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改革讨论

2024-05-22

高职大学英语改革讨论(精选九篇)

高职大学英语改革讨论 篇1

关键词:高职英语,真实性课堂讨论,发生要素

一、引言

在英语课堂中营造真实有效的讨论状态一直是教育理论家们,研究人员及教学从业人员们所推崇的目标。对于语言课堂话语的特点研究已有不少,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真实的课堂讨论应达到的状态作了描述,真实的课堂讨论或课堂对话往往被认定为一种独特的互动类型或言语类型(speech genres)。正如霍奎斯特(1990)[1]指出,言语类型是在某种情境下生成的。换言之,它的一系列特点发源于使用它的言语共同体(linguistic community)。因此,当在研究一种被某个言语共同体所使用的互动方式时,就必须研究该言语共同体所处的环境特点,以及由此环境所塑造出的言语类型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下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产生的几大要素。

二、相关理论依据

(一)课堂讨论与真实性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通常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思辨能力,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难以衡量。真实的课堂讨论是一种基于课堂环境的言语类型,参与者们共同探讨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类互动过程中,参与者们有机会表达意见和想法,讨论的最终结论往往来源于参与者们真实思想的碰撞[2]。真实的课堂讨论往往事前不会框定结论,目标在于对相关问题达成新的更具深度的理解。这种互动方式被纽曼[3]形容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尼斯特兰德[4]称之为“对话式的”,而被古铁雷斯[5]描述为“应答式协作”。在对真实的课堂讨论语言进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之后,发现如下:a.处于真实的课堂讨论情境下的师生都分别在讨论过程中担当了具有实质性的并且多样的角色;b.讨论内容往往涉及不同意见的表达、反思、信息提供、对错误认识的澄清,以及联系过往经验分析问题;c.讨论的方向往往指向还未达成共识且含糊的问题[2]。课堂真实讨论所具有的探索性,使其言语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性。因为参与者需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立场,为讨论的进行提供具有可讨论性的、可质疑的话题及观点,并时不时地对同伴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又不至于冒犯对方。

(二)言语类型及其所属言语共同体

巴赫金[6]曾提出人们不是完全自由随机地选择自己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和一种相对固定的言语类型相关。真实性课堂讨论就属于一种特殊的言语类型,具有一系列固定的话语表述。成功地进行课堂讨论互动需要正确地领会并解读课堂环境下特定互动模式,识别言语类型,并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种言语类型被使用时所处的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流的性质,它决定了什么能说,怎么说,对谁说,以及为什么说,等等。

言语共同体(或言语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员的集合体。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表明存在于一个言语共同体中的互动与该共同体的生活性质有紧密联系。若把一个班级作为一个言语共同体,那么该共同体的生活支撑并培育了相应言语类型的发展,同时,由该言语类型所支撑的学生间互动又为班级生活提供了素材[7]。

三、研究方法

调查选择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教授该班级阅读课的教师(Ms.Ma)善长在课堂上运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对英文文本的理解。该班有39名学生。采集数据的方式包括两个月的随堂观察及与师生分别进行的单独访谈。这项调查的目标是寻找促成该班级英语课堂真实性讨论的要素,以及描述构成该班级课堂社会生活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果分析

真实性课堂讨论的三大要素:

(一)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在与Ms.Ma进行的单独交流中,她表示,她的阅读课堂上基本回避给学生灌输现成的观点。她说:“我希望他们找到自己的答案。那样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难忘。”她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们的不同理解持有开放的立场。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没有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反复解读。在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迫于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的压力,一味地介绍并操练各种阅读技巧,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涵。而Ms.Ma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试图将高职英语的阅读课程赋予更多的文学性,通过真实性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在访谈中,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她反复地强调学生们是如何的出色,经常给她带来惊喜。

在Ms.Ma的英语阅读课上呈现出的真实性讨论状态与其一贯推崇的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她认为“是学生的思维赋予了文本更多意义”,而她只是课堂讨论过程中的帮助者。课堂中通常由学生发起讨论的主题,学生表达观点,最终形成属于他们的言语类型。同时,Ms.Ma对于分歧的极大包容度也增强了学生积极担当讨论角色的意愿。她的坦诚给学生传达的信息是,课堂的确是个开展真实性讨论的“安全区”。

案例中教师Ms.Ma为营造易于真实性讨论的课堂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案例证实了教师的态度及理念对于课堂讨论是否成功的重要作用。布罗迪[8]曾提出教师的一切教学实践都与其自身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已内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依旧视知识为一系列真理的叠加,而教学只是直接传递真理的过程。在一个由教师占据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的课堂环境中,真实的课堂讨论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的讨论需要开放地包纳对于同一问题不同解释,而这正是Ms.Ma“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相信学生具有思考和学习的意愿”教学理念的实践反映。

(二)学生对课堂讨论的认识

真实性讨论作为一种言语类型,强调参与者的积极互动以及互动的多样性。观察中发现,学生以发起主题,表达意见、反思,给予同伴幽默的评价以及提供信息等形式参与了真实性课堂讨论。这表明学生对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很有好感。学生这种积极的态度从随堂观察及个别访谈中都得到了验证。被访问的5个学生代表都表示很喜欢英语阅读课的讨论过程,认为老师选取的文本很好,并表示“这样的讨论形式对自己多方面水平都有提高”。

学生a表示英语阅读课是她“自我表达的场所”。

学生b认为英语阅读课“很有价值,觉得自己也能发言,很开心”。

研究传统课堂环境的学者戴森[7]、尼斯特兰德[4]等曾表示,课堂互动事实上极少以个人表达为目标。而从学生访谈的记录来看,学生不但认为课堂是自我表达的合适地点,甚至表示自己有必要在课堂上说些什么,并认为自己对课堂所讨论的话题有发言权。换言之,学生不但没有死板地根据教师事先设定的轨迹来进行讨论,反而在Ms.Ma的阅读课堂里,学生享受讨论的过程,并珍惜讨论过程中的表达机会。

(三)课堂人际关系

随堂观察中发现,Ms.Ma与学生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爱情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老师总是带着一贯的尊敬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情感通过课间师生的善意调侃以及学生对Ms Ma兴趣、爱好的熟悉程度体现出来。比如,学生都知道她是游泳迷,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学生在清晨见到老师时就问:“昨天菲尔普斯又破记录啦,你看了么?他真强!”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怀地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对教师的喜爱情绪无形中引导学生响应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邀请,并且展现真实的内心世界。

此外,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幽默解读,学生找到了一种互动的全新方式。他们将幽默作为一种分析途径和缓解气氛的方法。同时,幽默的话语有助于维护学生间的关系,避免意见冲突所带来的摩擦。接受访谈的几个学生表示,和同学的关系也不错,并感受到了班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班级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班级成员间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习过程的基本因素。这一点在真实性课堂讨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真实性课堂讨论是一种需要参与者抛开顾虑、表达自己的观点供同伴评议的言语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该班级的突出特点之一,可见有意打造真实性课堂讨论的教师应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教师应了解学生多方面信息,从而凭借对学生的了解去创造积极、可信、并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自我表达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机会,以营造良好的学生间关系。

五、结语

这项针对浙经院院应用英语专业班级阅读课的调查证实了国外专家如戴森[7]的观点,即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答案能够概括性地描述某个言语共同体所处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包含了众多特性,因此只能视为是一个复杂的实体。这种复杂性表明,当教师试图构建一个有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发生的环境时,必须尊重环境中的各种特性及特性间的动态关系。这项调查结果显示,课堂环境中的所有特性都是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如幽默的语言方式是学生间和谐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了建立和修复这种和谐关系的机制。戴森[7]曾对课堂环境中不同特性间的互动关系作过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被研究的班级具备了许多利于真实性课堂讨论形成的要素,但是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仍不理想,原因在于学生认为教师所谓的对不同意见的开放态度是虚假的。为促成真实性课堂讨论的发生,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言语共同体必须找到属于自身的行为规范及平衡。对案例班级的分析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努力和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Holquist, M.Dialogism:Bakhtin and His World[M].New York:Routledge, 1990.

[2]Hadjioannou, X.An Exploration of Authentic Discussion in the Book Talks[M].Florida: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3.

[3]Newmann, F.Five Standards of Authentic Instruction[M].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3.

[4]Nystrand, M.Dialogic Instruc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7.

[5]Gutierrez, K.How Talk, Context, and Script Shape Con-texts for Learning:A Cross-case Comparison of Journal Sharing[M].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4.

[6]Bakhtin, M.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6.

[7]Bruner, J.Acts of Meaning[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高职大学英语改革讨论 篇2

关键词:翻译行业;翻译能力;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对于职业译员的能力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从翻译技巧、语言对比、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几个大方面训练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当下的市场对职业译员的需求。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在市场需求下已有些力不从心。

笔者对北京市的几大国内与国际翻译公司人员(对象涉及初中高级全职与兼職译员,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经理与主管),以及北京大学MTI与CAT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与翻译公司需求的人才在能力需求上有很大的不对等性,常常表现为: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高校应用语言学的人才并不能在短期内胜任翻译公司的工作,在校习得的知识与市场对于学生在翻译工作方面的能力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别,造成了用人单位与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双方感觉相互沟通非常困难。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感觉无法学以致用;第二,用人单位觉得双语能力优秀的人才,并不能胜任该机构内的日常翻译工作,仍需要对其进行各种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在市场需求的大前提下,职业译员翻译能力的习得与培养,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2003年,PACTE研究人员提出了对翻译能力习得过程的定性描述:第一,翻译能力的习得像其他学习过程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入门知识逐步演化为专业技能知识,这一过程需要译者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并在习得过程中综合、发展和重建表述知识和操作知识;第二,翻译能力的习得在根本上是一个获得操作知识,从而发展策略能力的过程;第三,翻译能力的习得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重建翻译能力的过程。

从以上研究可知,对翻译能力的再定义务必要以人本主义为精神。传统的翻译能力习得,大多从篇章文本及语言角度出发,很少提及译员自身能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社会不能以牺牲人的主体性为发展代价。强调译员自身能力的发展,不但不会转移传统的翻译能力的重心,相反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只会更强化译员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学术界对翻译能力的界定普遍比较模糊,国内外多名学者提出了多种假设及论断,概括来说主要有语言/文本能力、翻译策略能力、转换生成能力、翻译技术能力。本文拟通过实证性及定量研究,具体分析在当今市场需求下,如何界定多元翻译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及翻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翻译能力与“技巧”的内涵,在人本主义的关照下重新定义多元翻译能力模型。

二、文献综述

乔姆斯基对语言活动中“能力”(competence)与“表现”(performance)的界定为应用语言学、交际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层面。20世纪70年代,以Wolfram Wilss为代表的描述翻译学派开始探究“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提出译者必须具有源语文本分析能力和目的语文本生成能力。过去的研究者在观察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为: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和世界/主题知识(world/subject knowledge)。

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将关于翻译能力分析的5个参数作为能力成分: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这几种能力共同作用使翻译活动有别于其他领域的交际活动,也使翻译研究有别于其他交际领域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与信息时代接轨的国际翻译能力研究进一步泛化,Fraser(2000)将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观点融入研究,指出翻译能力还应包含从客户需求角度评价自身翻译作品的能力。

2004年,国内学者文军提出翻译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文本能力,(就英汉翻译而言,则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的熟练掌握,还包括对不同的语域与文本的辨析,二者通常可合称为“双语能力”);第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可简述为两对范畴,即:“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 全译与部分翻译(full translation & partial translation);第三,自我评估能力(self-monitoring competence)。如果说策略能力可以使译者确定总体格调及适用对象,语言/文本能力可以使译者通过转换进而生成译本,那么“自我评估能力”则可以帮助译者译出得体译文的反馈机制。

2007年,国内学者苗菊在研究中分别从3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3个范畴,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这3个范畴的分类是对翻译能力系统化、综合化、级阶化、关联化的更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包括了对翻译能力整体的宏观审视和独立成分的微观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划分方法大同小异,各种理论界定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多元翻译能力的一个分支能力应该叫做“双语能力”,而另外的一些学者却将其称作“语言能力”;在Neubert与PACTE小组相当完善的划分下,国内学者认为,仍旧需要补充一些相应的子能力,如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等。本文作者在思考各种关于翻译能力的定义时,理清了当中重合的部分,区分出不重合的部分,重建了“多元翻译能力”这一模型内要求的各种分支能力。由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关于多元翻译能力的习得与培养,反馈在翻译教学研究中,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问题:多元翻译技术能力应包含哪些分支能力?该能力是否与译文质量有关?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该能力?

三、改革建议

通过对传统翻译能力的梳理,结合作者对翻译公司、职业译员、项目负责人及北京大学CAT与MTI系任课教师的访谈,可将市场化背景下对多元翻译能力的要求做分类型的界定。在人本主义关照下,新定义的多元翻译能力模型将不再以翻译能力为中心,而是以译员为中心的,以语言能力为载体的动态、开放的系统。以语言能力为载体的动态翻译模型,不但对译员能力起到支撑作用,译员能力的全面发展又会反哺语言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翻译人才,最为看重的是译者的素质与后期不断学习新技能与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动态、发展的能力呈螺旋形上升。

参考北京大学CAT及MTI专业的课程设置,笔者对高校翻译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做以下建议,共包括四个部分:CAT课程部分、个人实践部分、IT类课程部分及语言类课程部分。

高校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块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从综合角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必然会使学生能够胜任市场化需求下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工作,处理文本的综合能力极大提高,以满足市场对于职业译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23(06):11-15.

高职大学英语改革讨论 篇3

1 运用小组讨论法的意义

所谓小组讨论法, 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就某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 在师生、生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 各抒己见, 互相质疑, 互相启发, 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小组讨论法可以改变课堂中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从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英语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语言学习, 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 则无法顺利进行。而小组讨论法则为学生提供了时间和学习上的广阔空间, 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 使用小组讨论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提升他们交流看法和思想的能力, 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从而增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小组讨论法, 可以使得学生逐步发现通过讨论, 原先许多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朗化, 与同伴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远比以前一人冥思苦想的效果要好得多。

2 如何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法

高职大学英语英语课程是由听说读写几个环节共同构成的, 目的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言能力。所以在这些教学环节运用小组讨论法, 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小组讨论法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 听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交际行为。在高职听力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听力训练, 还要教会他们学会倾听, 学会与别人交流。为此,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听力教材中的练习材料, 发掘出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中采取放录音、做练习、核对答案的方式进行训练, 估计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 教师可以在听前或者听中安排一些讨论活动进行“预测”或“热身”, 这样就会拓宽学生听得输入渠道。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3》中《Step Up to Better Health》这一单元为例, 该材料是讲述如何得到更好的健康。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将班上学生分成4~5人一个小组, 各自讨论自己对于养生的看法和做法, 讨论过后, 再按教材要求进行听力训练, 这样一来, 学生有了预备活动, 就不会感到听力难了。

2.2 小组讨论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获取书面信息的解码过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英语阅读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有限, 语法掌握的也不够牢固。英语教师必须正视到高职生的这一特点, 因材施教。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针对阅读材料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或话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背景知识, 使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一种心理准备, 带着目的去阅读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小组讨论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是一种多层次概念, 对高职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因为写作是一个综合过程, 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也要使用一定的语法结构, 而这对于高职生来说, 存在不小的困难。教师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法解决此问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二版) 读写教程2》中《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for society》这一话题为例, 教师先进行分组, 然后让学生针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固定句型, 如“first of all……secondly……”以供学生参考, 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找到了可写材料, 也学会了一些固定句型, 一举两得, 写作水平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2.4 小组讨论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口语是活的语言的本质体现。如果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口语句型操练, 让学生模仿,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想说的兴趣, 也会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将口语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说, 为此, 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组, 一组给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先不要在乎语法对错等问题, 先用英语将自己心中所想说出来, 在这种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保持沉默, 观察学生的反应, 必要时给予一些提点, 如此一来, 学生想说了, 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 学生在无形中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

3 结束语

小组讨论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合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他们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状态, 教师必须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 结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合理运用它, 这样可以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洁亮.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探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2]赵前.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

[3]潘红.浅谈如何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S1) .

[4]安晓杰, 李少芹.谈目标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5]徐辉, 王萍, 郝瑞松, 等.论大学三、四年级应用提高阶段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4 (6) .

[6]张巧娟.错误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高职大学英语改革讨论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

近些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内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改革措施不胜枚举。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简单的概括就是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作者就所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和反思。

1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普通高校继承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认识中根深蒂固,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没有变化。并且,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处于过渡期,并非每位教师都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2)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偏低,理论知识薄弱,运用能力欠缺。只有少数学生英语成绩和运用能力较好。多数特别是理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者由于基础薄弱,学习实践起来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班级人数过大也造成课堂教学组织困难,操练时间少的问题。

3)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公共英语教学上,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占多数,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大量外聘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

2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顺利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定因素,是要有一支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模式的师资队伍。

2)倡导学英语的新风气,高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学习心理障碍,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总有一种畏难的心理。所以我们的任课老师及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主动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要给他们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掌握英语,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素质,从现在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要引起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果得不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和任课教师的支持,就大大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4)加强英语教学的常规管理对任课教师的教案、上课、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的辅导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老师能够高质量地上好每节课,这些常规要长抓不懈。同时提供定岗培训机会,使得教师有较广的发展空间。 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了个性化的互动教学环境。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益智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常规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化学习+小班个性化辅导+英语第二课堂”的“四位一体”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的转化。高职高专院校都能严格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出具有校本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强化学习内容的吸收与应用;同时构建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体到综合的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3)搭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平台。为有效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相继建成了多功能语音室、网络化多媒体中心、影音媒体中心、英语角、同声传译训练室等一个或多个构成的综合语言实践教学中心,并且相继安装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软件平台及英语在线资源库等,弥补了教材资源的不足,也开创了教学的互动空间。

4)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形成了“团结协作,刻意改革,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工作共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反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多篇论文已经或即将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

5)课程建设: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了以“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B层次学生)”、“大学英语A类层次创新教学模式”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为课题的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各层次大学英语教学的《形成性练习题库》、《试题库》。进行了院级课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完成了《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实训报告》、《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实训指导书》和《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试题库》。

6)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两学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了长足提高,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教学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万能模式,为了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及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纯粹的教师课堂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但纯粹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那些基础薄弱、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折中的办法就是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按不同比例进行整合,形成动态的整合模式。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模式的整合。对学习者来说,这种整合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利于其言语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今后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跨语言及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曲燕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8)。

高职大学英语改革讨论 篇5

一、试析传统高考英语背景下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高考英语背景下英语课堂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均是为了“应试”, 而并没有重视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们在被动接受英语教学内容的同时, 渐渐丧失了创新能力, 并且思维发散能力也被禁锢。

2.在传统的高考英语背景下英语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强调英语语言性, 而是将英语学科当成了应试内容的一部分, 以至于学生们被动的记忆英语语法、句型等, 使得英语学习成为了学生们沉重的负担, 给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

3.在传统高考英语背景下, 高中英语教学教师一度担心学生们掌握不好英语教学内容, 以至于在高考考场时候不能尽情的发挥, 另外, 英语教学教师一直将英语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目标, 以至于整天为了教学目标而设计、规划英语教学, 最后使得英语教师对工作岗位渐渐失去了教学兴趣。

综上所述, 在传统的“高考英语”教学活动中,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试”, 加上教学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 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作用得不到发挥, 渐渐的学生们失去了学习英语兴趣, 从而使得英语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随着“高考英语”改革, 则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课程均需要符合当今素质教育政策要求, 因此, 需要积极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而使得如今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课程能够满足当今人才培养要求。

二、关于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随着“高考英语”改革, 其对应的英语教学活动将会受到影响, 因此, 相关教学教师需要做到未雨绸缪、思考对策, 需要探讨一些改革措施来对英语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而使得教学教师更好的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完成本职工作。本文以下将高考英语背景下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措施进行分析介绍:

1.关于英语小班教学。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资源较紧张, 因此, 采用大班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 而大班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学生数量较多、英语基础水平存在差异、学习英语兴趣各异等, 以至于教学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常常不能照顾到所有同学, 最后导致班级平均分数低下。另外, 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学一直强调学生们掌握英语学习活动中的语法、句型等, 而没有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加上大班教学所参与的学生较多, 很多学生们并没有得到练习的机会, 使得学生们被动的接受英语知识内容, 最后使得学生们的整体英语水平低下。所以, 在“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 建议英语教学活动采用小班教学方法, 并且根据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特点以及个性特点和学习兴趣等标准, 将学生们进行划分小班人员, 使得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性缩小, 并且能够使得每个班级的学生们英语水平相近, 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教学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 并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将英语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英语必修课一直成为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很多学生们对其不感兴趣, 以至于英语教学资源被浪费, 加上英语教学教师认为必修课教学内容存在着“应试”的内容, 故将其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以至于学生们只掌握了英语课本知识, 而不具备英语实战能力, 因此, 在“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 将选修课内容与必修课内容进行结合且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同时, 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具体方法如下:第一, 选择英语选修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然后结合必修课中的相关英语知识点内容进行设计课堂教学;第二, 摒弃“应试”教学观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为教学目的, 并且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全方面的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3.关于英语教学教材、课程的更新。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 其英语教材内容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如今的很多英语文章已经过时, 早已与当今时代特点脱节, 以至于英语课文中没有激起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因此, 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个性特点来进行编写教材, 同时, 还需要寻找一些与当今发生在身边的事物的教学文章进行编制, 另外, 教学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情景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其中英语教学内容, 此外, 还可以举行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圣诞临近时, 结合圣诞节节日特点来举行英语演讲会, 让学生们自主准备英语演讲稿内容, 使得学生们的英语整体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4.强化英语课外延伸阅读能力。英语课外延伸教学是指从教学需求角度出发, 应用英语教学教材资源以外的相关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同时, 指导学生们以分组的形式来共同完成一定的课外阅读内容, 并且在小组内经常性的进行英语讨论, 以加深学生们对其阅读的理解。此外, 还可以要求、指导学生们对其进行仿写与改写, 从而锻炼了学生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5.改变传统的考核体系。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均是由试卷考试来确定的, 如今, 随着“高考英语”的改革, 英语教学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也均发生了改变, 因此, 英语考核体系应该也需要实现多元化, 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成绩, 例如:结合学生们的英语课堂表现以及参与英语教学积极程度等来综合评价学生们的英语教学水平。另外, 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意愿参与英语考核活动,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而且还强调了英语的交际作用, 使得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结语

本文将传统高考英语背景下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 同时, 针对这些问题还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以及有效对策, 使得学生们在高考英语背景下能够有效的学习到英语教学内容, 并且教师也通过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而更好地投身于教学事业中, 为教育事业以及学生们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川.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构想——以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主要特色和途径[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

[2]Burkhard Scherer.Fausb?ll, [Michael]Viggo, The Dhammapada.Being a collection of moral verses in Pali.Edited a second time with a literal Latin translation and notes for the use of Pali students[J].Indo-Iranian Journal, 2001 (2) .

[3]郭贺彬, 衣芳.谈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下册) [C].2008.

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初探 篇6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 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也正面临着一场全面的洗礼。高职英语课程如何更好地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特点相契合, 把握并体现“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特点的同时, 继续注重英语教学的质量, 是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背景和依据

1.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

高职教育综合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于一身,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 还要突出对学生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000年国家教育部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大方向, 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宏观上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行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基本上沿袭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未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另外, 大多数学校在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一刀切”现象, 以教为主, 忽视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导致了“费时低效”问题的出现。

(1)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英语基础薄弱, 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高考中成绩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学生, 近年来的扩招, 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更是逐年滑坡, 学生英语基础差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另外, 很多高职新生直接从中职学校或技校通过对口考试直接升入高职院校, 这些学生在原来的中专和技校未曾系统地学习英语, 英语基础更为薄弱。面对这样的状况,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搞“一刀切”的“大一统”教育非常不实际。起点较低的学生没有得到照顾, 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无发展空间,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严重脱节。

目前的高职英语的课程体系设置, 普遍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各个专业入学的新生都开设了一学年的英语课程, 占180—200个课时。但我们发现, 在这阶段的学习后, 英语学习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大的帮助, 很多学生甚至连本专业一些基本的英语表达都不会。尽管英语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大的心思, 在授课上也竭尽全力, 但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内容和措施

1.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

根据《基本要求》的规定, 高职英语教学一定要抓住“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因此, 在构建高职英语新课程体系时也要注意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的针对性, 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在教学处理上, 要注意相对淡化英语语言理论偏深的内容, 侧重围绕语言的实际运用展开。

2.改革高职英语课程的结构和模式。

(1)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

我们过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搞统一的教学计划, 要求所有的学生不论其基础和专业分类情况如何, 都学同样的英语课程, 用同一种模式进行培养, 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个体要求和所学专业特性, 是极端错误的。我们在英语课改中要注意结合高职自身的特点, 把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其中, 基础英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教学可面对所有专业的入学新生, 一、二学期开课, 根据新生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测试的手段,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为几大层次;然后按照《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里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 结合三个层次学生的特点, 制订适合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大纲;最后按照拟好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和测评。

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学生进入第三学期的学习后, 可将英语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 根据本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适当设置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 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会计英语、计算机英语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设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 如:英语国家概况、四六级英语培训及英语视听说等。开设这些课程形成选修课体系,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学习的兴趣对这些英语课程进行两到三门课程的选择。使课程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

(2) 课程的设置注意多样化。

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加入新颖的教学手段, 注意在英语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抓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高职的英语教学应该着重于应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基础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注重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 还要注意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和交流的同时, 也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通过了解英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另外, 高职英语和学生自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有一定的连续性的, 而不应该是断裂脱节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活动安排时应该适当地了解学生专业发展的方向, 在英语教学中适当渗透和倾向相关专业知识的介绍。另外, 还应适当利用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英语教学, 利用课外时间举办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沙龙等活动, 全方位营造校内语言交流环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融合英语课程。

教师应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和情景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在教学中着重突出听、说训练与实用业务英语应用文写作, 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在涉外业务活动中运用英语交流的实际能力。另外, 教师要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锻炼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其次, 教师还应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外语教学的方向将逐步走向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趋势。

3.改革和完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外部条件。

(1) 全面推行学分制, 考试方法科学化。

英语课程的新设置需要有与之适合的评价体系, 学分制正是当前职业教育界所极力倡导的。英语课程全面推行学分制, 有利于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按照自己的专业需要和兴趣所在进行有效的选择。另外, 不选修相应的英语课程就无法毕业也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再次, 学分制的全面推行有利于在打破班级和专业限制后的学生成绩评价计算, 给学生公平的机会接受教育。

英语课程在考试方法上也应该注意手段的变化。我们过去把单一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已经不适应多样化课程的需要。考试形式应多样化, 如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 不仅可达到考核的目的, 同时还可将考试变成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2) 强化英语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要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具有学科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学校中培养与培训的任务非常繁重。学校可以通过专家学术报告、教学现场观摩、提倡教师有计划地深入企业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等办法促使英语教师向“双师型”转型。另一方面, 我们在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时, 也可以适当培训一部分各专业的骨干教师成为精通英语的专业教师, 由这些教师来进行专业英语的授课。

四、结语

新时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强调英语教育对学生个体个性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兼顾。它要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把外语教学和学生就业及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将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英语技能以及专业和语言综合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培养出应用型、综合型、懂外语的专业人才。

摘要: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的主要核心要素之一。本文针对高职现有英语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弊端, 探索性地提出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高凌庵.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0) .

[2]郭丽.谈大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的构件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6, (2) .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用)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孔庆炎, 刘鸿章.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英语教学, 2004, (4) .

[5]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高职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篇7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选用的英语教材一般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修订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英语》, 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改编组改编的《高等职业学校英语》等教材。用这些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 即使通过了四级考试, 步入社会后在英语应用方面仍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 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

(二) 教学目的重考证、轻应用

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一直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 这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似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但它毕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不能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 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性

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 重精读、轻泛读, 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 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此外, 教学手段落后,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 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硬件环境。

(四) 考核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往往是书面的考试, 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唯一检验标准。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

(五) 不注意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目前高职院校, 不注意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除了在英语课堂上有些英语气氛外, 其他时间全部是汉语环境。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加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 所以高职英语学习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二、改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英文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课后的大量习题练习, 而高职院校要求有专业的实用英语会话、翻译和交流等需求, 满足实践需要, 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一是加强教材建设, 组织编写适合专业的旅游、外贸、科技英语教材;二是增加法律、会计、计算机英语等选修课,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三是适当增加英语文化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听说会话、阅读翻译、专业实践等方面英语的教学, 尤其要加强听力教学。

(二) 加强英语的实践练习

英语教学离不开经常性的实践练习。英语教学的实践练习, 其实质就是强化实践和练习环节, 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练习相结合的道路, 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语句语法、英语文化知识等系统英语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运用和巩固, 并通过亲身感受从内心获得新的体验和真切的领悟, 使理性认识得以运用和升华, 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英语素质,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具体要做到:一是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加强专业实践中的英语实践练习。前提是要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 建立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如旅游专业的可以与对外旅游公司联系, 参加外国游客的导游实践:外贸专业的可以与外贸单位建立经常性的协作, 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相关涉外实践活动:其他专业的可以结合国际上本专业发展动态、变化要求、实际需要等情况在实践中进行相关练习。二是通过构建英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与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学习讲座、报告、英语阅读、朗读、作文比赛等活动相结合, 由外籍教师、英语教师、高年级学生、兴趣小组等带头组织, 强化学生课外英语交流实践练习。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上, 要大力提倡和培训教师运用现代科技条件, 一是构建多媒体网络语言教学实验室,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整合丰富的多媒体外语学习资源, 提供传统语言视听教室无法达到的功能, 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媒体课件教学、示范教学, 提供英语虚拟环境、作品影像以及背景资料, 产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动态学习、群组交流等特色教学,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现场感和生活化, 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建构教学网络系统, 组建外语教学校园网站, 由语言教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学生寝室等联网参与, 配置一些英语教学课件、影像资料等, 开设一些英语新闻、英语教学、英语试题等栏目。

(四) 注意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 仅靠课堂英语学习远远不够, 因此,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 要注重英语教学环境的构建。主要考虑:一是加强课堂英语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内容的讲授, 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等英语电教手段, 积极构建英语教学情景, 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改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氛围。二是学校要积极构建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可考虑:加强学校图书馆中涵盖范围较广的英文报刊图书藏书;开辟外语园地板报栏, 常设英语角;定期开展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的讲座和报告, 开展英语文化沙龙活动, 定期举办一些英语演讲、辩论、小品演出、论文比赛等活动, 形成制度;组建各种英语兴趣团体开展各种英语实践活动和专题活动, 组织观看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录像等;利用校内广播和地方广播电台, 定时播放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节目;制定有关行为准则, 对学生在外语考核、证书的取得、专业英语的会话、写作与实践等方面作一些硬性规定;有条件的与国外院校建立联系、结为友好学校, 组织学生进行国际联谊活动;结合专业设置, 与外语学院、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英语实践基地, 结合教学需要, 进行英语实践活动。通过以上多方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英语文化环境,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深入, 英语素质在人才的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教育部强调把英语课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 因此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英语能力在人才的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没有突出专业特点, 重考证、轻应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考核手段单一等问题。应改革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练习, 丰富教学方法, 营造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职,英语,改革

参考文献

[1]欧阳国武.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3 (3) .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8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版本多, 深浅不一, 有些不规范。现在高职学校教材主要以省、部级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主。但很多教材追求“大、全、深”, 甚至沿用大学本科教材, 教材难度高, 理论知识过高, 过于复杂, 缺乏技能性、实践性内容, 和《基本要求》背道而驰。这种重理论, 轻能力;重课堂, 轻实践的教材编写取向必然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实践能力低下, 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还有些教材知识陈旧落后、语言不规范、文章简短内容贫乏,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基础太差, 无英语学习兴趣。高职高专学生虽然都参加了普通高考, 但大部分是专科第二批次录取。生源分数较低, 很多学生严重偏科, 其中英语是主要偏科学科, 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仅相当于初中水平甚至更差。由于基础太差,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例如生词不会拼读, 口语不会说, 听力听不懂, 语法没掌握好, 他们根本无法用英语交流和思维, 对学习毫无兴趣, 完全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有些学生英语又比较好, 所以在以班级统一授课的基础上,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平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也不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手段落后, 无高职教学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合, 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现在各院校都提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但很多高职院校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 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 教学方法单一, “满堂灌”式的教学占主导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教学缺乏互动性。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法、词汇和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上, 不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最终学生掌握的是所谓的“哑巴英语”。

4.英语评价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目前高职院校虽然是学分制, 但评定绝大多数仍以卷面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学生只要期末考试分数及格就可以拿到本学科学分。这种模式缺乏发展性、技能性评价以及职业道德等评价体系, 学生只愿死啃书本, 根本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同时, 高等学校扩招后, 一些学校的英语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满堂灌”更成为个别教师的主要课堂模式, 而这与语言教学规律是相悖的。因此, 我们要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 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引进职业英语, 培养职业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其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习得的知识是否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实用。以会计专业为例, 先要求会计专业学生说出会计最重要的几个报表。然后, 老师再引进每个报表可能涉及到的英语专业词汇。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时相对容易接受。这样不仅扩充了词汇量和词组句式, 也让学生了解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的英语表达。真正做到以职业为导向, 以素质为基础, 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3.设立立体化教学平台, 增加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渠道。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教学的难点在于利用较少学时提高学生语言产出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授课方式, 即变以教师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即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为主角, 课文由学生来读, 讲解由大家一起讲, 改错时同学们一起改, 而教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 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协调者和评判者。因为语言不是“教会”的, 主要是“练会”的。教师既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其次, 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技能, 只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基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当然,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最根本的首先是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 正确做好高职英语课程的基本定位, 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必须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 而不是以语言本身为中心, 语言的学习是为人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南山.新课改下职高英语教学反思及对策[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 (02) .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新一轮的经济一体化格局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涉外活动和就业机会。英语已成为众多求职者必备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显得尤为迫切。我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仍沿用以往传统学术教育的常规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观。师生之间矛盾重重:学生学习吃力、缺乏信心、无兴趣;教师则反映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听力差、词汇量小、语法基础薄弱、阅读写作能力差等。其次,课程内容死板,教材与学生专业脱节,实际用途不大,不能满足不同语言水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教学目标笼统,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如何改变这种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的局面?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英语学习瓶颈,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诸多问题与不足揭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语言应试教育向职业素质教育转变

高职教育本身有别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必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一定要为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公共英语教学为依托,结合该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按照英语教学全程化的思想,建立一种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之间的搭桥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由“学生围着教师转”向“教师引导学生转”的转变,切实保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把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积极参与行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活动,提高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认知素质,增进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达到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和谐发展,真正成为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有知识、有技能、有觉悟、有理想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交际能力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材单一,内容比较死板,不能满足不同语言水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增强。因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应当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将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要素科学组合、合理搭配,体现高等教育外语改革方向与高职院校学科特色。教学内容设置应注重:(1)知识性:既要突出语言教学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又要强调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普知识和行业知识;(2)思想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3)工具性:做到精讲和精练相结合,语言知识输入和交际能力强化相结合,通用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使学习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四、丰富教学手段,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的英语教学还采用传统的应试型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索然无味,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吸收缓慢,缺乏信心,痛苦不堪。如何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每个高职院校外语教师都应深入探索的问题。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平台,教师应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各种影像资料、学习软件、在线网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除课堂讲授以外,诸如英语口语比赛、英语角活动、英文歌曲欣赏、新闻报导、辩论大赛、虚拟模仿秀、戏剧表演、英语书法比赛、行业实训等多渠道、多途径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其完善知识结构,尽享学习乐趣。

五、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赋予教学新导向

现代社会需要各行各业实用型人才,那种只会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学生,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高职英语教学评价应实现:(1)评价主体多元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2)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英语等级水平评价(如:大学英语三、四级测试)与职业英语技能评价(如:托业考试、商务英语考试)相结合,课程内容评价与课内外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3)评价内容情景化:适度降低对学生掌握纯学术性知识的要求,偏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或仿真模拟实训环境中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从事与其业务相关的涉外活动能力;(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对相同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的能力进行评价,以达到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坚持“校企联合、专兼结合、重点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校企双向交流的机制,建设以课程负责人领衔,骨干教师为主体,教研室为载体,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广泛收集行业、企业人才信息,构建外聘教师资源库,选聘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部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着力改革兼职教师使用机制,采用“专兼结合、多师授课”的方式,发挥每位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结语

英语是一门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性学科,与之相适应的也是日益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我们应正确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求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提高自身内涵建设,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姜菲.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2]熊甦.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27) .

[3]邵红万.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英语职业化教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9) .

[4]厐瑛.浅析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3) .

[5]宁玉洁.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泛化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2 (3) .

上一篇: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下一篇:主题发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