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现如今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本文从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及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作者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目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论文 篇1:

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开始发生转移,ESP等后续课程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兼顾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地区、各个高校之间的差异以及地区、高校内部的差异,构建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个模型将基础英语课程、通识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双语课程等融为一体,同时对于教师、学生、管理者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ESP课程;连续体;模型

自21世纪初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模式和条件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是否继续深化以及如何深化的问题。业界的学者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在展开积极的探索和讨论。其中课程设置,尤其是基础英语之后的后续课程(或拓展课程)的设置成为普遍关注的重点,它将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在深度和效率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 大学英语教学重心的转移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长期以来都是以基础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也称普通英语)为核心。历次的《教学大纲》都强调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突出阅读的中心地位。2004的《课程要求》提出既要打好语言基础,又要重点培养听说能力。2007年修订的新《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阶段,一般要求的教学目标仍是打好语言基础和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这个目标定位相对应的结果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都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中心,基础阶段教学从第一学期延续到第四学期,总学时长达240~280课时左右。

根据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优秀高中毕业生达到的九级词汇量为4500,而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毕业生要达到的“一般要求”的词汇量也是4500。对比双课标发现,二者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内容都是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策略都是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换言之,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诸方面都基本接近”(蔡基刚,2010:307)。同时,国内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江苏、北京、山东等地的许多中小学开始试行双语教学。这些情况表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的重心正在或将由大学转向中学,《课程要求》规定大学生必须达到的第一级别的学习目标有望在高中大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

一方面,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甚至不需要进行大学阶段的基础英语学习就能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张杰,2005:28)。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学生需要“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或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这是新《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第三个级别,即最高级别的教学要求,也正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为了避免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课程重复建设,教学费时低效,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应适时向专门用途英语(即ESP)方向或学术英语转移(蔡基刚,2004,2010;孙有中等,2011),ESP或专业英语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EGP后的ESP课程建设成为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

2 ESP、EGE和BT

2.1ESP与EGE

随着大学入学新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EGP课时不断被压缩和减少,开设EGP后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已经达成共识。那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后续课程呢?目前最主要的方向有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识英语(EGE)。以蔡基刚为代表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力证ESP课程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2010年第5期的《外语电化教学》刊登了“大学外语通识化改革”专栏,多名学者撰文支持通识英语课程改革。殷和素、严启刚(2011:9-14)则认为ESP与EGE并不冲突,二者可以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建构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王守仁(2012:3)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专业性、人文性”,与这三者对应的课程分别是基础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GE)。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三者统一,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就是“建设好普通英语课程的同时应加大后续课程的开设力度,开发建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通识教育类英语课程,逐步形成一个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王守仁,2012:3)。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ESP和EGE都是基于内容的英语学习课程。ESP更强调工具性,而EGE偏重人文性。二者并不是非彼即此,可以共存于一个课程体系内,根据各校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置课程,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服务。

2.2 ESP与BT

除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通识英语课程,也有不少学校把双语课程(Bilingual Teaching,简称BT)或全英文课程等同于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事实上ESP课程和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前者属于英语语言教学的范畴,是语言课,侧重点是语言学习,只不过它是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英语语言的学习贯彻到所学专业知识中,不再是单纯满足英语日常会话和交际要求,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就自己本专业的内容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探讨。后者属于专业教学的范畴,侧重点是专业知识,属于专业课,旨在于帮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直接学习和接触国外相关的专业信息。双语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如果学生语言水平低,双语教学不仅很难提高其英语水平,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理,双语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不仅要能熟练驾驭两种语言,更要有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才能实现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ESP课程还是双语课程,都是以基本的语言技能为根本。ESP课程是从EGP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王守仁、王海啸,2011:11)。EGP是基础,没有基础阶段的学习,ESP难以进行。有了EGP打下的基础之后,就可以在EGP课程和双语或全英文专业课程之间开一门过渡性课程,延续语言技能训练,扩充专业英语词汇,熟悉专业英语的文体特点和语言习惯表达法,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过渡到下一步的双语课程学习或全英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ESP教学现状

根据Hutchinson&Waters(1987)对外语教学的分类,ESP又可以分为EAP和EO。EAP还可以细分为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即通用学术英语)和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即专业学术英语)。在整体英语水平比较高的许多欧洲国家和地区,ESP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如在奥地利,ESP是65%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学中的EGP课程只针对那些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其他学生则在整个大学阶段只学习ESP课程(罗娜,2006:56);在美国、英国、希腊、罗马尼亚等国家,大学没有公共英语课,而是直接开设ESP或专业英语课,因为基础英语教育在中学已经完成(蔡基刚、廖雷朝,2010:22)。

在国内,ESP课程属于改革开放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之一。刘法公(2003:32)指出:“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可见ESP教学是从单一语言文学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的关键。综合国内各院校来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二是理工类专业+英语课程;三是双学位类,即专业本科+英语本科或英语本科+专业本科。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ESP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ESP课程在各高校广泛开设。据调查,以商务英语为例,中国高校开设的与商务相关的英语专业多达300家以上,一些院校商管或经贸专业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各类商务英语教材更是数不胜数(赵军峰,2006:9)。

那ESP教学效果如何呢?与ESP的分类对应,我国ESP教学主要也是分两种情况:文秘英语、商务英语、设计英语、法律英语等具有行业英语(EOP)特点、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不很高的课程主要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而化工英语、机械英语、生物英语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但语言能力薄弱,教学方法往往以传统的语法翻译为主,课堂教学的语言主要为汉语。语言教师精通语言却缺乏专业知识,教学方式以词汇讲解加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对专业知识涉猎不深甚至避而不讲。同时,由于大多数语言教师毕业于人文社科专业,缺乏跨学科知识,在选择后续课程时往往选择专业性不强的英美文学或报刊选读等课程(蔡基刚、廖雷朝,2010:23)。ESP师资的匮乏也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罗毅等(2008:77)在6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达74%的学生对ESP教学表示不满意。王蓓蕾(2004:36)在同济大学对ESP教学展开的调查显示学生通过参加课外英语培训班的方式来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而不是寄希望于ESP课程来提高。

另一方面,各高校的ESP教学效果不理想也是因为EGP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得各高校EGP课时缩减,但ESP课程一般只有一学期甚至更少,总课时不到40(王蓓蕾,2004:39),甚至只有10—20课时(李新等,2006:53),与1999年教学大纲要求的100课时相去甚远。此外,ESP课程开设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之间有间断,大纲规定5~7学期开设ESP课程,第8学期可继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但有的高校到第6学期或者第7或8学期才开设,更有高校开设了ESP课程后又取消或被双语课程取代(罗毅等,2008:77;罗娜,2006:56)。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SP课程教学的窘境。我国目前的ESP教学仍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ESP教学亟需更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更强的师资配备。

4 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英语专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四、六级考试也不再是强制性的统一考试。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逐步减少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学分,“这种减少必修课学分的倾向在层次越高的学校越明显”(王守仁、王海啸,2011:6),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在逐步向ESP教学转移。如清华大学已经取消了EGP或四、六级英语这样的教学,代之以学术英语或ESP课程(孙有中、李莉文,2011:3)。马雁(2009:61)对中山大学医学院的ESP课程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该院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开设40学时的医学英语课,但有过半数的学生对此课时安排不满意,三成的学生希望增加医学英语的教学时数。

可以看出,在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一般要求后,开设提高阶段的后续课程,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点已经在各高校达成共识。不同学校的定位、学生层次、培养目标不一样,课程设置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盲目取消基础英语教学,照搬其他学校ESP课程或继续基础英语教学而忽略ESP教学显然都是不可取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进行一个标准的要求,也不能对同一地区、同一高校内的学生进行‘一刀切”’(龚晓斌,2009:37)。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遵循因地(校)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陈冬纯(2005:30-33)提出了基础英语、专业英语与专业双语教学一条龙的课程设置: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英语,第三、四学期开设ESP课程,第五至第七学期每学期开设一门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

为了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把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该模型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涵盖基础英语(EGP),专业英语(ESP)和通识类英语(EGE)等三大类,着力构建从EGP到ESP!EGE,最后到双语和全英文课程学习的英语学习不断线模式。这个模型遵循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尊重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以期建立理性的ESP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Step 1):EGP(1)

本阶段由于受到中、高考体制的限制,EGP(1)只能局限在listening(部分省份,如海南,高考时没有听力;部分省份,如江苏,将会弱化听力),reading和writ-ing,speaking能力较弱。一般中学的EGP(1)水平较低,不能达到后续英语课程的学习要求。而普通中学的英语任课教师一般对英语口语教学不做硬性要求,所以非重点大学的学生有修EGP(1)的需求,以加强英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双课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雷同,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一般不再需要EGP(1),对于这部分学生,EGP(1)可以在中学阶段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Step 2):EGP(1),EGP(2),EGE

本阶段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和重点大学学生中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继续修EGP(1)的课程,继续强化英语语言技能,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非重点大学中EGP(1)过关的学生和大部分重点大学学生可以修EGP(2),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听说能力(CET3—6级)。除了EGP(2)课程以外,各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开设通识英语(EGE)课程,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外交流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本阶段输入型课程可以在校内或院内自主自助解决,教师可以适当加大输出型课程的教学力度。这个阶段要求任课老师具有较高的视听、说、写能力。

第三阶段(Step 3):ESP:General

修完EGP(2)和EGE课程的学生已经为进入下一阶段ESP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里ESP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General(初级类)和Advanced(高级类),并分别设置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本阶段是ESPGeneral的学习,其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语言需有代表性,具备英语常用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ESP(general)又可分为两大类:通用人文类(Arts)和通用科学类(Scienees)。通用人文类ESP课程教师可以包括现有的大学外语教师(初级人文类)和有目的转型的大学外语教师(中级人文类);通用科学类ESP课程教师可以包括有目的转型的大学外语教师(初级科学类),国外引进的ESP专任教师(中级科学类,如山东大学),或其他专业海归教师。各校人事部门在引进ESP师资时,应给与政策支持,如专业海归教师教授大学英语ESP课程不一定要求有博士学位,只要是“双师型”硕士即可。

ESP(general)教学是向双语教学的过渡。

第四阶段(Step 4):BT

专业的双语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ESP初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专业英语的文体特点和语言习惯表达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词汇,从而为专业的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不绝对排除使用汉语(特别是新知识、难知识点的讲解)。双语教学是向ESP(ad,vanced)学习的过渡。专业的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一般是具有较高英语能力的专业教师。

第五阶段(Step 5):ESP:Advanced

ESP(advanced)阶段为全英文的专业课程,也即通常概念上的专业英语。《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最高级别的英语学习是要求能听懂用英语讲述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够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等。ESP高级阶段的学习能使学生把英语熟练应用到所学专业领域,是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密切结合的至高点。这一阶段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一般宜为具有海归背景或很强英语能力的专业教师,或专门聘请的专业外籍教师。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是基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定位提出来的。它既考虑到中国目前英语教育的实情,又结合当前讨论的热点,把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融合、统整为一体,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大学期间英语学习不断线,形成基础英语(EGP)、通识英语(EGE)、专门用途英语(ESP:General和ESP:Ad-vanced)、双语教学(BT)“一条龙”的理性的课程体系。

5 结语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入学新生水平的稳步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基于ESP课程体系构建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把英语学习贯穿大学始终,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学生特点,把工具性、人文性和专业性融合统一,以逐步实现《课程要求》规定的三个级别的英语学习目标,真正形成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课程体系。胡文仲(2009:168)指出,“外语教学‘一条龙’的设想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但并未能真正贯彻执行”,要实现外语教学“一条龙”,还需要加强外语教育理论的创新性研究,需要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和专家的长期参与。此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如英语专业课程与大学英语ESP课程的融合度研究、英语专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参与度及贡献度研究等等。不管怎么样,发现问题就去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富有成效。

作者:刘梅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论文 篇2: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现如今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本文从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及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作者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目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201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报告(2010—2020年)》,为我国成为教育强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怎样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英语人才,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1、 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1)高校英语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完全是单项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况,笔记加作业,学生没有自己主动去思考。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多学生容易上课精神不集中。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的兴趣也低,以上现象更容易出现,这使得整个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出现效率低,英语学习效果不明显。

(2)学生上课大多数是以大班的形式,有的甚至几个班一起上课,人数达到150人左右。这与我们英语教学是相违背的。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听、说、读、写都很重要,特别是口语的练习。在大班上课的情况下,不利于把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对话练习,也不利于老师对学生一对一的发音、口语训练。

(3)在教学工具上,很多学校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看似比较现代化,也是响应了教育部关于教育改革的号召,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上,很多老师只是把黑板上的板书照搬到电脑屏幕上。这样只是由黑板变成了电脑屏幕,只是形式上发生了改变。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软件,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当前全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同一个问题是师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有的老师一周16-20个课时,课时太多,对老师备课也会造成影响。最终也会影响上课的效果。高校老师除了教书,还要做科研,时间都被教课占去了,老师的科研方面往往会滞后一些。

(2)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发音与口语方面,受我国方言的影响,每个地方的学生都夹带着本地方口音,教师也是这样。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发音与口语方面存在着一些很难改变的错误。有的老师在语法方面也有些欠缺。还有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些偏差,大学生和高中生相比,学习的主动性会低很多,有的教师还用高中的教学方法来上大学英语课,这就导致了上课时,老师一个人在讲台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

(3)大学老师忙于职称评定或者是在校外做兼职等,这些活动分散了老师的极大一部分精力,老师上课的责任心不是很强。特别是大学老师不用坐班的情况,上完课之后,很多老师利用课下时间增加收入,纷纷选择在校外做兼职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效果。

3、课本相对较难

大学课本里面的课文一般都偏难,学生们是深入浅出。有些句子,偏长偏难,学生理解起来特别费劲。总是面对这样的难度的句子,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下降。同时,大学课本与高中课本,完全脱节,没有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有些课文内容的重复。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新意。

4、“哑巴英语”问题严重。绝大多数的学生听力和口语较差,尽管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这两方面的重要性。但是老师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必须把课文讲完,所以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练习听力和口语。同时,学生要考四六级,而四六级的要求主要是词汇和阅读。为了过四六级,学生只有从单词开始,所以不得不忽略听力和口语。学生在听力和口语基础差的情况下,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学习张嘴来说英语,这样导致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也越来越差。

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标定位

在2007年,教育部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由此确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就改变了以前主要关注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老师和学生意识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再加上学校乃至国家的支持,学生的听说能力一定会大大加强,哑巴英语时代也将结束。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实现的途径探讨

1、尽力改变大学英语课的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丢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参与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许国璋先生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么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1]这句话深刻反映出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教书不仅仅是教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目的是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2)现今大学英语老师一般都缺少,很多学校会请行政老师或者兼职老师来上大学英语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师的学历达不到大学英语老师的要求。同时,大学英语老师收入偏低,应投入多的财力,让老师有动力教学,而不是去做兼职或者开公司。

3、在教学模式上、内容上进行改进。从教学模式来说,真正做到多媒体、语音室、英语情景相结合。多媒体不仅仅是把黑板搬到电脑屏幕上,真正做到用多媒体、语音室来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从英语情景教学来说,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作文大赛、英语话剧小品大赛、英语电台、英语歌唱比赛、英语角等等情景教学,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英语变成主动学习。在教学内容上,要与高中的教材、知识点结合起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

五、结语

大学英语改革是与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大学生的思想相一致的。学校要从理论高度给予指导,老师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给予实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科学实验,走自己的路,并遵循实践、理论、认识、再认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讨我国自己英语教学的规律。”[4]

参考文献:

[1]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9:-12.

[2]朱菊芬.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4:9-52.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2004.

作者:张丽菠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新模式;人工智能+教育个性化教学;教育大数据

互联网+是国家经济新引擎,是经济转型之势,将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行动路线图。

教育的形态总是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开放大学将迎来2.0时代。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开放大学已经充分地制定好“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好“国开大脑”+“开源平台”+“教育大数据“。教育领域正于“大数据+学习分析+人机交往+计算机视觉”等相互融合。AI时代的教与学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常态引擎,链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本质。它就像电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文学读者,影视观众,动漫爱好者,游戏玩家,借用“互联网+”开放协作,跨界融合。

“互联网+”代表着未来,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是社会心态变化的一种趋势,它会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新的起跑线。它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用“互联网”连接未来,将世界变成真正的地球村,移动物联网,大数据的开发,将建更多的松岛,建立更多的智慧城市。更好地为民生服务。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信息技术中的小程序可以顺利搜索到网络中比较丰富的备课资源,比如网络视频,网盘中的资源等等,还可以搜索到好用的APP,从而在信息化资源中找到促进教学的有效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手机是信息整合的有效工具,可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手机是一道桥梁,可以带动翻转课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量信息,利用小程序可以筛选,为教学所用。利用手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时明显: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手机统一、同步到教师的教学上来,能否限制学生玩手机游戏或者做其他事情?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更方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灵活。适当利用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网络互联网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一缕春风,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强大的互联网资源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机是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外语应用急迫需求。

大学一年级学生生活的弹簧一下子放松,高考紧张的神经突然放松,学习的担子一下子轻松许多,再加上大學的辅导员要管好几个班级的学生,一下子顾不过来,学生的生活处于自主学习“自由的放羊状态。”

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朝花夕拾。他们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尽情彷徨,就已经到了呐喊的尾声了……

高考学生生活处处在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的关怀下,压抑年轻人喜欢网络游戏的天性。

在大学,学生的学习全靠自觉。生活全靠自理,既没有人教,也没有人帮,时时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时时感到孤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缺乏主体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强,表现为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

学生大多处于放羊状态,辅导员往往一个人要管几百个学生,不能雨露均沾。处在放羊状态的学生,放任自由,沉醉于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是常态。他们不受环境制约。学生最喜欢的娱乐游戏就是手机游戏。出门可以忘带钱包,但是手机一般不会忘带,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品质的重要标配,年轻人生活的必需品。

据统计网民高达5.64亿,网络的普及率为42%。网民群体:学生群体和个体分别为:25.1%和18%。近几年来出现了学生电子游戏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手机控)及电子邮件依赖症,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教育呢?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首先,对待这样网瘾重症患者必须进行疏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教师本人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表率,克服自己的网瘾行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很有说服力的。

据2017年大数据统计,城市网瘾青少年越占网民14.1%。网瘾最常见的表现:忧郁心境,社交和交际关系退缩。自制力与自控力退减,品行与人格障碍。网瘾戒断的艰巨性在于,一难脱网,二怕反复。本人在课堂教学期间,经常看见学生不听课,在很专注地玩手机,手机游戏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手机几乎成为年轻人的重要娱乐工具。

网络时代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它前所未有地激发了人类的潜能和扩大人类活动的自由度,进而改变人类的整个世界。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打破了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使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师生也能接受到最新的英语学习资源。所以,我国各个学校必须强化“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开发英语网络学习软件,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

一、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对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英语课程政策与课程改革展开跨文化的研究,探讨前沿性的课程理论与课题的研究。

1.基础英语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是旨在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所谓的“探究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应试文化”。

2.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课程改革对具体教学实践的导向作用,如对听说课、写作课等的具体指导功能以及新旧课程的对比和反思,现代课程研究及其方法论,从文化的变迁看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转变,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中外英语课程改革及比较研究、英语专业课程改革、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等。

3.英语课程改革的语言观研究

语言观就是人们对整个语言体系的基本看法。近年来,对语言观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总体统筹、多元综合、全面平衡、高度和谐的新格局;

二、英语教学论研究

1.对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结构与功能的论战以和局淡出之后,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转向了模式、任务、活动等中观或微观层面。

2.对英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国内英语教学影响较大的教学流派主要有五种:语法翻译法、认知法、听说法、交际法和结构·功能法。众多研究者认为,目前国内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体现了两个不可或缺的关联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突出激发学习者热情的实用性;二是创造适合语言学习特征,让学生和教师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互动课堂环境。 该教学策略包括信息差策略、信息转换策略、个人关联策略、降低情感过滤策略和多维互动策略等,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念。

(3)有效教学。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如“八字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等。国内外学者的具体研究表明:两者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可能是未来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突破口。

(4)双语教学。国内双语教学研究自 2004年以来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是能使学生用外语的思维构建起学科性的知识体系和用外语进行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沉浸型教学模式、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英语浸润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模式等。

(5)专门用途英语( ESP)。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阶段国内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ESP的课程设计、教师的作用、国内 ESP课程设计现状(理据、方法和原则);ESP教材与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多层次教学模式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等几个方面。

3.英语教学评价与测试研究

研究话题集中在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非测试性评价、动态测验的理论在外语测试中的应用,建立科学系统的测试性与非测试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口语教学与口语测试形成性评价研究等层面。

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英语语言测试有以下六种趋势:(1)从只看单一的语言能力到注意测试全面的能力;

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近年来,博客发展异常迅速。认为 RSS具有高共享性、强交互性、零技术性、零成本性、知识种类多样化等众多优点。

1.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三、学习策略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学者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调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观念、策略的偏好倾向和变化趋势;(2)学习策略的整体调查和研究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3)欧美学生与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对比;(4)网络教学中的学习策略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研究不重视)、研究方法单一(较少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等问题。

2.英语学习者研究

纵观近年来我国语言学习者研究的文献,其研究视角和方法不断创新,几乎囊括教育科学的所有研究方法。本国区域研究、比较研究、外国英语学习者研究。问卷法、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已被广泛使用。研究视角也从原有的语言视角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哲学等多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实证研究大多局限在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上,没有进一步分析数据产生的原因或进行科学的对比检验、归因;对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学习效果及其相互关系等深层次的研究还很少。

3.学习风格研究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自主性的途径和方法;自主学习意识、策略及培训;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教与学的适应性研究、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等。

四、英语教学中的人文通识教育研究

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识教育理念涉及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

通识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目标、内容、模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英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大学通识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研究;语言文化类通识课程体系建构;通识课程与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整合的可行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等。吴鼎民教授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更是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的教育理念。

现在采取渗透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功能的互補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 鲁龙光 黄爱国 陈建国 邹建国 著

[2]《大学英语语法精讲与精练》 王辉 李占喜 主编

[3]《英译汉规则与技巧》 萧立明 娄胜平 主编

[4]《雅思应试作文模板》 张朝霞 编

[5]《大学英语语法结构重难点分析》 董眉君 董元骥

[6]王丽丽,杨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7]黄媛.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英语广场(下旬刊)

[8]张艳.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取向与路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9]洪小琴,周鑫琴.“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李莲珠

上一篇:金融资产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论文下一篇:价值创造与财务理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