,即强调对单词用法、短语、句型以及语法规则的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几乎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很难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而刚刚经过高的英语课程,就要瞄准职业教育的要求,改革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这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市场经济实情,选用、编写教材。在选教材方面,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职业英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应该在考虑到其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其实用特点。教材的设计上,可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并辅之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使之得以强化。另外,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工艺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及现代设备的操作人员等,到底要学什么内容的英语,只有到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生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意见才能知道。所以要利用校本实践性教材资源,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或利用同类院校和不同院校同类专业资源,联合开发特色教材。一定要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使新《基本要求》的主体思想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色得到充分显现。

总之,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起步晚,还存在许多问题。在高职英语实用性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多做研究,研究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等,时刻把握教学前沿的信息,并把它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搞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尽早尽快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杜留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4).

[2]李丽华,罗虹,邹锦.谈高职英语教学教材改革的设想[J].职业圈,2007,(21).

[3]林新事.影响高职大学英语实用性的原因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10

1.《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的特点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机电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课程, 涉及到电机、变压器、继电器等多方面,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倍电流定律、电磁力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理论知识, 可以说内容相对较多且十分复杂, 因而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当前社会对高职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 需要学生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加以熟练的掌握,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不完善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专业性非常强, 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多的将教学的重点放置于理论知识的教授方面, 并未赋予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 由此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动手实践能力完全不匹配, 导致学生的综合技能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单一

在现如今的高职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式仍旧以教师的口授加板书为主, 此类教学的方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容易使学生养成不爱思考的不良习惯, 更容易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课程索然无味, 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

2.3 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

必要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有效措施, 但是当前高职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考核却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就不利于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3. 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方案

3.1 现场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现场教学, 可谓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 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举例而言, 三相异步电动机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对这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讲述时, 教师可以采用现场教学, 登场将电动机拆开来, 学生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有更深刻的了解, 比教师单纯的口述加板书的教学方式来得更为直接,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的学习兴趣。

3.2 多媒体教学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中理论教学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 而理论多较为抽象, 因此学生难以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 此时不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运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现教学的内容。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一项主要内容, 单靠教师的讲授难以展现各种电气控制的原理, 如果采用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来展现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进行更好的理解, 掌握起来也更加容易。

3.2 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一种教学,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从而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足够的动手能力, 而动手能力正是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以专项的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就业, 实践教学则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 还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有利于下一阶段教学的进行。

3.4 课程评价

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 需要尽快的对学生成绩评价的标准予以全方位改革, 改变以考试试卷的分数论成败的传统方式, 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测, 以此避免学生为了成绩而读书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严重脱节的问题, 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投注更多的关注, 以就业为志向来指导教学工作, 由此大幅度提高高职学生毕业的就业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机电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及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等问题, 鉴于此, 可以从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予以改革, 切实提高《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的质量, 从而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莉娟.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 2014, (13) :78-79.

[2]柯龙章.《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神州, 2012, (2) :209-209.

[3]吴德明.“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设计[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1 (6) :121-123.

上一篇:体制障碍下一篇:组织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