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

2024-04-18

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精选3篇)

篇1: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本文中的职业素质主要是指通用职业素质,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相关职业对从业人员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素质的特点

(一) 相对稳定性

职业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 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必然不断对人们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职业素质的形成同时也是一种对职业认知、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过程, 随着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 职业素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所以, 职业素质具有发展性。

(三) 职业性

职业素质不同于素质, 它是个人的素质在特定职业环境中形成的, 它的形成必须以特定的职业为载体, 不同职业的素质要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四) 整体性

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不取决于其中的某一种素质, 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构成素质的每一个要素有关的。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而且还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职业素质水平的高低。

三、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标准体系的构建

职业素质涉及面很广, 涵盖的内容也很多,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指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 是工作者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 是一个合格的职业者的必备条件。

(1) 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生最重要的资本。诚实守信要求既要诚实对人, 也要信任别人。实事求是、正直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事有自己的原则。

(2) 负责敬业。有强烈的责任感, 明确权利与义务, 勇于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为负责。责任感是人走向社会的关键品质, 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工作就意味着责任, 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

(3) 团结合作。目前企业都很关注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门共同完成。在工作过程中, 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 顾全大局, 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 在工作中尊重他人, 虚心诚恳, 积极主动地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

(二) 职业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素质会直接影响职业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指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以及个体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

(三) 职业道德素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规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基本的职业道德有:文明礼貌、爱岗就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

(四) 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从事的工作种类、性质、岗位以及事业上获得成就的向往与追求, 是个人在职业实践和发展追求中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职业理想是职业发展的航标, 是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

(五)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并影响该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六) 职业礼仪

职业礼仪是职业场合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 在交际中不断培养良好的礼仪规范, 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形象价值, 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事业的成功也有巨大的帮助。职业礼仪应遵循尊重原则、宽容原则、自律原则。

(七) 职业交往

包括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学会沟通,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八) 职业创新素质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得越多, 收获更多。随时学习, 善于学习;不断充电, 终身学习。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不仅要渗透在各门专业课、公共课中, 还应该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

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毕业以后要进入社会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必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而了解与适应社会职业的最佳途径是校企合作。因此,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企业的实践教学, 接触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 操作实实在在的生产机械, 遵循企业成熟的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货真价实的产品, 得到全方位的技能训练, 有效克服了在校理论教学、实训、作业缺乏真实性和体验性的问题, 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

(二)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 由于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企业品质、工作氛围与日常管理等多方面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浸润下, 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三)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通过校企合作, 融入企业文化, 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培育载体, 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中去。引入企业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吸纳优秀企业的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竞争意识、形象意识、产品意识等核心价值观, 通过校风校训、校报、校园网、社团活动等宣传企业文化精神, 构建职业精神培育氛围, 从而使职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而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莉.新时期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2 (24) .

[2]王永福, 李世红, 袁跃兰.职业素质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3]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2: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

摘要 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也是高职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主动调整和强化课程教学的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素质 目标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应该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重新定位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层面,并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而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恰恰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高职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交往性和社会性特征与高职体育教学所蕴含的团队精神教育、主体意识培养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等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相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有的放矢,更能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界定

高职体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应当包括职业基本素质(身体心理、道德品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体能、职业保健)以及其他职业素质(组织纪律、人际交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体育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导向,充分考虑其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强调职业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培养。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能够编制一套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并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二)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心,培育“终身体育”意识。

(三)掌握未来职业岗位特点所需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体能的锻炼方法及职业保健方法,熟悉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

(四)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为达成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目标,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学生公平竞争和遵守规范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特征,让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学练过程加强对职场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变。

基于这一认识,建议高职院校将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职场仿真训练的一种途径。明确提出体育课程及教学目标紧密与职业需求接轨,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如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着装、仪态、遵守纪律、服从指令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团队体育游戏、户外拓展训练等项目,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体育教师应深入企业特别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不同岗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在员工培训中开展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组合,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开设专门的职业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创新。如在健身操、拓展训练、体育游戏等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进行内容创编和设计,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高职学生普遍被社会视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自卑心理成为不少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其在职业生涯上的成功迈进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职业素质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增强竞争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用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积蓄含金量,为未来创业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篇3: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贫困,策略

一、河北省农村贫困状况

(一) 从分布上看, 具有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

从河北省贫困县的分布来看, 具有明显的集中特征, 基本上分属于三大贫困带:一是环首都贫困带, 大致包括张家口、承德地区与北京接壤或邻近的17个贫困县, 分布在张家口和承德两地境内, 是河北省贫困度最广、最深的困难区域, 两地贫困县大多位于坝上高原和农牧交错地带, 生态系统脆弱;二是太行山区贫困带, 包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四个地区的13个县;三是黑龙港流域贫困带, 大致包括20个贫困县, 分布在沧州、衡水、邯郸三个地区, 黑龙港地区由于土地干旱盐碱、地下淡水严重匮乏, 可开发资源少, 自然灾害频发。

(二) 从数量上看, 贫困人口大量存在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素质、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2010年底, 河北省共有贫困人口350万, 贫困发生率为6.3%。其中环首都贫困带是河北省贫困度最广、最深的困难区域, 且返贫率较高。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坝上高原和农牧交错地带, 生态系统脆弱, 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这一地区干旱、洪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 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丰年温饱, 灾年返贫”, “大灾大返贫”, “小灾小返贫”。

(三) 从类型上看, 农村贫困呈现多元化特征

河北省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经济贫困、环境贫困和文化贫困, 三者相互交织, 增加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 政府的作用一直是占主导性的, 尤其是在过去的20多年, 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河北省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570万减少到2010年的350万。应当肯定,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政府扶贫工作由于其全局性和政策性, 扶贫工作很难做到灵活性和细致性, 工作效率难以保证。

(一) 反贫困主体比较单一, 社会力量参与有限

一直以来, 河北省的反贫困工作由政府主导, 反贫困的政策、方针由政府统一制定。很少有别的机构或组织被允许参与到反贫困工作中来。反贫困工作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行政行为。其他社会力量, 如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慈善机构等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因此, 笔者认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 以政府为单一扶贫主体的反贫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反贫困需要, 反贫困模式需要改变。6

(二) 以行政式扶贫为主, 缺乏专业化的反贫困工作方法

河北省农村扶贫工作从1986年大规模开展至今已有20多年, 但反贫困工作方法仍以传统的、普遍的、行政动员式的工作模式为主。由于缺乏对贫困人口专业的、系统的帮助和指导, 使得贫困状况难以有根本上的改变。国际经验表明, 反贫困项目应最终能使贫困人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从而使其在失去外力援助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发展。在培养贫困人口素质这一过程中, 针对性地、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和组织必不可少。

(三) 救助主体与受助者之间是单向互动

纵观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救助是政府向贫困群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互动。这是违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的, 我们知道在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专业关系中很注重两者的双向互动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救助工作的开展, 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了解受助者的心理、需求和反馈,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方面。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贫困的主要策略

探讨适合社会发展的反贫困政策就要以创新的思维和基于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和价值观去指导实践, 要对以往的反贫困实践进行必要的梳理。透过这个过程, 发现完善反贫困工作的策略及社会工作的作用和空间。这也正是本文想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 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实现反贫困主体的多元化

反贫困不仅是政府的任务, 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 在反贫困工作中, 应注重反贫困主体的多元性, 除政府以外, 还应积极引进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非政府组织因其灵活性、专业性、细致性及民主性使得它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开展了许多有影响、有特色的扶贫行动。

(二) 借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贫困人口不仅是反贫困的对象, 也是反贫困的主体, 反贫困工作不能缺少他们的参与。因此, 传统的、行政化的反贫困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反贫困工作的发展。应借鉴专业化的反贫困工作方法, 尤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 培养专业的反贫困社会工作者, 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对贫困人口进行扶助, 使贫困人口增强自助能力, 增强自主脱贫的意识。

(三) 重视发展贫困地区的社区教育

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贫困人口而言, 较低的受教育程度、陈旧的思想观念、保守的生活方式、安于贫困的意识形态, 使得他们无法适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革, 缺乏机会与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与工作, 被拒于主流社会之外, 在就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资源的获取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导致此群体的弱势化与边缘化。社区教育是提升农民素质和城市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在农村社区开设文化、法律、卫生、社区适应等相关课程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通过“一对一”帮扶活动或团体工作为他们提供经常性、人性化的服务, 培养他们的学习精神、法治观念、开放心态、行为规范和责任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自助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保政策确认书新下一篇:俗语复习