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

2024-05-1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精选十篇)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 篇1

关键词:船员,职业素质,拓展,标准

随着航海类专业在高职类院校的蓬勃发展,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如何让航海类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在于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状态中的船员总是面对着变换的地域时差、气候差异、狭窄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相对于陆地工作者, 他们需要具备更好的身心素质、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良好的纪律和服从意识。因此, 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类院校不仅仅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更应让学生有良好的适应船员这一特殊岗位需求的职业素质。本文旨在对航海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课的实施进行探讨。

一、航海类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课程目标

职业素质包含三个层次, 即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的训练, 本文所探析的职业拓展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结合船员工作的职业特点, 其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目标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较强的国防意识

爱国主义是保持国家人民情感的最坚实基础。航海类专业学生是我国打造海洋强国、重塑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军, 是我国由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的希望。作为一名船员, 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合作, 拥有同涉外专业学生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 对祖国的认同和高尚的爱国情怀有利于提升祖国的国际形象。可以说,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培养热爱祖国、献身航海的高级人才。

(二) 较高的专业认可和职业认同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是大步伐的海洋开发和激烈的海洋争夺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拥有总长度达3.2万多千米的海岸线, 海洋意识是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石。航海类专业学生作为维护祖国海洋和平和远洋运输的生力军, 对专业的认知、职业的认同是国家海洋战略实施的根本。有了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 有利于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每一名船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对从事航海事业缺乏热情, 缺少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尊重。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思想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航海教育在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航海文化熏陶等方面亟须加强。

(三) 绝对的服从和良好的纪律意识

在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过程中, 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严格遵守纪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作为大学生应该自觉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 二是作为一名船员应正确认识和执行的纪律。航海类专业学生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是培养合格的航运人才、保证航海类专业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正确对待工作的基本保证。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纪律内容是由航运业的特殊性决定的。航运业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国防性、协作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船员必须具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雷厉风行的军政素质。

(四) 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现代大学生, 毕业后将投入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展现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各种技能。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健全关系着这些大学生未来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名船员, 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从事远洋运输的每条船舶配员基本上在20人左右, 工作中必须要拧成一股绳, 才能及时处理一些突发的情况。船员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是容不得过多思考的, 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 它是培养高素质船员队伍的必修课。

(五) 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 航海类专业学生具有“有恒性”高、“忧虑性”高、“聪慧性”低、“敏感性”低的心理特点。作为一名合格的船员, 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术, 更需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船舶环境对海员的心理和生理有很大影响, 为了确保船舶安全运营, 船员需要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锻炼出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遇事不慌, 处变不惊。

(六)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

目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外派船员与其他国家船员同船工作, 因此, 不可避免地处在多种文化共存的环境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与其他国家船员的文化冲突问题, 影响船员的工作心态和工作积极性, 甚至会对船舶安全造成影响。因此, 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加强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二、航海类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内容架构

目前, 大部分航海类高职院校对航海类专业均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另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户外体育课程设置上也较一般专业有所区别。仅靠半军事化的管理和体育课的训练来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而航海类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课的设置则是很好的补充。在对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内容进行设置时, 要充分考虑海员的职业特点, 分模块有针对性地对船员应具备的各项职业素质进行训练和提升。

(一) 坚持半军事化管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

按照STCW公约、国家法律法则、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要制定具有半军事化管理特色的规章制度, 强化半军事化管理在航海类专业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不折不扣的服从意识。

(二) 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育课程除必修的游泳等专业体育技能外, 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船员生活特点, 选修一到两门感兴趣的体育课程, 培养学生终身的运动爱好,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 做好团体心理辅导, 锻炼学生足够的职业心理承受能力

针对船员工作环境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可以开设海员心理学课程, 举办心理教育与咨询讲座, 教会学生如何调适心理、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素质。可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 配备专兼职人员, 做好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 可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咨询工作, 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海上艰苦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 开设职业素质户外拓展课程,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素质拓展体验式的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 因此,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推广, 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手段。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 顾全大局、牺牲小我、齐心协力、相互协作的高贵品质。通过一些典型的游戏 (如诺亚方舟、海上求生等) , 学生在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 享受快乐, 体会辛酸, 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关爱, 明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信任和关爱同伴。

(五) 加强国防教育, 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 只有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支配下, 大学生才会树立起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信念。作为国家培养的合格的远洋事业的从业人, 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国防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国防教育讲座, 利用特定的历史事件开展国防教育等。例如, 通过九一八事变开展“居安思危、勿忘国耻”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寒暑假布置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六) 用航海文化、企业文化感染和熏陶学生, 提升学生的专业热情

通过知名航运企业在校开展的订单式培养, 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 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依托学校建设的舰船博物馆, 在实验实训场所建设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 突出航海文化、企业文化色彩和良好的职业氛围环境;通过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与校企联谊活动, 举办学生科技活动及艇筏大赛、专业英语竞赛等专业技能竞赛, 有意识地将航海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 培养学生对航海职业的认同感, 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

(七) 开设礼仪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规范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点。学校应当开设礼仪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航海类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涉外专业, 文明礼仪规范的培养有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文明礼仪素质的提高除了开设相关礼仪课程外, 还需要充分利用现行的一切教育教学场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三、航海类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施保障

(一)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

学校要在素质拓展教育中融入科学和人文精神,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力支持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和服务, 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度发展, 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育。

(二) 积极探索航海类专业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新路子

学校要重视船员文化建设, 建立学校的航海特色文化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职业氛围中熏陶、成长。要建立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 关键在于探索让航海类专业的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只有聘请一批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教师, 才能时时、处处让学生受到航海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 融素质拓展教育于平时课堂

职业素质的培养, 需要每一位从事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在每一个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来监督、提醒、营造氛围。学校要融职业素质教育于平时的每一个课堂, 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于丰富的第二课堂专业活动。

四、结语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主要是一种体验式课程, 是一种适用于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的全新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它通过一系列生活行为养成、集体活动开展、团体辅导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等, 帮助学生拓展品格意志、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驰.高职院校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2 (2) .

[2]马强.关注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J].交通职业教育, 2004 (4) .

[3]刘超, 余庆.浅谈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3) .

[4]吴小兰.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 篇2

[摘 要]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意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强大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仪容仪态。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策略有: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不抱怨,不折腾,不动摇的三不原则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高专的定位目标是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但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建一个旅行社、餐厅、宾馆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要么与学校合作不积极,要么只根据自身需要来安排学生实习,只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比如发放宣传单、迎宾等,达不到实习目的。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旅游人才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旅游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的文献较多,在目前的旅游人才开发与培养中,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较为突出。不少旅游专业院校培训基本上都是围绕岗位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而实际上,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能安抚客人情绪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开发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形象等。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是立足职场的根本。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是对职业的一种精神信仰,不代表卑微的生活态度。

旅游行业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往往被视为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最终养成良好的旅游职业行为和习惯。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客消费意识的提高和对高附加值的追求,旅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了。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也就是建立一种独具个性的服务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服务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没有地位,我国是一个缺乏服务意识的国家,而当今西方国民收入的60%甚至更高比例是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酒店的总经理大多不会站在大堂内为客人拉门、提行李,在他们看来,管理是“分内事”,而服务是“分外事”,连学生家长也对学生从事酒店行业有意见。但在外资酒店,这些场景非常普遍,甚至还有去客房为客人端茶送饭的总经理,对他们而言,服务是酒店生存的根本,只要是有利于酒店的事,总经理为什么不能做?而总经理身体力行,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更有利于酒店服务文化的培养。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

2.熟练的职业技能

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如果只有良好的服务愿望,而没有娴熟的职业技能,优质服务就是一句空话。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酒店、旅行社、海陆空交通运输、游览、娱乐等行业,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而每个行业中又有各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服务技能自然也各不相同。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还应懂得一些与旅游有关的紧急事故处理常识等等,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强大的心理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随时准备承受游客的埋怨和打击。旅游从业人员遭遇游客误会和呵斥的机会较多,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这就要求旅游工作者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学会释放心理压力,不仅能控制自我情绪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还能换位思考,化解矛盾,让游客“转怒为喜”,真正做到为游客提供超值服务。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具备处理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变能力,在旅游接待中,一旦遇到意外事故,除及时汇报外,旅游从业人员要做到沉着冷静,以积极的态度,客观分析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4.良好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所以旅游从业人员得是一个杂家。

5.良好的仪容仪态

旅游服务人员的仪容仪态直接影响着客人对服务的感受。旅游从业人员整洁的仪表能使顾客心情舒畅。旅游服务人员要做到表情自然,面带微笑,态度和蔼,服装整洁,以优雅的站姿,端庄的坐姿,轻盈的行姿,礼貌的服务用语,得体的肢体语言展现旅游服务员良好的职业形象.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法

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发展,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都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核心。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处理人际关系、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力等列为课程的核心内容[2],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层面,一方面是部分学校或老师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意识,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的转变是有形的,而职业素质的提高是无形的,所以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要比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困难得多。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工作热情、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素质、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融进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职人才。

1.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奉献精神,提倡诚实守信。而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是旅游工作者的从业前提,也是旅游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假如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就很难给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感、价值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服务理念,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导游、餐饮、客房服务技能比武活动和校园旅游文化节,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熏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还应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第三,应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教会学生如何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2.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首先,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实践、岗位见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还应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开发以导游技能为主、计调技能、外联技能为辅的3个能力模块,真正做到工学交替,订单培养。

3.以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在当前的人才竞争中暂时处于弱势地位,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理论知识不如普通专科生,其承担的就业压力与内心矛盾冲突日益突出,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而旅游行业服务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顾客满意,这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委屈,始终能以大局为重,给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学生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点,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求职、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和辅导。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实习实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其次,是把心理素质培养同学生就业指导、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让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素质培养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内容,它需要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自体验才能获得。它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名词和定义,而在于受教育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应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迪斯尼员工培训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如“未来职业生涯”课会告诉员工,迪斯尼乐园中有些什么新的机会,以及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赢得机会;“应征课程”会培训员工如何应对主考官面试;还有“如何转职”、“对着星星许愿”、“我们一路走来”等增强员工就业信心的职业规划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 篇3

[关键词]高职;法律专业;职业素质;训练课

[作者简介]马凤祥(1972-),男,副教授,伊春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一、高职法律专业职业素质训练的必要性

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大量的法律专业人才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法律人才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不妨对纷繁的法律职业做如下分类:第一类是法官、检察官、律师;第二类是法学教学、科研人员;第三类是法律辅助人员,如书记员、司法秘书、行政司法人员等。与此相适应的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及两种不同的法学教育:一是普通高等法学教育,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最低层次是本科,此外少数法学院校及研究所培养学术型法律人才(法学教师、研究人员),最低层次应当是法学硕士研究生。二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培养法律辅助类人才。这类人才必须接受不低于两年(最低层次为专科)的职业教育。从国际上看,属于这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如美国的社区大学,日本的短期大学,我国则主要在政法干校和成人教育这一块。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里的法律专业逐渐成为应用型初、高级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有学者指出:当代的法学教育是培养知识人、法律人的结合,使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作为承担着为社会输入第一线职业者任务的高职法律教育则更应侧重于法律人即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训练。这就要求: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包括:(1)职业语言能力;(2)职业思维能力;(3)知识更新能力;(4)职业技术。职业素质教育则包括:人格人品、职业信仰、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和纪律的教育;与人交往协作、说服他人的能力;同时,“法学是一门艺术,法学教育应当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高度把握、应用法律的能力,以及受教育者的自我知识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1]

明确了目标,下一步所要做的便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的相应调整。众所周知,传统的法学教育士通过课堂教学、听审、模拟法庭以及毕业实习等方式一并将法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近年来,又有许多法学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国外的“判例教学法”、“法律诊所是教学”、以及“法庭辩论课教学”等完成实践能的培训。

以上单纯在教法上作的改革显然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极易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做文章,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开设某些特色课程,使主流教学和特色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僵化和千篇一律,通过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同时,借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法庭、疑案辩论、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提出拓展性设想:借鉴国内一些法律院校的教学经验,在高职法律专业常规教学中增设专门的职业能力素质训练课,分阶段、渐进地对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和素质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素质训练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一)课程科目的设置

专业能力素质训练是包含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内的专项训练,开设的课程科目为:法律现象观察体验课、科研培训课、疑案辩论课、写作课、讨论课等。课程设置为一年级第一学期至三年级第一学期。

(二)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

1.法律现象的观察体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发生在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并记录,然后拿到课堂上讲述,由全体同学讨论。该课程开设在刚接触法律或对法律有初步认识的大一阶段,其作用如同咿呀学语的幼儿对于世界的感知,让我们的学生用法眼看天下,感受身边的法。一方面,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描绘事件、清晰表达的能力,克服胆怯、害羞心理,做到敢说、会说。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简要评述。教师既要纠正学生不恰当的法律术语和不正确的表达方式,还要组织学生的讨论,传递给学生基本的法学理念。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理性的视角评判事物。开设法律现象观察体验课的目的还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分析——解决四者的递进过程中,自觉完成对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

2.对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法律专业二年级应着重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专项训练,开设疑案辩论课、写作课、讨论课等课程,并辅以法庭模拟和观摩审判等法律实践活动。

写作课不限于法律文书的写作,还应包含议论文体、常用公文写作等;也不限于硬笔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字输入和编辑技法。此外还要进行听写、速记等多项技能的培训。

讨论课(含辩论)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的讨论、辩论。学生在上课前预习指定案例或由教师随堂提出案例,学生自行编写案例摘要。上课时,学生口头报告案例摘要,包括案例事实、争议问题等,或由教师介绍案例情况并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回答或发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双向问答式讨论,学生得以对案例加以思考、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法理;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适时矫正学生错误,讲解基本法律观念和法律条文,解答学生疑惑,以升华学生对法律基础原理的理解。鼓励学生接受案件判决的不同意见,训练逆向思考法律问题能力,使其具有广阔和多元化思考方向。教师和学生均需要直接参与问答和讨论,营造师生双方互动学习效果,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公众法律意识的田野调查。法律田野调查,是将社会学、统计学和系统学的方法移植到法学教育理论领域。三年级可随机开设一些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训练科目,防止“产品”千人一面。鼓励学生把眼光投向社会,有针对地做一些社会调查、如对特殊群体法律地位的调查、对流动人口犯罪率的调查、对法院某一类案件受案率的调查等等。使学生了解公众法律意识状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法律观念的生成和演变历程,强化学生的法律专业意识和职业使命感。

4.法律信箱或法律咨询。法律信箱或法律咨询是一种比较灵活、便捷的实践教学方式,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利用节假日尤其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或“12.4”法律宣传日等进行法律宣传、提供法律义务咨询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又服务于社会,起到良好的双赢效果。

5.律师实务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律师实务训练与职业道德是当前各政法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我们不妨把它并入到素质训练课程体系中。通过对律师实务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律师的性质、任务、律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律师的执业原则和执业纪律,以及律师代理各类案件和从事其他法律服务的基本业务要求和技巧。职业道德涵盖了律师、法官、检察官等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一方面利于与统一司法考试的衔接;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深层锻造。大多数法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执掌和维护国家法律的特殊职业,因此,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除了要符合一般要求外,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公平正义的理念,崇尚和献身法治的精神,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忠于法律、维护法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如此,我们的毕业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警醒,也才能在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撑起一肩责任。

三、上好职业素质训练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实践课提供师资保障。素质训练课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对授课者提出要求:一方面,要具备扎实、深厚的法学基础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技能,并可以把亲身参与的典型案例引进课堂,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为此,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积极创造条件为已取得资格的教师提供执业机会。

(二)建立完善的考核、督导体系。素质训练课不宜采用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可针对不同课程选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基础上,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发言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同时,把课外的实践活动也纳入其中。

(三)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素质训练课同样对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采用辩论式、讨论式、启发式等进行互动教学。在理论讲授上摈弃传统的填鸭式、布道时教学方法,采纳情境教学模式既体现教学的美感与效度,也可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大量多媒体课件进行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化、具体化、多样化、灵活化。如在法律现象观察课和案例讨论课里,可以通过放映短片或制作动画幻灯片,把法律事件和案件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所要讨论的事物有一个更立体、更直观的印象,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

(四)调整好素质训练课与基础理论课的关系,积极倡导课外实训活动。职业技能和素质训练一定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高职法学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不宜追求广和深,而应突出实用性即与社会与法律职业的高度结合性。唯其如此,在课程设置上才能给素质训练课提供一席之地,学生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二者关系的科学定位应是:理论课是主体,素质训练课是延伸。课堂毕竟是一片虚拟的法律实践园地,应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听审、实习、民间代理等亲身体验法律、感受法律、运用法律、获取法律。为将来的从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兆敏.法律职业教育的规范化[A].21世纪亚洲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C],200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 篇4

一、加强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来讲, 建构与社会要求相挂钩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模式既是立足于市场的考量, 也是立足于受教育者自身利益的要求。

1、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十分必要

在去年学院安排的外企调研中, 外企领导向我们教师介绍:他们企业十分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选人用人时, 首要标准是诚实正直的品质、端正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踏实做事的精神;员工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 对于工作也尤为重要;最后考虑的才是专业技能, 因为学生具备了前面的基本素质之后, 专业技能可通过后期培养得以提高, 以适应公司对岗位的需求。外企领导还告诉我们:在现代职场, 员工需要清晰地阐述观点、准确地表达想法、明智地规划行动, 就必须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 因此,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是通往事业成功之路的重要途径。

2、从高职学生的基础看,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十分迫切

在十余年的高职教育经历中,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 我强烈感受到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他们进入高职高专后, 学习重点瞄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培养基本素质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学生们整天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记录和专业技能的练习实训, 金口难得一开。高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已不多, 登台亮相当众发言的更少, 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 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他们平时不敢开口, 一旦开口说话, 常常又普通话不标准, 缺乏说话内涵, 思维混乱, 不是前言不搭后语, 就是词不达意, 口语表达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 在高职教学中, 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很必要的也是很迫切的任务, 这是当代社会对新时期人才的要求,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创设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与程序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 它要靠后天的训练才能得来。如何才能在高职院校中创设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口语训练方法和程序呢?这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克服障碍, 培养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 刚开始当众讲话的时候, 可能会因为害怕说不好丢面子, 感觉紧张, 不敢开口。要提升口才水平, 高职学生首先必须突破心理障碍, 克服胆怯情绪, 培养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学生说话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内容说, 争取多上台发言, 把其视作习以为常的事, 努力使自己在正式的公开场合从“不敢说”到“敢说”。此外, 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要给这些同学创设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和氛围, 多鼓励夸奖, 增加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

2、积累素材, 做到言之有物

有一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口才也如此。很多高职学生即使克服了胆怯心理, 做到了“敢说”, 却常感到“无话可说”。因此要想口才好, 还必须说出有意义的话题和内容, 所以教师还要训练高职学生由“无话说”变成“有话说”。口语表达素材的积累主要有两种途径: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获取, 而间接知识借助一定的媒介获取。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 走出校园多参加社会实践, 拓宽视野, 增加阅历。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看报, 多与别人交流, 多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 把有借鉴意义的经历、有哲理的话、有价值的知识记下来,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 通过两个方面的共同积累, 久而久之, 谈话的素材就越来越多, 说话的知识性、思想性也会随之丰富。

3、训练发声, 提高普通话水平

口语表达是人们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言语形式, 有声语言主要包括科学的发声技巧和规范标准的普通话, 所以训练科学发声和练就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是我们必做的工作。在教学中, 我们应加强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停顿等的训练, 它可以让我们的发声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还应加强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 练习声调及与普通话发音有关的语流音变,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4、注重无声语言, 增加态势语言训练

态势语言也被称作无声语言、身体语言。在交际沟通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45%通过有声语言传递, 而55%则通过态势语言传递。态势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对有声语言起着辅助作用, 主要通过身体形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表达。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形式, 态势语言对沟通的成功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 我们要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四肢动作、面部表情等态势语言知识, 以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 并加以实训, 力争让高职学生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 而且会根据他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

5、重视逻辑, 强化思维训练

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思维环节。思维与语言紧密联系, 语言其实就是思维的直接体现。如果思维不清晰、不敏捷、不严密, 语言表达也不可能清楚流畅。因此, 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强化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首先必须重视脱稿说话训练, 有些高职学生对稿子的依赖性很强, 离开稿子就不能说话, 而拿着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 所以在思维训练的一定阶段, 教师应一律要求高职学生进行脱稿说话训练。其次, 还要强化即兴说话训练, 它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清晰的思维, 因此, 即兴说话训练是促进高职学生思维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6、学会听, 培养倾听技巧

说话本质上是一种交流, 交流涉及说和听双方, 交流的质量不但取决于说, 更取决于听。所以在课堂的讲授和训练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以下的倾听技巧:聚精会神地听对方说话;倾听途中不要贸然插嘴, 打断对方思路;用眼神或点头附和表示同感的内容;即使对方讲话的内容令你不快, 也不要形之于色;讲话中断时, 诱导出下面的话题;对方不知不觉偏离话题, 把讲话引导到对方原来的轨道;提问须在恰到好处的瞬间提出;从头到尾认真地倾听。高职学生只有在倾听中了解了对方的思想, 说的时候才会有的放矢;在倾听中满足了对方表达和渴望赞赏的欲望, 对方才会给你更多说的空间。

如果我们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创设和遵循了以上系统且行之有效的口才训练方法和教学程序, 那么就能事半功倍。可采取的训练载体随处可见, 比如课堂发言、朗读、背诵、聊天、讲述故事、话题讨论、扮演戏剧角色、演讲、辩论、面试模拟等, 都是极好的训练载体。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掌握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技巧, 再加上刻苦训练, 就一定能拥有一个好口才。

总之, 高职院校只要重视并加强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着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 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位津.实用口才训练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21-0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这些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具有高技能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但是,纵观这些年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全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些方面甚至是拖了时代发展的后腿。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尽快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1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专业理论知识薄弱,专业实践技能欠缺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甚少,只是学到了表面的知识,有些学生甚至把学习理论知识当做毕业能拿到文凭的一个过程,没有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当做未来生存的基础,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劲头,学习过程就是死记硬背,更别提温故而知新了,导致了理论知识的薄弱。同时,在生产实践方面参与的机会有限,即使是参与生产实践工作,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本身专业理论知识就欠缺,很难用理论去指导生产实践,遇到了问题也不愿意低头去请教,就造成了实践能力欠缺,最终导致职业竞争能力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1.2职业道德水平偏低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道德标准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充满朝气的。但纵观现阶段的高职学生,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的趋势。首先表现在诚信度缺乏,在很多学生的道德观念中,为了个人利益可以降低甚至可以抛弃诚信度;其次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他们的奋斗目标不明确,思想空虚,没有追求,对待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敷衍了事,完全处于一种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思想状态;再次就是没有责任感,重个人轻集体,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至上,只想索取,不思奉献,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1.3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兴旺。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松的创业氛围。但是,纵观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没有珍惜这难得的好机会,即使抓住了机会,也因为自身理论知识的薄弱、实践能力的欠缺,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偏低,导致很多学生抓不住学校提供的各种实践和就业机会,以至于进入社会之后,处处碰壁,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上很难有好的发展。

1.4心理素质较差,抵压能力弱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是比较顺利的,对于他们来说困难和压力都没有亲身的体验,这些都是空洞的理论和概念。所以,当他们刚刚踏入学校的大门之后,面对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父母又帮不上的情况,心理压力突然加大,而本身抗压能力就差,因此,对他们的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创伤。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疾病,严重者将会影响今后的人生之路。

1.5缺乏对职业素质教育效果的考核体系

在教学过程当中,各种职业素质教育内容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都会有考试,因此,在教学方面的考核体系还是比较健全。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则没有一套完整的、健全的、统一的考核标准,实践结果完全取决于考核人自己所制定的标准,人为因素太大。如果实践环节的考核不通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因此,大多数的实践环节,从具体的实践到最后的考核,都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草草了事,更别提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的结合。其结果是,既没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也没能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的对与错,根本谈不上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新的思想理论知识。这种不实际的考核标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素质很难有所提高。

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大地增加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加大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要想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生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它决定着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同时也决定个人的职业成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侧重实践课程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到了专业的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定期进行社会调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行业需求之后,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实习手册,让学生明确掌握实训的规范和要求;其次是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训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最后是为避免实践操作环节流于形式,让学生按实训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同时要求实训老师严肃认真地指导学生,并且以身作则,这种工作态度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实训效果,培养学生养成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把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能力考核体系的重要标准,是体现国家对人才战略发展的重视,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无论是面对市场需求,还是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应该树立全新的观念,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应用的同时,更应该把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素质来要求。职业精神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快速融于新的工作岗位,适应更多的工作要求,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工作成绩。

3.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大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学校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当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念、内容、方式、方法,以及管理上都要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和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挖掘潜能,强化提高创新和创业素质教育,在培养方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充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大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

3.4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心理课程教学,“素质决定命运,人格决定未来”,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势所趋。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当中,多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其次是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这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阔学生的思想境界,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打造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 篇6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焦虑。

焦虑, 每个社会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的, 只是存在的程度和自我调节的方式不同。高职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一是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 特别对考试的结果过于担忧而造成的考试焦虑。二是在生活中, 因无法适当与人沟通和交流、同学相处间产生的摩擦、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又使得他们产生了人际交往焦虑。三是因担心自己技不如人, 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特别是身处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之中, 使他们产生了自我意象焦虑。所以焦虑是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1]

2. 抑郁。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常会因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而感到自身心理超负。如情感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生活经济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无力应付而产生抑郁的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因此感到厌恶、痛苦、羞愧、自卑, 进而情绪低落, 郁郁寡欢, 思维迟缓, 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 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苦闷, 毫无幸福快乐可言。如不及时自我调整或管理者积极干预, 后果将不堪设想。

3. 嫉妒。

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 通常得到老师的喜欢, 同学的羡慕, 又在父母的疼爱之中长大, 但进入高校以后, 遇到来自各地的“高手”, 同学的学习、工作、综合能力各方面的出色表现, 让其感觉到自己的“失宠”, 认为各种各样的活动、鲜花、掌声、荣誉都是为别人而盛开的, 便会产生苦闷, 继而引发嫉妒的情绪, 若不及时加以自我调整和控制, 将会变得尖酸刻薄、冷漠无情。

4. 冷漠。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定距离的, 如果对大学的期望过高、奋斗目标的落空, 一些学生会感到失望, 甚至自暴自弃, 产生冷漠的情绪, 对任何事物漠不关心、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愿与他人交往, 感情淡薄, 胸无大志。

5. 孤独。

进入大学以后, 多数人 (特别是大一的新生) 都远离家乡, 远离父母和朋友, 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 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强烈的孤独感无法排解, 因而一些学生封闭自己, 在行动上被动、退缩。在生活和学习中难以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自己和看到自己的价值, 导致自我评价过低, 感到自卑。针对以上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我选择素质拓展中的个人项目、双人合作和团队训练三个项目, 就如何有利于调节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对心理活动具有调适作用

1. 个人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控作用。

个人项目是在特定的场地条件的安排下, 学生以个人挑战为主的项目。通过体验、克服失败的恐惧和逃避的心态, 挑战自身的信心、耐力和意志力, 不断提升个人的责任心、激发荣誉感、进而达成既定的目标。个人项目具体有如:高空断桥、低空钢索、飞跃障碍、中空绳网、高空独木桥、空中断桥、攀岩等项目。大多具有挑战性、冒险性、难度较高。面对个人项目的种种困难, 其中特定的场地环境使得学生产生了犹豫和紧张害怕的心理情绪。完成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在各个项目的体验过程中, 学生自己必须经历“犹豫—恐惧—紧张—勇气—成功”的内心历程。整个过程需要独立完成, 如何战胜自己, 跨跃出坚实的一步, 这对于社会经验贫乏, 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自我的重新认识, 在经历了情绪波动最终感受到高峰体验之后, 学生的心智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提高。这对于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体验素质拓展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得到老师的支持, 同学的鼓励, 使之努力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 最终的挑战成功证实自己的同时也坚定了其他同学的信心。借着成功地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 帮助学生延伸自我, 突破自我局限, 建立充分的自信。

2. 双人协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整作用。

双人协作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冒险性, 难度较高。在进行体验时, 它要求两个学生之间要互相配合, 一起努力共同获得成功。双人协作项目可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品质。如空中相依、盲人之旅、生死与共、滔天陷阱等项目。由于活动的过程中只有两个人参加, 除了同伴, 没有别的同学可以依靠和求助,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 你都要对同伴不离不弃, 团结共进。在活动的过程中, 可能你非常努力, 但是由于同伴的一个失误导致你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学生会感到失望、灰心丧气, 甚至指责同伴。但是规则是不会变的, 当学生经过失望与愤怒之后, 依然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再次开始。另外, 出现失误的学生本就心存内疚, 甚至自责。感情处在最为敏感的时刻, 这时同伴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可能引起他的情绪变化。面对失败的局面, 同伴之间需要的是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 然后才能携手共进, 共同获得成功。通过双人协作项目的体验之后, 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 会明白在与他人合作时, 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一味指责、抱怨和愤怒, 对事情的顺利进行有害而无益, 在这种时刻, 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灰心、失望的情绪, 控制自己的易怒情绪, 重新振作, 相互支持和配合, 共同进退,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 团队合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

团队合作项目是以团队之间的合作为主, 要求全队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 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 达到活动的目的。团队合作项目如孤岛求生、穿越电网、穿越沼泽、盲人方阵、毕业墙等项目。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良好的团队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整个团队能够保持激情和热情, 而高涨的团队情绪也必然会使每个队员感到愉悦和自信。团队项目一般看似不难, 要顺利完成却需要全队队员的默契配合, 同队员之间相互支持, 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团队合作项目的规则一般都制定得较为严格, 在项目体验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问题, 在面对问题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不气不馁,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团队活动, 在成功之前, 都存在希望突然间破灭的可能, 此时这个团队就需要及时调整情绪。队长的领导, 队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宽容, 最终会使得整个团队获得成功, 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整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一个团队经历了一次次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蜕变后, 每个学生都能学会与人合作, 以大局为重, 懂得责任和牺牲, 懂得合理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素质拓展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1. 学会持之以恒, 培养坚强的意志。

素质拓展活动中有的项目设计在草地、小河边、山坡或不平稳的地面上进行, 这些对体能的挑战与考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所有的成员必须遵照培训教师的指令和活动的要求, 较好地完成任务。素质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的军训相比较, 更突出了其任务性与技巧性, 大学生经历这样的体能挑战, 能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会潜移默化的运用在其他事情上, 也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团队观念。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早在19世纪,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 (G.S.Hall) 曾指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独生子女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溺爱较多, 又缺乏兄弟姐妹, 所以在性格特征上可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较差等现象, 所以在大学阶段参加拓展训练,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大学生应学会完成团队的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 懂得在帮助团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都应当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共同生存。素质拓展训练一系列的项目从非专业素质方面更好地锻炼了学生, 这些项目挑战的不仅仅是体能, 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仅是个人, 更是团队。

3. 提高自信, 努力追求自我实现。

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 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 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 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3]。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 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通过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能大大激发潜能, 提高对自身的正向评价, 从而有信心去努力追求, 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通过素质拓展各类活动的体验, 在培训教师的带领下, 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 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 来克服失败的恐惧与逃避的心态, 产生成就感;建立充分的自信, 改善心境, 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素质拓展团队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成员在面对问题时要调节自己的情绪,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会与人合作, 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从而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 不断克服困难, 战胜自己, 控制自己的情绪, 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 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 独特的学习方式, 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 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思福特, 安.L.布朗, 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 孙亚玲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6.

[2]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560.

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篇7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 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从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求来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和文化素质以及学习和创新素质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个人若不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 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应加强企业素质的培养, 并将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放在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同等的战略位置, 必须明确“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长抓不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活动, 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例如, 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模范来学校做讲座, 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优秀的职业素养”。并组织好为社会献爱心, 为希望工程尽力量等公益活动, 锤炼学生爱国、爱人民, 爱集体的优秀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另外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 使其能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教育, 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变成自己的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团结一大批德才兼备、兴趣相同的爱好者, 使其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优化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始终

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一主题, 高职院校应有意识的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的结合, 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拓展。要积极采用着眼于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先进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游戏等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要整合校内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职业能力平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

(三) 优化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素养。同时学校应培养, 吸纳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人才, 建立一支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或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修和内部培训相结合, 对职业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使其能以大量的新知识, 新理念充实和丰富学生。通过选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学生的高质量的培养。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引导, 激励和陶冶作用不可小视。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 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 校园网等宣传活动, 推动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演讲比赛、文艺演出, 主题班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感受到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定位于自我定位的偏差, 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效果, 使个体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

(五) 加强实践教学, 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宜在实践中学。要学习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强调在实践环节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要在“实战”中学习, 而不是“纸上谈兵”。要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 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 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 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等, 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六) 建立与职业素质培养相适应的考评体系

要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 开展重在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改革。要改革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改变“一锤定音”式的考核形式以及传统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 试行开卷、口试、实际操作、社会调查、技能大赛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从而全面的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 篇8

1 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况和作用

1.1. 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况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对核心肌群进行力量训练, 以稳定人体核心的部位。核心的部位指的是人体的中间环节, 即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 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 包含29块肌肉。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 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 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1]。核心部位是传递上肢和下肢力量的重要连接部位, 对于控制身体中心, 稳定身体姿态有着重要的作用。核心力量训练将往常人们只重视四肢力量训练开始转向核心部位。但在实际应用中, 不少专业的体育运动员或普通大众, 还是忽略核心力量训练对于身体整体的效果, 忽视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必要性。

1.2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最为显著的作用是提升人体的协调能力和稳定能力, 保持人体的脊柱、骨盆始终处于一个正确的姿态中, 稳定人体的重心, 以提升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由于在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核心肌群会向四肢肌群发出能量, 提升了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 进而降低了动作损伤的发生率。

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 身体的中心是在腰至臀部的位置, 对身体的上下肢都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为全身运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连接作用。核心力量训练的原理就是基于该理论发展而来, 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为了身体在运动时, 动作的发力应该尽可能的靠近身体重心, 以躯干和腰部肢体末端发力的起点, 使四肢获得更大的力量[2]。而随着人体核心部位的力量不断提升, 身体在进行各种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也会更好。需要注意的是, 核心力量训练并不只是简单的针对人体核心肌群进行的力量训练,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身体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当人们在进行运动时, 身体需要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保证不会因为动作而造成损伤。由于核心力量训练并不需要高强度的练习及专业动作标准, 因此也非常适用于普通大众。

2 核心力量训练对高职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影响

2.1 有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中某一部分的肌肉在收缩或舒张时对抗内在和外在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衡量运动员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 力量素质是衡量人体运动素质的重要内容, 是表现人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蔡雨翔对某校学生进行实验, 发现虽然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在提升斜方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的力量素质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核心力量训练明显改善了受测学生的上肢小肌肉群的综合力量[3]。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核心力量训练倾向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器材达到提升力量素质的目的, 而传统的力量训练则主要以单纯的杠铃训练为主。

2.2 有助于加快高职大学生运动的速度

一个人的运动的速度表现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及反应能力。张云洁通过实验发现, 接受核心力量训练的学生完成50米跑步的速度有8.3秒降低为7.6秒, 而接受传统训练方式的学生完成的时间从8.1秒降低为7.6秒[4]。说明核心力量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速度。对比两组学生的具体训练内容可以看出, 核心力量训练遵循着量小多次的原则, 并不会给肌肉造成过重的负荷。

人的神经系统在不稳定的情况下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 会产生反应, 进而慢慢改善神经系统的稳定能力, 加强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因此接受核心力量训练的学生, 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会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稳定的状态, 对外界的刺激及动作完成的反应也会有所提升。由于在快速跑步时, 人体会忽然爆发力量, 这些力量需要得到传导。核心部位作为连接上肢和下肢的关键所在, 能及时帮助完成力量的传导减轻力量在传导过程中对身体平衡造成的干扰。人在奔跑的过程中, 髋部和躯干需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 以减少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身体倾斜的角度。倾斜的角度越小, 跑步者的步长则会越长。核心力量训练能加强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进而保证髋部和躯干的稳定性和灵活度。

2.3 有助于增加高职大学生的灵敏性

灵敏性是高职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灵敏性主要表现在当外界环境忽然改变, 人体能及时根据身体运动的方向和空间做出最为合适的反应, 以保证运动力量和速度的不降低。灵敏性是综合体现了人体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当学生在进行一项动作变化较快、没有固定动作且需要一定动作技巧才能完成的运动时, 其灵敏性直接决定着学生完成的情况。如在运动项目4×10米的往返跑中, 学生需要进行快速停止、快速起跑、快速变向等动作。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灵敏性, 很容易在其中某个动作造成损伤。尤其是在完成快速变向的动作时, 需要学生的身体对髋部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 才能及时控制身体肢体及相关的肌肉完成变向动作。核心力量训练重视的是对人体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 能有效促进躯干和骨盆肌肉及深层的小肌肉的平衡性和核心部位的整体力量。有实验发现, 核心肌群的力量越大, 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就越好, 就越能保证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控制力[5]。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具体内容可以了解到, 其训练的环境与过程是是一个多变性的过程, 是采用多种训练方式与器材以达到不同功能的训练。这样多变的运动动作和运动环境是符合人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特点的。在这样的环境下, 更有利于提升人体各肌群之间的协调性和连接性,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动作。

2.4 有助于增加高职大学生的身体柔韧度

柔韧度是指人力关节活动的幅度大小及关节、肌肉、皮肤等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柔韧度是提升人体灵敏性能的基础。柔韧度越好, 学生提升灵敏性的空间就越大, 对动作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好, 就越能降低在运动过程中的损伤发生率。但在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并不需要太好的柔韧度。而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 已经错过了柔韧度发展最好的时期, 提升柔韧度的难度较大。可基于高职大学生并不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柔韧度的动作, 而只是借助柔韧度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因此还是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意义的。学生可以进行仰卧起坐、躯干拉伸、腹部拉伸等核心力量驯良, 慢慢改善自己的身体柔韧度。每天训练两次, 每次训练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即可。大约经过10周左右的训练,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坐位体前屈的动作来检测自己的柔韧度。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高职大学生已经错过了柔韧性发展最后的时期, 因此不会出现明显的改善。但能够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改善现有的身体柔韧度, 为提升自身的灵敏性、运动速度发挥作用。

2.5 有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运动的耐力

运动的耐力通俗的讲, 就是抗疲劳的程度。一个人的运动耐力是衡量其健康情况和身体素质的重要要素。有实验研究, 假设一名运动员需要进行一千米的长跑才会出现疲劳状态, 那么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运动耐力。接受核心力量训练的学生完成一千米长跑时间比训练前减少了0.5米;接受传统力量训练的学生完成一千米长跑的时间比训练前减少了0.1米[6]。核心力量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运动的耐力。对比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的整体训练强度并不是非常大, 且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下肢运动, 而忽视了跑步运动对整体协调性的要求。而核心力量训练本身就有助于提升躯干、盆骨和髋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保证了学生上肢和下肢力量的平衡发展, 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身体协调性、控制力和运动速度, 最终达到提升运动耐力的目的。此外, 该研究还发现, 核心力量训练能增加肌肉携氧量, 满足人体运动对于氧气的需求, 进而延长人体在无氧运动状态下的耐受力。这对于提升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主动性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高职大学生的运动耐力的提升可以直接看作是身体素质的提升。因为运动耐力是学生力量素质、运动速度、灵敏性和身体柔韧度的综合表现。它不是依赖于学生的某一素质的提升而提升, 而是需要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稳定性都处于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才能逐步提升的。核心力量训练的重点与目与运动耐力及身体素质提升的需求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有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身体素质的。

3 有效提升高职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措施

3.1 在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的训练相结合

大量的研究表现, 无论是传统力量训练, 还是核心力量训练都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是传统力量训练更侧重于对身体局部力量的提升, 而核心力量训练重视对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的控制。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均属于力量训练。所以在高职大学生体育教育中, 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两种训练方式并用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适的力量训练计划, 让学生的一般力量和身体核心力量均得到提升。如对于旅游专业的高职学生, 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导游和计调。前者需要良好的运动耐力, 以应对高强度的室外运功;后者需要更好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度, 以缓解久坐对脊柱、腰部造成的压力。

3.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核心力量训练方式

前文有提到, 核心力量的训练方式比较多样。体育教师要综合考虑高职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和承受能力[7]。高职大学生毕竟不同于专业的运动员或运动生, 对于肌群的力量和爆发力的需求不高。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耐力和灵敏度的培养, 以提升学生身体的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如大多数女大学生对于腰身的线条始终不满意, 体育教师可以教导她们进行躯体拉伸及腰部、腹部的拉伸等一类的核心力量的动作, 通过培养学生对于该训练的兴趣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3.3 注重核心力量训练的实用性

高职大学生不是专业的运动员或体育生, 对于较为复杂的动作的接受能力不高。而且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所以体育教师在选择核心力量训练动作时, 应遵守简单、方便的原则[8]。如此一来, 即便是学生离开学校, 投入到工作岗位上, 也能够抽空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如仰卧交叉蹬腿、侧卧肘支撑手侧上举或直臂俯卧三点支撑都是非常简单且基础的核心力量动作, 学生能够非常快速的掌握并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自我训练。

4 结论

高职大学生对于力量训练的要求主要是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 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核心力量训练通过对身体核心部位的训练, 以达到提升学生力量素质、运动速度、灵敏性、身体的柔韧度和耐力, 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由于核心力量训练的方式多样, 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只有提升学生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接受度, 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持续的训练习惯, 真正意义上发挥体育训练的。

参考文献

[1]吴锋.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大学生身体协调性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1:18+20.

[2]张震, 刘瑜.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J].田径, 2015, 06:36.

[3]蔡祥雨.“核心力量”练习引进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5, 11:46-47+58.

[4]张云洁.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协调性影响效果的实验研究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04:72-74.

[5]王铭一.浅析核心力量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9:31-32.

[6]曾萍, 赵其林.浅谈核心力量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6:92-94.

[7]赵方晔.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针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08:60-63.

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 篇9

一、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安全有两个含义, 一般职业安全是指人们进行生产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发生的状态, 是一种带有特定含义和范畴的“安全”。这个可以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规范生产与管理制度等来实现。另外还有一个含义, 是指从业者在进行专门的职业活动过程中没有职业犯罪行为发生, 这个需要用职业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

据世界各国在对事故成因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70%以上的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而矫正不安全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大学生如果在校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 就有可能给以后的职业生涯埋下安全隐患。高职学院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毕业之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 因此职业安全教育尤其重要。现在高职学生一般是没有毕业就要求提前半年至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据相关部门统计, 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新员工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这些在安全生产中的潜在隐患, 有些完全可以通过在校时的系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加以避免。

二、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管理上存在忽视性

长期以来, 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性,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滞后, 高职学院对于学生安全关注的重点主要停留在校内校外的人身安全和消防安全上, 对于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对于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很少有明确规定, 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讲座不多。高职学院的职业文化氛围较轻, 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场地接触到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元素含量很少。有些教师和辅导员是从本科院校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职学院任教, 自身职业安全意识和职业安全知识、职业安全技能都很匮乏, 对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几乎空白。有些高职学院实验实习实训场所的安全标记不明显, 甚至一些有毒有害试剂的摆放和管理都非常随意, 没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形成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和职业安全事故防范的概念和习惯, 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中都存在对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忽视性问题。

(二) 教学环节上缺乏系统性

正是由于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忽视性, 造成了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上缺乏系统性。一般只是在实习或者实训的过程中作为注意事项附带讲一下, 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如果是在企业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可能在任务教学过程中指出职业安全注意点, 但是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与教师个体经历和个体职业安全意识有很大关系。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一般注重的是就业程序、就业政策、应聘技巧、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和创业培训等内容,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几乎没有涉及。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文化的元素不明显, 校内实习实训场地中, 职业文化的氛围也不浓厚。

(三) 教育时间上具有短暂性

目前, 高职学生真正接受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只是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进行为期一天的安全教育。在日常教学中, 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还是实验、校内实习实训时, 都很少系统进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 一般只是在实验或者实训之前笼统地泛泛而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至于具体应当注意什么安全问题, 如何注意、怎样有效防范以及安全事故案例等, 都较少提及。这样的安全教育因为时间短暂, 没有形成系统性, 所以缺乏震撼, 往往如风过无痕, 起不到警醒作用,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培养, 也是收效甚微。

三、解决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环节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对策

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教育三个方面。以下围绕这三方面内容, 提出解决对策:

(一) 在专业理论和就业指导教学中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由于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尽相同, 发生事故的几率也有不同, 潜在的危险因素也不同。因此要区分不同专业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教学。对于有可能接触或从事特种作业的学生, 更是有必要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参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安全生产教学大纲, 制定教学计划, 系统讲授安全生产知识、技能, 通过考试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对于其他专业学生, 要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关安全思想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安全教育, 达到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范的目的。

(二) 在实习实训环节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实习实训环节是走向职业生涯的一个过渡,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 与单纯的理论学习都会有所区别。在这个环节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具有直观性, 便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印象, 提高职业安全意识, 夯实职业安全知识基础, 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安全素质。

在实习实训环节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习实训教学中规范操作程序。

规范合理的操作程序往往是避免职业安全事故发生的“避雷针”。因此, 高职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师, 应当要具备在相关企业或单位工作或挂职的现场实践经历。从高校毕业后到高职从教的新任教师, 应当形成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规定利用寒暑假下厂挂职锻炼, 增强实践能力, 进一步熟悉和规范操作程序。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 将正确的操作程序传授给学生, 可以避免职业安全的发生。比如在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推行“6S管理”模式, 与企业要求接轨等。

在调研过程中有高职学生反映, 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前很少接受具体的安全素质教育, 到企业实习后, 带学生实习的师傅也一般不主动提及一些注意事项, 要到学生自己问起时才会告之。以机械专业高职学生实习实训为例, 在车床现场, 作业时是不允许佩戴手套的, 但是有些师傅为了怕弄脏手, 自己都不遵守正确的操作规则, 学生目睹之后就会形成错误的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可能形成不正确的职业习惯, 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2、实习实训场地安全规章制度上墙。

意识形成习惯,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可以使大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在实习实训场地安全规章制度上墙, 进入实习实训场地开始实践操作之前, 养成学生熟读并按照安全规章制度操作的习惯。那么将来到了工作岗位后, 才会更加关注工作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关注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 掌握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杜绝安全生产隐患。

有些要求技术特别精, 作风过得硬的特殊专业。如空军地勤有“工作不跨天, 故障不过夜”等要求, 空军地勤人员最忌讳的就是“可能”、“也许”、“差不多”、“基本上”之类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 从工具的使用、保管规定都足以证明这一点。飞机上的维修工具是分专业定人保管使用的, 打开任何一个专业的工具箱, 都会醒目地看到贴在箱子盖背面, 标有具体型号和数量的工具清单。在飞机上工作时, 只要动用工具, 就要严格落实工具“三清点” (即工作前清点, 工作后清点, 变换工作场所清点) 。个别刚刚从事地勤专业的新兵意识不到这一点, 有时为寻找他们丢失的一个小小的螺丝刀, 要折腾一个连队的人找上好半天, 可见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如果养成“工作前想规章制度和要求, 工作中想方法和步骤, 工作后想有没有遗漏”这样的职业习惯, 那么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会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规范实习实训场地的安全警示标识。

一些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很好, 设备也不错, 却唯独缺乏安全警示标识, 或者即使有警示标识, 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像“羞答答”的玫瑰似地躲在不起眼的角落, 不经意还看不见, 或者“高高在上”挂在屋顶, 等看到时安全事故可能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有些实习实训场地的有毒有害物品比较多, 如化工类高职院校, 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应当按安全要求严格保管与规范摆放, 但是由于场地受限制, 有的可能就摆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样就不但存在安全隐患, 而且容易麻痹学生的安全意识, 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培养。

(三)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校大学生没有工作经历, 因此一般很难理解职业安全教育的一些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再配以适量的典型实际案例, 让学生参与到事故分析过程中, 全方位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加深其对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的理解, 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如有一个事故案例, 建筑工地一名焊工师傅, 将临时配电箱中的空开开关切到分断的位置后, 竟然徒手拆卸电焊机电源线, 结果触电身亡。同学们经过讨论, 指出了造成事故的原因, 如配电箱周围绝缘不符合要求、空开质量有问题、工人没有使用绝缘防护用具等。但唯独没有想到, 操作规程中要求停电后要验电。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 学生会通过这一个事件, 学到很多安全生产知识。

(四) 营造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与专业, 在校园内举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讲座, 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结合社团活动, 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 设置咨询台, 聘请专家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咨询;发放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材料;组织安全素质教育巡回演讲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广泛营造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 在高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强化安全教育

高职学院推行“双证制”以后, 突出能力本位, 毕业生大多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 短期内无需企业的培训。现在随着校企合作的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紧密, 育人与用人由串联向融通转变。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合作制”专业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育人出口与单位用人入口前后端口相接、各管一段的“串联模式”, 形成了用人单位事前介入、全程参与的“融通模式”, 在高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可以在校内完成一部分三级安全教育的内容, 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同时, 顶岗实习前向学生家长下发《告家长书》, 家校共同联手强化教育效果;系部领导干部在顶岗实习动员会上作安全教育专题讲话;宣传与培训相结合, 由辅导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进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动员时, 将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摘要:实习实训环节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阶段, 是“理实一体化”现代教育理念得以具体实现的环节, 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着重论述了实习实训环节的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职,实习实训,职业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东印.职业习惯[N].济南日报, 2007-06-2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91-02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和用人单位除了需要高技能人才外,更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高职学生除具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职业技能等基本和专业性职业素质外,还应具备继续学习、职业迁移和创新、创造、创业等发展性职业素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中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要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展机制,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近几年,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得到高度重视,构建素质培养体系成为重要课题。在此情况下,亟需把学院各部门及每位教师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基本性职业素质。基本性职业素质是一种普适性素质,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自然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这些素质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所必备的。

2) 专业性职业素质。专业性职业素质包括从事某一具体专业或职业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工作能力与操作技能。这些素质是学生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关键要素。

3) 发展性职业素质。发展性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新创造的思维能力等。这些素质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变迁,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程度和成就大小的重要要素。

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模块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大学期间的不同阶段,并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因此,把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分成三大模块,即基本性职业素质、专业性职业素质和发展性职业素质,并把这三大模块分配到3 a的学习中,分阶段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第一年培养学生的基本性职业素质,即培养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等。职业道德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等;身心品质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这一阶段实现的载体为思想政治课、入学教育、军训、学院团委、学生社团、基础课老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统一培养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目标,并由学院团委负责,把基本职业素质分成不同的环节,分配给各相关部门及教师。

第二年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等。职业意识包括团队意识、沟通意识、责任意识等。这一阶段实现的载体为专业老师、企业专家、专题性讲座、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环节、职业技能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途径予以实施。同时,应开设创新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每年在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同时,可以开展有创造性的技能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个环节由各系主任统一规划和负责。

第三年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职业素质,即创新意识、企业文化等。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及岗位的轮替,通过发展性职业素质来适应。多数高职院校在这一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熟悉行业和岗位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实习的同时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竞争意识,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一年的职业素质培养由各系主任联合对外联络处、各企业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企业文化等。

3 构建职业素质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效果的考评上,与专业技能教育相比,缺少实际有效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中,必须充分考虑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个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核心人物,即施教方,另一个为受教方。

3.1 施教者评价体系

施教者评价体系主要评价教育者是否科学合理地完成规定的职业素质教育任务。这里的施教者包括学校团委、学生处、各系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对外联络处等。由教务处和教育教学督导室负责对各有关施教者实行监督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以后评优、评职称的考核依据。

3.2 受教方评价体系

系主任联合企业人力资源部根据每年部署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建立年级职业化素质考核标准。组织形式为系主任安排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企业代表等,通过学生在课堂、实习实训、职业技能竞赛、顶岗实习、宿舍等表现,给予数量化的考核,学生毕业时给予其综合评价。

4 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能否适应教育改革趋势和市场的变化要求,高职人才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是否高度重视和有效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提出的。在当前的形势下,职业素质高低决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有义务从系统工程的角度,通过高职院校统一部署,合力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在学院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评价体系。

上一篇:跨越论下一篇: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